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壮族发明家

壮族发明家

发布时间:2022-09-23 14:44:16

A. 张氏的起源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省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蟜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不一会,附宝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轩辕。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是,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对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雕、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部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以后,黄帝把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访天下贤明之士的基础上。为此,他不辞艰辛,连续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岐伯、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兽之辞。(《抱朴子》)足迹所及,“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黄帝的巡游,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首先是诸北、儋耳之国来向黄帝族贡献礼物,接着南夷族乘白鹿献上美酒,后来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断地前来朝贡。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况,获得养民安邦之道之后,黄帝遂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黄帝》等文献记载,嫘祖又作傫祖,西陵氏女,为黄帝正妃。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并教人以丝织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鱼氏皆贤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贤而有德,因没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为丑女。黄帝认为“属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貌)虽恶何伤”(《吕氏春秋》),故娶为妻室,封号嫫母。
关于黄帝的子孙,文献记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与此大体一致。
与《国语》、《史记》等书所云不同,《山海经》说:“黄帝生禺[豸+虎],禺[豸+虎]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貌处东海,是为海神。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狄。”
黄帝一共有25子却是历来所公认的。25人虽是伺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仅就得姓的14人来说,又分为12姓,这说明他们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们同时嫁给一个氏族。
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黄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假若说他们并非黄帝子孙,或者说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依附的话,那么,他们也当是黄帝这一“中央天帝”统领下的各部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桥山隶属的郡县在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墓既是号称“天下第一墓”的中华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们将要在下面介绍的张姓家族的血缘亲祖之墓。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族谱、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始祖张挥传21世,历数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为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这些仅见于世系而不见于古文献。
再传30代至51世祖张仲,字忠嗣。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生有张象、张宜二子。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彘(今山西省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之后,张姓先民有很多人载人史籍。如《左传》在成公二年(公元前589年)记有手和臂肘被箭穿连,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的张侯。昭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21年)有怒杀华多僚的宋国大臣张句。另外,还有张良的先祖张老、张趯、张骼、张抑朔等人,他们籽在下一节中进行介绍。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张姓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魏国人张仪西走秦国,合纵连横,大展其才能。而楚国则有大臣张旄,曾出奇计让楚王将充当秦国使臣的张仪赶走。齐国有张丐,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但张姓先民主要还是以原晋国属地为其建功立业之所。在赵国,张孟谈策反韩、魏,反击智伯,一举解晋阳之围。魏有张丑力谏,阻止张仪为秦国在魏国开展外交;张倚出使赵国,使赵国在秦魏交战中倾向魏国。韩有张去疾、张谴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那里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张姓先民——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上任伊始,他迁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按照秦国都城咸阳之制建有里闾、下仓、市肆、官舍、楼宇等。又设置锦官、盐铁官,发展官府手工业,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1408年)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年)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年)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年)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省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年)。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时期(720-962年),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瑶族张氏。
壮族张氏。
黎族张氏。
侗族张氏。
高山族张氏。
阿昌族张氏。
纳西族张氏。
藏族张氏。
僳僳族张氏。
蒙古族张氏。
朝鲜族张氏。
满族张氏。
回族张氏。
彝族张氏。
苗族张氏。
土家族张氏。
乌丸族张氏。
三、他姓改姓
前凉王张天锡未称王前就与安定人梁景、敦煌人刘肃相友善,并依靠他们谋杀权臣张邕,谋杀侄子前凉王张玄靓,自立为王。为酬其功,赐二人姓张氏,视为自己的儿子,并依诸子之例,以“大”为字,改梁、刘二人姓名为张大奕、张大诚。
辽阳(今辽宁省辽阳)渤海族人高霸,生活在辽代。因在外做官,改姓张。其子张佑、孙张匡,都眼务于辽代,官至节度使,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张匡有两个儿子,长子玄征,在金代曾任彰信军节度使。次子玄素,字子贞,历任金代静江军、镇西军、兴平军节度使,东京路都转运使等,金世宗时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以厚道、正直著名,史称“厚而刚毅,人畏惮之”。玄征之子汝弼,字仲佐。以父荫补军正。正隆二年(1157年)中进士。因其妹嫁给金世宗为元妃,所以升迁较快,先后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但为官不能“正谏”力争,以不违抗上命为原则,所以政绩不大。
玄素的同辈人,即高(张)霸的曾孙张浩(字浩然)也是金代初期声名显赫的大臣。金太祖天辅年间,就以出谋划策而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年)赐进士及第,授秘书郎。天眷二年(1139年)参与制订内外礼仪程式,迁礼部尚书。海陵王即位,为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天德三年(1151年),主持扩建燕京(今北京)城及皇宫。贞元六年(1153年),金迁都扩建后的燕京城,改名中都,他则因功拜为平章政事,寻改左丞朝。正隆三年(1158年),又主持营建汴京(河南省开封)城。六年(1161年),海陵王南下进攻南宋,他留治尚书省事,看守金朝中央政权,主持军需后勤工作,支持前线作战。世宗即位,拜为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大定三年(1163年)逝世,谥号文康。张浩有五个儿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其中以老二张汝霖(1190年)能继承父业。汝霖,字仲泽,少年时就聪慧好学,深得父亲喜欢。张浩称赞他是张家的千里驹。贞元二年(1154年)赐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待制、刑部侍郎、中都路都运使、御史大夫、太子少师,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丞,进拜平章政事,封芮国公。世宗临终前,与太尉徒单克宁等同受命为顾命大臣,迎立章宗完颜憬璟登位。明昌六年十二月(1191年1月)逝世,改封莘国公,谥号文襄。
在今湖南永顺、保靖、花垣县境内,有很多张姓人家,其先祖由章改姓而来。相传宋代时,有江西章姓兄弟二人到湘西屯边,当上了屯长,他们就不再东返,而在此定居落业了。子孙繁衍,人丁渐旺,出于老兄门下的叫大章,出于老弟门下的叫小章。再后来,可能因为章、张读音相同,或许是垦荒拓地离不开弓矢,抑或是为了鼓励大家的军武奋猛之气,他们就由章而改姓为张了,并且不断分支迁徙,散居于永顺、保靖、永绥(今花垣)各县,尤其集中于平扒、丫家、茶洞、老旺寨、尖岩等地。湘西山区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前,还是土司辖地,是土、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这支由章改张的人,和土居的少数民族通婚、杂居,人乡随俗,渐渐地他们就被同化了。所谓“在土村为土民,在苗寨为苗人”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9)。不仅姓氏改了,连族别也变了。清代改土归流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这支张氏后裔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就向湘西周边地区扩张迁徙,今天的湘鄂川贵四省边境地区甚至云南、广西都分布着大章、小章的子孙。

B. 壮语是谁发明的

谁知道呢,这是壮族自然衍生出来的语言

C. 李宁的简历

李宁
姓名:李宁

性别:男

身高:1米64

体重:58公斤

出生日期:1963-9-8

出生地:广西柳州

运动项目:体操

运动经历:

8岁开始练习体操,10岁入广西省体操队,1980年被选入国家体操集训队。

最好成绩: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三块金牌得主

运动成绩:

1981年 第1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员自由体操和鞍马冠军,全能第五名

1982年 第6届世界杯体操赛上,获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第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运动员

1982年 第9届亚运会体操全能、吊环冠军、双杠亚军、男子团体冠军

1983年 第22届世界体操锦标赛男子团体冠军、跳马亚军和自由体操、吊环第三名

1984年 第23届奥运会自由体操、吊环和鞍马三枚金牌、跳马银牌和全能铜牌,男子团体银牌

1985年 第2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吊环冠军、鞍马、自由体操和团体亚军

1986年 第10届亚运会体操全能、自由体操和吊环冠军

1986年 第7届体操世锦赛全能鞍马和自由体操冠军

有“体操王子”的美誉

所获荣誉:

他独创动作“吊环正吊臂后悬垂前摆上接直角支撑”和“双杠大回环转体180度成倒立”,被国际体联命名为“吊环李宁摆上”和“双杠李宁大回环”

1980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3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4年 获解放军总政治部一等军功奖章、共青团中央授予的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和广西人民政府授予的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1985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6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并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87年 当选全国十佳运动员

1987年 被接纳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成为亚洲区唯一代表

1994年 被评为“建国45周年体坛45英杰”

1999年 被国际体育记者协会评为“本世纪最佳运动员”

1999年 当选为中国体育报社、中央电视台和山东潍坊亚星集团联合主办的评选“新中国体育五十星”

1999年 当选为中国奥委会、霍英东基金会和中国体育记者协会共同主办的评选“世纪之星”中国最佳运动员称号。

2000年 被国际体联收录国际体操名人堂,成为中国运动员中第一个世界体操名人.
他一共获得了14个世界冠军,至今无人能打破.

