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紫杉醇发明人

紫杉醇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2-08-24 08:58:00

A. 工业化生产紫杉醇的问题

摘要
一种紫杉醇的制备方法,过程为:提取,除杂,色谱分离,其特征在于除杂过程为:固相萃取,固相萃取除去脂溶性杂质,同时将紫杉烷化合物分离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10-去乙酰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组;树脂联用层析,吸附树脂除去极性杂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色素等负电荷杂质和/或正电荷杂质,同时,将目标紫杉烷分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10-去乙酰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个部分。本发明为大批量制备紫杉醇提供了一种简单方便、回收率高、成本低的方法。使用本方法制备的紫杉醇含量≥99.5%,目标紫杉烷总收率≥80%,紫杉醇产率≥0.025%,总产率(紫杉烷+10-去乙酰巴卡亭III)≥0.035%。
主权项
1、一种紫杉醇的制备方法,过程为: ——提取,以红豆杉为原料获得含有紫杉醇的提取物; ——除杂,除去提取物中的大量杂质; ——色谱分离,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除杂过程为: ——固相萃取,固相萃取除去脂溶性杂质,同时将紫杉烷化合物分离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10-去乙酰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组; ——树脂联用层析,吸附树脂除去极性杂质,离子交换树脂除去色素等负电荷杂质和/或正电荷杂质,同时,将目标紫杉烷分为紫杉醇/三尖杉宁碱、10-去乙酰巴卡亭III/巴卡亭III和7-木糖-紫杉醇三个部分。

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紫杉醇次级作用靶标及其作为新紫杉醇类似物筛选的用途,涉及紫杉醇次级作用靶标的鉴定,以及利用这些靶标筛选紫杉醇新类似物。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包括红细胞木糖磷酸激酶、细胞骨架蛋白nebulin,I型细胞骨架蛋白-角质蛋白keratin 10、SWI/SNF 复合物60kD、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PML-RAR蛋白、NAD(P)H甲基萘醌氧化酶1、pericentrin B、嗜曙红细胞过氧化物酶前体和肝癌高表达蛋白等和以上述次级作用靶标为报道基因的基因工程药物筛选系统。
主权项
1.紫杉醇的次级作用靶标,包括红细胞果糖磷酸激酶、细胞骨架蛋白nebulin,I型细胞骨架蛋白—角质蛋白keratin10、SWI/SNF复合物60kD、N-乙酰谷氨酸合成酶、PML-RAR蛋白、 NAD(P)H甲基萘醌氧化酶1、pericentrinB、嗜曙红细胞过氧化物酶前体和肝癌高表达蛋白等。

B. 郑喜群的获奖情况

1.玉米生物活性肽的制备研究,2009年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8年齐齐哈尔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人
2.葵花籽深加工技术,2008年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主持人
3. 玉米加工下脚料制备生物活性多肽制品的研究,2007年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主持人
4. 根霉产血栓溶酶的发酵机理、分离提纯及结构研究,2005年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二参加者
5. 好食脉孢菌发酵产β-胡萝卜素的研究,2007年黑龙江省高校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四参加者
6. 紫杉醇产生菌分离与工程菌株的构建,2003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六参加者
另外,作为第一发明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

C. 谁知道章光101的发明人赵章光的创业历程

赵章光 章光101的发明人,全国劳动模范、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部“发明创业奖”和第36届布鲁塞尔尤里卡发明展览会一级骑士勋章等十多项国内外最高荣誉的获得者,全国工商联前执委、全国工商联美容化妆品业商会副会长。在北京亦庄“章光101”工业园区院里,与四周全部是封闭的高大厂房不同,在一幢洒满阳光玻璃大棚里,栽培着一株株生机勃勃的幼小树苗,它们就是蜚声中外的101集团董事长赵章光的“新宠”——红豆杉。继“章光101”毛发再生产品问世30年后,赵章光又把目光投注到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树种上,他研究开发章光红豆杉睡金福产品也被世博会礼品代理商放上了专柜。

