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社阶段

创造社阶段

发布时间:2022-08-05 11:14:07

创造社的历史及其成员

又称“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新文学团体

1921年1月4日,周作人、郑振铎、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在北京成立以“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的文学研究会。

作为响应,1921年6月上旬,留学日本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于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

撰文

成仿吾痛斥“整理国故”

1923年11月18日,成仿吾在创造月刊第28期发表国学运动之我见,斥责整理国故是倒行逆施的狂妄。

早在论国故学一文中提出“整理国故”的主张,提倡从训诂、校勘、引导人们理头于故纸堆中,说“被马克思、列宁、斯大林牵着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汉”,“我只希望尽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们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对此,成仿吾指出:国学运动的实质“只不过是要在死灰中寻出火烬来满足他们那‘美好的昔日’的情诸,他们是想利用盲目的爱国的心理实行他们倒行逆施的狂妄”。

成仿吾诗作

1927年9月,成仿吾于创造社该月版《流浪》发表诗作《静夜》,表达了诗人心中的苦闷,彷徨以及对理想的憧憬和向往。

一、死一般的静夜!我好像在空中浮起,渺渺茫茫的。

我全身的热血,不住地低声潜跃,我的四肢微微地战着。

二、我漂着,我听见大自然的音乐。

徐徐的,清清的,我跟着他的音波,我把他轻轻吻着,我也飞起轻轻的。

麦克昂作品

1928年5月1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11期发表麦克昂的文章桌子的跳舞。文章指出:“没有时代精神的作品是没有伟大性的”。

作者认为:“我们的文学家假如有无产阶级的精神,那我们的文坛一定会有进步”。“我们的目的是要消灭布尔乔亚阶级,乃至消灭阶级的,这点便是普罗列塔利亚文艺的精神”。

彭康谈“健康”和“尊严”

1928年7月10日,在《创造月刊》第1卷第12期发表了创造社成员彭康的文章《什么是“健康”和“尊严” ——〈新月的态度〉底批评》。

彭康在文章中针对《新月》杂志的发发刊词,回击了新月派的挑战,他指出:“折辱了他们的‘尊严’,即是新兴阶级获得了尊严。‘妨碍’了他们的‘健康’,即是新兴阶级增进了健康”。

创造社要求战士社道歉

6月12日,就《青年战士》第4期复活号上,造谣说“创造社为共产党之爪牙,曾领受第三国际之宣传费”一事,创造社委托刘世芳律师致函青年战士社,要求该社登报更正道歉。

8月14日,青年战士社函复刘世芳律师,认为此事与法律问题无涉,系国民党与共产党言论政治之争,并继续造谣诬蔑,大肆攻击共产党。

1928年以后,郭沫若避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和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学的研究;成仿吾赴法留学,回国后到革命根据地从事教育工作;后期创造社的一部分成员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先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其中专门从事理论活动的彭康、朱镜我等,以后都转入“中国社会科学联盟”工作。而曾作为创造社当年发起人之一的田汉,早已另组南国社从事戏剧活动,张资平则另开书店,无形中脱离了创造社,以诗人出名的王独清则被清除出社。

1929年2月创造社终于为国民党当局封闭。随后创造社、太阳社的成员与包括鲁迅在内的进步作家合作,于1930年初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而在中国整个30年代兴起了影响深远的左翼文艺运动。

(1)创造社阶段扩展阅读:

创造社的成果

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

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创造社

⑵ 请问哪位好心人能给我中国古代文学史以及现当代文学史,还有外国文学史资料么邮箱[email protected]

北大版的《现代文学三十年》复习笔记 (绪论)
一、历史发展进程:9 n( `1 W F: e2 n1 o
首先,这个进程是现代文学30年在几千年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是如何发展的。: h0 w& n7 j$ n7 t
现代文学是几千年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根本的转折点,是彻底的,是前所未有的;中国几千年传统旧诗达到了辉煌的顶点,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所以现代新诗只能破旧立新走一条完全不同的新路。# r# O+ }9 P# v' u6 y( n

