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谁知道中国之美
“中国之美”是中华民族国艺文化交流促进会与北京中传国艺文化交流中心通过大量研究,集思广益共同创意策划的一个主题文化传播项目,是为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选择的一个特别的切入点、开拓的一条特殊的路径。
中国之美”的缘起
近百年来,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了时代的最强音,成为了中华民族走出屈辱、走向昌盛的内在动力,成为了民族精神与国家意志的核心要素,成为了时代领袖们唤起民众、凝聚人心、振奋精神、再创辉煌的精神力量,成为了古老的中华民族立志为实现全人类和睦相处、和平发展、和谐共生而努力奋斗的代名词,成为了民众共同的理想、追求与目标。
纵观人类文明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无论是中国的尧舜时期、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还是欧洲的文艺复兴、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西方现代科技文明的快速发展,文明的进步都依赖于文化的昌盛与引导,文化的飞跃也总是依托于文明的繁荣与支撑,文化与文明、物质与精神,相辅相成、刚柔相济地推动着滚滚的历史车轮。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软实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凸出表征,是当今综合国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古老的中华文化,她浩若星汉、悠久璀璨,她哺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成为了护佑中华民族生存、推动中华民族成长壮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能够历经战乱纷争、朝代更迭、天灾人祸以及外族侵略,于艰难险阻、起伏挣扎之中传承至今,并再一次地走向繁盛与辉煌,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中华文脉的绵延不绝。
今天,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又一次的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成就已经举世瞩目;繁荣文化、发展文化,文化兴国、文化强国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文化的内涵及其丰富。今天,我们要大力弘扬并且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应该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中国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内涵,并且应该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让国人、让全人类喜爱、接受、分享与追求。因此,“美”应该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走出去的关键词。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能够使人类感到愉悦的一切事物,是人类对事物的感受与最基本的评价标准、取舍标准。发现美、创造美、分享美是人类的共同天性。中华民族精神境界的最高追求是“真、善、美”,中华民族对“美”的发现、创造与分享的态度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包容、欣赏、融合的态度与和谐一统的思想。
“中国之美”就是在这样的认知基础与时代背景下,通过大量研究、集思广益而提出的一个文化主题,是为弘扬中华文化、实现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而选择的一个特别的切入点、开拓的一条特殊的路径。它诞生伊始就肩负着中华民族文化强国的伟大历史使命。
如前所述,“美”不但是事物共有的属性、人类共同的追求,而且“美”还具有跨时空、跨种族、跨文化、跨宗教、跨国度、跨地域在人们心中产生共鸣的特征。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够于传世书画之前流连忘返、于跨文化的音乐之中动情陶醉、于古典经传之上豁然顿悟、于世界名著之内心驰神往、……,其根本原因皆是文化之大美、壮美、秀美、完美甚至是凄美在震撼、呼唤、激荡、感动着人类的心灵。“中国之美”就是要将中华民族文化之“大美、壮美、秀美、完美”超越时空、超越文化、超越种族、超越国度、超越艺术形式的展现给全人类,创造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谐境界。因此,创造与展现中华民族的博大之美、文质之美、灵动之美、端庄之美、秀丽之美、高雅之美、豪放之美、浑厚之美、飘逸之美、和谐之美、……,便成为了“中国之美”的根本追求。
“中国之美”从理论上讲可以涵盖一切中华文化与文明之美,但就目前而言,“中国之美”的着眼点将定位在文化、文艺与武术等范畴之内,重点是展现书画、工美、演艺、武术等方面的美,并聚焦在具有较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中国书画、中国玉器、中国陶瓷、中国紫砂、中国民间工艺以及中国京剧、中国昆曲等国粹艺术和中国武术之美的挖掘、创作、展示、展演、传播与交流等方面。
因此,“中国之美”将以“挖掘中国之美、发现中国之美、传承中国之美、创造中国之美、展现中国之美、奉献中国之美、传播中国之美、分享中国之美”为核心;通过“中国之美”年度大展、“中国之美”国际巡展、“中国之美”文艺演出、“中国之美”现代媒体传播、“中国之美”创作基地、“中国之美”书院、“中国之美”基金会来实现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弘扬、中国现代先进文化的传播、中国当代文化艺术人才的扶持”;通过系列与周期性的文化活动,为参与者提供文化研究、文艺创作、才艺展现、作品展示、文化交流、文艺欣赏、公益慈善与文化素养提升的平台。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文化之美、思想之美、文学之美、艺术之美、历史人文之美、当代生活之美、……。
“中国之美”的主题词是:中国之美——走向世界、感动世界!
