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艺术美的创造性

艺术美的创造性

发布时间:2023-01-10 16:11:08

⑴ 怎样理解美术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任何一个美术作品是再现性跟创造性的统一,都是必须在现实基础上经过主观意识加工创造出来的,因此你可以缩小再现性的范围→造型艺术这个方面。这个论点一定是围绕着“主观创造性”跟“客观再现性”来展开的。

在国美,央美都有造型基础这门课,这为了培养美术造型能力,造型能力就是画画技巧。美术笼统的说就是造型艺术,就是富于创造的造型艺术,没有创造力,没有思想的美术作品是死的。

(1)艺术美的创造性扩展阅读

美学与哲学

在与美学相关的学科中,美学与哲学的关系最为密切。美学本身就是一门哲学性质的学科.这是因为:

美学的基本问题就是一个哲学思辨性质的问题。任何理论的形成及其性质取决于它的提问以及提问方式。这里所问的美。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这种把人的注意力从杂然纷陈的感性现象引向统摄一切的抽象的本质,从变动不居的美的事物引向恒久不变的美本身,显然是遵循了古希腊形而上的哲学传统。

同时,美学学科体系的构建也深受当时哲学的影响,其学科框架、理论范式以及思维方式都带有同时代的哲学印记。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历史上的大美学家几乎都是大哲学家,而较少是文学家或艺术家。

最后,西方现代美学与哲学的复杂关系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美学与哲学难以分割的关系。表面看西方现代美学拒斥哲学,但它所拒斥的其实只是西方传统哲学,它所依附的仍是西方现代哲学。

⑵ 艺术美的特点有哪些

艺术美的特点:

  1. 形象性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根据实际生活的体验、认识,根据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而又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艺术情境。形象性是艺术美的首要特征。

2.典型性

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和雕塑作品都不是对现实事物的简单模仿,它们往往是对某一类事物特性的综合反映,从中反映此类事物的本质。不过,它们采取的手段各不相同。典型是艺术家塑造的,具有鲜明的个性、带有深刻思想性的能够放映生活的某些本质和历史发展规律的一批艺术形象,典型形象往往还有着丰富的性格。典型性是艺术美的根本特征。

3.主观性(情感与理想)
同一审美对象,在不同的审美主体那里因不同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的不同审美结果。审美主体对理想境界的不同追求,也会产生不同的艺术作品。

4.永久性
艺术本来是在时间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艺术本身有把时间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

