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为了创造艺术的需要

为了创造艺术的需要

发布时间:2023-01-10 16:11:15

① 进行美术创造首先需要做什么

首要的就是好的审美观念:要确定的一点就是审美这词或行为在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比如黄山之美,其美在云,大海之美在其阔而无所不容,人性之美在其心胸宽大,无所不包!俗点讲则是美女爱看靓仔,男人好美女,然何为美女?何为靓仔?回答这问题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审美活动,这是有一定即定模式的。单就艺术来说也是一样,艺术无非就是书画、戏曲、音乐等行为表现方式。个人认为审美功能与艺术活动是不存在对应关系的,这点在以上有所述明,具体俺也不太明了,待以后吧。审美行为是一种精神文明享受,它与艺术体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就书画艺术这块来说就是你的文化水平提升后所感受到的美,这与有钱人所感受到的美是不一样的,这种存在就必然出现了俗与雅的区别。国人绘事者向来以达到二者其存或共同分享为目的,以实现已之大家俗愿,可俺总觉得有所不当,具体为何,眼不仍未自知,总的说来,尔之提问应和俺之所好,答以已明,是为引玉。

② 举例说明为什么艺术的发展既需要继承有需要创新,500至100字,谢谢

艺术的发展创新首要条件就是继承。没有继承传统何谈发展创新。要发展就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艺术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我们不断的推陈出新。所以继承的同时,创新也很重要,可以说,继承与创新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连的。没有继承,发展就没有根基,就谈不上创新;如果只是继承,没有创新,那么艺术将如死尸一般;没有未来,而继承也就没有意义。所以艺术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密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没有创新。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继承是手段,发展和创新才是目的。
关键词:继承 借鉴 发展创新
正文:
一 术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继承性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人类的全部的文学艺术发展的历史,就是一个批判的继承,革新创造的历史。这种继承性表现在艺术发展的各个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从创作方法到艺术技巧,无一不是在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基础上才逐渐发展起来的。
从内容来看,前人通过艺术所表现出来的进步思想在后人的艺术中都有表现。虽然这种继承不都是直线上升的, 有时会遇到曲折,甚至好的思想内容在一个时期内还有可能遭到抛弃或者歪曲,但最终会被后人继承下来并加以革新和创造。例如,在古代希腊的神话中,有一个普罗米修斯的英雄形象,这是一个把天火盗窃给人间,给人类造福的叛逆者的形象。几千年来,这一形象一再出现在欧洲各国的艺术作品中,不仅在诗歌,戏剧中有,在绘画,雕塑,交响乐中也有。
艺术是人们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认识结果,而人们对现实世界的认识是需要不断的积累,不断的深化,才能完成的。每一时代的艺术遗产,实际上是作为当时艺术家对现实进行审美认识的结果而留给后代的,而后代艺术家们则在这一认识结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化。仅仅认识了生活,还不能称为艺术;艺术要求人们把对生活的认识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种对表现生活的形式的认识也是需要不断的积累和深化才能逐步完成的。
例如,在音乐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从单音到复调音乐的过渡,就是一种认识深化的一种体现。当人们刚刚开始把生活中的音调变成音乐中的曲调的时候,这种曲调都是单线条的,但随着对生活的认识不断深化,人们发现生活中的声音是那样丰富多彩,有着那样多的层次。许多同时出现的声音又是那样地和谐动听,于是就在继承了单音音乐的基础上,开始尝试写作复调音乐。
艺术发展的历史继承性是艺术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正是由于各个时代的艺术之间有着这一种一脉相承的联系,有着历史的继承性,才使得人类艺术的宝库不断地增添财富,以至发展到今天这个样子,并将继续不断向前发展。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遗产的吸取和接受。一个民族有着自身完整的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独特的生活习俗和传统风尚,同时,也有着与这些密切相关的艺术活动方式的特点。一个人对本民族这一切的继承最初常常是在不自觉的过程中进行的,他自幼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所接触的文化气氛,所感受的审美情感,无不侵透着本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由于一个民族天然的历史联系,前世的艺术必然直接影响后世,后人对艺术的学习,也必然首先着眼于本民族的艺术精华。
艺术的历史继承性,还表现在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人类的文明是相通的,当由于地理及科技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使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初期,世界民族之间还难以进行文化交流之时。东,西方便几乎同时出现了灿烂的艺术。随着历史的演进,东,西各民族的交往从起始到逐渐增多,文化艺术的交流也越来越广泛,各民族之间的艺术上的互相继承和借鉴早已成为事实。人类艺术不应有国界,任何民族的优秀艺术成就均应为世界共有,今天的人们应当把无论任何民族的艺术遗产均视作宝贵的财富,以求通过吸取互相渗入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
二 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是指当代艺术的内容和形式俩个方面,对过去时代艺术的革新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艺术反映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具有体现当代新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用心的人物 主题 进步思想 方法 手段和手法丰富艺术创作。
艺术发展中的继承借鉴是十分重要的,但继承和借鉴都是手段而不是根本目的。其目的是为了艺术的发展。因此,就应该在批判地继承借鉴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没有创新就谈不到艺术的发展。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造,如果在艺术领域中没有创新,没有发展,而是死抱住旧的东西不放,艺术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任何新的东西出现,都意味着对传统中某些旧的,过时的东西的突破和否定。
创新,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要想在艺术上有所变革,有所创造,就需要艺术家有胆识。敢于打破前人的条条框框,敢于标新立异。德国音乐家贝多芬就是一位这样的艺术家。他的创作在早期还有很多受海顿,莫扎特等人影响的痕迹,但是中期以后,逐渐表现出了自己的特点,他的《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九交响曲》,实际上就是伴随着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为主宰世界而发出的呐喊。贝多芬继承了以巴赫为代表的欧洲古典音乐传统,但并没有到此止步,而是继续突破传统,进行创新,直到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同时在他身上也看到了浪漫主义的声音。他有一句名言:“为了获得更美的效果没有一条规律不可以被破坏。”这句话十分形象的显示出贝多芬大胆突破,敢于创新的精神。
所以,艺术发展过程中的继承和创新是辩证统一的俩个方面。我们当代的艺术工作者应很好的把握这一经验。为人类艺术的繁荣做更大的贡献。

