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虹膜识别什么时候发明的

虹膜识别什么时候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2-08-16 15:58:41

❶ 虹膜识别技术的生物学基础是什么

虹膜识别技术是人体生物识别技术的一种.
人眼睛的外观图由巩膜、虹膜、瞳孔三部分构成.巩膜即眼球外围的白色部分,约占总面积的30%;眼睛中心为瞳孔部分,约占5%;虹膜位于巩膜和瞳孔之间,包含了最丰富的纹理信息,占据65%.外观上看,由许多腺窝、皱褶、色素斑等构成(见右图),是人体中最独特的结构之一.虹膜的形成由遗传基因决定,人体基因表达决定了虹膜的形态、生理、颜色和总的外观.人发育到八个月左右,虹膜就基本上发育到了足够尺寸,进入了相对稳定的时期.除非极少见的反常状况、身体或精神上大的创伤才可能造成虹膜外观上的改变外,虹膜形貌可以保持数十年没有多少变化.另一方面,虹膜是外部可见的,但同时又属于内部组织,位于角膜后面.要改变虹膜外观,需要非常精细的外科手术,而且要冒着视力损伤的危险.虹膜的高度独特性、稳定性及不可更改的特点,是虹膜可用作身份鉴别的物质基础.
在包括指纹在内的所有生物识别技术中,虹膜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方便和精确的一种.虹膜识别技术被广泛认为是二十一世纪最具有发展前途的生物认证技术,未来的安防、国防、电子商务等多种领域的应用,也必然的会以虹膜识别技术为重点.这种趋势,现在已经在全球各地的各种应用中逐渐开始显现出来,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虹膜识别国外研究机构主要有美国的Iridian,Iriteck,韩国的Jiris公司.Iridian公司掌握虹膜识别核心算法,是目前全球最大的专业虹膜识别技术和产品提供商,它和LG、松下、OKI、NEC 等企业进行合作(如IRISPASS®,BM-ET300,IG-H100®等产品),以授权方式提供虹膜识别核心算法,支持合作伙伴生产虹膜识别系统.Iridian 的核心技术还包括图像处理协议和数据标准PrivateID®,识别服务器KnoWho®,KnoWho®开发工具及虹膜识别摄像头等.

❷ 虹膜识别和虹膜考勤是什么这东西可靠吗

非常可靠!
虹膜/视网膜就是人眼瞳孔和眼白之间的环状组织,是人眼的可视部分。是最可靠的人体生物终身身份标识。

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是与眼睛有关的生物识别中对人产生较少干扰的技术。它使用相当普通的照相机元件,而且不需要用户与机器发生接触。另外,它有能力实现更高的模板匹配性能。因此,它吸引了各种人的注意。在所有生物识别的技术中,虹膜/视网膜识别是当前应用最为方便和精确的一种。21世纪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世纪,也是人类摆脱传统的技术束缚,越来越自由的世纪。在这个以信息、自由为特点的世纪里,生物认证技术,作为20世纪末期才开始蓬勃发展的高新技术,必将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虹膜/视网膜、指纹、dna这些人体本身的特点,将逐步取代现有的密码、钥匙、成为人们习惯的生活方式,同时,最大限度的保证个人资料的安全,最大限度的防止各种类型的刑事、经济犯罪活动。

虹膜识别/视网膜识别的技术,由于其在采集、精确度等方面独特的优势,必然会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生物认证技术。未来的安全控制、海关进出口检验、电子商务等多种领域的应用,也必然的会以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为重点。这种趋势,现在已经在全球各地的各种应用中逐渐开始显现出来。

虹膜的特点生物活性:虹膜/视网膜是人眼的可见部分,处在巩膜的保护下,具有极强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随光线强弱变化;视物时有不自觉的调节过程;有每秒可达十余次的无意识瞳孔缩放;在人体脑死亡、处于深度昏迷状态或眼球组织脱离人体时,虹膜/视网膜组织即完全收缩,出现散瞳现象。这些生物活性与人体生命现象同时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视网膜代替活体的虹膜/视网膜图像都是不可能的,从而保证了生理组织的真实性。

非接触性:从一定距离即可获得虹膜/视网膜数字图像,无需用户接触设备,对人身没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众接受

唯一性:唯一性是指每个虹膜/视网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现形态完全相同的虹膜/视网膜组织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其他组织。虹膜/视网膜的纤维组织细节复杂而丰富,并且它的形成与胚胎发生阶段该组织局部的物理化学条件有关,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即便使用克隆技术也无法复制某个虹膜/视网膜。同卵双胞胎的虹膜/视网膜纹理信息不同,同一个人左右眼的虹膜/视网膜纹理都不会相互认同。

