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教育与创造教育思想

教育与创造教育思想

发布时间:2022-10-22 03:42:00

㈠ 浅谈小学教育中创造性的培养

        创造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力主要渠道之一。创造教育是一种建设性教育,必须符合小学发展特点,发展性的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创造出受教育者个性人格特征,使之具备一定潜能素质并适应未来社会需求。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从古至今,有许多教育思想家重视小学阶段创造性学习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创造教育的必然性决定了创造力的培养重要性!

一、提出创造教育概念的时代背景和必然性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们同时也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重挑战。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恶劣、不平等合作、人类精神家园失落等。但就人类改变这种生存环境境况的根本出路而言,首先应该是人的自身素质的改变,人的创造性资源的不断开发与再生利用。就我国的基础教育状况而言,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现行高考制度、传统文化及社会转型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加上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教育制度、管理体制、课程设置、教学观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试方法等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重视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弊端和陈旧落后的东西。学校把升学率的高低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教师把分数的多少作为考察学生的优劣标尺;家长把孩子能否考上大学作为有没有出息的标志。这一切就像一条条无形的绳索将学生捆绑得透不过气来,结果是学生思维不活跃、知识面不广,动手能力不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达不到应有的要求,扼杀每个学生独特的个性和难能可贵的创造精神。

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的教育属于基础阶段,培养创造性并不仅仅是高等学校的事,相反,我们应十分重视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重视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的关系。培养创造性小学生通过学习活动,逐步掌握读、写、算等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掌握大量的间接的知识经验,学会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来掌握概念,学会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逻辑判断和推理、论证,这些大大促进了儿童书面言语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此外儿童的一些比较稳定的个性倾向和品质也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切使得儿童在心理的各个方面出现了巨大的变化。小学生心理诸方面的新变化、新发展影响着他们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小学生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想象创造性的发展和思维创造性的发展两个方面。

          想象创造性发展的特点 儿童入学后,想象的创造性有了较大的提高,以独创性为特色的创造想象日益发展起来。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再造想象占很大比例,随着经验的逐步丰富,认知能力的不断提高,大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多,想象的创造成分也随之增加,想象的内容也更细致、丰富,并且能在此的水平上进行生动和形象的联想,初步具有了创造想象的能力。有人在研究小学生作文中想象能力的发展中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必须以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谈不上什么创造;三、四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以真实为主,适当地加工修饰,有创造想象的因素;五、六年级的儿童写人物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创造力。

三、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宽容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利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比如,可以使学生有机会选择不同的课程来学习,给学生呈现应用创造性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等

(3)改革评价机制

创造性水平与类型的差异,决定了我们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是多元的。作为教育者应该承认学生的个性和潜能的差异,避免用单一的学业成绩评价和管理学生,改变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和“工厂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4)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添部分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由于创造性与个性之间具有互为因果的关系,因此,从个性入手来培养创造性,这也促进创造性产生的一条有效途径。研究者提出各种建议,可概括如下:

(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是紧密相连的。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对于新奇的事物总是主动的探索,提出各种怪问题,并寻找答案,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好奇心是学生主动观察事物,反复思考问题的强大内部动力。一些研究认为,儿童的好奇心、求知欲如果得不到支持和扶植,也会衰退的。因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应该受到鼓励和赞赏,而不应该受到责难和讥讽

(2)解除个体对打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对学生所提的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能全盘否定,也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的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以鼓励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在各种创造活动中都起着重要作用,贯穿整个创造活动的始终。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象,而不拘泥于常规的答案。给学生机会进行猜测,并尽量让他们有猜测的成功体验。在丰富学生想象力方面,可以应用事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组织参观、访问开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等,使学生头脑中表象更为鲜明。完整

