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什么是审美创造力
审美创造力抄,指人袭在审美中能动创造的能力。
审美创造力是人的创造力中的一种基本能力,包括创造新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方法、新手法的能力和创造新审美意象、新艺术形象的能力,表现于审美感受力、判断力、概括力、想象力、审美意象创造力等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意象、意境创造力、艺术表现力以及审美评价的分析综合力等方面。
② 美的本质是什么美的主要特质是什么
美的本质就是自由自在地劳动。美是表达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事物,理解美的本质的关键在于理解创造美的劳动的二重性即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
主要特质:
1、社会美
经常表现为各种积极肯定的生活形象。它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某些劳动过程和劳动产品等的审美形态,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2、自然美
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它的社会性是指自然美的根源在于实践。自然性指自然的某些属性、特征,即人的感官所能辨认的或实践中肢体所能运用的那些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它们是形成自然美的必要条件。
自然美的主要特点侧重于形式,以自然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较为曲折。
3、艺术美
艺术美是生活和自然中的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是审美意识的集中物态化形态。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现实,但并不等于现实,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它包括两方面:艺术形象对现实的再现;艺术家对现实的情感、评价和理想的表现,是客观与主观、再现与表现的有机统一。它的特征在于具有审美功能,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
美的构成:
美的事物正因为是由劳动的自由自在性构成,美表现在任何事物之上时,这种事物都是劳动的结果的表现者或者直接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作为劳动的结果,作为这种劳动的自由自在性质的反映,自由自在性被镶嵌在劳动过程以及劳动结果之中。
比如生产劳动中的美,生产者按照自己的设想成功地制造出一件精确的产品,或者完成了一个成功的动作,这是他按照事物的必然性或者按照他自己高于必然性的设计使得劳动有了结果。这个时候,美是劳动产品的一个附属物,它镶嵌在这产品之中,是劳动的自由自在性的证明。
作为直接的自由自在性的表现者,美直接就是这种劳动的主题,这种劳动直接地为了美而产生,比如艺术劳动,这种劳动的形式本身就是美,即美是自由自在的形式。
③ 美与美感的本质区别与联系
美的本质
社会实践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是揭开美的根源和本质的唯一钥匙。
从本质上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类的特性。人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进行自由创造,这既体现了人的本质,也体现了生活的基本内容。
人们在自由创造活动中和看到体现人的自由创造特性的事物时就会产生引起喜悦的美感。所以,美的最终根源、美的本质是自由创造。
美的特征
1、美是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的形象
2、人的自由创造赋予形象以美的生命
3、美具有潜在的功利性,美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4、形式对于美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形式是构成美的形象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美感的本质 (2006-03-14 13:35:49)
凡是引起美感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美的客观事物”与“美感是美的对象的反映”,是当前两种有代表性的美感理论。第一种观点认为:美感本身是主动的、自由的,它来自主体自身,对于被感知的客体,它没有任何附加的先决条件,美感是鉴定客观对象美与丑的标准。第二种观点认为:美感是被动的、不自由的,它来自客体;由于客观对象的制约,美感是美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只有美的客观事物才是美感的对象。
这两种观点似乎截然相反,但实际上,存在着一个“美感等于美”的共同原则。即美感被认为是由美的对象所决定,而美的对象又必须借助美感加以判定。然而事实表明:美感并不能决定哪些是美的客观事物,而且也绝不是对所谓美的客观事物的机械的模写、反映。美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高级心理活动,它建立在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谐和之上,没有客体的作用,美感无从产生,没有主体的活动,美感也不能存在。这个主体,就是具有意识活动的个人;而客体,就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主体活动所遭遇的客观事物。所以,要认识美感的本质,首先必须分析美感的客体。
一、美感的客体
美感必然有一个导致它在个人意识中产生的客体。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规律,一切对于人类来说的客观事物,即“为我之物”,以其产生的方式和存在的实质可以分为:自然力自由显现的客观事物、人类社会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以及人类思维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自在之物”是自然力创造的客观事物,在它尚未被人类认识以前.与人类的意识毫无联系,因而不是美感的客体。
