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听说美国通用电气又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有知道的吗
是的,美国通用电气(GE)为波音777X研发的GE9X发动机以134,300磅的推力成为了世界上推力最大回的商用喷气发答动机,打破了自2002年以来一直由GE航空集团的GE90-115B保持的世界纪录。最近,作为GE航空集团100年周年庆典的一部分,吉尼斯世界纪录在GE航空集团总部举行的庆典上确认了这项成就。
Ⅱ 国际通用的社会创新的概念是哪一年提出来的
社会创新理论第一人
——社会创新概念探源
纪光欣,徐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经济管理版学院,山东青岛,266580)社会创新权(social innovation)是面向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主要由社会组织发起或与政府、营利组织多元合作推动的创造性社会行动,它既代表着政府应对社会挑战、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机制,也是公益慈善和企业社会责任新的实践形式。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社会治理创新和社会组织发展,特别是随着政府购买服务所推动的公共服务创新,社会创新问题逐渐引起国内学术界的关注。2006年中共中央编译局和英国社会创新先驱杰夫・摩根的杨氏基金会在北京共同召开国内首次“社会创新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研讨会”以来,国外社会创新的理论成果和社会创新的实践经验迅速在国内传播,社会创新理论日益成为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关注的一个前沿问题,各地政府、社会组织推动的社会创新实践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社会创新活动也逐渐展开。社会创新正在重塑我国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力和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平台。
Ⅲ 中学生为什么要学通用技术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他们学习了很多的科学知识,可是却不能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服务于自己的生活.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朱棣文教授认为:"中国的学生学习很刻苦,书本成绩很好,但是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只注重动脑能力的培养,不注重动手能力的锻炼,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通过开设通用技术课程,更多的关注我们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进行技术实践,也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学习技术,亲身实践的一个课程平台,这样,通用技术这门课程才有助于中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保持强烈的动手欲望和兴趣,养成大胆动手的习惯.同时,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会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很有帮助.
——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注重创造的课程 是通过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应用及实际问题的解决,为学生展示创造力提供广阔的舞台,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我觉得通用技术学科的设立对于我们国家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通过技术载体学习技术设计思想,是一种通识教育,是一种智力开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层面的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的追求在于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时下我国高级技术工人和技能型人才严重匮乏.寻找技术工人成为企业一大难题,在我国高级技术工人的短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工人日报报道:我国81个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表明高级技工严重短缺.同时工人日报又介绍国家人事部专家服务中心传出消息,为弥补国内高级技工的短缺,我国将引进日本高级技工,这些令人惊奇却不意外的消息读起来令人心酸和苦涩.从表面上来看,这些事例反映的是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但是从实质上来说,我认为是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忽视了对中学生的技术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现在国家把通用技术课程列为普通高中课程的八大领域之一,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我上课时,曾组织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过讨论.有一个学生在小组讨论时说:我老爸既不懂电脑,也不会开车,但他照样当老板.
我在全班总结时,对事不对人地讲了下面一段话:当前,在我们国家,有的人可能技术素养很差,但这些人可能还领导着一个部门,或者担当着一个企业的老板.这确实是事实.但是,我也敢肯定地说,这些人也必然面临过因为缺乏技术素养而带来的困难和损失.而且,这种情况的存在,正是我们民族素质的一种缺失.因此,从振兴民族大业来说,学习通用技术,培养技术素养,正是每个高中学生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去弥补你们父辈们因为缺乏技术素养而给民族素质带来的缺失!
我的总结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以上几位老师分别从自己的体会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谈及了对通用技术课程为什么要面向全体学生的一些思考,应该说这些思考还是比较深入的,讲得也很好,归纳起来,有这样几种观点:一是认为因为我国技能型人才缺乏,所以要开设技术课程;二是认为我国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如人意,而技术课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载体,所以要开设技术课程.三是认为我国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动手实践少,应当通过技术课程来培养和强化.四是认为我国相对先进国家来说,技术还比较落后,需要开设技术课程,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看法,比如说,高中学生面临升学和就业,开设技术课程是为了他们更好就业;再比如说,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一日千里,为了把最新科学知识,技术成果介绍给学生,所以要开设技术课程等等.
这些观点都是针对我国科技,经济,社会以及教育发展的现状提出来的,都有一定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合理性,但就其单一的观点的来说,难免还有一定的片面性.