第二,是指现代文学自身的历史发展阶段。
1、现代文学开始的时间是1917年前后。“前”,其一指1915年《新青年》创刊,新文化出现萌芽,当时是在上海创刊,称作《青年杂志》,再向前推可推至晚清时期。近代文学、晚清文学是现代文学的先声。1 j5 g1 ]& c: v8 X2 Q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主要背景,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后”,指1919年,《新青年》在文学革命运动过程中的作用——特殊的阵地。
2、现代文学30年发展中的几个主要阶段。( o* R9 t- p8 }- \. e
以一系列重要的文学运动、文学理论为标志进行划分。
1917-1927——“五四”文学时期;) n) [6 ]. p; N3 ~
1928-1937——“左翼”(革命)时期的文学;) Y' s# g \8 f) E& ?1 F
1938-1949——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 B0 T) T; J) j1 L& Y I
首先,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即1917年开始的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为口号的文学革命,主要是以语言表现形式的改革为核心的文学革命运动,至于文学内容的改革还比较模糊。0 a; D v' J1 n4 }1 a9 B' e; [0 k9 F5 p
革命文学是1928年前后掀起的又一场文学革命运动,着重探讨文学内容的深入发展,要求文学和社会革命、实际生活相结合,在内容的层次上对文学的变革提出了深层的要求。
第二个阶段“五四”新文学不断走向成熟,出现了内容上比较激进的“左翼”文学思潮,也出现了文学自由化、多元化的文学思潮,即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等等京派、海派为代表的……(此处未记全)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出现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 f: ~4 {/ U6 ^8 i# _+ M
第三个阶段更多由政治形式所规定,文学又出现了一次带有显著特色的变化,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以抗日救亡为中心的文学热潮,“抗日救亡”是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一切文学形式都围绕抗战而发展。4 p5 K* H! Q0 F8 y) b% ^3 i7 ~
1942年后,现代文学显著地出现了以地区为特色的现象。其一,以陕甘宁地区、延安、广大农村为代表的 党领导的解放区文学,主要描写对象是农民、农村土改;其二,是以大中城市广大地区为代表的国统区文学,突出描写对象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广大市民的命运。
1949年7月在北平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代会,标志着解放区文学与国统区文学的合二为一,标志着现代文学历史阶段的结束,同时标志着当代文学历史阶段的开始。在会上,周扬和茅盾分别代表解放区和国统区做了主题报告,郭沫若做了总报告。% K& K5 |' X& N( n
思考:现代文学三个阶段如何显示了相对独立性和主体联系的特色?9 { w8 P' v! z G
二、现代文学的本质特征:: s7 R; G8 ?# {7 E+ u: M0 j) c
1、现代文学的一般特征:8 X$ x+ P( A6 M6 B# ] i2 ~( n- f1 N
集中地出现了大批著名作家作品,形成众多风格流派、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新月社),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以作家背景为主的阵营:其一是以留日作家为主的东方文化阵营;其二是以留欧、留美作家为主的西方文化阵营。
现代文学始终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文学运动而发展。
2、本质特征:( G1 i$ s! L( M! z/ c
(1)高度集中体现了新与旧的冲突和交接、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纵向) 例如周作人
(2)中与外的沟通和融汇。(横向) 例如鲁迅
(3)始终是与时代社会的发展同步进行的,相辅相成,互为依存。具有自觉的崇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人生的现实主义风格是基本的风格流派。
第一讲 “五四”文学革命的背景、意义和初期新文学创作& F# z8 P e: l9 O! [
范围较大的问题如背景一般以小题考察,而比较具体的方面一般考大题。1 o4 c P+ R) [ ]7 _
一、背景与意义8 L8 X6 @8 o+ z# f4 N
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向现代转型,中国的有识之士几乎一致地看到:中国要走向现代化的进程,最重要的是人的精神的健强,是民族的醒悟。因此,“五四”时期,文学被推至前所未有的地位。“五四”文学运动有广泛的基础,即从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三个变化,即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维新派为主的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真正揭开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崭新的一页,真正体现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的眼光,体现了现代文学对传统文学又继承、又批判、又创新的文学发展观念。“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社会从古代、近代到现代根本转型的一个独特的切入点。' N- I/ {0 u4 R+ l' o E2 R
二、晚清文学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6 D4 t9 o' G. s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各种维新思潮的发展,晚清文学呈现了一种繁荣局面。晚清文学的繁荣,体现了外国文学对中国的影响。晚清文学显示了一种把文学推向现代化的趋势。
影响:
1、文学观念的变化和现代性文学格局的形成,最重要体现在晚清文学明显强化和提高了小说和戏剧这两种文体的地位,明确小说、戏剧、诗歌、散文为平等并列的四大文体,是对传统文化的革新,这种观念转变,奠定了“五四”新文学整体格局的基础。
2、对翻译文学的高度重视。1896年-1916年,翻译外国小说800多种,林纾翻译的小说被称作“林译小说”,形成当时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繁荣了晚清当时的文学作品,对“五四”新文学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很大的影响。. `1 c4 H/ j+ h; R9 A( t. `) j
3、晚清小说创作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以梁启超为代表提出小说界革命,在艺术上不成功,但因特别追求小说的社会意义,明确反对把小说看作游戏和娱乐,追求它的社会意义,这种追求实际上就是茅盾、叶圣陶等人文学研究会强调为人生服务的现实主义创作的先声(四大谴责小说)。晚清小说初步吸取和运用了一些西方小说的新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加强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直接取材于现实中的人和事,甚至出现了对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刻画,为新文学作家实现小说的根本转变提供了必要的经验。& l7 m% f, |. h8 W4 q6 I+ n
4、晚清出现了话剧的萌芽。
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是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1907年演出《茶花女》,是第一部登台演出的话剧。4 {$ E: P6 P" c. D3 `( E! p& K
三、《新青年》的重要作用及“文学革命”口号的正式提出8 `5 V3 e* m; g) x) {$ d* T
《新青年》是综合性文化刊物,而非纯文学刊物,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主编陈独秀,最初称为《青年杂志》。它是整个“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期间代表着新文学、新文化阵营向旧文学、旧文化进攻批判的主要阵地。当时几乎所有重要的文学理论、口号、文学作品都是在《新青年》上发表的。1917年1月、2月,胡适和陈独秀分别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五四”新文学最初一批重要作品就是在《新青年》上刊登的,最重要的是1918年1月首次刊登胡适等人创作的白话新诗。同年5月,刊登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标志着“五四”新文学创作实践的正式开始。
“五四”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同时出现了一个创作群体,称作“新青年”作家群。同时还出现了其他一些刊物:《每周评论》、《少年中国》、《星期评论》、《新潮》,以《新潮》为核心,也出现了“新潮”作家群。
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q4 {& J3 d$ X& C( E9 l. c4 p
1920年,白话文终于取得了正宗地位,北洋政府被迫承认白话文为国语。
四、“五四”新文学进程中封建复古势力的反扑
两个复古派:学衡派,20年代初期南京东南大学教授组成;甲寅派,以章士钊为代表。
五、“五四”新文学初期的创作实践
白话新诗的尝试,1920年3月胡适出版《尝试集》,是中国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1918年5月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无韵诗;同年7月又发表《窗纸》、《无聊》,是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4 n6 n3 e9 y( y+ y5 g9 d0 q
初期白话诗人的贡献与不足:
1、坚持用白话写诗;1 A0 n+ {, g+ @. e
2、语言与体式上创立了自由、无韵、散文诗体等。2 d2 {5 z, v0 u
不足是:缺乏感情、想象力,结构松散、缺乏韵律美。
其他小说、戏剧、散文做一般了解。
思考:晚清文学观念的变化对“五四”新文学有哪些影响?
第二讲 鲁迅出现的意义及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和文学史地位( E) B, u7 A- f, x% {+ m2 _ R
一、鲁迅出现的文学史意义:3 X2 G2 ~0 I* o! g: t: M
(一)鲁迅并不是单独出现的,是“五四”新文化、新文学运动中的一批文学巨匠中的一个,但他是独特的一个,其独特体现在:他是“五四”那批人中真正把文学当作自己终身职业的人。因此他有高度的自觉意识,有明确的追求目标,有坚定的执著追求,这些决定了鲁迅站在新文学的制高点上。# U; ~4 W1 O2 M S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种思想家的特质,鲁迅的全部创作都围绕着一个核心——改造国民性,即立人思想。著名文艺批评家李长之先生在《鲁迅批判》中指出,鲁迅的作品特别是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几乎都与死亡有关。之所以如此普遍地关注、描写着死亡在于鲁迅认为人应当积极地生存——“向死而生”。著名的文艺批评家、鲁迅研究专家还有李健吾先生。
(三)鲁迅的全部创作及其独特的个人人格魅力显示出一种现实战斗精神,一种现代反抗意识。鲁迅超越了个人人格特征,显示出一种民族魂。
(四)显示了鲁迅对现代文学在多种文体形式上有一种积极的开拓,并且显示了新文学非常丰富多彩的文学风格的形成。创造了中国现代最早的散文诗作品《野草》,最早尝试现代杂文,并且经过他成就了杂文的辉煌。" _3 S e- H+ }) n+ `9 M% o1 V
鲁迅的出现是一个独特的事件,他一出现即是一座高峰,他一出现就是成熟的、丰富多彩的。' l. s6 ^1 c) V( l
二、鲁迅的文学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及地位。, z# h0 F) u1 k2 p n9 z
(一)鲁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鲁迅文学创作的核心:
1、对农民关注本身就显示了鲁迅作为一个思想性作家的独特意义,农民问题是中国的根本问题,思考农民即是思考中国的本质,反映了鲁迅深刻独特的眼光和深度。
2、其关注并不是平面化、简单化的,并不是就农民而论农民的,而是把农民的性格和命运与整个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思考,甚至与整个人类命运结合在一起思考。
3、对整个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鲁迅的启发、领导和带动下,20年代出现乡土文学热潮,而鲁迅是开创者。随后,在30年代,在鲁迅影响下加上左翼革命文学的推动,再次出现描写农村和农民的高潮,特别是30年代初、中期,进步作家、有识之士无人不写农村,无人不关注农民,典型的如曹禺写了描写农村的作品《原野》,洪深写了《农村三部曲》,茅盾写了《子夜》,王统照(文学研究会成员)写了《山雨》,因此30年代被人们称为“子夜、山雨季”。(课本P.364)! W' [, {$ w* K! K
40年代解放区出现赵树理、孙犁、丁玲、周立波等全面描写农村的新高潮。鲁迅对农民的关注对中国文学来讲始终是一个绕不过去的主题。6 q9 `2 _! a" _/ k; m
(二)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1、把眼光集中在对知识分子性格和命运的思考方面,实际上显示了鲁迅对中国社会又一本质问题的思考,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描写。由于鲁迅有一个深刻认识,他充分认识到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最具有觉悟的一个阶层,他们往往最先觉醒,最先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知识分子也带有自身的严重缺陷:犹豫不决、瞻前顾后、计较个人得失,摆不正个人与时代的关系,达到了对民族命运思考的深度。
2、是和对自我的剖析结合在一起的无距离的创作,《一件小事》、《孔乙己》、《孤独者》、《在酒楼上》、《伤逝》。
3、在现代文学史上有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受其影响的主要有叶圣陶《倪焕之》、郁达夫小说、柔石《二月》、巴金《家》、《春》、《秋》、《寒夜》、老舍《四世同堂》。! A. B, v4 Y" u9 A9 z* l0 H
(三)对妇女命运的关注和描写的文学史意义:" z$ N+ @* A! J1 X. ~3 u1 E3 P H0 u7 ]
1、妇女问题是衡量一个民族解放的重要尺度。
2、作品对女性形象的描写集中体现两方面:(1)对妇女自身解放的要求给予了充分理解,对其遭遇给予深切同情;(2)揭示了中国妇女的自身弱点与局限,女性形象在鲁迅笔下显示了不同类型,构成一个体系——系统而深刻。祥林嫂、单四嫂(《明天》)、爱姑(《离婚》)、子君各代表不同类型,各有不同侧重,但都围绕婚恋问题。& B& W- k$ T2 _& w3 C3 O
3、重大深远的影响:丁玲《沙菲女士的日记》,曹禺剧中人物,沈从文小说。
三、鲁迅文学创作在艺术上的价值和意义:" S {! [. \4 D) t% Q3 r
(一)鲁迅在艺术创作上对传统文学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充分继承传统文学精华,同时广泛吸取、借鉴了外国文学的特长。6 H# H) V: d9 |
特别注重白描手法的运用,对人物描写注重对其自身的描写,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完成人物性格。小说的结构方式也继承了传统文学,如《阿Q正传》——纪传体、章回体。很多注重人物心理的描写是对外国文学的借鉴,如《明天》、《肥皂》。此外,鲁迅形式上借鉴日记体、对话体,场景描写在淡化情节方面吸取外国文学的手法。在小说中将古今中外融为一体,显示出现代小说的品位。! e! b, q; i8 K# }9 o
(二)总体风格上,既体现为一种最清醒的现实主义风格,又表现为一种多种风格并存的格局。有现实主义即传统现实主义,有浪漫主义——《故事新编》,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抒情散文诗《野草》,多种风格相兼并蓄。. I& _& g1 K8 D' L" N) ]( M" [
鲁迅风格的难以概括就是他的风格。
第三讲 郭沫若新诗创作的价值,史剧创作的地位及浪漫主义风格的开创5 j& e3 g% d! S
一、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独特价值。; }, T% E0 B; Z+ f- D
二、郭沫若史剧创作的独特意义。
三、郭沫若创作的浪漫主义风格和文学主张。& a0 h: P ~7 A* S0 v1 F5 k
一、集中体现在两方面:& G$ X( f+ f0 ]* l! f1 ]& k' M+ P. G
(一)从时间上和艺术上,郭沫若的诗歌创作都不是现代新诗中最早和最好的,他是现代新诗格局真正的奠定者,是一代诗风的开创者,确立了现代新诗的基本形式:诗体高度自由,语言绝对白话,写作过程无拘无束,诗人情感饱满充实。但也有明显的局限与不足:过于自由、过于放纵,使新诗处在一种无边无际,毫无规范的形态。+ K5 ]! g- b+ ^; c: f
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开一代诗风。《女神》的贡献:一,把五四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向了极致 二,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飞了起来。( M U* ~, N. q
(二)形成一种总体而又具有鲜明个性的审美风格。
整体的美、气势的美和个性的美,不以某一首诗显示其成就,每一首诗又不以某一句显示其价值,而在于整体的美,整体的气魄、胸怀与情感,确立了郭沫若新诗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审美地位。% Z7 @& i) I, q6 |4 J9 C
二、史剧创作。
“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求似”就是历史精神的尽可能真实准确的表现与把握,“失事”是在此前提下,“和史事是尽可以的出入的”
(一)敏锐的政治目光和大胆的艺术创新,观念和手法的创新,他反对历史剧主要是真实地表现历史,主张要敢于创造历史,要让人们在剧中看到对历史崭新的解释,并大胆改写历史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虚构历史人物和有关情节。《屈原》5 o# g6 U% X! m* i2 C0 G" R, r
(二)郭沫若的史剧创作更多体现了诗的特质——更多是诗味而不是剧味,反映了诗剧合一的浪漫主义本质。诗中有剧,剧中有诗,集中在诗人浓厚的、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抒发上。
三、郭沫若的文学主张及对创造社的影响。0 Z; a: k+ o. T+ v3 |$ r* [' \% n
(一)郭沫若的美学主张:
1、崇尚主情主义,崇尚抒情、注重自我、主观抒情。
2、强调感情自然流露,自然抒发,主张艺术形式绝对自由,打破一切限制条条框框。
3、未忘记文学的社会功能:为艺术而艺术——为人生。 R: _2 y# T4 C7 a5 p X+ |: X3 Z
这种主张与追求对创造社有重要影响与作用。+ y! ^. L7 D7 t( {0 o, Z5 Y- B
创造社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后期。
! k9 ^- k$ R, ?' q! m2 i [
第四讲 茅盾文学创作的价值、文学史地位及现实主义风格的追求
茅盾文学创作处于第一、第二阶段之间。现代文学九大家:鲁、郭、茅,巴、老、曹,艾、丁、赵。
一、茅盾的文学主张及其文学研究会所产生的影响。% f! e8 g+ t6 h1 u f! x( ?7 }0 w& ~
△二、茅盾文学创作道路所显示的典型意义。
三、茅盾对现代长篇小说所作出的独特贡献。0 I s" F" `1 I
一、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D3 k, \. f6 g9 W, {+ a
(一)其文学批评有鲜明的针对性、完整系统性。2 i- a7 B! c+ _' V8 ?- i0 A
1、鲜明而系统地提出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继承了晚清以来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并且进一步地使之系统化、明确化,明确提出文学应该是一项工作,是一项对人生有着重要作用的急迫、切实的工作,认为把文学当成游戏和消遣的时代永不再返,文学应担当起指导人生、影响社会的责任。( S E& G7 j2 B. f4 G3 v" w- R
2、提出文学最根本的艺术功能应是真实的、客观的甚至冷静地描写和反映社会生活,最大限度控制作家自己的感情。
3、强调在客观真实中挖掘典型,是最初的现实主义创作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K, \' h0 @: }/ l4 [. d
(二)茅盾现实主义理论形成的原因。6 x+ x0 t7 r* R0 \! m- F
1、在新文学第一阶段长期、专门从事文学批评和理论研究(一年);) }2 K8 W, e1 N5 m
2、对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有积极的继承;
3、充分吸取外国文学一些思潮,受法国左拉自然主义影响很深;
4、1921年担任《小说月报》主编,使之成为发表新文学作品的阵地,显示出鲜明的现实主义倾向,发起创立文学研究会,他的文学主张也成为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主张,文学研究会明确提出现实主义……(此处未记全),系统形成了现实主义创作思潮,形成现代文学史上贯穿现代文学始终的一条主线。
△二、典型意义。
由准备而开始而发展成熟,不断深化地发展演进的过程。- }- {0 ^- V5 p, l" [5 h" C7 `
1、准备期(1916-1926),从事理论批评,包括翻译、介绍等,是理论和生活的积累期。
2、正式开始文学创作的起步阶段(1927-30年代初),创作《蚀》三部曲,《野蔷薇》,初步显示出现实主义风格特色。
3、成熟期和高峰的到来(30年代-抗战爆发),代表作《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
4、抗战爆发后,转化、深化时期,《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转化主要体现在逐步流露出作家敏锐的主观感受,创作的视点(视野)在发生变化,《子夜》是俯视图,是全景图;《腐蚀》则浓缩了、集中了,是解剖图。( T# P: O( g# Z( Q
三、贡献1 C/ b3 U: K) A+ t& _2 F
善于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和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在《子夜》身上人们看到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成功与成熟。0 K' v( I' P$ a+ X/ C2 U4 t5 i. ^4 N
1、《子夜》显示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宏大而严谨的结构,整个作品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了多种矛盾:外国资本与民族资本,民族资产阶级内部,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与农村的天然的关系,反映了当时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方方面面,集中展示的是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作品线索杂而不乱,有条不紊。* v* J5 F$ J! }- J& e2 {) D
2、《子夜》最成功的是塑造了吴荪甫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揭示人物性格随社会发展变化的命运,以故事和情节刻画人物,同时又以人物来带动情节发展,写事写人融为一体,合二为一。
3、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成功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多处用细节表现有历史跨度的东西,场景、环境描写(赵伯韬、吴荪甫),心理描写(杜竹斋)。语言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与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客观、准确、冷峻,人物语言充满鲜活的、个性化的特点,符合各自的身份地位。人物语言越鲜活,越富有个性化,越显示出茅盾叙述语言的客观、准确、冷峻。
四,开创了新的文学范式,全新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模式[社会剖析小说]. I% j/ T- i$ a7 F/ h