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⑶ 谈谈艺术领域的创造性的认识

1、艺术美是指各种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艺术美作为美的一种形态,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从本质上说,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定向化活动。因此,艺术美也就是人的本质力量在艺术作品中通过艺术形象的感性显现。是指存在于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是艺术家按照一定的审美目标、审美实践要求和审美理想的指引,根据美的规律所创造的一种综合美。
2、艺术美就是艺术形象之美。人们只有通过对艺术形象的欣赏,才能够感受到艺术作品之美。人们说,任何艺术形式都不能离开艺术形象的描绘,没有了形象,那艺术本身也就不存在了。艺术形象是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图画,它是广泛多彩。不能把艺术形象,仅仅理解为人物形象,那些动人的景色、欢乐或哀痛的思绪,一幅熙熙攘攘的生活图画、一种气氛、一种情趣等,他们都是艺术形象。 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表现出压抑、痛苦、忧郁、希望、挣扎、激奋、斗争、挫折,表现出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最后的欢乐,这些思想感情所构成的音乐形象,就是艺术形象。当然它是诉诸于听觉、想象中的形象。
3、自然界中各种事物的形态特征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使人产生美感,并引起人 们的想象和一定的感情活动时,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称为美的形式。如:各种曲线,各种对称图形、各种富有变化而和谐的形体、面孔、声音和色彩。
4、艺术形象是艺术活动中客体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客体再现”,即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如实地描写事物的客观形态,是客观的现实生活再现于艺术作品中。再现固然要描绘得像生活本身那样生动可悲、可信,但再现决不是照相式的有闻必录,而要经过艺术家的选择、提炼、集中和概括,甚至在再现时允许有某种变形,即在再现过程中已体现了艺术家的创作性劳动。 “主体表现”,就是艺术家把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把自己的内心感受、思想倾向、爱与憎,把自己所肯定的或否定的情感态度,甚至自己的意志、冲动等等,都熔铸于形象之中。 对于一个具体形象来说,有的虽侧重于对客体的再现,有的则偏重于对主体的表现。但它们都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如巴尔扎克在小说中,主要在于见了十八世纪的法国社会现实.他通过大量真实的艺术形象,再现了资产阶级的胜利和封建阶级的衰落,不可避免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趋势。但另一方面,他也在这些艺术形象中表露了自己的情感、态度,表现了自己对末落贵族的惋惜,对资产阶级的憎恶,对劳动人民同情的思想倾向。可以说巴尔札克的这些作品就是客观的再现与主体的表现的统一。在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中,一方面是强调艺术与客观世界的密切关系,另一方面则是强调艺术家的心灵表现。 因此,在探讨艺术美的本质、寻求艺术美客观的根源等,都必须坚持艺术美来源于生活,艺术与客观世界有着密切联系这一原则。但也不能认为艺术美仅仅是对客观世界的机械反应、简单的再现。还必须承认在艺术创作中艺术家的主体生命的表现,包括心灵表现。换句话说,在构成艺术美的诸多要素中,应包括艺术家主体方面的因素。而这些主体方面的因素,就熔铸、体现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评价、意志、冲动等;也就是物化在艺术形象中的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
5、艺术美是艺术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任何作品都有内容与形式两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形式是外在的而内容是内在的.面对一个艺术品,首先接触到的是它的形式,然后再去领会它这种形式的内在意蕴,即领会其内容。但真正的艺术品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没有美的形式也就没有真正的艺术,具有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统一,才能对欣赏者产生美感效应.认为,没有美的形式,不论内容有多好,人们是不愿意接受的。强调形式美,不等于形式主义.艺术的形式美是以它和内容的统一为前提的,如果破坏了内容也就破坏了艺术的形式美。形式主义者对形式美的片面追求只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因为从根本上说,形式是需要准确、鲜明、生动表现艺术内容的;若脱离内容去追求形式,就会导致创作上的失败.真正艺术美不光要辞藻的华丽,更需要形式的准确、生动的表现内容,达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 形式美有相对的独立性。当艺术形式美一旦适应艺术的内容被创造出来之后,它就以独特的美学功能反作用于艺术的内容,从而达到强化内容,使内容完美显现的作用。

⑷ 艺术的创造性

艺术的创造性是指不要去纯粹的充当前人的吹鼓手,而是要求你在充分理解前人的长处的同时,发现前人没有达到的高度,填补前人留下的空白的书艺之道.

⑸ 在艺术美中如何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首先说创造性概念,在继承前人的技法或是手法风格的基础上,又有别于前内人的自我表达。不容过艺术美的根本目的并非是为了创新,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正如康德所说无目的的目的性,老子的意思则是无为而无不为;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切有为法如梦幻炮影。所以最高的创造性是无为,对情、对景表达人的最平和的心态。面对美景山是山,水是水!

⑹ 举例说明一下中外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一、艺术美的来源。美术作品艺术美究竟意味着什么,它与现实生活、艺术家的创造,美术语言等有什么样的关系,则是需要认真加以思考才能给予回答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美与自然美、现实美以及人类的社会生活形态具有很大的差别,但从根源上看,前者来源于后者,也就说,只有实现生活才是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源泉。什么是现实生活呢?从它的范围来说,就是多种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的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现实整体,或者说我们每天置身于其中的活生生的现实情境本身。从价值上来说,它既包含着真善美,也有假恶丑。每个时代都有其自身的当代性。从这种意义上说,任何时代的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首先就是反映了这种当代性的社会生活的结果。艺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仅来自现实生活,而且自然界的美。印象派美术作品中光和色,中国画山水中意境的特定美感都是艺术家们研究自然,“外师造化”,“行万里路”的结果。所以,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从根本说,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大自然的深切感受,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界的审美体验的物化形态。毛泽东有精辟的论述:“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
二、艺术美的特征。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心灵和它的产品比自然和它的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黑格尔在这里所说的“自然”不仅包括自然美,也包括社会生活。我们可以说现实生活总是处在流动、变化、转瞬即逝的状态之中,它就象奔腾不息的江河那样不能使自己停留。美术作品中艺术美则犹如一个水坝,能截住流动和生活,并把它们转化为包含了观念和意义的物质形态。这样,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就超越了生活自身流动的特点而具有永恒性。在美术品中的艺术美中注入了美术家的理想和愿望,从而也就使它在思想上具有导向性,在情感上具有感染力。美术作品艺术美的另一大特征是它的创造性。现实生活及其美是原生态的,它就是它自身,而美术作品中的美,如上所述,则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及其美进行观察、体验、思考的结果。美术家的特殊个性,理想和对生活的洞察力,能改造生活的原生形态而使其作品富有创造性。

