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速求吴小美、古世仓的《老舍个性气质论》全文
文学评论 1999 年第1 期
老舍个性气质
论
—
—
纪念老舍诞辰百周年
吴小美 古世仓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析老舍沉郁的个性气质的生成、升华,及其表现的心理、行为特
征和文化理想的忧患精神。个性气质在很大程度上既决定着作家老舍的生存方式,也决
定着他的死亡形式。
文学创作作为独特的个性化创造,作
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
舍的“五千年的历史压在你的背上”
要
“
,到老
质。
家的意识尤其是最终表现这意识的方式,
在深层次上联系着他们的心理素质、感情
世界和精神面貌,亦即他们独特的个性气
“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感知到自己,就
同时感知到一个独特的宇宙。”(1) 作家的
个性气质正是以这样的认知方式渗透在创
作中,形成其独特的精神徽记。研究个性
气质如何统一于他们的生活与创作,是通
向认识其心理深度和创作深度的重要途
径。
老舍以风格的特异著称中外,并终生
都在发展完善自己的风格。他“以心灵为
原动力”进行创作,认定“气质不同,风格便
成为独有的,特异的”(2) 。为此,他“向来
不跟着别人跑,我的好处与坏处总是我自
己的”(3) 。众所周知,近现代是中国人现
代意识觉醒的时代,也是一个前所未有的
充满忧患意识的民族主义时代; 作为“五
四”作家的共同特征并影响于后世的批判
意识和反传统倾向,反映了中国传统文人
忧患意识在新时代的转型和高扬。从鲁迅
(4) ,需
“负起两个十字架”(5) , 众多在“立人
——
立国”和“经世致用”的思路上从事文
化建设的志士仁人,他们给自己选定的命
运,只能是奉献和牺牲,作为他们忧患意识
最富深度的特质。而老舍的特异,又在于
其浓重的民族忧患色彩,他是以自主选择
的“孤高”来抵挡生存境遇处处加于他的戕
害,为的是不丧失自己独立的人格。他称
赞宗月大师“不以富傲人”和一心救助穷
人,并以之为“孤高”、牺牲和救世精神的典
范(6) 。“孤高”已成为老舍的基本心理特
征,既给了他理智的清醒和反省的精神,也
造就了他的幽默心态,使他能超越生活境
遇而执着地追求个人道德与社会责任、历
史理性相统一的人格理想。重视个人道德
的“人”的意识,还使老舍由对生的责任的
执著,升华为对死的品质的礼赞,形成了一
种具有浓重的道德感化色彩的死亡意识。
忧患时世的使命意识,以“生于忧患、死于
忧患”的形式显示出老舍与同时代作家的
·37
·
区别,也显示出他个性气质的深厚底蕴。
一
无论从生与死哪一面看,老舍的一生
都很不轻松。他留给人的普遍印象,最突
出的莫过于温厚、宽容、幽默。但饶有意味
的是,更易为家人和至交感知的,却是严肃
沉默的形容举止和悲凉抑郁的心绪。他说
自己的性格是“软而硬”,并将温厚、宽容、
一辈子》..那样,在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
戕害中展现贫穷的无尚威严酷烈,甚至像
《四世同堂》那样,把侵略战争的残暴最终
定格在“饥荒”上。他能在一条“骨头全要
支到皮外”的癞狗身上“看见自己的影子”
(10) 。忧郁和沉重逼人承担,但这恰恰将
老舍卷进了永无休止的人生创造中,同时
指认着老舍那“老成持重”、“有点神经质,
有点古怪”的心理素质和精神世界,从根本
上规范着他不能像鲁迅那样把创作的焦点
直接对准下层人民的精神创伤,老舍还要
同时甚至首先顾及他们遭遇的肉体戕害!
鲁迅在死亡中表现人的觉醒,老舍的祥子、
小福子、月牙儿”巡警的精神幻灭是后至
幽默这些易为外界感知的特征归结为“悲
观”的转化,说悲观“能叫人把事情都看轻
了一些”(7) 。显然,他是在面对内心的压
抑。如果再将不同时空和文化环境中的
“生人”对老舍的直感加以考察,我们可以
看到两位日本作家的印象∶“不太明显的抑
郁表情”、“老成持重的风度”、“有点神经
质,有点古怪”;“郁郁闷闷的神情、“自
坚毅的性格、“较谨慎、胆小”(8) 。
来,在可能显示其“幽默”逐渐减少的场景
变化中(朋友
—
家人
—
—生人),老舍性
格本色的内敛特征突出了,随之突出的,正
是其基本的心理素质、感情世界清晰稳定
的特征∶抑郁、矜持、给人以沉重感。老舍
个性气质的独特色调正是这沉郁。
老舍个性气质的生成,直接源于其家
境和生活时代。一个伴随着清王朝覆灭而
生长于北京的穷人和末世旗人,却又是一
个游历了世界发达国家的文化人,近现代
中国社会的动荡乃至世界性的波澜,都为
他所见所历。他观念形态的悲观沉郁,及
其表现在行为举止中的相对轻松开朗,实
际经历的是内心的压抑和挣扎。可以说,
他的内心正是一个受压和释压的转换器!