⑶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全文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成仿吾
一 文学革命的社会的根据
一个社会的现象必定有它所以必然发生的社会的根据。那么,我们这个十余年来的文学革命的社会根据究在那里?
据我的考察,应该是这样的:——
A.辛亥革命,民主主义对于封建势力的革命的失败,及帝国主义的急进的压迫,使一部分与世界潮流已经接触着的所谓智识阶级一心努力于启蒙思想的运动。(所谓新文化运动)
B.这种启蒙的民主主义的思想运动势必要求一种新的表现的手段。(国语文学运动)
但是,当时那种有闲阶级的“印贴利更追亚”(intelligentsia=智识阶级)对于时代既没有十分的认识,对于思想亦没有彻底的了解。而且大部分还是些文学的人物,所以他们的成绩只限于一种浅薄的启蒙,而他们的努力多在于新文学一方面。所以后来新文化运动几乎与新文学运动合一,几乎被文学运动遮盖得无影无踪;实际上,就可见的成绩说,也只有文学留有些微的隐约的光耀。

二 文学革命的历史的意义
历史的发展必然地取辩证法的方法(Dialektische Methode)。因经济的基础的变动,人类生活样式及一切的意识形态皆随而变革;结果是旧的生活样式及意识形态等皆被扬弃(Aufheben奥伏赫变),而新的出现。
近代的资本主义激潮的来侵早就把我们旧日的经济的基础破坏,欧战中我们更有了近代式的资产阶级及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的“印贴利更追亚”,文学这意识形态的革命渐不能免,而解决这一切的关键也已伏在“文”和“语”的对立关系。
文学在古代和当时的语言没有分离互异的道理。后来渐由修词的工夫,因袭的固执与特创的废语(如秦始皇之“朕”等)等的合作,“文”和“语”才逐渐分离至于互异。但是“语”的成分及它在“古文”以外的势力是不可抹杀的。
佛典的翻译,大约是因为问答法和普及的关系,使语体显然形成了一大流脉。后来更由词典的发达与小说的勃兴,使这里的“质的变化”的发生只缺少了些微的“量的变化”。他方面。文体逐渐发展到了尽头,对于新的内容的表现成了一种桎梏,只坐待时钟的高响——文体永远被“奥伏赫变”的时刻。
最后这些微的量来了,由外国文兴新思想的方面,于是这桎梏被粉碎了。新发展的内容取新的形式翱翔于新开的天地。

