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十大科技之父
1. 李四光
2. 钱学森
3. 钱三强
4. 袁隆平
5. 刘华清
6. 王选
7. 茅以升
8. 南仁东
9. 詹天佑
10.华罗庚
1.李四光
尊称:地质之父
李四光是湖北黄冈人,是我国著名音乐家、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
2.钱学森
尊称:导弹之父
钱学森是浙江杭州人,是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有着“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之称。是中国现代杰出男性之一。
3.钱三强
尊称:原子弹之父
钱三强是浙江绍兴人,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元勋,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4. 袁隆平
尊称: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先生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在水稻研究上面花费了大半个世纪,甘于奉献,呕心沥血。为人名群众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是中国十大先锋人物之一。
5.刘华清
尊称:航母之父
刘华清是湖北大悟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为国家和民族尽心尽力,为中国海军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6.王选
尊称:激光照排印刷之父
王选是江苏无锡人,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也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创始人,为中国科技发展史奠定了基础,添加了一笔色彩。
7.茅以升
尊称:现代桥梁之父
茅以升是江苏镇江人,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是中国土力学学科的创始人和倡导者。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桥梁,也就是钱塘江大桥。
8. 南仁东
尊称:天眼之父
南仁东是吉林辽源人,是我国伟大的天文学家,他潜心天文研究,实现了中国拥有世界一流水平望远镜的梦想,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
9. 詹天佑
尊称:铁路之父
詹天佑是中国铁路工程专家,负责修建京张铁路等工程,中华铁路第一人,严谨认真,兢兢业业,他是我国铁路事业的科技骄子。
10. 华罗庚
尊称: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是江苏丹阳人,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也是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为数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❷ 希腊神话故事有哪些
古希腊神话或传说大多来源于古希腊文学,包括如《荷马史诗》中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赫西奥德(Ησοδο)的《工作与时日》和《神谱》,奥维德的《变形记》等经典作品,以及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Σοφοκλ)和欧里庇得斯的戏剧。
1,罗马诗人奥维德(《变形记》),斯塔提乌斯,盖尤斯,塞内卡和维吉尔以及塞尔维乌斯的作品和注释;
2,希腊近古时期的诗人:侬努斯,安东尼努斯·莱伯拉里斯和Quintus Smyrnaeus的作品;
3,希腊化时期的诗人:阿波罗尼奥斯,卡利马科斯,伪埃拉托斯特尼和巴弟尼的作品;
4,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小说家艾普利亚士,佩特罗尼乌斯,洛里亚努斯和赫利奥多罗斯的作品。
5,罗马作家,如伪许癸努斯,将编造和天文作为神话的两个最重要的纲要。老菲洛斯特拉托斯和小菲洛斯特拉托斯的想像以及卡利斯特拉托斯的描述是神话的另外两个来源。
6,最后,亚挪比乌和一些拜占庭希腊作家根据早期的现今已不可考的希腊作品完善了神话的细节。这些神话的保存书籍包括赫西基奥斯的苏达辞书以及约翰·泰泽和欧斯塔休斯的专著。基督教引用希腊神话进行教化:ἐν παντὶ μύθῳ καὶ τὸ Δαιδάλου μύσος / en panti muthōi kai to Daidalou musos ("每个神话中都有代达罗斯的污秽")。知识广博的苏代斯认为代达罗斯的形象符合帕西菲的对波塞冬所幻化的公牛的"邪恶兴趣":“自从这些恶魔的起源和过失都被归属于代达罗斯,同时他为它们所憎恨,因此他成为箴言的主角。”
❸ 英国雷电之神无人机的研发背景
英国雷电之神无人机是英国航空航天系统公司研制的第一款高科技隐形无人机。于2011年试飞。
自2006年开始研发以来,“雷神”无人机曾作为秘密研发的隐身无人机项目,“雷神”无人机的研发是为了研究和推进英国的无人机隐身技术,使其空中作战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制造这架无人机的目的不仅是检验英国在无人机制造方面的高尖端技术,同时也是为下一代无人机的设计制造做准备。
❹ 三大科学技术革命中电力的发明者是谁
电是自然界的存在物,不存在被发明出来的说法,应该说是被发现。
发现历程为:
1752年7月,美国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用风筝吸引雷电的危险试验,使人们认识到雷电是一种电。
1786年,大利科学家伽伐尼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发现,放在两块不同金属之间的蛙腿会发生痉挛现象,他认为这是一种生物电现象。
1791年,伏特得知这一发现,作了一系列实验。
1793年伏特发表一篇论文,总结了自己的实验。后来,伏特通过进一步的实验研究,终于发现两片不同金属不用动物体也可以有电产生。
1839年英国法官William Grove在一项业余的实验中发现了神奇的燃料电池。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发明强力发电机,并用于机车上,电真正进入人类社会生产。西门子是最终将电力用到生活里的人。
三、大科学技术革命指的是: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蒸汽机发明作为标志)
1、 标志: 珍妮机 的发明 最先从 英 国开始 生产组织形式由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
2、 重要发明: 瓦特 改进了蒸汽机 人类进入“ 蒸汽时代 ” 史蒂芬孙 发明了 火车机车
(二)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应用为标志,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
1、 人类进入 电气 时代. 美国 和 德国 在这次工业革命走在前列, 英法 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对落后.
