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陶器谁发明的

陶器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3-01-07 03:05:43

❶ 陶器是什么时候发明

制陶的发明与人类知道用火有密切的关系,被火焙烧的土地或者粘土因落入火堆而变得坚硬定型,可能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他们需要的器物。因此,就一般意义来说,制陶完全可能由不同地区的原始先民各自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发现、发明,而不一定需要其他地方人群的传授与教导。我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与磁山文化的陶器和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不论形制、器类、工艺与装饰都不一样,显然都是各自独立发生的。

第三种说法是虞舜发明了陶器。《史记》中就有虞舜在河滨制陶的记载,这种说法看来比较可信。

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指出,陶器并不是具体某人发明的,而是无数先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改进的产物。

❷ 历史问题传说中发明陶器的是谁

传说中发明陶器的是炎帝神农氏
神农耕而作陶
神农氏,是中国古史传说中的著名神话人物,是农神和医药神,又是陶神。传说他教民播种,又教民作肉,还尝百草治病于民。这是在《周书》中记载下来的。这可能反映了周代以前的传说历史。
舜陶于河滨
舜,是古史传说中的著名人物,是上古五帝之一。从前的陶工一般都供奉舜为窑神,把发明陶器的功劳归于舜。说他“耕于厉山,渔苗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这则记载见于《史记》,类似的文字还见于先秦诸子文献中。还有《考工记》说“有虞氏上陶”。据研究,舜属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族首领,他决不可能是发明陶器的人。但是舜在古人心目中有很高的威望和较好的形象,所以人们极为赞美他的功德。
宁封子为黄帝陶正
宁封,是道教的神话人物,是一位神仙。说他是黄帝时候的人,曾于黄帝手下为官,主管制陶。后来宁封积火自烧,随烟气上升成仙。宁封子为黄帝陶正的传说见于《列仙传》。在《吕氏春秋》中又有“黄帝有陶正昆吾作陶”的说法。
另外,也有人将“女蜗抟土造人”看作制陶的传说。

