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拼音的创始人是谁
拼音的创始人是谁?
最早用于拼注汉字语音的注音符号,可能是唐朝时期日本人创造的假名。明朝时期朝鲜人创造了谚文。明代回回创造了用阿拉伯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小经。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早期的汉语拼音以南京官话为蓝本。以后又出现了以北京官话为蓝本的汉语拼音以及广东话等拼音。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八条规定“《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2月11日)正式通过的汉语拼音方案,被用来拼写中文。转写者按中文字的普通话读法记录其读音。”(Hànyǔ pīnyīn fāng'àn (Chinese phonetic system) or pīnyīn, which was officially adopted on 1958-02-11 by the National Assembl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used to transcribe Chinese. The transcriber writes down the pronunciation of th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ir readings in pǔtōnghuà.)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在汉语教育中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历史
古人曾采用直音、反切等方法为汉字注音。最早用于拼注汉字语音的注音符号,可能是唐朝时期日本人创造的假名。明朝时期朝鲜人创造了谚文。明代回回创造了用阿拉伯字母为汉语注音的小经。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最早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注音。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采用音素字母为汉字注音。早期的汉语拼音以南京官话为蓝本。以后又出现了以北京官话为蓝本的汉语拼音以及广东话等拼音。1867年英国人威妥玛创制的威妥玛式拼音采用北京官话作为蓝本。
1892年,卢戆章仿拉丁字母造“中国切音新字”字母,并主张以南京语音为汉语语音标准,这被认为是统一全国语音的首倡者。1900年王照受日本片假名启发创制汉字笔画型拼音字母“官话合声字母”,并主张以北京语音为汉语语音标准。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09年,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1911年清学部通过《统一国语办法法案》。1913年中华民国召开“读音统一会”,最后确定“国音”以北京语音为“基础”,同时吸收各地方言的语音特点,并为国语创制了注音字母(又称“注音符号”)。1919年北洋政府教育部设“国语统一筹备会”,1924年决定废除国音,放弃入声,确立国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1928年国民政府公布推行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批准公布 《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采用《汉语拼音方案》进行中文罗马字母拼写,1991年修订。
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公布(2001年开始生效),正式确立了汉语拼音方案的法律地位。第十八条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并给出了“《汉语拼音方案》”的定义和使用范围,并且要求“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
语音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只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而不是字母。
2
反切
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用作反切的两个字,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简称切上字或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简称切下字或下字。被注音字叫被反切字,简称被切字。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包括介音)和声调相同,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例如,《广韵》“冬,都宗切”,就是用都的声母、宗的韵母和声调为冬注音。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是汉字注音方法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标志着汉语语音学的开始。
隋唐的反切是研究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基本资料,是汉语音韵学的基础之一。
据历史学家范文澜研究,音韵学开始于东汉末年,当时某些儒生受梵文拼音字理的启示,创反切法来注字音.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一般认孙炎为反切的创始人。《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第三编第一章(人民出版社1965年11月版) 。
