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你认为可以从那些方面来评价学前儿童的创造力
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处于发生和初步发展的时期。婴幼儿的感知觉、动作、语言等心理各方面的发展为其创造力发展奠定了基础。学前儿童的创造力主要通过绘画、音乐、舞蹈、手工制作和游戏等活动表现出来,并在这些活动中不断发展,0~6岁儿童在上述活动中创造力的发展特性。
0~2岁:
感觉动作阶段创造性表现:感官性、探索性。
对感官经验有反应;通过全部感官进行探索;从15~20个月,开始第一次画画,依循“涂鸦”发展顺序。
对音乐敏感;会以倾听、哼唱为反应(约从6个月时会发声,18个月时开始唱);以动作反应音乐,并以玩具及盆碗等弄出声响;喜欢听歌曲和催眠曲。
2岁的基本动作技能:走路、跑步和跳跃对新技巧深感兴趣,反复尝试。
2~4岁:
前运算阶段创造性表现:操作式,以发掘和技巧发展为取向。
艺术的操作式阶段:探索并操作器材;以艺术作为一种探索性的游戏学习,想发现而探索颜色、纹理、工具和技巧;经常重复动作,呈现“技术”性的发展和学习;开始称呼名称并使用符号;不重视最后的结果,可能在进行过程中破坏成果;在活动中知觉到形状,作品开始具体形象化,但多是“粗枝大叶”的风貌。
对具有强烈节奏的音乐感兴趣并有反应,会随着音乐动作和唱;能感觉到音色的差异;在游戏中自己顺畅地从Re唱到C调的Si;无法与别人配合合唱,只会唱一首歌的片段;对乐器感兴趣;以自己的拍子唱。
以一致的步子走路;能倒退走、走向两侧,用脚尖走路;跑得很好,但无法很快停住或转弯急行.能双脚齐跳,四岁左右会单脚跳;喜欢动作重复的活动;喜欢指导的动作。
4~6岁:
前运算阶段(直觉期)创造性表现:更为复杂,更具形象性。
艺术的符号阶段:创造代表情绪和想法的符号;表现其所“认知”而非所“看到”的事物(可能成人不能接受);表现概念、物体的重要部分,作出更清楚的图形,逐渐开始创造,反映物体和概念间的关系;预先计划,后细心完成,作品会呈现人、事物的细节或内部构造,在进行过程中很少破坏或不在意自己的成果。
喜好团体音乐、音乐活动或单独歌唱:能听短的音乐精选段:音程范围扩大(由低音Si唱到C调的Do);与他人合唱时,能更正确地配合音调和节拍;能根据一段音乐的旋律做出相匹配的动作 ;能辨认并适当地使用简单的乐器。
走路、跑步及跳跃已发展出很好的技巧;能控制速度、停止及转弯;六岁左右跳跃得很好;能依照指示动作;会移向前、后、两侧、上、下、快、慢、重、轻并了解其意义;经过联系,可做出身躯独立的动作。
上面的这张表描述了创造力在各种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及发展变化,一般来说“想象和推理能力的发展”被认为是创造力发展的本质,故从本质上对上面的各项描述加以概括,其发展经历可大致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2~4岁:
梦想阶段儿童自己头脑中有一些不受限制的惊人想象和各种各样想法,尤其是他们的梦是不受限制的,他们满足于把时间用于他们自己激动的想法。主要表现为喜欢探索,摆弄器材,不听从成人控制。
3~5岁:
诗人阶段各种想法比较有顺序、有步骤地涌现,即多种多样的想法有一定的联系而不是杂乱无章的,但联系是知觉水平的。他们借助类比、找相似点和以“诗意”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4~6岁:
“发明者”阶段倾向于把相似处变为现实生活中可行的想法,这需要一定的智力活动、艰苦的工作和锲而不舍的坚持性。4~6岁幼儿已会自然地以创造活动来呈现他们的世界,虽然所呈现的还是自己所关心的部分。
② 幼儿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是什么
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应当成为幼儿智育的基本目标。那么幼儿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是什么?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幼儿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为什么,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的思维特点
一、2~3岁 儿童 的思维特点
2~3岁是由感知运算阶段向前运算阶段过渡的时期,儿童刚完成动作协调性的发展,喜欢在玩中认识和感知世界。这一时期的儿童在思维加工能力上以认知、记忆为主,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这里所说的图形指幼儿通过感官能感知到的一切具体事物,如物体的大小、颜色、重量、软硬、香臭等,以及听到及自己说出的单词、 句子 等。这时期的儿童喜欢玩弄、摔打、触摸物体来获取直接知识,并通过自言自语、重复他人话语等方式来发展词汇。有研究指出,两岁左右的孩子出现词汇快速增长现象,经常能在接触单词一次后就大致掌握该词的准确意思。在认知物体时,2-3岁孩子大多以兴趣为主,容易注意到新鲜、有趣且运动的物体;在记忆物体时,以无意义记忆为主,也就是说,他们的记忆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会采取一定的记忆策略,而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带有片面性和偶然性。
这一阶段儿童另一显著特点是“自我中心认知解除”,儿童不再以为自己是整个客观世界的中心与主体, 其它 物体也不是因为自己的存在而存在。
二、3~4岁儿童思维特点
3~4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初级阶段。这一时期的儿童思维加工材料以图形为主、并初步涉及符号;思维加工能力还是以认知、记忆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幼儿园小班阶段,图形加工材料从其生活中的玩具向具体的学科知识转变,如比较常见且特点显著的几何图形(圆形、三角形、正方形)、代表常识的图片如“行人止步”、“有电危险”等,并开始数5以内的数。值得欣喜的是,这时期的孩子在认识图形时,不再仅仅把其看作好玩的图片,而是能学着了解图片或者数字代表的物体,如能根据给出的数字“3”列出相应个数的物体。认知、记忆特点与前一时期无明显区别,但值得注意的是,孩子在成人引导下会产生有意记忆,如记住家长的名字、家里的电话号码等,记忆策略主要为复述,或者谐音记忆、编儿歌记忆等等。
三、4~5岁儿童思维特点
4~5岁儿童处于幼儿园 教育 的中班阶段,与小班儿童相比,其思维加工材料仍以图形为主、但符号加工得到较大发展,思维加工能力以认知、记忆为主,但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评价能力偶有体现。
幼儿的思维特点主要表现
1、 自我评价 能力逐步发展
这点我感触比较深,到了大班之后我经常听到孩子在大家面前评价自己说:“我会 唱歌 跳舞,但是画画不行。”或者是一些:“我儿歌念的好,可是我不会唱。”5岁以后,儿童的个性特征有了较明显的表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也就表现为儿童的自我评价。
2、情感的稳定性和有意性增长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有意识地控制自己情感的表现,比如,在参加户外活动时摔疼了,他能忍着不哭,课上自己表现不好被老师批评或自己的好朋友不跟自己玩时会感到难受和不安等等。5、6岁幼儿的情感虽然仍会因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但他们情感的稳定性开始增强。要是让让他们照顾比自己小的孩子时他们会表现得很尽职。
