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啤酒瓶盖有多少个折子
抄现在啤酒瓶盖的袭21齿是根据国际通行的德国标准DIN6099制造的。这个标准不仅明确了瓶颈的直径,还有瓶盖的边缘形状以及制造材料。
对于瓶盖的要求有两条最主要的依据:
1. 密封性
2. 咬合度
这就意味着每个瓶盖褶的数量和瓶口的接触面积成一定比例,瓶盖外部的波浪形封口既可以增加摩擦力,又方便开启。21齿就是这两个要求的最佳折中。
为什么是21个,其实就和瓶起子有关,开啤酒瓶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要讲求安全性和方便性,啤酒里面因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所以开启时要特别当心,如果里面气压不均匀就容易伤到手,特别是剧烈摇晃过的啤酒,开瓶时特别容易爆。所以怎样安全方便地开啤酒瓶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当时的设计者为了能找到最适宜很快打开瓶盖的方法,于是就通过对锯齿不停地修改,最后确定21个锯齿时打开是最容易和安全的。所以就形成今天21个锯齿的瓶盖。而这种设计因为得到公认,所以很快在其他一些饮料包装中也应用起来,比如玻璃瓶装的可乐和雪碧瓶盖,也都应用了这一标准。
2. 怎么用筷子起开啤酒瓶盖!!
这是一个巧妙的利用杠杆原理开啤酒的方式。
具体做法是:用筷子内底部抵住啤酒容盖下部,用一只手握住啤酒瓶的上部,并用手的食指顶住筷子底部向上点的部分,起到一个支点的作用.然后用另外一只手压筷子的另一头,这样啤酒盖就开了。
3. 71、生活中用开瓶器开啤酒是利用了( )。 A、杠杆原理; B、物体问有摩擦; C、力的作用 72
71:A
72:A
73:C
74:C
75:C
4. 小点子赚大钱的目录
第一章创意就是摇钱树
1.“拾荒者”变了个想法
2.打开市场的小铜牌
3.偕老同穴
4.制作月球仪
5.水下旅馆
6.制造新闻
7.都市里的悬崖
8.理发店“出租”女秘书
9.变废为宝
10.在垃圾场中建造花园
11.做有心人
12.说不定有一天这个东西会替我赚进一笔钱
13.灵机一动,使他成了“世界珍珠大王”
14.将一时灵感转变为赚钱的机会
15.福特老爷车大游行
16.巧捉蟑螂获专利
17.骂出来的发明
18.牛奶瓶上的卡片
19.“一孔之见”发大财
20.“偷懒”的结果
21.滞销豆腐成了畅销臭豆腐
22.凭新点子白手起家
23.“金利来”的由来
24.顾家就餐计时收费
25.成功就在“一念间”
26.浊酒变清酒
27.出售空气罐头
28.沙漏玩具的新用途
29.水上浮动纸浆厂
30.温度匙
31.巧用衬衣纸板
32.流动的汽车商店
33.一元钱存款
第二章打破常规,冲出束缚“财”智樊篱
34、水杯与火车
35、卖水胜过淘金
36、改变电风扇的颜色
37、一根电缆线值多少钱
38、一则修理表的广告
39、与名人共过晚餐
40、让女人也用“刮胡刀”
41、处理转畅销
42、急中生智摔茅台
43、阴阳错位
44、出卖“落后”
45、不拘常理的挑战极限
46、畅销的“丑陋玩具”
47、手帕上印导游图
48、把电梯装在室外
49、反过来思想
50、方形西瓜的诞生
51、脑筋急转转弯
52、左撇子专用商店
53、暂贮黄鳝
54、一张流泪的讨债单
55、贷一美元的大富翁
56、抛洒硬币
57、倒过来试试
58、将失误变为财富
59、展览“失败”
60、专买经营失败的企业
61、“劣”字做标榜
62、空中洗温泉浴
63、模仿创新
64、善插空当得市场
第三章善于捕捉赚钱的信息
65、利用独家新闻发财
66、处处留心皆学问
67、金装女郎礼服
68、从议论中发现信息
69、一条信息换来900万美元
70、垃圾的作用