自然力自由显现的客观事物,是大自然创造力的产物。对它们所“显现”的特征的认识,正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类以科学的态度和方式,揭示着这类客观事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不断加深对于它们与人类自然属性关系的认识和理解。象太阳、月亮和星辰,大海、山川和森林,无不显现着大自然的创造力和它们对于人类生存的意义。对于这些单纯的自然存在物,科学技术不能帮助人类找到它们固有的“美”的物质性的元素。尽管这些客体经常使人产生几乎都曾体验过的美感,但作为主体意识活动中的美感,却无法证明客体具有某种固有的确能使人类产生美感的属性。
人类社会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产物。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结果。人们以实用的态度和方式依据客观事物本身的规律进行改造世界的活动,使它们适合于人类的各种需要。人类的社会本质的力量,通过劳动过程“对象化”,创造了“人化的自然界”。丰收的田野,飞架的桥梁,雄伟的建筑,无不以自然力的被驾驭和征服而显现着人类社会本质的力量。
人类思维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是人类精神思维活动“物化”的产物。它不涉及实用的目的,而是仅以物质的手段凝结了人类思维活动内容的事实。这类客观事物,显现着人类丰富的感受、想象和理想、希望,它以思维能力的驰骋,在精神领域内,创造了一个远离个体物质需要的崭新的艺术世界。艺术是人类思维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的典型代表。“艺术把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凝结下来,把他们‘对象化’,它以本身存在的事实来抵抗破坏的精神,肯定创造的原则。”○1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事物激起了艺术家们内心的美感,他们运用物质的艺术手段表达了自己的美感,使它“物化”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王维诗中的自然,石涛画中的山水,贝多芬《田园》交响曲,都不是客观世界中大自然景象的纯粹的再现,而是浸透着艺术家个人审美感受的大自然,它表达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这就是主观意识与客观事物发生关系时的特殊的、综合的感受的“对象化”,即美感的“物化”。因此,每件艺术作品都是“对象化”的美感——一个思维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对象化”的美感,在人类社会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中,虽然处于次要地位,但却普遍存在。当以实用和功利为目的的思维活动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在具体的事物中实现后,人类的美感也便在这些事物中显现出来。建筑与实用工艺品正是这种结合的高度体现。
任何客观事物,必然分属于这三类客观事物。然而,在这三类客观事物中,却无法找到以某种单纯的物质形态存在着的“美”,并以它来确定和证明美的客观事物。唯一可以辨别的是:含有或不含有人类美感的客观事物。人类社会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以及人类思维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是人类劳动创造的结果,是含有人类美感的客观事物。自然力自由显现的客观事物是大自然本身的创造物,是不含有人类美感的客观事物。这个区分对于正确地认识美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含有美感的客观事物设定为“美的客观事物”,则无异于把美感等同于美,而美感也就成了所谓美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这样,美感实际上被看成是“对象化美感”的反映,也就是一个人的美感以物质手段为媒介到另一个人的传达,即从“对象化美感”到包含着一定变量的美感的自身发生过程。这就是“美是美感”说的理论基础和实质。按照这种观点,必然要否定自然力自由显现的客观事物是美的客观事物,并把它排斥在美感的对象之外,因为自然物本身是不含有美感的客观事物。反之,如果以不含美感的客观事物,即自然力自由显现的客观事物本身单纯的自然属性、规律和典型为美的本质,并用之作为判定美的客观事物的标准,那么又将部分或完全地否定人类社会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以及人类思维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是“美的客观事物”。因此,美感不可能是所谓“美的客观事物”的反映。含有人类美感的客观事物,不等于美的客观事物。物质世界本身,没有任何以单独孤立的物质或其他形式存在的“美的实体”,更无法用它来表明某样东西就是美的客观事物。
从美感对象的总体上,被区别为含有美感和不含有美感的一切客观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能是导致美感产生的对象。所不同的只是第一级美感与第二级美感的区别。第一级美感是主动性美感,它以不含美感的客观事物为对象,因不受他人美感的影响和制约而具有较大的自由性、创造性和表现性。第二级的美感是被动性美感,它以含有美感的客观事物为对象,这种受他人美感影响和制约的美感,则表现出局限性、传达性和再现性的特点。油画《松林之晨》是画家美感的对象化,它本身是第一级美感的凝结。以它作为美感的对象而导致的任何人的美感,都是第二级的美感。
任何客观事物作为美感的客体,既决定了自身在与主体发生关系时能否成为美感的对象,同时也制约着主体美感的内容和性质。毒蛇的本质属性就使它不能成为美感的对象,大海与高山峻岭给予人的美感也有性质的区别。黑夜茫茫的大海毕竟不象光明蔚蓝的大海给人以同样的想象和愉快,深山中的猛虎又由于进动物园后所发生的空间变化而成为美感的对象。因此,美感的客体必然是客观事物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的存在。它之所以成为美感的对象,还在于它与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存在的美感的主体之间发生的关系。由于美感是主观意识活动的产物,所以必须对美感的主体重点加以分析。
二、美感的主体
美感,必然是在人的主观精神意识活动中产生、存在。一个面对着客观事物,产生了愉快的情绪和想象的满足等体验,充满了与客体关系的谐和的人,就是美感的主体和载体,也即体验着美感的个体。离开主体,任何美感也不能产生和存在。然而,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的各主体,对于同一客体并不会产生完全相同的美感,有时甚至还会引起丑恶感。这种差别是由审美主体意识活动的差别造成的。因此,要深入地认识美感,还必须分析美感主体的个别性、特殊性和普遍性。
