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美书

创造美书

发布时间:2020-12-15 07:50:10

Ⅰ 推荐几本关于美学的书籍,

关于美学的书有:

1、美的历程:《美的历程》是李泽厚创作的文艺理论著作,作者以深邃独具的目光,雄浑凝炼的笔触,囊括了历史悠久的中国美学的整个历史。从龙飞凤舞的远古图腾,一直讲到明清工艺,宏观地描述了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发生、形成和流变的历程,指出这也是以实践理性为特征的民族审美意识的积淀过程。该书为中国美学史“勾画了一个整体轮廓。

2、华夏美学·美学四讲:《华夏美学·美学四讲》是2008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李泽厚。李泽厚的学术探索,对20世纪后半期中国美学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重要性,首先不在于他对具体学术问题富于新意的阐释,而在于他作为哲学家的宏观视野在美学学科建构过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

3、朱光潜谈美: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什么叫做美,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但这种关系并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为刺激,在心为感受;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

4、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是20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属于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该作品代表了中国研究西方美学思想的水平。

5、美学:黑格尔的《美学》是西方美学史上具有别时代意义的宏篇巨著。 《美学》,原是黑格尔在海德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期间所作的“美学讲演录”,后整理成书,在黑格尔去世后四年,于1835年出版。 黑格尔的美学是建立在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的。

Ⅱ 谁要大学《美学》这门课的笔记或书的内容梗概啊

...看不懂你这是啥意思~谁要?。。。。什么意思。。。。
我在网上随便查了下复制下来给你看下吧~
美]

关於美的涵义的三个形式。

一,它表示感官愉悦的强形式。
二,它是伦理判断的弱形式。
三,专指审美对象。

朱光潜讲,”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态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性质。”
达到主客观在”意识形态”即情感思想上的统一,才能产生美。

这个观点与唯独对为甚麼感觉到美作出客观解释的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的同构说可视为统一理论的不同表达:外在世界(物理)与内在世界(心理)的”力”在形式结构上有”同形同构”或者说”异质同构”关系,即它们之间有一种结构上的相互对应。
由於事物的形式结构与人的生理-心理结构的大脑中引起了相同的电脉冲,所以外在对象和内在情感合拍一致,主客协调,物我同一,从而,人在对各种对称、比例、均衡、节奏、韵律、秩序、和谐...中,产生互相映对符合的知觉感受,便产生美感愉快。

人类依照客观世界本身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观需要,这个改造了世界的客观现实存在的形式便是美,所以,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型。这就是[自然的人化]的过程与结果。
美是真与善的统一,也就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对自然秩序、形式规律,人类逐渐熟悉了、掌握了、运用了,才使这些东西具有了审美性质。

就内容而言,美是现实以自由形式对实践的肯定,就形式而言,美是现实肯定实践的自由形式。

任性和偏见就是自己个人主观意见和志向,是一种自由。
但这种自由还停留在奴隶的处境上。
你想干甚麼就干甚麼,恰恰是奴隶,是不自由的表现,是做了自己动物性的情绪、欲望,以及社会性的偏见、习俗的奴隶。
自由是由於对必然的支配,使人具有普遍形式(规律)的力量。
真正的自由必须是具有客观有效性的伟大行动力量。
这种力量之所以自由,正在於它符合或掌握了客观规律。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造型”-改造对象的普遍力量。
孔子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艺术讲究”无法而法,是为至法”。
有法表现为无法,目的表现为无目的。...於是再也看不出目的与规律、形式与内容、需要与感受的区别、对峙,形成了[有意味的形式],目的成了无目的的目的性,”上下与天地同流”,”大乐与天地同和”。

人类总体的社会历史实践这种本质力量创造了美。


[社会美]

由於与多种多样的自然事物、规律、形式打交道,逐渐把它们抽取、概括、组织起来(均指实践活动),成为能普遍适用、到处可用的性能、规律和形式,这时主体活动就具有了自由,成为合规律性与目的性即真与善的统一体。这个统一在这里表现为主体活动的形式-善的形式。善本身好像就是一种形式,是能改造一切对象、到处适用的形式力量,於是这种实践活动的美的实质,恰恰在於它的合规律性的内容,即真成了善的内容。

