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理解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的关系
学习和认识劳动价值论,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正确理解价值创造与财富创造的关系,以及与此紧密相关的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的关系。
1
Ⅱ 财富究竟是怎么创造出来的
劳动,包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还有一点不能忽视的是,现代社会财富的创造,都是许多劳动者分工合作共同创造的。
Ⅲ 财富是如何创造的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科技进步.
货币的发行应该是依据产品流通价值比及结算方式等定,比如今年奶牛产了x公斤的牛奶,那么不会简单的允许发行其等价的y货币,y《x。
Ⅳ 真正的财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真正的财富从书中来,俗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一个崇尚读书学习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Ⅳ 财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什么是财富?财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以前,学校里学到的是财富是劳动创版造的。可是,我们中国好像从来就权不缺人力,地盘好像也不小,也就是说,中国既不缺产生劳动的人,也不缺进行劳动的场所,为何中国人普遍的不富裕,也就是穷?中国人勤劳好像得到了举世公认,可为何勤劳的中国人不能富有?是什么阻碍了中国人致富?中国人的勤劳是否创造出财富?如果创造出财富,这些财富为何中国普通百姓不能拥有?
Ⅵ 怎样创造财富
原始的真理
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秃头出现了.哲学上叫这种现象为"秃头论证".
往一匹健壮的骏马身上放一根稻草,马毫无反应;再添加一根稻草,马还是丝毫没有感觉;又添加一根-------一直往马儿身上加稻草,当最后一根轻飘飘的稻草放到了马身上后,骏马竟不堪重负瘫倒在地.这在社会研究学里,取名为"稻草原理".
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为建设家园,蚂蚁们辛勤工作,挪移一粒粒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逐渐腐烂,乃至最终零落成泥.生物学中,这种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有个名字,叫"蚂蚁效应".
第一根头发的脱落,第一根稻草的出现,第一粒泥沙的离开,都只是无足轻重的变化。当数量达到某个程度,才会引起外界的重视。一旦“量变”呈几何级数出现时,灾难性的镜头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上三个理论有着最核心的实质内容:不知不觉的渐变,将引发事情的性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依此类推,我们可以这么推理:第一棵树的砍伐,导致了森林的消失;荒废了一日,就有可能荒废一生;第一场强权战争的出现,将可能使世界文明化为灰烬-------我们将不得不承认这些预言的准确性.我们唯一难以预见的是,其间的转化过程有多久.但即使这些可预见事件最终出现要经历跨世纪的漫长时间,就整个人类发展史而言,也仅仅是短暂的一瞬!
反过来,以上理论也同样适用于其它领域:报纸上说,日本某穷人坚持每天存100元,最后他成了千万富翁;若一个人能毫不懈怠地每天阅读500字的文章,他有朝一日就能成为博学之士;一个国家的兴盛,一个民族的奋起,也就是开始于你我他今天点燃的一星灯火-------
千万不要轻视了细微的力量,而且更要坚持将一丝一毫的力量积累成最后的成功!应该说,这是条万事万物都适用的真理。再高的山峰,我们都能抵达,再伟大的事业,我们也能成就,再艰难险阻的困难,我们都能轻易化解,达成这些愿望,我们需要的,仅仅是牢记四个字:坚持不懈。
Ⅶ 如何给自己创造更多的财富
如何创造财富? 金钱和家里的物质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父母的劳动所得。父母亲对自己在学习方面取得的成绩而给予的奖励,是对自己劳动小钱积存起来。这样来体会劳动创造财富,不会再乱化钱了成果的肯定。我们应不在乎奖励的多少,而应把奖励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学会记胀,看看自己的辛苦所得都化到哪的里去了,哪些钱花得比较值得较、总结会增强我们的理财意识的。哪些钱花得不应该,经常进行比 我觉得财富不一定指钱,人可以有很多财富,比如当你为找工作而忙上忙下无时间发呆、闲聊、做你喜欢做的事情时,你会觉得此时若一天能有25小时或是更多就是一种财富;当你有了钱、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与声望时,你会觉得能让你感到快乐、幸福的事物就是一种财富,满桌的燕窝、鱼翅、鲍鱼等等山珍海味都不合你的胃口了,还是妈妈小时候给你做的饭菜好吃,满是爱心,不像燕翅鲍里藏有毒针! 