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最早的听诊器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
听诊器的发明至今已有近两个世纪的历史,但在两个世纪之前的长达1500余年的时间里,医生在没有听诊器帮助的情况下,只能采用一种直接听诊法。也就是,医生取一片布铺放在病人身体有病的部位上,然后把耳朵贴上去听。虽说这种诊断办法也曾诊断出了一些疾病,但也存在明显的缺点,它既不卫生,也不方便,听音效果还难于准确辨别,而且,不是人体所有部位发生的病变都能用直接听诊法听出来的。为此,人们特别是医生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科学实用的听诊器械。
200多年前,奥地利有位医生临床实践中根据声音判断胸腔内器官的健康状况。当时,许多医生都不相信这一说法,法国医生雷纳克却记在心里。
一天,雷纳克带小女儿去公园玩跷跷板。孩子玩够了就将自己的耳朵贴在跷跷板的一头,叫爸爸用手指在另一头敲鼓点给她听,雷纳克的鼓点节奏越敲越轻,连自己都几乎无法听清了,可小女儿却越听越入神,还说敲得很好听,拉衷奈克觉得很奇怪,就叫女儿敲,自己听,声音果然清晰。他高兴地大声嚷起来:“有了,有办法了!”
原来,几天前一位贵妇请他看病,因不宜用耳朵直接贴附其胸部来听诊,故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检查结果,使雷纳克很着急,一时也想不出好办法。女儿的声音游戏启发了他,第二天,雷纳克在医院的门诊部拿起一张纸,把它卷起来,用一根线绑上,形成一个中空的喇叭筒,然后把它放在患者的胸口听心脏跳动的声音,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听诊器。
此后,他又做了许多次相关实验。由于他擅长用机床车木头,便用雪松和乌木制作了一个木头筒,筒长30厘米,外径3厘米,内径5毫米。这个圆筒由两节合成,便于医生携带,这实际上就是木制的单耳式听诊器。雷纳克将它命名为“胸部检查器”,由于它的形状像一只笛子,于是人们又将其称为“医者之笛”。不幸的是,雷纳克本人在发明了听诊器后不久就患上了肺病,在1826年去世了。
雷纳克在世的时候,他对肺病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整理了有关资料,撰写了一本影响深远的医学巨著,使人类的临床医学进入了一个新纪元。虽然如此,雷纳克却受到了他的同乡布鲁赛斯医生的强烈反对,布鲁赛斯曾推广利用水蛭吸血的办法给人治病而导致了许多患者的死亡。布鲁赛斯讥讽雷纳克的书是“一堆无可争辩的事实和毫无用处的发现”。后来,人们在雷纳克发明的基础上继续前进,逐步改制成了现代临床医生所广泛使用的双耳听诊器。当医生听诊时,再也不用经历雷纳克的尴尬遭遇了。
Ⅱ 啥子是什么发明出来的
如果你问的是基本粒子之类的各种微观粒子,我只能告诉你,粒子是客观存在的,只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被科学家们发现了而已,并不是被谁发明的。
非要说的话,只能说是造物主发明的。
Ⅲ 宋代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翅这帽子又是谁发明出来的呢
我们看古装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官员上朝的剧情,每个朝代官员所穿的衣服都是不同的,因为统治者的思想和喜好不同,所以讲究的习惯也就不同,但是在这么多朝代中,只有宋朝官员的帽子最特别,他们的帽子两边都有一根长翅延伸出来,这种帽子叫做长翅帽,其实在官员日常生活中是不会穿戴的。
据说这种帽子的由来还要追溯到赵匡胤时期,一般来说我们都认为朝廷上的氛围是十分严肃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皇帝也会有镇不住场的时候,毕竟这么多人在同一个地方,还都会有自己想要说的话,因此朝堂纪律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但正因为赵匡胤轻视武官,后来的皇帝都不敢违背先帝的命令。才导致朝中不满声渐大,发生了后来的"靖康之耻",外族入侵,朝中却毫无招架之力,甚至连皇帝都被掳走,这便是赵匡胤只顾及拉拢文官的后果,或许唐朝藩镇之乱是一个极端,但赵匡胤的做法完全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不过真正能做到深谋远虑、顾全大局的皇帝,在历史上又有几个?
Ⅳ 人为什么要叫'人' 是谁发明出来要把人发‘人’这个音的
人”
不知道从哪里看到过很好的诠释,很经典.
一撇一捺就是个"人”回字,
男人是撇,女人是捺.
男人高大答,女人小巧.
男人在女人前面遮风挡雨,
女人在男人背后支持男人!
上帝的巧妙~~~
这只是老祖先的一种顺理成章的事而已,"人"这个字的写法是我们大家不用多说的,因为他是从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至于读音我觉得可能是某个人随口说出来后而被大家发扬广大了吧.就象我们现在的一些用数字代替如:(587129955我不介意你久久吻我),还有如果不叫这个读音也许另外一个字会叫(ren,拼音)这个音,"人"可能会叫tian或者zhe,等都有可能吧!一堆废话!