2、 重要发明: 爱迪生 发明 电灯 ,被誉为发明大王. 卡尔'本茨 发明 内燃机 ,设计出 汽车 莱特 兄弟发明 飞机.
(三) 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40、50年代)
1、 核心: 电子计算机 的广泛使用,人类进入 信息化 时代
2、 生物工程的核心是 基因工程 , 克隆 技术 最为引人注目
❺ 制成避雷针的科学家
避雷针是一种防止直接雷击的装置。它的作用是将高空的雷电引向自身,使之泻入大地,从而保护建筑物。近200年来,避雷针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
是谁在哪一年发明避雷针的呢?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1706~1790年),但许多文献资料中却未指明他是如何发明的,即使提到,也众说不一。不仅如此,有些科技史,物理学书籍则记载着富兰克林是最早提出设计建议或设想者。发明和首次应用者是捷克牧师、博物学家迪维什(1696~1763年)。例如,日本汤浅光朝编的《科学文化史年表》内记载着避雷针是富兰克林于1750年发明的。而日本伊俊太郎等编撰的《科学技术史词典》中的“避雷针”词条,却说富兰克林于1750年提出设计避雷针,写信告之英国友人。1752年法国科学院达利巴德(1703~1779年)制成、安装了避雷针,并引雷成功。同年,富兰克林在费城安装了避雷针。
美国科学史学家卡里约(1859~1930年)所著《物理学史》对上述词典的达利巴德制成避雷针并引雷之说作了较详尽的描述,从中可知达利巴德并非制成、安装避雷针,仅是在1759年5月10日,在靠近巴黎的马利进行过如下高空引雷实验:用1根高40英尺、底部绝缘的铁竿竖立在小桌上,当出现雷云时,经过训练的信鸽嘴含黄铜丝飞近铁竿,随后出现了电火花并发生“噼啪”声。达利巴德说:富兰克林的设想已不是猜测,它在这里已变成事实。一个星期后,在巴黎的德洛尔以99英尺的铁竿重复了这样的实验。可是富兰克林认为达利巴德和德洛尔在巴黎的引雷实验,铁竿并未伸入云层,不相信铁竿是由于高空闪电而带电,因而他在费城郊区冒着生命危险做了闻名世界的风筝实验,才证实了与地电一样,雷电确是一种电现象。至于《科学技术史》中提到富兰克林于1752年在费城安装避雷针之说,似不可信。
荷兰两位科学史教授费伯斯(1900~?)和狄克斯特霍伊斯(1892~?)合著的《科学技术史》一收中指出:富兰克林发明的避雷针于1752年首次由达利巴德在法国马利镇进行表演,富兰克林本人在1752年7月又做了风筝实验表演。这意味着富兰克林在1752年前就已发明了避雷针。显而易见,书中是指富兰克林于1750年提出采用避雷针防止直接雷击的设想或建议而已,却被误认为发明了。
美国卡约里在《物理学史词典》中还提到富兰克林采用避雷针保护建筑物的建议,在1754年被捷克普林迪茨地方的牧师迪维什第一项实现。富兰克林于1760年在费城一座大楼上竖立起一根避雷针,沃德森于1762年在英国安装了第一根避雷针。
《中国大网络全书》物理卷上却记载富兰克林于1750年提出用避雷针防雷的建议,1752年首先在法国马利大学得到应用。
查阅一些其他物理学史等著作,大多提到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是在他进行著名的风筝实验的次年,即1753年。
1954年,捷克斯洛伐克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纪念迪维什发明避雷针200周年。这套邮票共2枚,面值分别为30赫勒和75赫勒。图案都以迪维什的半身像为主图,背景就是他发明的避雷针,其结构设计成树枝状,通过铁链和大地相连接。这套邮票发行表明,迪维什发明了避雷针。
综上所述,有关文献资料对避雷针的发明者和发明年份之说大相径庭。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的时间,有1750,1752,1753年等不同记载,其中有的很明显把设计或建议和发明等同起来,混淆不清。最为可信的史实应该是:富兰克林最早提出(1750年)提出避雷针的设想(建议),并于风筝实验后的次年(1753年)发明避雷针;捷克迪维什于1754年发明避雷针并安装使用。其实,据《淮南子》记载。我国早在三国和南北朝(公元3~6世纪)时代的建筑物就已有“避雷室”的设置。唐代(618~907年)一些建筑物上设置的动物状瓦饰,也是兼作避雷之用的。古塔上的尖端往往涂上一层金属膜,那直达地下的塔心桩是采用容易导电的材料,塔心桩下端又有贮藏金属的“龙窟”,这就构成为避雷装置。宋代(960~1297年)及以后建成的高大殿宇,常有“雷公柱”等设施,起到了避雷作用。