中国之美标识
标识基本释义:“中国之美”四个字采集了“毛体”字,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潇洒、飘逸、豪放与灵动之美,更代表着中华文化所蕴含的自由挥洒、勃勃生机、强大的创造力与独立的个性;宫殿建筑的图案,展现了璀璨的中华文化的深邃与悠远,代表着中华文化端庄、浑厚、和谐的王者气概;“Besuty of China(中国之美)”代表着“中国之美”的国际视野与开放的胸怀,展现“中国之美”走向世界、感动世界的崇高使命。
中国之美主题歌:
作词:李春
伏羲的圣地,女娲的星空。
炎黄的血脉,龙凤的图腾。
好一个神奇的大中华,
一派中国美,万古华夏风。
飘逸看老庄,端方说孔孟。
晨歌习宝剑,晚茶读易经。
壮烈风波亭,凄美红楼梦。
丝竹演梁祝,水墨画长城。
中国美,华夏风,此岸花开彼岸红……
答案来源于:网络
Ⅱ 洛克菲勒自传:顶级富豪教孩子如何创造、守护和分享财富
文 | 莲那
洛克菲勒家族,一个与众不同、非同凡响的家族。19世纪下半叶,约翰•D•洛克菲勒开启了家族传奇,被称为“地球上第一个亿万富翁”。
由于洛克菲勒家族在石油行业巨大的影响力,以及显赫的财富名声,市面上出现了不同时代洛克菲勒的书和故事,有时候难免“张冠李戴”。
为了方便阅读时“对号入座”,基于每一代洛克菲勒所处于的时代背景、成长环境等,同频理解他们的财富观,我找到了洛克菲勒家族最重要的前三代家族图,编写了简单的图片说明,和大家共同厘清人物关系。
根深叶茂的洛克菲勒家族
第一代:
约翰•D•洛克菲勒一世(John D. Rockefeller Sr.)
1839-1937,洛克菲勒家族的开创者,被称为“石油大王”,
“美国史上第一个十亿富豪”,活到98岁
劳拉•斯贝尔曼•洛克菲勒(Laura spelman Rockefeller)
1839-1915,约翰一世的夫人,美丽贤淑,热爱家庭
第二代:
约翰•D•洛克菲勒二世 (John D. Rockefeller Jr.)
