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什么
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简而言之,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 孔德主张社会学研究应从经验事实出发,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两种资质。感情资质使人喜好变化、厌恶忍耐,理智资质使人为了生存而忍受长期、枯燥、单调的劳作。前者一般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人总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动,并把它转变为必要的活动。两者的关系如何,对人类社会性质具有重大影响。孔德主张,人应发展比动物高出一筹的理智资质。其次,人的感情可分为个人感情和社会感情。个人感情倾向于利己,甚至使人为了满足个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于不顾。社会感情倾向于利他,使人爱人如爱己。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绝对优势,但不能由此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为个人的利己本能是现实生活中“第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孔德说,个人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没有它,个人对社会生活就会漠不关心,甚至反过来抵触社会感情,有损于社会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爱己,焉能爱人。因此他主张,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消除个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协调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 孔德十分重视对家庭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起源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组织是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调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对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具有调和作用。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是决定社会起源、性质的东西。这是说,社会性质不是由生产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决定的,因而是明显的历史唯心主义。 孔德认为家庭生活的协调规律是爱与感激。关于家庭的社会学理论归总起来是研究两种关系,一是男女两性从属关系,二是长幼从属关系。前者创造家庭,后者维系家庭。男子在体力、智力上优于女子,所以女子从属于男子。两性关系的凝聚力在于“爱”,而爱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女性手里。男女关系不平等却能表现出完善的和谐。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应服从父母,长幼之间的维系力在于“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长调节,全家服从家长,小辈服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家庭关系的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责调节,政府是社会本能(利他心)的自然产物。政府的职责在于防止知识和社会解体、调节社会关系和巩固社会秩序,人民必须服从政府。
B. 奥古斯特·孔德的主要思想
实证主义是孔德确立的关于实证科学的哲学体系,被认为与神学、形而上学互不包容。他在实证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三阶段法则”。孔德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实证主义即是实证科学,而实证阶段是人类智慧发展的最高阶段。他对实证科学按简单到复杂的标准进行了分类,找出了各实证科学之间存在的“渐进的相关性”。孔德指出,实证精神集中体现了实证主义的内涵,观察和合理的预测是实证精神的主要特性。孔德的实证主义虽然有其不足和缺陷,甚至其学说之间互相矛盾之处,但其对社会道德、秩序、进步、和平的追求,及对推动现代科学精神的发展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融合起到了很大作用,至今对我们的社会与实践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德指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是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现象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而且是说明这样一些现象的方式和途径。
