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是什么大学的文化和精神是什么
大学文来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自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总和,是大学作为人类社会知识权威的文化基础,是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文化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主要包括凝聚力、教育力、创造力和影响力,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2. 如何创建以学术为导向的高校文化
首先,大学当然要为社会服务,但不能只定位于为现实服务。大学担负着文化传承与文化积累的责任。大学的目标首先是人类与族类文明的传承,即在同情理解前现代文明的基础上,把人类各地域、各族群的,包括本土本民族的语言、文学、历史、宗教、伦理、道德、艺术、哲学、经济、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等文化资源,通过重新翻译、理解、诠释、交流、沟通、融合,批判地继承与创造地转化,代代相传。通过深入研究与教育,促使人类、族类文明与文化的传承、扬弃与发展,是大学的使命。全球化决不意味着本土文化资源的消解,恰恰相反,全球化恰恰要求我们发掘本土知识的普遍价值。 其次,大学担负着培植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本的重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的目标还在于培养出大批有个性,有创造精神,有判断力与道德人格,有不断学习、终身受教育与自我完善之能力的个体,他们同时是能自由发展并具有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能力的公众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应当成为社会的良知。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论将来从事何种职业,不论在日后的社会实践、专业实践上积累多少经验与本领,他一定要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具有社会参与的热情与能力,有理性的批评的态度,且有世界性、人类性的关怀。这也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民胞物与”的境界。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指出:“知识分子必须要有专业知识,不论是学术、企业、媒体或政治,都需要专长„„但除了专业本领以外,一定要有相当深厚的人文关怀,才配作知识分子„„自然科学家也可以培养深厚的人文关怀。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文学领域里的语言学、文学、历史、哲学和宗教,都是人类自我反思的学问,既是个体又是群体的自我反思。”“能不能为大学生的自由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提供条件、创造环境,是评断大学素质的重要标准。培养批判精神,包括政治、社会和文化批判,也是大学的目标。”[9]富有人文关怀的健全的公众知识分子,可以从广阔的视野考虑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道德、伦理(例如科技伦理、生态伦理、全球伦理)及社会心理等问题,针砭时弊,提升社会理想,指导社会良性地健康地发展。 再次,作为大学教育目标之一的社会服务,是通过对人类与民族文化的积累与传承,通过对具有自由人格,有理想有教养,具有自我完善、自我批判和社会批判能力,自尊且尊重别人,敬业乐群又尊重自然的人,我们称之为“健全的国民”的培养来实现的。现在有一句时髦的话叫“效率优先”,但办教育不能要求有太快的效益与回报。对社会、对民族、对国家、对人类的服务,需要从长时效的视角来观察,不能理解得太直接、太狭隘。从直线性的“投入”与“产出”的观点来看待大学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是有毛病的。大学“产出”的不是器物,不是工具,而是活生生的“人”,是具有全面发展潜能的健全的国民。
3. 你的大学有怎样的独特文化
说到我的大学,总是很自豪,也很骄傲。虽然它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小学院,但是经过了很多的年,它依然矗立在我的记忆深处。
现在想来,我的大学在一个不起眼的小学院度过,但是那里的一切都给了我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动力。它的独特之处虽然没有那么亮眼,但是它依然改变了我们每一个人。
4. 如何建设和谐的大学文化
结合实际情况,自行修改。
参考资料:
构建和谐班级,培养高素质人才
社会的和谐发展,教育的和谐发展与人的和谐发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社会需要的各种和谐发展的人,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孜孜追求的目标。杨育红老师以“精于教书、勤于育人、勇于创新、甘于奉献”作为对自身要求的准则,在十余年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注重讲求民主,铸造和谐的基石;着眼人本,开拓和谐的源泉;追求发展,凝聚和谐的动力,通过科学、系统的创新性教育教学实践,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高素质人才,极具特色且卓有成效的班级管理模式,产生了强大的榜样辐射作用。
一、让每一位学生沐浴在阳光下,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德育的本质是“育人”,杨育红老师在十五年的班主任生涯中曾经担任过理科普通班、理科实验班、文科普通班、小班化文科班的班主任,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面对不同基础的班级,杨老师都能牢固坚持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把学生看作是成长中的人,社会中的人,有一定文化背景的人,让每一位学生时时沐浴在爱的阳光下,享受到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从而获得最适合自己的成长机会,实现最优化的发展结果。