30年稳步发展

赵章光出生于浙江乐清,少时家贫,初中辍学,与粗通中医的父亲行医乡间。后专心于脱发症的治疗与研究,历经6年、上千次的试验,于70年代初研制成功“毛发再生酊”,为了纪念自己上千次的失败,他将这一药液取名为“101生发酊”。

1985年,赵章光北上郑州创立脱发专科医院,其发明的101通过了河南省医学科学院医疗研究所的鉴定,获得专家极高的评价。 1987年,“章光101”落户北京,并在国际博览会上连获国际殊荣,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博览会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与新技术展览大会等国际 科技大会,获得了11项国际大奖。从此,101享誉国内外,其显著的疗效赢得脱发者的良好口碑。早在1992年,国务院就认定了“章光101“系列发明为 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赵章光也开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创业故事www.cy1651.com

2002年“章光101”改制为民营企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现拥有员工1万多名、专业连锁咨询服务中心发展到2500多家,是生发行业领军企业、全球公认的生发知名品牌。

除去名声大噪的那些年,30多年“章光101”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不紧不慢,没见什么灵机一动,也就没什么大起大落。当人们回首改革开放的第一批弄潮儿时,才发现大多数已经不见于江湖、甚至没踪迹,唯有看上去老老实实的赵章光,依然有他的一席之地。赵章光告诉记者:“不管卖什么,最后靠的就一条:你的产品真正有效。”

千亩红豆杉落户庐山

赵章光这一生,始终是与中草药结缘,无论是他出道时的生发液还是如今再拓疆土的红豆杉。

虽年过花甲,赵章光仍然激情澎湃。2000年的时候他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条消息:作为目前确知其提取物具有优异癌症治疗效果的天然植物之一,珍稀的古老植物红豆杉资源日趋枯竭。经过查阅大量关于红豆杉的资料,赵章光想,如果能大量种植并开发红豆杉应该是件好事,那样可以拯救更多的癌症患者。

然而,灵感需要有事实的印证,实干家赵章光也不会因一时兴起而仓促出招。在不断求证的过程中,赵章光发现了国外某权威杂志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20世纪初,在美国西部山区有一片原始的红豆杉林,林中有一个小山村,住着2000多户居民。这个村庄以长寿闻名世界,寿命最短的人也有95岁,寿龄最长者达135岁,且全村无一人患过肿瘤、糖尿病、前列腺疾病、失眠症和高血压等病症。这一奇特现象引起了科学家的高度重视,然而,他们并没有发现村民的饮食有什么异常,反而是村民的一个习惯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那就是这里的居民都喜欢到红豆杉林中去散步、跳舞,这种活动被当地人称为“森林浴”。在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后,科学家们从红豆杉中提取出一种名为紫杉醇的物质,而紫杉醇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抗癌物质之一。

长寿村的奥秘被揭示出来后,赵章光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而一次亲身体验更让赵章光下决心种植红豆杉。“我非常喜欢红豆杉叶子的味道,有一次我顺手在林子里摘了些红豆杉叶子放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没事儿就闻闻,没想到我的高血压居然在第6天降了下来。”赵章光决心让红豆杉这种神奇的作用物尽其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缜密的考察和专家的论证,赵章光终于在革命老区江西庐山威家镇九星村找到了适合红豆杉生长的“家”,在这片空气、土壤、自然环境均达到优质标准的宝地上,赵章光设立了九江章光101红豆杉生物工程公司,至今已经种植了1300亩红豆杉。凭借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创新的“闻香疗法”,如今“章光101”红豆杉系列产品已得到国内外众多消费者的青睐。

“八棵红豆杉提取的紫杉醇可以治疗一个肿瘤患者,100万棵红豆杉起码可以救50万个病人,我会把我在这里种植的红豆杉的保健功能全力开发出来,让国人真正享受到百年健康生活的乐趣。”年过花甲的赵章光谈起红豆杉未来的发展前景就滔滔不绝。