稳定性:虹膜/视网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极其稳定,出生前(胎儿7个月时)已经形成,出生6—18个月后定型,此后终身不变.一般性疾病不会对虹膜/视网膜组织造成损伤,不会因职业等因素造成磨损。

防伪性:不可能在对视觉无严重影响的情况下用外科手术改变虹膜/视网膜特征,更不可能将一个人的虹膜/视网膜组织特征改变得与某个特定对象的特征相同,用照片、录像、尸体的虹膜/视网膜代替活体的虹膜/视网膜图像都可被被检验出来。

idc(国际数据集团)的统计表明:到2003年底为止,全球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以及相关产品的市场容量将达到20亿美元的水平。中国生物认证中心的保守调查预测:在未来的5年中,仅在中国,虹膜/视网膜识别的市场就高达40亿人民币。随着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应用面的扩大,以及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应用,这个数字将扩大到以千亿计。

虹膜/视网膜识别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19世纪80年代。1885年,alphonsebertillon将利用生物特征识别个体的思路应用在巴黎的刑事监狱中,当时所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耳朵的大小、脚的长度、虹膜/视网膜等。

1987年,眼科专家aransafir和leonardflom首次提出利用虹膜/视网膜图像进行自动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概念,到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ohnson实现了一个自动虹膜/视网膜识别系统。

1993年,johndaugman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自动虹膜/视网膜识别原型系统。

1997年,中国第一个虹膜/视网膜识别专利得到批准,申请人,王介生。

2005年,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因为在“虹膜/视网膜图像获取以及识别的技术”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代表国内虹膜/视网膜识别的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❸ 虹膜学的发展历史

1936年,眼科专家Frank Burch指出虹膜具有独特的信息,可用于身份识别。
1987年,眼科专家Aran Safir 和Leonard Flom首次提出了利用虹膜图像进行自动虹膜识别的概念,但是他们并没有开发出一个实际的应用系统 。
1991年,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Johnson实现了一个自动虹膜识别系统,这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的一个应用系统;
1993年,John Daugman实现了一个高性能的虹膜识别原型系统。目前,大部分自动虹膜识别系统使用Daugman的核心识别算法;
1996年,Richard Wildes研制成功基于虹膜的身份认证系统;
1998年底,中科院自动化所开始虹膜识别方面的研究,2000年成功开发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虹膜识别系统。
?

❹ 谁了解目前国内与国外 在虹膜识别方面的技术差别! 另外,国内那些公司做的不错

目前国内致力于虹膜识别产品的企业大多为代理国外产品或利用国外核心技术进行系统集成,就虹膜识别产品的核心技术——虹膜识别算法和图像采集设备而言,国内能够掌握的企业寥寥无几。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全套自主知识产权,是同时掌握虹膜识别核心算法和嵌入式虹膜识别产品研制技术的企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科虹霸以中科院自动化所虹膜识别技术为依托组建,其虹膜识别核心算法是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10多年累积的科研成果,曾荣获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并在分别于2008年和2010年举行的国际虹膜识别算法公开竞赛NICE.Ⅰ和NICE.Ⅱ中以优异性能两度夺魁(详情请浏览网址http://nice1.di.ubi.pt/和http://nice2.di.ubi.pt/)。公司主创人员由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科技骨干和专家组成,拥有一支由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组成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支持队伍(专业技术人员占公司总人数的60%以上,其中,博士占15%,硕士占25%),他们在产品研发和应用工程领域既有深入的学术研究,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胜任复杂系统的开发、维护和技术支持工作。
截至目前,中科虹霸和自动化所共申请虹膜专利25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专利3项,并获得软件著作权,知识产权涵盖虹膜识别软硬件系统等各个环节。
中科虹霸于2007年成功推出国内第一款嵌入式、网络化虹膜识别设备,配备独特的主动视觉反馈装置,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速度快,该设备同时也是国际第一款配备液晶屏用于用户反馈的虹膜识别仪。
中科虹霸所采用的核心算法和国际最高水平的算法(英国剑桥大学Daugman 教授的方法)在识别率方面已经不相上下,测试结果已公开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 (IEEE T-IP)等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在分别于2008年和2010举办的国际虹膜识别算法公开竞赛NICE.I和NICE.Ⅱ中,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算法以优异性能两度夺魁。另外,在对该算法进行了严格测试并取得满意效果的基础上,美国的Sarnoff公司和英国的IrisGuard公司先后购买了该算法的授权许可。
中科虹霸的虹膜识别仪采用主动视觉反馈方法,拥有独特优势。非接触式虹膜采集设备中需要有反馈装置引导用户实现对准。目前市面上的其他虹膜识别产品全部是采用盲动式视觉反馈方法,即采用类似镜子的反馈设备辅助用户对准的反馈方式难以实现虹膜图像采集的“所见即所得”,因为用户直接根据镜面成像进行对准,而由于存在用户用眼习惯不同、左右眼的主副眼分工、摄像机和镜面的位置有差异等因素,会导致镜面成像和实际摄像机成像的差异,结果就出现用户自己认为对准了但实际上采集不到合适的图像的现象,导致虹膜识别效率的降低。而中科虹霸的虹膜识别采集设备采用了主动视觉反馈方法,即把摄像机采集到的真实内容用图像显示的形式反馈给用户,用户能够非常容易地调整人眼和摄像机的相对位置,跟前面的被动视觉反馈不同,用户看到的就是采集的结果,从而实现真正的“所见即所得”。