在当今的学术界对价值的定义或是理解,可谓品种繁多,如:价值是劳动,价值是关系,价值是效用,价值是规律,价值是权力,价值是耗费,……,只剩下 “价值是商品、价值是人” 这两个品种没人开发了。所有这些品种的一个共同点是:价值是一种客观实在或实在间的联系。这些实在本来已都有自己的学名,但是我们学术界将它抱养了,自然得重新取个名字,叫价值。所以价值仅是客体的同义重复。这种混乱局面说明我们没有真正思考过“价值是什么”这个问题。可是说在已有的价值理论中,都可以而直接用其实体的真名字替代价值,而绝不影响其理论的说明和表述。如:在劳动价值论中,可用劳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且表述更简洁;在效用价值论中,可用效用替代价值而保证其原理不变。 一、价值的使用价值是什么? 对习惯经典理论表述的人一定会对这个问题大吃一惊,怎么会有这种混账问题呢?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而言,价值与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种不同属性,自然不能有这种混账表述;对效用价值论而言,价值就是效用(使用价值),同样不能有这种混账表述。但是,你别慌,这个问题实在得很,它是问你:价值是做什么用的?你总不能说你研究的价值没有用途吧,不然你研究它干嘛?如果你觉得这种表述很混账,那只因为你习惯了经典的表述,一种并不需要价值的价值理论的表述。
人生价值是价值的属概念,也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特定关系。在人生价值关系中,价值客体是人生,指的是一个人的生命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活动;而价值主体则是人。人生价值不同于其他客体的价值,一方面,人生价值必须体现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必须表现为满足个人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是个具有多维性的价值系统。
首先,人生价值是人生社会价值和人生自我价值的统一。人是社会的人,人生具有社会历史性和客观实践性,人的社会价值就表现为个人行为同他人、社会群体需要之间的一种肯定关系,标志着作为客体的人对作为主体的他人或人类社会的有用性,贡献和意义。而人生的自我价值表现为人还具有对自己的有用性,即满足自己的需要。一般物在主体同客体的关系中,只是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人则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在人生价值关系中,所反映的.主要是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也包括个人与自我的关系,社会和“自我”都处于价值主体的地位。从个人对社会的关系来说,他表现为客体,因为他的人生价值要靠社会来评价。从个人的行为或一生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来说,他又表现为主体,就是说他是站在个人需要的立场上来评价自己的行为有无价值的。正是人本身在价值关系中所具有的这种主客体两重性,构成了人生价值的二重性。一方面,人生价值必然具有社会性;另一方面,人生价值又都具有自我性。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人,其人生在对社会、对他人具有价值意义的同时,都毫无例外地对自我也具有价值。我们所讲的人生社会价值,指的是个人的人生能够满足社会需要而对社会具有的有用性。我们所说的人生自我价值,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自我认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际存在和实现的自己满足自己需要的肯定关系。在这里,人生的社会价值和人生的自我价值是统一的,不是完全对立的。但我们平时讲的人生价值,一般强调的是人的社会价值。
其次,人生价值是人生物质价值和人生精神价值的统一。作为人生价值的主体,无论是“社会”还是“自我”,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需要。因此,人生价值的两重性又进一步体现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是指个人以其创造的物质财富和服务性劳动,满足社会和自我的需要,促进社会繁荣和发展。人生的物质价值不仅仅指个人和社会的物质消费价值,而且包括物质生产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生精神价值,是个人以他创造的精神产品及其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等满足社会和自我的精神需要,促进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人生精神价值是在人生物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是人生价值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总之,人生价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概念,是由几层价值关系结构而成的。