艺术美是由艺术家通过美术的语言元素和语言规则创造出来的艺术所特有的美。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不是同等于现实中的“漂亮”和“好看”,而是通过特定的美术现象表现出来的艺术自身的“美”。
构成形式的主要三个方面:
1,美术的语言元素
2,语言手段
3,语言规则

比如绘画,世界各国的绘画艺术表现形式大体上分可写实的、抽象的和意象的三大
类。
写实的,也叫具象绘画。20世纪以前的西方绘画,多是写实主义的。不
论是古典的绘画,还是当代的绘画,都是以精心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为主。
丰富的色彩、惟妙惟肖的写照,产生了很多杰出的油画家、版画家。中国古
代最初也主张写形,《尔雅》说: “画,形也。”但不久,顾恺之就提出“传
神写照”的著名论点,即不但要画得像,还要画出事物的精神面貌。这一点,
西方 20 世纪以前的写实的绘画艺术和中国画形神兼备的绘画艺术的理论大
致相同,只是表现形式和绘画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不同。
20 世纪以后,西方绘画由写实主义逐渐演变成各种现代流派,如印象
派、野兽派、立体派等。以后,由达达主义所开始的现代艺术,20 世纪 50
年代发展到高峰,60年代开始走向没落。达达主义认为:艺术是非理性的暴
露,口号是“破坏就是创造”。达达主义的代表人物是瑞士马塞尔·杜桑。
抽象和抽象主义并不是一回事。以中国的画史来说,由彩陶时期到春秋战国,
绘画是一种抽象的描绘,它充满了神话幻想的形象,但和现代的“抽象主义”
迥然不同。比如,西安半坡出土的彩陶盆上的人面鱼纹图形,就是一幅抽象
的图形。人面头顶戴着盛饰的三角形帽子,面颊及嘴角两边各衔着两条鱼,
面部眉以上、嘴以下都涂上了装饰性色彩。距离人面正前方,还有一条很大
的鱼。它表现什么内容呢?据考证,人面图形是氏族社会部落成员举行宗教
活动的化装形象,面颊及嘴角两边的鱼形纹,可能与图腾纹身有关。人口衔
鱼,大约是表现了渔猎季节开始时,人们祈求获得大量食物的愿望。这一富
有想象力的抽象艺术,表达了原始人对劳动生活的情感和认识。还有很多帛
画,塑造的都是充满浪漫主义的神话人物和迷信思想。它们是反映社会生活
中某种观念和人的情感的抽象绘画。抽象的艺术,给人以遐想,给人以美感,
是能为人们接受的。西方有很多艺术作品,如后期印象派绘画,是一些具有
生活情调的抽象艺术,看了同样非常令人神往。我们反对的只是那些荒诞的
作品。
还有一类,就是意象的绘画。这种绘画是中国所特有的,是在中国的土
地上生根、发芽、成长的一门艺术。它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结晶,
是把书法、诗词与绘画交融在一起的美的创造。这种形式揭示了中国画的本
质——意象,是借物象以寄托作者思想、情感的艺术,是“物我合一”的艺
术表现。
什么是中国画的艺术美呢?
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人们对绘画的艺术美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以中国
的山水画来说,它是在长期封建专制政治的压迫及一般士大夫的利欲熏心的
现实之下,画家想超脱现实、回归自然,为了获得精神自由,借以保持精神
纯洁,陶冶情操,解除郁闷而逐步形成的。这是1000年来山水画所以成为重
点内容的原因之所在。
今天,我们处在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生活在这个时代,就应当用时
代的观念,正确理解时代的精神,用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缺少了艺术,在心灵上便会是一片冰冷的荒漠。艺术能激起青少年们无
穷的力量,唤起青少年对理想的追求,获得精神世界的升华。绘画作品的美
渗透人心灵之中,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使身心得以娱乐和休息。在这
个过程中,绘画艺术提高了人们的思想境界,美化了人生,使人受到潜移默
化的教育。因此,绘画应当起到如下两方面的作用:一是给人以愉悦美感,
陶冶人们的情操。二是给人以教育,使人们生活得高尚、纯真,使人们奋发
向上。
生活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创造绘画艺术的源泉。艺术虽不等于生活,
但生活就如同空气和水一样,离开了它,艺术生命也就停止了。不接近生活,
只是漫无边际的遐想,玩弄笔墨,闭门造车,就画不出鼓舞人心的作品。在
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500多年的绘画,多是脱离生活,专事模仿,以至于
在山水画里,所画的人物,都是穿着宋元时期的服饰;没有一个人是穿明、
清朝服装的。脱离生活到了这种地步,可悲可叹!幸亏还有几位和尚逸民造
了反,反对一味临摹,而是“搜尽奇峰打草稿”,使中国画前进了一大步。
在欣赏和创作中国画时,必须考虑三个问题。
第一,我们应当看画上是否表现了时代气息。
不同时代的人受着不同时代的思想、道德的影响与制约,在审美认识上
呈现出强烈的差异性。中国古代从晚唐五代开始,妇女以缠足为美。那时的
人物画中,很多是画“三寸金莲”的。如今时代变了,在今天人们眼里它是
一种丑态、病态。又如,在山水画点景中,常常画个穿着古装的老头拄着拐
杖,弯着腰或看山,或独钓。试想如果今天画一幅河山图,歌颂江山多娇,
再画一个这样的老头看山,就很不协调了。
今天我们欢迎的是表现健康的,与人民的情感息息相通的中国画作品。
比如画山水,带着对祖国河山美好的感情和艺术表现的欲望去描画,作品才
能给予人一派美妙的壮丽河山。表现生活的作品,要向世界树立一种中华民
族坚韧不拔,为理想而奋斗的民族形象。时代在不断发展,对客观世界要不
断认识,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创造出崭新的有时代的气息的作品。
我们反对一味在古画中兜圈子,把自己禁锢在古人们所生活的氛围之
中。我们的生活,既不同于古人,也不同于外国人。我们应当在自己生活的
田园中,去发掘美,表现美。
第二,我们应当看画上是否表现了清新的意境。
关于意境,前面已讲到一些,由于意境说是中国画美学的本质,在中国
画的创作中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不妨把这个问题再详细谈一谈。
什么叫意境?很难下一个确切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意境说早在唐代已经产生。如果探究其思想根源,可以一直追溯到老子
和庄子的美学观点。
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
一。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老子的这种
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虚实结合”成了中国古典美学的
一条重要原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庄子认为,天地万物是有形和无形,虚和实的统一。形象,并不只是有
形的形象,而应该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
老子、庄子的这种思想,对于中国古典艺术中意境的创造,影响十分巨
大。
我们在谈论中国画的本质时,常常提到两个概念,一个叫“意象”,另
一个叫“意境”。