三 文学革命的经过
文学革命的史实可以不须在这里多写。我现在只略述大概的经过。而且与新文化运动对照着,因为前者在理论上是后者的一个分野,它们有许多共同的趋向。
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种工作为就旧思想的否定(Negation),第二种工作为新思想的介绍。但这两方面都不曾收得应有的效果。这是因为从事这两种工作的人们对于旧思想的否定不完全,而对于新思想的介绍更不负责。我们只要一说运动开始不久就有所谓国学运动的出现,胡适之流才叫喊了几声就好像力竭声嘶般的回了老巢,猛吸着破旧了的酒瓶想获得一点生命的力,其余一些半死的大妖小怪也跟着一齐乱喊;我们只要一看研究系共学社张东荪等所翻译的那些要通不通的译本;我们只要一看梁漱溟著的不三不四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但是最不幸的是这些“名流”完全不认识他们的时代,完全不了解他们的读者,也完全不明了自己的货色。这是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不上三五年就好像寿终正寝的原故。他们不知道那时候的觉悟的青年已经拒绝了他们的迷药,他们本应该背着药笼到资本主义安定的国家去讨饭吃的呀!
文学运功在它的初期大致与新文化运动有同样的倾向。胡适之流始终不能摆脱旧的腔调,文学研究会的翻译也大可与共文学社媲美。与“国语运动”相对的有“新式标点”派,其实他们只是乱点。
维持文学革命的运动使它不至于跟着新文化运动同归的是民十以后的创作方面的努力。这时候,创造社已正式登台,不断地与恶劣的环境奋斗。它的诸作家以他们的反抗的精神,对一般青年给与了不少的刺激。他们指导了文学革命的方针,率先走向前去,他们扫荡了一切假的文艺批评,他们驱逐了一些蹩脚的翻译。他们对于旧思想与旧文学的否定最为完全,他们以真挚的热诚与批判的态度为全文学运动奋斗。
有人说创造社的特色为浪漫主义与感伤主义,这只是部分的观察。据我的考查,创造社是代表着小资产阶级(bourgeois)的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浪漫主义与伤感主义都是小资产阶级特有的根性,但是在对于资产阶级(bourgeois)的意义上,这种根性仍不失为革命的。
是这种创作方面的努力救了我们全文学革命的运动。创造社以反抗的精神,真挚的热诚,批判的态度与不断的努力完成我们的语体。由创造社的激励,全国的“印贴利更追亚”常在继续地奋斗,文学革命的巨火至今在燃,新文化运动幸而保存了一个分野。

四 文学革命的现阶段
我们的文学革命现在究竟进展到了怎样的阶段?
A. 我们的文学运动现在的主体
主体——智识阶级
我们的文学运动
内容——小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Ideologie意德沃罗基)
媒质——语体,但与现实的语言相去尚远。
形式——小说与诗居多数,戏剧甚少。
实地分析的结果如此,理论上亦应该如此。这都是由小资产阶级的根性发源出来的。
创造社素来对于完成我们的语体非常努力,它的作家们没有一刻忘记这一方面的努力,实际上他们的成功由于这一方面的努力的亦不少,但他们以前的三个方针:
A:极力求合于文法,
B:极力采用成语,增造语汇,
C:试用复杂的构造,
他们在应用这三个方针的时候,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会与现实的语言相离那么远!
离开文学本身,在文学可以影响的范围内,也有几宗现象可以注意:
甲:各大书店现在还出文言教科书,
乙:许多国语教科书尚多不通的语句,
丙:新式标点还在流行,依旧在乱点。
关于文学革命的现阶段的考查还有北京一部分的特殊现象必须一说。这是以语丝为中心的周作人一派的玩意。他们的标语是“趣味”;我从前说过他们所矜持的是“闲暇,闲暇,第三个闲暇”;他们是代表着有闲的资产阶级,或者睡在鼓里的小资产阶级。他们超越在时代之上,他们已经这样子过活了多年,如果北京的乌烟瘴气不用十万两无烟火药炸开的时候他们也许永远这样过活的罢。