因为社会美正是美的本质的直接展现,可以注意几点。

一。从动态过程到静态成果
首先是呈现在群体或个体的以生产劳动为核心的实践活动的过程之中,然後才表现为静态成果或产品痕迹。
亚里士多德讲悲剧就强调行为和情节,现实生活过程在艺术理论上的反应。其次才呈现在成果或产品上。我们对其欣赏并不只是种形式美的观赏,而是能从中感到社会目的性,感到社会劳动成果、社会巨大前进的内容,善成了真的形式。人们直接看到的是善,是社会合目的性,但它之所以能建成,却又是符合规律性(真)在起作用。

二。历史尺度。
因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越来越广阔、深入,使社会实践的活动过程和产品成果不断发展扩大,在不同的时代,形成不同的社会美的标准、尺度和面貌。
像历史的废墟、传统的古迹等等也都属此范围。因为它记录了实践的艰辛历史,凝冻了过去生活的印痕,使人能得到一种深沈的历史感受。

三。技术工艺和生活规律。
如何在工具本体之上生长出情感本体、心理本体,保存价值理性、田园牧歌和人间情味,这就是我所讲的”天人合一”。不仅有”自然的人化”,而且还有”人的自然化”。这恰好是儒道互补的中国美学精神。
我讲的”天人合一”,首先不是指使个人的心理二首先是使整个社会、人类从而才使社会成员的个体身心与自然发展,处在和谐统一的现实状况里,靠人类的物质实践,靠科技工艺生产力达到极大发展和对这个发展所作的调节、补救和纠正来达到。

形式美及其一般规律或特徵,尽管本身是自然界的规律及现象,却又正是人类通过生产-生活实践把它们从自然中抽离出来的。
”抽象”表现的是对生命和现实世界的隔离、否定,是为了消灭具体时空以求超越有限,是对永恒的追求,是人与世界关系的紧张、收缩和内在化。
作为真正艺术的原始纹样、装饰,并不是模拟自然的动植物,也不是知性的象徵符号,而是直接与心灵对应的”抽离”。这种”抽离”在於挣脱现实世界及自然事物的变动不已和有死有生的生命,以得到宁静、永恒、幸福的绝对、必然和法则。这就是”抽象”的形式美的根源。
原始陶器的抽象几何纹饰,它实际表现的是一种稳定性、程序性、规范性的要求、实现和成果。
外在自然世界的杂多、变换、混乱、无秩序,通过这种活动,获得了整理、澄清和安顿,使自然界的规律性和程序性日益呈现出来,而且成为人的意识对象。各种形式结构,各种比例、均衡、节奏、秩序,亦即形成规律和所谓形式美,首先是通过人的劳动操作和技术活动去把握、发现、展开和理解的。它乃是人类历史实践所形成的[感性中的结构,感性中的理性]。它们是[有意味的形式]。
人在这形式结构和规律中,获得了生存和延续,这就是人在形式美中获有安全感、家园感的真正根源。


[自然美]

自然美是美学的难题。
只有认为自然美的本质仍然来自客观的社会生活、实践,才是正确的道路。”美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亦即”自然的人化”说。

”自然的人化”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涵义。
通过劳动、技术去改造自然事物,这是狭义的自然人化。广义的”自然的人化”是一个哲学概念。指的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历史尺度,指的是整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人和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改变。

和谐、小巧、光滑、对称是掌握了的规律性。不和谐、巨大、杂乱在这里也是作为一种掌握了的规律性。还有人经常把”自然的人化”解释为比拟性的,将自然对象作为人格的理想等等。这是康德讲的”道德的象徵”。
自然美恰恰相反,真是形式,善是内容。

狭义的”自然的人化”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的基础。原始人为甚麼不能欣赏山水花鸟,就是因为当时狭义的自然人化水平实即生产力水平,使他跟自然的关系不存在那广义的自然的人化。

”究竟有没有纯粹的形式美?”
可以说有,因为的确有为全人类共有的形式美,它是超时代、超阶级的;但也可以说没有,因为的确没有脱离整个人类历史的形式美,没有人类社会,形式美是不存在的。

[人的自然化]有三层意思。
一是人与自然界的友好和睦,相互依存,不是去征服、破坏,而是把自然作为自己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美好环境。
二是把自然景物和景象作为欣赏、欢娱的对象,人的栽花养草、游山玩水、流连景观、投身於大自然中,似乎与它合为一体。
三是人通过某种学习,如呼吸吐纳,使身心节律与自然节律相吻合呼应,而达到”天”(自然)合一的境界状态。
”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理)本体的建立,中国古代对上述三层涵义的”人的自然化”及它的”天人合一”观念,对走向後现代的社会,可以有参考借鉴意义。