⑺ 美学与艺术美的创造关系是怎样

美学普遍存在与社会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职业岗位,比如画家、舞蹈家、酿酒师、服装师、厨师等等,人人都需要美学,至不过艺术家范围内的美学更具艺术修养性与美学理论性。既然人人都需要美学,自然审美活动是生活中的普遍行为。审美活动是以美的规律进行的,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都是美学范围内的活动。审美就是对美的赏析,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选择或评价一件事物的时候,也就是一个审美活动的过程。而把生活美转化成艺术美是艺术家的主观行为,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德国古典主义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讲,美的现象之全部吸引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神秘,而现象的本质却在它的各元素的必然结合中扬弃。因此熟悉美学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艺术家的创作,促使艺术家自觉地进行艺术创作,且在创作中使天才与修养结合起来。
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美的充分体现”,是高级意识形态的美。艺术想像是艺术创作的核心内容,艺术想像具有艺术创造性、想像是知识与实践的结合。艺术创作体现出真、善、美的统一,黑格尔认为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在于艺术家认识到真实,并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中去,为人们观赏并打动人们的感情。符合社会道德伦理就是善,美是艺术体现的基本特征,只有真、善、美的统一艺术家才能具备相应的鉴赏能力。真、善、美的统一性与辩证性是美学的两个重要的特性。艺术家在体验生活并表现生活中,必然有艺术家独特的感受与发现,并借助于原有的感受创作出个性的表现手法与艺术语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美术风格,之所以能够产生象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提香、乔尔乔内等等代表人物,是由于奇迹般的艺术繁荣促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艺术普遍爱好并蕴藏着众多杰出的艺术人才。

