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审美创造主体

审美创造主体

发布时间:2022-12-19 03:18:52

A. 艺术创作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如下:

1、艺术创作主体与艺术创作客体是相对应而存在的。艺术创作主体即艺术家。艺术创作的客体,则指有一定审美价值,或者经过提炼而具有审美价值的特殊的社会生活、自然界和包括人在内的客观世界。它是艺术创作主体参照、实践和创造的对象。

2、艺术创造客体是艺术主体的主观观照,是用心灵浸泡过的社会生活。

所谓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的是那些本身就富有诗意,具有美的属性的社会美、自然美。能直接激发人的美感,无疑是属于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艺术反映生活中的美,同时也要反映生活中的丑,但要化“生活丑”为艺术美,通过艺术处理使之具有审美价值。

由此也可看出,艺术创作的客体能否具有审美价值,关键在于创作主体对创作客体的关照、实践和创作。

3、艺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交流与相互作用是双向的,即主体可以影响、作用于客体,客体也可以影响、作用于主体。在这一动态过程中,主体应居于矛盾的主导方面,主体的价值将通过对客体的实践和创作而得到实现。

唐代画家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精辟而深刻地概括了艺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对立统一的关系。

4、从另一方面来讲,艺术创作主体本身就是社会中的一员,他总是要受到客观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制约,包括其作品在内。而艺术作品又是艺术创作主体能动地反映和社会产物。

(1)审美创造主体扩展阅读

艺术创作活动环节:

第一,艺术体验:

定义:它是创作主体在长期积淀的审美经验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情感、想象、联想等心理要素,对特定的审美对象进行审视、体味和理解。

重点:提出现实美。

第二,艺术构思。

定义:艺术家在艺术体验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之上,以特定的创作动机为引导,以各种心理活动和艺术表现方式为中介,使得艺术意向得以创作和成熟。

重点:形成艺术意象。

艺术构思的几种方式:想象是艺术构思的核心,情感是艺术构思的动力。1.整合——把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组合列在一起。2.变形——不要照搬生活。3.移情——主体把自己的感受、情感和思想注入对象,使之染上主观色彩的结果。

第三,艺术表现。

定义:艺术家将自己的艺术构思中心以及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质化形态使之得以显现,成为具体可感知的艺术形象和艺术体系。

重点:创造艺术美。

参考资料:网络-艺术创作活动

B. 一个人是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成为审美主体成为审美主体需要具体哪些条件

不一定,美学的审美主体是处在审美活动中的人。人只有处在审美活动中才可以称其为审美主体,如果一个人面对着一幅美丽的画作心理却在想着自己的晚餐的话就不能将这个人成为审美主体了。
一个人就算是没读过书,不知艺术为何物,但只要当他看到春天花草的新叶时想到了在不远的冬天它们终将化为尘土时,他就是一个审美中的人,也就是审美主体。只要一个人对待世间万物有着一种精神性的思考、体会时他就是审美主体。切记审美主体一定要是人,但不是每个人的每个时刻都可以被称为审美主体的。
审美主观条件美感是审美主体由客观的审美对象所引起的具体的审美感受。
它是美的欣赏活动的产物。审美主体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实际上也是对该事物的一种情感性的评价,大而不可避免地带有欣赏者的主观倾向的鉴赏。
由此可见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不只是外部世界给予的欣赏者不只是被动的消极的接受者还是主动积极的发现者和创造者。
因为美的欣赏之所以令人感到兴味无穷恰恰不在于欣赏者被动地接受了什么而在于他主动地发现了什么、补充了什么。因此在美的欣赏中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着特别突出的意义。

C. 艺术概论简答简述审美创造的俩种主要形式

一、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
(一)艺术形象产生于审美意象

艺术的审美创造是形象的创造。各种艺术虽然百态千姿,但都离不开艺术形象的创造,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感染人和表现生活的。当然,在不同的艺术样式中,艺术形象有着复杂的表现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不过,艺术形象产生的根源,则总是离不开审美意象的诞生。

那么,艺术形象与审美意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郑板桥在谈到画竹的时候,曾讲道: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①