美感主体的个别性,是以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个体”存在方式为依据的。它表明,作为生物实体的个人所固有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在与客体发生关系时,对美感的产生具有稳定的作用和影响。感觉能力是个体的各感受性系统的发展水平。它首先为生物实体的遗传可能型所奠定,加上社会和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了个体感觉能力的差异。个体感受性阈限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一个体美感的产生和强度。个体的思维能力,是在个体感觉能力的基础上,由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构成。虽然它的形成和发展较多地依赖于后天的社会条件,但仍离不开个体神经系统的遗传可能型。思维能力同样是美感的重要环节。在第一级美感中,它表现为想象力、联想力的高下,在第二级的美感中,则表现为理解力、分析力的深浅。对于艺术,人们常常以这种方式进入较高的精神境界,获取强烈的美感的共鸣。
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个体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不同,造成了主体美感的差异性,这就是美感主体个别性的表现。以个体对客体的反映能力的差别为根据的美感差异性,表现出主体对于客体的被动性,美感主体对客体的主动性,是通过主体的“个性”表现出来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面对同一客体的各主体,不再是被动地对客体认知、观照,而是使之服从于自己个性活动的特点,由此产生的完全对立的美或丑的感觉,就是美感主体特殊性的表现。美感主体的特殊性,是以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个性”活动方式为依据的。它表明,作为精神实体的个人意识活动,在与客体发生关系时,对美感的产生具有稳定的作用和影响。“个性”是个人精神意识活动的特征,而不是物质实体的派生物。非物质性的个性构成了不同于个体的个人精神实体的完整性。心理学家们指出:“个性是一个独特的完整性,并不和个体的完整性直接符合。”○2
个性所表明的美感主体对于客体的主动性,依赖个性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应该理解为当前时刻已确定的心理活动相对稳定的水平,这种水平表理为提高或降低个性的积极性。”③直接作用于美感的个性积极性是主体的自然属性,思维属性和社会属性,是在社会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需要、兴趣和世界观。
“需要是个性的一种状态,它表现出对具体的生活条件的依赖性。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④人的需要可以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主体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的需要,决定了他对客体的肯定或否定的情绪和态度。“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的感觉”。⑤可见,客体只有在与主体需要相适应的情况下,才是美感的对象,才能导致美感的产生。因此,从美感的广义上说,任何一种需要的满足,都可能是美感的前提。
兴趣是个人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兴趣引起活动,使个性积极化。兴趣也可以划分出物质的、社会的和精神的兴趣。主体在特定时间、空间内占主导地位的个性兴趣状态,决定了主体对客体的整体或部分、内容或形式的选择性态度,从而选定自己的美感对象。“当狩猎的胜利品开始以它的样子引起愉快的感觉,而与有意识地想到它所装饰的那个猎人的力量或灵巧完全无关的时候,它就成为审美快感的对象,于是它的颜色和形式也就具有巨大的独立的意义。”⑥个性的兴趣对客体的选择性态度并不是唯一的。精神兴趣固然可以使猎物的颜色和形式成为美感的对象,但社会兴趣占主导地位的个性状态却仍以“猎人的力量或灵巧”为自己美感的对象。猎物的肉体,也会成为此刻物质兴趣浓厚的个性状态的美感的对象。同时,因为生灵的杀戳、生命的死亡,也会有人对冰冷的猎物尸体充满了死亡的丑恶感、痛感。这就产生了对同一客体的美感的对立性。这种对立性可能在主体的自身,表现为矛盾的心理,也可能属于不同的主体。世界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阶级意识决定了美感的阶级性,支配着主体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态度。在美感对象化的艺术作品中,美感的阶级性则表现得更为鲜明。被路旁凿打和搬运石块的工人而感动的库尔贝,创作了不朽的绘画《石工》;为里昂织工的“不是工作以生,就是战斗而死”的罢工斗争所激动的李斯特,写下了著名的钢琴曲《里昂》。而那些鄙视工人,以剥削压迫工人为快事的资产阶级,是决不会被工人的辛勤劳作和革命斗争激起任何美感的。
由主体的个性所造成的美感的差异性,使客体失去了作为美感的客观标准的可能性。由于主体各自的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的不同,进而造成美感的对立性。然而,“个人的活动尽管有它自己的一切特点,但总是一个包括在社会关系系统中的系统。在这些关系之外,人的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⑦正是人的这种社会本质,又决定了美感主体的普遍性。
美感主体的普遍性,是以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成长过程为依据的。它表明个人精神活动中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对美感的作用和影响。主体是个体和个性的统一体。个体和个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发展,是形成主体普遍性的两个方面。主体的普遍性指同一民族在同一时代的社会本质的共同性。“个体是在一定外界条件下种族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产物。”○8个体发展的社会因素比种族遗传和进化的生物因素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人类在社会环境中,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存在,相应地决定了处在这个时期的个体发展的普遍水平。“不言而喻,人的眼睛跟原始的、非人的眼睛有不同的感受,人的耳朵跟原始的耳朵有不同的感受。”