----以赏识激发学生的自信。山东省实验中学集合了全市最优秀的学生。但优秀的学习生活群体在另一方面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压力,有的同学出现了自卑心理,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针对这种现象,杨育红老师发明了两种“班级化掌声”,一种用来赞美别人,一种用来赞美自己。一个精彩的发言、一项完美的创意、一场成功的比赛、一次默默的奉献都会引起节奏独特的掌声。为别人鼓掌,别人的长处不再是压力,而是变成了用来欣赏的风景;为自己鼓掌,自己不再是成功者的陪衬,而是成为自信的主角。在杨老师的班里,临近期末每位学生要为其他同学填写“优点单”,同时每位学生都可以收到一大摞来自同学填写的“优点单”,大家在填写优点单的过程中欣赏着别人,在阅读“优点单”的过程中欣赏、肯定着自己。“原来我有这么多的优点。”“原来我如此受关注。”“优点单”成为众多同学精心保存的珍贵纪念。在引导学生赏识他人、自我肯定的同时,杨老师更是用赏识的目光注视每一位学生。在网络搜索引擎中输入“杨育红”三个字,我们会吃惊地发现数量众多的学生在论坛中、博客中回味着杨老师的赏识对他们的成长所起的激励作用。刘晓菲同学曾获得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但数学成绩一直不尽人意。她回忆说:“当我彻底失去信心,笃定自己一辈子也不可能学好数学的时候,杨老师轻轻走过来说:‘别低估了自己的能力。’她的眼睛透露着如此强烈的热情和期望,仿佛直射进我的心里,让你不得不信任她。杨老师一定想不到那句普通的鼓励是多么巨大地影响了我今天的生活,想不到我进入大学后会疯狂地爱上离散数学。以至在我以A+的平均成绩完成计算机系大一的课程后,3位数学教授同时力主我转入数学系......”赏识犹如生命的营养,在杨育红老师欣赏的目光下,同学们幸福地汲取着成长的充足养份。
----以理性导引学生的个性。中学生在社会化进程中正处于青年前期和心理断乳期,不可避免地存在躯体的成人化与心理、认知水平的相对滞后的矛盾。但杨育红老师敏锐地看到,学生个性化潜能的发展犹如空气,既可压之于斗室,也可充盈于天地。秉承山东省实验中学“为每一位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杨育红老师为班主任工作赋予了一个全新的角色----“学生成长规划师”。在杨老师的学生档案里,有三项与众不同的内容:“人生规划书”使新生在入校的第一天便形成了对个人成长强烈的责任意识;“个性解读报告”引导学生用理性的目光审视自己的个性,班主任的批语表达了对学生个性发展的欣赏、建议和指导;“成长阶段性评估”用来帮助学生不断检视自己的学习、生活的足迹。面对个性鲜明的学生,杨老师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职责不是打磨其性格棱角,不是为其限定标准成长模式,而是以学生的个性智慧类型为依据、以个人的兴趣理想为指导、以扎实的行动为基石,引导学生在认清自己、扬长避短的前提下,固守自己的天空,开拓自己的领地,掌舵自己的航船。
----以宽容对待学生的不足。人们常说,教育是充满希望的事业,而希望的内核是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望心理。面对学生出现的缺点错误,杨育红老师以宽容、理解和期望的心态,确立了“退一进三”的处理原则。所谓的退,是对学生错误的定性要实事求是,批评的态度要以理服人,处理的方式要留有余地。但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绝不等同于对缺点或错误的一味“纵容。所谓的进,是杨老师要求学生对错误的反思要触及心灵,改正错误的行动要有目共睹,矫正错误的效果要为班级全体提供价值引领。写一份错误心理报告、为同学们讲述一个与所犯错误类型相似的励志故事、为班级建设提供一项合理化建议,同学们说:“杨老师处罚学生,既给你留足了面子,又让你终生难忘。”杨育红老师对一则寓言情有独钟:风和太阳比赛,看谁能让披着篷的游客脱掉斗篷。冷风拼命吹,游客反而抱紧斗篷不放;而暖洋洋的晒照射在游客身上,游客则很自然地去掉了斗篷。杨老师说:春光融融胜过狂风暴雨,理性的说服胜过粗暴的批评。教师的宽容是学生自信心的保护伞,是学生发展的一种动力。教师的宽容为学生的成长留足了自主反思的空间。
----以尊重塑造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学习成绩有高下之分,行为习惯也不尽相同,但在杨育红老师的字典里没有“优生”与“差生”的概念。在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的群体中,艺体生常感觉自己不如别人,甚至低人一等,有消极的潜意识的作用下,往往放松了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的要求。课外活动时间,杨老师喜欢带领同学去观看班里体育生同学训练;在文艺演出时,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组成热情的“亲友后援团”。艺体生们勤奋训练的身影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艺体生们凭借超凡的特长水平成为大家喜爱的明星。一位体育生同学当选“感动班级年度人物”,同学们为他题写了这样的感言辞:“看到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你,大家说你是一个勤奋刻苦的人;看到刚参加完高水平测试,还打着吊针就来参加考试的你,大家说你是个不言放弃的人;你承包了教室最高处的卫生清理工作,大家说你是一个热爱集体的人。虽然你不爱讲话,但你是班里的明星,你为我们树立一个认真生活着的‘人’的楷模”。
二、在团结竞争中体会成长的快乐,培育和谐的班级氛围
衡量班主任老师工作质量的高低,要看他所带的班级是否具有积极、健康、向上的班风。杨育红老师充分发挥班级建设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精神情感的升华作用,让老生常谈有了新谈法、常规教育找到了新角度、学生发展有了新境界。
----重视主题教育。主题班会是班级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杨育红老师为提升主题班会的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实效性,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使主题班会在学生思想教育、班风学风建设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育红老师科学确定了学生在高中三年期间的二十大教育主题:
1、或许这个学期会有所不同----开学动员教育
2、游戏规则、学校规则、社会规则----纪律教育
3、人生的第一张名片----诚信教育
4、其实这是个很私人的问题----公德教育
5、不学礼,无以立----礼仪教育
6、饮水思源,爱校荣校----实验意识教育
7、成长的感觉----心理健康教育
8、找一条离罗马最近的道路----学法指导教育
9、欣赏世界从欣赏自己开始---赏识教育
10、一种痛苦而愉快的体验----自省意识教育
11、感悟细节的魅力----习惯养成教育
12、当面对潘多拉之盒----网吧预警教育
13、人最宝贵的----生命教育
14、献上一束康乃馨----亲情教育
15、九月的祝愿----尊师教育
16、善良是种觉悟----仁爱教育
17、诺亚方舟的船票----安全教育
18、民族魂,中国心----爱国主义教育
19、学校兴衰我的责任,班级荣辱我的责任----责任意识教育
20、用尊重的钥匙打开心灵的大门----健康人际交往教育
二十大教育主题将主题班会打造成学生情商培养的系统工程,构成了一条完整的高中思想教育主题链条。
