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祯为什么创造木活字
王祯不仅是我国来古代著名的源农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发明家。我们知道,我国在唐朝就开始采用雕版印书,但是雕刻木板是一件异常费事的工作。为了改进印书技术,在十一世纪的时候,杰出的发明家毕A曾经发明了胶泥活字排印法。但是这一方法并未得到广泛的运用,所以宋、元时代的书籍,大部分还是用雕版印刷。王祯在编写《农书》的时候,很想让自己的书早日出版,因此就创造了木活字。
② 木活字是王祯发明早还是西夏人发明早
(中国青来年报 )本报北自京11月14日电(记者桂杰)明日起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西夏文物精品展上,一份比元代科学家王祯的木活字印刷早132年的西夏佛经木活字印刷版本,引起了一些专家的关注和兴趣,它的亮相使历史教科书上所写的木活字印刷的首创人是王祯的说法受到了质疑。
据此次文物展的主办方之一宁夏博物
馆宣教部副主任刘红英介绍,王祯,字伯善,山东东平人,于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用木活字印刷了他所编纂的《旌德县志》。遗憾的是,这部古代有明确记载的木活字印本,早已经失传了。虽然韩国也曾考证认为木活字印刷最早出现于他们国家,但由于没有明确的实物而无法佐证。
而此次亮相的佛经是至今世界上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实物。这部于1991年出土于宁夏拜寺沟方塔的佛经名曰《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出土的时候保存完好,佛经内容尚未完全破译。本次展出的是原件中的两页,字与字之间有隔片,书名外环有竹制框,完全符合木活字印刷规则。这套印刷工艺由谁发明,至今仍是一大谜团。
③ 成功创制木活字又发明了轮转排字盘的是
毕升
④ 谁创造了木活字印刷,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
活字版印刷术是宋朝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毕升发明胶泥活字的,这是我国版继雕版印刷之后又权一伟大发明。
毕升发明的活字版印刷,采用泥活字排版,从造字、排版到印刷都有明确的方法,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毕升的发明难免粗糙,但它的基本原理和现在的活字版印刷十分相近,与雕版印刷相比,活字版印刷术既经济又方便,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因而逐渐取代了雕版印刷术的地位。
毕升的活字版印刷术比雕版印刷有很大的进步,推动了我国印刷技术的发展,但缺点是泥活字不易保存,不能用来做第二次印刷。
转轮排字盘是元代王祯设计发明的,用于排放活字字模。字盘为圆盘状,分为若干格,活字字模依韵排列在格内。下有立轴支承,立轴固定在底座上。排版时两人合作,一人读稿,一人则转动字盘,方便地取出所需要的字模排入版
内。印刷完毕后,将字模逐个还原在格内。
⑤ 历史问题:安徽旌德县()发明了木活字印刷术
安徽旌德
县(尹王祯)制造
木活字
毕升
发明了
木活字印刷术
,但是只是有说法是徽州(今
安徽歙县
)人
希望能帮到LL~
⑥ 木活字那个朝代发明的
据《梦溪抄笔谈》载,毕升曾试验袭以木为原料制作活字,因木字木纹疏密不一遇水后易膨涨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效果不佳,而未成功,毕升才改木为泥发明用泥制作活字。公元1041~1048年,毕升终于成功地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2011年,宁夏考古工作者从一座西夏古塔中发现了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刷品,我国和世界印刷史的相关部分将因此而改写。
11月6日,文化部科技司在北京组织了俞伟招、潘吉星、郑如斯等15位著名专家学者,对此做出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肯定了牛达生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批西夏文经卷为西夏后期印本,有明显的活字版印本特征和木活字版印本特点,与泥活字版有明显区别,可以认定为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这些实物不仅提供了研究古代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新资料,而且将木活字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有力地捍卫了我国印刷术的发明。^
⑦ 木活字技术在清代有什么发展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回盛行,大规模用木活答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
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万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规模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清代磁版印刷术创造者徐志定,于1718年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A用过的方法。