致力人类健康走低碳发展之路

出身郎中,仿佛给赵章光骨子里深植了济世救人的基因,他痴迷于此,也得益于此。在日前举行的“2009中国节能减排功勋人物、功勋企业暨领军人物、领军企业颁奖晚会”上,赵章光荣膺2009中国节能减排领军人物。

在颁奖大会上,赵章光受邀作为节能减排领军人物作了特别发言。他强调,企业改变发展模式,实现低碳式发展,是顺应潮流的现实要求,更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他说,红豆杉产品是挖掘传统医药宝库,并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取得成功的实例,对当今世界嗅觉与生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红豆杉资源开发与利用上,他们坚持科学合理利用的原则,既保护红豆杉资源,扩大红豆杉种群,又研制成功了有利于人类健康的红豆杉系列产品。

“以德为魂、悬壶济世、依法治企、产业报国”是“101”集团的企业文化,过去的36年里,“章光101”一直致力于人类健康,走出了一条低碳发展之路,充分证明了低碳模式的强大生命力。今后,“章光101”也将继续沿着低碳之路走下去,积极创造低碳经济,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原文地址: http://www.cy1651.com/article-1248-1.html

D. 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师资力量

学院下设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药学与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医学与健康研究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四个教学、科研机构。学院现有教职工76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导师7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5人,云南省“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学院专任教师中82%的人具有博士学位,业已形成一支高学历、高层次、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云南省二级重点学科,“昆明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省校共建重点学科,四个校级重点学科。拥有“环境生物学”、“生物冶金”两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生物学”所属十二个二级学科硕士点),“药物化学”、“生物化工”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二个工程硕士授权点。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生32人,硕士研究生300多人,生物工程、制药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共计本科生近480人。 硕士导师介绍
李昆志:男, 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1984 年、 1988 年分别获得 广西农学院(现广西大学农学院)土壤农化分析专业和作物学专业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 1996 年为日本京都大学作物学研究室共同研究者。 1997-2001 年期间在该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从事持续农业方面的研究。毕业后两年被聘为日本京都大学生态学研究室外国人学者,从事废弃农业有机物再利用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3-2004 年间,先后在日本国立蔬菜茶业研究所作研究员,从事转 Bt 基因蔬菜及生物学特性鉴定的研究;日本京都大学分子代谢制御学研究室博士研究员,参加古细菌 PEPC 的分子特性鉴定,植物四碳代谢、一碳代谢途径的遗传工程等项目的研究工作。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植物营养基因工程。主持和参加纵横项课题十二项,发表论文三十多篇(其中 SCI 收录 10 篇)。
白洁: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88 年毕业于昆明医学院医疗系, 2003 年获日本京都大学医学博士学位, 2003-2005 年期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部做博士后。主要的研究方向为分子神经生物学。
李蓉涛:女,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 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93 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 1996 年、 2004 年分别获得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化学硕士学位 和 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环境对药用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结构、活性成分和生理活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了系列结构新奇的高氧化度的降三萜类化合物及其它 新的骨架类型 ,还发现了有望作为治疗艾滋病的候选药物——“五味子素”。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云南省科技厅新药研究专项一项和参加多项其它课题。现已发表学术论文 54 篇 , 40 篇为 SCI 收录论文 , SCI 影响因子总计为 94.974 ( 其中 10 篇 论文的 SCI 影响因子在 4.0 以上 ) 。申请中国专利 5 项 。
陈丽梅: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 1999-2004 年间留学日本京都大学,在农学研究科植物生理学研究室攻读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生命科学研究科分子代谢制御研究室做外国人特别研究员,从事 2 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 主要从事植物代谢基因工程方面的研究。通过遗传工程操作在世界上首先开创利用植物光合作用代谢途径同化甲醛的理论和方法,并成功申请了专利;完成了耐热篮藻 PEPC 分子特性鉴定及其在植物中表达的生理生化效应分析,植物甲醛同化作用的遗传操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其中 SCI 收录 6 篇)。
魏云林:男, 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微生物学 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兼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 1991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 1995 年获协和医科大硕士学位。 1997 至 2004 年间,获日本文部省奖学金资助,在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2004 年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技术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主要从事低温微生物的研究;成功构建了世界上首个以低温菌为宿主的低温蛋白质表达系统,申请有国际专利两项,国内专利一项。主持和参与国家 86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科研课题多项。已先后在国内外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20 余篇,独撰出版专著一部,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