3
汉语拼音方案与汉民族标准语
—纪念汉语拼音方案发表44周年
北京大学中文系 王理嘉
[提要]一、从简略的回顾中,阐明从19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汉民族共同语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二、通过注音符号、国罗、北拉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历史渊源关系,具体说明方案在哪几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这几种拼音的主要优点并加以创新,从而总结了二十世纪前六十多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拉丁化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三、通过对台湾通用拼音与汉语拼音之争的分析 ,揭示隐藏在这场发生在台湾的激烈论战的背后,其实质性问题是什么。
一、汉语拼音运动与国语和普通话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汉民族标准语的拼音方案。
汉民族标准语是在十九世纪末期兴起的对中华民族的社会、科学文化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的语文现代化运动中逐渐建立起来的。语文现代化运动最初指的是汉语拼音运动(当时叫“切音字运动、简字运动”)、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清末民初的三大语文运动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通过改革语言文字,普及教育,以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科学文化发展的需要,然后富国强兵,振兴中华民族。国语运动是建立和推广汉民族标准语口语的运动,而白话文运动则是提倡用能够表达口语的白话文取代文言文作为正式书面语的运动。三个运动各有自己的追求目标,但内在关系却十分密切。就历史渊源关系说,切音字运动发生最早并引发了国语运动。其后,国语标准音的确立,注音字母的制定,一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汉语拼音方案的产生,都是由此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所以,我们的论述也由此入手。
汉语拼音运动的历史前奏可以远溯至明末,但是导致中国社会产生声势浩大的汉语拼音运动,其直接原因是中国人至今铭心刻骨的“甲午”国耻。这一点钱玄同在《注音字母和现代国音》(1929)一文中说得很清楚:“1894年(甲午),中国给日本打了一次败仗,于是国中有识之士,知道非改革政治,普及教育,不足以自存于世界,但是提到普及教育,即有一个问题发生,则汉字形体之难识,难写是也。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非另制拼音新字不可……”。于是,“推行简字以谋求普及教育的运动,日盛一日……”。其实,文字领域中的思想革新在此之前已经开始,汉字几千年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崇高地位已经发生动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除了赔偿巨额军费之外,还割让了台湾和澎湖等地。其时,朝野震惊,激发了社会民众,特别是有进取精神的知识阶层的爱国天良,大家推究中国失败的原因,一致认为“汉字不革命,则教育决不能普及,国家断不能富强。”当时,被称为“思想界之彗星”的谭嗣同就首先带头呼吁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各界人士群起响应,纷纷起来创制简单易学的“切音新字。”清末的切音字运动,也就是汉语拼音运动就这样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据统计,清末最后十年中,至今犹有案可查的各种拼音方案就多达二十七种。这一时期的拼音方案大多为拼写某种方言而设计的,但拼音文字毕竟是一种拼写语言声音的文字,所以一开始就触及了汉民族语言的统一问题。被当时称之为“从事切音运动第一人”的卢戆章,在他的《切音新字序》(1892)中就提出制定拼音字母的两个基本原则:“字话一律”和“字画简易”,也就是文字表达话音,字形简单易写。同时,又倡议以南京话为“各省之正音”,这样全国“语言文字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中国虽大,犹如一家。非如向者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而无言也。”这些话显然已超出了纯粹的文字改革的范围,涉及民族语言的统一和发展了。
但是,卢戆章设计的各种拉丁化拼音方案仍然是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他后来向清政府学部呈交的《中国切音字母》也就因此被认为“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而批驳了。之后不久,一种体现民族共同语发展趋向的切音方案—-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立刻脱颖而出了。它拼写的是当时影响最大的“京音官话”,字母形式完全采用汉字的偏旁。《官话合声字母》通行极广,遍及大半个中国,“由京津而奉天,而南京,官话字母遍及十三个省。”王照本人可谓完全把握了当时民族语言的发展趋向,他在《官话合声字母》序中就明确宣称:“语言必归划一,宜取京话……京话推广最便,故曰官话。官者公也,公用之话,自宜择其占幅员人数多者。”也正因为如此,他的《官话合声字母》得到了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总教习吴汝伦的支持并跟张之洞以及管学大臣张百熙一起奏请朝廷在“学堂章程”中规定“于国文一科内,附入官话一门”,理由是“各国语言皆归一致”,清朝也应“以官音统一天下之语言”。他们的奏请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于是,汉语拼音运动在引发了国语统一运动,并与国语统一运动合而为一的同时,得以从民间跻身政府。之后,清政府学部在“国语教育事业”(1911)中规定拼音“简字”的用途有二:一是拼合国语,二是范正汉字读音,并通过了一个“统一国语办法案”,规定在宣统八年(1916)普及国语。没想到就在这一年十月,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清政府被推翻。于是,经公决并通过的“统一国语办法案”也就成了一纸空文。确定国音,制定字母,统一国语的运动,实际是由下一个社会和国民政府开展起来的。