❸ 陶器是哪个国家发明的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人民在世界科学史上和文化史上,都曾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其中陶瓷的制作工艺及其发展,更是绚丽多彩,鲜艳夺目的一页。
人类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经常和泥土打交道,逐渐发现了粘土与适量的水混合后,它就会有粘性和可塑性,可以用手随意把它塑造成各种形状,在强烈的太阳光下晒干,泥坯变硬,即可盛放干东西。当然,这些土器由于没有经过焙烧,不太坚固,使用时容易破碎,尤其遇水要溶化。但是,随着人类世世代代长期用火经验的积累,对于火的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火与土的结合,社会生活的需要,这就为陶器的出现准备了必要的条件。考古材料证明,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只要具备了必要条件,任何一个古代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独立制作出陶器。它是人类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各自独立创造出来的。陶器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新篇章,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同时,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生活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的产生还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有联系,一般是先有了农业,然后才出现陶器。这些创造发明,无疑应归功于妇女。因为在性别分工的基础上,妇女是家里的主人,必然首先从事这些活动。这种习俗还可以从现在云南景洪傣族妇女慢轮制陶中看到痕迹。要详细说明我国陶器的起源,目前的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都很不足,不过最近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和河北安武磁山出土的陶器都比较原始,据碳14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五六千年以前,是华北新石器时代已知的最早遗存。这些发现不仅有利于探索陶器的起源问题,同时还揭示了正是在这些遗存的基础上,才发展成为后来广泛分布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直到阶级社会的商周文明,它们在制陶工艺和器型的发展上,基本上是一脉相承的。此外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广西桂林甑皮岩的陶器也具有一定的原始性,其碳14断代也在公元前四五千年以前,同样属于新石器时代较早的遗存,它们同后来华南地区的陶器发展也有着互相联系。考古发掘表明,全国很多地方,在新石器时代,都曾普遍地使用过陶器,但那时的陶器制作,还只是把泥土先搓成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地叠上去,并将里外抹平,称为盘筑法。如仰韶文化中的小口尖底瓶,在器底内部还保留着泥条盘筑法的痕迹。用盘筑法制成的器形不可能规整,器壁上常常留有指纹。以后人们经过不断实践,反复摸索,又发明了用轮制来修整陶坯。它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藉其转动的力量,用捻拉的方式使之成型。用轮制法制成的陶器,器形规整,厚薄均匀,器物表面留有圆环状轮纹。在一些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内壁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这种轮纹。从出土的陶器来分析,我国新石器时代的轮制设备,可分为快轮和慢轮两种形式。慢轮修整的陶器往往有局部轮纹,例如仰韶文化的某些陶器上,轮纹大多出现在器口部分,这是慢轮修整口沿留下的重要证据。到了大汶口文化晚期,尤其是龙山文化时期,轮制已普遍使用,从器物内外同心轮纹上看,无疑是在快速转动的快轮上制成的。轮制法的使用,标志着制陶技术的发展和日渐成熟。
当制陶技术不断发展、工艺不断改进的同时,人们也对陶器加以装饰。为了美观,用有色颜料,如赭、红、黑、白等在陶器的表面进行彩绘,于是诞生了各种纹饰美观、色泽鲜艳的彩陶,以期达到实用与美观的效果。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中,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出土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特别精美。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河姆渡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属于另一种类型,即黑陶。尤其是山东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的黑陶,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是新石器时代陶器中的一朵奇葩。