1874-1960,老约翰唯一的儿子,专注于慈善事业和艺术品收藏,他一生捐出了5亿美元
艾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Abby Aldrich Rockefeller)
1874-1948,约翰二世的夫人,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创始人之一
玛莎•贝尔德•洛克菲勒(Martha Baird Rockefeller)
1895-1971,约翰二世的第二位夫人,20世纪20年代世界级的钢琴演奏家
第三代:
艾比(芭布斯)•洛克菲勒•米尔顿(Abby (Babs) Rockefeller Milton)
1903-1976,大姐,她被家里人和朋友们称为“芭布斯”,区分她和她的妈妈,热心慈善事业
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John D. Rockefeller 3rd)
1906-1978,专注于慈善事业
尼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A. Rockefeller)
1908-1979,4次连任纽约州州长,1974年被福特总统任命为美国副总统
劳伦斯•洛克菲勒(Laurance S. Rockefeller)
1910-2004,洛克菲勒家族的“中兴之王”,风险投资之父,因在环境与癌症研究和治疗所做的成就得到许多荣誉
温斯罗普•洛克菲勒(Winthrop. Rockefeller)1912-1973,曾担任阿肯色州(Arkansas)副州长
大卫•洛克菲勒(David Rockefeller)
1915-2017,最小的弟弟,洛克菲勒家族第三代继承人,曾任大通银行董事长,著有《洛克菲勒回忆录》,享年101岁
现如今,洛克菲勒家族已经传到第六代,家族成员超过200名,活跃在政治、经济、教育、医学、艺术等各个领域。
创富一代的读书观
人生的很多方面就是反反复复,通过读书可以借鉴别人的经验,使问题更容易解决。
这次,我给大家推荐的是约翰•D•洛克菲勒一世的自传。这本书与其说是自传,不如说更像是根据老约翰的言论和报道整理的随笔,语言朴实,对人生和财富充满了洞见。尤其是老约翰写给小约翰的信件,看到深有体会之处,我常会情不自禁地读给儿子听。
洛克菲勒自传
老约翰对儿子为了学习公司管理广泛读书的行为大加赞赏,指点儿子如果想了解关于经营方面的好书,可以向经营学教授请教,请他们当自己的学习顾问。因为他们对前沿类知识最为敏感,对某一领域的优秀论文也会第一时间了解。
这个方法对我们给孩子选书也有借鉴意义。阅读的重要性对于家庭不言而喻,巴菲特、摩根、查斯特菲尔德等金字塔尖的富人给子女的信中,都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读书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之一,读书让我们不用犯错就可以学习,读书也能让我们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生、观点及苦恼。
但是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书海中选择良书,常常让家长感到困惑。我们不妨借老约翰的思维,找到不同领域顶尖的人物,根据他们的指引找书。比如选择名著,不妨看看毛姆的《书与你》,推荐了近40本让人动容,感兴趣或者愉悦的名著,并附有简短的书评。
老约翰给孩子的信中推荐的书有班克罗夫特的《美国史》、托马斯•沃尔夫的小说《你不能再回家》、爱默生的《论自立》、《成功的资本》、《思考的力量》、《箴言书》、《巴特雷特常用警句集》等。
亿万富翁的理财教育观
牛排再好,一次也只能吃一块。
老约翰是“洛克菲勒帝国”的创建人、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位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家族之所以历经6代,经久不衰,和他勤以立俭,艰苦奋斗的教育观,乃至以身作则的态度密不可分。
洛克菲勒家族信奉的是反对奢华的清教徒信条。他们从未建造过什么庸俗的纪念性建筑。他们没有用金牙签剔牙,也没有用18K黄金的碗装剃须膏打泡沫。他们的妻子也不会穿着貂皮内衣短裤,在貂皮帐篷里端上一盘盘的珍珠鸡。
老约翰认为那些只用物质财富换取享受的方式,很快就会让人索然无味。他说,“金钱的作用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投资,期待更高收益;另一种是用它得到快乐和幸福。”