清代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旅行家戴马甘兰曾到我国游历。回国后,于1688年(清康熙27年)撰写出版了一本游记《中国新事》其中记载着:“当时中国屋宇的屋脊两头都有一个扬起的龙头,龙口吐出曲折的金属舌头,伸向天空,舌根连着一根根细的铁丝,直通地下。这种奇妙的装置,在发生雷电时候,就大显神通。若雷电出中了屋宇,电流就会从龙舌沿铁丝下行地底,起不了丝毫破坏作用。”
由此可见,这与近现代的避雷针又何其相似!细加推究,不言而喻,发明避雷针的应该是中国古代的劳动人民。
❻ 是谁揭开雷电的秘密的
揭开雷电秘密的人是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
❼ 古希腊科技之神
阿基米德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网络式科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力回学家,静态力答学和流体静力学的奠基人,并且享有“力学之父”的美称,阿基米德发现了杠杆原理与浮力定律,利用浮力定律发明了螺旋式水车,被后世科学家们誉为“科学之神”.“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是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的夸张说法.
故选A.
❽ 雷电流是直流还是交流
是直流!!!!!!
雷电基本知识
1、现代雷电理论雷击分类
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球形雷。其中球形雷发生的几率很小,而且理论界对它也没有统一的认识。(也有称:直接雷击为外部雷击,感应雷击为内部雷击)。
直接雷击的定义:雷云之间及雷云对地的迅猛放电称直接雷击,前者称云闪,后者称地闪,后者的危险性最大。这一放电过程会产生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声音,这就是平常人们能感受到的闪电和雷声。雷云是带电的云,可能带正电荷,也可能带负电荷,也可能是同时带有正负两种电荷。大多数雷云是上层带正电荷下层带负电荷,雷击后下层的负电荷放掉了,剩下上层的正电荷刚好补充地球上空的电离层。
2、直击雷:雷电直接击在建筑物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
3、雷电感应:雷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静电感应和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
4、雷电波侵入:由于雷电对架空线路或金属管道的作用,雷电波可能沿着这些管线侵入屋内,危及人身安全或损坏设备。
5、雷击电磁脉冲:作为干扰源的直接雷击和附近雷击所引起的效应。绝大多数是通过连接导体的干扰,如雷电流或部分雷电流、被雷电击中的装置的电位升高以及磁辐射干扰。
6、等电位连接:将分开的装置诸导电物体用等电位连接导体或电涌保护器连接起来以减小雷电流在它们之间产生的电位差。
7、雷电现象
雷电是一种大气物理现象,自古有之。最初,人类对雷电现象的是主要体现在人能直接感觉到的“雷电”、“闪电”上。由于时代知识所限,雷电中的很多现象不能理解,于是就将雷电“神化”了。直到18世纪中以富兰克林为代表的科学家创造了雷电基本理论并发明了避雷针,人类对雷电才有科学的认识。200多年以来,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现代雷电理论。