③ 为什么人们要创造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的目的也是有所变化,在不断发展的。在人类社会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因为巫术宗教而进行艺术活动,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为了要为国家机器服务,就会有因为伦理教化的原因而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创作主体及观众个人修养的不断提高,就逐渐产生了审美心理,也就是为艺术而艺术。当然,艺术创作还会受到政治、军事、认知(传神、体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艺术创作目的:
1、巫术宗教(人类社会的萌芽时期)
中国文化中始终存在着巫术的传统,尤其是在先秦时代,巫术与政治和社会均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成公十三年》,意思是国家的大事,重在祭祀和军事。“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说文解字》,意思是:巫术,是与鬼神交通的方法,是巫女幻想利用巫术对神灵进行控制的手法。巫术作为一种原始宗教,不仅相信各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天地人鬼神)的存在,而且相信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卜、祝、祭祀或者相应的歌唱、舞蹈等仪式)认识掌握那种超能力。这种巫术的观念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的源头,在这种巫术观念的影响下,以描绘事物和人、神、鬼等形象为主要特征的绘画就很自然的被赋予了某种神奇的力量和神秘的作用。
这是商代前期的,饕餮乳钉纹方鼎,饕餮是一种想象中的神秘怪兽,由于饕餮是凶猛的魔兽,具有强大的力量,因此被北方很多少数民族当作附身符,把它的图纹刻在器具,食皿上,认为这样就可以借助饕餮强大的力量,不被其他猛兽所吞噬。古人认为,龙能招雨,桃人(茶神)能捉鬼,老虎避凶,因而刻画其形象来达到趋利避害的作用。
战国的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描绘了墓室主人在腾龙舞凤的接引下向天国飞升的景象,追悼和超度亡灵,在宗教仪式中是非常神圣的。显然,作为承担导引墓室主人灵魂升天重任的帛画,其庄严肃穆的宗教图式功能是第一位的。
2、教化伦理(人类社会早期以来)
在周代礼制制度和战国儒家理性主义产生之后,巫术作为中国早期社会国家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都有所消弱,取而代之是一种人本主义和道德主义的理想和态度。这种道德主义的看法认为,绘画可以区分善恶,使人弃恶从善,相信绘画可以起到教化或者劝诫的作用。“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 ”—《历代名画记》 “成教化, 助人伦”就是通过教育文化改变人的自然本性,使其获得社会化的伦理规范的约束;帮助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和秩序。 教化伦理功能即使是在现在社会还是存在的,例如每年以选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劳模以及各个行业的模范,都是想给普通大众树立一个怎么的标准。
《女史箴图》则是规劝、教育宫中妇女遵守封建伦理道德,宣扬对主当忠,对神当敬,对夫当从的女性箴条。南齐的谢赫在《画品》中也曾说“图绘者,莫不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这句话的大意是,绘画可明劝戒、教诲人民;可记载历史沉浮兴衰,千古之事都可在图画中见到。在谢赫的观点中,绘画还是一宗历史文献,具有总结历史得失和教训的作用。如汉唐时代的人物画,是称颂圣贤的君主和贤惠的王后,如唐初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以及表彰治国安邦的忠臣良将,如东汉的《凌霄阁二十七贤肖像》,还有描绘历史上的昏庸的帝王来劝戒后世的人民。“古人图画,无非劝诫”—米芾,这既指五代两宋之前存在着大量“劝诫”绘画的事实,也指,自战国,尤其是两汉以来就有的道德主义的绘画观。
3、审美心理(尤其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后期)
绘画想要完成它的目的,并非抽象说教,而是通过唤起人的道德情感来达到树立道德意识的目的,表明,绘画已经具有描绘形象、传达观念、表现情感的多种可能。也就是张彦远所说的“愉悦性情”“自娱”的目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国家的分裂以及儒家的式微,有限个体自身的生存问题变得比维系国家社会稳定的伦理纲常更重要,对人的个性解放和精神自由有莫大影响的玄学和佛道思想,已经成为文人士大夫乐于汲取的养分。
“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神之所畅孰有先焉!”—宗炳《山水画序》指的完全是一种审美心理活动,而所谓的神畅,则有使精神得到解放的意义。 宋代兴起的文人画,则更多的反应了文人士大夫的精神状态和审美理想,追求个体精神解脱和自由的思想,立足的是个人情感的表现。

④ 艺术家必须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吗你怎么看

艺术家必须要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艺术作品,因为他们收生活之后,他们才会找到一些灵感,这样才能够创造出非常不错的一些艺术作品是非常好的,因为很多艺术家他们都是这样子,才会创造出一些好的作品

⑤ 为什么艺术创作要遵守艺术法则为前提

艺术创作是人类形象化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复杂的精神劳动与特殊的物质劳动相统一的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劳动方式,既是艺术劳动主体劳动发挥的过程,也是在艺术创作生产实践中使本身的本质力量得到确保、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类创造精神财富的重要途径之一。艺术创作需要遵循以下规律:

第一,艺术创作的主导地位。弗朗索瓦·科尔伯特在《文化产业营销与管理》一书中提到:“艺术家的作品是神圣的,营销管理者的任务就是为这些作品找到适宜的市场,而不是让艺术家去适应这一市场。”从这一说法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艺术产业的运营需要尊重艺术家,尊重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艺术创作在整个艺术产业运营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艺术创作决定了艺术产品的流向、决定了艺术消费类型、决定了艺术产业运营策划者、管理者、营销的行动方向。艺术家在任何文化艺术行业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所有的文化艺术产品都依赖于这种特殊的劳动力。没有艺术家,没有艺术创作,就没有艺术企业,也没有艺术事业。艺术家的创作过程是神圣而自由的,作为艺术产业运营的企业和部门应该极力引导艺术家进行自由创作,提供给他们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各项条件支持,不主张让艺术家去特意迎合市场。将适宜数量的人,以适当的形式与艺术家进行沟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到达与实现艺术企业部门目标可相提并论的最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才是艺术产业市场运营的首要任务。
第二,美的构建。按照美的规律构建对象世界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也是对创作主体的根本要求,按照美的规律去感受和体验自然、社会和人生,通过塑造审美意象,表达主体的思想、感情、表现美好追求,生动而形象的反映、表现和再现社会生活。在创作主体的审美实践过程当中,也创造了相关的审美认识需求、审美情感抒发需求和审美理想寄托需求,为其与第三者的审美沟通提供了前提,实现美的构建。美的建构也是作为艺术创作最基本的要求,艺术创作成功的因素是其作品得到外界的认可,能满足外界部分人群的精神文化审美需求,享受审美过程,在这一阶段中,没有美的因素的介入,是实现不了的。实现美的构建,是艺术创作者的社会责任,它迎合社会文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创作出更多的思想性、艺术性、欣赏性俱佳的优秀作品,最大限度占领市场,赢得群众,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应的内在统一。

第三,思想的注入。将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注入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当中是艺术创作成功实现的基本条件,也是必要条件。艺术创作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劳动过程,有了劳动的介入,创作主体的思想必然会渗透于整个劳动过程当中,也正因为如此,其劳动才有价值,其创作作品才会有血有肉、生生不熄、经久不衰。积极向上的思想,能产生号召力、凝聚力,使人上进,不健康的思想则让人消极、沦落,作为译名优秀的艺术家,有责任,有义务提高自身身心素质,关心国家安危,心系黎民百姓,其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才可能具有先进的思想性和影响力。
第四,产业规律的支配。马克思指出:“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形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将艺术活动市场化、产业化,将艺术产品与服务相结合,通过市场经济手段,满足适应人群的精神消费需求和审美欲望,使艺术活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大规模产业。艺术产业的发展也同样遵循“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商品生产的普遍规律,同样要接受艺术资源配置、艺术市场供给与需求,以及投资价格、成本回报率等一系列市场杠杆的调节,遵循价值规律,接受价值规律的调节。有自由也就有限制,我们主张艺术创作在艺术产业运营中占主要位置,提倡艺术家自由创作,但是在其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也要遵循某些限制,如果其艺术创作的成果不符合产业规律的支配,显现不了生产、再生产、储存、消费,现实技术实现不了的话,相对的产业运营也就运营不起来。例如艺术家的一些奇特想法虽然很有创意,但是利用技术手段实现不了,不能将创意、想法依托到物质载体上,就没办法现实艺术生产、艺术流通、艺术消费等过程。

⑥ 很多人为了艺术创作而孑然一身,他们为什么不结婚

主要也是因为这些艺术家,将自己一生的热情全都奉献在了艺术上。


现在有很多艺术家都选择晚婚或者不结婚,其实这种现象也是比较正常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他们将所有时间放在艺术上的时候,也就不会再有多余精力去处对象,去结婚。而且结婚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很多人单纯为了性,甚至是繁衍后代而去结婚。不管是哪种原因,这样的婚姻真的幸福吗?

不管是因为哪种原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或许我们不能理解,但我们应该尊重。

⑦ 艺术在当代世界中可以满足哪些需要

人类之所以创造和珍惜艺术,乃是因为它能满足人类的一些基本需要,对于人类,尤其是生活在当代世界的人来说,它究竟能够满足哪些需要呢?美国美学家海格??哈特查多雷安在《现代世界对艺术的需要》一文中对此作了系统的阐述。他指出,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这种需要是人类进步的根本动力,也是一种普遍的、无处不在的和无时不有的需要。它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式,而且涉及人的情绪、理智、想象、意志等种种心理要素,概括起来,它主要表现为下列四种形式。
一、通过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洞察人自己的内在现实和他自己生活的世界的现实,洞察这两个世界那时时变化着的外貌,对这种基本的需要,可称之为人类追求真理的需要
二、通过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去发现理想的人和理想的世界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对此,可以称之为人类追求理想的境界或完美的境界的需要。
三、通过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可以使人们进入梦境和其他虚幻的境界,使人生活在“可能性的世界”而不是“现实世界”之中,使它们的想象力自由驰骋,使他们的理解力得到自由的发挥,使它们回望过去,预见未来,观看种种未曾诞生过的东西,用德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的话说,这就是人类追求尽可能多的“可能性世界”的需要。
四、通过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可以达到一种内在的和谐与平静。这种神圣的快乐来自人对富有秩序的和有机统一的美的形式的体验,这种需要可以称之为人类对快乐的需要。
哈特查多雷安指出,上述需要是人类的共同需要,但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能感到这些需要.每一个时代和不同的地区对这些需要的追求的迫切性、深度和持续性都不相同。特定的环境可以使其中一种需要显得特别突出,而其他的需要则退居次要地位。由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疯狂而又悲惨的世界(他指的是西方世界)充满了精神上的麻木,充满了空前未有的破坏、野蛮和有步骤的劫掠,由于世界经济滚雪球般的恶化,由于存在着种种社会政治问题,我们这个时代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需要就比任何以往的时代都显得更为迫切。不只是对艺术,就是对科学,尤其是高度发展的人类科学,人性的科学和人文的科学的需要也很迫切。
在总结时,哈特查多雷安提出:“没有美好深沉的梦,就没有伟大的觉醒。”他说,人是一种创造性的动物,他是向着一个目标奋求,其全部时间都是花费在为自己设计一条通往某个目标的道路上,但人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欺骗的动物,对普通人来说,支撑他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未来总比现在更好。之所以如此,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一种有目标的动物,由于他自始至终都在热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所以他就经常把幻想当成真实,有意地蒙蔽自己和他人,使自己和他人在虚幻中到达这个目标或接近这个目标。假如有一天他停止了对某种目标的追求,他就要萎靡不振,甚至死亡。对某种目标的追求可以通过“理想”的艺术境界得到满足。假如人类自身没有这样一些想象的幻境或完美的食物的外观来占据自己的心灵,他就会像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盲人,不知自己究竟走向哪里。