⑨思维能力也离不开社会历史的性质。“作为人脑机能的思维是一种自然过程,但离开社会,离开人类所积累的知识与他们所形成的思维活动方式,思维就不存在。”⑩所以,个体思维的发展,是在掌握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知识的过程中实现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活动形成了个性。社会存在决定着个性的需要、兴趣和世界观,使个性成为主体精神活动的特点和对外部世界活动的积极性的源泉。社会对个性的决定作用表明:“个性是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起一定社会作用的有意识的个体。”○11个体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社会意识二方面。他既有个人特殊的思想意识特点,又有从社会意识中吸收的某种准则、观点和理论。而社会意识就是个性中的普遍内容。个体、个性在社会关系中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以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为基础的美感主体的普遍性。美感主体的普遍性,揭示了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美感以及美感传达的可能性。
美感的主体是个别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体。在不同的主体之中,不存在任何可以用来确定“美”的客体的共同的东西,而只是对同一客体引起丰富多样的主体美感。对同一客体的美感的差异性、对立性、阶级性,证明了“凡是引起美感的一切客观事物都是美的客观事物”的观点不能成立。美感是主体的意识活动,尽管主体具有普遍性,但这只能揭示美感的本质而不能决定客体的本质。即使在美感对象化的客观事物中,显现着的也只是美感的本质。
三、美感的本质
美感是在特定时间、空间内,以客体为对象的主体意识活动中产生的。由主体的普遍性所决定的美感的普遍性揭示了美感的本质。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经济基础,决定了这个民族的上层建筑中的社会意识的内容,决定了主体的普遍性的内容,也决定了美感的本质。因此我认为,“民族的时代精神”才是美感的本质。狭义地说,“民族时代的精神”指先进的社会意识;广义地说,它就是一般的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个人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也是主体意识中的普遍内容。除了社会意识的参与和作用,美感还必须有一个导致它在个人意识中产生的客观对象。以三类不同的客观事物作为美感的对象,便可区别出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三种美感现象。然而,无论哪种美感,也无论在哪个主体意识中产生,“民族时代的精神”这一美感的本质都必然深刻,稳定地存在于美感之中。
自然力自由显现的客观事物是自然美美感的对象。在自然美美感中,“民族时代的精神”表现为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人类对自然界的普遍认识,这种认识支配着人们的美感。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氏族社会,人类对自然物能维持自身生命,对自然力不易被征服的普遍认识,使动物、植物等一切自然物成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几乎每个民族在童年时代都曾经历过的“图腾崇拜”的由来。“图腾”本身大都并非崇拜的直接对象,而只是不同氏族所崇拜的物种的表现,费尔巴哈说过:“动物是人不可缺少的、必要的东西;人之所以为人要依靠动物;而人的生命和存在所依靠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就是神。”.○12自然力自由显现的自然物,以人类对它的需求和对神秘的自然力的崇拜而成为美感的对象。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增强了奴隶社会时期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人的力量开始进入他们所崇拜的神灵,兽面人身和人身兽面的神体变化,表明了人的社会本质力量开始支配对自然物的美感。这种不再与人的单纯的自然需要相联系的自然美的美感形式,发展到封建社会的宗教时期,已完全被人类普遍意识加在自然物上的社会内容所支配,自然力被认为是与人同形的神;与人在现实世界里掌握自然物一样,他们在另一个世界里操纵着自然物,并掌管着人类的部分社会生活。神的尽善尽美和对神的信仰长期制约着人们对自然物的美感。在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不断为人类认识和掌握,它们以其单纯的本质属性、内容和形式成为人类美感的对象。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对自然物的普遍认识,必然是某一民族在这个时代的社会意识的组成部分。在同一时代,各民族科学发展水平虽然不同,但建立于其上的本民族的时代精神,仍然是一切自然美美感的本质内容。
人类社会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是社会美美感的对象,它包括人化的自然界、人类的社会事物和人的道德品质。在社会美美感中,“民族时代的精神”表现为在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上,人们普遍产生的需要,需要的满足以及需要的对象化。一切社会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始终是以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为根本目的的产物。首先是人的自然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结成了一定的生产关系,创造了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产品,从中还产生了以满足他人需要为社会崇高理想的“善”的精神。这一切就都成为社会美美感的对象。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人类需要的不断发展。同一民族的不同时代、同一时代的不同民族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了这一时代或这一民族的普遍的需要,这种普遍的需要支配着主体社会美美感。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占绝大多数的劳动人民的普遍的需要,才是“民族时代的精神”的真正的基础和核心。