当前情况:

1988年汉城奥运会后退役,并进入了商业界,以其姓名命名的“李宁牌”服装及健力宝饮料多次赞助各种体育活动,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当今世界体操界,很少有像李宁那样获得如此多殊荣的运动员,“天才”、“神童”、“体操界的巨人”、“中国王牌”等美誉都曾用在这位体操王子身上。

1982年,在世界杯体操赛上,获自由体操、单杠、跳马、鞍马、吊环和全能6项冠军,成为世界体操史上首位取得如此好成绩的男运动员。

从事体操运动十几年中,李宁获得的奖牌多达100多块。

北京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由体操王子李宁先生始创于1990年。十余年来,李宁公司由最初单一的运动服装发展到拥有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等多个产品系列的专业化体育用品公司。目前,"李宁"产品有3大类,5000余种,产品结构日趋完善,销售额稳步增长,2000年,"李宁"的销售额达7.56亿元。现在,"李宁"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中已位居举足轻重的领先地位。 在产品开发方面,李宁公司投资数千万元建立了亚洲一流的产品设计开发中心,引进了国际先进的开发管理机制,并聘请了国内外一流的设计师、版师、以及专业的开发管理人才,加强市场调研和设计开发力量,以逐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整体品质,增强品牌的竞争力。 在营销网络的建设上,李宁公司可以说是业绩卓著。从90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专卖店至今,公司在全国已拥有专卖店近700家,销售网点达3000余个,城市覆盖率达95%以上。在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率位居第一。李宁公司还开发了领先的店面识别系统,通过采用统一鲜明的店面装饰,达到了强烈的店面识别效果。"源于体育、用于体育"是李宁公司一贯坚持的宗旨。从90年亚运会斥巨资支持中国体育代表团以来,"李宁"一直关注和支持着世界尤其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96年残疾人奥运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处处可见穿着"李宁"装备的中国运动员。李宁公司还常年赞助中国体操队、射击队、跳水队、举重队等国家级运动队。在海外,"李宁"也对法国体操队、捷克体操队、21届大学生运动会俄罗斯代表团等等提供了赞助。到目前为止,公司为支持世界体育事业的发展投入累计已过亿元。在专项运动装备的支持方面,李宁公司也有着突出表现:"李宁"为中国排球甲A 联赛16支代表队设计并提供全套专业比赛装备、为国内第八届运动会26支代表队专项设计开发了各具特色的装备、为法国体操队提供全系列训练、比赛服装等等,这些都体现出了李宁公司专业化的设计生产水平。 李宁公司在苦练内功的同时,也不断地加强与国际相关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与交流。目前,李宁公司已与美国杜邦、3M等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也与韩国、法国等国家的一些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

从1999年起,李宁公司就将"品牌国际化"提到了战略议程上。李宁人把"国际化"看作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内在行为过程,而并非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目标或标志性的符号。1999年2月,公司与德国SAP公司合作,建立了与国际同步的先进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同年8月,公司代表中国体育用品行业,第一次参加了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世界体育用品博览会,开始以品牌进入的方式征战欧洲市场;2000年,"李宁" 已在西班牙、希腊、法国等欧洲的九个国家拓展了自己的特许经销商;同年6月,"李宁"赞助法国体操协会成功,成为"法国体操队唯一比赛及领奖装备";2001年7月,"李宁"签约意大利及法国顶尖设计师……"李宁"正在品牌国际化的道路上快速而稳步地前进着。"不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这就是李宁人不懈追求的目标。

2.李 宁
1957年10月出生,博士生导师,制造学院“先进材料成型及模具技术”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主要致力于金属功能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主持完成国家级项目三项;省部级项目六项;在国内牙科生物合金、形状记忆合金、阻尼合金、特种金属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等研究方向上,已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其成果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23篇进入SCI和EI;获发明专利三项;已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30余人。

31978~1982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基础部化学师资班获学士学位

1982~199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助教、讲师

1997~2000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4~200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副教授

2000~200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教授

2002~目前: 哈尔滨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 博士生导师

《材料科学与工艺》杂志编委会编委

《电镀与精饰》杂志编委会编委

中国表面工程协会电镀分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国电子电镀学会化学镀分会主任委员

--------------------------------------------------------------------------------
学科
应用化学

--------------------------------------------------------------------------------
研究方向
有色金属电化学特性与应用、高速电镀与电镀理论与技术、金属腐蚀与防护、金属表面化学转化膜、化学镀、电镀。

--------------------------------------------------------------------------------
论著成果

[1]李宁,李铭华,王春光. 新型化学镀镍工艺的研究,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6

[2]褚德威,李宁,全成军. 锌铁合金电镀及黑钝化处理技术的开发,航天部科技进步三等奖,1995

[3]李宁, 袁国伟, 黎德育. 化学镀镍基合金理论与技术.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0

[4]Ning LI, Jiugui HUANG, Derui ZHOU. Finding of Gray Points on the Surface of the Sn-Fe Alloy Layer and Its Effts 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the Alloy Layer. Jour of Mate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3, 19(2): 174(SCI收录期刊)

[5]张乃东, 李宁, 彭永臻. 电镀烧结法制备Ti/SnO2-Sb2O4电极的研究. 无机化学学报, 2002, 18(11): 1173(被SCI收录)

[6]CHEN ling, LI Ning, ZHOU Derui. Corrosion behavior of sintered zinc-aluminum coating in NaCl solution. The Chinese Jou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2002, 12(6): 1214(SCI收录期刊)

[7]Li Ning, Li Deyu, Zhou Derui. Semi-conctor Effects on Malenization of Zinc Plated Coating at Its Initial Corrosion Stage. The Chinese Jounal of Nonferrous Metals, 2000, 10(6): 834(被SCI收录)

[8]Li Ning, Zhou Derui, Li Deyu. Two Hypotheses of "Melanization" on Electrogalvanized Steel Surface. Mate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01, 17(2):(被SCI收录)

[9]Li Ning, Li Ping. Smudge on Tinplate Steel Sheets and the Effects of Cathodic Dichromate Treatment on It. J.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1, 8(4): 363

[10]李宁, 黎德育. 电镀锌钢板的黑变机理.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2000, 10(4): 584

D. 壮族人的始祖是谁

壮族有几个祖代表了不同发展时期,桂中来宾崇拜”盘古”,是盘古文化发源地。壮族的盘古不是指一个人,而是“盘、古”一男一女。桂中南宁环大明山地区崇拜”祖母神”,有些地方叫娅王、姆洛甲,传说祖母神发明稻作、驯龙,这时可能处于原始社会母系时期。壮族的祖母神地位相当于汉族的“女娲娘娘”,女娲比炎黄要早。布洛陀崇拜主要集中于桂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这时已进入父系社会,并已有象形文字雏形。布洛陀是当时强盛的鸟部落首领,传说他发明“本源字”。桂南左江流域一带崇拜“骆越大王”,这时已进入阶级社会。