----开展创新活动。对于班级氛围的营建,杨育红老师总爱向同学提起一幅世界名画《雅典学院》:画面里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50多位著名学者。大家的神态轻松自由,看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从大家的脸上更看不出对分数的向往和对成绩排名的忧虑,人们能看到的是激情的辩论和热烈的探讨,能看到的是人类智慧的迸发和对真理的追求。为在激烈的学习竞争中营造和谐、团结、向上的班级氛围,杨育红老师设计了一系列的创新性的班级活动。“激情飞扬—实验精英辩论赛”、“实验技能大比拼”、“学科对抗赛”、“读书交流会”、“我为歌狂——英文歌曲赏析”“实验班体育明星评选”,同学们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了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提升了综合素质。
----记录成长足迹。杨育红老师认为,和谐的班级不应只是人生旅程中匆匆走过的驿站,而应成为一个充满温情和美好记忆的港湾。在她的提议下,03级21班建立起自己的班级日志。与普通的班级日志不同,它不是班级生活的流水账,而是班级大家庭中众多心灵的对话。班级日志使同学们在完成了一天的功课之后,有了一片共同享有的精神家园。每篇日记都是作者面对其他同学的一种自我剖析,是班级每个成员的相互审视。温暖的情怀充盈其中,同学铿锵有力的前进脚步声回荡其中,家庭日记使班级自主管理走向科学化、人文化。这本名为《渐杳澜漪》的班级日志由刘堃校长作序,已正式出版发行。
三、使家长成为教育合作伙伴,搭建和谐互动的家校教育平台
学校教育不可能独自承担学生成长的全部责任,家庭和社会等环境因素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和谐教育关注的范围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或校园生活,必须扩展到学生成长背景中更广阔的领域。如何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是杨育红老师一直思考的重要课题。
----倡导亲子关系的融洽。亲子关系是世间的第一人际关系,良好
亲子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04年的母亲节,杨育红老师在班内开展了“深深父母恩,殷殷儿女情”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其中的内容之一就是布置学生给家长写一封信。几乎每位同学信的开头都是这样写的:“妈妈,我从没给您写过信,我把这封信当作老师布置的一项作业来完成。但当我完成这项作业的时候,我是多么感谢杨老师给我们创造的这个机会让我把十几年来对您羞于出口的爱意和感谢表达出来。”五十多封饱含着儿女深情的信件从学校发出,同学们用真挚的情感,敞开心扉的沟通给父母送上了第一份节日的惊喜和欣慰。同学们的心动立即转化成行动,“给母亲一束鲜花”、“送给妈妈的护手霜”、“为父母做一顿晚饭。”所有的家长都在这一天感受到来自儿女的温情。
----谋求育人理念的认同。杨育红老师注重以家长会、家访、开办家长专题讲座等各种方式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增进教师和家长的沟通,赢得了家长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理解、支持与配合。通过不同的交流渠道,杨老师所倡导的“为学生四十岁以后的人生负责”的教育理念得到家长的高度赞同;“学知识、学做事、学做人、学生活”的育人内容得到家长的一致认可;“多一份了解、多一份责任、多一份警觉、多一份沟通”的家校配合要求家长们更是耳熟能详。
----实现教育效果的互补。随着孩子在校时间的增长,知识水平的提高,家长们教育语言逐渐匮乏,教育手段渐显无力 ,家庭教育内容单一的问题的现象日益突出。很多家长都在问:“现在的功课我们辅导不了,在高中教育阶段,我们应该关注什么,我们需要做哪些事情?” 许多家长把这种“无从插手”的焦虑转化为“‘找老师给孩子换同位“、“找校长给孩子换老师”、“找家教帮孩子补功课”的忙碌。杨育红老师注重搜集各种资料,及时善意地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建议。通过系统化的引导,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教育最大的职能就是对孩子品德、习惯的培养,只有家庭教育的这个职能充分发挥,才有可能使学校知识教育的职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家长们不再仅醉心于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具体指导,而是更加注重发挥在精神引领、人格塑造、心理疏导方面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补。
和谐,如春花灿烂,沁人心脾;和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杨育红老师的班级中,每一位学生都在和谐的教育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在和谐的兴趣乐园中陶冶情操,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健康成长。她所教的学生多人在国际奥林匹克学科竞赛和国际中学生体育竞赛获得金牌,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多人以优异成绩升入北大、清华,她所带的班级多次被评为济南市先进班集体,杨育红老师本人被济南市教育局和济南市政府授予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2005年、2003年两次荣立济南市个人三等功,两次被评为济南市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 2005年被评为济南市名师,并被确定为齐鲁名师人选。在山东省实验中学第四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上,杨育红老师关于构建合谐班级的专题报告引起强烈反响,发挥了突出的榜样示范作用。在杨育红老师工作思路的启发下,如今的母亲节已成为山东省实验进行感恩主题教育的重要时机,优点单已发展为学校层面的个性化奖励措施,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智启人班主任工作方式正逐步提炼、固化为全体实验师秉承的德育工作信条。和谐教育的理念已在更加广阔的土壤中深深扎根,结出了累累硕果。
5.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下,高校文化该如何建设
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下,高校文化该如何建设?