这里,郑板桥非常生动地概括了感性表象、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即:生活里客观存在着的事物都有其一定形象(包括形状和模样),主体通过自己的感知觉获得关于事物的感性表象(“眼中之竹”);在此基础上,经过主体思维、情感的进一步介入与加工,结果则形成“胸中之竹”,它是在“眼中之竹”这一感性表象基础上诞生的审美意象,所谓“胸中勃勃,遂有画意”,便指此时在郑板桥脑海中浮现的是关于竹子的意象。“意象,按照中国传统的说法,是意中之象,是有意之象,是意造之象,不是表象,不是纯粹的感性映象,但它又不是概念,保留着感性映象的特点。意象,这是思维化了的感性映象,是具象化了的理性映象”,而“只有当意象是审美的,并且审美意象得到物质表现,才成为艺术形象”。②
“胸中之竹”是审美意象,把这个意象之“竹”加以物态化,成为具有审美性的“手中之竹”,艺术形象便诞生了。换句话说,艺术形象表现、传达了审美意象,是物态化了的审美意象。

在艺术形象的创造过程中,审美意象是最重要的根源,它是艺术思维的特殊方式,也是艺术审美创造的核心。艺术的审美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精神活动,就是要创造一种能够完美表现人的内心意象的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对于审美意象的理解和把握,乃是探索艺术审美创造问题的前提。

(二)审美意象的特性
审美意象是包含主体审美认识和审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1.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认识

审美认识是审美主体对于具体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审美属性的一种把握;它依赖于审美对象本身的感性特征,一旦脱离具体审美对象的感性外貌(如竹子的形状、颜色、体态等),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美或丑)也就无从为主体所认识。当然,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或属性的把握、判断,仅仅有主体的感知还不够,还需要理性因素的参与。只是这种主体理性层面上的理解与思维并不表现为概念或逻辑的判断、推理,而表现为主体对由感知所获得的对象表象的直接领悟,表现为内含在感性之中的理性因素。因此,审美认识实际上是一种体现着感知与理解、感性与理性的统一的主体特殊心理活动。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创造主体总是首先着眼于那些生动的感性材料,并随着创造活动的逐步深入而逐渐抛弃其中的偶然因素,把鲜明地反映了对象审美特性的材料保存下来,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完成艺术的审美构思,然后不断用新的感性材料来进行补充和丰富,进而把具有共性、概括性或抽象概念所难以表达的内容体现在具体的艺术形象之中。

2.审美意象包含着主体的审美情感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创造主体对于对象属性是否符合主体审美需要所作出的心理反应,是形成审美意象的重要因素。古人所谓“思与境偕”、“情景交融”,说的就是审美意象中情感与认识的统一关系:“景”或“境”不是生活里的实际景物,而是艺术创造主体的心想意造之境,它与主体审美情感相结合,形成为审美意象。

“以无情之语而欲动人之情,难矣”③。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审美情感既是创造的动力,也是审美意象的深厚内涵。鲁迅便强调:“创作须情感”④。列·托尔斯泰也说:“在自己的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⑤。尽管艺术门类各不相同,但它们在主体情感的意象化和物态化这一点上是共通的。可以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创造主体总是把他自己对于各种生活现象的审美判断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凝聚在所生成的审美意象之中。而把审美情感用恰当的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现在所创造的艺术形象之中,则是艺术作品之所以具有感人力量的源泉,也是伟大艺术和平庸艺术的根本区别之一。

在审美意象中,情感不但支配着意象运动,推动着意象的生成,甚至还用“移情”或“拟人”方法去改变意象,创造新的艺术形象。当然,审美情感必须源于创造主体的亲身经历和切身感受,才会有真实感,才可能达到“真知灼见”。由这样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认识结合而成的审美意象,便成为艺术形象的真正内容。

(三)审美个性与艺术创新
作为艺术审美创造的结果,艺术形象总是创造主体独特审美个性的体现。

艺术不是对客观生活现象的原样照搬和模拟,而是创造主体在生活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艺术创造主体总是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对审美意象进行独特的加工和改造,从而创造出不同的艺术形象。这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和审美观念所体现的,就是艺术创造主体独特的审美个性,它是进行艺术创新的内在动力。