⑻ 艺术美的创造对艺术家提出了哪些要求

艺术美的创造过程。

艺术美也就是艺术作品的美。因而艺术美的创造过程也就是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从人类审美活动的角度来看,所谓艺术作品的创造过程,实质上就是审美主体使自身本质力量逐步显现为作品艺术形象的过程。具体说,也就是艺术家使其在审美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审美意识,包括审美感受、审美意向、物态化的过程。现就创作的几个主要环节作如下说:

1、审美感受的产生。一切艺术美的创造,都以艺术家对客观生活的审美感受为基础、为起点。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初级阶段,没有审美感受就不可能形成审美意识,也就无法进入创作过程。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的高级形态,审美的孕育就在于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之为“艺术构思”。艺术家从事艺术、从事艺术美的创造,都必须以其内心的创作欲望和创作冲动为契机,而这种欲望和冲动则是由艺术家一定的审美感受所激发的。《乐记》说:“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器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泳。”他还认为,无论是自然界的阴晴寒暑,四时代续,还是社会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人事变迁,都是感荡心灵,激发起诗人的创作冲动,也就是悲陈诗,何以其义;悲长歌,何以呈激情。前面我们所引的郑板桥画竹论便形象地描述了艺术家由一定审美感受的触发而产生的创作过程和状态。关于审美感受的产生,我们可以分三个层次来把握:

第一层,审美感受一般离不开对感性对象的直接反映,而且总是同客观事物的表象相联系的。因而,人们常常把它称为审美直觉和艺术直觉。当然,这种直觉实际上已渗透了艺术家的自觉理性,是一种包括感觉、知觉、情感、理解、想象等因素在内的复杂心理过程,只是还没有上升到通常所说的理性认识。苏珊朗格在谈到对事物的直接把握时曾举过这样的例子,大部分人通过直觉就能够觉察到自己左右手间的相似,而必须首先通过思维去找出这一只手与那一只手间的—一相似,我们只要对照看上一眼,就能直接猜测出幕履内部的空间形状,而无须先将它解剖开来,然后再加以仔细研究。他这里所说的就是对对象的一种直觉把握。这种直觉把握不同于科学的理性认识,它不需要对手的特征作科学的抽象来对它们作把握点或通过对幕履的解剖,科学的计算出它的内部结构。但在这种直觉的把握中,却既包含了理解与想象的因素,否则就不可能觉察到双手的相似,也不可能猜测到幕履的空间形状。我们所说的觉察、猜测就带有理解、想象的性质。在艺术和艺术美的创造中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第二层,艺术家对客观世界的审美感受是对感性对象的一种包含有理解的直觉把握。郑板桥在另一处论“画竹”,一反苏轼“胸有成竹”之说,首倡“胸无成竹”之精论。说他画竹时,浓淡疏密,短长肥瘦,随手写去自而成局,寄神理俱足也。这似乎是一种不经过头脑思维的无意识的涂抹,实际上是对竹子作长期观察体验后的一种直觉把握。所谓“胸无成竹”,实际上并不是胸中无竹子的意象,而只是说在作画时这种意象自然而然的流于笔端,好像作者并没意识到它的存在似的。绘画能达到随手写去,自而成局、神理俱备的境界,离开了由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的这个审美感受的体验的审美产生过程,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

第三层,审美感受不仅寓有理性的因素,而且还寓有情感的因素。审美感受之所以不同于一般的感觉,就在于其表象运动和情感活动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艺术家在感知客观世界中的某一具体事物时,一方面在大脑中产生对该事物的表象,另一方面由于对该事物与自身的某种肯定或否定的关系而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这种情况构成了审美感受中表象、情感、理解的三者的综合运动与融合。利夫.托尔斯泰谈到艺术创作中的情感表现时举了这样一个简明的例子,比方说,一个遇见狼受过惊吓的男孩,把遇狼的事叙述出来,他为了使他人在他心理所体验过的这种感情,于是描写他自己在遇见狼之前的情况所处的环境的清明,他那愉快的心情,然后描写狼的形象、动作,他和狼的距离等等。所有这一切,如果男孩子叙述时再度体验过他所体验的一切,这就是艺术。托尔斯泰用这个例子说明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很显然,在这个审美感受过程的阶段,表象也就是狼的形态、动作以及周围的环境等等。理解就是自己与狼之间的意识,情感也就是由此而产生的恐怖,这些是彼此交织在一起的,三者互相交织、融合,共同构成审美感受的内容。