⑧ 为什么要艺术创新 艺术如何创新

任何艺术不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更是书法艺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不断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
简而言之,不创新,总是临摹和模仿,这样的艺术没有生命力,怎么能发展?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绵延数千年而不断。中华传统的艺术是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和自豪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与当代世界文化有机融合,给我们的民族文化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需要我们引起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和实践。
用先进文化引领艺术创新。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世界文明进程曾经产生过重要而深刻的影响。中国拥有众多光辉的文化遗存,中华文明更是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在人类文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对于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维系华夏民族绵延不绝、长盛不衰的精神纽带。如中国的象形文字,令人惊叹的是不是来自图形的象形文字,通过考古证明,几乎所有古文字都来源于图形文字,而且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将象形文字一直保持到今天,其他民族或早或晚都已改用字母,而中国却没有发生这种变化,这在世界文明史上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文化的本质特征。发展先进文化,必须不断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继承和创新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根本问题,没有继承创新,就没有中华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先进文化,树立新的文化艺术发展观。文化既是继承和积累的结果,又是不断融和和创新的产物。没有继承,艺术发展就失去了根基,没有创新,艺术就失去了活力与生机。首先要在理论上创新。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要与时俱进,创新载体。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文化创新、技艺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是艺术有所突破的标志,更是艺术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动力之一。其次,要在实践中创新。创新的前提首先是继承优秀的传统,在继承中学习,在学习中扬弃,在扬弃中发展,这是创新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的创新,才有艺术的前进。创新要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要反映时代特征、昂扬民族精神。要保持先进方向是核心。创新在新世纪新形势新阶段,要大力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特别是要通过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等,努力铸造中国传统艺术的新辉煌,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总之,艺术当随时代。艺术唯有创新才能生存,只有创新才会进步。墨守成规,一味模仿,最终一定要失败。

⑨ 艺术美的创造对艺术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艺术美也就是艺术作品的美。因而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从人类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所谓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实质上就是审美主体使自身本质力量逐步显现为作品艺术形象的过程。具体说,也就是艺术家使其在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意向、物态化的过程。现就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作如下说:

1、审美感受的产生。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以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审美感受为基础、为起点。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初级阶段,没有审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审美意识,也就无法进入创作过程。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审美的孕育就在于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之为“艺术构思”。艺术家从事艺术、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必须以其内心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为契机,而这种欲望和冲动则是由艺术家一定的审美感受所激发的。《乐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器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泳。”他还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寒暑,四时代续,还是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人事变迁,都是感荡心灵,激发起诗人的创作冲动,也就是悲陈诗,何以其义;悲长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们所引的郑板桥画竹论便形象地描述了艺术家由一定审美感受的触发而产生的创作过程和状态。关于审美感受的产生,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把握:

第一层,审美感受一般离不开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而且总是同客观事物的表象相联系的。因而,人们常常把它称为审美直觉和艺术直觉。当然,这种直觉实际上已渗透了艺术家的自觉理性,是一种包括感觉、知觉、情感、理解、想象等因素在内的复杂心理过程,只是还没有上升到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苏珊朗格在谈到对事物的直接把握时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大部分人通过直觉就能够觉察到自己左右手间的相似,而必须首先通过思维去找出这一只手与那一只手间的—一相似,我们只要对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测出幕履内部的空间形状,而无须先将它解剖开来,然后再加以仔细研究。他这里所说的就是对对象的一种直觉把握。这种直觉把握不同于科学的理性认识,它不需要对手的特征作科学的抽象来对它们作把握点或通过对幕履的解剖,科学的计算出它的内部结构。但在这种直觉的把握中,却既包含了理解与想象的因素,否则就不可能觉察到双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测到幕履的空间形状。我们所说的觉察、猜测就带有理解、想象的性质。在艺术和艺术美的创造中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第二层,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是对感性对象的一种包含有理解的直觉把握。郑板桥在另一处论“画竹”,一反苏轼“胸有成竹”之说,首倡“胸无成竹”之精论。说他画竹时,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这似乎是一种不经过头脑思维的无意识的涂抹,实际上是对竹子作长期观察体验后的一种直觉把握。所谓“胸无成竹”,实际上并不是胸中无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说在作画时这种意象自然而然的流于笔端,好像作者并没意识到它的存在似的。绘画能达到随手写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备的境界,离开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这个审美感受的体验的审美产生过程,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第三层,审美感受不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还寓有情感的因素。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就在于其表象运动和情感活动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在感知客观世界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时,一方面在大脑中产生对该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于对该事物与自身的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关系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况构成了审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综合运动与融合。利夫.托尔斯泰谈到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时举了这样一个简明的例子,比方说,一个遇见狼受过惊吓的男孩,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他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体验过的这种感情,于是描写他自己在遇见狼之前的情况所处的环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后描写狼的形象、动作,他和狼的距离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男孩子叙述时再度体验过他所体验的一切,这就是艺术。托尔斯泰用这个例子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很显然,在这个审美感受过程的阶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态、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与狼之间的意识,情感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恐怖,这些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审美感受的内容。

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它总是由具体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于对具体对象的感性直观,带有分散性、个体性的特点。在审美感受中虽然包含有理解、想象的成分,但这种理解仅仅局限于主客体间的有限范围,想象也难以逾越有限的时空。因而它只是属于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初级形态。这种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还不能直接转化为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它是艺术家信息库中的宝贵库存,是构成未来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总是以满腔热情投入生活,去观察、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态,乃至具体生动的细节,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信息库存。以上讲的是艺术创作的第一个环节,审美感受的产生。

2、审美意象的蕴育。艺术家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由此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但是不存在艺术家信息库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审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高级的形态。所谓意象,顾名思义是意与象的统一。具体说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的统一。事物的表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的意义是普遍的、概念的东西。意象的孕育就在于实现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为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乃至整个创作过程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巴尔札克在谈到意大利画家高雷奇奥创作的圣母像时说,这个艺术家远在他创作圣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赏这个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说:一个诗人一个画家或是一个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是因为他的创作构思和创作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告诉我们,艺术家在把他所构思的艺术形象提到画幅之前,这个形象实际在他的心灵中已成熟了,以后的事只是把这活的生命体交给观赏者而已。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构思的重要性。