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记录了雷电给人类带来的各种灾情:雷电毁坏建筑物、损坏财物、伤害生灵等,已是网络社会的今天,雷电又毫不留情的将各种网络损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为的不便。如我国山东黄岛油库雷电引起特大火灾,死伤100多人,毁坏数万立方的原油,这可是血的教训。1987年美国弗吉尼亚州罗普斯岛的火箭发射场上,有五枚准备发射的火箭,其中三枚因雷击而自然点火升空,损失惨重。对于雷电灾害这一点人们已经是深有体会了。但很少人知道雷电还是人类的保护神,在地球的上空有一层带正电荷电离层,如电离层的电荷得不到补充,则此电离层不久就会消失,人类也就失去了生命的保护层,地球上的生命就会被来自太空的射线所杀死而最终灭迹,然而雷电不断的为此电离层补充电荷,使得电离层的电荷大体保持平衡,人类采用员拥有保护层,因此,地球有今天的文明,雷电功不可没。
8、雷雨云的形成
人们通常把发生闪电的云称为雷雨云,其实有几种云都与闪电有关,如层积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最重要的则是积雨云,一般专业书中讲的雷雨云就是指积雨云。
云的形成过程是空气中的水汽经由各种原因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而发生凝结的过程。使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是形成云的一个必要条件,其主要方式有:(1)水汽含量不变,空气降温冷却;(2)温度不变,增加水汽含量;(3)既增加水汽含量,又降低温度。
但对云的形成来说,降温过程是最主要的过程。而降温冷却过程中又以上升运动而引起的降温冷却作用最为普遍。
积雨云就是一种在强烈垂直对流过程中形成的云。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热量远大于空气层,所以白天地面温度升高较多,夏日这种升温更为明显,所以近地面的大气的温度由于热传导和热辐射也跟着升高,气体温度升高必然膨胀,密度减小,压强也随着降低,根据力学原理它就要上升,上方的空气层密度相对说来就较大,就要下沉。热气流在上升过程中膨胀降压,同时与高空低温空气进行热交换,于是上升气团中的水汽凝结而出现雾滴,就形成了云。在强对流过程中,云中的雾滴进一步降温,变成过冷水滴、冰晶或雪花,并随高度逐渐增多。在冻结高度(-10摄氏度),由于过冷水大量冻结而释放潜热,使云顶突然向上发展,达到对流层顶附近后向水平方向铺展,形成云砧,是积雨云的显著特征。
积雨云形成过程中,在大气电场以及温差起电效应、破碎起电效应的同时作用下,正负电荷分别在云的不同部位积聚。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在云与云之间或云与地之间发生放电,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闪电"。
雷电以其巨大的破坏力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重的灾难,尤其是近几年来,雷电灾害频繁发生,对国民经济造成的危害日趋严重。我们应当加强防雷意识,与气象部门积极合作,做好预防工作,将雷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9、雷电的产生
我国古代最早的雷击记录是《周易》记述的公元前1068年一次球形雷袭击周武王的住房。古代的人们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不能正确解释雷电现象,就把雷电与鬼神联系起来,创造了雷神电母等神话故事。在封建迷信时期,人们将旧历6月24日定为雷神的生日。第一个破除迷信的人是东汉哲学家王充(公元27-97年),他第一次提出了“雷是火”的论断。1749年美国科学家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等经过科学实验,为我们揭开了雷电的神秘面纱,雷电与我们日常所用的电有相同的性质。 雷电为远古人类提供了最早的火种,推动了文明的进程,但同时又具有巨大的破坏性,是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那么雷电是如何产生的呢?