从人生价值的主体需求对象讲,分为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从人生价值需要主体看,分为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人生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人生的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它们都是人的能动创造力实现的结晶,也是对人生目的和行为表现所做出的一种社会评价。正确认识和评价人生价值,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杠杆,也是正确选择人生道路、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条件。
答案补充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不断增大,个人利益得到越来越充分的肯定,人们越来越关注于自我价值,追求幸福生活,关注个人的尊严、生存发展的权利等。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重要方面。青年学生应该关注自己的成长,经常思索自己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千方百计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时代要求的紧迫感和危机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努力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答案补充
在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的同时,青年学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个人主义。所谓个人主义,即宣称个人是最高的价值,是最高的目的,要求人们只关心和重视个人此生此世的生活,排斥他人和未来生活的共同利益,对个人独立自主性一味强调,认为个人是社会存在目的,社会仅仅是供个人发展的舞台,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利益。在一些青年学生看来,个人的利益是至上的,个人私欲是最重要的。他们自我意识膨胀,集体观念淡薄,脱离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盲目进行所谓自我设计,声称只对自己负责,不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他们把目光仅局限于自我发展的狭小视野,远离现实生活和时代要求,漠视他人的存在,把自我置于与社会激烈对抗的紧张状态,怨天尤人,满腹牢骚;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择手段,弄虚作假,甚至损人利己,损害他人和社会,严重影响了社会风尚和社会秩序的健康发展。在价值观上,他们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对立起来,片面强调自我价值,忽视社会价值,造成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不和谐。
答案补充
你所说别人给个很长的答案,没有提到“如何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目标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我简略解释:
当代大学生只有定位好自己的人生目标,选择好正确的职业,才能让自身的人生价值得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无疑是让当代大学生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人生价值实现的过程,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以上知识,请认真预览,希望能对你有一定帮助!
Ⅷ 财富如何被创造
很宽的一个问题,不知道怎么下手回答
觉得价值不能简单等同于财富
可能财富是专要比价属值更直观的,需要有更明确的存在形式,当然不包括精神财富
创造的财富应该是大于消耗的财富,因为人类社会的稳定和存在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财富存在的意义当然可以从多方面分析
从社会学上来说
财富是吸引人们向前发展的动力,也是人们发展的目的所在
有段话不知道对你可有帮助
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