科学世界与客观世界到底是甚麼关系?是否就是简单化的直接的对应、反映关系?看来不是。
彭加勒(H.Poincare)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要受感情的影响以及支配,其中包括科学上的美感。
抽象总是一种简单化的手段,一种新的美则表现为简单化的结果。
”通向美的问题”和直觉正是他们所发现或引导他们去发现科学的真理,爱因斯坦把这叫”自由的创造”,我们把这叫”以美启真”。
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有许多相同的结构,他们相互对应、同形同构,有些是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只能用理知直观,即通过科学美而感受到和发现它。

一、基本概念(识记)

1.美和美的东西:

(1)美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也即美的本质,是指凡是美的事物都必须具有的某种质的规定性,是美的东西之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和依据。(2)美的东西是指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各式各样的美的事物。

2.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从事物客观属性中去探求美

代表人物有:

a.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

b.古罗马的西塞罗。

c.中世纪的塔塔科维兹和阿奎那。

d.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

e.18-19世纪的荷加斯、博克和费希纳。

(2)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

a.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柏拉图。

b.罗马时代的普罗提诺。

c.黑格尔

(3)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

a.休谟。马歇尔的美在愉快说

b.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的美在无意识的欲望说

(4)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求美

主要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

(5)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求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是车西尼雪夫斯基。

(6)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马克思。

3.人的本质属性:

(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有赖于对人的本质的哲学把握;对美的逻辑性建构,应奠基在对人的本质属生的逻辑界定上。

(2)人的本质属性至少包括:

a.自然的属性,也就是物质性和动物性。

b.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精神性和社会性是人的更内在的本质属性。

c.无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还是物质性和精神性,它们都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地存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之中,所以,历史性和历史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又一重要特性。

(3)作为审美关系的主体的人,其本质属性的系统化预设表现为自然-精神、个体-社会、历史-文化这样三个主要逻辑层面或逻辑要素之间的整合。而这三个逻辑层面的系统整合,就在总体上显现出人的本质属性。

(4)马克思主义的美学思想体系就建立在这种全面的、完整的人的身上,所以,通过对人的本质属性的逻辑性建构,由此而达成对人的本质的系统化理解,就为更高层次上的美的逻辑性建构铺设了哲学基础。

4.多层累的突创

(1)美的创造是一种多层累的突创,这是有关美的创造问题的一个重要理论。

(2)基本含义:

a.从美的形成来说,它是空间上的积累与时间上的绵延,相互交错,所造成的时空复合结构;

b.从美的产生和出现来说,它具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然变化,我们还来不及分析和推理,它就突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下子整个地抓住我们。

5.美的形成和创造所依赖的基本层面:

(1)自然物质层:审美对象各种物质属性的复合,这是形成和创造美的基础,说明美虽然不是某种固定的物质属性,但又不能离开物质属性。

(2)知觉表象层:知觉是感觉的复合,表象是感觉形式的复合。知觉表象是客观事物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反映,它把个别与一般、感性的知觉与理性的认识、客观的现实与主观的感情统一起来,使客观的、本来只具有自然物质属性的感觉形象转化成人化了的感觉形象。在知觉表象这个层次,客观已经在向主观转化,物质已经在向精神转化。它是客观与主观、物质与精神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契机。

(3)社会历史层:人类的审美感觉既离不开历史的文化传统,又离不开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可以说,社会历史层是制约和影响美的形成和创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4)心理意识层:意识指的是人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所展开的主观方面的心理活动。人作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既有个人的心理意识,又有社会的心理意识。美的形成和创造都离不开意识和无意识,它们是审美活动中主观方面的构成因素。承载着这些因素的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特定的条件和时空关系的作用下相互交融和渗透,于是就形成和创造了美。

(5)在上述四个层面中,自然物质层决定了美的客观性质和感性形式,知觉表象层决定了美的整体形象和感情色彩,社会历史层决定了美的生活内容和文化深度,而心理意识层则决定了美的主观性质和丰富复杂的心理特征。