人类思维力量显现的客观事物是人们丰富的精神活动的产物。当人类的思维、想象以超越现实存在的巨大能力、单纯地显现在客观事物中时,这便是艺术。艺术是“对象化”的美感,也是艺术美美感的对象。在艺术美美感中,美感本质的存在形式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艺术是“对象化”的美感,是美感的客观存在形式。其本身凝结了艺术家所处的社会的“民族时代的精神”。另一方面,艺术作为美感的对象,其本质又为美感的主体所处的“民族时代的精神”所决定。鲁迅先生说过:“我们现在所见的希腊之美,其实并不准是当时希腊人之所谓美,我们应该悬想它是一件新东西。”○13艺术美美感具有美感本质的二重性,它因主体被动性或主动性的活动意向而在美感中占居不同的主导地位。尽管如此,主体的美感也仍为其所处的“民族时代的精神”所决定。艺术家与欣赏者都是美感的主体,仅有“对象化”与“非对象化”活动的区别。所以,作为美感“对象化”的艺术作品,正是“民族时代精神”的感性显现。
“民族时代的精神”是美感的本质;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感的本质,也是一切主观或客观存在形式的美感的本质。“民族时代的精神”的不断发展,表明了美感本质的变化和发展。正如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美学家维柯所说:“凡是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它们在某种时代以某种方式发生出来的过程。”○14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美感的本质特征。然而,美学并不会在美感的本质上终止,对美感的本质的揭示只是为认识美的本质所走出的重要一步。从形形色色的美感现象出发,以期到达美的本质,这才是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
注释:
①参见《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苏联高等院校教材。
②⑦⑧⑩《活动、意识、个性》阿?尼?列昂捷夫著第132、52、127、16页。
③○11《普通心理学》 B?B?波果洛夫斯基主编,第104、63页。
④《普通心理学》彼得洛夫斯基主编,第112页。
⑤⑨《经济学一哲学手稿》第80、78页。
⑥《论艺术》 普列汉诺夫著,第118页。
○12《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48页。
○13《鲁迅全集》第6卷,第343页。
○14《西方美学史》上册朱光潜著,第332页。
④ 为什么说美感具有创造性
美感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对美感的定义是不同的。 比如有些人喜欢骨感美,有些人喜欢丰腴美。所以不同的人定义着不同的美感, 想法独特的被利用下来,跟设计创造的灵感一样 极具创造性。
⑤ 《美学原理》中美感的定义是什么
您是说叶朗《美学原理》吗?
美感不是认识,而是体验。美感不是“主客二分”的关系(“主体——客体”结构),不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彼此外在的、对象性的关系。美感是“天人合一”即人与世界万物融合的关系(“人——世界”结构),是把人与世界万物看成是内在的、非对象性的、相通相融的关系。美感不是通过思维去把握外物或实体的本质与规律,以求得逻辑的“真”,而是与生命、与人生紧密相联的直接的经验,它是瞬间的直觉,在瞬间的直觉中创造一个意象世界,从而显现(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这是存在的“真”。
王夫之借用因明学的一个概念“现量”来说明美感的性质。“现量”的“现”有三层含义:
一是“现在”,即当下的直接的感兴,在“瞬间”(“刹那”)显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只有美感(超越主客二分)才有“现在”,只有“现在”才能照亮本真的存在。
二是“现成”,即通过直觉而生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完整的感性世界。所以美感带有超逻辑、超理性的性质。美感的直觉包含想象(原生性的想象),因而审美体验才能有一种意义的丰满。
三是“显现真实”,即照亮一个本然的生活世界。
审美态度(审美心胸)就是抛弃实用的(功利的)态度和科学的(理性的、逻辑的)态度,从主客二分的关系中跳出来。这是美感在主体方面的前提条件。布洛用“心理的距离”来解释这种态度。“心理的距离”是说人和实用功利拉开距离,并不是说和人的生活世界拉开距离。
“移情说”的贡献不在于指出存在着移情这种心理现象,而在于通过对移情作用的分析揭示美感的特征。移情作用的核心是情景相融、物我同一(自我和对象的对立的消失),是意象的生成。这正是美感的特征。美感的对象不是物,而是意象。
美感是一种精神愉悦,它是超功利的,它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所以不能等同于生理快感。但在有些情况下,在精神愉悦中可以夹杂有生理快感。在有些情况下,生理快感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
人的美感,主要依赖于视觉、听觉这两种器官。但是其他感官(嗅觉、触觉、味觉等感官)获得的快感,有时可以渗透到美感当中,有时可以转化为美感或加强美感。在盲人和聋人的精神生活中,这种嗅觉和触觉的快感在美感中所起的作用可能比一般人更大。
人类的性爱(性的欲望和快感)包含有精神的、文化的内涵,它是身与心、灵与肉、情与欲融为一体的享受。性爱的高潮创造一种普通生活所没有的审美情景和审美氛围,这是一种高峰体验,也是一种审美体验。有了这种性爱,人生就在一个重要层面上充满了令人幸福的意义。
马斯洛提出的“高峰体验”的概念,是对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刻、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的概括,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体验的概括。马斯洛把审美体验列入高峰体验。马斯洛对高峰体验的描述,对我们理解和把握美感的特点大有帮助。特别是马斯洛关于高峰体验会引发一种感恩的心情,一种对于每个人和万事万物的爱的描述,指出了美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同时又为很多人忽视的特点。
综合来说,美感有以下五方面的特性:
无功利性。在审美活动中,人们超越了对象的实在,因而也就超越了利害的计较。这意味着美感是人和世界的一种自由的关系。
直觉性。这是美感的超理性(超逻辑)的性质。超理性不是反理性。美感中包含有理性的成分,或者说,在“诗”(审美直觉)中渗透着“思”(理性)。
创造性。美感的核心是生成一个意象世界,这是不可重复的,一次性的。