第一个阶段是“神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一切事件都被归于上帝和神灵的活动。
第二个阶段是“形而上学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上帝或神圣的力量的意志被抽象概念所取代。
第三个或“实证的”阶段,是当科学的解释取代了形而上学的时候所达到的。
孔德通过对文化或文明的发展、思想之发展,尤其是科学的发展的广泛的历史描述,探讨了这三个阶段的接续和演替。他“确信,关于科学之历史的知识是极端重要的”,而且,他甚至更进一步地指出,“如果我们不了解一门科学的历史,那么我们就根本不会完全通晓这门科学”。因此,孔德是第一个倡导要严肃认真地和系统地研究科学史的人。乔治·萨顿一值赞扬孔德是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 孔德的第二个历史概念构成他对科学作的新的和具有相当创造性的分类的一部分。他提出了一个分类表,在这个分类表中,他根据“一般性不断减少,而相互依赖性和复杂性不断增加”的一种历史的和分析的层次,对科学作了分类。因此,这个分类系统不仅是通过一种逻辑的分析确定的,而且也被历史所证明。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是所有科学中最具有一般性的科学,而且在历史上也是最早成为“实证的”科学的科学。在孔德的分类序列中,在数学之后的是天文学。在天文学中,物体被认为是自由运动的,或者说,物体的运动不受周围的流体、碰撞、摩擦以及在关于可见物体的地球物理学(物理过程)中出现的所有其他复杂性对运动的阻抗。紧接着天文学之后的是物理学、化学和生理学(在孔德所处的时代,正处于成为“实证的”科学的过程之中),而最后一门科学是“社会学”。在孔德的分类中,心理学未占得一席之地,因为孔德认为,它或许应当视作人类生物学(“生理学”)的一部分。这样一个分类表与孔德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作为一名数学家所受的训练以及他对精密自然科学所进行的研究是协调一致的。由于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背景,孔德把物理学(地球物理学)看作是所有科学的模式和榜样,因为在物理学中,观察和实验与数学相结合,从而产生出一个真正“实证的”知识体系。因此,在他的早期著作中,孔德把未来关于社会的科学视为一门“社会物理学”——凯特尔后来在一种完全与此不同的意义上使用了这一术语。
孔德的三阶段规律,就像一切创造性的思想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他的前辈,尤其是孔多塞、卡巴尼斯和圣西门(孔德曾做过他的秘书)的概念或思想的改造。比较一下圣西门和孔德两人的观点,也许可以看出这一改造的程度,而且这因此也是衡量孔德的真正独创性的方法。圣西门认为在最后一个发展阶段,哲学变成了拒斥一切不可证实的东西意义上的“科学的”哲学。但是,在孔德看来,把最后一门科学——社会学——确立为一种“实证的”学说还不是最终阶段;几门科学彼此间的区别尚未克服,以致产生出一个完整的(总体的)实证主义体系,甚至这样一种“关于世界和人的观念”:它终将是值得称之为“哲学”的一种综合。在这个最后阶段,一切知识都将是“实证的”和浑然一体的,都将结合在关于人和社会的科学,即新的社会学科学之中。因此,人们不仅将认识和理解人和社会的问题和需要,而且也会清楚地知道改造和改善人及其社会的现状所应采取的步骤。这个思路必然使实证主义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甚至发展到有教堂、有一大批教士或牧师,有一个“实证主义的”圣人目录胞括摩西,荷马,亚里土多德,阿基米德,朱利叶斯·凯撒,圣保罗,查理曼,但丁,谷登堡,莎士比亚,勒内·笛卡尔(Rene Descartes),腓特烈大帝,比沙,的地步。
C. 奥古斯特·孔德的创立宗教
孔德从自然科学出发来讲哲学,并且要建立科学的哲学,但最后却跌落到宗教的境地。他为了维护已经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晚年十分热心于建立“人道教”。
孔德宣称,人道教不是对天主教、基督教的完全否定,而是在天主教、基督教基础上的发展。天主教、基督教在历史上是有功绩的,肯定神的存在虽然是不科学的,但宣传爱的思想却是起了进步作用。人道教就是对基督教、天主教爱的思想的发展,并且只有人道教才是真正的、完全的、永恒的、爱的宗教,其他宗教都是一种暂时的宗教。
孔德认为,对个人来说,人类是最高的存在物,具有上帝的地位,应当对之服从和崇敬。实证时代的人们应该象基督徒崇拜上帝一样地崇拜人类,也就是要把实证主义变成一种宗教。由于这种宗教崇拜的是人类,是作为爱的化身的道德实体,所以叫做人道教。人类的存在完全取决于将人类的各个部分联结在一起的相互之间的爱,因此,爱是人道教的宗旨。对人类的崇拜可丰富人们的感情,丰富人们的思想,使人们的行为趋于高尚并充满活力,使社会保持稳定的秩序和适宜的进化速度。
为了使人道教精神能够贯彻执行,孔德还制定了一套教阶制度和宗教仪式,并要求建立人道教教堂。他自己为教主,实证主义者为传教士,把人道教发扬光大。
今天,人性宗教的教堂设在法国巴黎帕耶尼大街5号,这是由一群追随孔德的实证主义者在1900年修建的。教堂内有一本“宗教实证主义”日历,它的一年是13个月,每个月28天,每一天都用著名人物来命名,例如亚里士多德日等。教堂中还有许多出自孔德著作的话,如“人越来越成为宗教之人”等;也有介绍孔德的题词,如“奥古斯特·孔德,普遍宗教之父,人性的第一位高级教士。”该教堂是一个名叫“实证主义使命”的文化协会的所在地。教堂已经对外开放,成为一些文化游客的重要旅游景点。
当今的思想评论家莱蒙德·阿隆这样说:“孔德的宗教,正如你们所知的,并没有在人世间获得成功,但也没有像一般人认为的那样荒谬。总之,在我看来,比起其他社会学家致力于传播(无论是否自愿)的许多其他宗教或准宗教观念来,它要高一筹……因此,如果一个人坚持要从社会学中创造出一种宗教(对此我并不赞同),那么唯一可能的宗教,必将是孔德的宗教……此外,孔德希望我们去爱的东西,既不是今天的法国社会,也不是明天的俄国社会或者后天的美国社会,而是某些人能够达到、所有人都应该朝着此方向来提升自己的基本人性。”