空中的尘埃、冰晶等物质在云层中翻滚运动的时候,经过一些复杂过程,使这些物质分别带上了正电荷与负电荷。经过运动,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重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下部(一般为负电荷),带上相同电荷的质量较轻的物质会到达云层的上部(一般为正电荷)。这样,同性电荷的汇集就形成了一些带电中心,当异性带电中心之间的空气被其强大的电场击穿时,就形成“云间放电”(即闪电)。
带负电荷的云层向下靠近地面时,地面的突出物金属等会被感应出正电荷,随着电场的逐步增强,雷云向下形成下行先导,地面的物体形成向上闪流,二者相遇即形成对地放电。这就容易造成雷电灾害。
雷电形成于大气运动过程中,其成因为大气运动中的剧烈摩擦生电以及云块切割磁力线。
闪电的形状最常见的是枝状,此外还有球状、片状、带状。闪电的形式有云天闪电、云间闪电、云地闪电。云间闪电时云间的摩擦就形成了雷声。
10、雷电的描述
在气象学中,常用雷暴日数、年平均雷暴日数、年平均地面落雷密度,来表征某个地方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和强度。此外,也使用年雷闪频数来评价雷电活动,它是指1000平方公里范围内一年共发生雷闪击的次数。
大量观测统计资料表明,一个地区的雷闪频数与雷暴日数成线性关系。通常,建筑行业的防雷,更多的注重雷暴日的多少;航空、航海、气象、通信等行业越来越关心年雷闪频数的多少。
我国一般按年平均雷暴日数将雷电活动区分为少雷区(<15天)、中雷区(15-40天)、多雷区(41-90天)、强雷区(>90天)。
我国的雷电活动,夏季最活跃,冬季最少。全球分布是赤道附近最活跃,随纬度升高而减少,极地最少。
11、雷电与雷声的奥妙
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要比声音的传播速度快得多。光在空气里差不多每秒钟要走30万公里,用这样的速度,1秒钟可以围绕地球的赤道跑7圈半。声音在空气中每秒钟约走340米,差不多只有光速的九十万分之一。
光从闪电发生地传到地面的时间,一般不过几十万分之一秒,而声音跑同样的距离就需要较长的时间。有时候只见闪电不见雷鸣,这是由于放电云层离开我们太远,或是发出的声音不够响的缘故。因为声音在空气里传播的时候,它的能量是越来越小的,到最后就听不到声音了。
既然天空里发生一次闪电,就有一次雷声,可有时候我们看到的闪电只一闪而过,而听到的雷声是隆隆不绝的,响好久才停。这是因为天空的闪电,一般是很长的,有的线形闪电长达2~3公里,甚至10公里左右。由于闪电各部分跟我们的距离不同,所以雷声传到我们耳边的时间就有先有后了。另一方面,闪电往往不是发生一次就停下来,常常在一刹那间连续一连串地闪几次,那么当第一次放电的雷声还没有继续,又传来了第二、第三次放电的雷声,先后的雷声混合在一起,就成了隆隆不断的雷声。
另外,当雷声遇到地面、建筑物、高山或天空的云层时,都会发生反射,产生回声。这些回声传到我们耳朵里的时间也是不一致的,因此也就形成了隆隆的雷声。有时候由于几种原因凑到一起,隆隆不绝的雷声甚至可以连续响到1分钟左右才停下来。
❾ 超神学院的设定解说
超神学院动漫设定中的“德星”、“诺星、”烈阳星“属于这一阶段,详细解说如下。
在浩瀚无垠的宇宙当中,有一个凌驾于现所有已知文明之上的地方神河星系,而拉开故事序幕的是生活在这里的一位发明家,他的名字叫做黑默丁格。
当文明等级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并不会再仅仅局限于自己已知领域的探索,他们慢慢把目标转向那个神秘的未知世界,而丁格黑一直致力于宇宙探索。
随着研究深入,对于所在星际之外那个无穷无尽的黑色世界,他一次又一次从心底泛起阵阵的无力感,如果自己没有上万甚至百万千万的寿命,能探索到的成果基本是微乎其微,所以他做出了一次科学领域上的探索转折基因工程。
目的是创造出能够生活万年,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人种,可能只能创造出极少数,但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宇宙,而这些人,在后来自诩为神。
丁格黑是提出“超神基因工程”理念的第一人,他希望能够发动起宇宙中接近“已知宇宙文明等级”的星系一同联合起来翻越这个科学屏障。
在计划即将实施的时候,不知名的原因,所在星系的所有恒星、行星突然加速聚变,而最后一刻,丁格黑却选择了和神河星系一同湮灭,从此成为宇宙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神话。
