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采油用的磕头机产生在什么年代
抽油机俗称磕头机采油原理是利用大气压啊,磕头机实际上是自动采油装备,抬头时把油放走,并顺着管道流走,磕头时则放走空气吸油。国内磕头机产生在60~70年代。
2. 磕头机是怎么发明出来的了
可能 可能 是在对神的崇拜中发明的
3. 朗森磕头机可以用2.3火石吗
朗森磕头机可以用2.3火石来打火,只要增加弹簧长度,增大火轮转动角度。
打火机是小型取火装置。主要用于取火,吸烟,也用于炊事及其他取火。打火机主要部件是发火机构和贮气箱,发火机构动作时,迸发出火花射向燃气区,将燃气引燃。 发火机构是打火机演变中最活跃的部分,也是结构较复杂的部分。根据发火机构的特点,打火机可分为火石钢轮打火机、压电陶瓷打火机、磁感应打火机、电池打火机、太阳能打火机、微电脑打火机6种。打火机使用的气体主要是可燃性气体。早期多用汽油。今多用丁烷、丙烷类和石油液化气。它们经加压后充入贮气箱,一旦释放到空气中便吸热气化而迅速膨胀,极易点燃。最原始的打火机是从燧石点火枪衍生出来的。带有弹簧的扳机扣动时,击打在火石上产生火花,点燃干树叶。现代打火机的鼻祖可以说是16世纪欧洲的火绒盒和与其齐名的CHUCK-MUCKRS打火铁盒。它俩的工作原理相同,都是用打火铁产生火花而引燃火绒的。所不同的是,火绒盒的打火铁是由链子栓在一边的,而打火铁盒则完全是一体的。后者是中国的。当世界上第一支手枪问世不久,第一只早期的打火机也就出现了,因为它就是用手枪改成的,叫火绒手枪。这种打火机还长期被做为身份的象征和办公室的摆设。它是由阿尔费德丹希尔发明的。现代打火机按使用的燃料可分为液体打火机和气体打火机两种;按发火方式可分为砂轮打火机和电子打火机。
4. 大庆采油6厂都有哪些采油机器
代表了全国10万多台抽油机的走向,预演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的未来
大庆有5万多台抽油机,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革命。
大庆一直在进行着抽油机的革命。
由自喷转为机械采油的30年,这种革命从未停止。从最原始的磕头机到异相式抽油机、双驴头机……再到智能间歇提捞式抽油机,这条“革命”路径,其实一直都是一种诠释——
在奉献能源和节约能源之间,大庆人始终在努力寻找一种平衡;轮番亮相的抽油机,是大庆人对科学发展观的践行;
这场革命的方向是低碳、环保、绿色,与人类文明的进步一脉相承……
谁知道城市中那些司空见惯的抽油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都叫什么名字?又有哪些不同?
又有谁知道,这些抽油机能屹立在千里油田上,是它们50多种“战友”持续革命30多年的结果?