艺术的审美创造本质上要追求创新,这种艺术创新本身就蕴藏着某种隐秘的个性特征。清代山水画大师石涛曾明确提出:“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在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安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揭我之须眉”⑥。艺术创新的关键,在于创造主体能够通过独具个性的直觉与智慧,在人们习以为常或平凡的事物中发现新的审美价值,创造出有个性的艺术形象,使人们能够以一种新的眼光去感受世界与现实人生。西班牙画家毕加索(P.Picasso)就是一个极具个性与艺术创新精神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是其个性的象征、内心世界的反映,其中保持着顽童般的纯真,常人眼里坚不可摧的固体世界在他笔下可以任意分割和变形。1937年,为了抗议德国法西斯的屠杀暴行,毕加索创作了《格尔尼卡》,黑、白、灰构成的画面,以象征手法展示了死亡、毁灭、恐惧、挣扎和惊慌,体现了毕加索对于和平的热爱和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成为现代艺术的成功范例。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
二、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

尽管由于艺术类型的不同,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也不尽相同,但其中的基本规律却有一致性。一般来说,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经历了艺术感受、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三个阶段。

(一)艺术感受

艺术感受是艺术审美创造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人物、事件与活动,为艺术的审美创造提供了最基本素材。艺术创造主体或从现实事物中看到了具有审美价值的东西,或是由于对象形式的启发而进入审美联想……正是在这种艺术感受的推动下,艺术创造主体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并进入特定创作状态,才能形成审美意象并进一步推动艺术形象的创造。中国古代艺术家就非常重视这种切身的感受,重视在艺术感受基础上使自我情感与外物相互呼应、交流,达到情化于景、情景交融的境界。古代画论主张“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外师造化”就是感受自然,强调的就是画家直接面对大自然,从而在画笔之下展现染有鲜明主体情感色彩的自然。

(二)艺术构思
艺术构思是艺术审美创造过程的核心阶段,是艺术创造主体在孕育艺术形象时所进行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在艺术构思过程中,艺术创造主体把通过感受所获取的生活素材(感性表象)加以选择、提炼和加工,通过想象等心理活动,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审美意象。所以,主体的想象和灵感在艺术构思中具有突出的作用。借助艺术想象和灵感,艺术构思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对现实的超越,从而创造出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

想象是艺术构思中重要的主体心理条件,它能够在原有感性表象基础上,通过心理重构方式把记忆中的各种表象以异常方式重新组合起来,在艺术创造主体头脑中形成从未有过的新形象。李白的《清平乐》从现实中人的衣裳和脸容的视觉映象出发,勾起“云”和“花”、“云”和“春风”的联想:“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由花的形态、性质,又想象到那不是人间所有,或是天下少有,因而虚构出“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幻想情境,充分表现出诗人自己的情感。它表明,艺术创造主体为了体现自己的观念、思想和意图,必须运用想象,对现实生活素材加以调整和重新加工、组合、补充甚至虚构,以便创造出符合主体审美理想的艺术形象。这也正是艺术最为迷人之处。

在艺术构思中,灵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当灵感袭来时,艺术创造主体感觉敏锐、想象驰骋,仿佛进入了一种神秘的心灵状态。果戈理(Gogol)曾这样向友人描绘过他创作取材于扎波罗什人生活的悲剧《剃掉的一撇胡须》时的情形:

我感到,我的脑子里的思想像一窝受惊的蜜蜂似的蠕动起来;我的想象力越来越敏锐。噢,这是多么快乐呀,要是你能知道就好了!最近一个时期我懒洋洋地保存在脑子里的,连想都不敢想写的题材,忽然如此宏伟地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全身都感到一种甜蜜的战栗,于是我忘掉一切,突然进入我久违的那个世界。⑦
作为艺术创造主体各种心理能力高度集中的结果,灵感是艺术构思中具有偶然性、亢奋性和直悟性特点的心理现象。它源于艺术创造主体丰富的生活经验、长期的艺术修养和长时间持续的探索追求以及敏锐的直觉,是艺术构思过程中推动形象创造的一种心理动力,抓住灵感往往容易获得艺术构思的独特、新颖和完美效果。《宣和书谱》记载,唐代大书法家怀素“一夕,观夏云随风,顿悟笔意,自谓得草书三味”,于是书艺大进,遂“若惊蛇走虺,骤雨狂风”。显然,怀素之所以能“一夕得之”,是由于他长期“精意于翰墨,追彷不缀”,而“夏云随风”的景象只不过是一种触媒而已。

20世纪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在一次与法国作家苏珊娜·贝尔纳的谈话中讲道:“想象是风筝,而现实是手中的线,放得好,风筝便飞起来,但要当心,风筝也可能挂在电线或屋顶上。”这时,苏珊娜·贝尔纳插了一句:“那么风是灵感?”“当然!”艾青笑着回答。这里,艾青其实已非常形象生动而深刻地揭示了艺术构思中生活现实、想象与灵感之间的关系。

(三)艺术传达

艺术传达是把一定的艺术构思转化为人们所能感知的艺术形象的过程。也就是说,艺术传达的任务,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传达手段,把存在于艺术创造主体头脑中的艺术构思或艺术意象现实化、物态化。艺术传达是艺术审美创造的完成阶段。

1.艺术传达与艺术构思不可分

在艺术的审美创造过程中,艺术传达和艺术构思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它们在实践中往往是同时进行的。一方面,由于艺术创造主体是通过他所使用的特定材料和传达方式来看世界的(画家用造型或色彩的眼光看对象,雕刻家用粘土或青铜的眼光看对象,摄影家用取景框的方式看对象),当他们进行艺术构思时,艺术传达的材料与媒介已经同他们心中的意象重叠起来,材料与媒介在艺术创造主体那里不只具有物理特性,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精神的审美特性。这样,艺术构思便受着艺术传达活动各种因素的一定制约,不同媒介的特性、不同的传达方式等决定着艺术创造主体特有的艺术构思方式。另一方面,艺术传达可以使艺术构思得到检验、深化和完善。艺术创造主体为了使自己的构思得以用现实的物质材料表现出来,需要不断探索传达的方式、修正自己的构思,从而使艺术构思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完善。

2.艺术传达是实践活动的过程

作家要把构思付诸笔墨或键盘,画家要把形象画在纸面,歌唱家要把歌声传播出去。艺术传达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实践性活动,其中必然涉及到艺术传达的技术手段和材料的恰当运用问题。面对苍茫暮色,沐浴涓涓细雨,每个人都可能触景生情,但并非每个人都能用一定的艺术材料和技巧表达出来。同样,一个作家、画家或音乐家仅有很好的艺术构思,而如果没有熟练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不可能把他的构思成功地用材料表现出来。所以,艺术传达不能没有技能、技巧;从事艺术创造的人要把一定精力放在学习、探索和开拓本门艺术的表现技艺上,力求精益求精。

3.再现和表现的艺术传达方式
在艺术传达中,再现和表现是两种最常见、最普遍的方式。

由于人们最基本、最朴素的认知是建立在感觉外部客观物象基础上的,因此,在艺术传达过程中把形象塑造得与客观世界的物象相近似,往往较易被人们认同和理解。而所谓再现,就侧重于运用客观世界的形象和特征,通过复现、模仿来传达主体内在精神,如西方古典的绘画、雕塑和小说等。再现的过程凝聚着创造主体对现实的审美发现及其个人的审美感受,从而召唤着接受主体相应的审美情感。

表现性的艺术传达则偏重于运用艺术形式来直接表达主体情感和审美需要,强调在艺术传达过程中对主体精神世界的直接表现,以及在主体审美体验和想象基础上运用夸张、变形、简化、象征、抽象等手段实现艺术的目的。可以认为,艺术传达在本质上是表现的,无论艺术创造主体怎样保持客观、冷静和纯粹的态度,都不可能使艺术作品保持纯粹的再现。

