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骨笛发明于

骨笛发明于

发布时间:2022-08-10 14:46:36

㈠ 笛子的第一个发明者是谁

根据我们国家的史记记载,笛子是由黄帝发明的,但是呢其实并非是这个样子的,因为黄帝离如今也才4000年左右,但是根据以前的考古学家的发现,我们在世界上发现的最古老的笛子是1987年在河南出土的,它是用兽骨制成的一个骨笛。根据考古学家们用仪器对这个骨笛的测试,测试出他至今约有8000到九千多年的历史,是石器时代的一个产物。

笛子虽然看起来非常的简单,但是想要吹好笛子,可没有那么多容易,想要吹好笛子,非常考验演奏者的一个功底,品德和技法,同样的曲子,用不同的人演奏出来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笛子是一个非常富有个人特色的一个乐器,想要演奏好还是非常的不容易的。

㈡ 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什么

01
骨笛
迄今为止中国最古老的乐器是骨笛,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

骨笛是迄今为止中国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距今已有8千多年的历史,不仅远远早于美索不达米亚的乌尔古墓出土的笛子,也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期陶制器皿状笛子和在化妆版上刻画的类似后世阿拉伯竹笛的笛子形象早。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被称为我国笛子的鼻祖。

㈢ 贾湖骨笛为什么是音乐始祖

贾湖遗址是裴李岗文化的重要遗址,距今9000—8000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这里气候湿润、地势低平、河流密布,是比较适合人类生息繁衍的理想环境。在纵横的河流之间有一片小湖泊,即是贾湖,遗址就分布在湖泊北岸。20世纪70年代,在修建滞洪区的过程中遗址被发现,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总面积5.5万平方米,发现房基50余座,陶窑10多座,窖穴近400座,墓葬300多座,出土陶、石、骨等各类遗物数干件。

贾湖遗址是一座保存比较完好的古村落,环境学研究结果显示史前时期的沟坎和断崖边上生长着矮矮的灌木丛,附近的冈丘和山坡上,有着稀疏的栗、栎、胡桃、榛等植物组成的落叶阔叶林,林中常有野猪、麋鹿出没。在聚落以外有广阔的大草原,貉、梅花鹿、野兔等动物自由自在地追逐奔跑,构成天然的狩猎场。湖沼旁边,栖息着大量的飞禽走兽,不时传来声声啼鸣。聚落周围是先民种植的稻田,间或可以听到阵阵悠扬的笛声。

贾湖先民的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房屋面积一般都很小,多在几平方米到十几平方米。房屋的平面以椭圆形为主,兼有圆形、方形和不规则形等。建筑形式基本上为半地穴式,另外还有少量依次扩建的半地穴式多间房,还有个别地面建筑和干栏式建筑。门道多为台阶式,也有少数为斜坡式。半地穴式房屋是贾湖聚落的主体建筑,在地面上挖浅坑,地面一般都是选择纯净的黄土铺垫而成,而且经过夯打。房屋周围挖柱洞,再用木柱围成墙体,用藤条和竹篾捆扎,用草拌泥进行里外填充,形成木骨泥墙。墙顶上支撑圆锥形屋顶,用茅草进行覆盖。房屋内一般都有灶塘,大都砌在房屋中央,也有的砌在门道一侧,灶塘的周围通常摆放着盛水的罐、壶和烧饭用的陶鼎等陶器。

陶器以红陶为主,烧制火候较低,容易破碎。遗址内有很多陶窑,所以这些陶器也都是在当地烧造的。贾湖陶制品制作工艺处于泥片贴筑法向泥条盘筑法过渡的历史阶段,且后者逐渐代替了前者,并有明显的发展规律,为研究这两种成型工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依据。烧陶方法是窑烧与露天烧并存。炊器以鼎、罐为主,汲水主要是小口壶,以盆、钵、碗为主要盛食器,可能已具备了煮、蒸、烧、烤等几种基本的食品加工工艺。

贾湖人石器制作工艺已达到了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程度,整个新石器时代的主要工艺均已具备。石铲等石制工具、精致且锋利,装饰品上隧道孔的出现更是这种工艺的最早实例。制骨工艺发达,骨器种类繁多,制作精巧而规整,有些箭头可与后代的金属箭头媲美。