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尤为辉煌,但青铜器的使用不能代替陶器,因此陶器成为普通人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品而盛行不衰,并有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以生产灰陶为主。商代晚期灰陶的制作变得更为粗陋,虽说呈下降趋势,但白陶和印纹陶却有了更大的发展,其中尤以白陶胎质洁白细腻,质地坚硬,花纹谨严,吸收了同期青铜艺术的特点,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制陶业以生产民间实用器皿为主,除承袭商代一些陶器形制外,并没有多大的创新,但建筑用陶却有了新的发展。
秦代陶器的品种繁多,大多仿自铜器的造型。最惹人注目的是兵马俑,被誉为世界奇观。个个形体高大,和真人真马大小相似,形象生动而传神。整个军阵严整统一,气势磅礴,充分展现秦始皇当年“奋击百万”、“战车千乘”统一中国的雄伟壮观情景。由于陶俑体型高大,制作时,首先考虑如何能使它稳固地站立起来,于是陶工们想了两个办法:一是将腿部做成实心圆柱体,承受腿部以上躯体的重量,使之不易压塌;二是在俑的足下粘接一块足踏板,这样除了可以增加下部的重量,降低重心外,还可以使俑和地面的接触面增大,从而使陶捅的稳定性大大增加。秦兵马俑的烧成,是陶瓷工艺史上的空前壮举,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而且为我们研究秦代烧陶技术和雕塑艺术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物资料。
汉陶俑的制作也极为艺术化,出土的说书人俑神形皆备,令人叹服。汉代的砖瓦艺术也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其画面精细,内容丰富,极富时代气息,多侧面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西汉陶器最常见的是泥质磨光灰陶,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在釉料中加入助熔剂的铅色釉陶。铅釉陶的制作成功,是汉代制陶工艺的又一成就。釉料中加入铅,不仅可以降低釉的熔点,还可以使釉面增加亮度,平整光滑,使铁、铜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色;但以绿釉为多,绿如翡翠,光彩照人。墓葬中出土的铅釉陶器表面,往往泛出一层银白色的光泽,称为银釉。其形成银釉的原因是由于釉面长期受潮,釉层表面析出多层次的沉积物,在光线折射下,就产生了银白色的光泽,并非在釉料中加入银的缘故。汉绿釉中的银白壶、狩猎壶在1984年时,每件价格在香港一下子升到了两三万美元,以后随着绿釉罐的大量出土,价格才跌落下来。
汉代铅釉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在我国陶瓷史上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为后世著名的唐三彩的出现开辟了道路,而且为明清景德镇五彩缤纷的釉上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的釉陶楼阁虽是陪葬物,但它也是我国开始烧造琉璃瓦的先导,在我国建筑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陶器,由于瓷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使用,逐渐不为人们所重视,所以制陶业呈现衰落局面。陶器制品一般都很粗糙,不仅种类不多,且灰陶的火度低,质量低劣。而陶塑艺术的水平也不高,制作程式化,表面呆板,比例失调,非常粗拙。能代表这时期陶塑艺术水平的是北朝陶塑人物和动物。其造型尤为生动。陶塑人物中,文吏俑一般头戴冠,身着袍,腰束带。或双手下垂,或拱袖而立,温良恭谨,具备北朝艺术的特征。武士俑以骑甲马武士俑和按盾武士俑令人注目,人马全身披甲,威武强悍,勇猛异常,体现了北朝军队的战斗力。陶塑动物中突出的有马和骆驼,马四蹄矫健,鞍鞯华丽,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陶塑骆驼,从北朝始方有,制作也有相当的水平。元邵墓中出土的一件骆驼,昂首屹立,双峰间设鞍,上被长毯,毯上横置货袋,仿佛正在跋涉远行,是北朝陶塑艺术中颇具特色、令人爱不释手的作品。
在南北朝的陶塑艺术基础上,唐代三彩陶俑的出现,更是将陶塑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无论是造型、施彩或是制作都达到了相当高度,为后世所不及。三彩女俑、镇墓兽、文武俑官、罐壶盘碟等,都成为文物交易中的宠儿,身价倍增。三彩女俑,每件万元,高一点的文官三彩俑,每件五万元上下,三彩罐壶等,每件也都在万元左右。三彩陶俑,一直到宋、元、辽还在流行,但无论风格和气派,整体水平都赶不上唐代盛世。就在三彩陶的发展后劲不足的时候,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又异军突起,成为陶器中一个独具特色的品种。紫砂陶产生于宋,盛行于明中叶以后,一直为人们所喜爱,至今仍长盛不衰。特别是紫砂陶优良的质地,美观古朴典雅的色泽,更是令古代文人雅士们倾倒,于是紫砂陶茶具上诗、书、画、篆刻一应俱全,成为我国茶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古朴高雅的紫砂陶历来为藏家所珍爱,成了文物中一个独特的品种。