71、信息造就财富
72、巧妙利用信息赚大钱
73、不用泥土种植的花草
74、一支铅笔引来的商机
75、很普通的消息也有价值
76、一句话带来的财富
77、信息偏爱有心人
78、科学的市场调查是创意的前奏
79、假发之父刘文汉
80、从信息情报中找财源
81、在壶嘴上装上哨子
第四章巧妙利用顾客的好奇心
82、“不许偷看”是何意
83、一堆废渣净赚12.5万美元
84、“尿出来的啤酒
85、一杯咖啡5000日元
86、保证顾客不会喝醉酒
87、“宇宙”沾马季的光
88、我撕的是你的钱
89、被烤黑的“阿根廷”香蕉
90、毛姆的小说推销
91、日本的觅宝乐园
92、制造悬念,调动人们的好奇心
93、英雄救美与“拍立得”相机
94、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95、巧设疑点出奇制胜
96、打草惊蛇,想方设法吸引公众的注意
97、”敬请明日光顾“的食品行
98、给富士山涂点颜色
99、英特尔公司的”寻人启事‘
100、高空赠表名远扬
101、奇特的店规
102、好奇是人类的天性
103、巧取店名
104、“吃光’餐馆
105、利用星星发财
106、有趣的动物餐馆
107、罐头盒上的谜语
第五章令人叫绝的促销妙招
108、将砂倒在地上后
109、赠送刷子促销法
110、烧画
111、金币效应
112、利普顿孤儿
113、由滞销转脱销
114、向客户求救
115、驯服“带头牛”
116、“阿凡提”的战术
117、放长线钓大鱼
118、饭店促销有奇招
119、让消费者“上瘾”
120、利用顾客的“参与心理”
121、卖鞋油,还是卖雨伞
122、引导顾客需求,创造消费
123、李嘉诚巧妙推销洒水器
124、抓住客户的心理
125、“老头衫”变“文化衫”
126、一个游戏启发的营销方案
127、“制造紧张”促销术
128、中药茶馆
129、出租人才
130、只卖“一茬货”的谋略
131、大受欢迎的“配对袜”
132、编织市场
133、推销员巧用古币
134、“买不到”商店
135、将盗窃犯的照片和资料贴在出售的保险柜上
第六章及时抓住赚钱的机遇
136、流水声卖高价
137、从噪声中发现商机
138、机会帮助你达到目标
139、靠做绳带致富
140、剥栗器的瞬间成功
141、用一英镑看婚礼盛典
142、抓住适合自己的机遇
143、经济危机酿造机遇
144、状告足球
145、让顾客强买面包
146、适应需要
147、刷出来的财富
148、百年等一回
149、只赢不输的助销经典
150、“旅馆医生”
151、善于掌握社会生活变化的当家人
152、烫出来的财富
153、不妨来点超前思维
154、把泥土挪个地方
155、溜出来的发明
156、牛仔裤的诞生
157、指南针地毯的问世
158、巧用类比捕捉商机
159、把握商机赚大钱
160、火柴盒上打广告
161、左右适源总统表
第七章灵活巧妙的定价策略
162、起死回生的金点子
163、生意从原价销售做起
164、让顾客自己定价
165、一提一降,玩具销光
166、灵活的定价策略
167、如此“买一送二”
168、限量销售
169、打折销售
170、一律一便士
171、梯子价格
172、本店只有一个
173、把冷门变成了热门
174、提高产品心理价格
175、赔了“夫人”为赚钱
第八章广告中隐蔽着赚钱的智慧
176、只登个大问号的广告
177、布什总统做“王婆”
178、“皇冠牌”也不例外
179、怪异的广告
180、火烧希特勒
181、花钱替别人做广告
182、著名指挥家被老板当做了一个“活”广告
183、化劣为优的广告词
184、请您稍候
185、鸡蛋上的柯达广告
186、百岁学生姐妹做广告
187、花56美元买一辆56型福特
188、200万元悬赏费为的是打广告
189、“一万个证人”
190、丑的魅力也难挡
191、“牛肉在哪里?”
