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现代十大发明都是哪些
徐舜寿抄 飞机设计 1917-1968 自行袭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 徐舜寿--中国的飞机设计师。 1958 年 7 月自行设计的歼教 1 试飞成功。徐舜寿被誉为新中国飞机设计的先驱。
赵九章 动力气象学 1907~1968 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赵九章,他开创了中国动力气象学的先河。他收集了近千个北半球气象站的天气图,并画出了中国的第一张北半球天气图。
涂长望 气象学 1906~1962 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涂长望—— 1906~1962 年,中国气象学家。他首次提出中国天气和全球天气联系起来的观点,这个观点一直引用至今。还提出大气流动以及海洋环流与中国降水和温度的关系。
徐寿 徐寿—— 1865 年和华蘅芳等造出了中国第一艘机器轮船。
邹伯奇 数学 邹伯奇—— 1900 年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完整的几何光学著作——格术补。
❷ 中国现代科技成果有那些
1、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
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4、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
“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
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5、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
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层中开采上来,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从“蓝鲸一号”起步的可燃冰试采,不仅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给世界能源接替研发格局带来改变。
❸ 现代科学技术发明了什么
1 、1947年的晶体管
没有晶体管,也就没有今天的绝大多数电子设备,没有今天很多超酷的数码产品。它是现代电子产品的最基本组件,于1947年由固态物理学理论家 William Shockley、实验物理学家 Walter Brattain 以及理论物理学家 John Bardeen共同发明,晶体管的发明是社会发生了伟大变革,其意义不次于钢铁的发现、蒸汽机的发明以及英国工业革命。
2、IBM PC
IBM PC是全球首款个人计算机,该机采用主频4.77MHz的Intel 8088微处理器,运行微软公司专门为IBM PC开发的MS-DOS操作系统。无论是体积还是其性能,现在看来已经老的掉牙了,不过如果没有它,就可能没有今天的个人计算机。
IBM PC的诞生才真正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它首创了个人电脑(PersonalComputer)的概念,并为PC制订了全球通用的工业标准。它所用的处理器芯片来自Intel公司,DOS磁盘操作系统来自由32人组成的微软公司,不久之后就催生了微软和Intel这两大PC时代的霸主。直到今天,“IBM PC及其兼容机”始终是PC工业标准的代名词。为促使PC产业的健康发展,IBM对所有厂商开放PC工业标准,从而使得这一产业迅速地发展成为20世纪80年代的主导性产业,并造就了Compaq等一大批IBM PC“兼容机”制造厂商。PC产业由此诞生。
3、TCP/IP协议
没有它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它的全称是传输控制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和因特网协议( Internet Protocol),于1970年由Vint Cerf和Bob Kahn发明并逐步完善。TCP/IP协议的发明代表着互联网的起源,如果没有它,我们今天面临的将是一大堆互相之间不能通信的网络。
4、苹果iMac
上个世纪的iMac是最有影响力的设计之一。当时的计算机笨重、丑陋,设计风格单调乏味,而苹果通过iMac让计算机制造商们明白“计算机原来也可以做的这么艺术”。受iMac影响的不仅限于计算机,甚至包括像电熨斗、真空吸尘器和婴儿奶瓶消毒器之类的家用电器。通过iMac,苹果得以重新复苏,才会有今天拥有无数粉丝的iPod和iPhone之类时尚的数码产品。提起iMac,我们必须提一下苹果的CEO乔布斯。
5、万维网(World Wide Web)
万维网与互联网并不是完全等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没有万维网,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多好玩的网站。1989年万维网之父Tim Berners-Lee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并在1992年正式公布,1993年Mosaic浏览器让万维网真正开始腾飞。如果Berners-Lee抓住他的这个发明的版权和许可权,无疑可以从中挣下一座金矿,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让我们再次对这个无私且伟大的人致敬!