3、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这一阶段的幼儿在生活自理方面较前更独立了,他们能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衣服,独立吃饭并自己整理桌面,也能不影响别人安静地入睡。通过老师的鼓舞,他们也喜欢参与成人的劳动,在家也能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幼儿园里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整理、值日生劳动等,并能表现出一定的责任感。
4、合作意识逐渐增强
在相互交往中,该年龄段的儿童开始有了合作意识。我们也会经常组织开展一些合作性的游戏,他们就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还会主动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
5、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比如,在游戏结束后,主动会把玩具整理好放回原处,上课发言要举手等等。
6、动作灵活、控制能力明显增强
大班的孩子在平衡能力方面增强了不少,我经常会在户外活动或晨间活动时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关平衡能力方面的游戏活动,多让他们参与些手工,这样可以灵活地使用剪刀,玩捏橡皮泥等材料捏出各种造型等,还能正确地使用画笔、铅笔进行简单的美工活动。这样也有助于手指小肌肉快速发展。这里提出,我们发现部分幼儿的运动能力相对需要培养,如有些孩子的双脚跳还不会等等,需要引起家长重视。
7、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8、能根据周围事物的属性进行概括和分类
大班的孩子随着抽象 逻辑思维 的发展已经对一些比较基本的事物进行归类,比如能区分动物和植物,动物和静物等。
9、能生动、有表情地描述事物
大班孩子是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已经能系统地讲述在生活中的见闻,也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对于语言方面的看图讲述能力也明显提高,他们在讲述时能根据图片内容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
10、阅读兴趣显著提高
大班幼儿不但对图书的阅读兴趣浓厚,能较长时阔专心地看书,对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而且开始对文字产生兴趣,当他们在书中看到自己认识的汉字时会非常兴奋,还常常缠着成人教他们认字,识字的积极性很高, 记忆力 也很强。
幼儿的年龄特点
小班幼儿(3岁—4岁)的孩子刚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一方面,他们不免带有一些婴儿的“痕迹”;另一方面,由于身心发展迅速,他们又开始具有幼儿期的显著特点。因此,小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十分突出。
(一) 动作发展快
小班幼儿处于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而动作发展又是其重要标志。他们身体和手的动作已经比较自如,可以掌握各种粗动作和一些精细动作。由于动作发展的需要,小班孩子特别好动。由于骨骼肌肉的发展和大脑调节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在小班这一年中孩子动作的颈部非常快。3岁幼儿在动作发展方面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发现,这些差异与他们的先天身体素质、性别、个性及早期教养环境有关。
(二) 认识靠行动
幼儿动作的发展不仅对他们的身体发育,而且对他们的思维发展都有重要的价值。刚刚走过婴儿期的3岁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到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的认识很大程度上要依赖行动。同时,3岁幼儿的口语表达和 人际交往 能力与中班、大班相比还较差,他们也常常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需求。
(三) 情绪作用大
情绪对3岁幼儿的支配作用很大。他们容易激动,而且激动起来就难以控制。他们对成人表现出强烈的依恋,初次离开父母,会表现的极为不安。小班幼儿不仅依恋成人,而且伙伴之间的交往对他们的情绪也有很大影响。他们的认识主要受外界事物和自己的情绪支配,他们的许多活动也都是“情绪化”的。
(四) 爱模仿
爱模仿,三岁幼儿突出的年龄特征。他们喜欢模仿老师、家长和伙伴。小班幼儿正三在模仿中学习、成长的。模仿可以成为他们的学习动机,也可以成为他们学习他人 经验 的过程。幼儿的模仿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临摹,他们在模仿中同样一有创造,有自己个性与情感的表达。
(五) 常把假想当真实
幼儿常把自己假想的事情当作真实的事情,使他们想象夸张性的表现。成人不理解幼儿的这一特点,往往误认为他们在“说谎”。幼儿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们沉迷于想象的情景,把自己真的当成了游戏中的角色。这一特点在3、4岁的幼儿身上十分突出。
小学儿童思维特点和培养 方法
世间一切事物中,人为“万物之灵”。“灵”,就是因为人能够进行思维。恩格斯曾把“思维着的心灵”誉为“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的确,人类的一切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孩子演算加减乘除,到牛顿受苹果落地的启示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从小学生制作简单的飞机模型,到科学家设计出人造地球卫星,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是培养有创造性的建设人才的重要一环,是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什么是思维?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些什么特征?怎样培养儿童的思维呢?什么是思维?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当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会说“让我想一想”,“请你考虑考虑”。这种“想”和“考虑”,就是思维。在心理学中,思维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通过思维,人们可以认识感觉器官所不能直接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例如,我们看到池塘里的鱼儿不断跳跃,就可以推知快要刮风下雨了。这便是思维。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思维不像感知觉那样直接反映自己看到或听到的事物,而是借助于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为媒介,间接地反映客观现实。那么,为什么能间接反映客观事物呢?这是因为人们在实践中,对同类事物曾经多次接触,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思考,抽象概括出了事物的内部联系,于是便能利用这种概括去推知事物的发展进程。例如,人们多次发现池塘里鱼儿跳跃,很快就刮风落雨,进而找到鱼儿跳的原因是气压降低,水中缺氧,而气压降低正是下雨的征兆。于是,概括出“池塘鱼儿跳,不久风雨到”这一必然规律。以后再看到鱼儿跳,就可以利用这种概括化了的经验,去间接推知风雨将到了。