作为丁格黑毕生最伟大的发明时光神(基兰),星际的毁灭让他领悟到,无论文明如何的高度发展,都避免不了这种被湮灭的命运。
这是他第一次正面接触到终极恐惧,一种已知的所有科技都解决不了的力量,甚至无法触摸而遥不可及的力量。
丁格黑死后,基兰才开始踏上了宇宙旅行,在游历宇宙的时候,基兰选择性的在其他高等级文明星球上建立据点“超神学院”。
试图通过这个载体,把神河文明的先进技术和道德理念,以及之前那种体会到的星际文明湮灭恐惧感和防范带给相对年轻的世界。
其中,就有“超神基因工程”一些最重要的科技理念,比如微型虫洞搬运技术,宇宙中暗能量和暗物质揭秘技术。
当然,建立“超神学院”的先决条件是,这个高等级文明上除了有初步的进化和科技知识,还要经历过核洗礼。
最先的神河星际,在德星、诺星、烈阳星等一系列高度发展的星系上也先后出现了超神学院。
直到这么一天,和平的契约被打破,落后永远是暂时的,更不用说那些本身就屹立于宇宙文明中顶端的星系,随着基兰建立的超神学院根深蒂固深入人心,这些星系的科技文化再一次得到质的飞跃,但是,无论文明如何发展,只要越是接近金字塔顶,就更加的要面临科技的瓶颈,那便是虚空世界,所有已知文明拥有的科学技术加起来都无法解释和理解的世界。
超神学院的高层们突然发现,伴随而来的,还有那个慢慢靠近这些文明的黑色气氛终极恐惧。为了应对这个最大的挑战,他们开启了“造神计划”。
烈阳星人拥有了毁灭一个星系的能力,也是唯一的一个。诺星则是显得中规中矩,传统高效的管理秩序和氛围让他们顺利的进行着“诺星之手”计划,并且制造出了终极武器。
德星在致力于“德星之力“开发的时候面对文明发展的瓶颈,他们需要的是接触终极恐惧,因为设计理念是创造出一把能够撕裂终极恐惧的剑,还有找到能够驾驭这把剑的超级战士。然而,在德星已经摸到突破技术瓶颈的关键时刻,一场突如起来的战争爆发了,战争结束后,德星生灵涂炭遭受灭顶之灾,而烈阳星球则被劈成了两半。
诺星则是元气大伤。一千年前,杜卡奥带着“超神基因“来到了地球,在一次偶然的情况下认流浪瑞兹,两个人悄悄将”超神基因“融入部分人体。
超神学院作为“神河文明”向其他已知文明传播交流的载体,这是一所由基兰建立并代表着丁格黑意志理念的学校,当星球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经过核洗礼并且接近第二文明等级),便奠定了建立的初步基础。
地球,除了这个星球的原住民以外,似乎夹杂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种”,外表兴许与地球人没有多大差异,或者兢兢业业或者安居乐业,随着虫洞和卡尔萨斯的出现,似乎平静的只有正常的人类世界而已。
已知宇宙文明恒星等级,此等级比第一文明等级更进一步,这个级别的文明可以充分利用他们星球附近恒星的能量,并且完全纳入支配之下。他们在所在恒星系内的各个行星上自由生活活动,并且已经解决了能源问题,能够高效的利用恒星上无穷无尽的能量。
动漫设定中的“德星”、“诺星、”烈阳星“(三个星球在同一个星系)属于这一阶段,其中烈阳星在恒星能量利用支配上遥遥领先。
❿ 电的发明人是谁
法拉第。1831年10月17日,法拉第首次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进而得到产生交流电内的方法。同年10月28日法容拉第发明了圆盘发电机,是人类创造出的第一个发电机。
法拉第,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是著名的自学成才的科学家,出生于萨里郡纽因顿一个贫苦铁匠家庭,仅上过小学。1831年,他作出了关于电力场的关键性突破,永远改变了人类文明。由于他在电磁学方面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电学之父”和“交流电之父”。
(10)科技之神雷电发明家扩展阅读:
纪录中法拉第最早的实验乃是利用七片半便士、七片锌片以及六片浸过盐水的湿纸做成伏打电池。他并使用这个电池分解硫酸镁。
在很久以前,就有许多术士致力于研究电的现象。可是,所得到的结果是少之又少。直到十七和十八世纪,才出现了一些在科学方面重要的发展和突破。1732年,美国的科学家富兰克林认为电是一种没有重量的流体,存在于所有物体中;
闪电使伽伐尼解剖室内桌子上与钳子和镊子环接触的一只青蛙腿发生痉挛现象,并且认为蛙腿的痉挛现象是“动物电”的表现,由金属丝构成的回路只是一个放电回路。
直到等到十九世纪末期,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工业用发电机,才把电带进了工业和家庭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