D. 在19世纪30年代之前就创造了"社会物理学"这一名词的是谁
孔德
从实证科学角度用物理学规律研究人类社会的一种学说。在A.孔德的思想体系中,它是社会学的别名。
在18世纪启蒙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中,有把人比作机器,以致进一步推论人类社会生活服从自然科学规律的论述。法国的C.H.de圣西门曾试图创建一门“社会生理学”来研究政治和社会现实。孔德承继了这一思想,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的一个部分,人为的社会秩序通常可以看作“自然秩序”的简单延伸;探讨人类社会生活规律的科学应是探讨自然规律的科学的直接延续。他在《实证哲学教程》(1830~1842)中,把实证哲学分为: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物理学 5门基础科学;社会物理学按照当时物理学的划分,包括研究人类社会秩序的社会静力学和研究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动力学两部分。1835年,比利时统计学家L.A.凯特莱在《论人及其特性的发展:社会物理学》一书中,将国势学派和政治算术学派中的统计学与数学中的概率论相结合,形成一门新的统计学,称之为“社会统计学”。孔德认为凯特莱盗用了他使用的术语,遂于1836年把科学分类中的第五种科学“社会物理学”改名为“社会学”,并于《实证哲学教程》第 4卷(1839)中正式使用“社会学”一词,涵义与他最初使用的“社会物理学”一致。他在注释中写道:“从今以后,我想大胆使用这一术语(社会学)。它正与我自己使用的‘社会物理学’词意一样,能用一个单名来指明自然哲学中的‘必要’部分,这就是关于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的实证研究。”
E. 奥古斯特·孔德的社会理论
社会静力学就是从静止的状态去研究社会,是研究一般的社会关系、秩序、结构及其性质的学说。简而言之,社会静力学是关于人类社会自然秩序的一般理论的预备性考察。
孔德主张社会学研究应从经验事实出发,指出个人是社会的构成要素,个人的特性关系到社会的特性,因而个人是社会最基本的经验事实。首先,人有感情和理智两种资质。感情资质使人喜好变化、厌恶忍耐,理智资质使人为了生存而忍受长期、枯燥、单调的劳作。前者一般处于绝对优势,所以人总是容易感到疲倦。但在社会进化过程中后者不断发展,削弱了前者,使人接受哪怕是最不合意的活动,并把它转变为必要的活动。两者的关系如何,对人类社会性质具有重大影响。孔德主张,人应发展比动物高出一筹的理智资质。其次,人的感情可分为个人感情和社会感情。个人感情倾向于利己,甚至使人为了满足个人本能需要而置道德于不顾。社会感情倾向于利他,使人爱人如爱己。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利己本能往往占绝对优势,但不能由此认为人性从根本上是不道德的,因为个人的利己本能是现实生活中“第一个不可缺少的动因”。孔德说,个人感情给我们的社会活动指出了目的和方向,若没有它,个人对社会生活就会漠不关心,甚至反过来抵触社会感情,有损于社会利益。他有句名言:人不爱己,焉能爱人。因此他主张,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不是消除个人本能的支配地位,而是妥善协调个人感情与社会感情,使二者相得益彰。孔德十分重视对家庭的研究。在他看来,社会起源不是个人而是家庭,家庭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组织是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的调和。家庭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所以对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具有调和作用。个人本能和社会本能是决定社会起源、性质的东西。这是说,社会性质不是由生产方式而是由人的意志、感情决定的。
家庭生活的协调规律是爱与感激。关于家庭的社会学理论归总起来是研究两种关系,一是男女两性从属关系,二是长幼从属关系。前者创造家庭,后者维系家庭。男子在体力、智力上优于女子,所以女子从属于男子。两性关系的凝聚力在于“爱”,而爱的最终决定权掌握在女性手里。男女关系不平等却能表现出完善的和谐。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应服从父母,长幼之间的维系力在于“感激”,家庭生活由家长调节,全家服从家长,小辈服从长辈,妇女服从男人。家庭关系的原则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政府负责调节,政府是社会本能(利他心)的自然产物。政府的职责在于防止知识和社会解体、调节社会关系和巩固社会秩序,人民必须服从政府。在社会中,也必须贯彻家庭中的合作互爱的原则,各阶级的人们要相互友爱、相互同情,平民服从领袖,大家都遵守政府的规定,才能建立安定的社会环境。
社会出现了弊病怎么办呢?要靠精神道德的改良,用不着改变社会的物质基础,否则就会引起废除私有制的问题,就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私有制可以稳定社会秩序。言下之意,他反对反对圣西门的空想社会主义。 社会动力学是在静力学的基础上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速度、方向和规律的学说。