父亲战死于八国联军陷京之难后,母亲以
惊人的毅力和隐忍的行为独挑全家的生活
重担,将她自己“软而硬”的性格同时赋予
了儿子。
·38
·
“滚滚横流水,茫茫末世人”(9) 。“末
世人”境遇,较之穷人境遇,给老舍带来了
或许是更沉重的精神压抑,而这一点恰恰
又正是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被忽略的,即
更多地关注老舍对社会不公的强烈反应,
而淡化了情感层面上基于“末世人”境遇的
民族情感色彩在生成老舍抑郁型气质上的
作用。的确,任何时候, 都是老舍最
“穷人”
富感情的自我认定。现代中国作家很少有
人像老舍那样,出于本能地从生命的崇高、
求生的欲望、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意义上去
认识贫困,像《骆驼样子》《月牙儿》《我这
、、
“、
的。即便老舍对其笔下人物精神世界的把
握并没有达到人的本体论的高度,不具备
鲁迅那样的深刻,但他对穷困的稔熟和来
自穷困原生态的体验,的确给了他的人物
以生命的原色和质感,这是许多中国现代
作家难以企及的。在深层情感上,老舍甚
至没能摆脱“命运”这一宽泛的解释。那些
在他作品中成了“天使”的人物如《老张的
哲学》中的孙守备、中的丁二爷、
《离婚》《骆
驼祥子》中的曹先生等,既有老舍自己“命
运”中偶然性的投影,又深蕴着老舍深切的
期盼;但这些“天使”只能救助李静、张大
哥、祥子于一时,却决不可能改变他们的命
运。老舍是不善于从政治和社会革命的角
度去把握对象,但他从创作伊始就涉及到
传统命运观不再适宜于现代中国这一实
情,并且几乎是凭直感达到对现实的深入
把握,显示了他沉郁的个性气质对其社会
认知和艺术创作巨大的影响力和穿透力。
再看“末世人”境遇,较之穷人境遇带
给老舍的是更为沉重的精神压抑。不论在
事实上还是在意识中,老舍都是“旧时代的
弃儿,新时代的伴郎”(11) 。从幼年开始,
旗人地位的跌落和家庭的沉沦都极伤“体
面”,
显然,离开了“末世人”而仅从“穷人”
的境遇去认识
—
或只从市民社会以及传
统文化的承传方面去探究老舍个性气质的
生成,是无法感受到属于老舍特有的心灵
深处蕴蓄着的“双重遗弃”的感受。被旧时
代遗弃使他在理智上接受新时代,被新时
代遗弃又使他满含新旧更迭的哀歌色彩。
正是他顽强地将自己融入新时代的理性和
“东方的大梦没法子不醒了”(12) 。这
是被迫于生计而醒过来的,对于“好脸面”
的母亲和老舍自己都是难以承受的“末世
人”境遇,既使他本能地反抗着社会的不
公,但终于还是以“末世人”自认了。在中
国现代作家中以民族意识的强烈而言,当
首推鲁迅和老舍;以批判国民性的持久与
心理强度而言,也当推他们二位。鲁迅通
过挖掘历史上汉民族不断遭受的异族和本
族统治者的奴役,来阐释国民的奴隶根性
(13) ;老舍则在清王朝灭亡和旗人败落的
历史巨变中思考着满民族在现代的命运。
汉人鲁迅和旗人老舍几乎是在相同的对象
面前,看到了∶被征服。正是这被征服,使
老舍对征服者持久地产生着浓厚的研究兴
趣。历史的沧桑感所带来的如谜如梦的混
沌和沉重,使他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疏离政
治,却没有妨碍他在远赴英国之初就开始
的对不同国民性的比较,并由此将批判推
进到最有心理障碍的领域
—
旗人社会。
他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小铃儿》中的孩子就
说出了∶“我长大了给父亲报仇! 先打日本
后打南京!”30 年代的自传体小说《小人物
自述》,40 年代的回忆文章《我的母亲》,都
明显流露出那“末世人”境遇给予他的隐忍
和伤痛。英国保守的政治环境虽然限制了
他在政治上的倾斜,但他却在文化精神的
反差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作切入点。在
空前的民族危机中,他奋勇投身抗战洪流,
在《四世同堂》等作品中,不但表达出“旗人
当汉奸罪加一等”,而且那被压抑的民族意
识和沉郁的个性气质还以隐晦曲折的形式
渗透在他笔下的人物甚至小羊圈的小角色
塑造中。
他的双向文明选择,化成了乡土情感和现
代理性的冲突,使他的个人体验在他最精
美的创作如《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
、、
堂》、、、、
《月牙儿》《断魂枪》《茶馆》《正红旗
下》中满盈着悲剧美学意蕴。我们强调从
“穷人”和“末世人”两方面的境遇去研究老
舍个性气质的形成,目的在于真正触及他
情感体验和认识自我情感表现自我情感的
复杂性,才能把握老舍沉郁的个性气质。
二
老舍个性气质的升华是指他将自我感
情体验和认识,自觉化为对外界对象的认
识形式和表现形式,使自己的个性气质升
华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调和艺术形象
的个性气质,从对象自我化进而自我对象
化,形成了他创作的个人风格。
上面我们提到老舍心理尤其是民族心
理的高度压抑,和这种压抑的难以释放,由
此给他带来理智加于感情表现的“掩饰
物”。即使是在新中国各民族平等的境遇
·39
·
中,老舍理应可以用审视历史的眼光去审
视那一段旗人社会的沦落史了,但《茶馆》
却因“历史挽歌”情调而遭到政治批评,使
他被迫终止了写作旗人题材的计划。这位
“经过了生活的甜酸苦辣的,深通人情世故
的人”(14) ,其民族情感一直被主客观两方
面压抑着,在新社会仍然被压抑。由此去
反观其个性气质的升华,也许是更清晰的。
可以说老舍是个清醒的悲观者。他不
认同那些“神经过敏的,每每以过度的感情
看事,而不肯容人的人”,因此他才“由事事
中看出可笑之点,而技巧的写出来”(15) 。
又因为“不知是哭好哇,还是笑好”,他才将
内心的悲愁压抑化作“一种苦笑”(16) ,
“一
种难言的苦趣”(17) 。这个清醒的悲观者
的创作个性和艺术才华正体现在对市民社
老舍的情感世界添浓了城市庶民性的色
彩。
的笑,幽默在此充当了情感的“掩饰物”,给
给了老舍笔下多少他喜爱的人物以安宁,
同时也显示着老舍自己的惆怅。老舍的爱
花草、爱清洁、爱秩序、保持与自然的亲近,
既是个人习惯也是文化情思,与他对高洁
人格的尊崇融为一体,也反映着城市庶民
对恢复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追求。再次,
旗人的生活小趣味极旺盛,种花养鸟之外,
幽默很自然地在语言机趣、状摹品评人物
这些生活艺术的基础上“升温”,成为民族
的一种基本素质。还应看到,近代以来的
社会大变动也在促进旗人社会中那高度成
熟的礼俗文明趋向幽默化,其中种种啼笑
皆非的情状,必定造就着老舍那哭不得笑
不得的心态。当他将自己的个性气质融入
对庶民的表现和批判时,就必然化为含泪
会灰色人物和灰色悲剧游刃有余的表现
上,悲喜交融抒情音响中沉郁的主调也由
老舍创作的深度和广度都主要体现在
此而萌发。
众所周知,北京市民社会是没有经过他作为北京市民社会的表现等方面,而不
近代生产关系变革的乡土性社会,经济的是批判者方面,这与他个性气质中还缺乏