192、象牙肥皂
193、用肥皂做广告
194、“感冒百服宁”巧借“保护你”
195、用“最愚蠢的办法”成就“第六大公司”
196、给你一个崭新的女人
197、是报纸重呢,还是电视机重
198、大象站在屋顶上
199、从今以后不必用牙齿开啤酒瓶了
200、在人造卫星上做广告
201、生日公交广告
202、英雄也会哭着要的玉米片
203、一句话改变形势
第九章找到快速赚钱的捷径
204、找到市场缝隙
205、天下没有坏买卖
206、时间差赢利法
207、听口音炒菜
208、从无本生意到跨国公司
209、废纸篓里的秘密
210、琼斯小猪香肠
211、三角经营法
212、“闲话”也赚大钱
213、变废为宝的麦考姆
214、蒙勒的地图王国
215、请孩子决策
216、钻市场缝隙
217、揭短经营,意在称雄
218、到幼儿园把孩子们录下来
219、锁定“角落”里的目标顾客
220、只生产哨子的企业
第十章借力生财嫌大钱
221、借金鸡生金蛋
222、15借“鸽子事件”
223、“借”话
224、总统“卖书”
225、尤伯罗斯造势大发奥运财
226、小林一三“引狼入室”
227、让人家知道你
228、白手起家的“味精大王”
229、花钱最少收益最大的“壮行酒”
230、借名扬名
231、用自己的钱为竞争对手做广告
232、借助名人的“名气”,聚集更旺的人气
233、“飞鸽”赠总统
234、买断马俊仁神秘配方
235、总统用的是派克笔
第十一章“感情投资”是收益最大的投资
236、小小贺卡暖客心
237、抛撒名片
238、周五顾客聚餐会
239、领养“娃娃”
240、“每日一得”的魅力
241、温情的苹果
242、药房的贺卡
243、布店抛”伞”引“财”
244、耳聋女郎接待投诉顾客
245、小燕子的道歉信
246、免费更换电池
247、免费送给家庭主妇使用
248、没有电线的熨斗
249、免费顾客电话
250、给“挑刺儿”用户发奖
第十二章赢得竞争的智慧与策略
251、两辆中巴
252、制造假象,麻痹竞争对手
253、“新产品”击败老顾客
254、声东击西:转移竞争对手的视线
255、醉翁之意不在酒
256、坐收渔翁之利
257、围魏救赵
第十三章有智者事竟成
5. 啤酒怎么会冒泡
从瓶子里往杯中倒啤酒,急性子的人,把瓶子拿得很高,有点像倒大碗茶似地,让啤酒水柱冲向杯底,结果总是倒满一杯泡沫,且泡沫流淌得一桌子,待泡沫消失后,杯子里的啤酒却所剩无几。
熟练的服务员则将杯子尽可能倾斜,将瓶口紧靠杯沿,让啤酒缓慢地沿杯壁流向杯底,随着杯子里啤酒增多,再徐徐将杯子倾角调正到竖直的位置,这样可以倒满一杯啤酒而不产生多少泡沫。人们不无诙谐地把这种倒啤酒的窍门总结为三个含谐音的成语:“歪门斜倒(邪道),杯壁(卑鄙)下流,改斜(邪)归正。”
啤酒、香槟酒、可乐等清凉饮料,都是二氧化碳的过饱和溶液。在不密封的条件下,二氧化碳也会慢慢分离而散逸到空气中去。这类新鲜的清凉饮料,含二氧化碳愈多品质就愈高。这也正是往杯中倒啤酒带来麻烦的原因。
我们把前面说的两种倒啤酒的方法称为直冲式与斜溜式。为什么斜溜式产生的泡沫少,而直冲式的倒法产生的泡沫多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气体的溶解度开始研究。
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的量,通常用单位体积水能溶解多少体积的二氧化碳来度量,称为溶解度,是同温度和压强有关的量。温度低时溶解度大,高时溶解度小。在高压下溶解度大,低压时溶解度小。如果在高压强条件下新鲜啤酒突然减小压强,就会分离出二氧化碳而冒泡。在密闭的容器里,冒出的气泡使容器内的压力升高后,随之溶解度也增高了,气泡就不再冒了。我们在开香槟酒瓶时,听到“啪”地一声;报上也曾刊载开啤酒瓶时,瓶盖飞出伤人的消息,这都是因为容器里压力较高的缘故。
历史上有过一则有趣的事。上世纪中,在伦敦的泰晤士河床下打了一条隧道,当隧道峻工时,当地政界人物在隧道里举行庆典。令人扫兴的是发现带到隧道来的香槟酒都跑了气而无味。然而当庆典过后人们走出隧道回到地面时,不幸的事发生了,酒在肚子里发胀了,气从鼻子嘴里不断冒出来,有的人穿的马甲被胀开,有的人则不得不重新返回隧道以减轻这突然袭来的痛苦。