艺术构思的任务就是把艺术家在审美感受阶段所获得的丰富表象材料综合、加工改造成蕴含有一定生活意义的审美意象。正因为艺术构思的过程,遵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人们一般把艺术构思阶段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思维活动称为“形象思维”。因而艺术构思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形象思维只存在于艺术构思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中,形象思维显得特别活跃,其作用也尤为明显。在艺术构思阶段,艺术家赖以孕育审美意象的形象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和想象活动。

⑩ 艺术与人生修养

经常有人问起:什么是艺术?艺术是怎样产生的?艺术有什么作用?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如若确切地回答,解释清楚,并不是太容易。虽然人的一生都离不开艺术,从呱呱坠地起便听妈妈唱摇篮曲;以后长大成人,少不了要看戏、看电影电视,买几张画挂在家里;直到寿终正寝,人们以哀乐、挽歌相送。如果将艺术扩大,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也无不与艺术结缘。然而,如何说明这些事实呢?这里涉及到一些艺术原理的问题。有人借哲学上的“本体论”来解释艺术,说艺术本来是什么样子,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结果使问题更复杂了。因此,我想从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入手,对此加以探讨。一、 人与艺术

人为什么创造艺术?须要从人之所以为人说起。从最早的历史看,人事从动物中分化出来的。从猿到人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由直立行走到锻炼了手的灵活并带动了脑的发达,进而开始了复杂的造物活动。动物所有的特点人也全有,可是人所特有的则是动物所无。如思维和创造,特别是按照理想和不同的需要而创造。历史学家称人类最初的原始社会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也就是分别以粗糙的“打击石器”和精致的“磨制石器”为代表。旧石器时代经历了几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人们将坚硬的石头打磨成各种用途的工具,为了便于把握,逐渐认识了物体的对称形。在山西阳高县的许家窑村,发现了一千多个大小不同的石球,表面虽不光滑,可是十分圆整,是十万年前的原始人用来狩猎的投掷武器,小的则是“飞石索”上的弹丸。这些石器固然不能说就是艺术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对称形和圆形的认识和掌握,却为艺术的形式美铸造了一把钥匙。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四千年至八千年左右,各种磨制石器已相当精致和规范。在这个历史阶段,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前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制陶、纺织、制玉等工艺的产生和发展,其制造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说明农业和手工业开始有了分工。大量的彩陶图案丰富而精美,变化无穷。在彩陶器皿上,除了气象万千的几何形图案外,还有想象的龙,图腾式的崇拜物,以及文身的人物。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一件陶盆内面,画着一群人,手拉着手分成三组跳舞,说明舞蹈艺术已很发达。就各地出土的陶埙和一件精美的骨笛表明,已可用来为舞蹈伴奏或吹奏乐曲。在这已时期,艺术不但产生,并且得到了普遍的发展,艺术的门类和样式也已多样化。

现代人论艺术,多是侧重于所谓“纯艺术”,如绘画、雕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以区别于实用性的艺术,如工艺美术、装饰艺术、建筑艺术。实际上,艺术是伴随着劳动而发展起来的,按艺术发生学的序列看,是实用先于审美。鉴赏性的“纯”艺术是从实用性艺术中派生出来的。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址的信》中,以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论证了艺术最初都是起源于劳动,由实用转化为审美的。即使舞蹈也是为在劳动中减轻疲劳,而绘画则是用于记事,有点近似于地图。近些年来,我国有上百处的地方发现了岩画,有的年代很早,可远推到新石器时代;有点则是后来的边远地区的放牧者所作,但其性质仍然属于原始时期。岩画的题材很多,大量的是动物和人物,也有各种符号。从内容上看,大都是表现他们的生活和信仰,有的则是某一事物的记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中,有不少刻画的马蹄印、鹿蹄印、牛蹄印、羊蹄印等,作为一种符号是无疑的,它的功用,似乎是告诉猎人某种动物出没的地方。
《吴越春秋》中记载着一首远古时代的《弹歌》:

“断竹,续竹
飞土,逐肉。”
歌很短,只有四句八个字,读起来颇感古涩。所谓“弹歌”,就是歌唱一种古老武器的制造和功能。这武器叫“弹(音旦dan)”,是一种利用弹(音旦tan)力发射的弹弓。“断竹”即截断竹竿;“续竹”是用弦连接竹片的两头;“飞”系发出,“土”指弹丸;“逐”状追赶,猎取,“肉”指鸟兽。如果译成现代语体,可为:

“截断竹竿劈成片,弯成弹弓装上弦,
发射泥丸快如飞,猎取鸟兽作美餐。”
意思懂了,却有些乏味。这大约就是语言艺术的一个特点。另一方面,在现代人看来其内容也过于平淡。假如我们推后几千年,在原始时代,谁能发出巧思并做出这样的好武器,便于射猎鸟兽,那种喜悦的心情可真要放声而歌了。

从这首歌中,也可看出艺术的功力目的。人为了自己的需要创造了艺术,艺术又反过来给人以鼓舞。不论是纯精神的艺术还是与实用结合的艺术,都是为了人的自身的利益。它的产生,既是心灵之美的抒发,又是同科学技术同步。科技也是为了人的需要,它与艺术在形式和手段上虽然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甚至做着同一件工作。如在手工业时代,制陶的工艺与陶器,纺织的工艺与锦缎,髹漆术与漆器等,表现在科技与艺术的关系上,实在是不可分的。高尔基称人类用理智的力量所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以区别于客观存在的“第一个自然界”。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创造第二个自然界的,就是科学家、艺术家和工人(见《说文化》)。这里所说的“三个人”,是指三种工作的人。科学家发明了科学和技术,艺术家对形体进行塑造,最后由工人制造成品。这是分工,又是协作。随着社会分工的细致,协作也就更多样。现在有种人从实利出发,带着世俗的观念将职业强分尊卑,是恨庸俗的。