❹ 陶瓷是哪个朝代发明的

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初见简单粗糙的陶器。陶器在古代作为一种生活用品,在现在一般作为工艺品收藏。
历史[编辑]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下维斯特尼采爱神。
早期陶器的制法[编辑]
一般认为最早的陶器是手制的,并在篝火(bonfires)烧制。烧制时间短但火达到的最高温度可以很高,约在900℃左右,而且达到的速度很快。黏土与沙、砂砾、打碎的贝壳或打碎的陶器调合后会被用来制造篝火烧制陶瓷器,这是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坯体质地令水及其他挥发性成分可以轻易离开。黏土中较粗糙的粒子亦会发挥在冷却时限制陶器坯体内部收缩的作用,此过程以缓慢速度进行,并减低热应力及破裂的危机。早期以篝火烧制的陶器主要是圆底的,用意是避免尖锐的角令破裂容易发生。最早有目的而建设的窑是穴窑(pit kiln)或沟窑(trench kiln),即在地面掘一个洞再在上面铺满燃料。在地面的洞提供了隔离层,令烧制过程可以有更佳的控制。

东京国立博物馆中一个在前10,000年-前8,000年绳文时代早期,由碎片重建的陶制容器。
最初的陶器[编辑]
最早已知的陶瓷器是格拉维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现今捷克下维斯特尼采(Dolni Vestonice)境内发现的陶器:下维斯特尼采爱神(Venus of Dolní Věstonice)。这是一个爱神维纳斯的小雕像,可以追溯到前29,000年至前25,000年(格拉维特文化(Gravettian)),表现为一个裸露女性的形态雕像[1]。而最古老陶制容器是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的陶器罐碎片,于2012年发现的。大约追溯到前20,000年至前19,000年。[2]在之前2004年中国江西仙人洞文化中3B1层就出土的条纹陶,其烧制年代至少在13000年以上。[3]而日本早期绳文人约在前10,500年也制造陶器罐[4] [5]。绳文指的是在黏土容器及塑像上利用绳缠绕棒子所加上的记号。在前10,000年制造的陶器亦在中国出土[6][7][8]。有迹象显示北非的陶器在距今10,000年前独立发展出来的[9],而南美的陶器则是在距今7,000年前[10]。
陶器前6,000年至前3,5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前6,000年加泰土丘(Çatal Höyük)发现的陶器。
陶轮在美索不达米亚约在前6,000年至前4,000年(欧贝德时期(Ud period))发明,为陶器生产带来革命。因为它的出现,专门化的陶艺家可以满足世界一级城市的发展需要。而在中国的跨湖桥文化(前6000年至前5200年)中也发现了使用陶轮的痕迹。[11] 。陶器在古印度梅赫尔格尔(Mehrgarh)时期二期(前5500年-前4800年)及三期(前4800年-前3500年)被使用,当时为陶瓷新石器时代或红铜时代。陶器,包括那些称为ed-Dur容器的,源自印度河流域,在印度河流域文明不同的地点发现[12] [13]。
陶器前1,500年至前3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地中海地区希腊黑暗时代时期(前1100年-前800年),艺术家利用几何图案如正方形、圆形及直线去装饰双耳细颈瓶(amphora)及其他陶器。
陶器前500年至100年的发展[编辑]
罗马共和国(前509年-前27年)的陶器以伊特鲁里亚的陶器为基础发展出自己的风格,当时的陶器主要为单一的黑色。到了罗马帝国初期,大型陶器工场的出现令陶器的质素及产量上升,陶器的颜色亦由黑色转变为红色[14]。而此技术亦约在70年期间在整个欧洲,包括北至英国、丹麦,东至希腊完全传播开来。而北非亦得到此技术,形成其独特的非洲赤色陶器[14]。因为北非较佳的陶器质素而被欧洲商人带回欧洲贩卖。