E. 我国科技方面都有哪些世界之最

太阳风暴——最早发现的太阳黑子
有星孛入于北斗——彗星的观测
朔月辛卯 日有食之——日食记录
日月星辰——阴阳合历
世界最古老的星表——石氏星表
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历法著作——《太初历》
土圭测日影
星陨如雨——流星群的观测
演示天体视运动的仪器——浑天仪
我国最古老的记时仪器——壶漏
大地测量——子午线的测定
历法革命——沈括的《十二气历》
科苑奇葩——郭守敬发明和研制的天文仪器
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
周公观景——天文台的设置
我国最早的数学专著——《周髀算经》
精推细算——《九章算术》
运筹帷幄——零与筹算
十进制记数法
中国剩余定理——大衍求一术
祖冲之和圆周率
贾宪三角
一元高次方乘——天元术
朱世杰和他的《四元玉鉴》
双假设法——盈不足术
级数与垛积术的应用
中国——算盘的故乡
磁石的魔力——指南针的发明
《墨经》与第一运动定律
被中香炉与常平架
磁偏角和磁倾角
测量工具——游标卡尺
投影 幻灯——走马灯
神秘的倒影
奇异的镜子——透光镜
世界最早的潜望镜
世界最早的人工磁化法——指南鱼
杰出的机械——指南车
火药的发明
火柴的发明
漆和漆器
China——世界著名的瓷器
石油和天然气
会燃烧的石头——煤的开发和利用
张衡的地动仪
最早的测风仪
云向西 雨没犁——云的观测和云图集
温度观测仪和降水观测仪
天气预报
古老的物候历
我国最早的水利工程——都江堰
引泾往洛—一郑国渠
贯通南北的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
我国最早的水位站——涪陵石鱼
我国最早的潮汐图——窦叔蒙《涛时图》
古代地理学名著——《水经注》
青铜时代——铜矿开采
煮海为盐——盐卤开采
最早的植物志—— 《南方草木状》
草木鱼虫鸟兽——动植物分类
举杯邀明月 把酒问青天——制曲和酿酒
山中有玉者木旁枝工垂——植物探矿
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特色鲜明的《王祯农书》
精耕细作五谷丰登
茶的种植与茶文化
鲁桑百丰绵绵——桑蚕技术
济世之谷——豆类植物的栽培和豆类食品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善其事 利其器——铁犁的发明
蓄力播种机——三角耧
扬场工具——扇车
水利灌溉机械——龙骨水车
两利俱全十倍禾稼——桑基鱼塘
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栽培技术
地下渠道——坎儿井
望齐侯之色——中医的诊断术和治疗术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神农尝百草——中草药治病
伏羲制九针——针灸疗法
华陀麻醉术——麻沸散
免疫法——种痘术
养生延年——激素的提取
铁的冶炼技术
百炼成钢——多种多样炼钢技术
黄铜和锌的冶炼
中国银——含镍白铜的冶炼和西传
水法冶金——胆铜法
三大铸造技术
粮食加工工具——水碓和水磨
最早记录里程的车辆——记里鼓车
纵横驰骋——蹄铁术与马蹬的发明
鲁班与锯刨伞的发明
巨龙横卧——万里长城
世界第八奇迹——秦兵马俑
巧夺天工——风格独具的桥梁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隋大兴城
宫殿建筑的瑰宝——故宫
最高最占老的重楼式木塔——山西应县木塔
不沉之舟之奥秘——水密隔舱
运河船闸
大风起兮车如飞——风帆和帆车
飞行者的至宝——降落伞
凌波之至宝——舵
高效率的推进工具——橹
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下“西洋”
航空模型之始——风筝
天文与地文航海技术
水平旋翼和螺旋桨
“骑士阶层”的大敌——火药及火药武器
兵学圣典——《孙子兵法》
战车战船
异彩纷呈的冷兵器
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造纸术的发明
雕版印刷术
雕版印刷的最高成就——彩色套印
泥活字印刷技术
木活字印刷术和检字盘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我国最早的建筑学专著——《营造法式》
嫘祖和原始纺织技术
手摇脚踏纺车
织机和提花机
染料和染色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春秋》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我国最早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通鉴纪事本末》
我国古代最大的网络全书——《永乐大典》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
中国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
青铜器与金文
秦代标准字体——小篆
今文字的开端——隶书
笔势飞动 直抒性灵——草书
点画萦带 体势流美——行书
结构完美的字体——楷书
我国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作——《说文解字》
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文房四宝
石窟艺术与敦煌壁画
唐代杰出的艺术品——唐三彩
形式整齐 声调和谐——律诗
婉约豪放说宋词
历史悠久的中国古乐器
朱载堉与“十二平均律”
闻名中外的曾侯乙编钟
我国第一部介绍戏曲作家 作品的专著——《录鬼簿》
生旦净丑——中国的传统戏曲
元曲与关汉卿
中国古代保健体操——五禽戏
中国功夫——武术
中国古代足球——蹴球
古老的棋类运动——中国象棋
奥妙无穷的黑白世界——围棋
造纸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水运仪象台建于北宋末年,由吏部尚书苏颂主持建造,是一座大型天文仪器,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中国古代的伟大科技成就。
蚊香的发明可能与古人端午节的卫生习俗及烧香祭祀的习俗有关。
黑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人类文明的曙光——火
人类最早的远程武器——弓箭
人类最早的工具——石器
中医中药对世界最伟大的贡献是其防病治病的实践技术。
中国是数学古国,《九章算术》、《数术九章》是古代数学名著。
中国还是天文学古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文字记载太阳黑子、哈雷彗星、超新星等天象的国家。
在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四大发明,中医中药、10进位值制、赤道坐标系、雕版印刷术新四大发明之外,瓷器、丝绸、金属冶铸、深耕细作等影响世界科技发展的中国古代发明还可以列举出许多。
24节气堪称我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新的进展。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繁荣发展的两个黄金时代。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古代仅唐以前的大型水利工程就有都江堰、郑国渠、灵渠、龙首渠、京航大运河等。隋朝兴建的京杭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航行运河。这些工程无论在建筑规模、技术水平 还是在农业灌溉、航行、运输的获益等方面都是中世纪欧洲无法比拟的。
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在《墨经》一书中提出了点、线、 方、圆等几何概念。《周髀算经》已有勾股定理的运算方法。成书于汉代的 《九章算术》共收有应用题的解答方法246个,内容十分丰富,在算术、代数 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特别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远远胜过古希腊的数学 体系。祖冲之用“割圆术”求出的圆周率十分精确,在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 的地位。
尤其需要提及的是我国古代对世界文明发展的突出贡献—“四大发明,它 凝聚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
指南针发明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人们把天然磁石磨成勺形, 放在光滑的平面上,使之指出南北方向,这种指南仪被称为“司南”。北宋时 已用人工磁化方法制造指南仪。曾公亮1044年编辑的《武经总略》一书记载 了“指南鱼”的制造方法。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也进一步说明了 用铁针磁化制作指南针的方法。指南针发明不久,被用于航海,它指引着中 国远洋船队航行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航线上,并在十二世纪传入阿拉伯,以 后传入欧洲。
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劳动人民从漂絮和沤麻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始于西 汉。新疆罗布卓尔汉烽燧遗址出土的西汉古纸,都是植物纤维纸,质地还比 较粗糙,东汉主管御用手工作坊的蔡伦,他凭借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总结工 匠经验的基础上,以破布、树皮、旧麻为原料,改进造纸工艺,制造出一批 质量比较高的实用纸。造纸技术首先传到朝鲜和越南,七世纪传到日本,八 世纪传到阿拉伯,十三世纪传到欧洲。
印刷术的发明,大体经历了从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两大阶段。大约在隋代, 人们在印章石刻的拓印方法启示下,发明了雕版印刷技术。北宋时期(约在 公元1041-1049年),平民发明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技术,它用胶泥制成 活字,然后排版印刷,既经济又方便,大大提高了效率,是印刷史上的一次 大的革命。元代王祯又研制成功了木活字,还发明了转轮排字架。
火药的发明始于炼丹术。炼丹士在炼丹过程中,偶然发现点燃硝、硫、木 炭为主要原料的混合物,会引起燃烧和爆炸。火药发明后,被用于军事,结 果改变了战争的面貌,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正如马克思所说:“火药把骑士 阶层炸得粉碎”。在北宋的抗金战争中,宋军使用了“霹雳炮”、震天响等杀 伤力很大的火药武器。宋代后期,又发明了火药砂枪、火药炮。火药大约于 1225至1248年,由商人传入印度和阿拉伯,以后传人西方。
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们对 我国祖先科学创造、发明的揭示与探源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启迪广大青少 年勤奋好学、开拓进取之心。
历史发展到今天,已进入声光电的影像时代,知识信息的传播,形象、直 观。本书选用“图话”的形式,以“图”展现历史风貌和各种形象,以“话” 叙说史实,图文互补,有景有情地向读者展示了祖国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累累 硕果。
本书虽名为《中国古代发明图话》,但是其中的一些条目并不是严格意义
的发明,如一些天文现象,是我们祖先最先观测到的,是属于发现方面的内 容,但由于对社会生产实践和人民日常生活起过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又有 开创性,我们也放在本书中一并讲述。
再如,有些学术著作,对某一领域里的发明创造作了真实、完整的记录和 描述。历史上的科研成果,主要是靠著作才得以总结、流传下来,如《周髀 算经》、《王祯农书》等。我们也收到本书中。对同一学科,内容相近的学术 著作,我们只选择撰写年代比较早的,加以介绍、讲述。
本书没有采用编年史的框架,基本上按天文、历法、物理、化学化工、地 学、生物学、农学、医药学、轻工、冶金机械、建筑、航行航空、军事、文 化艺术的顺序编排,但又未作严格的分类有些条目在内容上有交差,如:四 大发明之一的火药,在火药的发明中作了介绍,在火药武器中又有涉及;再如种桑养蚕,在桑基鱼塘中讲述,在纺织的有关条目中又进一步阐述。我们 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照顾叙述上的方便,而且也是为了使读者更加全面、
准确地掌握有关知识。并且在条目内容有交差的同时又有侧重。
我国的传统文化深厚、绚丽,有许多文献典籍流传下来。以往的同类出版 物只介绍科技领域里的发明发现,其实,在社会科学领域中我们祖先同样有 独特的发明创造,如:汉字、诗词歌赋、音律和古代乐器等等。它们都是人 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社会发展同样起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为此,我们增加了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有关条目,这是本书的独到之处。
在图片的选用方面,除了展示器物以外,我们还注意表现古代科学家在著 述、发明时的情态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向读者展示百折不挠的科学巨匠 在发明创造过程中,一个个奇特有趣的感人故事,以增强历史感和艺术感染力,使读者进一步体会到发明者的艰辛。

F. 张氏是怎么来的

张氏来源

[张氏属地]
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以东。

[张氏来历]
张姓之源,可追溯至黄帝。《元和姓纂》记载,黄帝的第五子青阳,生子名挥,挥聪颖异常,他通过观看天上的弧星,而仿照其形状制造出弓矢,因此被赐姓张。“张”本义为弓上弦,引申为开弓,即必须用力将弓拉开才能使用弓矢,“张”就是根据此而来的。另外,还有一些史书也有提到张姓的其他来源,但数来源于黄帝的这一支最古老。