最近的这场抽油机革命,不仅代表着全国28家大中油田里10万多台抽油机的走向,更预演着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齐头并进的未来。
一句话引发的革命
常规机去年耗电29.8亿度,至少花费16亿元。技术员说,“要是有一个省电的就好了。”
采油二厂正在使用的一款抽油机,日前引起一行人的极大兴趣。
这行人是陪同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蒋洁敏到大庆调研的。11月份,蒋洁敏在听取采油二厂汇报时,认同这种说法——这款抽油机,颠覆了传统的抽油机,是一场革命。
它的革命性表现在,没有电泵,就连抽油杆也只是一根绳子,除了一个抽子在地下,其余设备都在地上。
这款抽油机,从研制开发到真正投产,用了4年时间,花掉4000万元。于今年10月份研制成功。它的名字叫智能间歇提捞式抽油机,由大庆北研公司研制。
北研研制这款抽油机非常偶然。四年前,一个在油田工作多年的技术员,对北研老总鄂德刚说,现在的抽油机用电量太大,要是有一个省电的就好了。
这名技术员说的“现在的抽油机”,指的是游梁式抽油机,也就是像一个驴头似的磕头机,还叫常规机。因为无论地下有没有油,它都昼夜不停地运转,做了很多无用功,所以耗电大。
耗电究竟有多大?一份最新数据显示,去年这种抽油机一年耗电29.8亿度,能占油田生产总耗电量的1/3。按0.545元一度电计算,至少需花费16亿元。
这名技术员只是说说,但是听者有意。鄂德刚回到公司,就跟员工们商量,研制耗电量小的抽油机。
大家一致认为,可以研制一个抽子,伸到油管里,等油满的时候就把油抽上来,不满就不抽,那样就省电了。
大家还觉得,抽油杆在油管里容易磨偏,更换起来很费时,抽油泵在地下换一次也得3万多元。所以应该用油管代替抽油泵,用柔软的绳子代替抽油杆。
说起来容易,可是,实践起来却很困难。折中曲回,4年才成功。仅他们研制代替抽油杆的钢丝绳,就进行了200多次试验。最终,他们的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
提捞机比常规机省钱节电
产生同样多的吨液省电50%以上,加上维护等费用,一台提捞机一年至少节省费用10万元。
目前,这种智能间歇提捞式抽油机已经开始推广,采油二厂、三厂、六厂、九厂,吉林、长庆等油田都有它的身影。
智能间歇提捞的意思是,机械平时不运转,等地下的液体上升时,它的“胶桶”能感知到,然后伸下去提捞。
因为这个特点,它更适用于低产井,也使它与常规机相比,产生同样的吨液,能省电50%以上。
以采油七厂葡178—82井为例,同样一天采出5吨液,常规机耗电84度,新型抽油机耗电10度。两厢对比,后者省电88%。
此外,这种抽油机与常规机相比,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是能除砂、除泥、除垢、刮蜡,因此检泵周期长,经济效益可观。
采油二厂的三元驱区,在中后期开采时,使用常规机,结垢严重,平均一个月检一次泵。使用新型抽油机,已经运行了350多天,至今没有出现故障。
一般情况下,常规机检一次泵至少花费3万元,同时还需要作业费2万多元。对比发现,智能间歇提捞式抽油机没有抽油泵及附属配件,仅此一项就省3万元。它的抽子损坏时,只需抽出来更换,价格不超过100元。综合起来,一年能比常规机至少节省费用10万元。
节约是科技带来的,但是它的成本,与常规机的基本相当。
抽油机革命30年从未停止
大庆油田从自喷转为机械采油的30年来,抽油机的革命一直在进行。
智能间歇提捞式抽油机的问世,颠覆了常见的抽油机。
事实上,大庆油田从自喷转为机械采油的30年来,抽油机的革命就一直没有停止过。
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姜民政教授,从大学开始就和抽油机打交道了,谈起大庆油田抽油机的革命史,他如数家珍。
大庆油田采用机械采油,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当时用的抽油机,是美国人在1905年发明的,学名叫游梁式抽油机,俗称磕头机、常规机。
当时,原油已经进入5000万吨稳产阶段,因此对抽油机的选择并不挑剔,只要能抽油就行。
