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现代汉语是谁发明的
福州是中国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船政大学实行开放型的教育方式,推动了中学西传、西学中传和中西文化的融合,成为近代新文化的传播地。如陈季同把《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译成法文在巴黎出版;林纾、王寿昌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林纾还译过英、法、日、俄等10多国小说184部,自著10多部小说);严复翻译世界八大名著《原富》、《法意》、《天演论》等;马建忠撰写第一部古汉语语法专著《马氏文通》;日意格编撰《法汉袖珍词典》等。
1899年,福州蒙学堂成立了,近代民主革命志士的摇篮。蒙学堂的创办者们满怀爱国热忱,林白水主张:“救国的第一要义是教育,要唤起全国人对国事的关注,才能谈革命。”黄展云认为:“今日之事,需革命以救国,而从事革命又莫先于教育为革新。”另一位创办者郑权(字仲勤),也常与革命同志“讨论开通风气,疏浚民智诸要著”,所以人称仲勤是“福建输入革命之第一人。”其他几位创办人员或兼任教员,如方声涛、陈与年、林志烜、何琇先等,都是当时的民主革命者。这些革命志士以革命精神指导办学,又以办学推进革命、培育革命志士。蒙学堂的创办者都是具有新思想与大志向的革命者。是近代中国创办白话报与革新教育的先驱者,具有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
现代汉语来自福州。从福州〝闽都别记〞书里,可以看到福州在乾隆年间,已经有半口语半文言的书了,已经完善了一整套书写系统。到了船政大学的改革,推动了中学西传、西学中传和中西文化的融合,近代中文在此诞生了。1899年再经过蒙学堂先驱们,以白话报和革新教育的推广,改变了整个中国。除了船政大学,福州是中国最早兴办近代教育的城市,近代中文也是经过近代福州其他学校的改革,两者相辅相成,成就了近代的中文。
『贰』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
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又名“小儿经”、“小儿锦”)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汉字,非常困难。
在1913年2月15日,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以章太炎的记音字母作蓝本的注音符号诞生了。1930年中华民国政府把注音字母改称为“注音符号”,它是汉语拼音的前身。
“注音符号”目前仍旧为中国台湾省汉字的主要拼读工具之一,为小学语文教育初期必学内容;中国大陆地区自1958年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以后停止推广使用,但在汉语字典等基础工具书中对汉字注音时继续与拼音同时使用。它的诞生使汉语的发展开始了新纪元。
『叁』 中国的汉语拼音发明者是谁
汉语拼音是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制颁布的汉字注音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肆』 汉语是谁发明的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是至今通用语言时间最长的语言之一。汉语的历史演变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汉语的书写系统——汉字,非表音文字,不能如表音文字那样直接知道同一个字历史上的发音。幸运的是,在汉字(特别是形声字)、诗歌的韵律以及对外国人名的翻译中可以找到有效的信息。
上古汉语
相传黄帝时中原有“万国”,夏朝时还有三千国,周初分封八百诸侯,而“五方之民,言语不通”(《礼记·王制》)。
上古汉语存在于周朝前期和中期(公元前11到前7世纪),文字记录有青铜器上的刻铭、《诗经》、历史书书经以及部分《易经》。
据《礼记·中庸》第二十八章记载:“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可见周朝建立时期就开始实行语言文字的统一。
春秋初期,见于记载的诸侯国还有170多个。至战国时期,形成“七雄”,“诸侯力政,不统于王,……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叙》)。
先秦诸子百家在著作中使用被称为“雅言”的共同语。“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论语·述而》)
秦朝重新统一之后,进一步规范了文字,以小篆作为正式官方文字。
中古汉语
这种汉语使用于隋朝、唐朝和宋朝(公元7世纪到10世纪),可以分为《切韵》(公元601年)涉及到的早期以及《广韵》(公元10世纪)所反映的晚期。高本汉把这个阶段称为“古代汉语”。
语言学家已能较自信地重构中古汉语的语音系统。这种证据来自几个方面:多样的现代方言、韵书以及对外语的翻译。
正如印欧语系的语言可以由现代印欧语言重构一样,中古汉语也可以由方言重建。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花费了很大的精力来总结汉语的语音体系,这些资料仍然是现代语言学家工作的基础。最后,汉语的语音可以从对外国语言的翻译中了解到。