其实,在过去,人们对技术课程也有一些误解.比如,过去我们常常把技术课程或者当作救济品,或者当作奢侈品.当作救济品,是认为技术课程是给那些有考不取大学的学生学习的课程,认为他们将来升学无门,就业无路,应当用技术课程提供给他们一技之长的学习机会.当作奢侈品,是认为技术课程需要一定的材料,工具,设备,只有条件好的学校,甚至是高规格的民办学校,国际学校来开设这个课程.这些都是从某个角度来看,难免都有一定的偏颇,而且这种观念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应当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及基本理念角度来理解.也就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个以提高学生技术素养为核心目标的课程是一个通识教育的课程,作为一个通识教育的课程,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如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等等.技术课程的这些教育价值对每个学生都需要,对每个学生都必要,对每个学生都富有意义,不可缺失.
从课程性质来看,技术领域是基础性的学习领域,通用技术课程具有通识教育性质,这个基础不只是知识结构的基础,也不只是一个学科学习的基础,而是一个素质教育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个性发展的基础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对于通识教育,我们还可以从这样一角度来理解.即从比较的角度来看:
其一,通用技术不是专业的技术.根据课程标准,通用技术是指较为宽泛的,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技术,是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多,对学生发展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技术.就具体技术而言,通用技术具有相对性.它应该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的,常常采用的,常常涉及的技术.通用技术课并不是给学生讲到技术,就要讲系统性的航空,航天技术,讲专业化的机械工程技术等等.高中技术课程是基础性的技术课程,不要求对某类技术进行全面,系统,专业化的讲授.一方面这种讲授学生没有接受知识的经验基础,另一方面也没必要,因为不是所有学生都将来从事某个专业化的工作,只需要检验和感受其中的一个部分,因此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是通过组织典型性,项目性,主题性学习活动来进行的.
其二,通用技术不是职业的技术.通用技术课程应有职业的视野,而且要考虑到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但它不是职业教育性质,课程内容也不是职业学校教学的职业技术,它不面向某个具体的职业,但它会涉及到一些职业的内容.有些老师因为通用技术的主要内容是技术设计就认为这门课是为了培养未来的工程师,设计师,这是一种狭窄的理解,技术设计是通用技术课程内容的一个载体,它不是学习的唯一目的,更不是为了一个专门的职业所开设的一门课程.
其三,通用技术不是单一的劳动技术.通用技术的内容既与生产劳动相联系,但又不局限于生产劳动.随着当代技术的发展,非劳动意义上的技术,如:休闲的技术,健身的技术,医疗的技术,娱乐的技术以及个人日常生活意义上的吃,喝,住,行等方面的生活技术,都已成为当代人必须了解的技术,这些对每一个人来说都不可缺少,都需要具有基本的知识和常识,否则就不可能有更高的生活质量,否则生活中就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这样的一些观点,这里引用《青年博览》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
观念不仅约束着一个人,同样也可以约束一个国家,一个社会.
不少人奇怪,德国人制造出的机械怎么会那么结实耐用 德国加入了欧共体后,大家才猛然发现,原来是在观念上德国人与别国根本的不同.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欧共体成员在一起研制大型客机,试飞阶段,一些国家的工作人员照例将"精心保养""小心爱护"的字样贴在机舱的醒目位置,以提醒前来试坐的顾客们处处小心,这几乎是全世界的生产商们所惯用的"提示".
而德国人却按照自己的观念,请前来试坐的每一位顾客对机舱内的所有设施尽可能的折腾,比如厕所的门,你尽量硬拉硬拽,甚至摔打;对你的座位,你尽可能的摇晃,甚至拆卸;凡是开关,按钮,能转动的地方,希望你用最大力气去扭动;抽水马桶,餐具,顶灯开关……你都可以以破坏的方式使用,从而达到最高的使用极限.结果,凡是易损,易坏的部位都暴露了出来,最终得以加固完善.
德国人的产品之所以经久耐用,原来在于他们在产品试验时的与众不同.改变我们的观念,有些事,便会在一夜之间被彻底改变.
其实这里进行的"试坐"就是一次技术试验.德国人把它看成一次技术试验,而有的人只把它看成做一次广告.德国人要尽量去发现这个"模型"的问题,以求改进,近看能地做到尽善尽美,而有些人的做法是保护缺点.这种观念的不同,产生的结果当然不同.我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问题呢 我们每个人是不是不仅在技术问题上,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呢 我们是怎样做的呢 实际上,德国人的技术素养在这方面就高人一筹.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使我国的每一个国民都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对国家,民族是多么重要.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具备技术素养,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通用技术,也就清楚了.