(5)给学生创造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或与有创造性人直接交流,再或引导学生阅读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传记,使学生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革新意识;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进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树立学生具有创造力的个性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较好的进展学生的创造力,为国家培养出德才兼备的跨世纪新人。同时教师还要注意自身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只有当教师自己能够打破传统定势,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时,才能更加灵活地去引导学生的进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学生的全面健康可持续进展。

㈡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的演变2021-10-10

读《创造教育》有感

沂源县南鲁山镇中心小学  张涛

创造教育在“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要想学习其创造教育思想就得统揽全书,是个漫长的过程,不能在碎片化阅读中谈收获论是非。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倡导并实践创新、创造教育的教育家。仔细阅读《文集》,陶行知先生通过创造“教育思想的提出——创造教育的实践——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用了将近30年的时间。“创造教育思想”是在行与知不断反复的过程中形成的,陶行知是真正的在劳力上劳心的实践者。

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思想大体可以归纳为:先行后知、手脑并用、试验教育、解放儿童几个方面。创造教育的思想始终贯穿于“陶行知教育思想”三方面的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一、创造教育思想的“试验教育”

1919年到1921年,陶行知先生先后发表了《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试验验教育的实施》、《第一流的教育家》、《新教育》、《中学教育实验之必要》等等文章。

中国有过灿烂的创造与创新的光辉,引领了世界几千年。但是到了近代,当西方富兰克林、爱迪生、牛顿等等科学家井喷式的爆发的时候,旧中国却手足无措,在列强欺辱下求存。在陶行知看来就是旧中国的教育缺乏试验精神所致。在《试验主义与新教育》中先生道“故欲求教育刷新进步,必先有试验,以养成自得之能力。能自得,始能发明;能发明,则陈法自去,教育自新矣”。故此先生又进一步在《试验验教育的实施》中提出:“凡是师范学校及研究教育的机关,都应当注重实验的附属学校;地方上也应当按着特别情形,选择几个学校,做试验的中心点。”这应该就是我们各级各类“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实验学校”的由来。

2020年曾有画家问我四个问题:“一是什么是实验学校?二是为什么不是试验学校?三是这么多实验学校他们都实验了一些什么?四是把实验的成果推广了多少?”我一时语塞。回家后抓紧补脑。度娘说:实验学校是担负探索和检验某种教育理论或进行教育改革试验任务的学校。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家为了实施和检验教育主张,常创办实验学校。……在中国,20 世纪 30 年代前后, 教育家陶行知、陈鹤琴等也创办过实验学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探索、检验社会主义教育改革设想和教育理论,各省、市、区普遍设立了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第一个问题找到了答案。度娘又说:“实验”与“试验”不同,实验指的是已经拥有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只是缺少在实地使用的经验而已,但试验的结果则较难控制。看来实验是是已有理论和经验的实践,试验是尝试。第二个问题也算是有了答案。第三个问题关于实验学校都实验了什么?勉强也可以找到答案。第四个问题值得细细琢磨,在全县、全市、全省领先的实验学校,成功经验和成功做法都推广了哪一些?痛心的是这么多研究项目得不到推广,得不到更好的应用。陶行知先生建立“实验”学校的初心就丧失了。

二、创造教育思想的“先行后知”

陶行知先生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虽然王阳明学说含有 主观唯心主义 的成分,陶行知先生却从中悟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道理,且终生以此自勉。

经过教育实践先生认为“三思而后行”和王明阳心学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是导致旧中国教育缺乏创造力的根本原因。先生认为要使学生有创造力就必须颠覆传统的知行关系,所以先生来了一个180度的翻转,明确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1927年至1930年先生先后发表了《行是知之始》、《教学做合一》、《在劳心上劳力》、《生活即教育》等等文章,是其创造教育的实践阶段。

陶行知先生在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3月在南京北郊 晓庄 创办乡村师范学校 晓庄学校 并创办第一个乡村 幼稚园 燕子矶幼稚园;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这些学校的创办就是实施创造教育思想的典范。

三、创造教育思想的“手脑并用”