近代汉语
近代汉语是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之间以早期白话文献为代表的汉语。
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汉语。
书面语和口语
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别一直相当大。在“五四”时期白话文运动以前,书面语和口语的区别实际上是古今语的区别。以唐宋时代为例,当时人口里说的是白话,笔下写的是文言,即以先秦诸子和《左传》《史记》等广泛传诵的名篇为范本的古文文体。这种情形往上大概可以推到两汉时期。往下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叶。孙中山1925年立的遗嘱就还是用文言写的。不过2000年来作为书面语的文言本身也在变化。仿古终归难以乱真,后世人模仿古语不可能不受当时口语的影响。有人指出韩愈的文章里就有明显的不合先秦语法的地方。清代桐城派古文家模仿先秦文和唐宋古文家的文章,结果当然更为驳杂。清末梁启超用一种浅显的文言文写政论文章。由于通俗易懂,风行一时,为报章杂志所广泛采用。目前台湾、香港以及海外中文报刊多数仍旧沿用这种文体。五四运动时期开展的文学革命提出了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主张。这场运动席卷全国,影响深远。短短几年之间,白话文学就站稳了脚跟。不过这种白话文学作品的语言并不是真正的口语,而是拿北方官话做底子,又受到明清白话小说相当大的影响,还带着不同程度的方言成分以及不少新兴词汇和欧化句法的混合的文体。鲁迅的作品可以作为这种文体的典型的代表。
以上说的是文学作品 。至于新闻报道、 政府文告、公文、商业合同、甚至私人信件,往往还是用的文言。这一方面是传统习惯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文言文有简括的优点。这种情形,就全国范围来说,一直延续到40年代末。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文言文才完全让位给白话文。除了打电报和有意拟古以外,没有人再写文言了。
上文指出,现代书面汉语是包含许多不同层次的语言成分的混合体。无论从句法上或词汇上看都是如此。拿句法来说,书面语句式除了跟口语相同的那一部分之外,有的是从文言来的,后来渐渐融化在书面语里,成为书面语句式的一部分。例如“进行、加以、予以、给予”是书面语用得十分频繁的几个动词。这些动词原来的意义已经虚化,主要的功能是放在双音动词前边以适应句法和节奏上的要求。这种句法构造来源于文言。“进行”的前身是“行”(另行议处),“加以”的前身是“加”(严加管束),“予以”和“给予”的前身是“予”(不予追究)。在文言句法里,“行、加、予”前边必须跟一个单音副词配合,造成双音节构造,后边的动词也必须是双音节的。在现代书面语里,这几个动词都双音节化了,后边还是要求跟双音节的动词,语法上的制约是一脉相承的。
现代书面语开始形成的时候,曾经从旧白话小说的语言里继承了一些句式。这个阶段现在已经结束。我们能看到的只是一些遗迹。例如“在+处所词”的构造可以放在动词前头(“在台上坐着”),也可以放在动词后头(“坐在台上”)。在北京话里,前置的“在”用“跟”、用[āi] 或是 [tǎi],后置的“在”用[·t?],都不用“在”。用“在”的说法是从旧白话小说里继承下来的。
有些书面语句式是受外国语(英语、日语、俄语等)的直接或间接(通过翻译作品)的影响产生的。在这方面可以举一个影响全部书面语句式的重要语法现象作为例证。上文曾经提到,汉语里主语和谓语关系松散。句子的主语往往可以不说出来。有些句子甚至根本没有主语。现代口语和古汉语都是如此。可是现代书面语要求句子在形式上都要有主语。如果没有,就会感到结构不完整,逻辑上不周密。这显然是受了印欧语的影响。
书面语在词汇方面的特点是双音词的比重大。书面语双音词除了从文言里继承下来的一部分以外,大都是19世纪末叶以来100多年间新出现的。其中一部分是从日文转借过来的(如经济、干部等),另一部分是新造的。新创造的词大都是利用原有的语素 (书面上就是汉字) 造成的复合词。这种构词方式是能产的,生命力很强。
汉语是精确的。记得在本人早年读书的时候,语文课本上堂而皇之地写着:“走拼音化道路是汉语的必然趋势。”其中最主要的一条理由便是,英文可以打字,而汉语不能。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汉字的键盘输入速度已远远超过英文,而且速度还在不断快速提高。可英文输入呢?却似乎滞步不前了。
[编辑本段]汉语的发展
汉字的构词法巧夺天工。词头前缀、词尾后缀是英文常用的构词法。
Saccharose(糖精)和Saccharomycetes(酵母菌)有相同的拉丁词头,但记住它们即便对英美人士也非易事,至少我测试过的几个母语是英文的工科研究生是这样。一维的串状结构是导致其不醒目不明了的直接原因。试问读书至研究生,连酵母菌与糖精都不知道,又该叫人作何感想呢?
用汉字组词描述起来简洁明了。即便是没吃过糖精、没用过酵母菌的没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他也明白糖精可能是糖的“精炼部分”,比糖更甜(尽管这不确切);酵母菌是“一种能引起发酵的细菌”。但英文就不能如此简单地组词,即便组出来也恐怕令人难以接受:糖精=Sugessece="Sugar"+"Essence"(“糖”与“精”合起来),酵母菌=Yeabacteria="Yeast"+"Bacteria"(“发酵”与“细菌”合起来)。这岂不是太不像话了?