思维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思维虽然可以分析认识不在眼前的事物,可以超出感知觉的范围推知外地或将来要发生的变化,但是,它的内容和源泉仍然是客观世界,它只能在感知材料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和进行。思维无论怎样抽象,它的根本来源仍然是实践活动中对事物多次感知而获得的感性材料。离开了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思维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主观自生的东西了。
思维是借助言语来进行的。我们能够思考和分析不在眼前的事物,能够预见某些事物的发展进程,主要是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结果。概念是用词表示的,利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也就是用言语进行思维。所以说言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壳。言语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出声音或写在纸上的,称为外部言语,一种是在心里默默进行的,称为内部言语,思维是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
人的思维经历着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具体到抽象,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在一生中的每个阶段,思维都有其特征,这里我们着重介绍一下小学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二、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具有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下面,我们就.儿童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以及理解力发展的情况,来谈谈小学低、中、高年级儿童有些什么特点。
小学低年级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如数数和计算时,要借助手指头或小木棒等实物,对概念的理解经常受概念所包含的直观特性所支配,不易理解概念的本质特征。如问他们“什么是解放军?”他们常常根据直接的经验不加思索地回答:“哥哥是解放军”,“舅舅是解放军”等,至于解放军的本质特征,他们还没有掌握。低年级儿童常依据事物的外部特征进行判断,如“笔是用来写字的”,“果果是可以吃的”等。在进行推理时,仍具有学前儿童的特点,常以事物的直观的、偶然的联系为依据。如在电影上见过戴墨镜、穿西装的人是特务,以后见到这样的人,便认为是特务。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力比学前儿童有所提高,他们已能理解一些稍稍抽象的语词、数学公式等,但他们的理解主要还是借助于直接经验的直接理解,仍然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例如对于寓言,常常只能理解内容的具体形象方面,而不能理解思想意义方面。在读《狼和小羊》时,只理解狼如何欺负小羊,但对这个寓言说明什么问题却不甚了解。
中年级儿童的思维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思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可以借助表象(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印象)和概念进行思维。如计算时不再搬指头,数小棒,看着数字就可以加减。他们逐渐从概念所包含的直观形象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初步能揭示概念的一般特征,但往往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对什么是解放军这个问题,中年级儿童常常说穿绿军装,戴红领章和红五角星帽子的人是解放军。这时,儿童能比较独立地有根据地论证一些复杂的判断,如说“某某同学没有来上学,可能是病了,因为我看到他妈妈很着急”等等。三、四年级的儿童,开始能以抽象前提为基础进行推理,但只有借助于直观形式或熟悉的事例把前提加以具体化的时候,推理才能顺利实现。例如,如果用“英雄是为共产主义而忘我牺牲的人”这个抽象的大前提推理,那么,只有当他把这个前提和黄继光、邱少云、雷锋等人联系起来时,才能想到小前提并得出结论。中年级儿童的理解力在教学的影响下迅速发展,由直接理解为主过渡到以事前的思考为根据的间接理解为主,他们逐渐能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能理解较为复杂的应用题,能透过课文的描绘的形象理解课文的主题和寓言的意义。
高年级儿童的 抽象思维 已相当发达,甚至可以说已占优势,但具体形象思维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可以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和从事比较复杂的计算,基本上能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对什么是解放军这个问题,许多高年级学生能撇开哥哥、舅舅、穿绿军装、戴红领章等非本质特征,指出解放军是有严密的组织纪律,用现代化武器装备起来的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中国人民子弟兵。判断推理能力都比中年级儿童强。对所下判断,不仅能直接论证,而且也能间接论证,能确定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能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理解力进一步发展,如对寓言,可以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和劝喻或讽刺的对象。