在人类艺术史上,艺术传达经历了从再现到表现的发展、演变过程。古代艺术遵守的是以模仿为主的传达方式,而当艺术走过了它的童年时代,进入现代历程之后,艺术则更加注重以表现为主的传达方式,并且变得越来越复杂多样。

D. 美术创作的创作主体是什么

美术创作是创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而进行的审美创造,在这一审美创造中,美术家的审美意识会不断起作用,不断对生活中的个别进行分析、综合、概括、集中,进行典型化,最后创造出一个充分体现着一般的个别。这个再创造的个别,已经完全不是原来实际生活中的那个个别现象的再现,而是一个典型化了的个别,是经过两次否定的表象的复归,这就是审美意象。审美意象的形成,标志着构思活动的完成,但它毕竟是意中之象,还需要美术家运用表现手段把它传达出来。

E. 简述什么是艺术创造主体

艺术创造主来体——艺术家,是人类自审美活动的体验者和实践者,也是审美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他们通常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掌握专门的艺术技能与技巧,具有良好的修养和突出的审美能力。他们的生命在于创造。同时,艺术家又是具体的和社会的人。艺术家的生命在于创造。

F. 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用一个具体的你见过的最美的事物加以说明

审美,是人类理解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人与世界(社会与自然)形成的一种无功利的、形象的和情感的关系状态。审美是在理智与情感,主体与客观上的认识理解和感知、评判世界上的存在。审美也就是有“审”有“美”,在这个词组中,“审”作为一个动词,它表示一定有人在“审”,有主体介入;同时,也一定有供人审的“美”,即审美客体或对象。审美现象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
审美主体,是审美关系构成要素,能够在一定活动实践中创造美和欣赏美的人,与“审美客体”相对。认识、欣赏、评判审美对象和创造美的社会的人,一般认为,主要由四种人组成,即创作者、欣赏者、表演者和评论者。由于年龄、心理、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差异,不同的审美主体有不同的审美需要,面对同一审美对象时,会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品应适合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心理特征的审美主体的水平和审美需要。艺术家作为审美主体,其审美功能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影响着他创作的发展倾向及其艺术品的价值。
审美客体,是审美关系构成要素。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相对,和审美主体处于审美关系中,是被审美主体欣赏的客观对象,与“审美主体”相对,能与主体构成一定的审美关系,从而引起主体审美活动的客观存在。在审美活动中,一切被审美主体审视感知、体验的,具有审美属性的自然、社会、艺术作品,科学现象等都可成为审美客体。从形态方面讲,包括崇高、优美、悲剧以及戏剧等。在哲学意义上,它是审美活动这一矛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方,客观事物一旦成为审美客体,便寄寓着审美主体的思想、情感、性格、理想等,成为了审美主体内在品质的形象体现。
审美发生标志着审美主客体关系的确立。作为审美活动主体的人与作为审美对象的客体之间的关系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劳动创造了人,劳动使得人和自然区分开来,从而有了主体与客体之分。伴随着人类生产劳动实践的历史进程,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自然界)之间,才逐渐形成了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等等在内的各种现实关系,审美关系为是主客体价值关系的一种。
作为审美主体的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审美意识。作为审美客体的审美对象,也不是自然存在的客观事物,而是在人类漫长的实践活动过程中,由与人为敌或与人无关的自然转变成的“人化的自然”。所谓人的对象化,则是指人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通过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使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体现出来。因此说,审美客体既有自然性,又有社会性。
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们是同一历史过程的两个方面。创造了人的对象世界,外部自然界被“人化”而成为审美客体。实践又创造了对象的主体,主体的五官感觉也相应地被人化而产生审美感受。与此同时,也是实践使得主客体之间发生了关系,并进而形成了审美关系。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积淀在审美关系中,体现在客体便是审美价值的产生,体现在主体便是审美心理结构和审美感受的形成。
审美价值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又不仅是客体的自然属性;审美价值不是主观的产物,但它又并不是与主体无关。审美价值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实践基础上主客体的统一,因此,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客观世界的美都是人类漫长实践活动的产物。

阅读全文

与审美创造主体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