(6)正是由于美一方面是多层因素的积累,另一方面又是突然的创造,所以美能把复杂归于单纯,把多样归为统一,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充满生命的有机的整体。它既有内容又有形式,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感性的又是理性的。正因为美是各种因素多层次多侧面的积累,所以,我们就不能把美简单化,也不能把美固定化,认为美的永远是美的。与传统美学相反,我们应当把美的形成和创造看成是由多层次的积累所造成的一个开放系统,把美看成是一个在不断的创造过程中的复合体,一个处于恒变恒新的创造之中的开放性系统。

二、基本理论

1.美和美的东西之间的差异

(1)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却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如,漂亮小姐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却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汤罐的美。

(2)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如上海东方明珠塔或广西桂林山水的美就会因气候条件和人的心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美。

(3)美的东西不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红颜与白发,大海与小溪,都各自有着独特的美。

(4)美不是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本来就不是一种东西,因而无法把美当成是某种美的东西。美虽然具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美却不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我们不能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或色或声来说明美,因此,美不是美的东西。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东西还往往与可欲的东西混淆在一起,而美虽然与可欲有某种联系,但仅仅是可欲绝对不能成为美。

2.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是什么?其片面之处又在哪里?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来探求美,其最大的合理性就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因为,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通过感觉器官来建立的,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物,必然离不开感性的形式。我们感知到一朵花的美,就是通过花的颜色和形状来感知的。这样,美离不开事物的客观属性,也就很自然了。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有其片面性,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当自然现象还纯粹是自然现象,还没有人化,没有变成人的现实的时候,是谈不上美的。对于人来说,只有人化了的自然方才可能是美的,因此,当事物的客观属性和形象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的时候,它们不是从物理学的意义上或生物学的意义上来构成美的内容和形式,而是从它们对人的生活意义上来构成这一内容和形式。例如花,我们欣赏它的美,并不是欣赏它有多少花瓣、它的颜色的化学成分等,而是把它当成一个完整的具体的形象来欣赏它的欣欣向荣,它的颜色娇艳,它的姿态妍媸等等。也就是说,美虽然离不开事物的自然属性,但自然属性本身却不是美,美始终是一种社会现象。

(2)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因为,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均衡对称的东西,可以是美的,但不均衡不对称的东西也未必不美。因此,仅仅从事物的自然属性出发不能说它一定美。

(3)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比如,人的美和艺术的美,如徒有外表和形式而缺乏内容就不美。

3.以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为例,说明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的本质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柏拉图。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关于理念的一些讲法,也认为美是理念。但他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理念的性质,而且大大地发展了美是理念的理论,提出了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命题。这一命题的核心内容在于:

(1)现实世界是从理念世界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理念的自我显现,因此,只有理念是真实的,理念就是真。美作为一种理念,因此,美也是真。强调符合理念的真实性,这是黑格尔对美的第一个要求。

(2)单纯是真实的理念还不美,还要理念直接呈现于客观现实的外在现象中,显现为感性的形象,成为我们感官感知的对象,这时理念才不仅是真的,而且放出光辉,显出外形,变成美的。因此,美一方面是理念,另一方面还必须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例如,勇敢的精神是理念,但仅有关于勇敢的精神的概念还不成其为美,勇敢的精神还必须显现为感性的英雄形象,这时才美。

(3)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虽然分成理念和感怀显现两个方面,但实际上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理念始终占据统治的地位。所谓感性显现,只是理念的自我显现,也就是说,理念为了实现自己,必然要把自己显现出来,理念之所以要把自己显现为感性的形象,完全是由于人们的精神和心灵需要在实践的活动中,在改变外在事物的过程中直接实现自己、认识自己、创造自己和欣赏自己,而美和艺术的根本特征就在于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满足理念这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使理念显现为感性的形象。由于包括黑格尔在内的西方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提出的理念是超乎客观现实之上而独立存在的一种非物质性的精神实体,是现实世界的原型或本原,而现实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摹本或影子,因此,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这一求解路径的基本理论内涵也就是从抽象的精神存在物中寻找美。

4.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去寻找美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是什么?与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客观论相反,坚持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求美的美学家,其核心的理论取向就是把美归结为人的某种主观的心意状态,其代表性的学说有美在愉快和美在无意识的欲望等。把美归结为愉快或无意识的欲望等人的心意状态,看到了美与人的主观世界之间的关联,看到了美所具有的令人愉悦、能在情感上感染人的属性,使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深入到了人的主观精神世界,这是有其合理性的。但是,这一求解路径也会导致两方面的结果;一是容易混淆美和美感的区别;另一方面,由于各人的心意状态不同,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心理的不同,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和人生经历的不同,所以,各人都会从各自的心意状态出发去衡量美,甚至会出现趣味无可争辩的情形。于是,美也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而那此限于从人的主观的心意状态中探求美的西方美学家,最终往往会否定美的客观标准。