1934年,他在 《生活教育》 上发表《行知行》一文,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本名为陶行知。《创造的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在1933年发表的文章,是其“创造教育思想”形成的标志。文中介绍了何为创造教育,创造教育的目的、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等。直到先生去世,先生又相继发表了《创造的宣言》、《创造的儿童教育》、《创造的社会教育论纲》等文章,又把创造教育思想提到了更高的高度。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教育的意义就是由行动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的价值”。先生认为“手和脑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现在铺天盖地有着不少的论文与课题,只是在思想上进行了转换,没有经过行动到思想的历练,所以大多都是浅层次研究,经不起推敲。科研成果没有得到推广就是例证。至于由思想产生新价值更是凤毛麟角。我们要做有行动的教育研究,把成熟的研究成果推而广之,把教育行动与教育思想转化为生产力,让更多的人收益才是教育研究的目的。

㈢ 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他的教育方法和思想可以概括为: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

1、一个理论即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

2、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本体论,也叫起源论,陶行知认定教育来源于生活,主张教育要依靠生活,改造生活。

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的场所论。认定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校,主张教育要依靠社会的力量,应济社会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认定在生活中教法、学法、做法是不可分割的。

主张事情是怎样做的,学生就应该怎样学;学生是怎样学的,教师就应该怎样教。教法和学法都来源于做法,统一于做法。

3、四种精神是:

“爱满天下”的大爱精神;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的创造精神;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求真精神。

4、五大主张是: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六大解放,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和民主教育思想的反映,可以理解为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原则。

六大解放是指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嘴、眼睛、时间和空间,还儿童以自由,从而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3)教育与创造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08年十七岁时他考入了杭州广济医学堂。1917年秋回国,先后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教授、教务主任等职。

1926年起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9年圣约翰大学授予他荣誉科学博士学位,表彰他为中国教育改造事业作出的贡献。[2]1931年主编《儿童科学丛书》。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45年当选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参考资料:网络-《陶行知教育名篇》

㈣ 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1. 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造就大批高创造力的人才。就目前我国专基础属教育而言,我国的儿童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还很薄弱,不论家庭、学校、社会,压制摧残儿童创造力的现象都很严重。为了培养一代新人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我国的基础教育应该关注创造教育,大力开展创造教育。

  2. 在我国明确提出对儿童进行创造教育的是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在自己长期教育实践里非常重视儿童教育问题,曾对儿童教育做过许多精辟的论述。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就是其全部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前瞻性。重新发掘,研究陶行知先生的这一教育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遗产,推进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以及创造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定从以下四个部分展开对这一问题的论述。

  3. 第一部分: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一)从学术背景来看,他科学地吸收了王阳明和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及儿童教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并把“创造的儿童教育”思想

㈤ 陶行知师德精神内涵是什么

陶行知师德观的主要内涵

1.“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

忠诚教育事业,勇于为教育事业献身,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内容,也是教师职业感情、职业行为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把这种献身精神称为“教育的命脉”。他说:“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到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也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5.“共学,共事,共修养”的和谐精神

和谐是师德的一个重要内容。陶行知先生对当时社会上文人相轻的旧传统和嫉妒型的人际关系深恶痛绝。他强调教师之间要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在他看来,一个学校的教师之间只有团结协作,“共学,共事,共修养”,才能培养出真善美的真人。他又十分重视师生之间的合作,要求做到“谦逊豁达,协作合群”。他说:“教师对学生,学生对教师,教师对教师,学生对学生,精神都要融合,都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如此,才能形成师生共甘苦、共生活、共造校风、共守校规的和谐气氛,而师生间“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则是一种真正的教育。