总之,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思维都在不断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在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下实现的。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下面谈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三、怎样培养小学儿童的思维能力根据思维的本质和小学儿童思维的特点,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就要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发展他们的言语,教给他们正确的思想方法,鼓励儿童提问。
第一,丰富儿童的感性知识。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理论来”。儿童由于见闻有限,感性知识不丰富,所以,教师要通过言语直观、模象直观和实物直观,增加儿童的感性知识。尤其要让儿童参加实践活动,参加力所能及的变革客观事物的活动,不但耳闻目睹,而且亲自动手,这就可以获得多方面的知识。例如要给儿童形成“果实”的概念,不但要让儿童观察水果(如苹果、梨子之类)而且要让儿童观察干果(如花椒、豆角之类),还要让学生观察蔬菜类的果实(如茄子、辣椒、豆角之类);不但观察可吃的,而且要观察不可吃的(如油桐子之类),这才能把干、鲜、可食、不可食这些非本质属性排开。单是看一看还不够,还要引导儿童动手把不同类型的几种果子切开,观察其内部。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各种果实都包含有果皮、果肉和种子。于是,教师就可以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抽象出果实的定义来。
第二,发展儿童的言语。言语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武器和工具。儿童由于词汇不丰富,表达能力受到限制,内部言语不如外部言语发达,使思维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要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必须发展儿童的言语。
引导儿童多读课外读物,参加讲演会、 辩论 会,举办 黑板报 ,壁报等,都可以发展儿童的言语。但最重要的,是通过语文教学来发展儿童的言语。有一位特级教师曾用下列方法发展儿童的言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重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词语,通过形象的语言和实物图画等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义,尽可能不搞以词解词。(2)开展联绵构词训练,扩大学生用词的眼界。他写出一组字,让学生联绵组成十几个词。(3)训练学生把话说完整。他常用“XX真勇敢”,“同学们……”这样的句子让学生补充,使学生不说半截话,养成说完整句子的习惯。(4)训练学生描写观察过的事物,要求既说得出,也写得出。(5)要求学生根据一篇 文章 缩写,用简明的词句表达复杂的思想。(6)养成默读的习惯,在默读后写段落大意、主题思想等。这些方法,对发展学生的言语,尤其是发展学生的内部言语,都是很有用处的。
第三,教给儿童正确的思维方法。从本质上说,正确的思维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但我们不能对小学儿童讲这些抽象的道理,只能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教他们怎样思维。如在一年级教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先引导学生比较1—9九个自然数,找出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单位数,不同之处是所包含的个数不同,这当中就有比较、概括等逻辑方法。又如具体运算时,先看图运算,把3只小鸭和1只小鸭加起来,……等等,然后撇开具体事物,要求把“3十1二?”算出来,这就是抽象。至于应用题的计算等,当然都可以训练儿童的思维方法,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自觉地在教学中把这些方法教给学生。
第四,鼓励儿童提问。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儿童提问表明儿童要探索事物的关系,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说,提问是儿童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儿童逻辑思维的开端。教师和父母对待儿童的提问,一是要鼓励,二是要认真回答。鼓励儿童提问,就是鼓励儿童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思维能力只有在实际的思维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所以,鼓励儿童提问,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有的人对儿童提问不感兴趣,尤其对“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问题感到厌烦,甚至责备儿童,这等于打击儿童思考的积极性,是十分错误的。回答儿童的问题,一方面要帮助儿童认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丰富儿童的知识,一方面也是鼓励他们思考,教会他们思考。回答问题要讲究方法,回答的过程就要不断启发和促进儿童思考。例如他们问“长江长还是黄河长?我们不要直接告诉他长江长,而应问他长江长多少公里?黄河长多少公里?让他自己找到答案。凡是需要回答而又能够回答的问题,应耐心回答。不便回答的问题可用扪·比方的办法回答。一时说不清或儿童不易理解的问题,就回答儿童能够理解的部份。自己不甚清楚的问题,弄清楚再回答。回答问题时,不要老是一个人说,可以配合捉问、讨论、观察、实际操作等。总之,鼓励儿童提问,是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思维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教师和家长在思想上重视,有意识地进行,而方法又符合儿童思维的特征,是一定可以收到效果的。
③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个人认为, 创新的核心基础有3个: 1、广博的知识; 2、兴趣; 3、动手实践。创新不是异想天开,它必须得有个“源头”,源自生活,自学习,自思考。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发明,很多人不敢涉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自己没有被具体的事物所触发灵感,偶尔有灵感了,又无法形成具体可见的实施思路,因为没有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因此,创新并不容易,也并非人人都可以创新,但意识的培养是很关键的。可以从点滴生活中,引导孩子多问,多想,在这一过程中,家长的引领作用非常关键,家长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孩子必然会受到影响,在持之以恒的过程中,孩子慢慢便形成了意识,有了意识,再加上后天的知识储备,创新的火花便被点燃了。让孩子动起来,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动起来,相信一定会有成效的。