五 文学革命今后的进展
由以上历史的考察,我们就可以决定文学革命今后的进展么?
不,这断乎不可以。
文学在社会全部的组织上为上部建筑之一;离开全体我们不能理解一个个的部分,我们必须就社会的全构造研究文学这一部分,才能得到真确的理解。
我们要研究文学运动今后的发展,必须明白我们现在的社会发展的现阶段;要明白我们的社会发展的现阶段,必须从事近代资产阶级社会全部的合理的批判(经济过程的批判,政治过程的批判,意识过程的批判),把握着唯物的辩证的方法,明白历史的必然的进展。
我们可以简单地这样申述:——
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了最后的阶段(帝国主义),全人类社会的改革已经来到目前。在整个资本主义与封建势力二重压迫下的我们,也已经曳着跛脚开始了我们的一个分野——却还睁着双眼,在青天白日里找寻以往的迷离的残梦,
我们远落在时代的后面。我们以一个将被“奥伏赫变”的阶级为主体,以它的“意德沃罗基”为内容,创制一种非驴非马的“中间的”语体,发挥小资产阶级的恶劣的根性。我们如果还挑起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的责任起来,我们还得再把自己否定一遍(否定的否定),我们要努力获得阶级意识,我们要使我们的媒质接近农工大众的用语,我们要以农工大众为我们的对象。
换一句话,我们今后的文学运动应该为进一步的前进,前进一步。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

六 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团结起来!
资本主义已经到了他的最后的一日,世界形成了两个战垒,一边是资本主义的余毒法西斯蒂的孤城,一边是全世界农工大众的联合战线。各个的细胞在为战斗的目的组织起来,文艺的工人应当担任一个分野。前进!你们没有听见这雄壮的呼声么?
谁也不许站在中间。你到这边来。或者到那边去!
莫只追随,更不要再落在后面,自觉地参加这社会变革的历史的过程!
努力获得辩证法的唯物论,努力把握唯物的辩证法的方法,它将给你以正当的指导,示你以必胜的战术。
克服自己的小资产阶级的根性,把你的背对向那将被奥伏赫变的阶级,开步走,向那龌龊的农工大众!
以明了的意识努力你的工作,驱逐资产阶级的“意德沃罗基”在大众中的流毒与影响,获得大众,不断地给他们以勇气,维持他们的自信!莫忘记了,你是站在全战线的一个分野!
以真挚的热诚描写在战场所闻所见的。农工大众的激烈的悲愤,英勇的行为与胜利的欢喜!这样,你可以保障最后的胜利;你将建立特勋,你将不愧为一个战士。
革命的“印贴利更追亚”团结起来,莫愁丧失了你们的镣铐!

二三,一一,一六于修善寺

——1928年2月1日《创造月刊》第1卷第9期

⑷ 中国现代文学史 3个阶段名称

①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
②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
③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

⑸ 现代文学史串讲笔记(自考复习用)

名词解释 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 2, 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 3, 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 4, 解放区文艺运动: 5,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主席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 6,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 7,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 8, 街头诗运动: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 2003年北师大现代文学史串讲资料(简答与论述部分) 三、简答与论述 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 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 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 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 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 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 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 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 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 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 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 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 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