在老约翰给儿子的信中,严格、坦城,又饱含感情的态度让人动容。他希望孩子既不要做守财奴,也不要肆意挥霍金钱。
老约翰对于孩子金钱的管理非常严格。当儿子向他借1000美元时,他会向儿子收取每年20%的利息,并每月从儿子的工资中扣除10元。还措词严厉地指出,财富是指你拥有的钱可以使你过上什么样的日子,而并不是指你拥有多少钱。
赚取和付出成一定比例,赚的越多负担越重,付出也就越多。
学会把握开销,才能真正地拥有财富。麻烦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开销大于收入。控制开销不会让你一夜之间或一年之内致富,但它能让你未来远离债务烦恼,并在悄无声息中累积更多的财富。
对于儿子在顶级餐厅招待客户的奢侈账单,他写信说“上面的数字让我心惊,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家与我们公司的习惯。”他认为顾客也不会喜欢这种做法,公司所花的钱就是来自他们,并会因此产生动摇。
老约翰在孩子的理财培养中,不遗笔墨地强调记账的重要性。通过记账可以清楚准确地记录每项收支情况,知道什么地方赚钱了赚了多少,或者什么地方赔钱了。他认为,只有清晰地面对现实,才能更好地做好下一步打算。老约翰一生都把账本视为自己最珍贵的纪念物。
记账的习惯在洛克菲勒家族一直得以延续,洛克菲勒的第二代、第三代乃至第四代,都严格要求有记账的习惯,并定期接受检查,否则,谁也别想得到一分钱的费用。
根据传说,每个星期六早上,约翰•洛克菲勒二世把他的孩子一个一个地召唤到他的书房,仔细检阅他们的账簿。虽然他们每个人只拿到30分的零用钱,远低于同龄的孩子,但他们必须为每一分钱负责。账簿遗漏要罚款五美分硬币,一丝不苟的记账可以拿到五美分硬币的奖赏。三分之一的零用钱可以用来零花,三分之一必须存起来,并向慈善机构捐赠余下的三分之一。
给予的艺术
任何借口,都不能让一个人捂紧口袋,完全摒弃承担社会责任的义务。
在世人的眼中,老约翰以各种手段成为空前绝后的世界巨富,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正是约翰,开创了美国富豪行善捐助的先河。
1913年,老约翰•D•洛克菲勒创立洛克菲勒基金会。创办资金为一亿美元,在纽约注册。1928年该基金会与创立于1918年的劳拉•斯培尔曼•洛克菲勒纪念基金合并。由于老洛克菲勒追加新捐赠, 1951年基金会资金达到3亿多美元,2000年超过33亿美元。
中国的北京协和医学院是洛克菲勒基金会在中国最大、最著名的一项慈善事业;而鲜为人知的是,周口店“北京人”的挖掘和考古工作,洛克菲勒基金会从一开始就参与其中。
洛克菲勒在美国创办了两所顶尖大学:芝加哥大学和洛克菲勒大学。在现今的纽约市,人们处处可见洛克菲勒家族留下的地标,如联合国总部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等等。因为洛克菲勒坚信人生的目的是“从其他恶性竞争的商人身上赚取尽可能多的金钱,而用此金钱发展有益人类的事业”。
书中,他花了大量的篇幅讲述了赠与的意义与艺术。老约翰认为要帮助捐助人自助,正如人的自身才是抵抗疾病的根本力量。比如了解遭遇不幸的邻居的状况并提供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和改善内在问题。轻而易举获得的财富,通常不是福而祸害。
老约翰从幼时起,就遵守一个惯例,那就是年轻人要定期捐赠自己挣到的钱。20岁时,老约翰就制定了一生的财务计划,包括挣钱、花钱以及捐助。这个惯例让他长大后回顾时心存感激,正是这个习惯使他早早就意识到了自己对他人的责任,也让他收获了心灵的满足和幸福。在老约翰的教育下,小约翰年经时参加了匹兹堡“认养一位老人”活动,还通过美国收养儿童计划领养了一个非洲女孩,每次读到女孩寄来的信时,小约翰的脸上都呈现出幸福的光彩。
教导孩子帮助他人,可以让孩子从小学会承担责任,珍惜财富。每个家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或者捐助金钱,或者提供服务。给予的行动也许很微小,看到有困难的人,主动前去帮忙;帮助邻居奶奶拎重物,哪怕只是向没有被大家注意过的人问声好,也是开启善心的一种方式。
可以说,老约翰留下的精神财富正是一代又一代家族绵延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父母的明智指导和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典范作用,那么这些继承下来的财富就会成为一种诅咒,而不是福气。”第三代传人戴维•洛克菲勒在回忆录中这样说。