④ 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因素有哪些
影响幼儿创造性发展因素有: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
1、 生理因素。有些幼儿的创造性表现的丧失,一部分是生理因素造成的。大脑的成熟过程,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因此不同的幼儿,他们早期发育具有不同的特点,语言的脑生理机制决定了它是有别于其他各种能力的一种能力。
2、 心理因素。影响创造性思维有两大敌:畏惧和缺乏自信心,这两大障碍都是非智力的心理状态,可见创造性思维与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3、社会因素。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幼儿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表现有相当大的影响,社会因素包括儿童所接触到的人事和环境。物质环境为幼儿提供与语言活动有关的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条件,是开展创造性活动的物质保证,更能激发幼儿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评价幼儿创造思维的水平主要是扩展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创造力:
1、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往往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周围新鲜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爱提问,喜追究。对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家长应予以爱护、鼓励和引导,使之合理的发展。
2、发展幼儿的想像力
要允许幼儿自由地想像,允许他们产生与众不同、前所未有的思想和观念,鼓励并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想像也可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想像力,让幼儿获得间接知识,丰富想像的内容。
3、丰富幼儿的认知
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就应不断增进孩子的知识,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可以向幼儿提供合适的读物和音像材料,创造多种向自然和社会学习的机会;经常提供新颖的刺激,扩大孩子的生活面,增强他们的接受能力。
4、鼓励幼儿动手动脑
首先是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要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进行探索。只有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活动,才能使创造思维的结果物化,同时也使他们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具有实际的效果。
5、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基础和重要条件。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自由,不宜过分限制他的活动。幼儿的智力主要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活动能力是孩子智力水平高低的标志,限制孩子的活动就意味着限制了他的智力发展。
6、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要重视对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如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的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幼儿的自制力,要求幼儿定时完成任务,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对创造活动的兴趣和饱满的热情。
⑤ 心理学 如何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我先说下客观因素吧,我觉得创造性思维靠单方面努力还是有难度的,而且家长方面也很难解决。在训练创造性思维前,我觉得还是先鼓励儿童学下基础知识,只有成绩上去了,家长方面才会支持。在训练儿童的创造性思维时也应把学习基础知识放到同一高度,不然以一群儿童的未来做赌注未免说不过去吧。所以训练难度很大。至于如何训...练我就不懂了,毕竟这创造性思维有时候就是自己想做,想得多了就有突发奇想。
⑥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学前儿童属于幼儿阶段,幼儿的思维发展还比较局限,主要表现在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强。还处在初级阶段,一般幼儿的推理是简单的转导推理跟对熟悉事物的简单推理!严格的讲这种推理模式不属于逻辑推理,只属于前概念的推理。比如:你告诉他,你是小孩子,你是我儿子。他会觉得儿子就是小孩子。你告诉他小孩子不长胡子,(他会把儿子都简单归纳为小孩子,因为他是小孩子,他也是儿子。)那么那个大儿子怎么还长者胡子呢?O(∩_∩)O~
⑦ 幼儿思维的发展,什么是思维的内涵
谈到奥数,大多并不是因为竞赛,反而是因为平时的题目和测验。比如练习册里的一道思考题,或者是某次测试的压轴题,又或者是书本上的“你知道吗?”。
家长们在得知解题方法后,就会感叹道:“小学数学怎么都这么难了?那到了初中我可怎么辅导啊!”其实,这些看上去尖深古怪的题目,如果换一种思路,或是知道一些巧妙的公式,就能迎刃而解,这就是奥数思维。
无论是奥数,还是别的学科,天赋也很重要,家长的引导也很重要,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势,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能够在艰苦的学习中发现乐趣。