[张氏名望]
张氏族大支繁,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 战国时魏国政治家张仪,以游说六国连横事秦而闻名于世。西汉大臣张良,是辅佐刘邦夺得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以善出奇谋良计而颇受刘邦重用,汉朝建立后,被封为留侯。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加强了中原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联系,促进了中原文化与中亚各地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西汉还有历算家张苍、诸侯王张耳等张姓名人。东汉的张衡,是一名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他精通天文历算,创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也叫浑象仪)和用于测定地震的地动仪,在文学方面,则有《二京赋》等作品传世。张仲景,东汉著名医学家,他总结了前代的医疗经验,对我国医学发展有重大的贡献,著有《伤寒杂病论》一书,被后人誉为“医圣”。书法家张芝,其书法被称为“今草”。汉以后,张姓名人还出现了如黄巾起义领袖张角,三国时名将张飞、张辽,晋朝文学家张载、张协,北魏教育家张伟,南朝画家张僧繇等。到了唐代,张氏更是英才辈出。张九龄,即是玄宗时的宰相,同时又是著名诗人。文学家张鷟,书法家张旭,画家张萱,诗人张若虚、张继、张籍、张祜、张志和等也为张姓赢得了赞誉。除此之外,北宋词人张先,诗人张耒,名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南宋将领张世杰、张宪,词人张孝祥、张炎,书法家张即之,大学者张栻,明朝著名政治家张居正,清朝诗人张维屏等等都是张氏中颗颗璀璨的明星。 历史上的张姓名人不绝于史,张姓家族对我国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是一个古老的名望姓氏。 今天,张姓在当代百家姓中位列第三。

G. 张姓的来源介绍大全:这些来源你不能不知道(2)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 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 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 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 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 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 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 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 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 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

黎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海南岛,其由来不清,清代有崖州(海南崖县)洋琳洞黎人张红须,道光九年(1829)领导当地农民起义,后被镇压。

侗族张氏一部分是由宋代屯田湘西的章姓改姓并与土居侗族人通婚、交融而来的。其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系的由来不很清楚。原来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区。清乾隆四十三年大旱,晃州(湖南新晃县)有部分侗族张氏迁到湖北的宣恩、恩施、利川、咸丰等地。

高山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台湾。清代有张李成,1884年中法战争中,他曾率兵500人,在台湾淡水大败法国侵略军。

阿昌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纳西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由来不明。

藏族张氏。主要分布在藏族聚居区。由来也不明。

僳傈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僳傈族聚居地。

蒙古族张氏。蒙古族张氏有一支由治良匡氏改姓而来,具体情况见本章第一节。其他支派则不明由来。在明代,有固原蒙古人张把腰,于成化年间领导农民起义于石城堡。

朝鲜族张氏。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及朝鲜半岛。在清代初年,他们大多编人八旗中,率兵打仗,如副都统正黄旗辽阳人张偏图、都统正蓝旗易州人张雅 图、甘肃巡抚镶黄旗人张文兴、山西巡抚正白旗辽阳人张滋德等。其中最有名的是张良弼,他本是正白旗仓衣旗鼓人,世居沈阳。在攻克辽东时,因功由鼓人升为佐 领。后围攻锦州,击败明朝大将洪承畴,授予二等轻车都尉。其子张时荐,袭父职,后来加爵至三等男。

满族张氏。满族张氏多由赫舍里氏等改姓而来。今岫岩县哈达乡张氏,绝大多数是满族人,其先祖是长白山二道沟的镶红旗人。

回族张氏。回族张氏中有一支是在明代由璞罗德氏改姓而来

的。其他支派的由来则不很清楚。张姓是回族的大姓之一。如湖南邵阳回民中,以姓马、张、苏、海、蔡者为多。民和县回族大姓依次排列为马、冶、刘、 杨、白、张、陈,他们是清光绪年间,陕甘总督左宗棠从甘肃水阜河十二庄迁来的。今拉萨市的回族张氏和黎氏、余氏三姓,都是从四川来的。

彝族张氏。彝族张姓人有一支是南诏王蒙氏之后,详见本章第一节。在四川德昌县麻泉公社有一支张姓,其先祖为会东土司张氏,是彝族人,但后来逐渐汉化,最终成为汉族人。

苗族张氏。苗族张氏有一支是宋代由江西迁居湘西的大章、小章兄弟二人后裔改姓并与苗人通婚而来的。

土家族张氏。土家族张氏有一支由宋代大章、小章兄弟后裔改姓而来。在今湖南龙山县境有一个历元、明、清三代的张姓土司世家。兄弟二人,大哥叫张金 隆,是白岩洞长官,弟弟叫张义保,任上溪土知州。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弟弟出继才满一岁的儿子张友谅给哥哥。明洪武九年(1376)友谅袭任白岩洞 长官司职事,而土溪知州一职因义保于洪武三年病故而一直空缺。这种情况下,经宣慰使彭添保出面,让友谅归宗,承袭知州,而伯父白岩洞长官之缺则请族人洞民 总管张那律升补。这两个土司家族世代相传,直至清雍正五年改土归流时止。子孙繁多,习俗渐异,渐渐分演成土家、汉、苗族。

乌丸族张氏。乌丸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古老民族。东汉末年,中山国(侯国)丞相张纯与一个叫做共的乌丸族“大人”(首领)联盟,反对汉王朝,自号天安 定王,成为北方诸郡乌桓元帅。从此以后,张姓成为乌丸的贵族之姓,有好些乌丸人就改姓张氏。后来曹操平定乌丸,将其部落迁往内地。今南皮县张氏,大都是这 时迁来的。

张姓的来源三:他姓改姓

前凉王张天锡未称王前就与安定人梁景、敦煌人刘肃相友善,并依靠他们谋杀权臣张邕,谋杀侄子前凉王张玄靓,自立为王。为酬其功,赐二人姓张氏,视为自己的儿子,并依诸子之例,以“大”为字,改梁、刘二人姓名为张大奕、张大诚。

辽阳(今辽宁辽阳)渤海族人高霸,生活在辽代。因在外做官,改姓张。其子张祐、孙张匡,都眼务于辽代,官至节度使,成为地方军政长官。张匡有两个儿 子,长子玄征,在金代曾任彰信军节度使。次子玄素,字子贞,历任金代静江军、镇西军、兴平军节度使,东京路都转运使等,金世宗时官至户部尚书。他为官以厚 道、正直著名,史称“厚而刚毅,人畏惮之”。玄征之子汝弼,字仲佐。以父荫补军正。正隆二年(1157)中进士。因其妹嫁给金世宗为元妃,所以升迁较快, 先后任吏部尚书、参知政事、尚书左丞。但为官不能“正谏”力争,以不违抗上命为原则,所以政绩不大。

玄素的同辈人,即高 (张)霸的曾孙张浩(字浩然)也是金代初期声名显赫的大臣。金太祖天辅年间,就以出谋划策而被任命为承应御前文字。天会八年(1130)赐进士及第,授秘 书郎。天眷二年 (1139)参与制订内外 礼仪 程式,迁礼部尚书。海陵王即位,为参知政事,进尚书左丞。天德三年(1151),主持扩建燕京(今北京)城及皇宫。贞元六年 (1153),金迁都扩建后的燕京城,改名中都,他则因功拜为平章政事,寻改左丞朝。正隆三年(1158),又主持营建汴京(河南开封)城。六年 (1161),海陵王南下进攻南宋,他留治尚书省事,看守金朝中央政权,主持军需后勤工作,支持前线作战。世宗即位,拜为太师、尚书令,封南阳郡王。大定 三年(1163)逝世,谥号文康。张浩有五个儿子:汝为、汝霖、汝能、汝方、汝猷。其中以老二张汝霖(卜1190)能继承父业。汝霖,字仲泽,少年时就聪 慧好学,深得父亲喜欢。张浩称赞他是张家的千里驹。贞元二年 (1154)赐进士及第、历任翰林待制、刑部侍郎、中都路都运使、御史大夫、太子少师,拜参知政事、尚书右丞,进拜平章政事,封芮国公。世宗临终前,与太 尉徒单克宁等同受命为顾命大臣,迎立章宗完颜憬(王景)登位。明昌六年十二月(1191年 1月)逝世,改封莘国公,谥号文襄。

在今湖南永顺、保靖、花垣县境内,有很多张姓人家,其先祖由章改姓而来。相传宋代时,有江西章姓兄弟二人到湘西屯边,当上了屯长,他们就不再东返, 而在此定居落业了。子孙繁衍,人丁渐旺,出于老兄门下的叫大章,出于老弟门下的叫小章。再后来,可能因为章、张读音相同,或许是垦荒拓地离不开弓矢,抑或 是为了鼓励大家的军武奋猛之气,他们就由章而改姓为张了,并且不断分支迁徙,散居于永顺、保靖、永绥(今花垣)各县,尤其集中于平扒、丫家、茶洞、老旺 寨、尖岩等地。湘西山区在清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以前,还是土司辖地,是土、苗、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长期以来,这支由章改张的人,和土居的少数民族通婚、杂 居,人乡随俗,渐渐地他们就被同化了。所谓“在土村为土民,在苗寨为苗人” (清·严如煜《苗防备览》卷9)。不仅姓氏改了,连族别也变了。清代改土归流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提高,这支张氏后裔人数不断增加,于是就向湘西 周边地区扩张迁徙,今天的湘鄂川贵四省边境地区甚至云南、广西都分布着大章、小章的子孙。