人类社会总体发展的特征是,人身上的动物性逐渐削弱,其知性、德性逐渐发达,并最终取得支配地位。在这一过程中,文化、文明起着决定作用,或者说,社会生活是由精神、道德原则决定的,社会的发展是由精神、道德的完善决定的。人类社会进化的总方向是:由于文明的发展,人的物质条件不断改善,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人不再完全受肉体需要的束缚,越来越求之于社会本能和理性,人的本质属性将得到充分展现。
社会进化的速度,是由整个自然决定的,即由作为内部自然的人的有机体和作为外部自然的人类有机体生长的环境决定的。人的平均寿命应保持适度。一般来说,老年人是保守的,如果平均年龄过长,老年人的保守精神就会压倒青年人的革新精神,从而阻碍社会进化。青年人是革新的,如果平均年龄过短,革新精神过盛,就会影响社会稳定,同样不利于社会进化。另外,人口、种族、气候等外界环境也可加速或延缓社会进化。孔德的分析有一定合理因素,但他并没有抓住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也没有揭示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因此,他的分析仍然停留在现象层面,并没有深入到本质领域。
人类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一部精神历史,社会进化的原动力是人类理智的进化。既然人类理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那么社会的进化也相应地经历了三个阶段。与神学阶段相对应的是军事时期;与形而上学阶段相对应的是抽象法权时期;与实证阶段相对应的是工业时期。这种分期法是唯一的能被普遍接受的历史概念。孔德指出,过渡时期的思想家们提出了一些抽象权利如平等、自由、人权等,对社会起了破坏作用,造成了社会的混乱和无政府状态,雅各宾专政就是这种状态的顶点。工业时期是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这是由实证哲学决定的。在这个阶段,有一种新的共同信念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个信念就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体,其中各部分各司其职,相互协调,资本家和银行家既是经济领袖,又是政治领袖,负责调节工业生产,掌管政治权力。实证哲学家担任精神领袖,用精神的感染力去调节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
孔德把精神看作社会进化的决定性因素,把工业社会看作社会进化的顶点,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历史理论。 我们还必须简略介绍一下孔德的规范理论。对于这一理论他在其早期著作中曾概略地叙述过,而在《实证哲学》及其以后的著作中,他又发展了这一理论,他给未来完美的实证社会描绘了一幅复杂的蓝图,指导这个社会的是新的实主证宗教的牧师的精神力量和金融界、工业界的领导者。这些科学的社会学家兼牧师象神学时代的天主教牧师一样,是共同体在首先方面的引路人的监察官,他们用自己的广博知识提醒人们注意责任和义务;他们是教育的指导者和每一社会成员能力的最高评判者。在未来的实证社会统治中,人类宗教的科学家兼牧师,由于他们具备了对善和恶的实证知识,就会严格地使人们履行其集体义务,并会帮助压制任何破坏性思想。圣西门曾经说过,将来人对人的统治会被对物的管理所取代。孔德则认为,这里被管理的“物”实际上就是个体的人。人的关系将被“物化”。正如11世纪的希尔德布兰德大主教曾一度将他的精神权力凌驾于一切世俗权力之上,以大主教未能具备的科学知识武装起来的人类高级牧师将会实行和谐、正义、正直、公道的统治。按照孔德爱用的说法,新的实证主义制度将以爱为原则,以秩序为基础,以进步为目的。古往今来的人类的利己主义倾向将被利他主义和“为别人而生”的指导思想所取代。个人将充满对同伴的爱,将尊崇实证主义的灵魂工程师,这些灵魂工程师的智慧体现了人类过去和此时的科学知识,体现了走向一个可以预见的未来的由规律所决定的道路。
F. 孔德在哪部著作中第一次提出社会学这个新名词
《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G. 孔德为什么要创造社会学
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也是如此,早期是神权社会,中期科学知识形而上学化,政治上则由“民主、平等、自由”等抽象的原则所取代,未来的社会则是一个实证的社会,应按孔德拟定的实证政治的原则来办事,如“人人平等”的抽象原则要由明确的事实,即人是不平等的所取代,要有效地处理这些政治秩序就需要在社会学方面进行细心的工作。所以孔德着手创造社会学。
H. 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奥古斯特·孔德,开创了社会学这一学科,被尊称为“社会学之父”。
1817年8月,他成为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的秘书。1830年, 《实证哲学教程》第一卷出版,稍后其他各卷(共四卷)陆续出版。1842年出版的第四卷中,正式提出“社会学”这一名称并建立起社会学的框架和构想。1844年孔德遇到对其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德克洛蒂尔德·德沃。受德沃影响,孔德创立“人道教”,并成立了具有宗教色彩的“实证主义学会”,设计了一整套宗教仪式和僧侣制度。
他认为人类社会有统一性。人性中的感性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性中的才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工具。因而理想社会应该是人人都有实证思想,企业家或科学家当主管,科学用来指导生活,没有战争,很有秩序的工业社会。在那儿,大家有统一的信仰,教权很重,人人都轻视世俗中按才智区分的地位,而重视精神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