超越性。美感在物我同一的体验中超越主客二分,从而超越“自我”的有限性。这种超越,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种超越,使人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
愉悦性。美感的愉悦性从根本上是由于美感的超越性引起的。在美感中,人超越自我的牢笼,回到万物一体的人生家园,从而在心灵深处引发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这种满足感和幸福感可以和多种色调的情感反应结合在一起,构成一种非常微妙的复合的精神愉悦。这是人的心灵在物我交融的境域中和整个宇宙的共鸣和颤动。
由于美感具有超越性,所以在美感的最高层次即宇宙感这个层次上,也就是在对宇宙的无限整体和绝对美的感受的层次上,美感具有神圣性。这个层次上的美感是与宇宙神交,是一种庄严感、神秘感和神圣感,是一种谦卑感和敬畏感,是一种灵魂的狂喜。这是最高的美感。在美感的这个层次上,美感与宗教感有某种相通之处。
⑥ 叶朗《美学原理》简述美感的基本特征
美感的定义:
答:广义的美感是指人类的审美意识系统,包括审美能力、审美需要、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的总和。狭义的美感是指具体的审美感受,表现为主体在欣赏美的对象时的综合心理反映。
美感的基本特征为下几方面:
(1)美感具有形象直接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和把握的方式,和其他认识一样,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人要认识对象的美,必须以形象的直接方式去感知对象。美感总是首先通过一定对象的感性状貌,一定的色彩、形体、线条和音调等直接的感知或表象来进行的,即以形象的直接性的方式来进行。
(2)美感具有精神愉悦性的特征
情感是美感的又一主要特点和最显著的标志,它使整个审美过程都带上愉快的情感色彩,而美感的愉悦性是由审美需要的满足而引起的。
(3)美感具有潜伏功利性的特征
美感作为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形象的直接性和情感的愉悦性的统一,是有社会功利目的的。美感功利性来源于美的对象的功利性和所表现的社会生活内容。
(4)美感具有想象创造性的特征
美感认识充满了想象的认识。不论是艺术创作还是欣赏,都带有想象的创造性。想象是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不仅能感知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这种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创造性。
11人点赞
随笔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5474995b1d75
⑦ 如何理解美术是富有创造力的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 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美学产生于柏拉图之问:“美是什么?”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美学与伦理学
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是由美与善的关系所决定的。真善美是人生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其中缺一不可。 从历史上看,凡是美的对象在伦理学意义上亦是善的,这尤其表现在社会美领域里。社会美的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以美的形式来表现善。 美与善尽管联系密切,但并非可以等同,美并不就是善。譬如雨果小说《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外表丑陋,但内心善良。美的事物更侧重于人精神的愉悦,因而具有超功利性,而善的对象与人的功利目的往往直接相联。
⑧ 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问题一: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 *** 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
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
问题二:美感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美感的特征,是指美感区别于其他情感和感受的特别显著的象征或标志。
美感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愉悦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当某个物体的形象达到了你思想的同一审美标准,这个物体就符合了你的美感标准。
比如:1.看上去有“润泽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肤”都是比较“健康”的,一般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于是这种“润泽感”就成为了大众的生活需求,符合她们眼中的“美感”。
2.做工比较“精密”的东西,一般都会比较有“科技含量”,迎合了一些高端人士的要求,于是这种“精密感”便符合了那些高端人士的“美感”。
美感是人的一种认识。从认识角度说,美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我也是从别的地方帮你整理了一下发你的, 网上答案好多好乱,不好意思 这几天忙考试所以就帮到这啦。。。
问题三: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
问题四: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艺术美的内涵 包括很多方面吧,有音乐 建筑 美术 多层次的 每个人对美的感觉也不同,这些都依靠生活中来慢慢体会。 艺术美的表现,比如绘画,试试欣赏毕加索,梵高的作品,他们将美术的美展现出来。 我是学音乐的,对美术不是很懂,再比如莫扎特的音乐是活泼的, *** 的,富有活力的给我们听觉上的享受,这也是艺术美。