不发达给予人们的是既务实又封闭忍从; 思想家的勇气却充盈着艺术家的良心有
与宗法伦理社会特征相统一的伦理道德规关。他说过,没有五四运动他不会成为作
范,形成了乡土社会普遍的礼俗文化礼俗家,没有英国的经历他不会成为作家。五
人格。旗人入主中原后更将礼仪发展成艺四运动将众多中国知识者的思想焦点从政
术化的俗规。源于对这种社会生活的个人治转向了文化,时代的兴奋点也移向了思
情感体验,老舍的精神世界显示着鲜明的想革命;在域外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受,使
城市庶民特征。首先,思维方式是以务实、他处于压抑中的情感世界大大活跃起来。
家庭伦理、道德人格为基础的“修身齐家治一方面,英国人的“态度虽是那么沉默孤
国平天下”,同时辅以现代理性知识作为务高”,可是“心中很能幽默一气”(19) ,给了
实的基础和传统道德的补充。《二马》中老舍一种他乡遇知音的感受;而面前中国
“学真知识”的理想; 古老文化和道德传统的式微,感伤叹惋又
“用真本领”《猫城记》
中开出的“知识与人格”的药方,就是老舍淡化了老舍理性批判的力度。这样,他那
用以救治“国民无人格”、“国家无国格”沉儒家文化理想和对现代北京市民灰色人文
疴的利器。其次,作为孤高人格退守阵地精神的批判,却也因此而更增添了理性的
的乡土感情。北平是老舍魂牵梦绕的生身诙谐。于是当作者需要赋以喜剧性的幽默
之地,它使人“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调侃时,势必含着泪痕悲色;而当作者将他
可怕,象小儿安睡在摇篮里”(18) 。北平还们推向悲剧性的磨难时,同时不能不含着
·40
·
无限的感喟哀伤。他在一系列小说中不断
试探着求证“知识与人格”的模式,结果又
总是无望,他不能不失去笑容,只在抗战中
民族坚韧求生存的抗争中,我们看到了老
舍的昂扬。从以上分析中可以说明∶(一)
老舍的幽默主要是出自主体的压抑及其升
华,而不是出自主体的悲观。(二) 老舍的
喜剧意识来自他深层心理的悲剧意识即他
对表现对象悲剧必然性的认识。当对象的
悲剧性超出了主体的承受力时,笑是无从
产生的。但不论是悲剧压住了笑,还是以
喜剧形式(幽默) 表现悲剧时,他创作的基
本抒情音响和艺术氛围都是沉郁的,都是
他个性气质对象化的结果。
老舍个性气质的升华,还表现为他那
些成功的艺术形象都带着作家自己的个性
气质。他三部最成功的、他自己最喜爱的
长篇小说中三个重要人物老李、祥子、
宣基本的性格特征都是沉郁、压抑,内心世
界的丰富性和矛盾性表现为激烈的自我冲
突;他们都带有天然生成的超越生活环境
的孤独和孤高。老舍以极其喜爱
—
甚至
是偏爱的感情描写着他们的朴拙,时不时
就把自己的生活片断给予了他们。因为他
们心灵世界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正是老
舍惯常在被动情境中体验和认识自我这一
普遍形式的反映。还值得注意的是,老舍
也将自己的潜意识心理化为人物的潜意识
和显意识表现出来。比如,老舍小时候生
活在纯女性的世界中,
祁瑞
“久而久之也有点近
乎女性的倾向”(20) 。同时也形成了对性
的保守、恐惧和节欲倾向。
当老舍笔下的人物连沉重都不再具有
意义了而只能“无所感”的时候,作家的心
态只有表现为无可奈何的苦笑了,像《我这
一辈子》的主人公那样“笑”自己一生的努
力。老舍个性气质的升华就这样将自己的
真情实感化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调,
形成他创作悲喜交融的艺术风格。喜剧情
调不能抹去他本质的压抑沉重的情感特
征,这不仅从祥子等成功的悲剧性人物的
个性气质上显示出来,还从他们的潜意识
中浮升起来;不仅从作品的悲剧性方面得
到验证,也从作品自身的喜剧情调中加以
显现。喜剧情调和幽默诙谐作为老舍个性
气质的“掩饰物”,并不是事物的历史喜剧
性的产物,而是事物历史悲剧性的果实,是
这悲剧被揭破的自然产物,是老舍沉郁的
个性气质的必然升华。
三
慎务实的中年心态的反映,在个人行为方
式上则是温和的直面现实人生的素质的外
化。研究者、读者、朋友、家人以及他自己
沉郁,对老舍来说,在心理特征上是谨
都认同他个性特征中“外圆内方”;如果从
研究的角度出发,更多地把握其“内”的一
面,似能更深入地开掘他的个性气质,从而
更准确地理解他外在的行为特征。
时代和生成环境造成了中国现代作家
一种徘徊、苦闷、忧郁的心理音响。深沉冷
峻如鲁迅就这样说过自己∶“本以为现在是
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
但“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
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
(21) 。极富激情的巴金虽然“有一颗飞向
广阔的天空的雄心”,
“然而我的力气拖不
动记忆的铁链”(22) 。老舍与他们的心理
年轮不同,他将自己“内”面的挣扎理解为
“牺牲”, 他“吃的是糠, 而道出来的是仁
义”,对于一切负着责任
“
前五百年,后五
百年”全要管(23) 。但他实际上还缺乏鲁
迅那种以自虐反抗受虐,以复仇反抗绝望
的心理强度,没有鲁迅“肩住黑暗的闸门”
而耗尽青春的老年心态,也不具备巴金那
·41
·
样坚决与吞蚀青年可爱生命的黑暗势力抗的哲学》中的孙守备,后又通过《离婚》中的
争的青年心态;老舍拥有的是既不奉行“命《骆驼祥子》《大悲寺
丁二爷、中的曹先生、
该如此”又不能绝然反对“宿命”的中年心外》的黄先生等形象表现扶危济困的情爱
态。这样,他的个性气质就难免缺乏热烈宽恕,而李景纯、丁二爷、钱默吟那样除恶
和激情,而温和的直面现实人生的
“
扬善,以刀马护教”(27) 的英雄,更为老舍
外圆内
“
方”的素质便突现了出来。心向往之。值得注意,实际上正是基督教
作为一位“幽默大师”,老舍的心理、行博爱、宽恕、平等精神与乡土性市民社会相
为特征当然和他的幽默心态是紧相连系对主义思维习惯的相通,强化了老舍温和
的。茅盾认为老舍早期小说中的人物和的中年心态和幽默心态,而救世的热忱又
“从热蒸蒸的斗争生活中体验过来的作家进一步稳定了这种心态并同时表现在他心
们笔下的人物”“有不小的距离”(24) 。这理、行为的忍从。
“不协调音符”从社会政治学的角度看,可平等、博爱、宽恕的基督精神和传统的
以理解为幽默缺乏节制和深刻思想的照耀伦理道德观念,都基于人性本善和可能向
所造成的浮躁浅薄;但老舍的幽默主要并善的假定,对于强者和有势者都主要是一
非作为他的政治见解在创作中起作用,反种劝谕,依靠的是精神道义上的感化和优
之,可以视为他对自己缺乏深刻的社会政
都与他个性气质的心理、
胜者的忍从。善与恶的对比和一败一胜,
治见解这一弱点的回避,作为冲稀他在新是老舍创作基本的人物组合结构,这些又
旧交替时代的心理压抑和心理危机的缓释
手
的
默幽,时段
个或作创
行为特征相吻合。
剂。为此
默幽动调
他在, 人行为中,尤其他主要以道德即善恶去度量人物,而道德
在他心态才与其中修养的积聚又被他覆盖了传统道德修养和
年心态、孤高心理具有了同构性;他的幽默现代公民规范双方面的内涵,这是他创作