史前安谧稳定的生活环境造就了贾湖人灵巧的心思与古朴乐观的生活情趔,遗址内除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以外,还出土了不少难得一见的特殊种类器物,包括带有锲刻符号的龟甲和石器,制作精致、保存完好的骨笛和细心琢制而成的石磨盘与石磨棒等。贾湖人之中流行原始巫术与宗教信仰,墓葬中随葬腹内装石子的成组龟甲、权形骨器等原始宗教用具,存在着龟灵崇拜、祖先崇拜、犬牲和用龟占卜的现象。龟甲、骨、石、陶器上均发现形状、大小不同的锲刻符号,其中个别符号与商代甲骨文有相似之处,与原始文字有关。从龟腹内石子可以看出,贾湖人已有百以上的正整数概念,并认识了正整数的奇偶规律,掌握了正整数的运算法则。

骨笛更是旷世难求的奇珍异宝,共有20多支,采用禽类的翅骨制成,管长25厘米左右。它们分属于贾湖遗址的早、中、晚各期,分为五孔、六孔、七孔和八孔多种形式,不少骨笛保存得相当完好,直到今天还能吹奏出动听的音乐。据研究最早期的骨笛实物距今9000多年,笛上开有5—6个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中期的骨笛距今8600年左右,骨笛上开有7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晚期阶段的骨笛距今8200年左右,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以及七声音阶以外的一些变化音。贾湖遗址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画等分符号,表明此时期的骨笛制作与演奏技法应该已经非常成熟了。它们已具有音阶结构,并出现了平均律和纯律的萌芽,可吹奏旋律,且发音准,音质好,尤其是五声音阶骨笛,其音的准确度至今还使人们感到惊异,难以想象是近万年前人类的发明。

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和稻壳印痕以及大批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工具,说明这个时期稻作农业是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主要栽培原始状态的粳稻。入骨中碳十三成分研究也表明贾湖人以食用稻米为主,而非粟、黍类植物。这里的气候环境适合耕种,因此成为水稻的初始起源地之一,是中国稻作农业起源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出土陶器上附着物进行研究还发现9000年前贾湖人已经掌握了酒的酿造方法,有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

贾湖遗址的诸多重大发现,向世人展示了八九千年以前人类社会的绚丽画卷,再现了淮河上游地区史前的辉煌,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为我们研究当时的社会提供了一批不可多得的重要资料。其中的石磨盘、骨笛、陶器、锲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研究我国及世界的农业史、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是世界上同时期遗存中最为完整、丰富、音乐性能最好的音乐实物,是中国竖吹管乐器的祖型,为研究中国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标本。它的发现彻底打破了先秦只有五声音阶的结论,把我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提到八千年前,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等错误认识,对后世中国音乐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㈣ 笛子产生于什么时期

笛子,是我国一种吹管乐器,后来,人们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出土文物中发现了骨笛,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此外,还出土了一个原始时期横吹的铜笛,这些都可以证实,笛子是产生于我国远古时期的。

后来,人们又在河南舞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这些骨笛是用鸟禽肢骨制成的,已有7000余年历史。这些骨笛是竖吹的,它们的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与后来人们所熟悉的笛子具有相同音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后来笛子音调完全一致。

㈤ 萧和笛是源于哪个国家

全都源于中国。

箫的历史

箫的产生,其历史可以追根溯源到远古时期。中国考古学表明,目前出土文物中发现了有距今七千多年的骨质发声器,考古学家称之为“骨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文物,现存浙江博物馆)。这批骨哨是用鸟禽类中段肢骨制成的,古代人将骨骼中的骨髓抽掉,形成一支中空的骨管,然后在管壁上打有孔洞,它们长7厘米左右,管径6--8毫米,略呈弧曲形,在凸弧面上开有二或三孔,可以吹出几个音来,于是就形成了骨哨。尽管考古学家们称之为骨哨,但从它的形状、结构和发声原理同现代箫笛作一比较,已基本上具备了乐器的雏形。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骨哨应该就是箫笛的鼻祖呢?无怪今天有许多管乐大师们都认为骨哨就是今天的前身,因此干脆称它为“骨笛”。那么用竹子做的吹奏乐器又是什么年代形成的呢?《吕氏春秋》中写有:“黄帝命伶伦伐昆仑之竹为管”的记载。据说远古时期气候较暖,中国黄河流域遍长竹子,只是因为后来气候变化,竹子的生长线才南迁到长江流域。伶伦伐竹为管的记载,充分说明了用竹子做乐器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了。据传,后人将伶伦所订的律管编排在一起就形成了古代的排箫。