东汉时,有一个名叫聂台的人,因为和人结怨,为逃避仇家追杀,就改姓张,隐居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其后人张辽最有名。张辽(169—222), 字文远。虽然是他姓改归张氏(在古代有关姓氏学著作中,称这种现象叫“私冒”。也就是冒名顶替),但他却得张姓真传的军武之气,成为三国时曹魏的大。 据文献记载,在曹操与陈兰、梅成的天柱山战斗中,张辽率兵冒死攻人纵深二十余里、两面高峻险狭的山谷,全歼陈、梅之军。又有一次,张辽屯兵合肥,被东吴孙 权率军包围。为了突围,他亲率八百敢死队员,趁夜硬闯吴军布下的陷井,高喊自己的名字,一路直杀到孙权帐前,刺死吴军十多名护卫将领后,又冲出重围,将落 进陷井中的人“拔出”。其武猛之威,震慑吴军。曹操“大壮”,拜为东征。

其后屡立战功,封晋阳侯。公元222年,病死军中,谥号刚侯。儿子张虎、孙子张统先后嗣袭晋阳侯爵。张辽的哥哥张汛也因战功封为列侯。

天庆五年(1115),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手下一个名叫张家奴的,领兵攻克高州(今内蒙古赤峰市)。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军中黑山军首领张燕,本姓褚,常山真定 (今河北正定)人,张牛角领导的黄巾军起义后,他聚众万余人响应,不久合并张牛角领导的起义军。张牛角死后,他被推为首领,遂改姓张,以矫捷而被称为“飞 燕”。曾与常山、赵郡、上党、中山、河内的各路起义军联合,号为“黑山军”,坚持斗争。后降东汉政府,被任命为平难中郎将,参与军阀混战,所部逐渐脱离, 乃归曹操,任平北。封安国亭侯,食邑500户。其子张方、孙张融先后嗣承侯爵,成为曹魏时期的一个贵族世家。

张姓其他来源

1、​张姓始祖

张姓的来源姓祖:张挥。张姓的诞生很古老,约有五千年历史。在人文初祖黄帝时代,黄帝有一子叫少昊清阳氏,少昊之子挥自幼聪明过人,爱动 脑筋 。一次,他观看夜空,从星星的组合中得到启发,经过研究,发明了弓。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补充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2、​张氏宗祠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张字。

3、​迁徙分布

春秋时晋国有解张,字张侯,其后以祖父字为姓,从此晋国世代有张姓。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瓜分了晋国后,张姓人口也随之分散于三个诸侯国。 这两种说法都为张姓的起源、繁衍以至成为今天第三大姓作了说明。一是张姓历史久远,为中国最早产生的姓氏之一,而且相当受重视。在原始氏族社会,狩猎为人们谋生的极为重要的手段,弓矢的地位与作用可想而知。而且在当时,少的东夷部族宗支繁衍很盛,遍及今山东半岛、苏北与江淮之间广大地区;相传商朝部族就是它的直接后裔。 二是张姓分布很广,晋国有此姓,随着三家分晋又遍及赵、韩、魏三国,即今华北、中原广大地区。 还有不少人被赐姓改姓张;如三国时诸葛亮就赐龙佑那为张姓;曹魏大将张辽,原姓聂,后改姓张。非汉族人改姓张的也不少。金朝特嘉氏,因世代居住在张皇堡,便以张为姓。元代蒙古、色目人有不少改姓汉姓者,往往择汉人大姓改之,也为张姓扩充了人口。 据记载,晋代有中原张氏迁福建;唐高宗总章年间,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 张氏永祖祠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

闽,有中原张姓军校随从;后王潮、王审知入闽,又有河南固始人张睦随同前往,居古田梅溪,后被封为梁国公。福建张氏,大致以居住地分为鉴湖、金坡、板挢等派,此后有的又迁往广东,均称其始祖来自河南光州固始。从清初开始,闽、粤张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张氏以北方人居多,主是汉族,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也有不少人融入少数民族。移居海外的张氏,现主要分布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美、英、法、澳大利亚、巴拿马等国家和香港地区。

4、​郡望堂号

郡望

魏晋以后区别居于不同地域之同姓者为“郡望”。

清河郡:汉时置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省清河县东南)。此支张氏,世居武城,其开基始祖为汉留侯张良裔孙张歆。

范阳郡:三国魏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改涿郡置郡,治所在涿县(今属河北省)。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空张皓之子张宇。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晋阳(今太原市西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平东、营州刺史张伟。

京兆郡:汉时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此支张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汉御史大夫张汤。

敦煌郡:汉武帝从酒泉郡分置,治所在敦煌县(今甘肃省敦煌县西)。治河西走廊西端。

安定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高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东晋移至安定(今甘肃省泾川北)。这支张氏为西汉赵王张耳之后。

襄阳郡:汉始置襄阳县,东汉末始置襄阳郡。治所在襄阳(今湖北省襄樊市)。其后襄阳历为郡、州、道、府之治所。此支张氏始祖为张安之。

洛阳郡:秦始终置县,东魏置郡。汉、魏时治所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洛水北岸;隋、唐代移治汉城西十八里。

河东郡:秦时置郡,治所在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治今天山西省黄河以东 张氏嘉祖祠 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夏县一带。

始兴郡:三国吴由桂阳郡分置,治所在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南)。治辖相当于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

冯翊郡:汉武帝置左冯翊,三国魏改为冯翊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省大荔)。

吴 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治辖今江苏江以南一带。

平原郡:西汉初置,治所在平原(今平原县西南)。治辖相当于今山东省西北部平原县一带。

河间郡:原为战国时赵地。汉高帝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治辖在今河北省中部河间县一带。

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汉高帝置郡。治所在卢奴(今河北省定州)。治辖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魏 郡:汉高帝初置。相当于今河北省魏县,河南省浚县,山东省冠县之间地区。治所在邺县(今河北省临漳西南)。

蜀 郡:战国时秦置,治所在成都(今属四川省)。治辖今四川省成都市一带。

武威郡:西汉置。相当于今甘肃省黄河以西,武威以东地区。治所在武威(今甘肃省民勤县东北)。

犍为郡:西汉建元六年置。属益州,在今四川省宜宾县西南。治所在敝邑县( 张氏乾祖祠 普宁市燎原镇泥沟乡今贵州省遵义市西)。

沛 郡:汉高帝将泗水郡改为沛郡,东汉时改为沛国。治所在相县(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

梁 郡:汉高帝置梁国,南朝宋改为梁郡。相当于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砀山一带。治所在睢阳(今河南省商丘南)。

汲 郡:西晋泰始二年置,不久即废。治所在汲县(今河南省汲县西南)。

河内郡:楚汉之际置。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北岸武陟县一带。治所在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

高平郡: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治所在昌邑(今山东省巨野县南)。

上谷郡:战国燕设置,秦时治所在沮阳(今河北省怀来东南)。

堂号

清河堂:张姓得姓始祖张挥,字玉爵,号天禄,为黄帝之子或孙,“观弧制矢,赐姓张氏”,或“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或“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挥居于尹城国之清阳,清阳者,清河之南也,汉属清河郡、清河国。后世张氏谱书有以尹城为郡望者,然多以清河为郡望,谱书常标以“清河堂”字样,以示永记先祖之地。清河为极古老之河,战国时为齐、赵两国之界。《水经注》载其源在河南北部,流至今河北威县以下始称清河。东北流经清河县故城北、景县南,至东光西,略循今卫河、海河入海。隋以后东光以下被导浚为永济渠(京杭大运河之一部),东北以上则渐废。今清河县已无清河。

猜你喜欢:

1. 张姓的来源是什么

2. 2017张氏男孩取名大全

3. 张氏祠堂对联大全

4. 2017姓张女孩取名方法

5. 2017年张姓男宝宝取名方法

H. 壮族能通三道两路的神仙水是谁发明的

是广西壮族地区民间医生发明的。
广西壮族地区民间医生根据壮医理论从疏通人体三道两路的角度出发,用扶芳藤、参三七、黄花倒水莲3味广西特色壮药配伍而成。
壮医学认为,天地人之间的同步运行及人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同步协调是通过“三道”“两路”的调节来实现的,“三道”是指气道、谷道和水道,“两路”是指龙路和火路。壮医运用三道两路理论来概括病症的病因病机,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壮族是中国典型的稻作民族,三道两路理论基源千对壮族先民在长期水稻耕作过程对大自然的朴素认识。