传授知识的过程,也专是文化发挥思想传续功属能的过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锋日趋频繁;在主流思想文化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为代表的腐朽文化仍然存在,这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软实力。高校文化建设应在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视角下,明确文化建设目标,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新旧媒体结合起来,并完善管理制度,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条件。
高校作为文化知识的集散地,承担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任。一直以来,关于高校建设的研究不断涌现,其中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建设体现了高校的办学特色,对于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应该以什么视角来推进高校文化建设呢?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无疑是基本源泉和可选择的路径。
6. 什么是大学文化如何构建大学文化
大学是人类精神资源的传递和创造的最佳学堂,是一个聚集了智慧的学者,对世界进行不断的研究、解剖的理想场所。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今天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丰富思想资源。
文化是人类认识的共同结晶,是在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其发展无不以一定的传统为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积累了灿烂的文明与文化。和谐,就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在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里,“和”字已赫然存在,并在《易经》、《尚书》中得到应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是孔子的名言。老子则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在老子那里,“和”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以及天地万物生存的基础。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和”的思想一直被传承。“天人合一”、“天人一体”、“顺天合人”、“中庸”、“中和”,将和谐体现在了自然、社会、思想、生活等各个方面。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有多长,和谐的思想光辉就有多远。
任何阶级社会都有两种文化,统治阶级的文化和被统治阶级的文化。但任何民族文化除了具有阶级性的内容外,还包括大量具有社会性的共同文化,反映对客观规律的真理性认识。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过程中,既不应盲目夸大传统文化的作用,也不能把传统文化视为一钱不值,而是应该辩证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因为它毕竟是中国几千年发展的产物和积淀。我们要吸收它能够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内容,经过现代转换,赋予其时代价值和现代意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人,历来就是这样做的。比如,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的唯实思想的精华,将“实事求是”赋予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解释和发挥,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和谐文化的特点是多样性共存,兼容并蓄。两种异质文化相遇,总是既互相碰撞、互相冲突,又互相学习、互相吸取,这是文化传播的一般规律。不同民族的文化形态往往具有不同的内涵、特点和意义,有其独特的价值和魅力。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后,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的催化,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水乳交融地结合起来,由欧洲形式变成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中国形式,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特性、中国气派和中国作风。
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我们所倡导的和谐文化与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之间并不全是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在很多情况下是可以相互借鉴、共生共荣的。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该吸收借鉴人类优秀的文明成果、承认不同文化存在的价值,站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正确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主流文化与多样文化的关系。当前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以信息为载体的各种文化和思潮相互激荡。我们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丰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到内不失自己固有之血脉,外能适应世界浩荡之潮流。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的是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传统的和谐思想、和谐文化、和谐理念,并结合时代特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以超越
7. 什么是大学生文化创新