不过两三年以后,随着高产井(产量600方吨液)的出现,即使是采用直径最大的“90泵”也满足不了提液要求,因此出现了适合高产井的潜油电泵。
1981年,大庆油田成立电泵公司,专门研制潜油电泵。其产品系列涵盖了从50吨液到550吨液的范围,基本满足油田正常生产需要。
10年后,仅大庆油田就应用了2500多台潜油电泵。目前随着国外市场的需要,经过技术革新,潜油电泵的最高额定排量可达900吨液。
可是,随着高产井的减少,它耗电大的特点就显得越发明显了。随着油田对节能的重视,它的数量开始下降,如今只剩下2000台。
这期间,采油二厂曾开辟实验区,研究抽油机的节能降耗问题,引进的新型抽油机有20多种。但是到最后,只有异相式抽油机经受住了考验。
异相式抽油机,在构造上和常规机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比常规机多一个极位夹角,但能省电10%。异相机在采油二厂成功之后,随即在全油田推广。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油田含水上升,油井增加,提液能力要求增加,耗电量增加,所以又掀起一场新型抽油机研制高潮,先后涌现了摆杆式、宽带式、六连杆式、齿轮式等30多种抽油机。
这期间能真正站住脚的只有双驴头抽油机。双驴头,也就是比常规机多一个驴头,但能省电20%左右,同时具备常规机耐用、可靠的优点。
除了常规机、异相机、双驴头机、潜油电泵,螺杆泵同样是抽油机持续革命中的健将。
全国分享“大庆革命”
大庆油田目前已有6500口井应用螺杆泵,占有70%的国内市场。
与常规机一样,螺杆泵开始也是舶来品。1986年,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从加拿大和德国引进10台螺杆泵,“大卸八块”后,开始研究。
引进螺杆泵,是因为它小巧灵便,安装时不像常规机似地动用大型设备,而且比常规机省电30%到40%,价格低一半,检泵周期也只差100多天。所以,螺杆泵有一次性投资少(能少3万多元)、节能明显的技术优势。
当年,魏纪德刚从东北石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采研院,就开始了螺杆泵的研究。现在,他是采研院举升室党支部书记。
他说,螺杆泵在千米地下用的橡胶,高温高压后容易变形,与钢体外壳粘接的橡胶容易脱落,抽油杆在剧烈震动下也总碰油管。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用了五六年的时间。
从90年代起,他们研制的螺杆泵开始在大庆油田小范围应用,主要适合粘稠、含气、含砂比较高的油井。到2000年,相应技术成熟,开始大规模应用。
5年以后,螺杆泵配套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技术不仅改变了常规机的举升采油方式,还有空心转子螺杆泵洗井工艺、等壁厚等3项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到今年10月底,大庆油田已经有6500口井应用螺杆泵,并且在以每年800台的数量激增。同时,它不仅占有国内70%的螺杆泵市场,而且还走出了国门。
常规机“打而不倒”的道理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喊出了“打倒抽油机”的口号,但是直到今天它仍然“屹立”,主要是它皮实、耐用。
到去年末,大庆有5万多口油井,使用的抽油方式是这样的:常规机、双驴头机、异相机占80%,螺杆泵占9%,提捞机占5%,潜油电泵占4%,其他如塔架机、直线抽油机等仅占2%。
从这个比例能够看出,无论怎样革命,“大块头”常规机仍然是主流。
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人们就对常规机颇有微词,还喊出了句口号叫“打倒抽油机”。
它是美国人发明的,距今已经有105年的历史。可是至今,全世界200多万口油井,有95%还在使用。“打而不倒”,姜民政说,“主要是它皮实、耐用,尽管它确实费电。”