6.“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的好学精神

陶行知先生经常用于自勉的格言是“活到老,学到老,教到老,做到老”。他针对当时教育界的通病,即教师将自己从前所学的知识照搬贩卖给学生,明确指出:“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因为好的学生往往在学问和修养上愿意和教师进行赛跑,这就迫使教师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放松,而是要不断鞭策自己努力跑在学生的前头,这也是师道可敬之处。同时,勤奋好学的教师也能给学生以表率模范作用。他谆谆告诫教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学好,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还强调教师不但要勤奋好学,而且要拜人民为师,要向学生、儿童学习,为此他专门写了一首诗:“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教人民进步者,拜人民为师。”这就给教师指明了学习的途径与方向。

7.“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自律精神

陶行知先生一贯主张“教师应当以身作则”,“教人者,必须教己”,“要人敬的必先自敬”。他要求教师要能自律,要“各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修养到不愧为人师的地步”。“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身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在此基础上,他要求:“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应当做到;凡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要严于律己,身体力行,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陶行知先生这种“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直观性、模仿性原则。陶行知先生从教的一生,就是“以身作则”“自化化人”的一生,其一生不愧为“万世师表”之楷模。

㈥ 教育心理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学生进行创造教育的目的不是以要求学生必须有发明创造为目的,而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和初步创造能力。
而只有具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那么教师应怎么做呢?一、树立创造教育思想教师的教育行为受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而教师的教育活动及其效能、质量又会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此教师首先应有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创造教育是根据创造学原理,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开发受教育者的创造力的教育。创造教育把开发每一个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的,认为教学的核心应是理解知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勤于动手。只有充分理解这些思想要求,才会真正有利于培养出创造型人才。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有活跃丰富的思维,灵活创新的观念和教育方法,掌握有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基本知识及训练方法,积累有关创造研究的新成果并及时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如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或自制巧妙的教具进行教学活动,或向学生介绍发明创造成果及其过程等,对培养学生创造意识都有很大的启发。

㈦ 浅谈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

教育思想为人类特有的教育活动现象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这种理解和认识常常以某种方式加以组织并表达出来,其主旨为对教育实践产生影响。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浅谈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

一、取得的成果:八大特色课堂

1.以“儿童”为基本立场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

首先,我们确立了以“儿童”作为数学教育研究和实践的基本立场“。儿童数学教育”就是以儿童发展为本,满足儿童发展需求,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育。进一步,我们需要提炼能反映儿童数学教育系统本质特征的因素。英国学者欧内斯特(P.Ernest)在《数学教育哲学》中,提出了数学教育哲学应围绕以下四个基本问题展开: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教育的目的、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参考这一框架,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提出了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数学观。

(1)儿童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儿童观”是:儿童是活生生的人、儿童是发展中的人。“儿童是活生生的人”,意味着儿童是具有丰富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完整的生命体。因此,教师要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善待儿童,使得每一个儿童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在集体中。“儿童是发展中的人”,意味着儿童是有潜力的人,但又同时具备不成熟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充分相信儿童,要注意开发、挖掘儿童身上的潜能,儿童能做到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促进儿童的自我成长,让其在自主探索中形成自信和创新能力。儿童又是未成熟的个体,所以教师要包容、悦纳他们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资源,使之成为促进儿童再发展的新能源。因此,儿童的学习应是学生的主动建构及与同伴和教师互动交流的活动,是一个自产生、自组织与自发展的过程。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能”,并使之循着儿童成长的规律获得自然和自由发展。

(2)儿童数学教育价值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价值观”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数学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汲取知识、增长智慧、浸润人格。为此,教师要教与生活联系的数学,要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感受数学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感受数学的价值;要教相互联系的数学,在学习新知识中播下知识的“种子”,在沟通联系中体会数学的整体;教有思想的数学,注重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收获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启迪学生的智慧;教美的数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内在魅力,从而产生好奇心和兴趣,进而为形成美的心灵和情操奠定基础;教能完善人格的数学,使学生形成“做真人、懂自律、负责任、有毅力和会自省”的品格。