2003年北师大现代文学史串讲资料(基本知识和名词解释) 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逊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基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逊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准冷静。 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 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变化,在民族化,大众化的创作中,显示了自己独特的追求。 10、30年代初中期曹禺《雷雨》《日出》等作品,真正显示了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结合现代话剧的发生、发展来论述曹禺是真正意义上的话剧奠基人? 中国的话剧从世纪之初的引进,一直到曹禺《雷雨》《日出》问世,人们才领略到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魅力。是种高雅艺术,曹禺在某种意义上讲,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最卓越的开拓者,是中国的话剧的奠基人,是他奠定了中国话剧由引入发展到走向成熟的基业。现代的话剧作为一种移植的艺术品种,在新文学中起步并不晚,经过胡适、田汉、洪深、欧阳予倩这四位奠基人的积极努力,一直在推动着话剧的发展;现代话剧的发展,一直没有得到高度的认同,一直没有真正感受到话剧的真正魅力。曹的出现,《雷雨》《日出》的问世,中国的读者和观众才真正为话剧所震撼,所倾倒,中国现代话剧真正走向成熟,严格地讲是从曹禺的剧作问世后才开始的。两部作品一举奠定了曹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曹禺的话剧创作从艺术结构、人物形象、语言形式,从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显示了中国现代话剧的价值。是最中国的,也是最不中国的,他懂得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方法,他表现的是中国典型的传统的,中国式的情节,这就是最中国的。因为他懂得话剧的是外国的剧种,有其特点要了解,以语言为主,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情节,又是最不中国的。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把中国的话剧引入中国戏剧,曹是第一人。充分显示悲剧的力量,在舞台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成就中国戏剧,他一出现就是高峰,他的存在是为话剧而存在的。 结构上的,生活戏剧化,冲突,善于运用偶然、巧合来构造激烈的戏剧冲突,在偶然中寓示着必然,在巧合中蓄含着必须,力图把握命运和命运的难以把握。(这段话我没有记全,要听一下录音)。【话剧的发展脉络(中国现代话剧史的发展);话剧发展中哪些人做出什么贡献;曹禺对话剧的贡献。】 11、为什么说鲁迅的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为什么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这么成熟、深刻)? 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论述,鲁迅的生活经历,思想基础,审美追求,决定的,也是由时代历史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决定的。生活方面:在人生经历中对国民的劣根性有深刻的认识,所以鲁迅的作品一出现就是成熟的,在新文学以前,他就虑过‘立人’的思想,在确立要用文学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职业,以此作为起点,用文学来拯救民主命运,用文学来改变民族的劣根性,所以鲁迅创作的生活与思想基础是非常深厚的。审美方面:鲁迅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体会,打下了良好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在南京求学和在日本留学期间,鲁迅大量的阅读了西方古典美学著作,接触了最新思潮的报刊,这些为他后来从事文艺学术事业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构成了鲁迅一出现就是一个高峰,也是为什么鲁迅在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要再听一次录音,29页第二题说要结合鲁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道路来回答这个问题) 12、从胡适到穆旦中国新诗大至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并指出各个阶段的主要代表诗人、流派在现代文学史上独特(重要)贡献? ⑴胡适、郭沫若对传统的旧诗格式的打破,对现代新诗格局的开创,即破旧立新,开创了一代诗风。⑵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提倡新诗格律化,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也是对中国古典诗歌优秀传统的继承和出新,即新中有旧。⑶戴望舒所代表的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的现代派诗歌的出现,贡献在于及时的感应着世界文学思潮的发展和流变,吸取了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并表达了现代人生的一些独特的情绪,代表作《雨巷》,同时,30年代现代派诗人比较注重旧诗歌中的情韵,含蓄的长外,因此,30年代的诗人丰富了现代新诗的格局,提高了新诗的表现艺术,扩大了新诗创作的视野,特别是在探索中西诗歌审美追求的契合点上,开辟了一条现代新诗的发展道路。⑷艾青,抗战前期,40年代初中期的诗人,是胡、郭以来现代诗歌的第二个高峰,是新的聚合和新的开创。他把胡、郭等人开创的现代自由诗的开放洒脱与新月诗人特别注重格律的规范化追求融合起来,加以重新的整合,开创了自己独特的散文美、散体化的诗歌。⑸以穆旦等人为代表的九叶诗派,40年代中后期。贡献在新的时代社会条件下,及时的感受着时代发展的信息,同时又更加充分的吸取外国现代派诗歌的营养,因此,他们追求诗歌的纯粹的艺术性、实用性,注重诗歌本身价值,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整个时代的融合,他们诗的诗情诗意、形式和语言都与传统的诗不同了,他们用新鲜的感觉与新颖的看法来写诗,是反传统的,是有创新的。(再听录音) (注:⑴+⑵也是一道题“结合中国现代新诗的发历程,阐述新月诗派新格律诗的理论和实践所显示出的意义”。⑴+⑵+⑶+⑷也是一道题“为什么说艾青是郭沫若等人以来的现代新诗发展的第二个高峰?”) 13、郭沫若的新诗创作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什么? 就郭沫若的新诗创作本身而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都并不是最杰出的。但是郭沫若的最大贡献在于,他首先彻底打破了中国传统旧诗的格式,以真正的崭新的现代诗歌的形式取而代之。郭沫若的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什么是现代新诗,让人们看过以后知道了现代新诗原来是可以这样写的。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新诗真正意义上的开创者和奠基人。 14、《四世同堂》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 1)思想的丰富性。它既是一部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抗争侵略者的觉醒史和斗争史,作品具有广阔的史诗意味。2)思想的深刻性。它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抗战时期,论陷了的北平),深刻展现了我们民族性格的种种情状,深刻反省了民族性格的变化与升华(好的变坏,坏的变好,好的更好,坏的更坏)。作品具有深刻的反思意味。 15、《四世同堂》比老舍以往创作的突破: 1)在人物塑造上,《四》集老舍平民世界之大成,终于完整地、系统地塑造刻画了市民形象的群体,三教九流,各色人等,构成了完整的市民形象的体系。2)在艺术结构上,《四》打破了老舍以往主人公命运单线索发展的结构模式,而是众多人物命运,众多的情节线索,纵横交叉,构成了一网状的结构方式,极大拓展了作品的生活分量和容纳的空间。3)在语言特色上,《四》把老舍一以贯之的北京方言口语推向更为纯熟,更为丰富,更为生动准确地境地,该作可以称为老舍的‘语言库’。 16、《边城》所体现的沈从文小说的风格特色: 1)《边城》是一曲充满爱和美的人生颂歌,青年男女的情爱,祖孙父子的亲爱,人们之间的友爱,湘西风俗风景的可爱,以及这些爱中蕴蓄的美,融合在整个故事和人物之中,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美感。2=小说不以曲折的情节取胜,而是看重作品的写意性与抒情性,独创出一种诗化的境地。《边城》全书21节,每一节都是诗,也都像梦,然而又是现实,是梦与现实的协调一致。3=结构疏放,色味清淡,意境超逸。这类小说发韧于‘五四’时期的现代抒情小说,并将其大大地推进了一步,影响了后来的许多作者。

⑹ 郁达夫的创作分为几个阶段

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 早期的散文创作(1920年—1933年)。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他一共写了二十六篇抒情性散文和六十——七十篇议论杂文,表现了他从日本回国时满怀希望的心情和见到满目疮咦的祖国后无限失望的感叹,既有他对革命的前途感伤悲观的思想,又有对革命慷慨激昂,疾声呐喊的激进的理论郁达夫作品图片(12张)。 首先,强烈地表现作家个性,这是郁达夫散文创作的理论认识,也是他“散文的心”。他在散文中无所顾忌地对自己的思想、生活细节进行详细的描写,非常强效地表现了他“自叙传”的独特风格。第二,忧郁感伤的情凋。郁达夫的散文,与小说一样与众不伺,忧郁感伤的情调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创作中。第三,恣肆坦诚、热情呼号的自剖式的文字。第四,回肠荡气的诗的调子。另外,郁达夫散文中那种不拘形式纵情宜泄的抒情方式,郁达夫的散文发出的是带有强烈个性的自己的声音,篇篇洋溢着回肠荡气的诗的情调,热情坦白,毫无遮掩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展现出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情景交融的画面。
中期的散文创作(1933年—1938年) 。这个时期,是他思想的一个低潮期,由于国民党的白色恐怖,使他走上了消极避世的道路,追求一种落后的“名士”风度,留连往返于山林江湖。这就充分暴露出他作为从封建旧营垒中出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弱点:软弱性和妥协性。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他憎恶现实,不愿同流合污,才逃遁的这一面。
晚期的散文创作(1938年—1945年)。1938年春,他参加了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他用笔参加战斗,写下了许多政论文章,用自己热情的声音来鼓舞人们战斗。