才没有全流于浅薄,反之,是通向了他个性中超历史主义价值尺度的道德价值尺度。
气质的沉郁。“立在‘五四’运动外面使我的思想吃了极
这里不能忽略乡土性市民社会的影大的亏”
“
在限制了审视现代中国
(28) ,亏”
响。它本来就难以产生巨奸大滑或英雄豪社会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批判的力度;但他
杰,却易于形成一切处之泰然的生活哲理, 却绝不缺乏“外圆内方”的品性,即宽厚而
很自然地强化着老舍对温和的人道主义的刚强的硬气、能担待人的品性和独立承担
依归。进一步看,乡土性市民社会也容易命运的豪勇。他塑造的好人形象共同特征
接受宗教救世宗旨。老舍入基督教会的深是孤单的个人奋斗者,往往经不住恶势力
层原因正如有研究者指出的∶在于“老舍的的肆虐而败下阵来,由此形成他的好人系
心理状态和所处社会情境与基督教所以发列心理、行为方式的整体景观。他们形似
源和得以广泛传播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心理柔弱,实是顽强甚至壮伟的忍从。祁瑞宣、
在本质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25) 。王利发、尤大兴(
黄先生、《不成问题的问
作为思想启蒙先驱者的陈独秀很早就把主题》) ..从这一特定意义上说,正反映了
张“把耶稣崇高的、伟大的人格,和热烈的、老舍“内”面的忍从挣扎达到的强度。他们
深厚的情感,培养在我们的血里”;并提出的“行为—
—
合乎良心的
—
必须向新思
基督教的教义“科学家不曾破坏,将来也不想道歉”, 他们的“思想
—
合乎时代的
会破坏”(26) 。老舍创作伊始就通过《老张
——
必须向那个鬼影儿( 指传统) 道歉”
·42
·
(29) ,于是都只能“且战且走地活着”(30) 。
个人的行为特征既受制于其心理特
征,显示其观念形态,但矛盾、变异、差距又
往往存在,这也在老舍“外圆内方”的性格
组合中得到验证。“论仪态风度,老舍偏于
儒雅洒脱”(31) 。“是经过了生活的酸甜苦
辣的,深通人情世故的人”,但又“坚守着一
定的限度”(32) ,“绝不俯仰随人”(33 ) 。
“内”与“外”在转化中整合,形成了老舍“软
而硬”的性格,在形态上和心理深度上恰与
传统儒者“和而不同”的人格理想相通。还
须进一步看到,他的“自持坚毅”和“老成持
重”直接关联着其使命意识和忧患意识,这
又更使对他的个性气质研究具有了重要而
普遍的意义。儒者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
承担精神便光彩照人。抗战中他为文艺界
的大团结而出面主持文协工作;建国后成
为“写作最勤,产品最多,造诣最高的老作
家之一”(39) ;文化大革命中他最后一次挺
身而出作了舍己殉难的选择。尽管他的理
想和追求曾一次次被击碎在现实的“硬壁”
前,但他却能终生不改其度,他个性气质的
沉郁正是这种忍从舍己心理、行为特征的
集中体现。
四
伦理
—
文化,是最能显示老舍观察
体验和表现生活的持久兴趣所在的视点。
在“五四”以后反传统的中国文化精神重建
新旧、
(34) 。既需要承受这双向的压力
矫正它、
,要整合
而道远”,在老舍身上化为了要用很大的勇
气去承担的“五千年的历史”,要背负它、批
判它、分析它、
融通现代与传统,我们就完全可以理
、认识它
解老舍之为老舍了。这甚至从他的退婚、
交友、对待批评的态度、参与社会活动等个
人行为中也充分体现。退婚、出国、投身抗
战可说是他改变自己命运的重大行动,其
中既有直道而行,又有委曲求全。退婚深
深刺激了母亲,为此他得了很重的病(35) 。
他小说中的王德、老李、祥子、祁瑞宣的
“病”,都直接间接地揉进了自己“病”的记
忆,并显示着压抑和抗争中的忍从。他“非
常喜欢交友,最能合群”,同时也是富于艺
“
术家气质,能够孤独的人”(36) 。在择友上
他既能舍己从友而又绝不鄙俗,
“无论对手
是地位怎样高的或计谋怎样巧的,他也要
直言不讳,守正不移”(37) ,可见孤高与宽
容的统一也体现于包括交友在内的行为
中。对待别人的批评,
“骂得对呢,我须接
受;骂得不对,便一笑置之”(38) 。他待人
处世,修身谨严,而一涉大局,救世热肠和
它式。改善
改变传统的物质与精神的生活方式,
运动中,老舍用持之以恒的努力,构造了一
个独特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思维模
改变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人,反传统和重
铸传统是近代社会变迁的历史必然。老舍
的生活历程和个性气质都很特殊,创作伊
始就沉浸于对北京市民社会人情世态和伦
理文化的深刻反思中。当时,不仅是时代
潮流已从思想启蒙和文化精神重构逐渐转
向了具体的革命行动,给了“五四”反传统
一个冷却的过程,引发了对反传统的重新
审视;同时,北京市民社会以及中国传统伦
理文化自身的复杂性也需要重新审视,这
必然制约着老舍择取新旧文化的优质成份
磨合的创造性转化。这创造性转化的思维
模式,形成在老舍那里更主要地显示为一
种直观感悟性。
文化选择需要对被选择对象拉开距离
的超越审视。早年生活境遇及由此形成的
孤高心理虽然使老舍保持了对灰色市民灰
色生活的思想超越,但批判抉择所需的清
醒理性却不是与生俱来的。“生在某一种
·43
·
文化中的人未必知道那文化是什么”(40) 。
严格地说,老舍是从创作《二马》开始由于
获得了两种异质文化的参照,才形成了他
那温和稳健的文化建构模式。他既在现代
意识层面上对传统文明细加审视,又以传
统文明中符合理性和人性的一面对现代文
明进行抉择。务实的心态和对审视对象的
理性超越,使他既没有滑向旧文明的极端,
又对随波逐流的“新潮”保持着必要的清
醒。老舍选择的是一条双向文明批判的道
路,正确地对待复杂的传统文化,
“谁也不
能否认这文化深厚的力量,而一脚把它踢
开;谁也不应把这些美德与恶德一齐铲除,
毫无选择”(41) 。他同时认为应在调控中
有序地建构新文化,新知识的输入必不能
原则,与基督教爱的理想和救世热忱互补
互融,与佛教的良知感化和苦行品性相通
相成,以之作为拯救“没了‘灵魂’的中国人
心”(43) 和建设新的人格的基础。这新的
人格在老舍那里体现了中国传统人伦关系
的诚与美,既养育了象孙守备(
《老张的哲
学》) 、《骆驼祥子》
曹先生() 那样并无宗教
情感的人的古道热肠,也养育了象李静姑
父《老张的哲学》() 、《牛天赐传》
牛老者() 、
沙子龙《断魂枪》() 、《四世同堂》
太急”(
Ⅱ 线描画中怎样发扬个性,创造线条美的论文
正确地引导线描画,仔细观察,客观理解,主观表现,创造良好的绘画环境,升华描绘对象的艺术意境。这是线描画教育的关键。而提炼对象的本质能力则是线描教育的目的。笔者从1990年开始从事儿童美术教育及研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受到了诸多启发。绘画过程并不是单纯的技能再现,而是综合素质的体现。并认为儿童绘画活动中,正确的导向和方法对儿童身心发展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据此,本文总结了三个核心要素阐述画好线描画所需的要求,在绘画活动过程中加以注意引导。