问题五:艺术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与美学中的其它重大问题一样,美的分类,也是美学史上一直没有规范解决的问题。我国美学教科书中常见的是根据审美对象自身性质的分类,如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形式美等等。这种分类,其最大缺陷是把“美”的分类变成对“美的事物”的机械归类,没有也无法揭示美自身的不同生成特征和规律,因而,也无助于对客观美的认识、分析与把握。这与传统美学对美的性质的机械理解相关。从系统美学角度讲,美是不能脱离审美关系系统①而独立存在的,美只是审美关系中客体的系统质。在现实中,离开特定审美对应关系和审美主体,离开特定审美距离和审美环境,客体便无所谓美或不美;美决不是客体固有的自然质或社会功能质。因此,美的分类是不能脱离开审美系统的。当然,如果我们根据科学抽象原则,设定人类类主体为审美主体,同时将审美系统的诸要素--审美距离和环境等等“悬置”,客体或客体因素②的审美价值或美依然是可以相对确定,并进行分析研究和分类把握的。但显然,这种抽象的美的分类,决不是依据客体自身的特征与性质,而是依据审美关系生成的性质。③据此,我将美划分为,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三大类。笔者认为这一新的分类方式既有助于美学学科的规范,也有助于我们对美学和艺术现象认识的深化。
一
审美系统中的主体是人,而人的生命从属于“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④人的生命本质的这种两重性,使审美关系的生成也分为性质不同的两大类,即前文化审美关系与文化审美关系。所谓前文化审美关系,就是客体因对主体之物理、生理、心理结构或需求的同构或满足而建立起的审美关系;所谓文化审美关系,就是因客体所包含文化社会价值因素为主体意识自觉把握和肯定而建立起的审美关系。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类审美因素共存于现实审美关系中,因此,又形成第三类,即复合审美关系。这三类审美关系所生成的便是前文化美、文化美与复合美。
所谓文化美,也就是传统美学所讨论的美,即由“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所生成的美,所物化和表现在客体身上的文化审美价值。文化审美关系发生于人类与动物相揖别的漫长进化过程中,生成于人类类意识、类自觉的形成和体现类自觉的自由创造--“劳动”的过程中;文化审美既伴随人类类本质生成而生成,又体现着人类的文化特征。动物能本能地趋利避害,建巢筑穴,但却不能像人类那样,顺势利导,化害为利,能动地为自己创造更新更美的生活环境,因此,动物没有“文化”,也不会对客体内含的“文化”有任何兴趣--甘肃的“阳关”遗址,甚至连鸟儿也不愿栖息。但对人类来说,先民们艰苦创造的文化遗痕,是自然界、动物界任何精妙建构所不可比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存在。这便是“阳关”文化魅力之所在--它所凝聚的是中华文明沉积千百年的历史,它所唤醒的是中国文人代代承传的思古怀古情结。文化审美是人类的“专利”,也是审美的本质构成。
所谓前文化美,系指客体因满足主体潜能本能需求而获得的审美价值。当然,这种前文化美的获得,只能是在人类审美系统整体生成存在的条件下。因为从严格意义上讲,如果仅仅停留在物理、生理、心理水平上,并不存在主客体关系或审美关系,而只有动物与自然的适应关系。动物与自然是直接同一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对象性的关系、更不存在享受性体验自己潜能、本能的“审美关系”。蝶恋花肯定不是审美;一只母猴喜欢上另一只公猴,当然也不是审美。但人类在从消极适应自然到能动改造自然的漫长过程中,一面不断改造自身的感官结构,生成“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一面丰富发展自身的感觉,使之“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⑤从而将人的本能潜能需求从被动性、适应性动物水平提......>>
问题六:艺术美的特点 艺术美的特点:
1.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2.典型性
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单模仿,它们往往是对某一类事物特性的综合反映,从中反映此类事物的本质。不过,它们采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艺术家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带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够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批艺术形象,典型形象往往还有着丰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艺术美的根本特征。
3.主观性(情感与理想)
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主体那里因不同的情感体丹而产生的不同审美结果。审美主体对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4.永久性
艺术本来是在时间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艺术本身有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问题七:社会美,自然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社会美,自然美的基本特征:美是一种综合形态,凡美都是综合美。从美学中的、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要强于自然美,高于自然美,但社会美又居于艺术美之下。
问题八: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美的哲学定义: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功利性能、正面意义和正价值,是个人在接触具体事物的过程中,受其作用、影响和 *** 时产生愉悦、满足等美好感觉的原因,是人们通过反思和寻找美感产生的原因,从具体事物中发现、彰显、界定和抽取出来的有别于丑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美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美不能够离开具体事物单独存在。
美存在于个别具体的环境、现象、事情、行为、物体之中。美景、美酒、美玉、美事、美的生活都是包含美的具体事物。
庄子指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仪,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大美、明法、成理存在于天地、四时、万物之中,是天地、四时、万物的组成部分。