井申荣: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0 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 1993 年毕业于西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2000 年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 2001-2004 年间在第三军医大学检验系进行博士后科研工作训练。 2004 年至今在昆明理工大学从事科研教学工作。先后从事过细菌、噬菌体和病毒的分离培养、细胞培养、药物毒理、实验动物以及基因工程药物的构建、表达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省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 3 项,申请专利 2 项,发表论文 20 余篇。
柳陈坚: 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0 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动物科学系兽医专业,先后在上海杨浦区园林管理局及上海和平公园的公园管理科从事野生动物的兽医临床、疾病防治与饲养繁殖等工作。于 1994 年 5 月赴日留学,先后在日本国立岐阜大学的兽医人兽共患传染病教研室和食品微生物教研室与应用微生物教研室从事狂犬病、传统发酵食品中的有用微生物及应用微生物中的生物酶领域研究,获得了教育学硕士学位与 农学 博士学位。此后,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鹦鹉热衣原体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体系的确立的研究。 2006 年 9 月作为人才引进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从事科研教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计食品安全。发表文章 10 篇,其中 SCI 收录文章 2 篇。
林连兵: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2000 年在云南大学微生物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 此后在昆明理工大学任教,被评为学校课堂教学十佳青年教师。 2003 年赴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访问学习, 2004 年至今为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教学人员。 作为项目组主要成员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三项,目前主持国家基金项目“腾冲热海高温噬菌体及其宿主多样性研究(项目号: 30660009 )”,参加国家基金项目(项目号: 20567001 )和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号: 2005E 0068M )。已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 3 篇为 SCI 收录,主要从事腾冲热海高温菌多样性、高温噬菌体多样性、高温菌酶学及高温细菌冶金等相关基础和应用研究。
陈朝银:男,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1985 年南京农业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硕士毕业 ,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筹建食品生物工程学科 , 历任实验室主任、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先后主讲《微生物学》、《发酵食品与发酵饮料》、《微生物工程》、《生物检测技术》、《药理学》、《受体生物学》、《现代药理及实验》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 1992 年赴泰国 Kasetsart 大学学习、 1998 年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读博士、 2003 年赴德国 Gottingen 大学学习。研究方向:微生物工程与酶工程、生物资源开发、生物医药。曾主持国家和省级等科研项目 30 余项 , 发表论文 100 多篇 ( 其中 SCI 、 EI 收录 10 余篇 ) 。登记基因 16 个 , 获省自然科学二、三等奖各一次,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省校级教学成果奖 5 项次。
孟庆雄: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2000 年 2 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动物学专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方向。在神经毒与受体结合的模型、突触后神经毒性中毒治疗药物、神经毒蛋白入药利用、分子结构与功能改造设计等方面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文章数篇,在多肽药物研发、高通量药物筛选与分子设计等方面有一定造诣,并在生化药物的研发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
李海燕:女,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生物 工程系系副主任 。 1992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9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微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 2006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云南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药源微生物资源及其开发。主要从事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鉴定、抗肿瘤活性菌株的筛选及其活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以及中草药的生物转化及其抗肿瘤活性产物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工作。
余旭亚: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2 年毕业于云南工学院(现昆明理工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化工系,同年留校任教。 1997 年 -2000 年间在职就读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获发酵工程工学硕士学位, 1999 年 -2000 年间在清华大学进修、合作研究。主持过昆明理工大学青年基金、昆明市生物化工产业发展专题、云南省教育厅青年基金各一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课题多项;指导校学生课外科技活获云南省三等奖;第一作者发表科研论文 10 篇,其中 EI 收录 1 篇;第一作者发表教改论文 3 篇。
夏雪山: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昆明理工大学科技处副处长。 1999 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专业,获农学硕士学位;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分子病毒学与细胞免疫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曾担任生物工程系系主任( 2004 年 10 月— 2006 年 12 月),赴日本国立感染症研究所( 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ectious Disease, Japan )进行合作研究( 2006 年 1 月— 7 月)。主要从事艾滋病病毒、丙型肝炎病毒的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从 2003 年起开始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云南省科技厅高科技园区专项项目、平台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等多项科研课题。在丙型肝炎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诊断方法学、病毒变异与免疫逃逸机制、病毒培养体系与动物模型方面做出一系列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文章 20 余篇,其中 6 篇被 SCI 收录,获授权专利 1 项,申报发明专利两项。同时,任云南省微生物学会理事、云南省免疫学会理事。