当然,作为一个通识教育的课程 ,我们还可以看到,在新课程方案中它是通过国家课程予以确定的.新课程改革中,形成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程类别结构.而我们现在大家所知道的信息技术4个必修学分,通用技术4个必修学分以及根据课程标准所设的各个选修模块均是以国家课程学分方式落实的.这种学分管理方式也是与通用技术的通识教育性质相一致的.因为作为通识教育的内容,通用技术所规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都是以当代青少年提高技术素养所必须事先的必本目标,所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它具有基础性和时代性,更具有广泛性,是所有学生,不管是文科理科,也不管是音乐体育美术,还是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都必须续学习的内容.因此保障和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这既是国家要求,也是国家职责,通过国家课程方式,国家课程学分予以确认,这是完全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过去我们总因为认为海南岛的农业与黑龙江的农业有不同的特点,新疆的农业技术和上海的农业技术有不同的特征,所以认为技术课程应是一个地方课程,这里把中小学技术课程错误地等同于产业技术课程.现在,通用技术课程回归学生生活,而当代人们的生活具有更多的趋同性,同时作为素养类的课程,基础类的课程,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课程,它在全国已成为一个基本性的,具有一定统一性的要求.这样才能保证技术课程的实施和全国范围内学生技术素养目标的实现.当然,通用技术在目标和内容上具有基本性和统一性,但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就如同统一的国家数学课程标准下可以编写不同的数学教材,教学中可以选择不同的数学应用题一样,各地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可以选择不同的载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不同的技术实践.
当然, 技术课程也可以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设置,以弥补国家技术课程的不足,以凸现各地区各学校的传统与特色,在这方面,我国已有一些省市多年设有技术与设计,技术与技能类的地方课程.也有为数不少的学校设立了如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机器人设计及制作,传统工艺等方面校本课程.应当说在新课程改革中,已经形成技术领域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结构体系.
第三个角度,我们还可以从技术课程的价值角度来看为什么每个学生都要学习通用技术课程.通用技术课程有丰富的价值,国家课程标准指出了其具有五个方面的价值,这五个方面是:
1.引导学生融入技术世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进入地铁不会操作无人售票机,有大量人员不懂及不会使用日常生活中的感应设备,这是从技术角度缺乏社会适应性的表现,通过技术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感受到信息时代技术发展给经济和社会带来的变化,感受到日常生活中技术的存在;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生产,了解职业,了解它们与技术的联系;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技术,以更为负责,更有远见,更具道德的方式使用技术;可以以亲近技术的情感,积极探究的态度利用所学技术更为广泛地参与社会生活,提高对未来社会的主动适应性.
2.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高中生,正处于创造力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都达到了新的水平.正是开发学生创造潜力培养创作能力的大好时机.
其实,早在《高中劳动技术课教学大纲(试用)》中,就已提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这是所有其他课程教学大纲所没有的,也在党和国家提出培养创新能力之前.这不是大纲制定者高明,而是它具有培养创新能力的潜能.上一课我曾说过,通用技术课中学生可以进行真实创新,这是它成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载体之一的重要原因.在通用技术课里,学生要经历设计的全过程,设计的灵魂就是创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可以不断地进行创新,设计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创新,学习创新的思想方法,培养创新的欲望与能力,学习创新所需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技术的方法.这就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培养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技术本身是人类创造的产物,也是人类进行创造活动的一个平台.学生的技术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一项项设计任务的完成,通过一个个技术问题的探究,激发创造的欲望,享受创造的乐趣,培养自己的创造性想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形成积极,果敢,合作,进取等品质.
3.强化学生的手脑并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技术本身就离不开实践,技术课程能力的培养实际能力是大家的共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在课程标准里,对动手的理解不仅是操作,还包括项设计这样的活动.不过于强调技能训练而强调手脑并用.
技术设计,技术实验是通用技术课中学生的主要实践活动,通过这样的实践,对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好处.这样的能力同样可以用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
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技术课程就是技能训练,就是学技能,这是片面的技术.技术尤其是现代技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智力因素,丰富的道德因素,审美因素,这些都要学生去领悟,去做出简单设计,去进行简单应用.因此新课程中的通用技术课程强调心智技能与动作技能的结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强调学生由"动手做"走向"动脑做",由"丰富的感性"走向"深刻的理性".通过"动手做",学生的技术设计与制作能力,技术试验与技术探究能力,以及利用所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将得到增强.
4.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无论是技术的产品,技术的知识,还是技术的活动都折射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就技术本身而言,技术不仅内涵着材料,工具,程序,工艺,方法等操作性因素,而且涵盖设计,优化,权衡,试验,结构观念和方法,此外还携带着民族性,时代性,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伦理,心理,环保,审美等一系列社会文化特征和文化要素.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更为宽泛的通用技术,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要很重要作用.