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隧道比地平面低数百米,那里气压较高,二氧化碳溶解度也高,所以香槟酒就像跑了气似地无味。等回到地面,气压低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把绅士们的肚子撑了开来。通常在海平面,每升高100米,气压即降低2190Pa,气压的这种微小的变化,对于过饱和的二氧化碳溶液而言,其气体分离与否则表现得很明显。
现在再来讨论往杯子里倒啤酒的问题。静止在杯中的啤酒,压强各处基本上是均匀的,上层压强略小于杯底,所以也是表面冒泡稍多。但是如果杯里的啤酒产生了不均匀流动,则各点上的压强是不同的,这从流体力学伯努利定律可知,沿一根流线,速度大的局部压强小,因此这些速度大的地方便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泡。为了说明这一事实,取一杯静止的新鲜啤酒,我们看到它基本上不冒气泡。如果用一根筷子一搅,就会发现在筷子运动的尾部会冒出大量气泡,正是那里压强较低的缘故。如果把筷子在杯里作圆形搅动,使杯中啤酒旋转起来,拿出筷子,啤酒在杯中形成旋涡,由理论分析知道,旋涡中心压强小,所以那里产生一串气泡,就像在陆地上看到的龙卷风一样,非常有趣。关于旋涡中心压强小的事实,在江河里游泳的人会有亲切的体会,游泳到旋涡边上,会被旋涡中心吸进去,是非常危险的。
这就是说,如果你想让啤酒不冒泡地倒满杯子,你就应当在倒的过程中,尽量减小啤酒杯中液体的相对速度,尽可能使注满杯子的过程变为准静态。前面说的直冲式之所以不适用,就是因为这种方式使啤酒柱有较大的动量,从而杯中的啤酒速度差加大,即易形成大量的小旋涡。而斜溜式,一方面降低了啤酒从瓶口到接触杯子这段落差,使啤酒入杯时的动能减小;另一方面杯子倾斜可以将啤酒柱对杯子的正冲击变为斜冲击,从而减小啤酒接触瞬时的动量改变;再者斜溜过程,增加啤酒溜到杯底的路程,在这溜的过程中杯壁近处的边界粘性层造成对啤酒的阻力也可以减小啤酒到达杯底的速度。所以它基本上满足尽可能准静态的要求,使整个过程中泡沫较少。
啤酒中含二氧化碳较多,为什么喝起来就会觉得舒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溶解度与温度的依赖关系。当你倒满一杯冰过的碑酒后,试用一根筷子插入杯中,你就会发现筷子周围爬满了小气泡。这是因为筷子初始温度比啤酒高,筷子周围啤酒中的二氧化碳在温度高时溶度小,便分离出来爬在筷子上。同样啤酒喝进体内,体内温度比啤酒高,在从口、食道与胃壁的粘膜上也会很快地附着大量的气泡。我们还知道气泡的热传导效率是比较低的,这就是当你喝了比体温低很多的清凉饮料时你并不感到有过分冰凉的原因。我们又知道,粘膜骤然温度下降,会使它附近的血管收缩,神经活力降低,同时消化能力和胃口也相应地变得迟钝。而啤酒中气泡的作用也正是使人既觉得凉爽又不致倒胃口而保持旺盛的消化能力。由于这个原因,你也许注意到,在炎热夏季,当你吃完一杯冰激凌再开始吃饭,会觉得胃口不佳,而喝完凉啤酒再吃饭,还会吃得津津有味,这就是因为后者产生气泡的缘故。
所以,为了啤酒好喝,必须注意从酿造、贮运、从瓶中往杯中倒等一系列环节中,不使二氧化碳跑掉,以使它进入口中以后能产生较多的小气泡。在贮运过程中,要避日光曝晒,要适当降温;不要过分激烈地摇晃,以免二氧化碳过多跑掉,否则即使在密闭容器中,也会使分离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由于压力过高,导致爆炸事故。还要注意在倒啤酒时,利用斜溜式,而不要在“入口”前这最后一道程序上跑掉过多的二氧化碳。还应当提及的是啤酒中气泡形成不仅与压强和温度有关,还和一定的气化核心有关。气泡总是先在微小的固体近处、或瓶子内表有毛刺处形成。试往啤酒杯里放一小撮砂子,随着砂子下沉,啤酒就会像开了锅一样冒出大量气泡。而且,微小气泡一旦形成,气泡自己又可以作为气化核心而加速气泡的形成。所以啤酒冒泡在实际上是如同雪崩一样的非线性过程。即,气泡愈多便愈容易增加气泡。所以一旦大量气泡冒出来,便会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溢出杯子,即使停止倒啤酒也还会再冒一阵,直至二氧化碳跑得差不多了才会停下来。