一、敏锐的观察力
所谓观察力,是指对周围的人和事物进行仔细地察看、了解分析及其判断的能力。线描画是视觉艺术、造型艺术,是对象通过视觉传递产生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这就要求作画者对这种能力更具敏锐,然而这种能力在线描活动中可以充分挖掘。
1、首先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观察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学生情绪高低。学生高涨的情绪往往使观察结果让人惊奇而意外。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对外界事物十分敏感而好奇的心理,把握时机促使学生情绪高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兴趣,这对提高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益处多多。初期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特征,挑选一些新鲜好奇的实物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知不觉地就会被眼前的实物吸引,进而引导学生去观察。
2、引导孩子如何全面观察作画对象。观察是有顺序的,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要按顺序引导。合理的观察程序一般是由整体到部分,由部分到整体;即先对整体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后,再分出各个部分,进行细致的观察,以了解各部分的作用,特点及细节,然后再观察了解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而对整体对象获得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个性特征和生活体验,老师耐心引导学生寻找各自的切入点进行相关的联想加以延伸。这样同一载体,画面会呈现学生不同的内心世界的活动,达到了“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的效果。
3、教会孩子看本质。教学过程中,选择作画对象的造型千姿百态,有简单的,有复杂的。观察简单的实物时,肯定会觉得光滑滑、白茫茫一片,不知要表达什么?比如现在都市里家里铺着的都是洁白如瑕的瓷砖地板,很多孩子经常都是画一块块四四方方的砖块拼凑在一起就是地板了,显得很空洞。殊不知瓷砖上细看是有许多的花纹和触纹。如果遇到造型复杂的实物又苦于繁琐,不知该从何下手?比如画一颗浓密的大树,面对密密麻麻的树叶,很多孩子第一次接触没有经验,琐碎就直接画一个大圆圈,里面画一些波浪线就表示这是一颗树。这时就需要引导孩子眼睛要灵巧,会过滤,要看到实物的真本质,寻找规律,归纳总结,不是只看到表面现象。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使其丰富起来;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取舍有度,使其活泼。
二、丰富独特的心理体验
观察仅仅只是基础,观察要演变成思维意象形成表现,孩子心理需要有感受,这感受从心理体验来。丰富独特的心理体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和熏陶。
1.年龄特征。不同年龄的孩子对许多东西的体验也不同,比如幼儿园的孩子对过家家情有独钟,只要在角色游戏区里玩上一天,他们也不会觉得累,可是如果让一个高中的孩子去玩娃娃乐园,他们一刻也呆不住,因为与他们的年龄不相符,他们不能体验到那种满足感反而觉得幼稚。所以要选择适合他们的年龄特征而进行的游戏体验。
2.个性特征。不同性格的孩子对许多事物的兴趣爱好也不同,比如性格外向的孩子,他会比较喜欢汽车、娱乐、电动之类的游戏;在带领他们体验的时候,可以创造一个热闹非凡的环境或游戏,他们会深有感触;而性格内敛的孩子,则可以用音乐、图书、甚至舞蹈让他们进行体验,使他们心理产生共鸣。
3.性别特征。男女生因性别不同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同,其感兴趣的领域也存在差异,情感体验也截然不同。比如幼儿园女生大都喜欢布娃娃,在游戏中都爱当布娃娃的妈妈,在过家家中也充满了母性的情怀,她们在涂鸦时所描绘的事物也总是和这种游戏有关的故事,会在故事中妈妈的头上和身上不厌其烦的画许多装饰,把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上面,并从中得到莫大的乐趣。而男孩则是更喜欢变型金刚,汽车玩具等金属器材,其游戏也更有力量感和征服意识。而在他们无意识情况下所描绘的画面也是跟他们所感兴趣的游戏习习相关。并且男孩在画面上大都是构图饱满,运笔干脆。与女孩的婉悦芊秀成鲜明对比。
4.家庭环境。孩子的生活经历对其美术能力的提高有重大影响,假如对所描述的对象没有强烈的体验,便不可能产生创造活动。美术天才学生的体验得益于早期的环境熏陶。因此家庭的环境和气氛对孩子的美术创作体验至关重要。很多家长说他们不懂艺术,在画画方面不懂得教孩子,所以在日常生活忽略了对孩子的艺术熏陶,其实在体验生活方面,不需要你懂艺术,只要有美的地方,就应该带孩子多去感受,例如大自然、农村的环境、各种艺术馆、展览馆等都可以经常光顾。而且这种有意识的熏陶是越早越好。
5时代背景,国情地域。同一项美术活动,以前的孩子和现代的孩子对它的体验不同,国内的孩子和西方国家的孩子体验也不同。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背景会决定人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决定他不同的审美情趣,表现方式及处理方法。随着时代发展,全球沟通交流的加强,孩子们在接受信息互通便捷下会缩小国情地域的区别,但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增加时代差异。近年来课改的全新理念必然对以前的美术教育带来冲击,随之而出现的是全新的美术教学,美术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副科,这样的教育体系下孩子对美术活动的体验校对以前灵活、丰富。
三、随心所欲的表现技能
“线描画是通过各种不同的线来进行形象塑造和画面构成的一种绘画形式。”所以在线描画中,线条是至关重要的,各种千变万化的线条组成了丰富多彩的绘画语言。
Ⅲ 关于个性的道理论据急!!!