(3)数学观关于数学本质及其作用的认识对学校的数学课程,教学与教学研究的发展有着关键的影响(J.Dossey)。M.Niss更是强调数学教师数学观的.重要性,他有一段应当引起所有数学教师深思的话:“缺乏多元多维的数学观也许是今天数学教师的致命弱点。”对于“多元多维”的理解,至少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而是包括着数量、关系、图形、规律、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等丰富的内容。数学不仅仅包括静止的结果,更包括生动活泼、富有创造的发生、发展和应用过程。数学不仅仅需要演绎推理和证明,还需要观察、分析、类比、归纳、实验等火热的思考,还需要好奇、自信、毅力、实事求是…………

2.以八大特色课堂为核心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吴正宪团队创造了体现儿童数学教育的八种特色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真情流淌的生命课堂”的基本特征是:用真心引领学生进行学习;用真情营造学生敢说敢为的学习氛围;用真情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经验对接的主体课堂”的基本特征是:运用情境唤起学生的经验;用学生经历过的例子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表达方式。“思维碰撞的智慧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激发学生在“问题串”中不断深入地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在比较中辨析;促进学生在解决“冲突”中提升。“机智敏锐的灵动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预设灵动的学习资源;创造灵动的学习机遇;激发灵动的学习智慧。“纵横联通的简捷课堂”的基本特征是:梳理学生心中的数学;在联系中启发学生新的生长。“以做启思的实践课堂”的基本特征是:鼓励学生在操作和实践中体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进行思考;激发学生在思考中进行创造。“追本溯源的寻根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体现数学发生和发展的创造过程;在数学思考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文化价值。“充满魅力的生活课堂”的基本特征是:从生活实际中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积淀生活经验回归数学。

二、“再起航”: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的提炼与创新实践

2014年12月8日,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儿童数学教育研究所正式成立,研究所的成立是为了真正体现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价值,促进实现既体现教育真谛又具有首都特色的北京儿童数学教育教学,提炼北京市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研究所的成立标志着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研究和实践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开展“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理论内涵与创新实践”的研究。这项研究工作正是对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深化。深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在新课程背景下的深化。在课程标准中,对于数学教学提出了一些新要求,比如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这些应该在儿童数学教育实践中得以体现。

第二,在价值分析、学生研究基础上的深化。儿童数学教学实践,离不开对于教育价值全面实现、遵循儿童学习规律的这些基本问题的叩问。本研究将选择小学数学的某些核心内容开展教育价值分析、学生学习路线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和评价的整体设计。

第三,在实践效果检验下的深化。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效果如何,需要进一步做教学实验,在实践中加以检验。

1.进一步完善和构建“儿童数学教育思想”

本研究将进一步提炼和总结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内涵,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数学观,指导数学教学的实践。具体说来,需要回答以下几个主要问题:第一,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下的儿童观、儿童教育观、数学观是什么?第二,儿童数学教育思想体系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是什么?第三,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原则是什么?

2.开展儿童数学教育视角下的整体教学实验

能够对课程与教学实践产生最直接、最为具体影响的教育研究可能非教学改革实验莫属,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展的教学实验必然具备“整体”的特征:

第一,教育价值在儿童发展中的整体实现;

第二,基于价值分析、学生研究的教学评价的整体设计。根据数学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教师实践中的困惑、本课题的研究基础,本课题选择以下两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整体教学实验、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统计教学整体实验。

(1)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的研究和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数学问题提出的教学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数学教育界的关注。其主要原因在于: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数学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以及知识经济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的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学生的问题提出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的课程目标,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把原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拓展为“发现和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围绕着“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以下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实践:

第一,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发现和提出的过程一般经历了哪些环节?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什么?

第二,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的目标和过程方面有何差异?促进他们提高的策略方面有什么不同?

第三,从整体设计上看,培养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力不仅仅局限在学习之前,素材也不仅仅停留在根据情境提出问题上,特别是如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还有哪些培养目标、培养时机、选择素材和活动设计?第四,发现和提出问题,对于不同学生的作用和价值是什么?