在生活中把这种多了就更多,少了就更少的非线性现象称为马太效应。它来自圣经上马太福音中的一句话:“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种效应在力学与物理学中,随处都可以遇到。河道弯了,由于流动冲刷就更弯;地不平了,在径流冲刷下就更不平;大气电离了,局部就更易于电离直至放电。一定程度上穷富差别加大,股市行情暴涨暴落,经济危机等都是马太效应。我们这里说的啤酒冒泡也是。要想精确地描述啤酒冒泡的非线性过程,还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因为泡沫是一种分形结构,不同尺度的泡沫行为也不同。
讨论完啤酒,我们来看一看水,它和啤酒同是液体。啤酒里溶解的是二氧化碳,水呢?水中通常溶有少量空气,进一步说,水的分子群可以转化为气体——水蒸气。在这一点上说,它同啤酒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的是,水分子在较低的压强下才会变为气体,产生气泡,这种气泡称为空泡,也称为空穴。空泡有时小到直径只有10-5厘米,可别小看这种不起眼的空泡,它曾经是而且现在还是航海事业的可怕障碍。
1894年,英制240吨的小型驱逐舰“勇敢号”初试航时,螺旋桨转速只能达到384转,比额定设计转速低1.54%,几经调试,直到1897年,总工程师Barnaby才在造船工程师会上发表论文说明最初成绩不良是由于螺旋桨发生了空泡现象。过了20年,1915年,英制的新鱼雷艇“德林号”驶入大西洋试验,它的设计速度比前一型号大一倍,但是当舰艇机器以最大转速工作时,艇尾抖动,尾部海水泡沫翻腾,犹如倒啤酒时一样,速度和前一型号一样。当鱼雷艇回到基地时,螺旋桨已破烂不堪了。这又是空泡在捣乱。直到1971年,有人对上千艘船做了调查发现,其中有30%的螺旋桨在使用一年后,由于空泡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
为了研究空泡产生的机理及其作用,人们从上世纪就开始了理论与实验研究。1895年,英国建造了专门研究空泡问题的小型水洞,随后在本世纪20~30年代,英、德、法、苏、美等国相继建造了较大型的空泡水洞。同时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相应的进展。
高速水流为什么会冒气泡?原来水在标准大气压下(1个大气压相当于101325Pa),温度达到100℃,水就会沸腾,“沸腾”就是水内部能冒气泡的现象。不同温度下,水沸腾的压强是不同的,这个压强称为饱和蒸气压,也称蒸气压。水在不同温度之下的饱和蒸气压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可知,在压强为2338.1Pa时,水在20℃就开了,这种在常温下沸腾的现象,可以称作“冷沸腾”。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面,由于那里的气压低,沸点只有86℃,所以在那里煮东西不容易熟。在压强达到198490Pa时,即约不到两个大气压时,水到120℃才开,这个压强差不多是通常高压锅的压强。
前面说过,流体高速运动,会造成局部压力减小,特别是高速舰船、螺旋桨、鱼雷等在水中运动时,会造成局部水的压强很大,达到常温下的蒸气压。这就是高速航行水中产生气泡的原因。
一旦产生了空泡现象,阻力就会加大,产生气泡会消耗大量的能量,所以船速再也上不去了。如果不采取对空泡问题的特殊对策,那么大部分大船速度将超不过26节(约14米/秒)。
然而空泡对航海带来的危害还不止如此,问题是空泡在低压区形成后,随着流动流到高压区,在那里压力增高,空气泡无法存在而闭合。空气泡闭合会造成类似于爆炸的高压,甚至会达到100 000大气压。在这种大气压下,任何金属材料都会被破坏,于是螺旋桨很快便被空泡咬得百孔千疮。类似的问题在大型水电站与大型水坝上也产生过,如泄流洞水速高了,水泡可以侵蚀洞壁,水电站涡轮机叶片可以在几天之内被水泡吃掉数十毫米厚。