文化,是非常重要的人类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内专容和精神动力。也是属这种发展进步在精神领域的一个重要标志。广义的文化概念,即所谓的大文化,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物质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精神文化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包括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
文化的发展,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当代先进文化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融汇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一切优秀思想和文化成果的文化。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仅使世界充满活力,也使不同文化相互激荡,从而使先进文化获得向前发展的动力。在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氛围中,我们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建设成就,保持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其巨大的优越性和感染力,展现在世界面前,就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和世界科学文化的制高点,就必须创造出表现时代前进要求和历史发展趋势的先进文化,就必须不断创新文化。
8. 大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活法,大学乃是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文化生活 是对的嘛这句话 大一思修
对的,大学生活就是一个积极创造性的文化生活,大学生的任务就是读书、学习、创造,积极主动的学习和创造文化是每个大学生应该做的事情。
9. 如何推进一个大学的大学文化发展
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
作为
大学生该怎样做
第一
,
大学生充分享受着优质的学习环境和良好的教育资源
,
有机会
充分地接触国内外的各种文化
,
应该是文化传承中的主力军。
第二
,
大学生处在其人生阶段中学习能力最为旺盛的时期
,
有着强烈
的学习欲望和积极性
,
兼备开阔的视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思维能
力和创造能力
,
应该以高度的责任感在传承文化、传播文化、繁荣文
化和创新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第三
,
当前我们面临的文化现状仍不容乐观
,
传统文化的流失、
国际化
进程中欧文化的渗透等严峻问题需要大学生承担其历史使命
,
要在
传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方面身体力行。
具体分析如下:
1
、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有用价值
,
吸收和
借鉴世界上的一切优秀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
具有鲜
明的民族特征
,
在世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所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优
秀文化势在必行。同时,对于世界上的文化,也应秉着取其精华,去
其糟粕的态度。大学生身处浓郁的学习环境
,
享受良好的教育资源
,
应该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
,
学习包括中华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
优秀文化
,
武装自己的头脑
,
丰富自己。
2
、大学生应该积极为构建和谐文化作贡献。
作为大学生
,
应该深刻
理解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
不断加强自身
的思想道德素质。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
同理想
,
大力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
精神和勇于改革、敢于创新的时代精神
,
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
内容的荣辱观念
,
在逐步增强理解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
言行举止来影响他人
,
造福社会。
3
、大学生应该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力量。
我们要牢固树立只有创新
才有出路
,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的观念
,
通过积极的文化创新
,
繁荣有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
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
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取切实的文化利益。对于当代的大学生
,
我们在学
习和吸收的过程中
,
应该跟上时代的主旋律
,
以刻苦钻研、怀疑、求
实的态度应对挑战
,
成为文化创新的积极力量。
4
、大学生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员。
大学生在传播社会主义
文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第一
,
大学生有着良好的知识积淀
,
具有相
当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
能够通过学习把握住社会主义文化的各个
方面
,
领会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第二
,
大学生善于利用各种方
式增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
在全社会营造学习社会主
义文化的良好氛围。可以把社会主义文化与艺术相结合
,
与网络媒体
相结合
,
丰富传播的方式和形式
,
让社会主义文化更喜闻乐见更具渗
透力。第三
,
寒暑假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广大大学生广泛宣传社会主义
文化提供了有效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