Ⅸ 如何创造财富
深刻理解客户群的特征和需求。任何财富管理业务的成功都有赖于对客户特征及其需求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吸引不同客户群的各种业务模式。根据管理资产额和客户情况将客户细分为不同群体是很有必要的;此外,确定客户群规模以及深入理解客户需求(从产品、服务、品牌、客户管理、互动渠道以及总体风险回报状况的角度考虑)也同样重要。另外,还必须明白竞争对手采用何种定位,争取不同的客户群,必须利用各种方式来识别、吸引和挽留目标客户。
BCG建议采用针对具体客户群的客户战略。客户细分框架涵盖的要素包括财富段、人口概况以及财富来源。实际上,在大型企业家客户群方面,我们还可以考虑哪些行业增长最快,哪些来源创造出的财富贡献最多,上述高增长行业中的高净值客户通常寻求哪些理财建议、产品和服务,甚至研究这些客户的理财偏好如何随他们家乡位置的不同而不同。
对各客户群进行高度差别化的价值定位。为各客户群进行高度差别化的价值定位包括在了解客户需求和价值的基础上,对应该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做出明确选择。在境外私人银行业务方面,可供选择的产品非常丰富,但像我们曾经说过的那样,中国市场总是偏好那些能够满足中国资产分配两极化特点的产品和服务。
在境内私人银行业务方面,中国各家银行能够提供的产品在种类上受到明显限制。国际财富管理机构普遍提供的产品如境外投资、首次公开招股(IPO)投资、对冲基金等在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反过来看,这也是为理财客户开发一系列量身定制产品的大好机会,而此类机会大多还有待利用。此类产品主要分为三类:金融产品、顾问产品和生活方式产品。
为实现价值定位度身定制客户服务模式。实现价值定位的关键能力在于能将价值定位转化为客户的具体需求和银行提供理财服务的具体方法。
这类服务模式必须经过认真的规划和组织,以确保所有员工和网点布局的一致性;这类服务模式必须能够反复利用并具有可持续性;提供的客户体验要与理财业务的整体品牌协调一致。在中国,人们常常会发现银行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银行也很少致力于增强理财业务的VIP特征。
内部驱动力:组织,人力资源,政策、流程和工具,系统。成功开展全新的财富管理业务要求通过调整和变革确保新平台的顺畅运转。成功的财富管理业务需要关注四个关键的领域:组织,人力资源,政策、流程和工具以及系统。
管理业务模式的经济效益。以不恰当的业务模式为某一群体的客户提供服务肯定不能成功,并往往无利可图。有时是因为业务产生的收入往往无法抵偿高水平优质服务付出的成本,有时则是因为更富有客户不满银行提供的服务,转投其他银行。例如一家理财机构利用一个高净值模式为小客户提供服务,结果是该银行30%的客户需要银行倒贴成本,而另外24%的客户无法为银行带来任何利润。
过去五年中,BCG对全球约100家金融机构进行了理财业务的基准比照调研。研究发现,所有地区和业务模式类别都能产生利润,但各竞争者之间存在巨大差异。有效的经济效益管理是其中的关键。关键的成功因素包括:
确保细致的客户细分,并针对各客户群实际情况,量身定制价值定位和业务模式;
保持严格规范的客户服务方式,包括规定账户余额必须达到的下限并对价格变动保持警惕;
严格控制成本;严格管理客户经理,定期评估他们的业绩表现,根据实际收益产出支付薪酬
Ⅹ 财富是如何创造的
财富是这样创造的:威廉·配第曾经指出:“劳动是财富之母,土地是财富之父”,马克思也曾经在《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文献中多次指出劳动并非一切财富的唯一源泉。现实的常识告诉我们仅仅有劳动者而没有资本、土地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参与,是不可能创造价值和财富的,在生产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应该注意这并不意味着资本、土地也创造价值)。对此马克思曾经论述到:“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么也不能创造。它是工人用来实现自己的劳动,在其中展开劳动活动,由其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原材料。”
财富是指有足够的钱和时间,使你做你所想做的事情。
你想,拥有上百亿资产的比尔·盖茨在微软工作,是因为他只能如此,还是出于自愿?我想,这样说会比较保险:比尔·盖茨已经拥有足够的钱和时间在做他想做的事情,因为他已经拥有真正的财富,而不单单是收入。简而言之,真正的财富就是自由。
财富意味着选择自由
切克·芬尼与比尔·盖茨属于同样富有的人。作为一个世界各地数百个机场免税店的创办人,芬尼拥有数十亿财富。在1984年,芬尼把35亿美元财富的99.5%捐给了慈善机构。今天,他继续在世界各地把金钱捐给有意义的事业。
比尔·盖茨和切克·芬尼都明白,真正的财富意味着拥有完全的自由去选择如何花费你的时间和金钱。盖茨选择把时间用在创造更多财富上,而芬尼选择把财富捐献出去。两个截然不同的选择的共同之处,是都拥有真正的财富。
大多数人以为,真正的财富是拥有足够的钱来买东西。但明智的人明白真正的财富与其说是买更多的东西,不如说是有更多的时间做你想做的事情。
所谓的财富就是爱,一个人没有了爱,有再多财富也是没用的!