在中国,陶俑在春秋战国时开始出现,于秦汉时达到高峰。著名的有秦始皇陵中的兵马俑。秦汉时期的陶器主要为硬陶,出现了陶砖、陶瓦和瓦当,制作工艺精美,故后人有“秦砖汉瓦”之说[15]。汉代,出现了在釉中加铅的技术。铅能使陶器的釉面光滑度和平整度增加,还能使铁、铜等着色剂呈现美丽的绿、黄、褐等颜色。[16]
陶器700年至1,200年的发展[编辑]
约在700年阿拉伯人对北非的入侵终止了北非陶器的商贸业,而制陶业的中心被带回欧洲,但其质素并不佳。制陶技术的发展转为由东方中国的隋朝(581年-618年)带领。那里的陶艺家开始制作陶瓷杯及水壶,而这些陶器的受欢迎情况由东方直达西亚。但因为陶器本身不适合作长途的旅程的关系,令那些陶器在西亚变得太贵。以上情况令当地人想出了利用铅作釉料,利用低成本的方法模仿出中国陶瓷的白色。此技术慢慢的倒过来转回中国及欧洲。约在1200年的元朝,中国的彩釉技术令西亚再度想出了辨法去模仿中国,而欧洲则想出了辨法去模仿西亚的彩釉[17]。
陶器1,500年至1,800年的发展[编辑]
在安土桃山时代,日本的陶瓷技术开始萌芽,当时日本主要由韩国引入陶艺家的战俘来满足其在茶道的需求。而"茶圣"千利休的大力推动及翻新以质朴为本质的日本古窑,令日本陶器的发展及质素出现了大幅度的提升。而明朝在17世纪中期崩溃后,欧洲渐难取得中国高质素的陶器,所以转而引入日本的陶器,令日本陶器技术得到另一次作进一步发展的机会。而后期日本进行了锁国的措施,令日本传而向本土的传统技术作探究,但慢慢地陶艺发展包含成过多的装饰及过多的技巧[18]。
16世纪晚期,紫砂陶制作开始成熟,各式各样的紫砂陶具开始出现,其中以紫砂茶壶为最。清代开始紫砂壶造型变为繁复,壶面上出现题字,书画乃至篆刻,成为文人雅士把玩之物。[19]
现代[编辑]
在19世纪后期,因为机械的引入令大量生产的时代来临,但同时亦摧毁了陶艺的发展。陶器质素的下降趋势持续至20世纪,直到1930年代才在欧美间出现了复苏。陶艺发展转变为个别的陶艺家来带来创新的潮流,而部分陶艺家则从日本的原始陶艺,或是古代美国印地安人的陶艺来取得灵感。现代的商业产品则从他们带来的灵感引入大众化的物品中,例如餐具[20]。
瓷器是一种由瓷石、高岭土等组成,外表施有釉或彩绘的物器。
瓷器的成形要通过在窑内经过高温(约1280℃–1400℃)烧制,最早出现于商代中晚期,瓷器表面的釉色会因为温度的不同从而发生各种化学变化。烧结的瓷器胎一般仅含3%不到的铁元素,且不透水,因其较为低廉的成本和耐磨不透水的特性广为世界各地的民众所使用。
原料纯净度高的瓷器,在相互碰撞时,会发出类似金属相撞的清脆声音。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中国特产奢侈品之一,千百年来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会被视作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而受到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考古验证瓷器最早的产地是在中国,但究竟出于哪个年代尚没有准确的定论。目前人们将发掘自河南郑州商代(约前15世纪—前9世纪)的高岭土彩釉器皿作为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瓷器。中国在其东汉时期发展出较为成熟的青瓷制法。
中国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世界上最大的瓷器生产国及出口国。宋以前高档瓷器主要用于皇室的生活,在中国陕西省法门寺出土的越窑青瓷名品——秘色瓷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瓷器制艺的颠峰。宋代有五大名窑,北宋后中国瓷器制作工艺不断上升,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将大量瓷器出口至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成为中国出口的主要代表工艺品之一。
与之相对的日本,也在平安时代开始出现陶瓷艺术制造,结合日本发扬的茶道文化,不断地出现瓷器的著名产地,先后有六古窑、远州七窑等瓷器名产地。而在安土桃山时代一段繁荣的茶道文化中,很多茶人如利休七哲中的牧村兵部、瀬田扫部、古田织部、芝山监物同时也就是著名茶道瓷器的制作者。