6、鼠标
鼠标最早于1964年由斯坦福研究所的Douglas Engelbart发明,他因此也被成为“鼠标之父”。鼠标改变了我们与计算机交互的方式。
但是令人难过的是,鼠标之父却没有因为他的这个伟大专利收到一分钱专利费,因为鼠标在真正应用到PC的时候,他的专利已经过期。
1972年,滚动球被引入到鼠标中,可以让用户更好的滑动鼠标。当然现在我们已经有了无线鼠和光电鼠,鼠标再也不用拖着常常的尾巴,但是无论如何,鼠标依然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组成。
❹ 20世纪人类利用现代科技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
1、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是指绕地球运行并在太空运行一次以上的无人驾驶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最多、使用最广泛、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应用于科学勘探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领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颗卫星的主要仪器是一个化学能量电池无线电发射机。从那时起,美国、法国、日本也先后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一号卫星。到1992年底,中国已经成功地发射了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2、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末的管状计算机是第一台计算机。1959年,一台晶体管计算机问世,其运算速度超过每秒100万次。1964年有300万。
20世纪80年代,它发展成为智能计算机。20世纪90年代出现了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约每5到8年,速度增加10倍,体积减少10倍,成本减少10倍。“银河”是中国自己设计和开发的一台大型计算机,每秒也能进行数亿次运算。
3、基因
1944年,三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1953年,美国生物化学家詹姆斯·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大卫·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为基因工程奠定了基础。1969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4、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首次推出4月12日,1981年,是第一个正式服务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小屋18米长,36吨货物,图像是一个大三角翼飞机,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它仍然可以两边的方向在出租车上机动飞行2000公里内,选择合适的着陆地点。有三个特点:火箭、宇宙飞船和飞机。这是航天工业的一个重大突破。
5、塑料
1907年,美国工业化学家贝克兰再次研究了苯酚和甲醛的反应,并加入了适量的填料。结果表明,该产品具有良好的韧性和保温性能。于是,在1910年建成了历史上年产量1000吨的第一家塑料制品厂。到1939年,产量已增长到20多万吨。
❺ 我国现代科技发明
1、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2、国产水下滑翔机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于2017年3月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科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
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
此次“海翼”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共完成了12次下潜工作,总航程超过134.6公里,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3、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诞生
2017年5月3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潘建伟团队在多光子纠缠领域始终保持着国际领先水平,团队利用自主发展的综合性能国际最优的量子点单光子源,通过电控可编程的光量子线路,构建了针对多光子“玻色取样”任务的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实验测试表明,该原型机的取样速度比国际同行类似的实验加快至少24000倍,通过和经典算法比较,也比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和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运行速度快10倍至100倍。
这台光量子计算机标志着我国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最终实现超越经典计算能力的量子计算奠定了坚实基础。
4、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
我国首款国际主流水准的国产大型客机C919于2017年5月5日14时许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首飞。C919的全称是“COMAC919”,COMAC是C919的主制造商中国商飞公司的英文名称简写。
“C”既是“COMAC”的第一个字母,也是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的第一个字母,体现了大型客机是国家的意志、人民的期望。第一个9寓意“天长地久”,19寓意C919大型客机最大载客量190人。
C919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标志性工程,凝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设计人才和工程人才,针对先进的气动布局、结构材料和机载系统,研制人员共规划了102项关键技术攻关,包括飞机发动机一体化设计、电传飞控系统控制律设计、主动控制技术等。
5、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
2017年5月18日,我国首次实现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试采实现连续187个小时的稳定产气。这是“中国理论”“中国技术”“中国装备”所凝结而成的突出成就,中国人民又攀登上了世界科技的新高峰。
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1200多米的深海底之下200多米的底层中开采上来,点燃了全球最大海上钻探平台“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首次对资源量占比90%以上、开发难度最大的泥质粉砂型储层可燃冰成功实现试采。
从“蓝鲸一号”起步的可燃冰试采,不仅对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保障、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可能给世界能源接替研发格局带来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网络—“海翼”号水下滑翔机
中国科学院网—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
网络—C919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新闻发布会
❻ 20世纪人类利用了现代科技获得了哪些发现和发明