与拼音文字一维串状前后缀构词法不同,汉字是通过二维方式构字的。例如:
“人”在无门的四堵墙内便成了“囚”;
“木”在无门的四堵墙内要受“困”;
“露”--下“雨”天在大马“路”上要暴“露”在雨水之下了;
“米”(与粮食有关)“唐”(表声)=“糖”;
柴“禾”上长“草”=“菌”;
“木”“林”“森”——分别是tree、woods和forest的意思,但比较之下哪一种构词法更好?答案一目了然。
在当今的英语社会,早期英文造字所遵循的拉丁词根早字法也已逐渐被甩开了,类似以上造的Sugessece,Yeabacteria可一点都不是笑话,日常生活中天天都有。商店里不同品牌的巧克力、糖果总会有不同的名字,有些名字在字典里找不到,它们会随某个厂家的某种巧克力糖的产生而产生,消亡而消亡。当一个澳大利亚人读到这个词时,他不会意识到这是北美某个地区的很受欢迎的一种糖果,多半只能和中国人一样摇摇头罢了。
信息科技时代偏爱汉字。不知您是否了解《模糊数学》、《模糊控制》或《神经网络》等新学科领域?如果接触过,您便会理解人类的艺术、哲学、感觉看似不“精确”,但实为目前它们超越了当今人类的知识水平所能精确描述的范围。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它们逐渐会被人类以全新的知识结构所精确地把握,以上所举的新学科只是这一新知识结构序幕的小插曲。汉字集中体现了东方艺术哲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之所在。限于目前的科技水平,它的智慧我们尚不能完全认识,对它的发掘方兴未艾。这种说法不是没有根据的的,毕竟15年前也没有人意识到传统汉字出版业要被淘汰;10年前的人没有料到汉字的输入会比英文快,而且还会更快;5年前的人没有想到传统的报业媒体会被逐渐淘汰,《南方都市报》会与百年老报《大公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在互联网上抢码字新闻。谁又不敢断言若干年之后汉字编程不可能或不如英文呢?
汉字是灵活的,但需要灵活的人使用;汉字是聪明的,但有赖于聪明人的开发;汉字是充满智慧的,需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她的价值。为汉语骄傲!更为坚信汉语时代即将到来的中国人的热情与信心而欢呼!
『伍』 汉语是谁发明的
汉语,人类主要语言种类之一。产生于中国中部,定型于汉朝,最初是汉民族的内通用语,后来容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20世纪中叶,借助联合国的形成,汉语进而发展为一种国际通用的语言。
和人类其他种类的语言一样,汉语有古代和现代两个形态,有口头与书面两个体系。
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都是汉语,时代上没有截然的时间界限。
汉语在口头上分方言与官腔,语音体系庞杂。随方言流行的地域不同而各具情采,声韵优美。汉语的官腔,一般随中央政府驻地的变迁而更换。现代汉语的官腔叫“普通话”,以北方方言为基准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汉语书面上以汉字为书写符号。汉字源于象形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繁衍过程。汉字历史悠久,目前尚不能断定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文字。汉字目前有繁体和简体之分,繁简古今总字数约87000,一般社会成员只要能够认读并书写出3500个即可借助汉文的语用习惯开展书面交际。〔真语文 08321提供〕
不是哪个人发明的
『陆』 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一九五八年二月十一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了《汉语拼音方案》内。汉语拼音方案容的作用有五个:
①给汉字注音。利用汉语拼音为汉字注音,可以提高识字的效率,利用汉语拼音查字典,可以提高自学的能力,有助于小学的识字教学,也为汉字拼音化创造条件。
②为推广普通话的有效的工具。利用拼音帮助读准字音、学习普通话,逐步地普及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有利于文字的根本改革,有利于发展科学技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③用来音译外国的人名、地名和科技术语,编索引等。
④汉语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便于国际文化交流。包括: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
⑤可以按照字母表排列的顺序,查按音序排列的字典等拼音索引。
根据普通话语音结构的特点而制定的声母表和韵母表,用25个字母配合成21个声母和35个韵母。并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拼写规则。
『柒』 中国的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你说的是汉语拼音还是其它拼音?