⑧ 如何培养幼儿创造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通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而且能指引人们获得新知识或未知问题的新解释,从而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幼儿创造教育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幼儿创造力有其独特的本质特征。开展幼儿创造教育一方面需要教师正确理解幼儿创造教育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需要家长树立幼儿教育观,创设有利于幼儿创造的环境,以培养幼儿的创造精神。幼儿期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此阶段幼儿精力充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富于幻想,所以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时机。我们应抓住这一最佳时机,结合幼儿思维特点,在各领域中采取适当的方法,实施正确的教育,使之更好地发展,下面我就来谈一下如何在教育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创造性思维。1.在艺术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在美术活动中,我们让幼儿添画(圆形可添画成太阳、地球仪、熊猫、西瓜等)、拼画(正方形、半圆形、房子等)、变画(主题画、诗画、粘贴画、美工等),而在评价幼儿作品时,不是片面地看画得像不像,制作得精美不精美,而是重视作品的创造性意识,鼓励幼儿自由创造,不局限于老师的范例,鼓励幼儿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来表现自我感受。在活动中,主张先让幼儿自由作画,教师再加以指导,这样幼儿的画会充满童趣。2.在语言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语言活动是幼儿展开五彩想象翅膀的天地。我们通过仿编诗歌、创编诗歌、续编故事等活动来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想象。在大班幼儿仿编诗歌《你喜欢夏天吗》活动中,教师先引导幼儿理解感受诗歌的意境,再鼓励幼儿到大自然中观察夏天,体验夏天的特征,最后引导幼儿把自己观察体验到的东西仿照原诗歌里的句式框架表达出来,这时幼儿的想象就特别丰富:“我喜欢夏天扇形的树叶,可以扇风,很凉快”;“我喜欢小鱼和水”;“我喜欢在夏天里跑步,因为夏天没有风,可以跑得快”;我喜欢夏天的蜗牛;我喜欢夏天穿裙子;我喜欢夏天的水果,因为夏天的水果特甜……教师把幼儿说的编成了一首好听的诗,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的发言极其丰富,无不闪烁着创造的火花。3.在科学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未来的垃圾箱联想创作,有的幼儿给垃圾箱画上了提示器,看到谁丢垃圾,就会提醒他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箱里,有的幼儿给垃圾箱安上了摄像头,要是谁乱丢垃圾,就会把他拍摄下来……通过对现实生活中事物的联想,启发幼儿的创新思维,这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和才能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一切,只要我们有心,都可以成为触动孩子联想的引发物,从而培养幼儿联想的兴趣和习惯,以提高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4.在健康活动中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幼儿创造性的发展还表现在幼儿的动作中,因为动作活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表现,幼儿的发展离不开运动,幼儿的活泼好动,正是培养创造力发展最大的时机,因此在健康教育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是必要的,在组织教学中教师应全面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思维的灵活性,让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在幼儿自己选择的活动中,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容易激发。教师要善于从幼儿的呼吸、脸色、出汗程度等方面进行观察,对活动量和运动时间进行调控,只有科学地安排运动过程才能起到健体强力,又能促进个体创作性思维发展的作用。二、教师为孩子创设创造性空间。1.积极为幼儿创设平等和谐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中,使幼儿的思维始终处于开放、活跃的状态,以培养幼儿积极的心态。当幼儿的离奇想法超越客观现实时,教师不可以用成人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幼儿,或者去否定他们,而应该以科学的方法引导,如:在美术活动中,教师看到一幼儿把苹果画成方形,教师问幼儿“苹果是圆的,还是方的?”“圆的。”“那你为什么画成方的?”“我喜欢方的,方的不会滚下来。”此时教师当即表扬该幼儿善于开动脑筋,并鼓励他以后做个农业科学家,培育出方形的苹果。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被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并得到了表现自己的欲望,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行探索和思考。2.允许幼儿之间相互交流,并刺激同伴的思考。利用与同伴和成人之间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幼儿思维的创新。同伴间的相互作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同伴间的相互交流、学习可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幼儿在交往中会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语言技巧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会根据对方的态度和行为选择策略,调整语言与他人沟通,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与同伴交流的机会,使幼儿在交往中感受语言交流带来的乐趣,切实提高语言能力。3.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并给予正确的评价。幼儿不可能通过画一幅画或拼贴一张图就能得到足够的体验。他们需要继续操作材料,不断发展其思维和情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在自我表现材料的活动中,教师应给幼儿安排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参与或离开表现材料的活动。当幼儿在进行创造性活动时,教师进行有效地评价能起到鼓励幼儿继续进行创造活动的作用,使幼儿更热心于这种活动。但教师如果试图通过猜测幼儿正在创造什么,或者要求幼儿为其创造的东西命名,以此评价幼儿的创造性产品,是非常失败的。这是因为幼儿的创造性活动往往不能十分仔细地考虑自己通过这些材料要表现什么,尽管他们试图这样创作,可能任何人都不认识它。