5.中国当代美学家在美的本质问题上形成了哪些学说?其代表人物是谁?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从20世纪50-60年代起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从基本的倾向来看,在争论中形成代表性学说可归结为以下几种:

(1)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吕荧曾指称美是人的概念,是人的社会意识,把美看成是主观的,认为美是物在人的主观中的反映,是一种观念。高尔泰更是直接宣传美是人的主观感受。由于吕荧和高尔泰的观点错误比较明显,认同的人极少,影响也不大,在讨论中很快就消失了。

(2)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他坚持美的客观性,认为物的形象的美是不依赖于鉴赏的人而存在的;美的东西就是典型的东西,凡是典型的东西都是美的,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张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是指美必须以客观的自然事物作为条件;所谓主观,是说单纯的客观事物还不能成为美,要等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形态的作用,然后使物成为物的形象,这时才有美,而这种物的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因此,只有艺术有美,美只是艺术的特性,不是一般自然事物的特性,所以,研究美就不能脱离艺术来研究。此外,朱光潜还愈来愈重视生产劳动实践,认为艺术不仅是实践,而且就是一种生产实践,这使得他对主观的理解有了新的发展,把主观理解为实践中的主体,理解为主观能动的主体。这样,主客观的关系变成了人与物的关系,发现事物美成了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即审美的关系。在这里,主观与人也差不多成了同义语。

(4)主张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以李泽厚为代表。他所谓客观性,不是指物的自然性一或典型性,而是指物的社会性;所谓社会性,不是朱光潜那样的主观的社会意识或社会情趣等,而是客观存在在社会生活之中的属性。由于社会生活本身是客观的,所以作为社会生活属性的美,既是社会的,又是客观的。客观性与社会性,是美的二而为一、一而为二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定义,认为美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类社会的生活。而且,美尽管是人类社会才有的产物,但它却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李泽厚指出,美是蕴藏着真正的社会深度和人生真理的生活形象(包括社会形象和自然形象),美是真理的形象。因此,美有两个特点,从本质、规律和理想等方面来说,美具有客观社会性的特点。从可感形态方面来说,美又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6.美学界何以会出现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观点?

(1)现代西方在美和艺术的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现代主义艺术创作行为的兴起和不断更迭,越来越多的人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在艺术观念上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现代艺术以更为多元化的面目出现,艺术品与非艺术品之间的界限变得愈来愈模糊,所以,美学家要给艺术下定义就显得异常困难。既然难以给艺术下定义,那么,给美下定义自然也很困难,美学家几乎不可能再用以往那种统一的美或美的艺术的概念来涵盖现代艺术。

(2)现代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国际性以及不同文化区域和族群之间的文化传统与对话,也促使人们放弃原先那种给美和艺术下单一性定义的做法。由于美和艺术在文化区域、族群和时空条件上有着异常复杂的存活机制,而且越到现代显得越复杂,而且,随着现代美学的国际化交流的日益广泛,随着世界各民族在美的观念上的跨文化传统的不断推进,美的观念上的差异性也将得到充分的显现。这样,要想以某种简单化的原则把诸多差异性融汇在一起,试图在美的本质问题上达成一个统一的定义,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7.对美的定义进行逻辑性建构的必要性。

(1)美的问题不仅是学理技术上的分析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到整个人类情感和人生价值的问题,因此既需要对此作语义化的阐释和结构性的分析,更需要作哲学性的思悟和领会。

(2)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世界人类心灵的客观需要。

(3)超越传统美学中那种简单地下定义的方法,扬弃现代西方美学中否定美的可定义性的思潮,在批判和继承相统一的基础上多层次多视角地对美的本质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就有望得出更为系统化和更具合理性意味的命题。

8.在美的观念上要认识到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

(1)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所作的一些探讨,表现出明显的形而上学观念,这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求解是不利的。在美的观念上,应该打破传统美学的一些形而上学观点,转而从变化,运动和多层次的结构中对美加以读解。