总而言之,《洛克菲勒自传》讲述了作为一个富人,应该如何交友、育子、工作、创业、管理、生活等等,里面蕴藏的商业和生活哲理,并非富人才有,共享层面非常丰富,值得一读再读。
2019年,彩虹豹也将与您陆续分享更多显赫家族的传记和家信,期待追随世界顶级富豪的成长心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提升自身在家庭教育观、理财观等方面的视野,一起寻找通往财富巅峰的道路。
Ⅲ 创造与魔法 每日 分享任务怎么做
分享任务在游戏抄主界面的右袭上角,点击瓶盖后的加号即可以触发。
具体步骤如下:
①进入游戏,登录个人账号,到达游戏的主游玩界面。
Ⅳ 在校园生活中大家一起什么共同创造和分享美好的校园生活
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大家应该一起努力,相互帮助,通过自己的努力,建设好校园环境,共同创造和分享美好的校园生活。
Ⅳ 创造与魔法怎么分享给别人
这个好像不能分享吧!这个不是人人都可以拥有的呢!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谢谢合作
Ⅵ 学会与他人分享,学会合作,创造美好人生。
当你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的时候,你其实就是在利用另一种方式获得。因为别人会因为从你这里获得了而对你感恩,他们回报你的,将可能会比你付出的多出很多倍。
——圆能让人懂得分享
摘自文德编著的《方与圆》
书中讲到四个饥饿的人,得到一位长者的恩赐【一根鱼竿,一篓鱼】,最后因为不同的选择,最后的不同结局,引人深思。
一开始的两个人,一个人要了一根鱼竿,另一个人要了一篓鱼,两人分道扬镳,最终,两个人都撒手人寰。
而后面的两个人则不同,他们没有分道扬镳,而是约定共同寻找大海,通过两人的互相协助,最终来到了海边,最终有了各自的家庭,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四个同样饥饿的人,得到同样的帮助,但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懂得互相协作,懂得分享的人,他们最终通过互相帮助与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自私自利,不懂的合作的人,最终走向了灭亡。
@微光lucky 读别人的故事,悟自己的人生。读书中的故事,悟自己当下的人生。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社会生活中有很多的需要与别人合作,与别人分享的内容。也只有学会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学会用心和别人合作,真诚合作,共同努力,我们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否则,很可能会像前面两个人一样,最终撒手人寰,两败俱伤。
所以,当我们在面对一些选择的时候,记得权衡利弊,然后做出合适的选择。学会与别人合作,学会与他人分享,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提升的东西。
圆能让人懂得分享,希望我们都能学会“圆”的技巧,学会分享,努力创造美好人生。
我是微光@微光lucky ,感谢你的关注,用文字向你问好,希望你一切安好。
Ⅶ 创造的价值和分享的价值如何成正比
共创价值是价值创造的最佳方式,共创价值也是共享价值的前提。从共同创造到共同分享是价值最大化的必由之路。要使价值创造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就要与其他价值创造者分享价值成果。只有这样,他们才会以更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下一轮的价值创造之中。从共创到共享,再共创到再共享,只有如此循环往复,我们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才能与客户、股东、员工和社会等共享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影响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它们是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以对人性、对社会的充分理解为基础,正确地评价价值及其来源,以整个社会健康发展为目的,引导社会创造出更丰富的真实的价值。其本质就是个哲学问题,是个价值观的问题。