从上面简略的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十九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汉语拼音运动,从一开始就是与语言的统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团结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历史事实不止一次的证明,无论哪一种拼音设计,违背了语言统一的发展趋势,注定会以失败告终。卢戆章设制的第一个拉丁化拼音方案,以拼写闽广方言为主的《中国切音字母》,因“不能通行各省”,“不足以统一各省之方言”被批驳了。其后,又有同治进士,朝廷命官劳乃宣设计了几乎可以使用于各省主要方言的《简字全谱》(一种汉字笔画式的拼音文字),“全谱”包括《京音谱》,《宁音谱》(南京话)、《吴音谱》、《闽广谱》等,几乎涵盖了大部分方言,而且他还提出了“引南归北”的主张:“南人先就南音各谱学习,以便应用,学成之后,再学京音,以归统一。”劳乃宣本人曾得到慈禧召见,他进呈的《简字谱录》也得到御批,让“学部议奏”。即便如此,清政府学部也仍然因“分裂语言,有碍统一”,始终搁置高阁,不议不奏,而社会上也对他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认为照他的办法,“将使中国愈远同文之治,”骂他是“分裂语言文字的罪魁”。对照清末切音字运动中唱主角的卢戆章、劳乃宣、王照三大家,特别是劳乃宣和因参加了“百日维新”而受到通缉的“钦犯”王照他们两人的拼音方案的命运,实在是足以发人深省的。
二、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的历史渊源关系
1912年,民国成立后,政府继续推行国语。在推行国语的热潮中,国语标准音经过“京(音)国(音)问题”大辩论,由“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修正为纯以京音为准的新国音,其后注音字母也更名为注音符号,并成为推行国语的利器,使国语进入师范及小学语文教学中,在电台广播、电影、话剧等领域中建立了牢固的阵地。
民国时期,从官话到国语,从老国音到新国音,国语运动最重要的一条历史经验就是要使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标准的初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官话)成为有明确规范的高级形式的民族共同语(国语和普通话),必须选择一种自然语言,作为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语运动在长期的实践中终于找到了“中国语言的心”(刘复语),明确宣布以北京(系)作为统一全国语言的标准音(见《全国国语运动大会宣言》)。这是它最大的历史功绩,它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所开展的汉语规范化运动、推广普通话和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从学术发展的角度看,在汉语拼音运动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国语注音符号、国语罗马字、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直至五十年代后期的汉语拼音方案,显然是一脉相承的继承发展关系。汉语拼音方案的设计充分吸收了过去许多拼音设计,特别是国罗和北拉的许多宝贵经验,并广泛地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方案固然有它匠心独运之处。但更多的是吸取并发展了历史上许多拼音设计的长处。下面我们就从几个主要的方面来说一说汉语拼音方案与注音符号、国罗、北拉以及其他拼音设计的继承发展关系。
我国引进26英文字母改进成为汉语拼音的主要原因是当时的学术界认为汉字是落后的,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尤其不能在电脑中使用。因此,要么废除汉语,要么让汉字拼音化。于是产生了简体字和汉语拼音。但汉语拼音难以使用,很多不同汉字读声都相同,各地的汉字发音也不同。因此,成为了汉字的注音。现在看来,废除汉字的任何理由都是错误的。
现在的简体字也是废除汉字的第一步骤,但以后的第二步骤——二简字,完全不能使用,因而半途而废。
⑵ 创造的拼音是什么
chuang zao
⑶ 创造是什么
创造的意思: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词语】:版创造
【拼音】:chuàng zào
一、创造基本释权义: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二、创造引证解释:
发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
秦牧 《青春的火焰》:"有人用水稻和高粱杂交,创造了平均每穗三百粒的记录。"
三、创造用法示例:
1、机会是自己创造的,而不能一味的等待别人的赐予。
2、生活里没有奇迹,大部分的时候奇迹是你自己创造的。
(3)创造什么拼音扩展阅读
创造近义词:独创、创设
一、独创
【词语】:独创
【拼音】:dú chuàng
【释义】:独自制造,也指独特的创造。
示例:
1、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2、即使你很成功地模仿了一个有天才的人,你也缺乏他的独创精神。
二、创设
【词语】:创设
【拼音】:chuàng shè
【释义】:开始建立等。
示例:
1、仅在南航权证的创设上,券商就获得了高达150亿元的收益。
2、从课堂的教学情景创设,到社会的教学情景创设,都环绕着充分认识应用材料的主题,使学生主动地了解材料、分析材料、应用材料。
⑷ 中国拼音是什么时候创造得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
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
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
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部分海外华人地
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目录
1 历史
2 汉语拼音方案
3 语音
3.1 声母
3.2 韵母
3.3 声调
4 作用
5 汉语拼音化
历史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
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
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
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
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
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汉语拼音方案
《汉语拼音方案》,是1958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的拉
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决定采用汉语拼音
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国际标准。
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出ISO 7098号文件。
语音
汉语拼音采用拉丁字母,分声母和韵母。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不
应视为独立的字母。
声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声母有21个:
塞音 塞擦音 擦音 鼻音 边音
清音 清音 清音 浊音 浊音 浊音
不送气 送气 不送气 送气
双唇音 b [p] p [p'] m [m]
唇齿音 f [f]
舌尖中音 d [t] t [t'] n [n] l [l]
舌尖音 z [ts] c [ts'] s [s]
舌尖后音 zh [tʂ] ch [tʂ'] sh [ʂ] r [ʐ]
舌面音 j [tɕ] q [tɕ'] x [ɕ]
舌根音 g [k] k [k'] h [x]
此外,普通话里还有一些音节开头不是辅音而是元音,如“案”(an),这种没有声母
的称之为零声母。
韵母
汉语普通话拼音中一共有39个韵母。分别是:
单元音韵母 i u ü
a ia ua
o uo
e
ê ie üe
(s-)i, (sh-)i
er
复元音韵母 ai uai
ei uei
ao iao
ou iou
带鼻音韵母 an ian uan üan
en in uen ün
ang iang uang
eng ing ueng
ong iong
其中,只有一个元音或者一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的情况,该元音称之为韵腹,所带的鼻
辅音称为韵尾。两个元音构成的韵母,则是开口度较大的为韵腹,韵腹前的元音称为韵
头或者介音,韵腹后的元音称为韵尾。3个元音或者2个元音带一个鼻辅音,则中间的元
音是韵腹,第一个元音是韵头,韵腹后的元音或鼻辅音为韵尾。
还曾经有人根据韵头把韵母分为四类,称为四呼,即开口、齐齿(i)、合口(u)、撮口
(ü)。汉语拼音的韵母表就是按照这个来排列的。
声调
汉语普通话中有四个声调,四个声调符号分别是:
第一声,(阴平,或平调,“ˉ”);
第二声,(阳平,或升调,“ˊ”);
第三声,(上声,或上音,“ˇ”);
第四声,(去声,或去音,“ˋ”);
汉语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声调,叫做轻声,有时也叫“第五声”,在汉语拼音中不标
调。有些学者认为“第五声”的说法并不确切。轻声虽然能够起分辨语义的作用,但是
通常不列入汉语“四声”之一,因为声调是正常重音音节的音高形式。在音高上,轻音
只有音区特征,声调还有曲拱特征。
每个汉字由韵母和声母配合构成一个音节构成。在韵母上部应该标出声调,为了方便也
可省略。
汉语拼音中标声调位置的规则如下:
若有两个元音,且第一个元音为i、u、或是ü时,则将声调标示在第二个元音上。
其余状况下声调皆应标示于第一个元音之上。
作用
汉语拼音对普及识字以及初等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它也为语源学汉语与其它语言
的比较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同过去其它的汉语拉丁化的规则相比,它的规律比
较简单,发音更规范于普通话的发音。它系统地体现了普通话发音的规则。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汉语拼音也是一种非常常用的中文输入法。
由于汉语拼音是一种只书写读音的体系,无法取代汉字。完全用汉语拼音写出来的文章
很难懂,因此,它不是一种正式的书写方式,而只是一种阅读的帮助。
汉语拼音化
由于汉字复杂,学习需时,并且不如英文输入计算机般直接,中国文改积极分子为了发
展出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正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研究分词连写和分化定型同音