水滴石穿,不间断的水滴可以将坚硬的石头打穿。起先,人们认为是由于水流长时间冲刷造成的,原来也是由于空泡在起作用。随着高速摄影机的发展,有人以每秒1500张的摄影机对准液滴“着陆”的地方。液滴由圆而扁然后四散溅开,就在这一瞬间在液滴中心附近的一些局部流速相当大,足以达到产生空泡的低压。于是空泡逐渐将坚硬的石头咬去。在涛涛流动的江河中,流水拍击岩岸,“乱石穿空、惊涛裂岸”,水的这种作用,恐怕也是空泡在作怪。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注意到:将一杯刚煮开的水泼到地面,听到的是噗地一响,而冷水泼到地面,则听到清脆的啪地一响。这响声的不同也是由于气泡。如果你将一杯新鲜的啤酒泼向地面,响声同泼开水一样。刚煮开的水近于100℃,往地下一泼,水与地面冲击,流体的局部速度较大,因而压强减小,这个小的压强会使流体重新沸腾起来,在地面与水之间隔着一层气泡当然与没有气泡听起来响声不同了,而冷水向地面冲击时局部压强降低不足以使流体沸腾。
拿一把铝壶,烧一壶开水,当水滚开时,你一只手将壶提离炉子并轻轻将壶底放在另一只手上。这时你竟然会发现,这只手可以托起整个铝壶而不感到烫手。这又是水泡在起作用。原来刚烧开的壶底壁上爬着一层细微的水泡,它隔热性能很好,当你用手托壶底时,壶底铝的热容量较小,很快与手温平衡,而壶中水的热量却由于一层气泡的隔热,使手不感到发烫。不信请试试。
本世纪初,人们逐渐认识了超声现象。1917年法国科学家郎之万发明了压电晶体超声波发生器,之后超声波进入了应用研究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超声波在水中传播引起水的局部高频振荡,这种振荡产生的负压足以产生空泡,从而使超声波在清洗零件、乳化、加速化学反应与粉碎等方面都得到广泛应用。
也正好是在1917年,英国学者瑞利,首先计算了不可压流体中球形空泡闭合时,可以在中心造成无穷大的压强。当液体是可压时,这个压力虽不是无穷大,但仍非常大。对空泡的认识至此却远没有终止。早在60年前,人们就发现当把超声波通到水中,顷刻之间水中可以发出光来。这个现象一直没有得到合理的解释。直到1959年人们才首次论证,光是由空泡破灭时产生巨大能量集中所发出来的。
据最近英国《新科学家》杂志报道,近几年来,人们逐渐用更精确的模型来计算空泡这一现象。先后有3个美国人得到了不同的结果。1986年一个美国人算出气泡破灭可以造成5000K的高温,1993年又有人改进计算,说是可以达到7000K的高温,这已经是太阳表面的温度了。到1994年11月美国全国声学会议上,有人宣布用精细模型并用计算机算得,气泡破灭时的温度可以达到2 000 000 K,这个温度是聚变热核反应所需温度的一半。
如果上述计算理论是对的,我们又能够依靠近代技术去实现的话,说不定空泡还是一条通向可控热核反应的可行途径呢!这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景啊!退一步讲,即使达不到所计算的高温,人们不是也可以利用这一超常的高温去开辟许多新的应用领域吗!
啤酒冒气泡可以带来美味,也可以带来麻烦。同样,空泡可以是危险分子,也可以为人类造福。天下大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而怎样除弊兴利,全靠对它的机理有充分的了解。倒啤酒尚且如此,对待空泡更是如此。
6. 科技小发明的做法
1、设问发明法
设问发明法也称聪明的办法、检核表法。它享有创造技法之母的称号。
夜光粉是一种用量少用途不大的发光材料,多用于钟表和仪表。现在有人提出,它能有更大的用途吗?这个设问,诱人研制成夜光纸,可以裁剪成任何形状贴在夜间黑暗环境中,指示开关位置所在,既方便,又安全。可贴在火柴盒上、煤油灯座上、山区公路转弯处、楼梯扶手处等等。
这种发明技法叫设问发明法。设问发明法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创造发明的对象列出有关问题,然后一一核对思考,促进创造发明。可以设问现有的发明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引入其他创造性设想,或替代,或借用?现有发明可否改动一下?可否缩小、减轻、分割?可否扩大用途,延长寿命?可否更换型号或顺序?可否颠倒过来?有无替代用品?现有的几种发明是否可以组合一起?……从这段设问中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创造发明的设想。
(1)加一加
把一件物品加大一点,加长一点,加高一点,或者把功能增多一点,使物品在形态上、功能上、尺寸上有所变化,有利于使用。
例如,把变通的印刷铅字加大一点,成为大号字,便于老年人阅览。把变通雨伞加大一点,成为海滨游泳场的晴雨两用伞。