清代画家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A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历经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昀终于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翟金生又印了许多书。
后来的研究者在泾县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5种型号。翟金生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A的发明泥活字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万至200万个。
⑧ 中国木活字印刷的起原是谁
活字印刷的发展历程印刷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研究才发明的。
自从汉朝发明纸以后,书写材料比起过去用的甲骨、简牍、金石和缣帛要轻便、经济多了,但是抄写书籍还是非常费工的,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至迟到东汉末年的熹平年间(公元172~178年),出现了摹印和拓印石碑的方法。大约在公元600年前后的隋朝,人们从刻印章中得到启发,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发明了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是在一定厚度的平滑的木板上,粘贴上抄写工整的书稿,薄而近乎透明的稿纸正面和木板相贴,字就成了反体,笔划清晰可辨。雕刻工人用刻刀把版面没有字迹的部分削去,就成了字体凸出的阳文,和字体凹入的碑石阴文截然不同。印刷的时候,在凸起的字体上涂上墨汁,然后把纸覆在它的上面,轻轻拂拭纸背,字迹就留在纸上了。 到了宋朝,雕版印刷事业发展到全盛时期。雕版印刷对文化的传播起了重大作用,但是也存在明显缺点。第一,刻版费时费工费料,第二,大批书版存放不便,第三,有错字不容易更正。
北宋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改进雕版印刷这些缺点。毕升是北宋中期的一个普通平民知识分子,当时人称布衣。他总结了历代雕版印刷的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反复试验,在宋仁宗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制成了胶泥活字,实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一项重大的革命。 [编辑本段]毕升活字印刷术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这一科技伟业被当时的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首次作了如实记录:“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1]
毕升的方法是这样的:用胶泥做成一个个规格一致的毛坯,在一端刻上反体单字,字划突起的高度象铜钱边缘的厚度一样,用火烧硬,成为单个的胶泥活字。为了适应排版的需要,一般常用字都备有几个甚至几十个,以备同一版内重复的时候使用。遇到不常用的冷僻字,如果事前没有准备,可以随制随用。为便于拣字,把胶泥活字按韵分类放在木格子里,贴上纸条标明。排字的时候,用一块带框的铁板作底托,上面敷一层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然后把需要的胶泥活字拣出来一个个排进框内。排满一框就成为一版,再用火烘烤,等药剂稍微熔化,用一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药剂冷却凝固后,就成为版型。印刷的时候,只要在版型上刷上墨,覆上纸,加一定的压力就行了。为了可以连续印刷,就用两块铁板,一版加刷,另一版排字,两版交替使用。印完以后,用火把药剂烤化,用手轻轻一抖,活字就可以从铁板上脱落下来,再按韵放回原来木格里,以备下次再用。毕升还试验过木活字印刷,由于木料纹理疏密不匀,刻制困难,木活字沾水后变形,以及和药剂粘在一起不容易分开等原因,所以毕升没有采用。 毕升的胶泥活字版印书方法,如果只印二三本,不算省事,如果印成百上千份,工作效率就极其可观了,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印刷的速度和质量,比雕版印刷要优越得多。现代的凸版铅印,虽然在设备和技术条件上是宋朝毕升的活字印刷术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完全相同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中间,我国的平民发明家毕升的功绩不可磨灭的。可是关于毕升的生平事迹,我们却一无所知,幸亏毕升创造活字印刷术的事迹,比较完整地记录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但是除开西夏文字的几本推测为活字印刷的佛经外,中原地区无发现活字印刷的中文印刷品!