人的造物活动已经延续了数千万年,考古学家在不停地发掘、鉴定,数不尽的东西充满了博物馆,可以排出一条壮阔的文化长河。究竟谁是“造物主”呢?古代的哲人也在思考。中国人说是“圣人”,西方人说是“上帝”;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列举了画家画床是根据木匠造的床,那么木匠又是根据什么而造床呢?最后只有归结到“神的理念”。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中说:“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动物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我们理解,这里所指的“美的规律”,是需要和理想,当然也包括美学的要求在内。人的需要是无穷的,只能是相对的满足;人的理想也是永在追求,不过是逐渐升高。因为人都有一种进取心,用马克思的话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同上)

我们所说的“文化”,通常被分作“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由两种文化导致了两种文明。因而将自然科学划为物质文化,将人文社会科学划为精神文化。大致看来,这种划分是必要的,但不能过于机械。因为,物质和精神是不能硬性分开的。事实上,人类最早的文化是融为一体的,可以叫做“本元文化”。以后文化的多元分化并没有将本元文化解体,而是相并列。也就是说,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外或之间,还有未经分解的“本元文化”。当然它也兼有两种文明,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在人的造物活动中,每每都说明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科技和艺术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提高和需要,两者正在产生新的综合,而且层次越来越高。如果说,实用性的艺术本来就兼有文化的双重性,那么,所谓“纯”艺术也不可能离开物质的载体。这“载体”已经不仅是画画用纸、用颜料,演奏要乐器,而是反作用于艺术。当摄影术发明之后,曾经冲击过绘画,特别是西方的油画肖像;一百年前电影的出现,一方面是随着产生了电影艺术,另一方面无疑也直接影响到戏剧;现在是电视进入家庭,各种不同形式的电视艺术应运而生,不仅戏剧、电影受到冲击,连儿童连环画也受到影响,甚至影响到家庭的生活方式。

再过一百年艺术会是什么样子呢?谁也无法估计。即使原理不变,但在艺术的形式上和体裁上必然是五花八门。就因为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生硬地分开,又忽视了“本元文化”的存在,从历史上到现在便产生了“功能主义”与“唯美主义”之争,以及“为人生的艺术”与“为艺术的艺术”
之争,还有与此相联系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辩论。说到底,只有明确艺术与人的关系,艺术对人的积极作用,立论才不致偏颇,才能辩证地看问题。

人的思维方式有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艺术是形象思维的升华和结晶,是表现人的心灵之美的意识形态。就艺术与人的关系看,人生离不开艺术,艺术也不能脱离人生。

二、艺术的种类

人类社会的文化积淀已有数千年的历史,人们对于艺术的需要并非从一个角度出发,而创造艺术更不是使用一种模式;加之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艺术便显得种类多样,形式纷繁。直到电影的产生,西方曾有“八大艺术”之说,即文学、音乐、绘画、戏剧、建筑、雕刻、舞蹈和电影。所以电影也叫“第八艺术”。我国古代在艺术上只有专称,没有总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艺术”和“美术”还有混称,以后才逐渐分开,艺术是个大概念,美术史艺术的一个门类。丰子恺先生曾做过一些艺术的分类工作,也没有通行。对于“文学”,西方是作为语言艺术对待的,但在我国却习惯与艺术并列,统称“文艺”,只是在美学研究中还有人在艺术中谈及文学。

作为艺术的分类,至今还没有定型的分类法,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加以说明。从一个角度是分不清楚的,可能会越分越乱。因此,为了便于了解艺术的性质和体系,我们也列举出一下的几种分类法:
(一)以作者而分

就艺术与人的基本关系而言,最初的艺术不过是有感而发,任何人都会表现出来,如果得以流传,也就是“艺术”。以后有了分工。艺术分成了若干种职业,从事这类职业的人,先是叫匠人‘艺人,以后才称为“艺术家”。丰子恺先生说:“艺术即有情,有情即有艺术。故艺术非专科,乃人所本能;艺术无专家,人人皆生知也。晚近世变多端,人事烦琐,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丧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间始立‘艺术’为专科,而称专长此道者为‘艺术家’。”(《艺术漫谈》序,1936年)。因此,在社会上便有专门的艺术家和非专门的艺术创作者之分,有专业和业余之分,有高雅和通俗之分。从艺术分类学的角度看主要的不是横向的排列,而是纵向的层次关系。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1.专门艺术与民间艺术——这是相关联的两个艺术层次。民间艺术是民族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基础,也是专门艺术家吸取营养的宝藏。一般的说,专门艺术家经过了长期严格的专业训练,并以此为社会工作,专门从事艺术的创作、设计、表演、演奏‘其艺术是带有娱他性的,个人的风格也较强。民间艺术则是带有民族性的群众艺术,在我国主要是农民(以及牧民和部分手工业者)的艺术,他们从事艺术活动多数是为了自娱,只有少数当作副业。民间艺术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地方风格,个人的创造多是融汇在集体之中,形成一个地区的带有历史性的集体创作。民间艺术的作者多是书本文化不高,没有经过专门的艺术训练,是在传统的地域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所以民间艺术作品都表现得比较率真质朴。