I. 关于张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张姓的起源,可以推溯到远古传说时代。挥,其后有以张为姓氏的。
4、据公安部统计人口最多的姓氏是张排第三,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古代:
中国道教创始宗师(张天师)张道陵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武术宗师 张三丰
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将领之 张飞 张辽 张颌 张任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诗人之 张说 张九龄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 张仲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学者之一 张仲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辩士之一 张仪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士之一 张良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美女之一 张丽华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 张居正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阴谋家之一 张角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张衡
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外交官之一 张骞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张旭(草圣)
梁山好汉 浪里白条—张顺
梁山好汉 菜园子—张青
明教教主他爹—张翠山
明教教主—张无忌
张作霖 张自忠 张之洞 张云逸 张朝阳 张艺谋 张东健 张娜拉 张又赫 张治中 张春桥 张爱玲 张大千 张燊悦 张艾嘉 张柏芝 张德豪 张德兰 张凤凤 张镐哲 张国荣 张含韵 张学友 张洪量 张惠春 张惠妹 张家辉 张敬轩 张可颐 张可芝 张克帆 张丽瑾 张立基 张萌萌 张明敏 张清芳 张琼瑶 张桑悦 张善为 张伟文 张卫健 张文森 张信哲 张玉华 张元蒂 张震岳 张振富 张振宇 张志家 张智成 张智霖 张智尧 张曼玉 张靓颖
张雨生 张国立 张铁霖 张丰毅 张瑶 张也 张茵 张宇 张杰 张俊 张蔷 张行
其实还有,古往今来的张姓名人,数不胜数。有人统计,张姓中共出了63位宰相,56位将帅.
张姓起源
▲关于“张”字
张是一个象形字,整个样子像一个张弓欲射之人
张,繁体字作眼,由弓和长左右相合而成,张姓人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姓氏时,都说成“弯弓张”,可见他们是十分看重其姓氏构件中的“弓”的。从文字学上来看,“弓”对于“张”字实在也是处于核心地位的。
在甲骨文中还没有发现张字,但金文及石刻文中却有很多,其写法也各不相同。这些张字虽然写法各异,但却有一个基本的特点,就是与弓、矢、长,尤其是与弓分不开,可以说没有弓就没有张。从字形的演变来看,张最早是弓与矢的联合体。弓矢是自然而然联用的,有弓就必然会有矢,不必再强调,因此后来矢就渐渐退出,而让位于长,最后稳定为长弓的联合体。长弓则表示这弓比一般的弓还要厉害,更有威力。
张字的意义很多,新版的《汉语大字典》计有21个义项,一般的字典皆作十余种,如夸张、张开、强、盛、张贴、看、望、扩大、布置等等,但这大多是后人引申而来的,最早的字书所记义项不多。《说文解字》说:“张,施弓弦也。从弓,长声。”《广雅·释诂三》:“张,施也。”另外还有一层意思,见于《周礼·秋官》:“罗取鸟兽曰张。”胡三省在注《资治通鉴·汉明帝水平七年》中“劳勤张捕,非优恤之本也”时也说:“张,设也,设为机阱,以伺鸟兽曰张。”
▲张姓来源主要有三:
一、出自黄帝之后,挥为始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张姓是一个古老的姓氏,它起源于遥远的传说时代。据说张姓的始祖名“挥”,他是黄帝的孙子(一说是黄帝的儿子),是一个伟大的发明家,他发明了弓箭和网罟 (gu)。弓箭和网罟作为当时的新的生产工具,使人们可以猎取更多的鸟兽,捕捞更多的鱼虾,又能够减少猛兽对自身的伤害。挥所在的氏族部落世代以生产弓箭和网罟为业,于是他的后裔就以“张”作为自己的姓氏。
张姓公认的血缘亲祖黄帝是远古传说时代华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以德经天地,以仁,信治天下,选贤任能,严惩顽凶,开创了一个歌舞升平的盛世。
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由其母有峤氏女附宝感电而生。“(黄帝)母曰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后人据此推演出两种传说。
一种传说是:黄帝降生于天帝下凡之际,那时正是神农氏时代,神农的舅舅有个儿子名叫少典,他是有熊国(在今河南新郑县境内)的国君。当时少典族正与有峤氏族互通婚姻。于是少典便娶有(虫乔)氏的女儿附宝为妻。有一天,少典和附宝扛着木耜去田间种地,正走着,天空突然暗淡下来,顿时星斗满天,和晚上一模一样。这时,附宝抬头仰视,只见上空有一道闪闪发亮的电光像蛇一样不时绕着北斗七星旋转,刹那间,四野罩上了一层浓郁的青光。不一会,附宝只觉得腹部有什么东西猛地一动,吓得她大喊大叫,等少典急忙回头询问时,她却说没有什么。打那以后,附宝便怀孕了。自怀孕那天起,经过24个月,也就是在第三年的一天,附宝在新郑西北的轩辕之丘(一说在山东曲阜),生下一个男孩。由于出生在轩辕,所以便给这个孩子起名为轩辕。传说轩辕刚生下来就会说话,非常精灵。还在孩提时代,他看见人们在树上构筑房子,便说:“把房子建筑在树上既不方便,又不安全,如果盖地上不是更好吗?”不久,神农氏闻知黄帝这种见解,大不以为然。于是,黄帝便在地上盖了一间房屋让他看,神农氏这才信服了。
另有一种传说:附宝与少典成亲后不久,便迁徙到山东曲阜的寿丘。在一个初冬的夜晚,附宝独自一人来到郊外散步,她仰望星空,思念故土之情油然而生,忽然间,天空出现一道银白色的闪电,只见那闪电绕着北斗星中的枢星转了几圈,然后迅速地由天及地,很快消失了。这时,大吃一惊的附宝顿然感到身上有奇特的感觉。不一会,她才意识到自己受雷电感应而怀孕了。此后,经过24个月,于第三年冬季的一天,在寿丘生下黄帝。刚出生的黄帝,额骨隆起,形状像太阳,而且面部有龙的相貌,其手足也似龙爪龙趾。更奇异的是,黄帝有四张脸,传说这样黄帝可以随时随地眼观四面,耳听八方,观察、了解一切情况,以更好地相机行事。黄帝刚出生就咿呀说话,不久就会走路了。他十岁左右离开寿丘,到处拜师学艺,遍访名山大川。
黄帝生活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当时中国大地的社会结构表现为氏族——由若干氏族组成的部落——由若干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各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常常发生战争,黄帝开始还只是姬姓部落的首领,在长期的征战中,他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威信,最终完成了对其他各部落的统治,坐上了部落联盟盟主的宝座。
对炎帝、蚩尤与刑天的战争是黄帝通向盟主道路上的三个里程碑。据文献记载,黄、炎二帝本是同胞兄弟,《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异姓则异德,异德则异类。”《新书·益壤》说:“炎帝者,黄帝同母异父兄弟也,各有天下之半。”当黄帝成为姬姓部落首领并开始兴盛强大之时,炎帝部落已步入虚弱衰微之路,各氏族之间相互征讨,暴虐百姓,而炎帝则无力平息战乱,保护臣民,于是黄帝遂起而教民习用干戈,以征残暴。结果,各氏族都前来朝拜并归服于黄帝。炎帝乃迁居涿鹿(在河北涿鹿,一说在山西运城),但仍然大行无道,史称“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逸周书史记解》)。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黄帝再次“振德修兵”,决定与炎帝在涿鹿进行决战。据文献记载,黄帝所率以熊、罴、狼、豹、躯、虎等为图腾的各氏族部落联军挥舞着用(周鸟)、鹃、鹰、鸢等羽毛制作的战旗,向涿鹿猛烈进攻,炎帝则退到城东一里的阪泉。经过血战,黄帝方“诛炎帝而兼其他”,于是“天下乃治”。战败的炎帝部落被迫向南方和东方转移,与长江流域的苗蛮集团犬牙交错,渐趋融合。黄炎战争的胜利确立了黄帝对原属炎帝势力范围的黄河中游地区的领导权,使他登上了中原各部落联盟盟主(有称“中央天帝”者)的地位。
当黄炎之战结束,黄帝刚登上中央天帝地位之时,居住在黄河下游(即今山东及江苏北部一带)的九黎族首领蚩尤就率众西进涿鹿城下,向新盟主提出了挑战。九黎族是一个相当庞大的部族,他们英勇善战,以蚩(一种毛虫)尤(同蚍,即人腹中的长虫)为图腾。到黄帝时代,该部族出了一个有名的首领,人们就将其称作蚩尤。蚩尤通晓天道,精明强干,长于战事,史书中也把他描绘成超乎凡人的神明,说他人身牛蹄,四日六手,鬓发如剑戟,头上长角。不仅如此,他还有“兄弟八十一人,并铜头、铁额、食沙石”,武猛异常。凭着强大的武力,蚩尤不断向四邻扩张,大有与黄帝分庭抗礼之势。其时黄河中游一个以榆罔为首领的部落在受到蚩尤侵扰后,遂向黄帝求援,于是就引发了黄帝与蚩尤的涿鹿大战。此次大战对黄帝来说极为艰难,所谓“流血百里”,“九战九不胜”,但最终还是取得了胜利。
在经过炎帝、蚩尤之战而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以后,黄帝把寻求治邦安民之道建立在遍访天下贤明之士的基础上。为此,他不辞艰辛,连续奔波,走王屋而受丹经,越鼎湖而飞流珠,登崆峒而问广成,上具茨而事大隗,适东岱而奉中黄,人金谷而咨滑子,论导养而质玄素二女,精推步而访山稽、力牧,讲占候则询风后,著体诊则受岐伯、雷公,审攻战则纳五音之策,穷神奸则记白兽之辞。(《抱朴子》)足迹所及,“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
黄帝的巡游,一方面扩大了黄帝族的声威与影响,从而使黄帝的势力范围日益拓展,《轩辕黄帝传》所说:“帝所理天下,南及交趾,北至幽陵,西至流沙,东及蟠木。”另一方面使黄帝游历之处的外族人民受到深深的感化,他们在黄帝仁义之德的感召下,纷纷前来向黄帝族朝贡,首先是诸北、儋耳之国来向黄帝族贡献礼物,接着南夷族乘白鹿献上美酒,后来四方之外族人都不断地前来朝贡。外人朝贡进一步加强了黄帝族与其他族的友好往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就为黄帝族和其他族的融合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在巡游天下,了解各地情况,获得养民安邦之道之后,黄帝遂提出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治世方略。
黄帝一生娶有四个妻室,她们是嫘祖、方雷氏、彤鱼氏、嫫母。据《史记·五帝本纪》、《帝王世纪》、《路史·疏仡纪·黄帝》等文献记载,嫘祖又作(亻累)祖,西陵氏女,为黄帝正妃。她发明了养蚕缫丝之术,并教人以丝织帛,做成衣服暖身遮羞。次妃方雷氏、彤鱼氏皆贤淑。嫫母相貌很丑,但贤而有德,因没有名字,出嫁前人皆呼为丑女。黄帝认为“属女德而弗忘,与女正而弗衰,(貌)虽恶何伤”(《吕氏春秋》),故娶为妻室,封号嫫母。
关于黄帝的子孙,文献记载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语·晋语》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唯青阳与夷鼓为己姓。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藏、任、荀、僖、姑、儇、依是也。唯青阳与苍林氏同于黄帝,故皆为姬姓。”《史记·五帝本纪》、《世本》、《大戴礼记》等书,与此大体一致。
与《国语》、《史记》等书所云不同,《山海经》说:“黄帝生禺(豹-勺+虎),禺貌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貌处东海,是为海神。
“帝俊生禺号,禺号生淫梁,淫梁生禺番,是始为舟。禺番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有北狄之国。黄帝之孙曰始均,始均生狄。”
黄帝一共有25子却是历来所公认的。25人虽是伺父之子,却有不同的姓,仅就得姓的14人来说,又分为12姓,这说明他们是嫁出之夫,各自以他们所嫁的氏族的姓氏为姓氏。至于“同姓者二人”,是指他们同时嫁给一个氏族。
据《路史·国名记》记载,黄帝子孙所封之国有陈、昌、张、资、寇、郦、瞿等,凡七十,其分布地域遍布今全国各地。这些黄帝子孙的进一步繁衍则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假若说他们并非黄帝子孙,或者说历史文献记载有所依附的话,那么,他们也当是黄帝这一“中央天帝”统领下的各部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都自称自己是“黄帝子孙”或“炎黄子孙”。