Ⅳ 多线程这个东西最初是为了什么而发明出来的
为了满足某些并行处理的需求。
Ⅵ 世界上最早的听诊器是怎样发明的
200多年前,法国有一位名叫雷奈·利奈克斯的青年医生正在为挽救一个心脏病患者伤透专脑筋,因为这个妇属女很胖,当时又没有听诊器,根本听不清心脏的跳动情况。
有一天,他领着小女儿在公园里玩,看到一群孩子在做游戏,一个孩子在翘翘板的一头用钉子敲打,另一端的孩子把耳朵贴在板上倾听,“听见了!听见了!”孩子们喊叫着。利奈克斯走上前去,学着孩子们的姿势,脆下一条腿,把耳朵贴在木头上。果然,一阵清脆的敲打声传入耳中。为什么几米长的木头会把声音清晰地传过来呢?整天为“听不见”而苦恼的利奈克斯突然受到启发,从而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创造性的思维。
后来,利奈克斯在一根细长的用洋杉木制成的空心直管的两端各安一个喇叭形的听筒,一头贴在病人的胸部,另一头贴在自己的耳朵里。经过反复试验,他终于听到了病人心脏跳动的声音。利奈克斯高兴极了,把它称为“胸部检查器”——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听诊器。
Ⅶ 【听力文摘】听诊器是怎么发明出来的
在19世纪初,一位来法源国内科医生雷纳-莱纳克遇到了一个难题。在为一位有心脏病迹象的年轻女性看病时,雷奈克需要听到她的心跳声才能确诊。但当时西医界已知的听诊方法只是简单地将耳朵贴近患者的胸部来判断心跳声。但莱纳克并不想与这位年轻女士太过接近。 故事的结局是莱纳克随后拿了张纸卷成圆筒状。他将这一纸质圆筒置于他的耳朵和患者的胸部之间,使得两人都免于了尴尬。但与此同时,他惊奇地发现通过纸质圆筒传出的心跳声相较以往听到的更为响亮清晰。 莱纳克将这一发明命名为听诊器,这一名称取自希腊语中的胸部及观察两个词,因为这一发明为心肺诊断技术开辟了一种新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材质进行实验后,莱纳克认为木质圆筒作为听诊器的效果最佳。他将余生致力于研究心肺听诊,并通过尸检来验证他此前通过听诊所下的诊断。 尽管听诊器彻底改革了西医诊断方法,但它最初推广使用时也遭遇了极大的阻力。19世纪20年代,许多医生认为通过圆筒听诊太费时又不方便,甚至很愚蠢!但不久之后,莱纳克这项颇为实用的发明的价值逐渐显现。现今,听诊器已成为医学保健普遍的象征。【本译文由普特网友大蝗虫虫提供】
Ⅷ 人的名字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呢起源是什么为什么会每个人都有名字呢
人名的起源
早在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过着群居的原始生活。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是如何通过自卫来保护自己,或者采集狩猎以维持生命。他们的生活十分原始,还不需要姓名来区分彼此。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口的增多,人际之间的交往日渐密切,为了把某一群人与另一群人区分开来,便出现了某一群人共有的标志,亦即我们后来所说的“姓”;在一群人中间,为了把彼此区分开来,也出现了只属于个人的标志,这种标志也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名”。在社会交往中,无论哪一群人,在自己内部只用“名”便可以彼此区分,若与另一群人交往,仅仅称“名”便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他只有把自己所在人群的标志”姓”与自己的标志“名”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这种一群人的标志和个体标志的结合,便是人类最早的姓名。
关于人类名字的起源,从汉字“名”字本身也可以推知其最早的含义。这一汉字由“夕”和“口”两部分组成,对此,《说文解字》解释说:“名,自命也,从口、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意思是说,在早期的社会交往中,人们白天相见,可能通过形体、面貌、声音相互识别。一旦到了晚上,相互看不清楚,就只能通过自报名字来区分你我了。可见,人名的产生是社会交际的需要,它的最本质的作用,就是在社会交往的所有场合都可以区别人的个体。
在文字出现以后,原由口头表达的人名也进化到文字阶段。在目前已经发现的一些原始社会的陶器中,上面都刻画有一两个符号,据专家考证,这些符号都与早期的人名有关。如果这种解释可信的话,那么,不同的人名就是我国最早的文字。到了商周时期,我国的文字大量出现并趋向于定型,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也是人名。如在商代的甲骨卜辞中,不仅有“名”这个汉字,而且还有示壬、中丁、外丙、小乙等人名。这些,都是我国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名字。
总之,人名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原始时期而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它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最早,它是人们随意用来区分彼此的符号,以后又演变成为固定身份的标志,在文字出现以后又以文字形式记载下来。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已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随着名字本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名字也越来越成为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历代人名特点
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来, 人名从产生到发展,基本格局大体不变。具体到每个朝代,名字则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我国人名最早有规律可寻的是夏代。当时人崇拜太阳,通行的历法是干支记年,因此,当时的帝王和贵族都喜欢用天干命名。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代的帝王名字有太康、仲康、少康等人,据陈梦家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考证,这些名字中的“康”字即“庚”字,是传说中的十个太阳(天干)之一。此外,夏代帝王的名字还有孔甲、胤甲、履癸等,名中的“甲”、“癸”也都是天干。至于商代帝王,取名时无不继承了夏代帝王的这一传统,无论是开国之君商汤(又名太乙)还是亡国之主帝辛(即殷纣王),包括其间的29位帝王,无不以天干命名。当时的贵族也效法帝王的这种做法,在名字中使用十个天干,如祖已、父癸、虎父丁、弓父庚等,无不如此。
到了周代,随着人口的繁衍和文化的发达,人名制度也日臻完善。这时和人名不再像夏商人名那样质朴,而是开始注重文采。这种重视的结果,在一方面是大量庄重、新颖名字的出现,另一方面则是“五则”、“六避”制原则的产生。根据这些原则,人一生下来必须根据信(身体上的某些标志)、义(婴儿表现的天赋)、相(相貌)、假(假借)、类(象似)命名。同时,还要避开国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名(畜牲)、祭器名,清规戒律十分繁琐。尽管如此,大量优美动听的名字仍然不断出现,如姬发(周武王)、孔丘(孔子)、庄周(庄子)、李耳(老子)、屈平(屈原)、宋玉等名字都极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