问题九:美感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美感的特征,是指美感区别于其他情感和感受的特别显著的象征或标志。
美感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形象性与思想性的统一、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愉悦性与功利性的统一。
当某个物体的形象达到了你思想的同一审美标准,这个物体就符合了你的美感标准。
比如:1.看上去有“润泽感”的“蔬菜”、“水果”甚至“皮肤”都是比较“健康”的,一般对我们是有“好处”的,于是这种“润泽感”就成为了大众的生活需求,符合她们眼中的“美感”。
2.做工比较“精密”的东西,一般都会比较有“科技含量”,迎合了一些高端人士的要求,于是这种“精密感”便符合了那些高端人士的“美感”。
美感是人的一种认识。从认识角度说,美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我也是从别的地方帮你整理了一下发你的, 网上答案好多好乱,不好意思 这几天忙考试所以就帮到这啦。。。
问题十:艺术美的主要特征有哪些美学原理简答题 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物化为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因此,艺术美的主要特征便集中表现为:形象性、主体性、审美性等基本特征。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
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形象性。或者换句话说,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所谓形象性,是指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具有生动、具体、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艺术形象。普列汉诺夫曾经讲过,艺术“既表现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的表现,而是用生动的形象来表现。这就是艺术的最主要的特点”。各个具体的艺术门类,它们所塑造的形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如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塑造视觉形象,音乐塑造听觉形象,戏剧、影视塑造综合形象,语言艺术塑造不能直接感受到的文学形象等。但无论如何,形象性是任何艺术种类都不可缺少的,是艺术美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美应当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二者有机统一,才能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19世纪末叶,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应邀为去世的大文豪巴尔扎克创作雕像,罗丹为此亲自到巴尔扎克的故乡采访,翻阅了大量有关资料,甚至专程去找当年为巴尔扎克制衣的裁缝,经过这样艰苦的创作准备,罗丹终于有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选择了巴尔扎克在深夜穿着睡袍写作的形象作为雕像的外形轮廓,摈弃了一切细枝末节,将大文豪的手和脚都掩盖在长袍之中,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雕像的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气宇不凡的眼睛,突出表现了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众不同的气质。罗丹的《巴尔扎克像》以朴实、简洁的艺术手法,来突出这位大文豪内在的精神气质,通过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真正在形似的基础上达到了神似的高峰,使这座雕像成为世界名作。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综观中外艺术宝库中浩如烟海的艺术作品,凡是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同时又具有丰富而广泛的共性,从而使得艺术美具有不朽的生命力。艺术美中这种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最集中地体现为艺术典型。所谓艺术典型,就是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鲜明个性和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形象,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一个不可多得的艺术典型。阿Q这个人物身上,不仅具有活生生的个性,还有反映他所处的特定时代整个民族的国民性特点。在阿Q这个典型人物形象面前,任何人都不可能无动于衷,他会使人震惊,使人猛醒。
(二)艺术美的主体性
艺术美还有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主体性。如前所述,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决定了艺术美必然具有主体性的特征。毫无疑问,艺术美来源于现实生活并反映现实生活,但是,这种反映绝不是简单的“模仿”或“再现”,而是融入了创作主体乃至欣赏主体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十分鲜明的创造性和创新性。所以,主体性作为艺术美的基本特征之一,不但体现在艺术创作上,而且体现在艺术欣赏中。
一方面,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特点。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创作更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对于艺术创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艺术创作的主体性,集中体现在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具有能动性和独创性。艺术家面对大千世界浩瀚的生活素材,必须进行选择、提炼、加工、改造,并且将自己强烈的思想、情感、愿望、理想等等主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