铅笔和橡皮原来是分开的两件东西,美国威廉发明了橡皮头铅笔,这也是加一加的方法。帽子和衣服加在一起,有了带帽子的风雪大衣。X射线照相装置同电子计算机加在一起,成为“CT扫瞄仪”,使诊断脑内疾病和体内癌变等具有特殊效能。
(2)减一减
把一件物品减小一点、减轻一点、减低一点,使它的形态、功能发生变化。
例如,电子管改成集成块,体积缩小了。钢铁架帆布帐篷改为充气塑料帐篷,重量大大减轻了。近视眼患者带上眼镜很不方便,发明微型隐形镜片,装在眼睛内,更方便了。
(3)扩一扩
把一个物品放宽一点,扩大一点,使它的功能产生明显的变化。
例如,放大镜、显微镜、宽银幕电影、投影电视,都是运用扩一扩的技法。上珠算课,教师向全班同学演示怎样拨珠运算,制作一个大算盘,挂在黑板上,全班同学都看得清清楚楚。
(4)缩一缩
使一个物品的体积缩小一点,缩短一点,给人使用带来方便,或者改变它的功能。
例如,制造压缩饼干、袖珍收音机、袖珍雨衣等,书籍的缩印本、袖珍词典等。
一位医师设想了利用气球作为疏通血管的工具。把气球缩得很小(直径只有几毫米),把它系在一个特制的导管的一端插入病人的动脉血管,当它探到被脂肪阻塞的地方时,就给小气球充气,小气球膨胀后,就挤压清除了沉积在那里的脂肪,使血液正常地疏通。
(5)变一变
改变物品的形状、尺寸、颜色、味道、音响等,引起人们新的感觉,更有使用价值,更受消费者欢迎。
例如,服装的面料、款式、颜色、图案的变化。圆形铅笔变为六角形、扁圆形,不易滑手,不易从桌上滚下。圆珠笔从单色变为双色、三色等。
(6)改一改
改进物品原来的形状、性能、结构,使之出现新形态、新的功能。例如,对雨伞的改进。为了防止容易拿错,让伞布增加颜色和图案。为了防止风雨时伞布遮住视线,改用透明的塑料作伞布。为了撑伞时拿东西方便,设计成可戴在头上的帽式雨伞。还有,带“储水器”的伞,带照明的伞,等等。再如,拨环式电话机改为按键式电话机;单放机改为收音机;单卡改为双卡……,使产品朝着自动化、微型化、效率化、轻便化、简单化、省力化方向发展。
(7)拼一拼
把一个物品与另一个物品拼起来。这和“加一加”有相同之处,但又不完全相同。这里指的是一种到多种规律的合并,一种到多种功能的合并。例如,有的小刀把刀、指甲剪、开啤酒瓶的起子合并在一起。有的组合家具,这样一并可以坐,那样一并可以睡,再一种摆弄可作写字台等等。
(8)学一学
通过学习、模仿别的产品的形状、结构、颜色、性能、规格、功能、动作来实现新的发明例如,鲁班被草划刮破了手,他模仿茅草边缘的小齿,发明了锯。有一位小发明家发明了方便的淘米器。平时淘米时,倒水很麻烦,一不小心,米就会流失。看了米筛做得密不易漏米,学着做个半圆形的铁丝网,罩在淘米桶上就不会使米流失了。
(9)代一代
代是指代用,材料的代用,方法的代用,商品的代用。工具的代用。例如,以塑料代钢,以喷塑代电镀,以集装代散装。运用代一代可以生产出许多新的产品。
(10)搬一搬
把物品的某一部件搬动一下,产生一种新的物品。例如,把电视机上的拉杆天线“搬”到圆珠笔上去,发明了可伸缩的“圆珠笔教棒”。在黑板上用三角板画图形不方便,一位同学在三角板的三个顶角各装一个小铁珠,这样,当三角板在黑板上移动时,减小了摩擦。
(11)反一反
把某一事物的形态、性质、功能反一反,发明出新的物品。许多新产品往往是上与下、里与外、左与右、前与后、横与竖反一反例如,皮革里外反一反,成为翻毛制品。平时人们穿拖鞋只能朝一个方向穿进去,如果脱拖鞋时把拖鞋放倒了,那么,到要穿的时候,又需要把它摆正才能穿。能否做到反方向也能穿呢?日本横山康子发明了两面都能穿的拖鞋。这种拖鞋只是把拖鞋的十字搭攀移到中央就行了。
(12)定一定
定指的是规定、约定。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或改进某一件东西,为了提高学习、工作效率和防止可能发生的事故或疏漏,需要做出一些规定。 例如,为了使交通有秩序,防止事故发生,发明了信号灯。规定黄灯亮时,车辆停止行驶,已经越过停车线的车辆可以继续行驶;红灯亮时,禁止车辆通行;绿灯亮时,车辆通行。再如,医师测定病人的体温要用温度计,温度计刻度的规定,是瑞典科学家摄尔休斯的一大创举,他规定水结冰时的温度(冰点)为零度,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沸点)为100度,中间分为100等分,每一等为1度。这就是摄氏温度计使用的“温标”,记为“C”。
