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分别是谁发明的
造纸术(也称蔡侯纸)。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破渔网、破布、麻头等作为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改进了造纸术,才使纸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被称为“蔡侯纸”。
11世纪中叶时中国大科学家沈括还对指南针感到匪夷所思,他的《梦溪笔谈》介绍了指南针的人工磁化方法、磁偏角的发现和指南针的架设方法。
唐朝中期著名道士清虚子已经掌握了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就是硫、硝、碳三种物质可以构成一种极易燃烧的药,这种药被称为“着火的药”,即火药。
印刷术的发明者没有记载,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发明于唐朝,目前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成品是一单页版印度梵文撰写的《陀罗尼经》,该经是印在亚麻纸上,于650年至670年间出版,且在1974年于西安附近的唐代陵墓出土。
四大发明是关于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一种观点,是指中国古代对世界具有很大影响的四种发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重要创造,是指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及印刷术。
此一说法最早由英国汉学家艾约瑟提出并为后来许多中国的历史学家所继承,普遍认为这四种发明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且这些发明经由各种途径传至西方,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㈡ 四大发明都是谁发明的
四大发明
指南针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铁磁化。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
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自秦汉以后,炼丹家用硫黄、硝石等物炼丹,从偶然发生爆炸的现象中得到启示,再经过多次实践,找到了火药的配方。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以后又发明了火枪和枪,这些都是用竹管制成的原始管形火器,是近代代枪炮的老祖宗。
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
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o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㈢ 纸是谁发明发展史是怎么的
造纸术相传是由中国东汉时代的蔡伦(63-121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在中国,造纸术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在纸尚未问世之前,古代中国的文字资料有许多不同的载体。 甲骨,指龟甲与兽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积大而平整,利于刻划),主要应用于于商代,作为占卜之用。据学者郭沫若研究,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约可回溯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种金属器具,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于先秦时期。当时文字多铭刻于钟、鼎等典礼仪式用品,故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于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是古代高贵的纺织品,由蚕丝制成,质轻、柔软而坚韧,是很理想的书写用品。但是产量少、价钱昻贵,一般人用不起。1957年西安市东郊的灞桥出土了公元前2世纪的古纸,世称灞桥纸。这是中国古代最早发明的纸。经鉴定,该纸是以大麻和少量苎麻的纤维为原料制成的。制作技术较原始,质地粗糙,还不便于书写。 造纸技术改良者蔡伦蔡伦于汉明帝永平末年入宫,汉章帝建初年间,担任小黄门(较低品级的太监职位)。汉和帝即位之后,升任中常侍,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谋划。蔡伦有真才实学,为官尽忠职守,多次不惜触犯皇帝的威严,进谏指出朝廷施政的得失。 后来,蔡伦担任尚方令,监督宫廷物品的制作。人们认为就是从这个时候,蔡伦开始接触东汉最好的手工工艺,并改进当时的造纸技术。据《后汉书·宦者列传》记载,自古以来,书籍文档都是用竹简来做书写载体的,后来出现了质地轻柔的缣帛,但是用缣帛制纸的费用很高昂,而竹简又笨重,于是蔡伦想进行技术创新,改用树皮、破布、麻头和鱼网等廉价之物造纸,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为纸的普及准备了条件。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蔡伦把改进造纸术的成果报告给皇帝,皇帝对蔡伦的才能非常赞赏,并把改进过的造纸技术向各地推广,汉安帝元初元年(114年),朝廷封蔡伦为龙亭侯,所以后来人们都把纸称为“蔡侯纸”。
㈣ 布帛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商周之前就已经有纺织业了吧
布帛大概是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发明的,像河姆渡文明遗址就出土有原始的织布机、纺锤、骨针等用具,织布的材料主要是从麻、葛等植物中提取的纤维,还有就是蚕丝,成品有麻布葛布丝帛之类.五千年前祖先们进入父系社会后,手工业和农业分离而出现剩余商品交换,最早的纺织业也就产生了.
