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个逗号,英国,王尔德,是写作方面哪一个成语
《一个逗号》王尔德抄的故事
2007年05月12日 星期六 06:38 P.M.
有一次,英国著名作家王尔德举行宴会。宾客们济济一堂,在客厅里等了很久,也不见主人的到来,很是着急。后来,王尔德匆匆忙忙赶来向客人道歉。客人们问他干什么去了,他回答说:“我在修改我的诗稿。”客人们又问:“这么大半天,一定做了不少工作吧?”王尔德笑着说:“我做了一件极其重大的工作,我删去了一个逗号,但后来觉得不妥,我又把它加上了。”
成语:反复推敲
『贰』 中国的标点符号是谁发明的
在1919年4月份,胡适、钱玄同、刘复、朱希祖、周作人、马裕藻6名教授很不原因看着“现在的报纸、书籍,无论什么样的文章都是密圈圈到底,不但不讲文法的区别,连赏鉴的意思都没有了”。
所以在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一次大会上,他们提出了《方案》,要求政府颁布通行“,。;:?!—()《》”等标点符号。
1920年2月2日,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第53号训令——《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我国第一套法定的新式标点符号从此诞生。
因为古代乐器一般不添加标点符号,否则会给未经训练的人造成阅读困难。因此,1919年,马玉藻,朱熹祖,钱玄同,刘甫,周作人,胡适等人共同提出新标点动议,上海商报于1919年2月出版了胡适的“中国哲学史纲”。
这是第一本用白话和新标点写的“新书”。 1920年,在陈独秀和胡适的支持下,王渊在上海一家小型出版社出版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首次使用标点符号发表经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在促进汉语白话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创造逗号扩展阅读:
第一个从国外引进标点符号的人是清末同文馆的学生张德彝。同文馆是洋务运动中清政府为培养外语人才而设立的,张德彝是第一批英文班学生中的一员。
同治7年(1868年)2月,前驻华公使浦安臣带领“中国使团”出访欧美,张德彝也成为随团人员中的一名。
张德彝有一个习惯,无论到哪个国家,都喜欢把当地的景色、人物、风俗习惯记录下来,以“述奇”为名编成小册子。1868年至1869年期间,他完成了《再述奇》。
眼下这本书名为《欧美环游记》,其中有一段介绍西洋的标点符号,云:“泰西各国书籍,其句读勾勒,讲解甚烦。如果句意义足,则记‘。’;意未足,则记‘,’;意虽不足,而义与上句黏合,则记‘;’。
又意未足,外补充一句,则记‘:’;语之诧异叹赏者,则记‘!’;问句则记‘?’;引证典据,于句之前后记‘“”’;另加注解,于句之前后记‘()’;又于两段相连之处,则加一横如‘——’。
虽然张德彝不是有意识地向国内知识界引入标点符号,甚至带有反对的口气,觉得这些标点繁琐,但是却在无心栽柳的过程中为中国语言符号的发展带来了新风。
『叁』 青蛙写诗写了什么内容,写几句话
1、《青蛙写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篇课文。原文如下:
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青蛙说:“我要写诗啦!”
小蝌蚪游过来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
池塘里的水泡泡说:“我能当个小句号。”
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
青蛙的诗写成了:“呱呱,呱呱,呱呱呱。
呱呱,呱呱,呱呱呱……”
2、 这首朗朗上口的小诗,巧妙地将几种标点符号镶嵌在课文中,通过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引导学生来认识逗号、句号、省略号,极富情趣,很适合孩子们学习标点符号规范。
(3)创造逗号扩展阅读:
一、《青蛙写诗》简介
1、这篇课文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童诗,共有五小节。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青蛙在下雨天“呱呱”地如作诗一样鸣叫的情景,形象地将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比作了诗歌中的逗号、句号、省略号,读来让人浮想联翩。
2、教材内容图文并茂,富于童趣,富于想象,富于创造,十分适于天性活泼、充满好奇的一年级学生学习语言、认识事物,同时也为教师创造性教学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这首儿童诗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很适合低年级孩子阅读,对于训练孩子的想象、朗读的能力有一定的意义。
二、《青蛙写诗》设计理念
1、好的课文内容使学生百读不厌,心花怒放。依据教材及学生学习特点,以鲜明的图画、生动的诗歌为识字载体,将阅读和识字教学相融合,以阅读带识字,以识字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识字。立足学生丰富的生活,引导学生掌握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多种方法识字,力求构建了一个情境化、生活化的开放性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2、教学中,充分优化教学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念,适当拓展延伸,丰富教学内容,引发学生个性表达,挖掘学生的潜能,凸显课程校本化研究的特色。设计和教学时,我努力体现“三新”,即理念新,设计新,方法新;凸现“三重”,即重识字,重朗读,重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