魏大巧:女,硕士,讲师。 1998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生物系污染生态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至今, 曾从事过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仙人掌及核桃开发利用研究、动物活性成分提取研究、植物组织培养、生物塑料的开发等研究工作。目前主要从事分子病毒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刘丽:女,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6 年 7 月毕业于南京林业大学化工学院林产化学加工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1996 年至今任教于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工程系。曾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无污染漂白 TCFP 的研究》和多项横向科研项目。 1999 年遴选为学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被选派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技术系作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植物化学、生物工艺学、微生物学等教学和科研工作,发表论文十多篇(其中 EI 收录 2 篇, ISTP 收录 1 篇)。
葛锋: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植物细胞工程。 2001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200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化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生物化工专业,获博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有关珍稀濒危植物的离体大规模细胞培养、组培快繁以及对植物次生代谢途径的遗传改造和天然产物的提取分离。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完成了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新疆紫草的繁育研究”,并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型植物细胞培养反应器及细胞聚集体调控研究”以及国家“ 863 ”等多个基金项目。已申请发明专利 1 项,发表论文 7 篇,其中 2 篇被 SCI 收录, 2 篇被 EI 收录。
李宝才:男,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 制药工程专业学科带头人,现任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 1982 年 2 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专业,获学士学位。 1986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山西煤化所有机化学专业,获硕士学位。 1996 - 1997 年,受邀到英国 Bristol 大学生物有机地球化学中心做访问研究员。 200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获博士学位。主持完成云南省、煤炭部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省教委重点基金等二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曲靖地区科技进步奖一项。至今,已发表 60 余篇论文,其中 4 篇被 SCI 和 EI 收录, 20 篇被 CA 收录;指导研究生 9 名。同时,任《 腐植酸》编委,中国腐植酸工业协会理事。
杨亚玲:女,博士,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药物分析、天然产物分离、分析、活性及其应用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进行新分析试剂的合成、筛选,同时在样品前处理方面进行研究,建立新药物分析体系,达到提高分析方法的选择性、灵敏度及分析速度的目的,另对天然产物进行活性如抗氧化、抗过敏等的筛选,主要用于保健食品、化妆品中。先后主持省部级、市厅级、校企合作项目多项,以第一作者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 50 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发明专利 5 项,其中 2 项已授权,获得过云南省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一等奖、昆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各一次。
杨波: 男,在职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现任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制药工程系系主任。长期从事天然产物如淀粉、环糊精、壳聚糖等大分子的修饰改性及其在医药、化工、环境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现从事天然产物的主客体化学及超分子化学研究, 并在我国一流超分子化学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的论文被 EI 全文收录。 近年来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近 20 篇,其中第一作者 10 余篇。先后主持完成省级、厅级基金项目近十项,与企业合作完成校多项企校项目。另外,主持或参与完成多项制药工程学科 多媒体课件项目和教改项目,获得昆明理工大学第七届伍达观教育基金教师先进教师奖 。
杨健:男,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药学技术工作,熟悉药品的科研及其生产、质量等技术工作和有关技术管理工作。先后参与进行过新药洛美沙星胶囊、双清口服液、碘散等技术生产转化,原料药泼尼松龙、泼尼松龙磷酸酯钠盐、泼尼松龙片、注射液的研制和独立开展辅酶 Q 及其类似物的合成研究工作。目前主要致力于辅酶 Q 、紫杉醇等化学药物、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合成、半合成研究以及新药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修饰、构效关系研究。发表研究论文两篇( SCI 及核心期刊各一篇),
刘谋盛:男,硕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1998 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获硕士学位,同年到昆明理工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主要从事药用植物栽培及应用研究工作。主持完成项目两项,参与研究及完成项目九项。其中主持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及校青年基金项目各一项。申请专利一项,获云南省技术发明奖等奖项四项,发表论文 12 篇。
徐军伟,博士/博士后,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2009年毕业于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反应器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化工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9年-2011年于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2012年作为云南省高层次引进人才到昆明理工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应用微生物和代谢工程。