在课程标准里,我们使用的技术文化的内涵有:技术文化不是技术本体,而是人们在运用技术,设计与制作技术产品,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技术观念,思想与方法,技术知识,技能技巧,审美观念,规范制度,道德信仰,物资材料等融合在一起,渗透进技术活动与产品中的文化.技术文化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本身就是物质文化,社会文化与精神文化有机融合,共生共长的文化,并且因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等的不同而体现出不同的形式与特征.技术文化通过语言,文字,以及特殊的技术语言——技术图样,图表,技术符号,以身示范,技术产品——技术的物化形式等,进行交流和传承.
5,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
通用技术课程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
举个例子,如简易书架设计制作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善.学生需要经历调查设计的需求,查找相关资料,提出设计方案,比较权衡方案,交流方案,制作模型,优化设计等过程,这一学习过程不仅综合了多种知识,如力学,几何,材料等,综合了多种技术,如工具,连接,制模,工艺,环保等,综合了技术与文化的因素,如美学,生活习俗,使用习惯等,更是将动手动脑,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综合.这一学习过程充满探究,富有生机;这一学习过程综合了独立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多种学习方式.
这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运用多种知识与技能观察生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习惯,为适应技术社会的生存打下基础.
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于以往学生过于单一的学习方式而言的.过去家长们总喜欢说"孩子在学校读书",学生拿着一本书,一支笔,一本作业本进行学习似乎成为唯一的学习方式.技术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有个人的独立操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观察学习,体验学习,设计学习,网络学习等等.这些学习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而且可以使学生得到更加主动,更加充分,更加生动活泼的发展.
上面提到的五个方面的课程价值具有普适性,对每个学生都适用,对每个学生都需要,因此无论从课程的性质角度,还是从课程的价值角度看,通用技术课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学习的课程.可以说,学习通用技术的课程既是每个学生的自身需要,又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我们每所学校每个老师都应当为学生行使通用技术课程的学习权利创造条件和必要机会.
Ⅳ 南宋时期官方通用字体竟是秦桧所创,你认为我们是不是应该摒弃
虽然秦晖犯下很严重的罪行,但他创造的东西确实有利用的价值,不应该被摒弃。
Ⅳ 为什么不创造一种语言作为全球通用语言
没特色,没一种文化特色
全球化将会淹没民民族语言
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行全球交流,否则培训太浪费
Ⅵ 谁创造了现在通用的微分和积分的符号,提出了主要的求导法则等
微积分的基本符号是莱布尼茨创作的,比如积分号∫和∮
微分号dx。
牛顿主要回是从物理学的角度答来描述微积分。
而求导法则是两人分别发表,由后人整理完善而成的。
1696年法国人洛必达出版了《阐明曲线的无穷小于分析》,是第一本系统的微积分著作。里面有完整的求导法则。
Ⅶ 如何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普通高中阶段的通用技术课程紧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的指导思想,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地发展为基本目标,以学生掌握技术的思想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课程的核心目标。可以说,通用技术在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基础上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作为高中通用技术的高层次追求。
人们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人的主动性和思维方式的灵活运用,只要通过适当教育、培养,人的创造发明潜能是可以得到充分发掘的,创造发明是人人可为的事。那么,如何在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结合自身多年的通用技术教学经验,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谈几点思考。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心理学研究理论告诉我们,毫无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研究新问题的追求。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活动的稳定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好”和“乐”所产生的探索知识的迫切愿望是多方面的,除了知识本身的魅力,教学艺术的感染外,符合学生心理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关键。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还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学生学得主动、生动,自然会品尝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学生创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培养和
提高。
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总会挑选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例子作为教学案例。如在课堂上讲解、播放《走进科学,我爱发明》节目,让学生看到发明创新的意义和力量,感受到人人都可以进行发明创新,并引导学生反思:是否自己也曾有过同样的经历,却因自己没有想到去解决,从而与发明擦肩而过。为学生揭开创造发明的神秘面纱,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二、引导学生求异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
创造力的实现来源于想象力的培养,而一个人的自主性、想象力、创造力要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发挥,就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求异思维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独立地思考问题,主动探求知识,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在通用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呢?我认为:(1)正确选择思维的发散点,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发散性的思考是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途径;(2)采用多角度发散式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3)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借势让学生思考解决诸如“如何向和尚推销木梳”等问题,以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推向高潮。