很多人对使用价值的理解有偏差。把使用价值理解为纯物质属性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生存的意义已经大大超出了生物性的生存。更大的意义大于精神的自由。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沦为人类精神生活的道具。以住房为例,如果仅从生理的需求看,一个三口之家50平米就够了,但现在人们都追求 100平米以上,且要高档装修,显然人们不是追求简单的生理满足而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正因如此,对于使用价值的理解不能用简单的“需求”二字就可以概括的。不是那种类似用营养学分析食物的价值的方法来理解使用价值。对于使用价值的理解已经上升为对人生的意义的理解。古希腊有个神话。
弥达斯国王问酒神的护伴西勒诺斯:对人来说,什么是最好最妙的东西?“这精灵木然呆立,一声不吭。直到最后,在国王的强逼下,他突然发出刺耳的笑声,说道:‘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 ——立刻就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仅从生物性的生存来看,人生其实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而人类需要用道德、艺术、哲学来充实自己,来寻找生命的意义,只有我们对人生的意义有了充分的认识后,我们才能理解外界物质对我们的意义与价值,才能理解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么漂亮的房子而不是象动物那样仅一个容身的洞穴就够了。
Ⅷ 想创造价值就要学会分享
人啊,一定要学会分享,分享这件事啊不仅造福别人,也造福自己。
人的价值啊,就是在于为别人创造价值。给谁创造价值,给粉丝朋友创造价值;给你家人创造价值,给你朋友创造价值。不管给谁,总之你都得大公无私的分享,释放你的价值。
只有给别人带来有用的东西了,你本身就有价值了。
分享,让别人在你的分享中收益,这就创造了价值。人生富有的真相:创造价值。
有一个人,发明了电脑的操作系统,让每台电脑都在他的软件的基础上,成为了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工具,促进了全世界的经济的发展,因为他对全球的经济贡献了这种无与伦比的价值,所以他成为了当今的世界首富——这个人就是比尔盖茨。
今天就来和大家谈谈我所体会的分享的价值和意义
只有你能分享的知识,才是真正属于你的真知
知识的掌握程度有三级:
第一级 知道应用:从文件或者他人那里学到知识,并能应用到生活中解决问题这是基础要求。
第二级 融会贯通:通过在工作中对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结合实际结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与已有经验融会贯通,灵活或创新使用这是第二级。
最高级
分享传授:只有你把自己的心得总结并传授给他人,让别人能听懂、应用、理解、认同,这样才能检验自己的认知是否是真正可复制的有用经验。能够真正让他人明白的道理才是属于你的真知。因此,分享是自己掌握真知的必经途径。
结交同道中人,实现自我价值
人是社会之人,如能有缘结交更多同道中人,那么获取信息得途径就多了一条。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到大结识朋友的方式更多是被动式,从家庭、学校到公司,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中因为在同一环境中朝夕相处而结识朋友。
被动式会导致我们平时接触人群范围相对有限,形成一定的局限性,要遇到真正志趣相投的朋友没那么容易。
由于新媒体的产生,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在更大范围内与更多人交流。
通过分享,更容易结识更多有相同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朋友,更有利于我们获取信息。
持续的分享,持续的输出自我价值。才是王道。有一天啊,我要是信息枯竭了,没有价值了。那你们就赶紧取关我,不然还留着干嘛。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如果你也愿意通过分享来提升自己,实现价值,那就让我们相互学习,共同努力!
说不定,明天成功的那个人,就是你!