E. 专利号ZL200910152866.3

【发明专利】红豆杉无毒提取物的工艺

【法律状态】发明授权专利 有效专利

【基本信息】:
申请号:CN200910152866.3
申请日:2009-09-18
公开/公告号:CN101671319
公开/公告日:2010-03-17
申请/专利权人:应成杰
发明/设计人:应成杰
主分类号:C07D305/14
分类号:C07D305/14 ; A61P35/00 ; A23L1/30 ; A61P29/00

【专利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红豆杉无毒提取物的工艺,它包括下列步骤:(1)将红豆杉的干和根按4∶1的重量配比磨成红豆杉干粉;(2)将红豆杉原料2千克和8千克55°~65°的白酒一起放入密封玻璃瓶,温度在25℃~40℃之间;(3)浸泡第7天、第14天和第21天分别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红豆杉干粉后搅拌,在搅拌同时温度加热到50℃~60℃,至酒的颜色呈褐红色,滴在地上干后呈粉红色为浸泡加工完成;4)过滤、去渣,密封沉淀48小时以上,去沉淀物,浸泡后的成品用容器加温至50℃~100℃真空抽干保留湿提取物,烘干后即得紫杉醇醇提取物。本发明有益的效果:可作为保健品的添加物,可以让人们提前预防肿瘤。可作为抗瘤中成药的添加物,可治疗肿瘤,可减轻患者的痛苦。

【专利主权项】:
1、一种红豆杉无毒提取物的工艺,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1)、将红豆杉的干和根按4∶1的重量配比磨成红豆杉干粉备用;(2)、将红豆杉的叶、干、根、皮按1∶7∶1∶1的重量配比形成红豆杉原料,将上述红豆杉原料2千克和8千克55°~65°的白酒一起放入密封玻璃瓶,环境温度在25℃~40℃之间;(3)、浸泡第7天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红豆杉干粉,并要求充分搅拌,在搅拌同时温度加热到50℃~60℃,然后自然冷却;(4)、第14天再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红豆杉干粉,并要求充分的搅拌,在搅拌同时温度加热到50℃~60℃,然后自然冷却;(5)、第21天再加250克白酒和100克红豆杉干粉,并要求充分的搅拌,在搅拌同时温度加热到50℃~60℃,然后加盖密封,时间为45天~60天,酒的颜色呈褐红色,滴在地上干后呈粉红色为浸泡加工完成:(6)、过滤、去渣,密封沉淀48