给你一篇范文,我高三的时候经常拿来套的~是青松,便有嶙峋的傲骨;是花蕾,便是娇艳的风姿;是小草,便具不屈的精神。 有个性才是最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最好”,不尊重自己的个性,总想找一个“最好的”专业,学一门“最好”的学问,然后设计一个“最好的”学习方式,不仅“最好的”效果不一定可得,而且还会丧失自我。 梅花不与繁花争春,追求自己的个性,于是有了“暗香浮动月黄昏”的风韵;杨柳不慕青松的挺拔,追求自己的个性,于是有了“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婀娜;枫叶不羡绿树的苍翠,追求自己的个性,于是有了“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 个性就是真实地亮出自己。 最好没有绝对的界定,没有人能对它下定义。所以,你就是你,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最好”而活在别人的阴影里;亮出你的个性,活出你的色彩,有个性的人生才是最好的人生。 “超级女声”为什么能红遍大江南北?李宇春为什么能让那么多歌迷为之痴狂?“锵锵三人行”为什么能越办越红?究其根源,就是因为它们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它们能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创造自己独具特色的品牌。 个性就是真实地追求自我。 李咏初次担任“幸运52”主持人时,由于担心自己没有其他娱乐节目主持人那样英俊潇洒,以至说话吞吞吐吐,遭遇彻底的失败。回到家后,他垂头丧气,忧愁满面,他的妻子哈文微笑着对他说,“不管怎么样,我只希望你能坚持自己的个性,永远,永远,我相信你一定会是最好的。”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李咏如同迷途的羔羊找到了家园。第二天他精神焕发地走上舞台,热情真诚地同嘉宾们交谈,让自己敏锐的反应能力和机智幽默的语言风格充分呈现出来,鲜明的个性在谈话中闪光,使“幸运52”节目一炮走红。 个性就是坚持自己的风格。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当你做了好事却受到了别人的冷嘲热讽,你还会坚持做下去吗?当你自认为独特而又魅力的个性被别人看作异端时,你还会坚持吗?有这样一个笑话:爷爷带着孙子牵一头毛驴出门,路人讥笑他们有驴不骑;爷爷骑上毛驴,路人指责爷爷不顾孙子;爷爷慌忙滚下驴来,把孙子扶上了毛驴,路人又批评孙子不孝顺;爷爷和孙子一起骑在毛驴上,路人谴责爷孙俩残忍;最后是爷孙无奈,只好抬着毛驴走。 其实,自己爱怎么骑就怎么骑,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做最真实的自己才是正确的选择。只有做自己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生活,坚持自己的风格,掌握自己的命运,才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像青松,像花蕾,像溪水,展现你独特的个性,亮出自我、追求自我、坚持自我吧!有个性才是最好。
Ⅳ 在理论基础上充分发挥主动创造性为什么不对 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怎么理解
理论基础和主动创造性都属于意识
应该立足于实践
Ⅳ 高中辩论赛:个性发展比基础教育更有利于培养创造力
这个论题好大,高中生现在都这种水平了吗?我一介教师都不敢辩论呀,惭愧惭愧
Ⅵ 讨论现今的一些绘画缺乏个性风格,缺乏自己的自我创造力
什么时代的画都是缺乏个性的多,有个性的少,要不怎么叫“个性”?我想版问题是现权在对创新提得很多,但创新是以深厚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创新不等同于“与别的不同”,而是个人体验的真实表达,如果没有真实的体验,只是刻意地追求与别人不同的“自我”,我认为没有意义,至少不如纯粹为赚钱去作画来的单纯。至于“拜金主义”,没什么了不得的,毕竟现在金钱是文化的中心。
Ⅶ 试论中学生作文如何塑造典型人物的性格
叙述和描写是写好人物活动材料的主要表态方式。
记叙文是一种写人、记事、写景、抒情、状物和咏物之类的文章。记叙文是中学生最常写的一种文体。《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初中阶段的学生应能写一般的记叙文章,做到观点正确,内容具体,条理清楚,语句通顺。
记叙文虽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甚至议论。而描写则指用生动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描写按对象划分大体又可分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大类。人物描写要注意抓住人物的个性特点,描摹富于表现典型人物的性格和“以形传神”。
人物描写作为中学生习作的重点之一,在中学作文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认为教师在教学生学写典型人物性格作文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人物思想、情感、性格的基本写作能力。
据了解,平时学生作文常常简单了事,有时就事论事,就人写人,几句话就写完了一两件事,再也没法扯开去,思路闭塞,叙述肤浅,内容呆板空洞,结果写出来的文章没有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容比较平淡,不能感人。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不利。分析起来,这都是因为一开始许多学生都认为写这类题材的文章太陌生,不知如何落笔,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如一开始就提出典型、性格、特征等抽象名词,势必使学生感到作文神秘莫测,高不可攀,视为畏途。鉴此,应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我认为,教师可先让学生口述作文,说出人们的一些众多形象特点与不同表现之处,发挥学生对平时观察人物的想象力,让学生自由畅谈后开始写作,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作文。这样一来,学生们的积极性就会调动起来。学习刻画典型人物性格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是写好人物的关键。
(一)首先要选好写人物的材料。对中学生的写作基本要求不应过高,要以教材为凭借,寓思想教育和写作训练于讲读之中,使学生从教材中汲取养分,受到感染熏陶,学会观察人物的性格、思维等,从而通过刻画人物表现人物思想、情感和个性特征。
1、作文源于生活,基于阅读,成于思练。因此,作文教学既要依据教材有目的地进行写作练习,又要指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人物的个性品质,精神风貌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关于人物的活动素材,学生写作时可以写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也可以写其中一个细节或其中一片断。材料的选择取决于是否能够表现人物的性格。
2、对中学生来说写人物的文章可多阅读同龄人的同题类型的作文。但相当多的学生,除课本中选读名篇外,对同龄人的佳作很少阅读,不懂得“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应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写人的记叙文,要把重点放在人物形象分析上。如学习《少年闰土》后,让学生借鉴文中的肖像描写学习刻画人物,以本班同学为对象,举办“口述他是谁?”的描写人物的活动。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口述描写的对象外貌、衣着、神态等,但必须说出他的典型性格。另外课后还要求学生深入生活,从中发现身边哪些人的性格是比较典型。
3、教师指导学生写典型人物性格的文章不能单从训练记叙方法入手,也不能单从训练语言技巧入手,应该在训练学生作文同时抓住“训练学生学习记叙方法、语言技巧、观察能力培养”方面相结合,抓住人物的典型,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把表现人物的材料,置身于生活现实中,把充满人生矛盾的事件、情节细节、场景,在人物中表现出来,使读者通过其形象去感受世界。
(二)学生在作文时,必须掌握写典型人物性格的几点原则与基本要求。
1、要把人物形象写得真实、丰满、生动、有感情。
(1)典型:是指事件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是同类事物中的代表,有鲜明突出的个性特征。
(2)典型人物的性格:是指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有区别于其他人物的基本特征,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表现人的阶级、或社会的共性的艺术形象。
二、要捕捉典型人物个性特征必须以生动的形象从不同角度去体现人物的思想品格。
1、以“形”传“神”,写出人物的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世界上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
人物的性格特征可以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来叙写。外貌描写又叫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物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的描写。肖像描写可以是静态,也可以是动态,但要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
外貌描写一般抓住几个方面来写,一是要突出人物的精神风貌,着重地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客观描写要把外貌特点写具体。要在动态中表现人物特点。