㈤ 丝和帛是谁发明的
种桑、养蚕、缫丝、织帛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独创的发明世界上所有养蚕的国家最初的蚕种和养蚕的方法都是直接或间接从中国传去的。 那么中华民族的先人们在什么时候、怎么发明的养蚕、缫丝、织帛呢 新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河南荥阳青台村发掘出包裹儿童的丝织物残片和十余枚陶纺轮。它们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遗物距今已有5630年了。青台遗址出土的丝织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丝织物。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一件距今7000年的牙雕小盅盅壁上雕刻着四条宛若蠕动的虫纹虫山上的环节数与家蚕相同可以断定雕刻的是家蚕。我们把以上两处发现的文物联系起来推断我国养蚕、缫丝、织帛可能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大概不会错。昆虫的驯化是非常艰难的。世界上昆虫成千上万种然而迄今为止被人驯化的昆虫只有蜜蜂和蚕。如果从昆虫驯化艰难的角度看我国养蚕、缫丝、织帛的历史也许会更悠久。 养蚕、缫丝、织帛之所以起源于中国是有原因的、是有条件的。 首先是资源的存在。研究人员用现代科学手段分析我国5000年前的土壤发现当时长江和黄河中下游流域分布着丰富的桑属植物。现代生物学研究结果表明东亚和南亚是蛾类昆虫的集中区其中包括蚕蛾类昆虫。这就为种桑、驯蚕提供了客观条件。 其次是文明曙光的出现。在距今10000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新石器时代晚期这是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先民们步入文明社会门槛的最后一个阶段。那时候先民们在衣、食、住、行、生产、宗教、战争、艺术等方面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借助文明的曙光各种发明创造层出不穷。这就为养蚕、缫丝、织帛的发明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最后是文化契机的捕捉。这点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们的智慧。1962年以北平清华大学教授李济为首的考古工作者在距黄河40公里的山西省夏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中发掘出“半个”蚕茧壳。1928年美国史密斯索南Smithsonian大学对这“半个”蚕茧壳鉴定认为确系蚕茧壳。此枚蚕茧壳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馆。李济在发掘报告中说壳茧在坑中埋藏位置不深发掘现场周围的土有被搅乱的迹象不排除这枚蚕茧有后人混入的可能夏县周边一带有着非常古老的纺织业的传统当时夏县城中仍有许多织绸工厂。但据此推定夏县在新石器时代既有蚕桑业却未免武断。这枚蚕茧只是一个古来蚕桑实物而已与现存夏县纺织业的姻缘关系尚有待考证。新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也认为以此枚茧壳证明西阴村仰韶文化时期即有养蚕显然证据不足。
㈥ 帛书是不是蔡伦发明的
不是,帛书是指古代人在布料上写的一些内容
㈦ 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加快了文化的传播,这都是谁发明的
造纸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根据考古发现,西汉时期(大约公元前2世纪),中国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但质地粗糙,成本高,不普及。公元105年,东汉的宦官蔡伦通过改进民间造纸技术,用树皮、麻布、破渔网作原料,生产出大批适于书写的纸张,当时被称为“蔡侯纸” 。自此,纸才取代了简、帛, 成为最佳的文字载体。
汉代的造纸工艺比较简单,首先是将麻头、树皮等原料用水浸泡, 使之润胀, 再用斧头切碎, 用水洗涤;然后用草木灰水浸透,蒸煮, 漂洗, 将原料中的木素、果胶、色素、油脂等杂质去除;捣碎后的细纤维用水配成悬浮的浆液, 再用漏水的网状物捞取纸浆, 经脱水、干燥后就制成纸张。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在印刷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彩色图像复制技术、文字排版技术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印刷技术也得到了飞速发展。
㈧ 谁发明了造纸术
造纸术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造纸术相传是由东汉时代的蔡伦(63-121年)所发明,但是也有考古证据说明,造纸术早就存在,蔡伦只是改进造纸术的重要发展者。
东汉的许慎在他编写中国第一部条理清楚、体系分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谈到「纸」的来源。他说:『「纸」从系旁,也就是「丝」旁。』。这句说话见当时的纸主要是用绢丝类物品制成,与现在意义上的纸是完全不同的。纸的发明、发展及传播也是经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在纸尚未问世之前,古代中国的文字资料有许多不同的载体。
甲骨,指龟甲与兽骨(大多使用牛肩胛骨,面积大而平整,利於刻划),主要应用於於商代,作为占卜之用。据学者郭沫若研究,认为甲骨文从初创到成熟,起码要经历1500年以上,所以其起源约可回遡至西元前3000年。
金,即指各种金属器具,应用得最多的为青铜,即铜与锡的合金,也有少量铁、金、银等,流传於先秦时期。当时文字多铭刻於钟、鼎等典礼仪式用品,故称为金文或钟鼎文。
石:以石为载体的文献包括碣、碑、崖刻等,从秦朝到现代都有应用。
竹、木:将竹或木头劈成长而窄的竹片(木片),称为竹简(木简),可用来记录文字,广泛应用於先秦至三国两晋时期。此外,还有以宽木板作为书写载体的,称为牍。
帛,是古代高贵的纺织品,由蚕丝制成,质轻、柔软而坚韧,是很理想的书写用品。但是产量少、价钱昻贵,一般人用不起。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年代约在西元前193年,内有帛书多卷,内容包含历史(如《春秋》)、哲学(如《老子》)、医学(经络、养生)等,是一笔珍贵的人类遗产。
㈨ 第十课纸的发明。帛是什么东西
一种丝织品帛 中国战国以前称丝织物为帛。包括锦、绣、绫、罗、绢、絁、绮、[url=45/]缣、紬等,曾在中国古代长期作为实物货币使用。
㈩ 东汉时期,纸张逐渐代替竹简和丝帛来书写文字,这项造纸技术的发明人是谁
是谁发明的已经无从考证了,应该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吧。
但传说是蔡专伦改进了造纸术属。
西汉初年,纸已在中国问世。最初的纸是用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制造成的,由于造纸术尚处于初期阶段,工艺简陋,所造出的纸张质地粗糙,夹带着较多未松散开的纤维束,表面不平滑,还不适宜于书写,一般只用于包装。
东汉元兴元年(105)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他用树皮、麻头及敝布、鱼网等原料,经过挫、捣、炒、烘等工艺制造的纸,是现代纸的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