他进一步认为,对于采油来说,能让油井不停产,也就是抽油机不出事故是第一位的,当然如果能节能那就更好了。
比如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出现一种宽带机,节能40%以上,没有推广起来,就是因为它可靠性差、维修不便。
所以30多年来,抽油机经过一番优胜劣汰后,只剩下这么几种。
对于未来,姜民政经过30多年的观察后认为,常规机和异相机还会存在一段时间,同时也会逐步改进。随着低产井的增多,螺杆泵会大有前途,潜油电泵在陆上油田的应用面临严峻考验。新型抽油机,如直线抽油机、提捞机等,尽管节电能力比常规机大大提高了,但是能否适应油田的变化,还要靠时间来检验。
5. 根据电流的磁效应发明了电动机,根据金属丝通电后会发光发热发明了电灯,类似的还有哪些啊
电视机收音机是根据电磁波传播原理,电磁炉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录音机是根据剩磁原理,发电机也是磁效应原理,电磁波动原理发明了电话机、手机,光波振动原理发明了电影录音,机械振动原理发明了留声机,原子裂变原理发明了原子弹,电子排列原理发明了半导体、储存器等等。
6. 台州博物馆作文 500字
曾带着一颗好奇心步入博物馆殿堂,其情形记不大清楚了,便朝思暮想再去一次。
今天挺凉快的,我竟骑车骑了一身汗。停了车,疾步走入那扇深不可测的大门,差点儿忘了验票;只恨爹妈少生两条腿,那古色古香的大厅总走不到。旧地重游,心情果真不一样。
顺着楼道,我首先进入了“长江中下游五千年文明”一馆。从骑马的玉器到光亮的青铜。从精美的漆器到细腻的瓷器。从多样的交通工具到高超的纺织刺绣,从考究的江南饮食到怪异的神灵鬼怪,我所看到的不仅是一件稀世珍宝,还看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玉器展室中,最吸引我的是一只白玉算盘。它长不过6厘米,宽顶多2.5厘米。上框,中框,下框。算珠均有洁白无暇的玉石制成,从做工来看,相当精细。让人感到圆润光滑。若不看说明,我想不会有人相信这是一只宋朝年间的算盘。
在漆器室中,不必说那豪华的家具和精巧的沙发,也不必说那逛街的果盘和小巧的宝瓶,单是那巧夺天工的红木漆盒就令人不的不啧啧称赞。
大概是出于对祖国的热爱,我在瓷器室中转悠的时间最长。中国式瓷都,这谁都知晓。不过,若不到这个馆瞧瞧,可不容易理解英语中“中国=瓷都”这有趣的公式。的确,在这一展室中,那玲琅满目的瓷器叫人应接不暇。且让人不得不承认中国瓷器的优良质地及悠久历史。
7. 炊具与燃料
(一)取火与炊具的进化
除水果等以外,人类的食物几乎都需用火加工成熟食,人类饮食发展阶段经历了从茹毛饮血到用火炙烤成熟肉。发明炊具后才有“煮”,即在水体中加工成熟食。之后,进一步发展到蒸、炒,乃至煎等多种加工手段。
山西省早在下更新世,180万年前~160万年前,就找到火烤兽肉留存碳化兽骨的遗迹,即芮城西侯度考古化石资料,被人们誉为“世界第一火”或“华夏第一火”。
此后直到一万年前进入新石器时代,人类才发明了陶器,才有煮这一种在水中加热食物的工艺。这与大量食用谷物有关,是采撷农业后期进入种植农业的标志。因为谷物只有在水中加工才能成为熟品。原始陶器的使用发生在一万年前左右,裴李岗文化的早期就有正规的陶器专用为炊具(最早的陶器是用来制作祭祀用品的)。
火不仅可以加工食物,还可用来取暖,防止野兽袭击。早期用火是自然界中雷击引发森林大火,或煤层自燃引发的天火,人们将它引入人类居住区,设专人看火(加燃料维持火长年不熄)。后来人类在制作石器时,不经意间知道了石头互击能产生火星而使易燃品(加干草枯叶毛皮)燃烧。从此人类从定点看火中解放出来,可以带火而行,可以远离定火点而仍能用火取暖防兽、炙烤食物。此后,人类进入平原区,野外找石已很困难,于是发明钻木取火。
生活与地质
从逻辑上讲,先有击石取火,后有“钻木取火”。“钻木取火”是人们加工木质工具(如制作弓箭、长矛、手斧)时在木器上钻孔而获得的发现。这时人类已进化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新石器时代才有的工艺,必然比加工石器要晚。
人类最早的肉食品加工,来自于大火烧死的动物。人们在吃经火烧烤过的食物时,发现食物口感好,有香味,并且易为人体吸收,还有就是生病的次数明显减少。用火,是人类饮食上的一大进步。