2.专门艺术与业余艺术——两者的关系也只是层次的差异。业余艺术的作者多是在城市和农村中有其他职业者,或是退休的老年人,

3.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这是艺术上的两个层次,在社会上也分属两个不同的“文化圈”,但对作者很难说有层次之分。所谓“高雅艺术”,也有的叫“精致艺术”,在音乐上一度称作“严肃音乐”,实际上是相对与“通俗艺术”而言,在名称上并没有严格的的规范。而“通俗艺术”则相近于“流行艺术”和“大众艺术”。通俗艺术的特点是流行性强,通俗易懂,为大众所乐于接受。如传统的相声,月份牌年画,香港的武打片,,和近些年兴起的通俗音乐.戏剧小品.卡拉OK等,都比别的艺术拥有较多的读者观众,特别是在通俗音乐方面,许多青少年对于名“歌星”的追随,到了如醉如狂的程度。丰子恺先生说:“浅见的人误解艺术,原是难怪的。因为艺术这件东西,内容很严肃,而外貌很可爱。不像道德.法律似的内外性状一致。因此眼光短浅的人就上了它的当,以为它不过是一种休闲的玩意吧了。”(《艺术必能建国》,1938年)。确实,很多人把艺术当做消遣,二很多艺术又迎合了这种要求。于是泥沙俱下,推波助澜,用时髦的话说,变成了“炒”艺术。顺便讲一句,对于“流行”问题不能笼络的论是非,每个时代都应有显示自己特点的时尚。通俗也不庸俗。关键在于艺术的创作和积极的引导,纺织他的负面效应。在通俗音乐方面,所谓,“追星族”的产生,就是,就是将事物引向了反面。即便是消遣,也是人生的正常需要,只要健康活泼,同样是应该发展的。试想,们创造艺术的目的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生活,如果对人生无益,不是多此一举吗!
(二)以用途而分

前已提及,艺术的具体用途有两个层次,一是鉴赏性的艺术,二是实用性的艺术。
所谓“鉴赏性的艺术”,是倾向于精神方面,在观赏、欣赏、鉴赏艺术中受到一些熏陶和感染,进而在精神上各道鼓舞,培养高尚的情操。艺术作品以其“有意味的形式”,独特的、典型的艺术形象,能够扣动人的心弦,产生无比的积极力量。

所谓“实用性的艺术”,主要是指建筑艺术、工艺美术和现代工业艺术设计等,几乎包括人们衣、食、住、行、用的各个方面。它是在生活中被实际应用的,以其独具的形色及其装饰,使人在用的过程中得到心神的怡悦,对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的美好是人的积极进取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环境的美化、理想化也是文明层次的一个重要标志。早期美学曾忽略了这一点,只是在近半个世纪才逐渐有所认识。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的提高来看,未来实用性的艺术的发展潜力将是巨大的。

(三)以感官而分

人的感官与外部世界接触,与艺术关系最大的莫过于眼睛的视觉、耳朵的听觉和人体的动作。说来并不奇怪,人类最早的艺术也是从这几方面开始。所谓“综合艺术”,即兼有视、听、动作和语言的,是后来的发展如戏剧、戏曲、电影、电视等。

1.视觉艺术——主要指美术。它与特具的形与色,诉诸视觉,通过眼睛进入人们的心灵。从原始时代起,便发展成为一种最普遍的艺术。

2.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声音的和谐、悦耳,通过歌唱、乐器演奏,诉诸听觉。人们感受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可以想象出有关的艺术形象,如诗如画,情感交织。

3.动作艺术——主要指舞蹈。舞蹈是身体的“律动”,即有节奏的动作。闻一多说:“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本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分的表现,生命的机能是动,所以它直是生命机能的表演。”他认为,这是舞的“真面目”,而非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模拟。“一方面,在高度的律动中,舞者自身得到一种生命的真实感(一种觉得自己是活着的感觉),那是一种满足。另一方面,观者从感染作用,也得到同样的生命的真实感,那也是一种满足,舞蹈的实用意义便在这里。(《神话与诗·说舞》)”

4.综合艺术——主要指戏剧、戏曲和电影、电视。戏剧和戏曲又称“舞台艺术”,电影和电视又称“影视艺术”。旧时戏园的舞台上写着“舞台小世界,世界大舞台”的对联,说明了综合艺术的能量是很大的。它足以反映整个社会,揭示全部人生。因此,其意义是恨重大的。
(四)以时空而分

作为艺术的形态,有的以其声响占有时间,有的通过造型占有空间,当然也有的两者都占。这种分类法虽不多用,但也说明了认识艺术的一个侧面。

1.时间艺术——主要指音乐。声音无形,但占有时间。

2.空间艺术——主要指美术。美术作品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都占有一定的空间。所以美术也称作“造型艺术”。

3.综合艺术——主要指戏剧、戏曲、电影、电视,有形有色有动作,同时占有时间和空间。舞蹈也是“造型艺术”,同时也占有时间和空间,因此带有综合性。

(五)通常的分类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具体的接触某种艺术。因此,通常的分类都是约定成俗,也可以称作“综合分类法”,即以各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列。举其大者,可分六大类。

1.美术——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大类,形式很多,种类也很多。一般分为绘画、雕塑、建筑、工艺、书艺和摄影。
绘画包括许多画种,有中国画(分为花鸟画、山水画、人物画,及工笔画、写意画)、油画、水彩画、水粉画、粉画、丙烯画、版画(包括木刻、铜版画、石版画等)、年画、连环画、宣传画、壁画、漫画等。

雕塑包括雕刻与泥塑,又分圆雕和浮雕。在材料上有泥塑、彩塑、石雕、木雕、铸铜和不锈钢等。在体积大小和用途上有案头、雕塑、建筑装饰雕塑和纪念碑雕塑等。

建筑包括纪念物建筑、公共建筑、民居建筑、园林,以及城市规划设计、小区设计、环境设计等,建筑是无声的音乐。

工艺即工艺美术,包括现代工艺和传统手工艺,以及工业艺术设计等。现代工艺有染织、服装、陶瓷、玻璃、皮革等。传统手工艺有刺绣、编织、牙骨砖石雕刻、漆艺、景泰蓝、纸扎、金银首饰等。工业艺术设计是新兴的一门艺术,主要同现代技术和工业生产结合,应与工艺美术相并列。一般包括装潢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三个方面。
书艺,即书法和印章,包括大篆、小篆、楷书、隶书、行书、草书、魏碑等。由汉字而为艺术,是我国文化立于世界之林的一种特殊现象。它是具体的,却又是抽象的符号,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表现力。
摄影包括人像摄影、风光摄影、空中摄影等。