(2)美不客观事物的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人的某种主观的精神属性,美的形成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如客观事物本身的某些品质和条件,人的品质、修养和水平等。是在人与现实之间发生审美关系的过程中,在人品与物品相互感触、交往的过程中,所形成起来的某种具有客观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价值。这一价值,是人的自我创造,也是人的自我实现。

(3)美在本质属性上就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从多种层次来深究美的形成和创造。我们在探讨美的本质时,也应该牢固树立美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核心内涵就在于:美不仅由多方面的原因与契机所形成,而且在主体与客体交相作用的过程中,处于永恒的变化和创造的过程中,一句话,美的形成和创造,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

Ⅲ 马克思说过:“美感就是人在创造性劳动中感到各种本质力量能够发挥作用的乐趣。”出自哪本书谢谢

马克思的个人专著中并无,他的这句话是他人作的记录,最早在中国的译文是:

《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一)》P248页

Ⅳ 营造美好生活,创造读书校园800字

当前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发展成为时代的主旋律。读书学习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今年以来,我校结合学习《给教师的建议》,将“锻造学习型教师、培养读书型学生、构建书香型校园”确立为学校的办学特色,积极实施文化立校、读书兴校战略,在倡导读书学习、培养师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上下功夫,精心打造书香型学习型校园,实现了师生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双提高。 让读书成为习惯 作为有丰富教学实践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高度重视读书。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得最多的是读书。我粗略统计了一下,约有四分之一的文章涉及到读书。其中,专门论述读书的文章就有八篇。他在《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指出:“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他要求学生“每天读书,哪怕一天读两页也行”。可见,读书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地位是何等的重要。 然而,由于受某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当前社会上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抬头。在学校,集中表现在有不少教师除了只读教材和教参两本书以外,很难看到有谁专心致志地读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不愿读书、不爱读书、甚至厌恶读书的学生占了不小的比重,不少学生把读书看成一种负担,仅仅为了考高分而读书。这与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为彻底转变这种消极局面,真正让学校“成为书籍的王国”,让每一位师生都能够“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书香溢满校园”的学习理念,倡导师生读书学习,养成爱读书的良好习惯。在我的读书笔记第一页中,我写了这样一句话:培养一个好习惯,去除一个不良习惯,也许你的人生从此就会改变!为引导师生养成读书的习惯,学校出台了《洪凝初中创建学习型校园实施方案》,制定了《教师理论学习管理制度》,把读书学习纳入教职工业务理论学习计划。成立了教师读书会、学生读书会,研讨读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坚持逢会必讲,每次班子会都研究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书,每周国旗下的讲话、周前会反复强调读书学习,从思想上进行高密度灌输读书理念。

Ⅳ 翻译英文句子 这是一本好书.希望它能帮助你们走出困境,重新创造美好生活.

It's a good book . I hope it can help you out of your predicament and creat a better life .

Ⅵ 为什么他这么多人说读书好,推崇读书,世界美好是书创造的吗,是实践劳动者创造的,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读书的人能做大事,当然也有小部分不读书的人做了大老板。不能 这样说读书就一定如何。 但是大体来说,不一样的生活是因为兴趣不一样吧。

Ⅶ 浅谈如何创造书法艺术的意境之美

可以这样说,书法艺术是意识形态,意境是最高级的。但是,意境的表现就需要技巧,正是:技近乎道。因此,先技后意,技意结合方为上品。

Ⅷ 苏美尔人是如何创造楔形文字的

位于西亚的两河流域是迄今为止所知道的人类最早文明的诞生地。两河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它们都发源于土耳其境内,流经伊拉克后进入波斯湾。两河流域一向有“西亚走廊”之称,古希腊人称其为“美索不达米亚”,它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两河流域的最早居民是苏美尔人。5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就会烧制陶器了。他们制作的彩陶色彩鲜艳夺目,人们生活用的酒杯、油缸、炉子、灯盏几乎都是彩陶。

经过漫长的劳动与生活,勤劳的苏美尔人在图画文字基础上创造的楔形文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是一个由音节符号和音素符号组成的集合体,总共有350个。最初这种文字是象形的,假若要表示复杂的意义就用两个符号合在一起,例如“牛”加“山”,就是“野牛”;“眼”加“水”就是“哭”等。

随着文字的普遍使用,一个符号又代表了多种意义。因为苏美尔人通常用平头芒秆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印刻出字迹,笔道非常自然地由粗到细,像木楔的形状一样,因而得名。最初,苏美尔人把楔形文字刻成直行,自右上方下行,但很不方便;后来便改为每行由左至右,各行自上而下的书写顺序了。