词等问题。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为在中国实现一语双文做了很多工作。
自从80年代初废除第二批简化字以来,中国政府采用了以维持现状,追求语言文字使用
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主的语言文字政策,目前已经放弃了“汉字拉丁化”的计划。
⑸ 创造的拼音
亲爱的楼主:
创造
【拼音】[chuàng zào]
祝您步步高升
期望你的采纳,谢谢
⑹ 创造的造的拼音
创造 [ chuàng zào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 chuàng zào ]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
⑺ 拼音是谁创造出来的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开始的。 1892年,卢戆章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为汉字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虽然由于他的方案只局限于厦门音,所以未能推广使用,可是他的创举为汉字注音走向西文字母化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把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和推广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组织人力草拟汉语拼音方案。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1957年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通过《汉语拼音方案(草案)》,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
《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这方案吸取了以往各种拉丁字母式拼音方案,特别是国语罗马字和拉丁化新文字拼音方案的优点,它是我国三百多年拼音字母运动的结晶,是六十年来中国人民创造拼音方案经验的总结,比任何历史上一个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方案都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关于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的细节,因为是大家所熟知的,所以这里不再陈述。
早在《汉语拼音方案》推广实施的初期,在各种媒体上曾经有一种较为普遍的提法,就是拼音方案终将取代中国古老的方块汉字。理由是,汉字无法输入电脑。如今的事实已经证明,汉字不仅可以输入电脑,而且输入速度不亚于西文,况且充分显现出汉字独有的艺术美。所有这一切归根结底还要归功于《汉语拼音方案》。
现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功能已经由原来单一的为汉字注音发展为注音和输入两个方面。作为汉字的基本输入方法的拼音输入法,根据电脑操作的具体特点,在保持“方案”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又派生出“简拼”“双拼”等多种输入形式,大大的加快了输入速度。还有一种叫作“狂拼”的输入软件,在用拼音输入汉字的同时,电脑会根据自身的模版和用户的用语习惯自动的分析判断,根据用户的意图恰如其分的选择字、词、词组乃至句子,使得汉语拼音达到了相当程度的智能化。
⑻ 创造的创有两个读音各组词
一、创,[ chuāng ]
1、创伤
[chuāng shāng]
身体受伤的地方;外伤:腿上的~已经治愈回。
2、百孔千创答
[bǎi kǒng qiān chuāng]
比喻困苦不堪。同“百孔千疮”。
3、创痛
[chuāng tòng]
因受创伤而感到的疼痛或痛苦:忍受着腿部中弹的剧烈~坚持行军。她用歌声安慰母亲心灵上的~。
二、
创,[ chuàng ]
1、创造
[chuàng zào]
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性。~新纪录。劳动人民是历史的~者。
2、惩创
[chéng chuàng]
惩戒;警戒。唐 韩愈《读东方朔杂事》诗:“方朔 不惩创,挟恩更矜夸。”宋 陆游《条对状》:“盖封王始於 汉 初……后世惩创其失,魏、晋、隋、唐,皆起草昧,有天下,岂无功臣,止於公侯而已。”《金史·雷渊传》:“渊...
3、首创
[shǒu chuàng]
最先创造;创始:这种产品在国内还是~。尊重科学家们的~精神。
⑼ 创造的拼音是什么
创造 [chuàng zào]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首先想出或做出(前所未有的事物内)
近反义词
近义词
兴办 创作容 创办 创建 创设 制造 发明独创 缔造 设立
反义词
仿制 仿造 摹仿 摹拟 模仿 模拟
⑽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
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汉字,非常困难。
在1913年2月15日,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的注音符号诞生了。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它是汉语拼音的前身。
“注音符号”目前仍旧为中国台湾省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地区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它的诞生使汉语的发展开始了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