【飞机】 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基蒂霍克飞专上了蓝天。这架飞机被叫做“飞行者属—1号”,它的发明者就是美国的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
【青霉素】 英国著名的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教授,于1928年首次发明了举世闻名的青霉素,后来又经过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和德国生物学家钱恩的进一步研究完善,于 1941年开始用于临床,并于1943年逐渐加以推广。
❼ 现代的科技发明有哪些
现代的科技发明: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机器人、太阳帆、3D打印机、自动驾驶汽车。
一、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将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东方超环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东方超环也被称作“人造太阳”。
该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二、机器人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它既可以接受人类指挥,又可以运行预先编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它的任务是协助或取代人类工作的工作,例如生产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三、太阳帆
太阳帆(英文名:Solar sails)是利用太阳光的光压进行宇宙航行的一种航天器。由于这种推力很小,所以航天器不能从地面起飞,但在没有空气阻力存在的太空,这种小小的推力仍然能为有足够帆面面积的太阳帆提供 10e-5~ 10e-3g左右的加速度。
四、3D打印机
3D打印机(3D Printers)简称(3DP)是一位名为恩里科·迪尼(Enrico Dini)的发明家设计的一种神奇的打印机,不仅可以“打印”一幢完整的建筑,甚至可以在航天飞船中给宇航员打印任何所需的物品的形状。但是3D打印出来的是物体的模型,不能打印出物体的功能。
2016年2月3日讯,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3D打印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林文雄课题组在国内首次突破了可连续打印的三维物体快速成型关键技术,并开发出了一款超级快速的连续打印的数字投影(DLP) 3D打印机。
该3D打印机的速度达到了创记录的600 mm/s,可以在短短6分钟内,从树脂槽中“拉”出一个高度为60 mm的三维物体,而同样物体采用传统的立体光固化成型工艺(SLA)来打印则需要约10个小时,速度提高了足足有100倍!3D打印实现太空工业化。
五、自动驾驶汽车
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s;Self-piloting automobile )又称无人驾驶汽车、电脑驾驶汽车、或轮式移动机器人,是一种通过电脑系统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在20世纪已有数十年的历史,21世纪初呈现出接近实用化的趋势。
谷歌自动驾驶汽车于2012年5月获得了美国首个自动驾驶车辆许可证,预计于2015年至2017年进入市场销售。
自动驾驶汽车依靠人工智能、视觉计算、雷达、监控装置和全球定位系统协同合作,让电脑可以在没有任何人类主动的操作下,自动安全地操作机动车辆。
❽ 中国现代重大科技发明作品
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人工合成胰岛素,复方蒿甲醚.
最准确
❾ 20世纪有哪些现代科学技术和发明
1、人造地球卫星
人造地球卫星指环绕地球飞行并在空间轨道运行一圈以上的无人航天器。简称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是发射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发展最快的航天器。主要用于科学探测和研究、天气预报、土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区域规划、通信、跟踪、导航等各个领域。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这个卫星里的主要仪器设备是化学能电池无线电发报机。之后,美国、法国、日本也相继发射了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了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截止1992年底中国共成功发射33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卫星。
2、电子计算机
20世纪40年代后期的电子管计算机为第一代计算机。1959年,出现晶体管计算机,运算速度每秒在100万次以上。1964年达到300万次。
60年代中期,出现许多电子元件和电子线路集中在很小的面积或体积上的集成电路,每秒运算达千万次,它适应一般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的需要,使用方便。70年代发展为第四代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的计算机每秒可运算1.5亿次。
80年代发展为智能计算机。90年代出现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等。大体上每隔5年~8年,运算速度提高10倍,体积缩小10倍,成本降低10倍。 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银河”大型计算机每秒也可计算上亿次。
3、基因
1944年,3位美国科学家分离出细菌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并发现DNA是携带生命遗传物质的分子。
1953年,美国生化学家沃森和英国物理学家克里克宣布他们发现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奠下了基因工程的基础。
1969年,科学家成功分离出第一个基因。
4、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
于1981年4月12日首次发射,是美国第一架正式服役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机舱长18米,能装运36吨重的货物,外形象一架大型三角翼飞机,整个组合装置重约2000吨,在滑行中它还能向两侧方向作2000公里的机动飞行,以选择合适的着陆场地。
它身兼火箭、飞船、飞机等3种特性,是宇航事业的重大突破。
5、塑料
1907年,美国工业化学家贝克兰再次研究苯酚与甲醛反应,并加入适量的填充剂,结果发现产品有韧性而且绝缘性能良好。于是,在1910年建成了年产1000吨的历史上第一家塑料制品厂。到1939年,产品发展到20多万吨。
❿ 现代科技成果 发明人或国家 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1.EAST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06年9月26日,由国家发改委投资建设的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在进行的首日物理放电实验的过程中,成功获得了电流大于200千安,时间接近3秒的高温等离子体放电,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非圆截面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已在中国首先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
2.纳米量子结构可控性实验和理论研究新进展
中科院物理所研究组围绕纳米电子器件的基础问题,在纳米结构的探索、组装规律和单元器件的物性等方面,在过去的几年里已产生国际影响.2006年更是取得系列重要进展,并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工作.