在虞舜时代,曾出现过一部称之为“箾韶”的古代乐舞,“箾”即是今天的“箫”字。因为这部乐舞主要是用古代排箫来演奏的,所以我们认为《韶》的演奏使箫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大夏》是古代人民歌颂大禹治水为内容的古代乐舞,它共分为“九成”(九段音乐),用“籥”伴奏,又称为“夏竹九成”。竹就是排箫的前身。由此可见从《箾韶》到《大夏》,箫曾在中国音乐史上经历过多年的辉煌时代。周代,曾将我国古代乐器分为“八音”,它们分别是: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乐器,其中“竹”就是指箫和篪。自从国初期的曾侯乙墓的出土,箫做为古代乐器的实物才得以我们亲眼所见。因此提起“丝竹”二字,人们自然会想到这种乐器。
唐代以前指多管“箫”,即“排箫”。
单管箫的管体一般呈圆柱形,通常有6~8个侧指孔,吹奏时,用手指按孔,可控制不同音高。多管箫为每管一音,无侧孔。排箫的称呼最初见于唐代赵璘的《因话录》,《元史》中正式称多管“箫”为“排箫”。
现今单管箫,称“洞箫”。
《通典·乐器》引《世本》:“箫,舜所造。其形参差象凤翼,十管,长二尺。”
今之单管洞箫,唐代以前称“笛”,宋代称“箫管”。
古箫(排箫)有大小之分,大箫称“言”;小箫称“筊”。箫的大小也以管数多少来区分,管数多则为大箫,管数少为小箫。
《广雅·释乐器》:“箫,大者二十四管,无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箫,古代用于宫廷雅乐边棱音气鸣乐器。“八音”分类属“竹”。汉唐以来的石刻、壁画以及墓俑保存了许多吹奏排箫的形象。排箫的种类繁多。从管数(也称“彄数”)组成看,就有十到二十四管不等的十余种。从形制看编管参差排列如凤翼,有呈单翼状的;有呈双翼状的。从制作材料看,排箫除竹质外,还有骨质、石质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质排箫实物为曾侯乙十三管排箫,距今已2,400多年。最早的石排箫实物为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的十三管石排箫,用整块汉白玉雕琢而成,距今约2,500多年。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遗址的商末周初长氏贵族大墓,出土的禽骨排箫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实物,距今约3000年。
箫的起源有二说。一说,出自“籁”。《庄子·齐物论》:“女(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晋·郭象注:“籁,箫也。”二说,出自“籥”。龠,甲骨文作“”。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龢言》:“龠字既象编管。”籥古字为籥龟。《集韵·平箫》:“箫,或作籥龟。参差象凤之翼也。”
唐宋时期的排箫因应用场合或乐种的不同,衍生出“燕乐箫”、“鼓吹箫”、“教坊箫”、“龟兹箫”等。唐代十部伎中,除天竺、康国外,清乐、西凉、龟兹、疏勒、安国、高昌、高丽、燕乐等部伎都采用了排箫,足见它在当时宫廷音乐中的重要地位。一般认为,单管箫出自羌中,四孔,竖吹。汉代也称“羌笛”,简称“笛”。后经京房加一孔,为五孔。汉至唐代一直把横吹和竖吹的两种有侧孔边棱音气鸣乐器统称为“笛”。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长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
魏晋时期,竖吹的单管箫已有六孔,仍称“笛”。故在此以前的竖笛和横笛常被后人相混淆,为了区别比两者,乐家常称排箫为“古箫”。
宋·朱熹《朱子语类·乐》:“今之箫管,乃是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直至宋元以后才逐渐把排箫、洞箫、横笛三者较明确地区分开来。依制作材料来分,有竹质(紫竹箫)、陶瓷(德化瓷箫)、玉(白玉箫)、金属(铁箫)、纸质(纸箫)等。
早在《尚书·益稷》中记载有“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当因韶乐伴奏乐器以箫(当时为排箫)为主而有此称。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 孔(前5、后1),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他曾为素不相识的王徽之吹奏过三段乐曲(即流传千古的《梅花三弄》),在历史上被传为佳话。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伴奏相和歌的乐队中使用。
清代,清《律吕正义后编》记载:“明时乃直曰箫,不复有竖篴。今箫长一尺八寸弱,从上口吹,有后出孔;笛横吹,无后出孔。”