雕版印刷一版能印几百部甚至几千部书,对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刻板费时费工,大部头的书往往要花费几年的时间,存放版片又要占用很大的地方,而且常会因变形、虫蛀、腐蚀而损坏。印量少而不需要重印的书,版片就成了废物。此外雕版发现错别字,改起来很困难,常需整块版重新雕刻。
活字制版正好避免了雕版的不足,只要事先准备好足够的单个活字,就可随时拼版,大大地加快了制版时间。活字版印完后,可以拆版,活字可重复使用,且活字比雕版占有的空间小,容易存储和保管。这样活字的优越性就表现出来了。
用活字印刷的这种思想,很早就有了,秦始皇统一全国度量衡器,陶量器上用木戳印四十字的诏书,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活字排印的开始,不过他虽已发明,未能广泛应用”。古代的印章对活字印刷也有一定启示作用。
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提高了印刷的效率。但是,他的发明并未受到当时统治者和社会的重视,他死后,活字印刷术仍然没有得到推广。他创造的胶泥活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是他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却流传下去了。
1965年在浙江温州白象塔内发现的刊本《佛说观无量寿佛经》经鉴定为北宋元符至崇宁(1100~1103)年活字本。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技术的最早历史见证。
宋人周必大(1129~1204年)曾被封为济国公,老年时从沈括那里学来了毕升的方法,印了自己的著作。他也做了一点小改动,把铁板改为铜板。铜板比铁板传热性好,易使粘药熔化,但铜板比铁板价格贵,这对一个公爵来说就算不了什么。
元代的姚枢(1201~1278)提倡活字印刷,他教子弟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印成了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以及吕祖谦的《东莱经史论说》等书。不过杨古造泥活字是用毕升以后宋人改进的技术,并不是毕升原有技术。
清康熙六年翟世琪出任饶州推官,集磁户,造青磁《易经》一部。所谓青磁(活字)据专家分析可能是以制青瓷的瓷土烧成的陶活字。
1718年山东泰安人徐志定制成陶活字,印《周易说略》。他将泥土煅烧后制成活字用以排版印书,采用的仍然是毕升用过的方法。
19世纪安徽泾县的翟金生,因读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所述的毕升泥活字技术,而萌生了用泥活字印书的想法。他费事30年,制泥活字10万多个。1844年印成了《泥版试印初编》。此后,他又印了许多书。20世纪60~70年代在泾县还发现了翟金生当年所制的泥活字数千枚。这些活字有大小五种型号。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了毕升的发明是可行的,打破了有人对泥活字可行性的怀疑。
1962年发现于安徽徽州的翟氏泥活字模。
与杨古同时代的王祯(1271~1368年)创制了木活字。王祯是山东东平人,是一位农学家,做过几任县官,他留下一部总结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著作——《农书》。王祯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选字、排字、印刷等方法都附在这本书内。他在安徽旌德请工匠刻木活字3 万多个,于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试印了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不到一个月就印了一百部可见效率之高。这是有记录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王祯在印刷技术上的另一个贡献是发明了转轮排字盘。用轻质木材作成一个大轮盘,直径约七尺,轮轴高三尺,轮盘装在轮轴上可以自由转动。把木活字按古代韵书的分类法,分别放入盘内的一个个格子里。他做了两副这样的大轮盘,排字工人坐在两副轮盘之间,转动轮盘即可找字,这就是王祯所说的“以字就人,按韵取字”。这样既提高了排字效率,又减轻了排字工的体力劳动。是排字技术上的一个创举。元代木活字印本书虽已失传,但当时维吾尔文的木活字则有几百个流传下来。
明代木活字本较多,多采用宋元传统技术。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唐诗类苑》、《世庙识余录》、嘉靖间(约1515~1530年)的《璧水群英待问会元》等都是木活字的印本。
在清代,木活字技术由于得到政府的支持,获得空前的发展。康熙年间木活字本已盛行,大规模用木活字印书则始于乾隆年间《英武殿聚珍版丛书》的发行。印制该书共刻成大小枣木木活字253500个。印成《英武殿聚珍版丛书》134种,2389卷。这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用木活字印书。
用金属材料制造活字,也是活字印刷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王祯以前,已有人用锡做活字。但锡不易受墨印刷很困难,难于推广。公元15、16世纪之际,铜活字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南京一带。铜活字印刷在清代进入新的高潮,最大的工程要算印刷数量达万卷《古今图书集成》了,估计用铜活字达100~200万个。
⑨ 木活字印刷术是谁发明的
毕升发明了木活字但是没有成功,到了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更创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
在中国传统的活字印刷工艺中,木活字印刷较之泥活字和铜、锡、铅等金属活字,在制作上是较为简便、容易的一种活字印刷。或许这正是毕升在制作泥活字之前首先制作木活字的原因。毕升用木活字印刷虽未成功,但此法后人必继续研究,且很快用于书籍印刷。现存西夏文木活字本《三代相照言文集》、《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等佛经的发现为此提供了无可争议的实物证据。到了元代,著名农学家王祯更创转轮排字架和转轮排字法,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明清二代木活字印刷已相当普遍,且出现了《武英殿聚珍版丛书》这样的大规模木活字印刷工程。将中国的木活字印刷推向其历史的高潮。
参考:中华印刷通史。http://www.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gb_9/08_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