2.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两大部分。声乐包括独唱、对唱、重唱、齐唱、领唱、合唱等。器乐包括弦乐(有小提琴、大提琴竖琴和二胡、板胡、琵琶、古琴、扬琴等)、管乐(有木管如短笛、长笛、双簧管,铜管有2、小号、长号、大号)、打击乐(有定音鼓、小鼓、亳、锣、三角铁)、键盘乐(有钢琴等)。在演奏上有独奏、齐奏、重奏、合奏以及歌唱、舞蹈的伴奏等。交响乐是音乐中规模最大的一种乐器形式,以管弦乐为主,也配以其它乐器,有的还加用合唱。音乐又往往与诗歌、戏剧、舞蹈等组合,成为歌剧、舞剧、戏曲等。

3.舞蹈——分独舞、双人舞、群舞(集体舞)和舞剧等种类。在形式特点上有古典舞、民间舞、芭蕾舞、抒情舞、交际舞(交谊舞)等。
4.戏剧(戏曲)——戏剧与戏曲有同有异。一般戏剧主要指话剧,按作品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包括闹剧)、正剧等类型。正剧被称为“严肃的戏剧”,主要特点兼有喜剧和悲剧的因素,能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另外还有多种体裁,如诗剧、哑剧(默剧)、街头剧(广场剧)、活报剧、秧歌剧、广播剧、戏剧小品等。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以歌舞(包括杂技、武术)、剧三者有机结合为表现手段,其艺术综合性更大。戏曲的剧种除京剧外,各地的地方剧有三百多种。

5.电影(电视)——电影和电视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在反映生活说上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并能大量复制、携带方便,放映简易,是最为大众化的现代艺术形式。电影和电视的片种很多,并且还在不断地创造,有故事片、纪录片、文献片、科学教育片、美术片(动画片、木偶片、剪纸片)等。

6.曲艺(杂技)——曲艺是各种说唱艺术的总称,它的形式活泼,演出简便,群众性强,历史悠久,在全国各族、个地区共有三百多种。主要种类有:评书、相声、快板书、弹词、大鼓、琴书等。杂技是各种杂耍、技艺表演的总称,包括蹬技、手技、顶技、踩技、走索、车技等。一般吧戏法、魔术、马戏、驯兽包括在内。
以上六大类,只是主要者。即使不够全面,也足以说明艺术的多样性。反映了人生的充实和丰富。正因为人生需要艺术,所以艺术一直在被创造着,形成五花八门,姹紫嫣红的局面。

三、艺术的社会作用

人们的每一种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艺术当然也不例外。只是要看这一活动的意义,其目的是否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汉语中对“功利”和“功能”这两个词的解释,内容上毕节哦接近,在艺术上也常使用。似乎对鉴赏性的艺术多用“功利”,而对实用性的艺术多用“功能”,也可能是著文者的习惯所致,但推敲起来倒是很确切的。然而不论是“功利”还是“功能”,都要考虑其实际的效益。作为艺术,须要从社会的广角,对人生的作用看其是否产生积极的效应。归纳起来,可有四个方面:
(一)认识的作用

人生在世,需要学会认识世界,并尽可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直到人生观的建立。但知识来源于实践,是长期积累起来的,只靠个人的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大量的知识要从社会获得。社会科学在揭示人生方面最为深刻,但也太抽象,不是所有人都能领悟的。自然科学解释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有独到之处,却又往往受到专业的隔阂。唯独文学和艺术,是通过想象的塑造,揭示人生和解释世界。而艺术的魅力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的。艺术的认识作用是全方位的,包括人生的各个层面。从儿童的认识事物,游戏、儿歌和玩具,以及看图识字,都是开发智力,增长知识。青年人走上社会,选择职业,树立远大理想,往往会受到一部文学著作或意见艺术作品的影响。即便到了晚年,不论是再学习还是回顾人生,也存在一个认识的问题。在这里,艺术是大可借鉴的。
(二)教育的作用

艺术是教育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中外古今的许多优秀艺术作品都说明了这一点。我国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提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孔子重视美语,重视《诗》的教化作用,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记·乐本》直接指出:“乐者,通伦理也。”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绘画具有很大的教育功能,能“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因而“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这些古人所讲的具体内容和观点同我们不会一致,但在强调艺术的教育作用上则是相同的。
问题在于,作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艺,其教育的作用本来是恨清楚的,近些年却被一些人搅得很乱。由文学生的“游戏人生”、“跟着感觉走”、“过把瘾就死”为发端,几乎影响到艺术的各个方面,最为突出的就是现代派艺术的泛滥,甚至到了在国家美术馆里用枪打电话亭、摆摊卖对虾、发放避孕套的程度,并把这种恶作剧美其名曰“行动艺术”。现代派的“理论家”竟扬言现实主义过时了,未来的艺术必定是现代派艺术。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思潮和艺术流派,只要有存在的价值,总会逐渐走向成熟。我们对现代派艺术也应该持一分为二的态度,既不能笼统否定,也无法全盘肯定,要对具体作品作具体分析。就像物极必反一样,“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以往饿艺术曾一度变成了政治的附庸,将艺术当做政治和政策的图解。毋庸讳言,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政治的关系,总是相互影响的,不可能硬性割裂;既然同是一个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必然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至少是不应发生严重的矛盾和冲突。但若变为“服务”关系,有了主从和隶属,关系是单纯了,可艺术的个性也就不复存在。事实上,若深刻地揭示生活,哪个严肃的艺术家不是苦心探索。艺术的内容和思想性,在不同题材和形式的作品中所表现的程度也是不同的。待到“文革”后期出现的“三结合”创作班子,即“领导出思想,群众出生活,艺术家出技巧”,艺术也就走向了彻底的败落。从历史的因果来看,现在所出现的倾向,谁能说不是对前一种倾向的反拨呢?

书归正题,艺术的教育作用必须以作品的思想性为依托,而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永远也不会消失。优秀的现实主义艺术作品,是人生的教科书。这不仅是我们现代的优秀作品所证实了的,也为历代的优秀作品所证实。

阅读全文

与为了创造艺术的需要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