Ⅸ 如何理解“人生的三大价值是创造、体验和分享”
关于创造。
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有益于自己和社会的事务,比如科学发明、问题的解决方案、文章、讲道,履行福音使命彰显老爸荣耀,则是最大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体验。
体验是人五官的体验,精神的体验,灵魂的体验。体验生活的不易,个体的孤独,众生的不安……
体验是今生预备永恒,从犹太古书中观照自己的生命,对老爸命令遵守的体验,对因此所得祝福的个人、家庭、家族以及民族的体验,对信心的体验,对团契生活、彼此相爱的关系,永恒的体验……
关于分享。
分享什么呢?分享我们宝贵的经验,我们所见所闻人生经历对后辈、对身边人的参考价值。
分享我们的教训,人生路上难免走过弯路,因为认知有限、能力有限导致的很多错失的机会……
分享任何生活的大事小事,互相倾听也互相支持。
分享自己的生命。打开自己的心,成为透明没有隐藏,用生命影响生命。
总结来说:
有时候创造本身就是一种体验,是最值得分享的事;
我们所能体验的有哪些呢?创造过程、分享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各种体悟和思考;
我们如何分享?用创造性的方式,用体验和参与的方式进行分享。
大道至简,又能互相统一。真是奇妙。
Ⅹ 知识的创造和传播 - 读《知识创造的螺旋》
组织中存在着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是以数据、科学公式、视觉图形、声音磁带、产品说明书等形式进行呈现和分享的,它可以很方便地在人与人之间传递和复制。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属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很难被表述出来,一般是当人们做出判断或采取行动时才能体现。隐性知识的代名词可能是主观感觉和预感,隐性知识深深地扎根在个人的行动和切身体验,以及他们所信奉的价值观或情感之中。
隐性知识包括两个层面:
松哥在《ThoughtWorks的知识创造和传播》中指出个人的优势和组织的竞争力很大程度存在于所谓的不可言说的隐性知识,但来源于隐性知识的竞争力必须通过流动和转化才能发挥作用。
知识螺旋(Spiral of Knowledge)是一种分析知识创造机制的理论模型,这个模型把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流动和转化分成四个环节:社会化(共同化,Socialization),外化(表出化,Externalization),联结化(Combination)和内化(Internalization)。
共同化(Socialization)是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它透过直接体验来分享和创造隐性知识。共同化发生在个人示范或讲故事、讲案例的过程中,共享经验,呈现丰富的上下文,从而达成交换知识的效果。就过程本身而言,共同化(从个体到个体)是一种很有局限性的知识流动形式,有点像师傅和学徒的感觉。学徒工固然可以学到师傅的手艺,但学徒工和师傅双方均没有从他们的手艺知识里获得系统的见识。正因为他们从未将知识外化,所以他们的知识不可能方便地为整个组织所利用。
外化(Externalization)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外化(从个体到团组)通过对话和反思将隐性知识表述出来。人们通过隐喻、假设、模型,将经验和技巧转化成易于领会的概念,以便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当学徒能够将学得的手艺表达出来、并让他人理解的时候,他就是在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换为显性知识,因此知识能被项目团队所共享。
拿ThoughtWorks胜任力模型中的概念性思维举例:概念性思维要求以启发性、抽象和理论的视角去发现解决方案,具体就是能够注意到不同场景上下文的相似性,帮助人们借助简单熟悉的场景理解复杂陌生的场景,从而识别核心问题,并运用比喻和理论框架解释一个复杂问题。可见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已是相当不易。
联结化(Combination)是显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联结化(从团队到组织)对显性知识进行系统化并且加以利用,将分散的各种形式的知识结合成一个新的整体。组合并不会创造新知识,但是知识的体系化可以构建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完整图景,是知识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手段。无论是招聘、绩效改革,还是商业分析、项目集管理,都可以通过知识的体系化来不断构建解决方案的全景图。我陆续写过几篇文章《 项目管理中的敏捷实践 》,《 在ThoughtWorks,我们如何做招聘 》,都是在刻意练习如何更好地作出体系化和标准化的思考。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的转化。内化(从组织到个体)指在实践中学习和获取新的隐性知识。当新的显性知识为整个组织所共享,其他人员开始将其内在化:即他们利用这种知识拓宽、延伸,以及重新构造自己的隐性知识。
举个例子,我们得到了前人总结出来的知识框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掌握了这些知识。在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开始逐步运用这些框架,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思考,解决复杂的问题,并不断拓宽、延伸和构造新的知识体系。于是新一轮的知识螺旋开启了,但是这一次是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的。
小记:运用知识螺旋这一理论模型,在组织内增强知识的创造和传播,打造学习型组织。这似乎也是胜任力中Conceptual Thinking的展现形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