人类发明了陶器,制造容器用水煮加工食品是饮食加工的第二步,它不仅可以加工散粒谷物类食品,还可以加工叶茎根类植物,乃至小鱼、小虾。
生活与地质
人类在水煮加工食物时会获得动物脂肪,同时弧形容器诞生,这时人们才知道用油来煎炒食品,这是食品加工的第三步,时间可能要迟到铁器时代,因为青铜时代从未发现炒锅这类炊具。当时加工食物用的是鼎(三足)、釜等深口容器。炒锅的发明,有可能从敞口炊具加盖使食物快热这一过程中获得灵感,把弧形金属锅盖反过来就成为炒菜锅。
蒸的工艺,有可能从水煮食品进化而来,它的出现最迟到三国时代,从诸葛亮发明“馒头”传说中得到证实。
食品加工的发展是随着新工具用料的发展而同步获得的。石器时代,人类仅知道用火烧烤;陶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有了水煮工艺;青铜时代(商周开始),导热好的青铜器代替陶器,但是金属铜锡(青铜中必须掺入10%~30%金属锡)在自然界含量远远低于铁,因此青铜容器作为食品加工的器具,无法普及到平民百姓家,只有少数贵族才有取得鼎、釜的可能。最迟到春秋末期,铁器才开始普及。秦始皇怕百姓用兵器造反,收集全国铁器(十户合用一把铁刀)才铸成十个大铁人(几十吨而已)。
唐朝集全国铁产量的四分之一才铸造出永济黄河铁索桥,桥头各用固定的四头大铁牛,一座七星阵(七根大铁柱构造)共耗铁约300~400吨,加上铁人、铁山、铁链等,全部用铁量约为5000~6000吨。
进入到20世纪,金属铝取代铁,大量铝锅进入百姓家,它以重量轻、不易锈、导热快的品性而优于铁。
20世纪末,不锈钢炊具进入我国,由于铝是对人体有害的元素,铝也因导热太快易引起食物局部的焦化,而铬、铁均为人体必需元素。
(二)燃料的进化
20世纪以前,人类生活用火皆以木柴为主。随着农业的发展,人口的增加,树木越来越短缺,广大冲积平原被人们开垦成农田,从此森林退出山区。
早期人类的燃料,主要从山区砍伐林木供应,有时贫苦百姓只得用秸秆、谷草替代木柴。谷草不经燃烧,需随时添加,并且谷草积灰太快,随时需要拍打来使火旺,所以常需一人看火,一人上灶。木柴烧火,排烟麻烦,于是出现木炭,一些贵族、富人家就用木炭做燃料。但一般平民是用不起木炭的,所以民间使用木柴——秸秆做燃料,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
铁路兴起,解决了燃料远距离输送的问题,煤才取代了柴草。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局部地区已知道煤炭可以替代木柴。但是煤炭开采难,运输难。开采煤需掘洞、支护、排气、抽水等环节。首先要付出掘进的成本,井口一般需打竖井或斜井,开挖在无煤的岩石中。许多坚硬的石英砂岩、石灰岩是很难仅凭铁锹就能撬动的(效率很低)。只有选用炸药,炸碎、震松岩石,才能用锹镐凿下,才能解决第一步打洞挖井的工序。排掉煤层中有毒气体,排掉放炮后的烟雾煤气,排掉地下水,这是采煤的第二道工序,仅凭人力、畜力是很难完成的,或需费时费力才能做到。采煤第三步是支护保安全,需用大量木材。最后是井内提升外运,煤开采出来后需较长距离运输。
生活与地质
木架棚支护
上述一系列难题只有进入到机械化时代才能解决,所以我国大城镇生活用煤直到20世纪才开始普及,中小城镇用煤迟到20世纪后期才解决。
煤产地不均匀,民用煤普及必须解决长距离运输这一难题。没有大江大河,没有铁路车站,所以我国许多交通闭塞地区直到今天仍在用木柴秸秆做燃料。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长江三角洲、京津地区、珠江三角洲、江汉地区、成渝地区,基本都缺煤,长江黄河在20世纪70年代前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座大桥,极大地阻碍了北煤南运。
民用煤还需解决用土的问题,煤燃烧时只有掺上三分之一的粘结土(山西用红色亚黏土,而不能用黄土)才能保持煤渣固结,维持空气通透。直到20世纪80年代,蜂窝煤才在山西一些城市中普及。南方烧煤是从煤球开始,70年代后普及蜂窝煤。