审美感受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但是由于它总是由具体物象所引起的,所以偏重于对具体对象的感性直观,带有分散性、个体性的特点。在审美感受中虽然包含有理解、想象的成分,但这种理解仅仅局限于主客体间的有限范围,想象也难以逾越有限的时空。因而它只是属于艺术家审美意识的初级形态。这种初级形态的审美意识,还不能直接转化为作品的艺术形象,但它是艺术家信息库中的宝贵库存,是构成未来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因此对于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来说,总是以满腔热情投入生活,去观察、体验、感受各种各样的生活情态,乃至具体生动的细节,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信息库存。以上讲的是艺术创作的第一个环节,审美感受的产生。

2、审美意象的蕴育。艺术家从对生活的观察体验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由此产生创作的欲望和冲动。但是不存在艺术家信息库的分散、零碎的表象材料,只有在艺术家头脑中经过加工、改造、孕育成完美的审美意象,才有可能物化为美的艺术形象。审美意象是艺术家审美意识高级的形态。所谓意象,顾名思义是意与象的统一。具体说是指事物的外在表象与内在意义的统一。事物的表象是个别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的意义是普遍的、概念的东西。意象的孕育就在于实现个别与普遍的综合,或表象与概念的统一。这一工作,在艺术创作中通常称为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对于艺术形象的创造乃至整个创作过程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巴尔札克在谈到意大利画家高雷奇奥创作的圣母像时说,这个艺术家远在他创作圣母像之前,早就在欣赏这个思索非凡的形象幸福中陶醉了。他又说:一个诗人一个画家或是一个雕刻家,能使他的作品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是因为他的创作构思和创作过程是同时进行的。这就告诉我们,艺术家在把他所构思的艺术形象提到画幅之前,这个形象实际在他的心灵中已成熟了,以后的事只是把这活的生命体交给观赏者而已。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构思的重要性。

艺术构思的任务就是把艺术家在审美感受阶段所获得的丰富表象材料综合、加工改造成蕴含有一定生活意义的审美意象。正因为艺术构思的过程,遵循着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人们一般把艺术构思阶段这种具有自身特点的思维活动称为“形象思维”。因而艺术构思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当然这并不是说形象思维只存在于艺术构思阶段,而只是说在这个阶段中,形象思维显得特别活跃,其作用也尤为明显。在艺术构思阶段,艺术家赖以孕育审美意象的形象思维活动,主要表现为自觉的表象运动和想象活动。

⑼ 什么是艺术创造力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专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属水岭。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
艺术的要旨就是创造性,只有创造性的艺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艺术。一件艺术品的诞生,是创造者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结果,一切文化艺术领域的创造性活动是创造者艺术个性和精神的自然延伸。艺术的本质在于它能将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寻常之物表现的异乎寻常。它充分赋予惯常所见的庸俗之象以特别打动人心的力量。这些都是与艺术的创造性分不开的。一件成功的艺术作品从思维雏形、制作过程到视觉呈现,集合了创造者自身的创造力。没有创造性的艺术作品是无生命力的。它难以从根本上动人心魄,也就失去了艺术本身的价值。

⑽ 艺术形式上的创造性是什么样的

确实,在艺术中,形式是多变的,我们还往往特别地要说,它必须是能体现个性的创造性。专但是,形式的属“独创性”究竟意指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否仅仅是处在“形式”领域之内的问题呢?这正是一件大可质疑的事情。我们正是要问:一个作品是否只要具备了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形式,它就算有了艺术上的“独创性”?

形式的新奇和独创性本身,能否规定出作品的“作品存在”?其实,谁都知道,艺术活动的领域并不是一个纯粹主观自由的、任人造的领域。艺术的自由,绝非此种意义上的自由。

阅读全文

与艺术美的创造性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