黄帝逝世后,葬于桥山。桥山隶属的郡县在何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在今陕西黄陵县。黄帝陵墓既是号称“天下第一墓”的中华民族始祖之墓,也是我们将要在下面介绍的张姓家族的血缘亲祖之墓。
张挥是张姓的得姓始祖,但张挥与黄帝的关系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张挥是黄帝之子,另一说则认为他是黄帝之子少昊青阳氏之子,即张挥为黄帝之孙。《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姓氏急就篇》、《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等有关姓氏学的史籍记载虽稍有出入,但都主张挥为黄帝之孙说,其称:张氏出自姬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造弓矢,实张罗以取禽兽,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后世张氏后裔所修张姓族谱、张姓家谱多有沿用此说者。
清乾隆甲寅重修裕裔堂版《张氏家谱》卷三《受姓渊源考》云:“张氏出自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天氏,又号青阳氏,第五子挥始制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
持张挥黄帝之子说的有《广韵》(下平声十阳)、马骗《绎史》等,张氏后裔所修张姓家谱也有很多赞同此说。
中国人姓氏之得皆有渊源,而且遵循一定的原则。姓氏命名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以国、邑、乡、亭为据的,有以人之名、字、出生秩序、官、官名、爵、爵系、国符、技、事、谥、谥氏、邑系、邑谥、族、族系等等为据的。
张姓始祖挥之得姓亦基于上述原则。尽管在张挥是黄帝之子还是黄帝之孙这一问题上,古文献记载各持一端,但具体到张挥本人的情况,则无大的分歧,都承认其制弓矢、官弓正、祀弧星这一基本事实。然则,细心的读者还会从我们前引文献中发现,记张挥之得姓,有“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始制弓矢,官为弓正,主祀弧星,世掌其职,赐姓张氏”和“性长弓矢,善张纲罗,世袭其职,因赐姓曰张”等微小区别。据此,我们可以说挥之得姓为张,是以技即职业为姓,也可以说是以官为姓,或者记作以职官为姓。
春秋时由周文王的姬姓后裔所建的晋国有大夫解张,字张侯,其子孙以字命氏,也称张氏。始祖张挥传21世,历数百年,大概到商代初期,出了张嵩,字仲山,任御驾将军,后封为济国公。他生有张亮、张奉、张文、张进四子。这些仅见于世系而不见于古文献。
再传30代至51世祖张仲,字忠嗣。他与尹吉甫共同辅佐周宣王中兴周王朝。生有张象、张宜二子。据史籍记载,张仲生活在周王朝实行共和行政的前后。当时周厉王因大行无道而被国人推翻,逃出王宫,朝中大臣就公推共和伯代行天子之职。共和元年(前841)是我国历史上有确切纪年的开始。14年之后,周厉王病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共和伯请太子姬靖即位,史称周宣王。周宣王依靠一批大臣,重振国势,征伐戎狄,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历史上被称作“宣王中兴”。
张仲之后,张姓先民有很多人载人史籍。如《左传》在成公二年(前589)记有手和臂肘被箭穿连,仍奋力推车,冲向敌阵的张侯。昭公二十一年(前521)有怒杀华多僚的宋国大臣张句。另外,还有张良的先祖张老、张(走翟)、张骼、张抑朔等人,他们籽在下一节中进行介绍。
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前403),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世卿升立为诸侯,史称“三家分晋”,它标志着中国进入战国时代。这个时期,张姓先民们的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如魏国人张仪西走秦国,合纵连横,大展其才能。而楚国则有大臣张旄,曾出奇计让楚王将充当秦国使臣的张仪赶走。齐国有张丐,说服鲁国在齐楚战争中保持中立。但张姓先民主要还是以原晋国属地为其建功立业之所。在赵国,张孟谈策反韩、魏,反击智伯,一举解晋阳之围。魏有张丑力谏,阻止张仪为秦国在魏国开展外交;张倚出使赵国,使赵国在秦魏交战中倾向魏国。韩有张去疾、张谴及张良的祖父张开地、父亲张平等。
秦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强的国家,在那里也出了一个很有名的张姓先民——张若。秦惠文王于公元前316年派大将司马错率兵攻占四川,贬蜀王,派张若为蜀国守。上任伊始,他迁移秦民万家人川,实行农垦,发展生产。又与张仪一起共同经营成都,按照秦国都城咸阳之制建有里闾、下仓、市肆、官舍、楼宇等。又设置锦官、盐铁官,发展官府手工业,为增强秦国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公元前285年,秦国废除巴、蜀侯国封号,改设蜀郡治川。张若因功被任命为首任蜀郡郡守。
二、少数民族赐姓改姓
元朝末年,有一个出生在山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说大兴安岭)的蒙古将领,名叫伯颜帖木儿,他作战英勇,曾率兵多次打败农民起义军。但在一次战役中,败在朱元璋的手下,于是归附明朝。明太祖佩服他的武猛,就赐给他张姓。他的后代一直从军,传至玄孙张晟,官至都督事,进入明代中央最高军事机构的核心领导层。又如鞑靼人(明代对东部蒙古地区的蒙古族人的称呼)哈剌尔敦,英勇善战,被明成祖朱棣赐姓张,改名隆善。永乐七年 (1408)十月,张隆善被任命为北京右军都督签事,也成为一名中央军事领导集团的核心成员。另一个鞑靼人奴儿,是明代一位有名的北方边疆守将,屡立战功,宪宗皇帝朱见成为表彰他的英勇,赐姓张,改名友。成化八年(1472)八月,张友被任命为金吾卫指挥使。
明代前朝,有一个女真族(满族人的祖先)人,名叫咎卜,官女真千户,领兵征战,勇猛异常,其事迹传到首都北京,明成祖朱棣非常高兴,赐姓为张,改名志义。永乐八年(1410)张志义被任命为建州卫指挥使,治所在今黑龙江省东宁县东大城子。四年之后,治所移至今跨吉林、辽宁两省的浑江流域。
今岫岩县前营乡张氏,本为蒙古族治良匡氏,是清代改姓张氏的。其始祖是元代的马札尔台,他历任武宗、文宗、惠宗三帝,曾任行营都统,陕甘、湖广等省平章,并知枢密院事,官至中书右丞相。二世祖也曾任中书右丞相。元朝灭亡后,其后裔世居长白山麻加乐和忽密拉,大多从事畜牧业,也有人经商巴唐地区。到11世纪继英授德时,正值爱新觉罗氏崛起于东北,于是弃牧从戎,成为努尔哈赤帐下的一员勇将,属镶黄旗。清兵人关,建立统一政权后,治良匡氏迁居盛京(沈阳)。13世祖名叫伯尔格,精通汉文,熟悉汉书,文武双全。乾隆六年(1741)调任岫岩防御使。因为热爱当地秀丽的山川,就奉侍母亲佟氏,携弟吾令吉定居下来。兄弟二人在此繁衍,子孙都改姓张氏。
赫舍里氏分布在于都英额、哈达、辉发、长白山、佛阿拉、伯都讷、宪颜等地,在清代有一部分改姓张氏。
扎库塔氏分布在瓦尔喀(今苏联东海滨省南部)、扎库塔、松花江、长白山等地,在清代全部改为张姓。
扎拉哩氏分布在瓦尔喀、扎库木、赫图阿拉等地,在清代全部改姓为张。,爱义氏分布在爱湖流域一带,在清代全部改为张氏。
明洪武元年(1368),回族人张某任宝庆(湖南邵阳)卫指挥。据《宝庆府志》卷33记载,指挥张氏的先人叫璞罗德,北平三河人。张氏任满之后,即定居武冈车林铺鸡脚塘,依靠屯田百余亩田产为生。今天邵阳市各地的回民,以马、张、苏、海、蔡姓为多,其中的张姓回族人或许就是璞罗德的后裔。
唐代初年,在云南洱海地区近百个白蛮部落中,有一个相传从陇西迁来的张姓部落。公元7世纪中期这个部落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这时正值乌蛮部的蒙舍龙和他的儿子龙独罗(又作细奴罗、细诺罗)开始扩张势力,建立南诏政权。7世纪70年代,细诺罗势力推进到洱海地区。据文献记载,张氏进求因抵挡不住南诏的攻势,就将自己的部落政权“禅让”给了细诺罗,而细诺罗为了酬谢张氏,就将自己的大儿子罗波海,改姓为张,改名叫张朝凤(夏正寅《哀牢夷雄列传》)。这支蛮人张氏,后来演进为彝族的一部分。清末杜文秀领导的云南各族人民起义的队伍中,有一个叫张兴癸的彝族将领,史称他是南诏王细诺罗之后,他的祖先大概就是改姓张的乌蛮人罗波海(即张朝凤)了。
匈奴是古代生活在我国北方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它主要活动在秦汉、三国魏晋时代,内有19个部落,其中屠各部等少数几个部才有资格成为最高统治者单于,是匈奴族中的贵族。东汉时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北匈奴则归附汉室。三国曹魏时期,在今山西汾阳地区设置西河郡,安置南匈奴左部,—即匈奴族屠各部,历史上把他们叫做西河胡或屠各胡。从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屠各胡张XX”“西河胡张XX”的记载,这些就是匈奴张氏。如《晋书·符坚载记》云:“屠各张罔聚众数千,自称大卑子,坚遣邓羌讨平之。”《魏书·太宗纪》云:“神瑞元年六月,屠各胡张文兴等率流民七千余家内属。”《魏书·太宗纪》:“天兴元年三月,西河胡张贤等率营部内附。” 羯族是古匈奴族的一个别支,出自匈奴羌渠部,居住在今山西省东南部地区。主要活动于我国魏晋时期,十六国时代,以石勒为主曾建立过后赵政权(319—351)。羯族中张姓很多,历史文献多有记载,例如《晋书·石勒载记》云:“胡部大张旬督、冯莫突等拥众数千,壁于上党,勒往从之。”《十六国·后赵录》称:“张季,字文伯,羌渠部人也。”后赵国内张姓人特别多,石勒起兵时,十八骑中就有张噎仆、张越二骑。石勒自立为后赵王时,以张离、张良二人为门生主书,司典胡人出内。传至石虎为后赵王时,离、良二人都官至尚书仆射,另外还有张群、张豺、张散、张茂、张斯、张屈支、张夷、张举、张舂、张贺度、张沉等,都是后赵的达官显贵。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外编第八《羯族诸姓·张氏》中对上述张氏作了一番考证之后,得出了他们是羯族张氏的结论。他认为羯族张氏之张,是“羌渠” (康居)谐声转读而来。由此看来,羯族张氏是为后赵政权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的。
渤海族是古代生活在我国东北(包括前苏联、朝鲜一部分)的一个古老民族,辽金时期有一支由高姓改姓而来的渤海族张氏。隋况已在前面作了介绍。在这之前的渤海国
时期(720—962),还有一支渤海族张氏。如大将张文林、大臣张仙寿等,共有达官显宦二十余人,他们活动于上层,是渤海国的贵族。但这支渤海张氏之姓张的缘由却不是很清楚。
奚族是一个活动于唐宋辽金时期的古老民族。历史文献中常把它记作“奚人”、“奚回”。辽代末年,奚回离保曾在今东北地区称帝,建立奚国,改元天复。唐代奚族张氏知名的有张孝忠,曾任义武节度使。另有张忠志,本是奚人,居住在范阳,因善骑射,被范阳宋将张锁高收为“假子”,遂从义父姓张。后屡立战功。官至礼部尚书,封赵国公。唐代宗即位,拜成德军节度使,又改赐姓名为李宝臣。李宝臣,有的文献将其原名误作张宝臣。
战国以后,不断有汉人移居云南,他们和当地的土人长期杂居、通婚,相互影响,到隋唐时期就形成白蛮族。唐初,在洱海、滇池周围有数以百计的白蛮部落。白蛮的族源主要是汉族,因此在语言、文字、风俗等方面和汉族大体相同,他们的姓氏也基本沿用汉姓。当时,在洱海地区有赵、李、杨、董姓等大部落。其中有一个张姓部落,相传是从陇西辗转迁来的。他们的首领名叫张氏进求。其子孙衍繁,人口日多,移居各地。到明代初年,白蛮张氏就分布到云南太和县洱西驿、云南县、浪穹县十二关、阿迷州东山江、猛丁塞(今元阳县老猛)、镇南州英武关、楚雄县、腾冲州、孟合驿、宁番(今北胜县)等地,并且很多人做了土司的驿丞、巡检、主簿、通把等官吏,其中官阶最高的是腾冲州土知州张铭。按照明代官制规定,土司官是世袭的,因此,明代的白族张氏大多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在今湖南、广西等省,有很多瑶族张氏的聚居点。如武冈县上洞乡的石界;资源县河口乡的葱坪、猴背、高山;鹿寨县沙寨的乡兴;那坡县百合乡的那乐、民兴、平坛,下华乡的上华、规六,那隆乡的坡芽;凌云县加龙乡的下伞、尖里;钦州市洞中乡的洞中、那丽、板兴,板八乡的板沟、大坑、细坑、和平。那俊乡的东山、那钦;上思县有妙乡的更辟、有生;江城县瑶家乡的象脚山、象庄、于龙塘、六家村、大碑村、莫作山、新山、席草塘、小曼凸、牛厩房、勐板山、温箐、漫薄山、甘蔗园、依郎、高山寒;龙胜县的马堤乡等,都有瑶族张氏分布。瑶族张氏的知名人士有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所长张有隽。
壮族张氏主要分布在广西,其由来不很清楚。在清代,广西上林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壮族张姓家族,兄弟二人,弟弟叫张鸿慧,康熙四十一年(1702)举人,著有《女训》、《家训》、《董训》等。哥哥叫张鸿翮,康熙间任永宁州学正。鸿翮的儿子张友朱,曾任庆远府学教授。友朱生滋。滋生鹏展,乾隆时官至通政使,著有《山左续抄》、《三难通解训言述》。