使用煤炭,会给城市造成灰烟笼罩,带来环境污染,同时垃圾量大增,还存在各家各户存煤用地之难事。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中城市(省地级)开始用煤气来替代煤。用煤气要建煤气厂,需解决副产品焦炭去白(一般由铜铁厂、化工厂解决),更要铺设煤气管道,它必须有相当经济实力的支持。所以我国直到80年代中后期,才使煤气在大中城市普及。
20世纪末21世纪初,天然气开始进入我国百姓家。它比烧固体煤,省了运输,同时减少了空气污染。它建立在国力强盛基点上,几千千米长钢管铺设,需建冶金加压站、分流站,城市马路要开膛挖沟,居民楼板墙体需钻孔打洞,这都要投资花钱,但换来了蓝天白云。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用电加热的微波炉、电磁炉、电烤箱进入寻常百姓家。展望未来,煤层气、页岩气,还有大洋深处的可燃“冰”,亦将陆续被大规模使用。山西的西部、长治盆地上,深度1500~2000米的煤层气钻探工作已系统展开。有的河谷中,一部部“磕头机”正在抽取煤层气。大山顶上,翼片长达50米的风力发电机也在一群群竖起。发电不用煤的时代会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三)照明灯具的进化
人类开始用火后,火不仅被用来取暖、防兽、炙烤食物,还有照明作用。山洞深处,黑夜漫漫,火光带来光明,原始人在火光下缝制皮衣,祭祖拜神,用赤铁矿在洞壁上作画。
现代考古发现青铜时代油灯,那个时候的油灯应该是用动物油脂和动物毛线的原始油灯。人类进入铁器时代,寻常百姓家开始拥有植物油和捏线灯捻。之后选用灯芯草替代捏线,于是人类进入长达千年的菜油—灯芯草照明时代。
20世纪,“洋油”进入我国,照明有了玻璃灯罩,美孚灯在城市里普及。晚上唱戏开始用汽灯——高压输油,稀土石棉灯头,高光亮强照明灯具,一直使用到高支光白炽灯的出现。
20世纪中期,日光灯、汞气灯进入我国城市。之后,碘钨灯、氦气氙气灯路灯出现。世纪之交,节能灯普及到百姓家。
移动照明灯具从火把开始,随后有了动物脂肪做成的蜡烛灯笼,它沿用了千余年后出现风灯,航行晚上照明用的“气死风灯”或称航灯,随玻璃出现而涌现。
电池的发明带来了手电筒,21世纪以来二极管照明的LED灯比手电中小灯泡(钨丝灯)更加节能。
随着飞机的发展,碳精照明的探照灯出现了。照明弹用的镁光灯、稀土为原料的彩色信号灯、广告用的霓虹灯、由炮仗进化而来的“烟火”,基本上也是稀土为原料燃烧钇铈镧金属或其化合物。
从击石取火进化而来的火褡裢取火——燧石、钢片、羊绒取火,在整个奴隶封建时代沿用了几千年。进入工业革命时代,人们才用黄磷、赤磷做成火柴或称自来火、取火。上世纪中后期,我国取消了黄磷火柴,那种在坚硬的石板、水泥墙上一划就着火的火柴最终被赤磷火柴代替,它起初被称为安全火柴。出现了汽油后,人类又发明了打火机,用微型钢轮摩擦电石,20世纪后半期的电子打火机,高挥发的合成液体代替了汽油。
(四)小结
用火,是人类区别一切动物的技能,而使用工具则是不少动物也能有的本能。人类出现至今,一直用植物做燃料,只有18世纪进入工业革命时代,开始了蒸汽机做动力,才普遍用煤代替木柴。19世纪进入电气时代,内燃机广泛使用,石油替代煤。
在社会不断发展中,民用燃料亦在步步革新。炊具由陶瓷—青铜—铁器—电器。灯具也由火把—油灯(灯笼)—煤油灯—电灯。它们基本上是同步发展,而且是加速度发展。
生活中燃料、炊具、灯具的发展,离不开矿业的发展。铜矿、锡矿——青铜时代;赤铁矿—磁铁矿——铁器时代;煤矿—石油—蒸汽机—内燃机——电器化时代。灯具的白炽灯——钼矿、钨矿,日光灯——汞矿,镁光灯——镁矿,汽灯烟火——稀土矿。可见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需有地质工作为支柱,这是很实际的行业互相促进,并非相声中所说的五行“金木水火土”相关。
8. 第一个磕头机是在几年几月几日发明的
是美国,曼哈顿工程,45年研制成功,前后研制十年左右,耗资巨大,总共有三颗,研制成功后本土实验了一颗瘦子,其余两颗胖子和男孩投放在了日本,加速了日本的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