如果是汉语拼音,
那它的发明者专是一个外国人。
我国古代汉字属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
如“东”(都笼切)。
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
公元1610年,
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莱来到了中国,
他是个中国通。
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
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
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
并在他们的帮助下,
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
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捌』 中国汉字是谁发明的
有史料记载仓颉造字,但关于汉字起源的说法历来各家有不同主张,同时汉字不断在演变,所以无法确定具体是谁发明的。
《说文解字》、《世本》、《淮南子》皆记载仓颉是黄帝时期造字的左史官,见鸟兽的足迹受启发,分类别异,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被尊为“造字圣人”。
汉字起源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汉字主要起源于记事的象形性图画,象形字是汉字体系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至今普遍使用楷书,但仍未完全定型。
(8)汉语是谁创造的扩展阅读:
相关的汉字类型:
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2、金文:是指铸刻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始于殷商时期。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大篆为汉字书体的一种。相传为周宣王时史籀所作,故亦名籀文或籀书。 秦时称为大篆,与小篆相区别。大篆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玖』 中国的汉语拼音是谁发明的
是谁发明了汉语拼音呢?说来有趣,为一个外国人。我国古代汉字读音大多采用“两字相切”的读音方法,如“东”(都笼切)。这个方法显然太繁琐,不易读准。公元1610年,法国有个传教士叫金尼格来到了中国,他是个中国通。他在1626年写了一本《西中儒耳目资》的书中,首次准确地用拉丁拼音字母记录了汉字的读音。他在中国期间结识了韩云、王征等人,并在他们的帮助下,在利玛窦等传教士汉语注音的西书《西字奇迹》基础上,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拉丁化拼音字字汇。 拼音由来 古代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 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 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 明朝 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明末清初 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现在台湾依然使用。但是,同时也出现了拉丁字的拼音运动,而且,跟左翼人士的政治运动结合很密切。 共和国成立后 立即由政府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就是现在使用的这一套方案。联合国也承认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金尼阁,字四表,原名尼古拉·特里枸特(Nicolas Trigault), 1577年3月3日生于荷兰弗兰德伯爵领地杜埃 (Douai,)。1667年(金氏逝世39年後)法王路易十四攻下该城。1713年荷兰乌得勒支(Utrecht)条约正式承认为法兰西属地,在北部省。由于弗兰德伯爵领地为比利时地区,金尼阁本人也自称比利时人,故部分文献记载表明他是比利时籍。其实,他可被称为法国人、比利时人或荷兰人。 1594年11月9日金尼阁入耶稣会。1607年由里斯本启程到印度果阿(Goa),万历卅八年(1610)抵达澳门。利玛窦逝世后不久金尼阁抵达北京,发现了他的札记,从而着手整理。万历四十年(1612),金尼阁神父奉命回罗马向教宗保禄(保罗)五世(Paulus V, 1605-1621)汇报教务。他为了筹备此次返欧报告走遍中国大江南北调查当地教务。返回欧洲后,为了引起西方的关注,他身着中式服装出入于公共场合,以感人肺腑的演讲宣传利玛窦和其他在华传教士们的功绩,并投入极大的热情著书立论。由于他的积极活动,西方当时掀起了“中国热”。大批欧洲年轻传教士申请赴华,其中德学兼备者后来在中国朝廷内担任显赫职务。万历四十八年(1620)金尼阁与22位出耶稣会士,偕同教宗赠书7000余部再次前往中国。航程中由于船舱内瘟疫传染,海上风暴及海盗侵袭,这22位传教士丧亡过半。船只抵达澳门时仅幸存5人,其中有瑞士人邓玉函(Jean Terrenz,1576-1630,出生地今属德国)和德国人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1592-1666)。前者在入耶稣会以前就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和文学家,他和意大利物理学、天文学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 1564-1642)是当时欧洲科学院院士。后者继邓玉函之后管理明代历局,担任钦天监监正(相当于今天的天文台台长)。汤若望曾任康熙帝的老师。清世祖顺治(1644-1662)常邀汤氏入宫咨询,称呼他为“玛法”,即满人对长辈的尊称。金尼阁第二次来华后,先在南昌、杭州、开封、太原、西安等地传教。后在绛州、西安和杭州等地翻译印制中西书籍。1628年出席商讨天主教的术语问题的嘉定会议,他极力维护利玛窦“补儒易佛”的传教方针。金尼阁的主要著作包括:《推历年瞻礼法》1卷,介绍天主教的节庆日历的推算方法。1625年印于西安。《宗徒祷文》赞颂每位圣徒的40>文,收入天主教徒经常颂念的祈祷书《圣教日课》。《况义》,一名《意拾喻言》,即《伊索寓言》。1625年印于西安。《利玛窦中国札记》,原名《基督教远征中华帝国史》 (De Christiana Expeditione apud Sinas Suscepta ab Societate Iesu),利玛窦著,金尼阁编。介绍天主教会明末来华史,探讨其在中国的发展,是研究明末天主概况的第一手资料。《西儒耳目资》,西文名“汉字西语拼音词典”,最早的汉字拉丁字母注音书籍之一。中国大陆的汉语拼音编辑曾参考此书。金尼阁1628年11月14日逝世于浙江,葬于大方井传教士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