2、联想发明法
瑞士工程师乔治.德梅斯特拉尔很喜欢打猎。每次打猎回来总发现有一种大蓟花粘在他的衣服上,粘得很紧,不易摘下。他逐渐对这种长有倒刺的野花发生了兴趣。有一次,他摘下一朵花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花上长有许多小钩子。原来是这种小钩子紧紧地粘住了布料!由此,他联想到,假如在布上放置一些类似的小钩子,不就能够将两片布牢固地粘合在一起吗?经过反复思索,德梅斯特拉尔认为自己的设想是符合实际的。于是,他采取分析和类比的方法,经过8年的研究实验,终于制造出由两条尼龙带组成的尼龙搭扣。具体结构是:在一条尼龙带上布满小钩,另一条上布满小圈,将二者相对挤压就能牢牢地粘合一起了。这项发明是在1957年完成的,相继在许多国家获得专利权。 这种创造发明技法叫联想发明法,也叫想象法。它是把与发明对象不同领域中的事物与发明联系起来的思考方法。所谓联想,就是把头脑中不相关的事物重新进行组合。
3、组合发明法
橡皮和铅笔是两项不同的技术成果。一位贫穷的画家威廉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发明了把橡皮包在铅笔头上的铅笔。他获得了专利。他把这个专利和专利权卖给了拉巴地布铅笔公司,使该公司每年仅专利费一项收入,达50万美元。有一家音乐工业公司的技术员豪斯菲尔德,把超声检查仪与计算机图像识别两项技术组合起来,发明了能够进行人体内探测的CT扫描仪器,因而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这项发明技法叫组合法。它是在创造发明中,把多种技术成果综合在一起,构思出新颖的设计和独特的功能的方法。
7. 啤酒盖为什么是固定齿数的
到了夏季,很多人都喜欢喝啤酒,能起到消暑降温的作用,大家也都知道,啤酒瓶盖有锯齿,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它是有21个,那为什么是21个呢?
早在19世纪末,威廉·佩特就发明了24齿瓶盖,并申请了专利。内部还垫有纸片以阻止饮料与金属接触,其主要依据是佩特发现该齿数最适合酒瓶密闭。作为行业标准,24齿瓶盖一直沿用到20世纪30年代左右。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原来手工加盖的方式变成了工业加盖,24齿盖最早是用一台脚踩的压机,一个一个套到瓶子上的。自动机器出现后,瓶盖被装进一个软管自动地安装,但在使用过程中发现,24齿瓶盖很容易堵住自动装填机的软管,改成23齿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最后又逐步规范到今天的21齿。
现在啤酒瓶盖的21齿是根据国际通行的德国标准DIN6099制造的。这个标准不仅明确了瓶颈的直径,还有瓶盖的边缘形状以及制造材料。对于瓶盖的要求有两条最主要的依据:其一是密封性,其二是咬合度,也就是通常说的瓶盖要牢固。这就意味着每个瓶盖褶的数量和瓶口的接触面积成一定比例,瓶盖外部的波浪形封口既可以增加摩擦力,又方便开瓶。21齿就是这两个要求的最佳折中。
事实上,啤酒瓶盖设计成锯齿状是为了密闭性好。啤酒是一种特殊的酒类饮品,里面含有很多二氧化碳,所以对啤酒的包装有一定要求,需要密闭性好、不容易跑气的包装设计,经过不断变革,于是就出现锯齿状的瓶盖包装。
而锯齿的数量为什么是21个,其实就和扳手有关。开啤酒瓶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要讲求安全性和方便性,啤酒里面因为含有大量气体,所以开启时要特别当心,如果里面气压不均匀就容易伤到手,特别是剧烈摇晃过的啤酒,开瓶时特别容易爆。所以怎样安全方便地开啤酒瓶在设计时就需要考虑。
当时的设计者为了能找到最适宜很快打开瓶盖的方法,于是就通过对锯齿不停地修改,最后确定21个锯齿时打开是最容易和安全的。所以就形成今天21个锯齿的瓶文章来源酒水招商网盖。而这种设计因为得到公认,所以很快在其他一些饮料包装中也应用起来,比如以前玻璃瓶装的可乐和雪碧瓶盖,也都应用了这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