❺ 陶器是由谁发明的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都。英国文化史家罗伯特·路威精辟地指出:"陶器是文明的指数。"早在6000年前我国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就有了品种极为丰富的彩陶、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印纹陶等。这些陶器,无论选择原料、成型技术、艺术加工和烧成温度方面,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界标,表征了新石器时代的开始。因此,考古学上,各文化阶段往往是以当时艺术家制造的陶器形状和花纹来命名的。关于陶器的发明时间及发明者,历代有着诸多不同的传说。 一、神农制陶说。据说是孔子删《尚书》所剩的资料编成的《逸周书》记载了"神农耕而作陶"的故事。这一说法得到了后世许多人的赞同。明代山阳人罗欣在《物原》一书写道:"神农作瓮。"明万历年间,黄一正撰有《事物绀珠》,确认陶器造于神农。近人吴仁敬、辛安潮的《中国陶瓷史》中指出"及神农伏羲时,......以火烧土,使成为素烧之陶器"。一部分学者认为,陶器的发明不仅成为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必需品,特别是对于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们,陶制纺轮、陶刀、陶锉之类的工具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神农耕而作陶"的传说,正是把制作陶器和农耕威系在一起的。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逸周书》系战国、秦、汉之间的著作,其中真赝参半。传说中的神农是生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离《逸周书》撰成至少有2000多年,这些记述显然是难以令人置信的。 二、燧人氏之前制陶说。南宋罗泌撰有《路史》一种,其中《前纪》记传说时代三皇及阴康、无怀等事迹,《后纪》记太昊至夏朝的事迹。书中认为陶釜的发明者是钻木取火和结绳记事发明者的燧人氏,因此,陶器的发明似乎要更早一些了。但是,由于《路史》大都取材于纬书及《太平经》、《洞神经》、《丹壶记》等道家依托之言,驳杂不纯,多不可信。 三、虞舜制陶说。先秦史官档案记录汇编《世本》的"作篇"讲:"舜始陶"即虞舜这位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是陶器的发明者。《周礼·考工记》中也有"有虞氏上陶"的说法。这一见解也为后代许多论著转相引用,《史记·五帝本纪》有"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唐代张守节在《史记正义》中确认舜是在"曹州滨河作瓦器"。 四、昆吾制陶说。战国末由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辑合百家之说而成的《吕氏春秋》,认为黄帝时才创设专官陶正昆吾来管理制陶。《墨子·耕柱篇》有"陶铸于昆吾"的记载。相传昆吾是颛顼的后裔,传说他"制作陶冶,埏埴为器",发明了制陶技术。蜀汉时的史学家谯周著《古史考》,认为神农时食谷,是把放在石头上之谷烧烤后食之,直到黄帝时才有了陶制的釜甑。中国硅酸盐学会编的《中国陶瓷史》一书认为昆吾实际上是夏代的昆吾族,以善于烧制陶器和铸造青铜器著称,相当于夏代时期的二里头文化早期出土的遗物就有用普通黏土作原料烧制的大量黑灰陶器。 不少学者指出古文献里关于早期具体人物发明陶器的传说是不可信的。不能把早期传说当做真实的历史,把某种发明归功于假想中某一有名的人物。陶器的创制,不是某一个人的发明,而是无数先民从生产实践中逐步改善的产物。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中描绘了19世纪美洲印第安人用泥涂在树枝做的筐里,晒干了盛物品,由晒干的泥器到烧成陶器,这是累积了生产经验所得到的进步,必然是集体智慧的产物,而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 但是任何传说都是有一定的历史事实做根据的。探究这些古文献记载的传说,从这种纷繁杂陈的矛盾叙述中,是完全有可能理出对陶器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的史实来的。 (邹振环)