(2)发展学生数据分析观念的统计教学研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将数据分析观念作为统计课程的核心,并阐述了数据分析观念的内涵“: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这实际上也体现了人们对统计课程教育价值的深入理解。在教学实际中,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教学实施,大家普遍感觉统计知识和技能的落实比较容易,但数据分析观念在各个年级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如何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合理的活动来发展数据分析观念,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的两个切入点,我们将采取教学实验的研究方法,设计基于价值分析、学生研究的整体教学实验方案;按照新的教学实验方案进行教学实验;对于教学实验过程中和之后学生的变化和发展进行评估;分析实验的效果,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是否有提高,有哪些方面的提高,其典型表现(群体表现和个案学生表现)是什么;在实验的基础上对于教学和评价提出建议。

3.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例研究

课例研究将主要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第一,运用量化和质性的方法刻画八大特色课堂的具体特征。本研究将进一步提炼和明确八大课堂的具体特征指标,一方面运用这些指标对于课例进行量化分析,另一方面对于具体案例进行质性分析,由此描述儿童数学教育思想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具体特征。

第二,分析和开发围绕着核心内容的课例。围绕着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已有体现儿童数学教育思想的优秀案例进行再次验证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开发新的课例,从而形成案例资源库。

总之,中国教育在整体取得进步的同时,有一个主题是我们永远不能忽视并要坚定守护的,就是儿童教育。北京市的儿童数学教育将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不断探索创新、不断研究实践,促使儿童在“好吃”中享受“有营养”的数学学习,获得健康、全面而生动活泼的发展。

㈧ 请你评价陶行知在这个案例中所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

一、萌芽期(1919 年――1926 年)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在萌芽时期的观点主要是有这两个方面: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的关系。他认为,创造发明是教育的发展动力,是新教育的本质所在。一是创造教育与教育者的关系,陶行知很早就主张教师应敢于创造发明,要有开拓创新精神。
二、发展形成期(1927 年――1938 年)
陶行知在这一时期逐步提出了他的创造教育思想,并通过实践来试验自己的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晓庄学校创造教育的实施,侧重于自然的训练,先是手脑并用,进而发展到“科学下嫁”,广泛开展小发明活动,这是创造教育的开始。
三、成熟期(1939 年――1946 年)
陶行知认为创造力无处不在,无时不见,无人不有。他在《创造的儿童教育》提出“创造力是千千万万祖先,至少经过五十万年与环境适应斗争所获得而传下来之才能之精华”。在《创造的宣言》中指出,“所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人……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提到“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他能启发解放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之工作。”在陶行知看来,创造能力先天存在于人的身上,而不是说通过教育可以后天赋予人以创造力,教育,就是目的而言,应是立足于使人身上的创造力得以发挥出来。如是,我们便可以明确创造教育的涵义。创造教育,应是一种教育方式,他本身无所谓创造什么,而是在人自身的基础之上,利用环境对人的影响,培养加强发挥人身上已存的创造力,使其得以成长。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 “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首先要认识孩子有力量,有创造力。解放儿童的头脑,要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让小孩子有动手机会,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晴,使他们能看; 解放儿童的嘴,使小孩子得到言论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使他们能说; 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大社会中去……”。
传统的美术活动往往以教师为中心,画什么和怎么画都是教师规定,压抑了幼儿的创造力,要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童心自然流露,充满激情地自由创作,我们就应该转变以往的“要我画”为“我想画”。“想不想”是幼儿艺术创造活动的内驱力,教师要为幼儿大胆地想,富有个性地表现创造条件。在陶行知创造教育理论的引领下,在平时课内外的美术教学中,要以此为目标进行积极尝试与探索。
1、解放孩子的头脑,支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
绘画是幼儿心灵的窗口,它反映幼儿内心的情感世界。教师要善于理解、接纳、欣赏幼儿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要善于为幼儿创设想画、敢画、愿意画的氛围,帮助他们大胆地表现对世界的看法和认识。
2、解放孩子的双手,支持他们“富有个性地表现”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性的,幼儿美术创作受思维的符号性和自我中心性影响,往往凭直觉表象而进行,因此,具体美术操作活动对促进幼儿发展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十分必要。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小孩子有动手的机会”。可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和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必要的途径。
3、解放孩子的嘴,提高他们自我表达的能力
“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我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给幼儿问的自由,让幼儿从问题的解答中,增进有关美术的知识;给孩子讲的机会,让幼儿能充分地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有利于教师读“懂”孩子的作品,引导孩子继续创造,积极引导幼儿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在自评和互评中提高审美能力。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成功之处,增强创作的自信。总之,教师要给幼儿以充分的机会,让幼儿积极地提问,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所想、所感。
4、解放孩子的空间,体验他们美术创作的乐趣
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生活经验是幼儿园进行美术创造的源泉,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主要依靠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在教学以外的时间,我们经常带领幼儿去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去观察、去体验,特别是让幼儿积极地去参与游戏活动,获得丰富的知识和创作灵感,从而使幼儿受到情感的、艺术的、综合的、直观形象的教育。
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要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各种能力,促使学生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使学生真正具有个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我们美术教师神圣而艰巨的职责。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过程。在民国时期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陶行知吸收借鉴了西方先进的有关创造教育的思想,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成分,这些思想都构成了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重要部分。我们也要看到,陶行知虽然“拿来”他人的思想,但不会抄袭他人思想,而是在自己亲身实践的基础之上,借助自己认识的进步,发展和改造他人的思想,使之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这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最有特色的地方,也是他的这一思想在一个世纪后的今天仍有极高价值的原因所在。