教师要求幼儿给自己作品命名的另一个错误是教师把工作的重点放在了幼儿的作品上,而不是重视幼儿的创造的动力过程。三、家长也应为幼儿创设创造性环境。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幼儿创造力的重要因素,德国学者戈特弗里德·海纳特指出:促进创新力量重要的因素就是父母,家庭中轻松、无拘无束和活泼的气氛有助于创新活动的发展。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是十分关键的。其实幼儿的许多创造性思维在家庭中有广泛的表现,只不过这种发展的萌芽有时没有受到家长的重视而被忽视了。所以,启发家长重视对幼儿家庭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获得充分发展的重要教育环境。1.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一个人的创造力是在生活环境中逐渐培养出来的。创造力强的人,小时候一般比较顽皮敢于大胆想象。而过分的威严和强制,太多的干涉和禁止,则会抑制孩子的个性和创造性,妨碍孩子创造力的发展。家长还要启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对事物好奇并细致观察,才能在大量复杂的现象中独具慧眼,创造性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启发孩子、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能力,从而活跃思维。2.多让孩子独立思考。遇到任何问题,家长都要让孩子积极地、独立地思考,这对其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不要限制和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独立活动的机会。当孩子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要积极诱导,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4.鼓励孩子有主见、多提问。培养孩子有主见,必须鼓励孩子去追求、探索,用他自己的方法去接触各种事物。家长应当让孩子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勇于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意见和想法。每一个孩子都喜欢鼓励与表扬,家长应学会欣赏孩子,对孩子多鼓励,多说“你真行”、“好样的”、“有进步了”。对孩子实施多样化评价要客观公正,以正面激励为主。在进行评价时,不要总是盯住幼儿的错误与失败,而要重视创造活动的过程,发现那些创造性萌芽,并给予积极的肯定。在评价的方法上,要有针对性,对孩子的活动和所提出的问题要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推动幼儿创造思维的发展。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教师要尽量少干预、少管束,多放手、多开导,不能太在意幼儿创造的结果,应多强调创造的过程,要营造一个自由、安全、宽松的精神环境,给幼儿更多自由的空间和时间表现自己,使创造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收到成效。
⑨ 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现在的中国国力已经很是强生,很多人都知道对幼儿积极进行教育的重要性。现在的科学研究证实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促进幼儿四维的发展,但是教育一定要尊重幼儿四思维发展的特点来进行才好。那么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呢?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是由幼儿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表现出具体形象性。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他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事物的直接感知,并依赖于其自身的行动,特别是在小班初期的绘画和游戏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
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
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已有的直观形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依靠形象来思维。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幼儿开始逐渐用抽象的方式思考问题,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及理解能力的发展等。
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的思维。
直观行动思维,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主要特点是:①思维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②思维是在实际行动中进行的;③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主观上无预定目的和行动计划。
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这种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通过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是高级思维方式。严格说,幼儿学前期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本文详细介绍了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也介绍了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作为一名家长,一定要遵照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及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才好,当然幼儿园的老师也一定要遵循这样的规律来教育最好。
⑩ 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反思
如何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作为当今幼教改革的重要目标,所以在目前探讨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怎样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较行之有效呢?