笛的历史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中国的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民间乐曲《小白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一般认为,“笛”的古字是“篴”。但除了《周礼》外,《诗经》、《尚书》、《吕氏春秋》等史籍均未载“篴”,所载边棱音类气鸣乐器多为“籥”、“篪”、“箫”等。然而,当今的“洞箫”都指单管箫,在唐代以前却称笛。我们常常把那时的笛误认为横吹笛,实际上东汉马融的《长笛赋》中所说的长笛、晋代荀勖所作的十二支律笛等,都是竖吹笛。
今单管洞箫由汉代长笛演变而来的一个重要证据是嘉峪关魏晋墓室砖画中可清楚地见到九节形制的竖吹笛与四弦阮咸的合奏图。
至隋代,竖吹笛仍保持长笛的称呼。
《隋书·音乐志中》:“高祖既受命,定令宫悬……笙、竽、长笛、横笛、箫、筚篥、篪、埙,四面各八人,在编钟下。”
又《隋书·音乐志中》:“西凉乐……其乐器有:钟、磬、弹筝、搊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等十九种。”
到了唐代,由于在宫廷音乐中广罗博采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在不同乐种的乐队里有竖笛,也有横笛。为了区别,横吹笛前常缀以“横”字,称“横笛”;而竖笛则直接称“笛”,可见先前“笛”的概念失分清楚。如史籍所载,唐代十部伎中,天竺、高昌、龟兹、疏勒、等部伎中所用横吹笛称“横笛”;清乐、安国、康国、燕乐等部伎中所用的竖吹笛则直接称“笛”;而西凉伎中竖吹、横吹两种笛皆用,则分别称“笛”、“横笛”。
《新唐书·礼乐志十一》:“西凉伎有……笙、箫、觱篥、小觱篥、笛、横笛。”横笛另有“横吹”、“横竹”等称。不过李贺《龙夜吟》诗“卷发胡儿眼睛绿,高楼夜静吹横竹”中的“横竹”,仅为诗韵需要而称。
由于唐代的竖吹类笛中出现了吕才制作的规范化的尺八,它在规模庞大的?乐中恰与长笛和短笛(均为竖吹)配备在同一个乐队里。至宋代,由于横笛的流行,加上尺八又衍生出了“箫管”、“竖笛”、“中管”、“尺八管”等名,因此许多人已搞不清唐代以前的长笛、笛与宋代横笛的区别,以至沈括化了很大力气去解释它们。
《梦溪笔谈》卷五:“后汉马融所赋长笛,空洞无底,剡其上孔五孔,一孔出其背,正似今之‘尺八’。李善为之注云:‘七孔,长一尺四寸’,此乃今之横笛耳,太常鼓吹部中谓之‘横吹’,非融所赋者。”
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类》里也作过这样的澄清:“今之箫管乃古之笛,云箫方是古之箫。云箫者,排箫也。”
约明代起,直接称单管洞箫为“箫”。
《明会典·工部三·仪仗二》:“箫,十二管(支)。以竹为之,长一尺八寸,间缠以弦线有六孔,前五后一。”对已形成的“箫”的新概念。
明末清初人张尔歧在《蒿菴闲话》中也认为:“洞箫,即今所吹单竹箫,古人正名为笛。今所谓笛,则横吹耳。”
清末朱珔在《文选集释》中也有作过类似的说明:“至古笛多用竖吹,而今则横吹,犹之古箫用比竹,今箫则用单竹。而今之箫直似古之笛,乃后世所变改耳。”

㈥ 骨笛的出现将我国可考证的音乐历史推向几年前

骨笛将中国音乐可考的历史上溯到8000多年前。贾湖遗址出现的笛子就是对我国悠久历史的最好的证明,由于这个笛子是在贾湖遗址发现的所以他被成为贾湖骨笛,而且这个骨笛的出现,不仅仅证明了我国有救了历史,还将我国历史向前衍生了近4000年。因为根据精密的仪器检测,发现这个骨笛执着于8700年之前。

贾湖骨笛出土于1984年,到2001年总共发掘了七次,出土的骨笛有30多支。其中有三分之一左右是完整的,剩余的有残器,也有半成品。出土的骨笛中并不是完全一样的,它们的长度参差不一,孔数也不同。

贾湖骨笛重大价值

1987年,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舞阳县贾湖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墓葬中发现了骨笛的十多件。(《中国文物报》87年12月11日)骨笛系用猛禽翅骨或腿骨截去两端骨节制成的,一般长20厘米左右,直径1.2—1.5。一端稍粗,一端较细,多数正面钻有七个音孔,无笛膜孔,上端亦无洞箫的山口。形制固定,制作规范,个别音孔旁还凿有一小孔。

其中一件七孔骨笛保存完好,吹奏时竖持,将骨笛上口与嘴构成一个适当的倾斜度,方能使之发声。经试吹得知此骨笛已具备音阶结构,其律制是属于中国传统的三分损益律。

阅读全文

与骨笛发明于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
志诚商标公司上班 浏览:160
出租土地使用权的税率 浏览:139
日本商标注册多少钱 浏览:75
商标注册证天猫 浏览: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