2、要用行动表现人物性格。
人物性格、思想感情往往是通过人物外部的行动透露出来的。行为动作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通过描写人物的具体行动,可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3、以人物语言来描写,敝开人物的内心心灵世界。
故事的叙述要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因为事情总是人做出来的,而人的一言一行,总是受到自己的思想、个体、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影响。
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往往鲜明地体现着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语言的描写,通常以对话的方式体现出来。学生在对话的描写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力求显示人物的性格。其次是要力求简单。再次是人物的话语还要和表情、动作描写结合起来,相辅相成。刻画人物,语言描写只是其中一种表达方法。学生在刻苦人物性格时,只有将语言描写和人物在说话时的表情、动物等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
人物的内心活动是人物外部行为的依据。写人不仅要写好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还要刻画人物的心理,这样才能敝开人物的心灵世界,描写出典型的人物形象。心理描写一般有独白式、描述式和间接式几种。描述式就是对人物心理客观的描述,作者一般是以第三人物描述人物的心理。
4、应用多种描写手法写活人物。
具体方式可以用概括的手法,通过对人物历史、性格、习惯、环境、社会关系的择要描写,给读者一个总的印象,又可以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个性生动、血肉丰满。细节描写在文中的好处就是,使人物真实具体,写出来的形象逼真,个性鲜活,包孕丰富,是表现人物个性,揭示人物精神世界的重要内容和有效的描写人物典型的手段。
Ⅷ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论述如何从学生个性培养创造思维
培养创造思维可以从环境、个性、学校课程等方面入手。
就当从个性方面的话:回
1、保护答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2、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Ⅸ 艺术家的创造精神是如何生成的,试论述创造精神与创作个性的关系。
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应该就是艺术家的灵魂,没有创造精神,那也许那个人专就不能称之属为艺术家。
创造精神:创造,是指提供新颖的、独特的,具有社会意义的产物的活动。创即花样翻新,造即从无到有。创造出来的东西必须从未见过,同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价值。唐伯虎是艺术家,但仅靠临摹他的画的人,不能算作艺术家。
创作个性:是在其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品格,小于风格的概念,它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当它一旦施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看来,先要有创造精神,才会慢慢形成一种个性,继而形成一种风格。
Ⅹ 论述个性与个人的未来
青年时期是一个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通过人际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重要的是对在人际交往中彼此该如何顺畅的沟通﹑增加了解,培养情感这一人生课题有理性的思考。
踏入大学,我们面临着新的环境,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远离家乡,在学校里学习生活,这中环境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我们正常学习,生活的保障,更是我们自我发展的深层需要。为实现这种需要,首先要对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理论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那么什么是人际交往呢?所谓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与群体之间,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消息,转达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
人际交往的过程,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系列活动,人与人的每次交往只是系列交往活动中的一部分。人际交往这一过程,又会表现出双主动性,双向性,相互认识性等几个特点。人际关系在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各种不同的人际关系又包含着相同的因素。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又是有联系的。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现实生活中的人,必然要与他人进行各种形式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在生产中不仅影响自然界,也相互影响着。他们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动,才能进行生产。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间便发生联系,只有在这种联系范围里,才能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能有生产。”
人需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在交往的过程中,也会有不懂交往,不愿交往,不善交往的现象。有的人怕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不原与他人交往,闭目塞耳;有的人自卑,害怕与人交往;而有的人虽有强烈的交往愿意,但不懂怎样去交往。种种这样的现象都不利于我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的联系还表现在,人际关系是人际交往的表现和结果。
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人际交往维持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不可一日无交往活动。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正常情况下,一个人除了几个小时的睡眠外,其余时间的70%以上花在人际之间的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上。当今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交往活动也越来越多。人际交往还维持着人的心理健康。而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又是很重要的。如果人的需要不能获得或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人的各种需要以及对需要满足的追求是人健康的标识,而人际交往是各层次需要取得和满足不可替代的环节。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中央领导和公安部门对此案作出重要批示。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引起不少教育学家和法学家的关注,青少年心理教育问题再次被提上重要日程。这起罕见的大学生杀人案件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舆论也再次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云南大学为此,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这也引起了好多高校的重视。我们船院这学期,纪保部要求每班的纪保委员每星期上交一份信息汇报,主要是反映同学们一周来思想方面(主要是消极的思想)和对时政的看法。这有利于对同学们的管理,也是重视同学们心理健康的表现。马加爵的长相确实有一点吓人,这也许是同学们远离他的原因之一。从而在他心里产生了自卑,不喜欢与人交往。正是这样,便产生了一种扭曲的心理。当然他的这种心理,也跟他 的家庭和在读小学﹑中学时,也是有关联的。而人际交往又是维持人的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同时人际交往也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所以我们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我们在交往中可以增长文化知识,丰富社会阅历,积累处世经验,扩大眼界,增长见识,加强对人生、社会的认识。我们还可以以交往为窗口,洞悉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窥视自己的综合能力水准,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认识自己,调节自身,使自己不断得到完善,成为完全意义的社会人。