F. 人类获得紫杉醇的方法有哪些

?当前,人类获得紫杉醇的方法有:1.天然提取. 2.人工合成. 3.半人工合成. 4.生物发酵. 后三种方法大都停留在实验室阶段.?(1) 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紫杉醇的分子式为:C47H51NO14是萜类环状结构的天然次生代谢物.主要由紫杉烷环和侧链组成.研究其生物合成,对于人为定向的提高合成效率及克隆组合,形成关键的酶的基因,提高紫杉醇的产量意义重大.目前的关键是能否找到一两个关键酶的发现,并使得其基因纯化和基因克隆.克隆红豆杉基因能否突破还有待于观察,不过人们已经找到的假想途径,目前这些技术还处在实验室阶段.?(2).紫杉醇的化学合成?根据研究及报道:从红豆杉植物中分离得到的10---去乙酰浆果赤霉素Ⅲ (巴卡亭Ⅲ),显然活性低于紫杉醇,但可以从红豆杉针叶中提取.该物质经过四步化学过程可合成紫杉醇.为解决紫杉醇新来源途径,取得重大进展.以NICOLAOU博士为首的美国研究小组在1994年报道通过化学方法全合成紫杉醇的结果.但化学合成从实质意义上说还没有取得彻底的突破,目前还不具备应用价值.?(3) 紫杉醇的微生物合成?STTERLE等从短叶红豆杉韧皮部分, 分离得到一种寄生真菌(taxo myces an dreanae).可以在特定的培养基中产生紫杉醇及相关烃合物,但由于目前产量极低,所以还不能在生产中得到应用.重组DNA技术可望提高紫杉醇的产量.?通过研究还发现:根是除树皮外紫杉醇含量最高的器官.人们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 terium rhizogenes )浸然红豆杉植物外植体诱导生根.这一办法不需外援激素,发根生长迅速,遗传性状稳定而受到重视.如能把寻找合成紫杉醇或其类似衍生物,从微生物合成途径中,定向得到关键酶和克隆红豆杉相关基因结合起来,可使这一方法得到突破.?具第五界北京生物医药发展论坛介绍,从植物中提取紫杉醇的发展过程大体情况是:?从60年代起,抗癌新药的发现主要是从原始植物的代谢产物中寻找,就是目前正在使用的几种抗癌化疗试剂,也不是从高等植物中提取的化合物.?比如:从长春花中分离出的“长春花类生物碱”?从盾叶鬼臼中分离得到的“表鬼臼毒素”类衍生物.?从喜树中分离得到的“喜树碱类衍生物”?以至到现在的从红豆杉中分离得到的“紫杉二帖类”成份等.

G. 茶膏是什么

茶膏就是茶的精华,是普洱茶的深加工产品。是通过一定的工艺手段将茶叶的纤维物质与茶汁分离,将获得的茶汁进行再加工,还原成更高一级的固态速溶茶。和普洱茶一样,可以陈化长久保存,但茶膏的营养价值更高,且相对来说更加便捷,因为没有茶叶,可直接溶于水中。
茶膏作为普洱茶家族五大系列品种(团茶、饼茶、沱茶、砖茶、茶膏)之一,是其家族特殊的一员,被誉为茶中黄金。它是中国人发明的最早的速溶茶,其最早的记载在唐代陆羽的《茶经》中已经有了。在清朝,茶膏更是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发展成为宫廷御品、至尊国礼。
现代普洱茶膏的营养性是由五大部分组成,它们分别是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咖啡碱、茶氨酸。这五大部分集合成有机的整体,为人体提供诸多的营养成分与保健因子。虽然古代普洱茶膏也具备这五大成分,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先进技术与手段的采用,现代普洱茶膏相比古代普洱茶膏更具营养性,其营养成分含量更高。
现代茶膏制作工艺是御茗堂从研发清廷茶膏制作工艺,将当今最先进的压榨与萃取技术,及运用帝茗堂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低温(恒温)远红外转换多级萃取等装置,将茶叶中的茶汁与纤维物质分离。并经过超滤与低温干燥等工艺,剔除了农药残留、解决了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保证了产品的食品安全,保留了茶内营养物质的活性,使得御茗堂茶膏具备了后续转化的“动能”,继而将获取的茶汁还原为更高级别的茶品,就是御茗堂茶膏,也是当代茶膏的代言。

阅读全文

与紫杉醇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