㈨ 陶行知教育思想中,“创造教育”的定义是什么

创造教育:英国心理学家、优生学家高尔顿开创造教育研究之先河,著有《遗传的天才》等。20世纪40年代美国奥斯本研究集体创造思考方法,著有《思考的方法》。20世纪50年代以来,这种教学在美国得到发展。如布法罗大学开设了指导学生创造性思维实验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来创造教育在日本亦受重视,1960—1979年有关创造力培养著述译作有250多种,并开展这方面的实践活动,设“发明教室”等。德国则把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渗透在中小学各年级的课堂教学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创造教育受到广泛重视,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创造教学已成世界性潮流。陶行知为中国创造教育开拓者,于20世纪30年代在育才学校设立“育才创造奖金”,后发表《创造宣言》。60年代后,台湾省教育界亦就此进行实验研究。如贾馥茗1968年在国语科中进行小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实验等。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造教育在中国再度兴起。如1982年中华创造力开发研究所研究人员在上海和田路小学进行实验,运用一些专门编排和设计的教法。此后,这方面的研究在各地普遍开展。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开拓者,创造教育思想是他生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精髓,其创造教育实践更是贯穿于他整个教育活动之中。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针对中国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结合中国教育实际,在美国教育思想家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一种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新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实施创造教育的目的,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方面来看。就学生而言,创造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手脑双挥”“手脑联盟”“手脑双全”——这就是创造教育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实现创造教育的手段。陶行知曾经说过,“手脑结合,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就教师而言,教师的创造,不像宗教家、恋爱至上主义者、美术家,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教师“所要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他指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先生、学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
创造教育的手段。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陶行知提出了著名的“六大解放”,并认为“有了这六大解放,创造力才可以尽量发挥出来。”
创造教育的三个关键: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充分的营养、良好的习惯和因材施教三个关键”。

㈩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1

我认真学习了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认识到: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我认识到: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

一、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人在中学阶段其心理的基本需要中,情感的需要是第一位的。师爱(以及家长的爱)犹如心理发展的精神乳汁,哺育学生的心灵发展。师爱能营造出和谐、温馨、亲切的师生关系。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学生不仅乐学,而且个性会得到充分发展,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这是创造能力形成的心理基础。