所以我会把十元钱全部拿出来捐给灾区,在灾区那里十元钱就可以让两个快死的人重新回到世界,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人生价值可以用其所创造的社会财富来衡量
:“价值”是一个社会实践的概念,它产生于人们的需要之中。一个东西是否有价值,就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社会需要和社会成员对它评价如何。人们对那些能满足它们需要的东西给予肯定的评价,反之便给以否定的评价。正如马克思所说: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这种关系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外界物对人们需要满足,二是人们对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评价。
人既然是现实中的人,一刻也离不开社会,他的价值就应该体现在他与社会发生关系的过程中。历史和现实郡说明,一个人的尊严地位,意义,荣誉,是同他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只有那些为社会,为人民幸福付出辛勤劳动的人,才会在人民中获得崇高的价值。
每个人能力有大有小,职位有高有低,但只要尽自己的力量发光发热,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工作,同样可以作出巨大贡献。战斗在老山前线的将士们,以“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作为他们的价值观,他们深知“没有奉献便没有幸福”, “没有军人的牺牲,不会有一轮明月下的万家灯火,不会有亿万人民的合家欢聚。”因此,当祖国和人民需要自己献身时,他们表现得何等从容镇静。一切鼓吹“人的本质都是自私”的人,一切争名逐利,不惜践踏他人幸福和生命的人,将在这种无私的价值观面前无地自容。这就是我国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人生价值观念。
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人们的价值观念必然要受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制约。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关系的原理,社会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必然要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相适应。这对于反映封建主义特权思想的人生价值观念,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人生价值观念,以及小资产阶级的平均主义的人生价值观念,都是一种否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坚持等价交换原则,要求保护竞争,促进联合,要求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与此相适应的人生价值观念,就必然要冲击封建特权、拜金主义和平均主义,要求承认个人的差别,承认贡献的大小,承认社会满足个人需要的程度不同。但是,人生价值概念虽然来源于一般商品价值概念,但又不完全等同于商品的价值概念,不能简单地把商品交换原则普遍运用于人生的价值评价,尤其不能以等价交换原则限制和否定人们为社会的无私奉献。因为人生价值概念具有一般商品价值所没有的一些重要特征。
第一,人生的价值是在改造自然界,改造社会和改造入自身的实践中实现的。一般说来,每个人都有价值,因为每个正常的人都具有一定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自身的能力。因为人有觉醒的自我意识,在劳动中,人积极地调整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矛盾,使之适应人们生活的需要,同时创造着自己的生括,并且在改造客观世界中改造自己。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存在和发展。世界上一切物质形态的价值物都是人创造的,都是人类继续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生价值的具体表现。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在为社会创造的价值中实现的,所以社会主义首先强调人民的价值,只有在人民的价值中才谈得到每个个人的价值。这是人生价值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人生的价值体现在人的一系列的现实的行为活动中。人的行为活动都是经过目标选择,是有一定目的的意志所向活动。换句话说,行为背后总是有一定价值目标支配着。所谓价值目标,就是指在利益的支配、影响、制约下,人们对现实的客体条件具有的一定的目的性,从而成为人们活动的指导力量。当人们对利益、需要的理解是正确的,那他的价值目标的选择也就是正确的,价值目标是正确的,人的行为活动才会是自觉的和自由的。这种价值目标的选择和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统一,是人生价值的第二个特征。
第三,人既是价值物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物的享受者,消费 者每个人在其创造价值物之前,都是价值物的消费者,享受者。在成为创造者之后,他继续是消费者,享受者。因为人的生命在和延续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耗费一定量的价值物。人类一切创造活动,都是为了人类自身的需要和发展,创造价值物是为了消费和享受价值物。因此,人是目的,又是手段,人的价值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是需要和创造的统一,是劳动和享受的统一。这是人生价值的第三个特征。这些特征决定了人生价值特有的评价标准。
1. 衡量人生价值的客观标准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贡任和贡献
在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或尺度上,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观点是不同的。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把等级,门第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产阶级把对钱财的占有作为衡量人的价值标准。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仍有人把地位,权势,金钱作为人的价值标准,究竟什么是人的价值标准呢?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即: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尤其必须着重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只从社会给个人这方面来谈人的价值。因为社会要能够提供实现每个成员的人的价值的条件,首先就需要把它们创造出来。所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是在于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作了什么贡献。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共产主义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都是从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来规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而且都把为社会,为他人尽其所能放在首位。马克思主义所理解的人的价值,应该从伦理角度反映这种关系。所以从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看来,人的价值首先在于为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作出贡献,在我国,在今天,首先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贡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完整的科学的概括。它既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本质关系,又反映了大多数人的价值观念,不仅能为少数进分子所理解,而且也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也是人生价值评价的重要标准