❻ 陶瓷是谁发明的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从河北省阳原县泥河湾地区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来看,在中国陶器的产生距今已有11700多年的悠久历史。
陶器是用泥巴(粘土)成型晾干后,用火烧出来的,是泥与火的结晶。我们的祖先对粘土的认识是由来已久的,早在原始社会的生活中,祖先们是处处离不开粘土,他们发现被水浸湿后的粘土有粘性和可塑性,晒干后变得坚硬起来。对于火的利用和认识历史也是非常远久的,大约在205万年至70万年前的元谋人时代,就开始用火了。先民们在漫长的原始生活中,发现晒干的泥巴被火烧之后,变得更加结实、坚硬,而且可以防水,于是陶器就随之而产生了。陶器的发明,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陶器中的精品有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1万多年的灰陶、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还有秦代的兵马俑、汉代的釉陶、唐代的唐三彩等。到了宋代,瓷器的生产迅猛发展,制陶业趋于没落,但是有些特殊的陶器品种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如宋、辽三彩器和明、清至今的紫砂壶、琉璃、法花器及广东石湾的陶塑等,都是别具一格,倍受赞赏。
但是陶器始终是文明初级阶段的低级产品,它本身存在的缺陷注定了它逐渐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伟大发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勤劳智慧的中国先民们点土成金,写下光辉灿烂的篇章,为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亨有盛誉的中华古瓷,已成为世界各大博物馆里的明珠,也将越来越广泛地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对象,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陶瓷爱好者的珍重。
中国瓷器的发明和发展,是有着从低级到高级,从原始到成熟逐步发展的过程。早在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出现了原始青瓷,再经过1000多年的发展,到东汉时期终于摆脱了原始瓷器状态,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330多年的发展,到了唐朝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的进步促进了制瓷业的发展,如北方邢窑白瓷“类银类雪”,南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形成“北白南青”的两大窑系。同时唐代还烧制出雪花釉、纹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贴花装饰等品种。
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名窑迭出,品类繁多,除青、白两大瓷系外,黑釉、青白釉和彩绘瓷纷纷兴起。举世闻名的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为世所珍。还有耀州窑、湖田窑、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等产品也是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好局面,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统理窑务,发明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制出大型瓷器,并成功地烧制出典型的元青花和釉里红及枢府瓷等,尤其是元青花烧制成功,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宋、金时战乱后遗留下来的南北各地的主要瓷窑仍然继续生产,其中龙泉窑比宋时更加扩大,其中梅子青瓷是元代龙泉窑的上乘之作。还有“金丝铁线”的元哥瓷,应是仿宋官窑器之产物,也是旷世希珍。
明代从洪武35年开始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200多年来烧制出许许多多的高、精、尖产品,如永宣的青花和铜红釉、成化的斗彩、万历五彩等都是希世珍品。御窑厂的存在也带动了民窑的进一步发展。景德镇的青花、白瓷、彩瓷、单色釉等品种,繁花似锦,五彩缤纷,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还有福建的德化白瓷产品都十分精美。
清朝康、雍、乾三代瓷器的发展臻于鼎盛,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景德镇瓷业盛况空前,保持中国瓷都的地位。康熙时不但恢复了明代永乐,宣德朝以来所有精品的特色,还创烧了很多新的品种,并烧制出色泽鲜明翠硕、浓淡相间,层次分明的青花。郎窑还恢复了失传200多年的高温铜红釉的烧制技术,郎窑红、缸豆红独步一时。还有天兰、洒兰、豆青、娇黄、仿定、孔雀绿、紫金釉等都是成功之作,另外康熙时创烧的珐琅彩瓷也闻名于世。
雍正朝虽然只有13年,但制瓷工艺都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雍正粉彩非常精致,成为与号称“国瓷”的青花互相比美的新品种。
乾隆朝的单色釉、青花、釉里红、珐琅彩、粉彩等品种在继承前新的基础上,都有极其精致的产品和创新的品种。
乾隆时期是我国制瓷业盛极而衰的转折点,到嘉庆以后瓷艺急转直下。尤其是道光时期的鸦片战争,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力衰竭,制瓷业一落千丈,直到光绪时稍微有点回光返照,但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清王朝寿终正寝。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陶瓷发展史,并至此落下帷幕。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古陶瓷发展史,它虽然是以衰退而告终,但是它给后人留下的这份珍贵而又丰富的遗产,将永远放射出灿烂的光辉。

❼ 陶瓷是谁发明的

上古时代已有远古人类发明并开始使用陶器了,至于陶瓷于哪年被谁发明无从考证。

陶瓷发明及发展历程如下: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自度。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c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技术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五代时的陶瓷造型则较多地沿袭了唐代风格。

(7)陶器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陶瓷的保养

1、 日常清洁可用家用洗洁精。

2、 用肥皂加少许氨水或先用等量亚麻子与松节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强,可将瓷砖擦的更有光泽。

3、 如将浓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强的液体洒在砖上面,应立即擦洗干净。

4、 定期为抛光砖打蜡,取得持久保护作用,时间间隔2—3个月为宜。

5、 如砖面出现少许划痕,在划痕处涂牙膏,用柔软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划痕擦干净。

❽ 是谁发明了陶器

炎帝神农是陶器的发明者 太平御览》中说:神农“耕而作陶”;《路史》中写道:“神农”延之为器,说的都是炎帝神农发明、制作陶器的情况。

阅读全文

与陶器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浏览:970
转让翻转犁 浏览:705
门头广告牌使用费合同 浏览:835
厂转让样本 浏览:8
摊销土地有残值吗 浏览:529
永久煤柱摊销系数是多少 浏览:421
工商局的权力 浏览:637
商标注册0603分类 浏览: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