在这样的认识下,我在教学上,把爱生放在了首位。不仅学习陶行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献身教育的品格,更要有"爱满天下"的高尚情怀,发扬"因为差,更要抓""因为差,更要爱"的敬业精神。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禁绝粗话俗话,推行爱心用语,保护学生的心灵不受伤害,多给学生关照和温暖。对学习好的学生热心引导,对学习差的学生及调皮的学生也是从爱开始,进行指导帮助,不歧视、不训斥、不讽刺挖苦。学生们感受到老师的爱,有了良好的情绪,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如开展"我与父母通信"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传统教育的致命弱点是只教人读书。陶行知批评旧教育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是摧残人才。过去的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更是强化了"三中心"(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用灌输的方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的知识,使学生远离社会生活。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全新的教育思想,他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教育是为了生活,离开了生活的改进,教育就失去了意义。这就要求教育要从课堂和书本走出来,去关注社会生活,即关注生活重于关注书本。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不仅使书本知识变活,而且使师生开阔视野,从社会生活中吸取综合的多方面的知识,从而获得思想和精神力量。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把日常的教育和教学都要和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书本知识要联系社会实际,引导学生关心家乡的建设、国家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这样,不仅使学生开阔了眼界,书本上的知识活了起来,而且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课外,指导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歌颂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学生们自编小报,自己写稿,自己设计版面,幼稚的.作品中体现着学生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组织一次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具体的要求和精心的安排。都力求收到尽可能好的实效。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2

今年暑假,我认真读了《陶行知教育理论》。

陶行知教育理论蕴涵着深刻的哲理,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按照陶行知先生的说法,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什么是生活教育。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进棺材才算毕业。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在批判传统教育脱离生活实际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单纯知识教育的对立物。?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这是陶行知在这本书中的一段话。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只有引导学生做教育,才不是假教育。

反思我读了陶行知先生的这一席话,让我对他的教育名言生活既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把生活教育提高到这么一个高度,让人为之震撼,震撼于他的精辟和深刻,同时感叹教育家的前瞻性,这不就是我们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教育,善于开启学生感受生活、学习探索的兴致,教师是一个活的教科书,孩子从活的书中能感受生活,感受生命。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不仅要教给孩子知识,更要让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学习。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形式上的活动,应该透过表面的活动,更有效的帮助孩子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健全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品质。

陶行知教育理论读后感3

陶行知是20世纪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20世纪过去了,在新的世纪里,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仍具有现实意义。在学习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后,我深有体会。

创造教育理论,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是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奠定心理基础;实施生活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是为学生打开创新思维的源泉;尊重学生个主体,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学习操练;实行六大解放焕发学生活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操作要求。实施爱的教育,保护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要进行生活教育,首先要将其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陶先生称传统教育为吃人的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下学生只读死书、死读书,逐渐失去了生活里、创造力。相较而言,生活教育则刚刚相反,它教人做人,教人生活,在生活教育下的人读活书、活读书,这样的人即使做官,也是服侍百姓的好官。这种是非分明的论断虽有些偏激,但一语道出了传统教育的弊端,并且为我们指明了教育发展的方向。

陶先生用简单的例子让我们明白了什莫叫生活教育,这对我们现今的教育很是有启发。就从小学的课本上来看,教材中的课文越来越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开始引导学生向课外拓展,再看课程的设立,多了综合活动、校本课程等综合课;最后看学校的制度,逐渐从管理学生转变为学生自律,通过与社区合作,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校与社区结合,让学习与生活结合。

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她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要以做为中心。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其次这个做也是行是知之始的行。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保持一颗健康,公平的心态,关注每个学生,善待每个学生,关心爱护他们,让她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成长。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校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充实自己,适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阅读全文

与教育与创造教育思想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