人类社会的文明,是由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构成的,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需要人们在这两个方面作出贡献。 因此,社会对个人的价值评价也是从这两个方面衡量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仅要看他对社会物质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而且要看他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人们创造的物质财富是可以计量的,而精神财富却很难用数字加以计量,因此往往容易被忽视。正象爱因斯坦说的那样:“现在这代人往往注意我们这些人发明了什么,有哪些著作,实际上我们这些人的道德行为对世界的影响从某种意义来讲更大。
我们既要重视物质产品的价值,而且也要重视精神产品的价值。在精神方面,不仅要重视论文,论著的意义,更要重视人们优秀品质的意义。李大钊、鲁迅、刘胡兰,江姐以及千千万万为革命献身的英雄人物,他们的崇高思想品德和献身精神至今仍是培养青少年的宝贵精神财富。雷锋的共产主义精神同样具有很高的价值,他的精神培育了千百万青少年,培育了八十年代的大学生张华。张华为救老农而牺牲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不是人生价值的“毁灭”,恰恰相反,乃是人生价值的最大体现,使他的生命得以无限地延续。
把个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贡献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之一,这是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很深远的意义。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也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既体现为物质形式的工资,奖金等,又体现为各种政治荣誉。这种形式适应了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步发展。
3. 地位,权力,钱财、知识和职业,都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有的人认为:谁的地位高,权力大,谁的价值就大。这是剥削阶级的传统观念,也是对党和政府的某些机构中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的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的消极反映。但它不能作为社会主义社会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
在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确立了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这就从根本上铲除了以地位,权力作为人生价值标准的基础。干部的地位和权力都是人民给的, 人民是主人,干部是公仆。一般说来,地位越高,权力越大,应该对社和人民负有的责任越大,为社会创造的价值越大,社会也会给他较多的满足和较大的尊重。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的贡献往往同其权力和地位不一致。有些地位高,权力大的人,颠倒了公仆与主人的关系,不是尽力为社会作贡献和尽责任,相反,却以权谋私,损害社会,做人民的主人,要人民做他们的公仆。而许多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却对社会尽职尽责,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为社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因此,以地位、权力作为人生价值标准,不能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社会主义社会决不能把地位和权力作为人生价值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以钱财作为人生价值标准。思格斯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 “金钱确定人的价值:这个人值一万英磅,就是说,他拥有这样一笔钱。谁有钱,谁就‘值得尊敬’,就属于‘上等人’,就‘有势力’,而且在他那个圈子里在各方面都是领头的。但是,金钱,财产占有的多少,既不能证明人的才能的大小,也不能证明德行的好坏,更不能证明一个人是否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事业作出贡献。相反,那些以权谋私,经济犯罪者却正是通过损害他人,损害社会,谋取大量钱财。如果以钱财作为人生的价值标准,这些人也变成最有价值的人了。可见,以钱财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必然导致人们的贪婪和道德的败坏。
知识也不能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知识越多越反动”,这是祸国殃民的“四人帮”毁灭人类文明,打击、陷害、镇压知识分子的一大恶棒,是必须彻底批判和否定的。但是也不能认为,知识越多就一定贡献越大。因为知识对于创造知识的人们来说是他们的人生价值,但占有知识本身,并不等于人生价值。知识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条件和手段,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有重要作用,但只有把知识运用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知识才能转化为价值。如果不把知识用之于社会,付诸为人民服务,拥有的知识再多也是毫无价值的。正如萨迪所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而在阶级社会里,掌握知识的人还有二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同样一种知识,可以用来为生产服务,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用以为侵略战争服务,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也不能以知识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而只能把用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贡献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
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以职业作为评价人生价值的标准。职业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各种职业的同时存在,才使得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得以和谐发展。缺少任何卜种职业,都会影响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如果以职业作为人生价值标准,就会造成社会各部门生产的失调,人们生活的不和谐,人们之间的不团结。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以职业评价人生价值的现象,如轻视或看不起那些从事服务行业(服务员、售票员、清洁工、护士、炊事员等)的人们,这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的传统观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