J. 壮族的真正发源地在哪里

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所记载的居住在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是壮族最直接的先民。先秦时期,中国长江中下游以南至东南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着一个被称为“百越”的族群,分布于今广东、广西一带的西瓯、骆越就是其中的一部分,他们当时还处于氏族部落社会的发展阶段。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派尉屠睢率领50万大军,分兵五路,进军岭南,在越城岭一带曾遇到西瓯人的强烈抵抗。

到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史禄率兵开通灵渠,通粮饷,运军队,秦军才战胜西瓯人,统一了岭南地区,并在岭南设立桂林、南海、象三郡,将该地区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统治之下。

(10)壮族发明家扩展阅读

壮族先民发明的陶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陶器的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壮族在中国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均有分布,主要聚居在南方,范围东起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至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达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区,共有1420.71万人(2000年),占壮族总人口的87.81%,主要聚居于南宁市、崇左市、百色市、河池市、柳州市、来宾市、贵港市等地。

另外,分布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有98.1万人(2000年),散居在云南省其他地区的有12.9万人(2000年);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有4.2万人(2000年)。

另有4000余人(2000年)居住在与连山毗邻的怀集县下帅壮族瑶族乡;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有1.6万人(2000年);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有5000余人(2000年)。

壮族居住的地方,基本上连接成一片,大部分聚居,也有相当一部分和汉、瑶、苗、侗、仫佬、毛南、水等族杂居。

阅读全文

与壮族发明家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