与人交往和相处的问题并不是大学生所独有的,但这一问题在大学生中具有特殊性。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为走向社会做职能前阶段的专业基础准备,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必要的准备之一。交往也是大学生的基本活动之一,它可以使人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掌握技能,建功立业。积极的人际交往有助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个性发展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是营造良好人际环境的有效方法;是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是个性自由发展的关键环节;是成才的重要途径。积极的人际交往一方面可以帮助大学生对不良情绪宣泄、转移和遗忘,放下不快,心理矛盾得到缓解,心理压力得到释放,不至于积重难返;另一方面可以使大学生心理有所依托,精神充实,心情舒畅,有利于身心健康。大学生能够在相互学习中取长补短、扬长避短,产生向上的情绪,培养坚强向上意志,获得战胜困难的勇气,从而使性格得到优化,个性得到发展。大学生都渴望成才,但成才要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人际交往就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人的成才总是和人的知识与能力的拥有密切相联,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培养能力、创造新知识,这些都离不开人际交往。我们置身于一个能够经常相互交流的群体中,学习上相互帮助,知识上相互补充,精神上相互慰藉,生活上相互扶持,才有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21世纪的大学生,好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他们有特殊的关爱,往往对子女的交往过于限制。在社会迅速变化发展时期,社会生活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概念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往往表现出交往愿望的迫切性,交往方式的多样性,交往内容的丰富性,交往过程的渐进性。
对于青年大学生讲,要想成功交往,找到知心朋友,就要遵循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那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有那些呢?一是平等原则。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我们在交往中互相尊重,彼此尊重人格,爱好,风俗和习惯。二是真诚原则。真诚是做人之本,是美好品德的体现。真诚待人是人际交往中最有价值,最重要的原则。人之相识,贵在坦诚。大学生无论与什么人交往,都要摈弃虚伪,在交往中表里如一。真诚想待,言行一致,信守格言,这样才能因赢得别人的拥戴。才能延续和人的交往,使人际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三是宽容原则。宽容是一个人乐观自信,意志坚定,胸怀宽广的表现。宽容是人际交往中关键性的东西。但宽容并不是丧失自我,而是在坚持原则和自爱的基础上,以博大的胸怀交纳别人,让他人和自己幸福快乐每一天。四是求同原则。它是成功交往的保障。但求同不是毫无原则的迎合,而是求同彼此需求的东西,朝着矛盾的解决或关系的密切之一方向求同。
我们通过对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来积累经验,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领域有: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我们可以先谈一下亲请。它是一种与家人的交往,是生命的依托,它需要在交往中发展。我们应该与父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演绎亲请。我们的每一个电话,每一封信。在向父母和亲人的问候和说说我们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都会让我们的父母、亲人多一分欣喜,少一分牵挂。我们知到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在通过记者的了解中,马加爵在学校学习与生活中都极少与父母、亲人沟通与联系。当事件发生后,他的父母、亲人都简直不敢相信,一下子也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想与家人、亲人的沟通、联系还是很必要的。关于友情,它是人生情感的依恋,需要在交往中延伸。在交往中我们应该珍惜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它为我们的学习与生活带来乐趣,增添一份光彩。我们知道没有友情的心灵是孤独寂寞的,没有友情伴随的生活将会变得枯燥单调,没有友情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正如培根所言:缺乏真正的朋友是最纯粹最可怜的孤独;没有友谊则斯世不过是一片荒野。在友情这方面,马加爵的事件又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我们又从中领悟到什么呢?接下来我们说一下师生情。我们在与老师的交往过程中,便建立了一种师生情。它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需要在交往中巩固。与老师进行交往,学生可以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知识,了解为人处世的方法,学习做人,还可以学习老师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科学精神,学习老师甘为人梯、甘做绿叶衬托红花的品质,学习老师怎样进行学科研究、如何做学问的方法。与学生交往,老师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要求,师生相得益彰。关于爱情,它是生命中的一部分。恋爱问题一直是大学校园的敏感话题,也是大学生的热门话题。但是恋爱也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对于心理并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而言,并非都能娴熟驾驭爱情方舟,扬起风帆,顺利而浪漫地远航。总之,在每个领域的交往中,需要我们慢慢的学习与积累,需要我们去探索,去挖掘。
人际交往、人际关系与社会适应又是如何的呢?我们在大学中培养人际交往,是为我们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人不是抽象的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大学生都必将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适应是个人与环境间的互动,环境能影响人的思想,行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环境。社会适应主要是人际关系的适应,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信;二是克制;三是热情。而社会适应的方式有:社会教育;学校的行为训练;自我教育。适应社会的要求有:自律和他律。所谓自律,就是自己约束自己,自觉的将自己的行为为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属内在控制。它包括自我监督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制,不管是什么人,通常都会轻易将他击败。如果对自己的行为、情绪不加以控制,就会对社会和自身造成危害,更不用谈社会适应了。但仅仅靠自律是不够的 ,必须要有处在的约束力量,来监督、约束和督促大学生,使其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要求,有益于社会。这既是大学生自身的要求,也是现代法制社会的要求。
通过以上这么多的分析和讲解,我们对人际交往应该有所认识和理解了吧。当然我们不可能完全把它理解和掌握好,但多多少少我们都有一点认识和体会。对于大学生如何进行人际交往这一问题,我们应该从中有所认识和得到一些指导。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而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需要我们在学习与生活中,慢慢的积累、体会和探索。
2。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管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主要是指作为在校大学生在与他人相处和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不适、自闭、逃避、自恋、自负,以及难以调和与他人关系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造成大学生交往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在交往中存在的一些人格缺陷和不良个性特征,是引发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的主要原因。
引发交往危机的不良个性心理特征
自我封闭:受成长环境的影响,这些学生表现为不愿与他人交往,喜欢独来独去,不合群。
自我否定:这类同学表现得较为自卑。进入大学后,由于在学习、社交、社会工作、经济、家庭乃至相貌等方面感到不如人,有强烈的失落感,缺乏乃至丧失自信心和进取精神。
自我欣赏:这类学生也不宜与他人相处,但自我感觉奇好。喜欢出头露面,招摇过市,在各种场合都希望自己是中心,对别人的反感缺乏敏感。
盛气凌人:这些学生往往有较好的成长阅历。由于一直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宠儿,走进大学后仍然被关注,造成这些学生在心理上的优越感,肯定自己,否定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