3.绘制出天空中的宇宙线分布图,发现宇宙线分布是各向异性的和宇宙线的运动规律
在《科学》杂志2006年10月20日刊上,依据在我国西藏羊八井宇宙射线观测站的“西藏大气簇射探测器阵列”所获得的、积累近九年之久的近四百亿观测事例的实验数据的系统分析,中国和日本两国物理学家合作发表了有关高能宇宙线各向异性以及宇宙线等离子体与星际间气体物质和恒星共同围绕银河系中心旋转的最新结果,这些实验观测的前沿进展被审稿人誉为宇宙线研究领域中“里程碑”式的重要成就.
4.甲醇制取低碳烯烃技术开发及工业性试验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
由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与陕西新兴煤化工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中国石化集团洛阳石化工程公司合作的“甲醇制取低碳烯烃(DMTO)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性进展,在日处理甲醇50吨的工业化试验装置上实现了近100%甲醇转化率,乙烯选择性40.1%,丙烯选择性39.0%,低碳烯烃(乙烯、丙烯、丁烯)选择性达90%以上的结果.试验装置的成功运转,对我国综合利用能源、拓展低碳烯烃原料的多样化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
5.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
龙芯2E通用64位处理器是目前全球除美日之外性能最高的通用处理器,也是祖国大陆地区第一个采用90纳米设计技术的处理器.中科院计算机所研制的龙芯2E处理器最高主频达到1.0GHz,实测性能超过1.5GHz奔腾IV处理器的水平,具有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高安全性等特点,在不同工作条件下龙芯2E处理器的功耗在3瓦~8瓦范围内.“十一五”期间,龙芯处理器将为推进我国信息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6.水体污染的激光诱导荧光非接触监测技术装备系统
水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我国江河湖库和近海海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且水体污染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采用激光诱导荧光监测技术实现水体污染遥测,系统集光学遥感技术、光谱学、分析化学、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于一体,利用激光诱导荧光光谱法,实现对水体多组成份有机物的在线遥测,发展和提高了我国水体污染在线遥测的技术水平.
7.我国科学家发现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
2006年11月19日,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医学》网络版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组关于β淀粉样蛋白产生过程新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这项成果揭示了阿尔茨海默症致病的新机制,并且提示β2-肾上腺素受体有可能成为研发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8.我国抗糖尿病新药研究取得开创性进展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科学家2006年在非肽类小分子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的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于2007年元月第一周发表在国际权威科学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网络版上.美国科学院院刊编辑部在向媒体的书面新闻发布中指出,这类口服有效的非肽类小分子激动剂有可能成为糖尿病、肥胖症和其他相关代谢性疾病的一种新型疗法.
9.揭示果蝇记忆奥秘,探索记忆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组关于果蝇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果蝇的脑中并不存在一个通用的记忆中心,而是不同感觉记忆储藏在不同的区域里,并且像人类能记住图像的高度、大小、颜色等不同参数一样,果蝇的图像记忆也有对应的不同参数.通过对果蝇记忆基因的研究,可进一步运用到小白鼠、哺乳动物甚至人类身上,从而解决人类失眠、老年痴呆等精神性疾病.
10.饮用水质安全风险的末端控制技术与应用
为及时评价水质状况及应对突发事件,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和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合作开发出适合末端水质监控的生物在线监测与预警技术,建立并完善生物毒性测试方法,在分子、细胞水平上形成一套适用于水质评估的技术体系.研究中开发的关键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共产生发明专利22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