三、善用多元化评价,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评价有很强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刺激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
教学评价往往会采用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善于运用好各种评价方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评价学生设计并制作的相框、木工等作品时,将作品展现在课堂上,由小组成员自述、自评,再由其他小组评价,最后教师点评的方式进行评价。通过这种多元化评价的方式,学生既可以从自评、他评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又能从评价欣赏别人的作品中,开阔视野,汲取知识,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我们提倡“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的同时,就意味着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自主学习,即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件事情都手把手地教学生,或者要他按照老师的规定去做,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和发现、发展的机会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从何培养?当然,给学生自由并非放任自流,教师在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同时,应正确把握教学的方向,给学生以恰当的“规范”。比如,在《设计方案的制订》这一节课的教学中,我在简单地介绍了设计方案的撰写格式后,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发现与明确问题》已确定的课题为题,从需求分析入手,以功能为导向,自觉地运用设计分析,撰写一份完整的设计方案。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灵活、合理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潜能作为教学深层次的追求,引领学生快乐地走上创新之路;在设计问题、方案和评价的教学中,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启发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Ⅷ 沈阳有一个数学老师创造了一个什么3s通用解题法,说是一切高中数学试
我数学这个老师教的,当初高考数学分高过理综 客观题错俩。。。
Ⅸ 获取Root是什么原理如果没有怎么获取 有办法从根本强制创造……复制取代吗 同机型可以通用
原理应该和用非法手段取得LINUX的ROOT权限是一样的。
一、SU命令是一个外部命令,运行后,你就是超级用户了。
二、所以,要做就是把SU命令放到系统中,运行他。
三、破解程序要到的,至少有以下几步。
1、把SU命令文件拷贝到系统中。
2、把自己的一个程序,拷贝到系统中。这个程序是准备完成SU 安装和权限取得而准备的。
3、修改错误陷井指针,指向自己刚才那个程序。
4、有意识的让系统出错,比如做一个0做分母的除法。此时,系统出错,进入错误陷井,但此时的错误陷井不是真正的系统陷井,而是刚才拷入的程序。
5、自己的程序取得系统运行权利,他把刚才拷贝成功的SU命令的权限设置为最高并且可运行。
6、运行SU命令。
至此,ROOT权限已经取得。
四、以上破解要真正完成,是有条件的,最难的在于你能不能替换系统的错误陷井,并人为的制造错误,让自己的程序取得控制权。
五、为防止非法取得ROOT权限,双方攻防的焦点,就是系统漏洞,一方要尽量让系统不存在漏洞,另一方要尽量找到它,而且利用他制造系统崩溃,以便让自己的程序能代替系统原来的错误陷井,取得系统控制权。如果此步成功,取到ROOT权限,已经成功90%了。
Ⅹ 求通用技术创新设计试验报告
传统的教学 创新教学模块投入的教学
教师的主导 学生的自主探索
单向的传授型 师生、生生的交互型
结论的单一性 结论的多样性
思维的聚合性 思维的发散与聚合并重
独立学科的固定教学模块 带真实任务的多学科渗透教学模块
个体作业 协作式作业
显性知识的传授 缄默知识的显性化
知识的传授 思想方法的掌握
评价方式和标准的单一性 评价方式多样性和标准的全面性
通过这些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信息素养得到了提高。
同时,在实施创新教学模块投放的过程中,要达到预期的目的还应当遵循下面的一些原则:
a、 全员参与原则:全体教师全身心投入,全体学生全面参与,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b、 主动参与原则: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是调动学生创新思维的主要因素。
c、 启发探索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替代学生的探索;学生是探索者,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或得出结创新性的结果。
d、 求异求新原则: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鼓励他们尽可能地提出与从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并从中寻找最佳途径。
e、 人文关怀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施人文的关怀,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关注学生身心的全方位发展。
f、 个性化原则:根据学生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条件,制定不同的学习任务,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g、 实践操作原则: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创造性实践活动中进行学习。
h、 激励原则: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态度、方法、成果多肯定、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的体验,鼓励他们不断争取新的成功。
i、 独立与合作原则:学生独立的学习和小组成员间合作性的学习同样重要,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态度,实现学生多向交往的能力。
j、 发展性原则: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为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也形成了一套教育科研的路子,我们的课题研究有了目标指向性,操作的程序性。
通过创新教学模块的设计与投放,为我们的创新教学找到了切入点,形成了教师们可操作的一系列比较规范的体系;通过全员参与,以课堂为主渠道的方式,确立了研究的机制:学习→研究→实践→学习,螺旋式的上升;形成了科研的氛围,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理念也形成了,对教学起到了指导、促进、改进的作用。
在课题研究中,本课题组的教师参与学校教改月研究课六次,教案六篇。写出的模块短文和观测记录表40篇、缄默知识个案19篇,写出的相关论文5篇,分别获省二等奖市一等奖,并在省级刊物内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