❺ 看图片!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机器人的历史并不算长,1959年美国英格伯格和德沃尔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机器人的历史才真正开始。
工业机器人
英格伯格在大学攻读伺服理论,这是一种研究运动机构如何才能更好地跟踪控制信号的理论。德沃尔曾于1946年发明了一种系统,可以“重演”所记录的机器的运动。1954年,德沃尔又获得可编程机械手专利,这种机械手臂按程序进行工作,可以根据不同的工作需要编制不同的程序,因此具有通用性和灵活性,英格伯格和德沃尔都在研究机器人,认为汽车工业最适于用机器人干活,因为是用重型机器进行工作,生产过程较为固定。1959年,英格伯格和德沃尔联手制造出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古代机器人
机器人一词的出现和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的问世都是近几十年的事。然而人们对机器人的幻想与追求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人类希望制造一种像人一样的机器,以便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工作。
西周时期,我国的能工巧匠偃师就研制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这是我国最早记载的机器人。
春秋后期,我国著名的木匠鲁班,在机械方面也是一位发明家,据《墨经》记载,他曾制造过一只木鸟,能在空中飞行“三日不下”,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公元前2世纪,亚历山大时代的古希腊人发明了最原始的机器人——自动机。它是以水、空气和蒸汽压力为动力的会动的雕像,它可以自己开门,还可以借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汉代,大科学家张衡不仅发明了地动仪,而且发明了计里鼓车。计里鼓车每行一里,车上木人击鼓一下,每行十里击钟一下。
后汉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成功地创造出了“木牛流马”,并用其运送军粮,支援前方战争。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在大阪的道顿堀演出。
1738年,法国天才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一只机器鸭,它会嘎嘎叫,会游泳和喝水,还会进食和排泄。瓦克逊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机械化而进行医学上的分析。
在当时的自动玩偶中,最杰出的要数瑞士的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和他的儿子利·路易·道罗斯。1773年,他们连续推出了自动书写玩偶、自动演奏玩偶等,他们创造的自动玩偶是利用齿轮和发条原理而制成的。它们有的拿着画笔和颜色绘画,有的拿着鹅毛蘸墨水写字,结构巧妙,服装华丽,在欧洲风靡一时。由于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玩偶其实是身高一米的巨型玩具。现在保留下来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的少女玩偶,它制作于二百年前,两只手的十个手指可以按动风琴的琴键而弹奏音乐,现在还定期演奏供参观者欣赏,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纪中叶自动玩偶分为2个流派,即科学幻想派和机械制作派,并各自在文学艺术和近代技术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发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鲁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动玩偶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娅》;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问世;1886年《未来的夏娃》问世。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1893年摩尔制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驱动双腿沿圆周走动。
进入20世纪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更多人的关心与支持,一些实用化的机器人相继问世,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并在纽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展出。它是一个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可以回答一些问题,但该机器人不能走动。1959年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可编程、圆坐标)在美国诞生,开创了机器人发展的新纪元。
现代机器人
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其技术背景是计算机和自动化的发展,以及原子能的开发利用。
自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计算机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向高速度、大容量、低价格的方向发展。
大批量生产的迫切需求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进展,其结果之一便是1952年数控机床的诞生。与数控机床相关的控制、机械零件的研究又为机器人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原子能实验室的恶劣环境要求某些操作机械代替人处理放射性物质。在这一需求背景下,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阿尔贡研究所于1947年开发了遥控机械手,1948年又开发了机械式的主从机械手。
1954年美国戴沃尔最早提出了工业机器人的概念,并申请了专利。该专利的要点是借助伺服技术控制机器人的关节,利用人手对机器人进行动作示教,机器人能实现动作的记录和再现。这就是所谓的示教再现机器人。现有的机器人差不多都采用这种控制方式。
作为机器人产品最早的实用机型(示教再现)是1962年美国AMF公司推的“VERSTRAN”和UNIMATION公司推出的“UNIMATE”。这些工业机器人的控制方式与数控机床大致相似,但外形特征迥异,主要由类似人的手和臂组成。
1965年,MIT的Roborts演示了第一个具有视觉传感器的、能识别与定位简单积木的机器人系统。
1967年日本成立了人工手研究会(现改名为仿生机构研究会),同年召开了日本首届机器人学术会。
1970年在美国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工业机器人学术会议。1970年以后,机器人的研究得到迅速广泛的普及。
1973年,辛辛那提·米拉克隆公司的理查德·豪恩制造了第一台由小型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它是液压驱动的,能提升的有效负载达45公斤。
到了1980年,工业机器人才真正在日本普及,故称该年为“机器人元年”。
随后,工业机器人在日本得到了巨大发展,日本也因此而赢得了“机器人王国的美称”。
工业机器人在工作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
80年代,将具有感觉、思考、决策和动作能力的系统称为智能机器人,这是一个概括的、含义广泛的概念。这一概念不但指导了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而且又赋予了机器人技术向深广发展的巨大空间,水下机器人、空间机器人、空中机器人、地面机器人、微小型机器人等各种用途的机器人相继问世,许多梦想成为了现实。将机器人的技术(如传感技术、智能技术、控制技术等)扩散和渗透到各个领域形成了各式各样的新机器——机器人化机器。
当前与信息技术的交互和融合又产生了“软件机器人”、“网络机器人”的名称,这也说明了机器人所具有的创新活力。
教育机器人的发展史:
工程新学科的起源特点是先有实践后有理论,如先有莱特兄弟的飞行实践,后有系统的空气动力学;先有Devol1954年发明的工业机器人,后有八十年代成熟的机器人学。同样,教育机器人学的萌芽也来源于直觉地把机器人用于教育的实践。