人们所读的“书”也是用泥板做的,每块泥板重约1公斤;刃页的“书”就重50公斤。平时,这种“书”都是有规则地摆放在特制的木架上,学习时才把它从木架上搬下来,学完后再搬回原处。那时候,读书也是个“力气活”。泥板上有细绳划好的一行行格子,以保证字刻写得整齐。刻好字后,再把它放在火上烤干,一页“书”便制成了。

苏美尔人的学校主要培养书吏,学生都须是贵族子弟。学校一般附设在神庙里。

楔形文字后来流传到亚洲西部的许多地方,它给人类文明作出过重大的贡献。公元前2007年,苏美尔人的最后一个王朝衰亡之后,巴比伦王国把这份文化遗产继承了过来,并且有了更大的发展。

两河流域的人民还发明了最早的阴历。古巴比伦人根据月亮圆缺的规律测定,一年分12个月,每月以刚刚露出月牙来的这一天作为开端,以月亮最圆的一天作为月中,以月亮又变成月牙的那天作为一个月的终结。这样,一年中便有6个月为30天,6个月为29天,一年共有354天,比太阳年365天少11天,过两三年后就差一个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聪明的巴比伦人为此想出了设置闰月加以调整的办法。闰月加在6月和7月之间,叫做“第二爱路尔月”。但两河流域的天文知识与占星术紧密相连,所以带有许多迷信成分。

在建筑上两河流域也非常闻名。居住在那里的苏美尔人发明了拱门、拱顶和穹隆结构,并经常用于陵墓和房舍的建筑之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王宫里的“空中花园”。由于两河流域的石材十分缺乏,建筑材料一般都采用生砖(土坯),所以不能像埃及的金字塔和神庙那样坚固耐久,长久保存。但从它的断壁残垣之上,仍可窥视出当年历史的印迹。

在发明了文字之后,人类记录历史、交流思想就不再借助于结绳记事,而用书写出来的文字。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并不断地改进这种古老的文字,经过1千多年左右的演变,到了公元前2000年前后,楔形文字已经流传很广。

苏美尔人创造的楔形文字含有字母文字的因素,在几百个音节符号中,已经有了与母音符合的几种字母的符号,不过它还没有发展到拼音文字的地步。由于它语法规则复杂,学习使用难度大,所以在使用了2千年之后,于公元前后,楔形文字被先进的字母文字所代替,没有人再使用它,从而形成死文字,淹没于历史古迹中。直到100多年前重新发现,又经过学者的几十年研究,才于19世纪中期重见天日,成为发掘古代两河流域历史文化的珍贵史料。

Ⅸ 创造耶鲁基金增长200亿美元奇迹: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电子书txt全集下载

创造耶鲁基金增复长200亿美元奇迹:制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2007年3月,我奉命组建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中投公司”),随后高级管理团队陆续到位,经过半年的紧张准备,中投公司终于在9月29日正式成立。从公司组建开始,我就要求每一位高级管理团队成员都要认真学习、研究大卫?史文森先生所著《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第一版)。我为什么这样要求,原因在于这本书是我们能够见到的阐述机构投资管理最好的著作,是大卫?史文森先生及其团队管理耶鲁捐赠基金近三十年来取得卓越业绩的实践总结。通过严谨的组合管理模式,使得耶鲁捐赠基金经受住了市场波动的多次考验,机构投资的创新之路
其他机构投资者也纷纷效仿耶鲁捐赠基金的资产配置和组合管理模式。中投公司的使命决定了它必须逐步发展成为积极的组合投资管理者,“而这本书介绍的框架仅适用于那些有资源、有毅力去攀登高峰,并力争获得风险调整后的超额收益的投资者”。
中投公司作为主权财富基金,与捐赠基金有很多相似之处,从性质上看中投公司实质上就是一……

阅读全文

与创造美书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科学院无形资产管理办法 浏览:67
注册资本金认缴期限 浏览:828
申请商标到哪个部门 浏览:762
购买无形资产的相关税费可以抵扣吗 浏览:982
商标注册被骗怎么办 浏览:160
朗太书体版权 浏览:268
大学无形资产管理制度 浏览:680
马鞍山向山镇党委书记 浏览:934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