一、幼儿期就开始培养幼儿的创造性具有重要性、可能性幼儿自身是具潜在创造力的,三至六岁的幼儿精神世界充满着好奇,探索和幻想,他们的思维往往不受习惯的约束,能根据问题的要求使用一种新的、非同寻常的方法去寻求答案。因此我们要抓紧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要让他们错过了这个重要时期。
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关系,同为智力与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人们为什么能通过交谈、通信等语言活动来交流思想呢?就是语言和思维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语言活动离不开思维,语言正是思维的内容或结果,思维的水平,往往影响着语言的水平。语言又是思维的工具,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时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指导幼儿从各个角度去认识事物、描述事物,鼓励他们去构想不同的答案,语言内容也就新颖、奇特、表达生动,促使幼儿的思维活动呈现多向性、独特性、变通性,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展语言能力就是发展思维能力,而发展思维能力正是发展智力的核心。
三、幼儿语言教育很多是注入式多,定向思维多。在故事教学中,常见的是教师讲,幼儿听,然后提几个问题,在老师指点的范围内学习词句、记忆情节。在诗歌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小朋友一遍一遍地读,直到能背诵为止。有些本来是属于创造性讲述范畴的课型,如续编故事、生活经验讲述等,也被束缚在教师所规定的范围里,因而限制了幼儿的思维。产生这些现象,往往是由于教师忽略了幼儿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幼儿积极性、创造性的特点。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幼儿思维活动的定向性,转变为多向性、变通性,为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
四、实施过程营造幼儿语言活动中的宽松氛围,鼓励幼儿敢说在幼儿园的语言活动中,首先要给孩子创设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有了宽松、愉快的气氛,孩子才想说、敢说,并且感受说的快乐。当然,宽松并不就是让幼儿随意自由发言,而是让孩子感到没有压力、不强调对错与好坏,教师要坚持"理解接纳,支持鼓励"。
1.允许并接受孩子的语言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多鼓励、少批评;多支持、少反对;多欣赏、少讽刺;多启发引导、少消极灌输。受生活经验、词汇量和思维特点的限制,以成人的标准来说,有时幼儿的语言表达的意思不一定准确或恰当,在讲述时小班幼儿往往有些词还不会用,有的孩子就会用方言来表达。尽管这样,这时我除了引导幼儿准确地表达,还极力地鼓励与表扬幼儿,因为他们能使用语言解决问题比正确地造句更为重要。
2.耐心满足孩子语言交往的需要以前在集体语言教育活动时,当有个别孩子把问题答的与教师设想的大致符合时,教师马上就此小结了,迅速进展下一个问题,这样往往容易在幼儿之间形成一个思维定势。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幼儿突破定势,激发幼儿多角度思考问题。
3.减轻孩子语言发展的压力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以竞争来刺激孩子发展,比如在语言活动中,也有比比谁想得快、说得多之类的内容,结果举手的总是那么几个语言发展好的孩子,语言水平稍弱的孩子就干脆不举手了,以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总是表扬他们说得好"。其实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学习优势也各不相同,所以我们要承认差异,并重视差异,不要总是一概以"说得完整"、"用词丰富"这些统一的标准来评价孩子,而可以用不同层次的评价来对待语言水平不一的孩子。例对稍滞的孩子,可用"你能勇敢地说了,真好!"来鼓励、强调个体间的纵向比较,而淡化群体间的横向比较,让那些滞后的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而减轻语言发展的压力,从而让所有的孩子在真正宽松的语言氛围中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