Parker,Martin,Sargent于1989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创办了名为6.270的课程。该课程实质是一个面向本科生的机器人设计竞赛,参加该课程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运用统一的器材设计参加比赛的机器人。
该课程的影响深远,许多机器人比赛项目的灵感均来源于此课程,以及把机器人设计实践导入大学工程教育的思想也大多来源于此课程。
机器人在生活中运用的例子:“机器视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专家系统,智能搜索,定理证明,博弈,自动程序设计,还有航天应用等。”

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无处不在:银行自动柜员机有身份识别、取款、转账、储蓄等功能。网络知道根据用户信息提供可能感兴趣的问题。防火喷头根据烟雾浓度自动灭火

❻ 谭铁牛有什么贡献发明了什么创造了什么

获得奖项
1998年谭铁牛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1999年当选第四届中国科学院杰出青年;
2000年又获中科院盈科优秀青年学者奖;
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版权所著
谭铁牛现已出版编著和专著9部,并在主要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250多篇,获准和申请专利20项。谭铁牛负责的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硕果累累,他负责自行研制的虹膜识别系统更是打破了国外仅有的几家公司对此项技术的垄断。2000年10月,模式识别实验室作为中文的代表正式被接受加入国际电话语音翻译联盟。主持多项由973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科院"百人计划"以及国际合作等资助的科研项目。

阅读全文

与虹膜识别什么时候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金华质监局和工商局合并 浏览:334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考核结果 浏览:693
专利权的内容有哪几项 浏览:750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表 浏览:294
内地音乐版权 浏览:208
公共卫生服务今后工作计划 浏览:457
公共卫生服务考核小组 浏览: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浏览:519
工商局爱国卫生月及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总结 浏览:942
三兴商标织造有限公司 浏览:657
加强和改进公共服务实施方案 浏览:991
迷你世界创造熔岩号角 浏览:479
爱奇艺激活码有效期 浏览:507
医疗纠纷官司南方周末 浏览:855
公共服务类大楼的物业管理方案 浏览:284
电影版权买卖合同范本 浏览:167
口罩在商标注册属于哪个类目 浏览:25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控小结 浏览:668
数字版权的权源 浏览:565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