⑺ 郭沫若的生平道路可以分为几个时期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生于四川省乐山县铜河沙湾。

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书中洋溢着强烈的浪漫主义气息,《女神》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郭沫若也因而成为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同年,又与郁达夫等人一同创立上海文学学社“创造社”,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旗手。

1922年3月15日,《创造季刊》问世。这一时期,郭沫若的诗作同胡适等人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作品,影响了日据时期台湾的早期新诗创作。[6]

1926年到1927年,任国立武昌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

1927年,他就任蒋介石总司令指挥下的北伐军总政治部副主任。

1930年,他撰写了《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通过引用当时的历史文献资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学发展规律的论断,证明中国同样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郭沫若由此在中国开创了唯物史观派,该学派在此后占据了中国学术界的主流地位。

随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纲领的中国共产党走上执政舞台,该书的观点被当作中小学课本的参考教材之一。郭沫若凭借这一时期的甲骨文研究而与王国维、罗振玉、董作宾并称甲骨四堂,并借此于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之后,担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期间组织了声势浩大的武汉抗战文化运动,发动歌咏、话剧、电影等各界一同宣传抗战。他也创作了大量话剧剧本,鼓舞民心士气,包括《屈原》、《虎符》、《棠棣之花》、《南冠草》、《孔雀胆》、《高渐离》六出历史悲剧作品,其中以《屈原》最受欢迎。台大历史系教授王远义认为郭沫若等人这一时期的作品,开创了一条大众形式与精英创作结合,现代性与传统民族文化共存的文学与文化道路。

1948年国共内战期间,郭沫若因为考古学和甲骨文研究的巨大成就,而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潘光哲研究员在《知识场域的桂冠:从第一届中研院院士的选举谈起》一文,叙述了这次中研院院士选举和郭沫若的当选过程。

1958年9月至1978年6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历史研究所第一所所长、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文联主席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第三、第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78年6月12日,因病长期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曾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


资料部分来自网络,整理成篇。

⑻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几个阶段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脉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国已进入"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必然地出现一种新的性质的文学形态。

到50年代后期,"新文学"的使用已大大减少,开始出现了以"现代文学"加以取代的趋向,而"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文学"的这一理解,一直延续到80年代以前的若干当代文学史的写作中。

改革开放后,当代文学的多元化使得各种当代文学论著异彩纷呈。

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五四"文化传统是一种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践被认同为新文学传统的主流。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这两种文学传统,有时是以互相补充或者比较一致的方式,有时则以互相冲突以致取代的方式来影响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使长期被分离在两个地区(国民党统治区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文学工作者终于"会师"。

"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和战争中形成的解放区文化传统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合流了,并且正式确立了毛泽东的《讲话》所规定的中国文艺新方向为全国文艺工作的方向。

在当时,当身带硝烟的人们从事和平建设以后,文化心理上很自然地保留着战争时代的痕迹,在这种文化氛围的制约下,文学观念由军事轨道转入政治轨道,两军对阵的思维模式具体地表现为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教条模式。

第二阶段:1978年--1989年

文学的真正"复苏"来说,是以1978年8 月开始的"伤痕文学"为标志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抗战以来影响了中国文化建构四十年的战争文化规范被否定。

1979年10月在第四次文代会上,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

党"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

1980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针。1984年胡启立代表中共中央出席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作出了"创作自由"的许诺。

80年代的文学充满了生机勃勃的创新精神和活跃气氛,"五四"新文学传统又渐渐地恢复了活力。

第三阶段:90年代——新世纪

90年代初的文化特征:知识分子在"共名"状态下持有的一元化的政治社会理想被淡化,多元文化格局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

在文学创作上则体现为作家放弃了宏大历史叙事,转向个人化的叙事立场,特别是由此走向了对于民间立场的重新发现与主动认同。新文学的传统在90年代表现出新的活力。

(8)创造社阶段扩展阅读:

现状:

中国当代文学体制沿袭1949年以后的官方文学体制,培养出大量庸俗腐朽,阿谀逢迎体制内作家,旷日持久地制造出人类文明时代以来巨量的文学垃圾。

而少数具有精神自省的自由作家所创作的有着较高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学精品难以面世,导致中国当代不仅文学界,而是全社会腐朽庸俗之风日盛,精神与思想面临全面崩溃的局面。

文学作为引领人类精神的灯塔的作用日益退化。

近代文学的产生主要有两个原因:

1、在当时的社会大的环境影响下,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流入中国对当时中国传统的文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传统文学在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的吸收结合融合产生了近代文学;

2、在当时中国的自身原因,八股文在当时己经不适用了,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进过不断摸索学习产生了近代文学,也对当时的思想启蒙运动以及当时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当时特色的社会背景下,近代文学有其显着的特点。它的创作目的就是为了让当时的人名摆脱旧的文体的束缚,梁启超倡导新体散文,从小说戏剧方面,改革的呼声也非常强烈。

⑼ 创造性劳动分为哪几个阶段

分为4个阶段,1.准备阶段
2.酝酿阶段
3.明朗阶段
4.验证阶段

创新劳动就是创造性地劳动,即通过人的脑力劳动萌发出技术、知识、思维的革新,从而高效提升劳动效率、产生出超值社会财富或成果的劳动。

阅读全文

与创造社阶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
公司间商标授权书模板 浏览:115
上海市医患纠纷预防与调解办法 浏览:970
转让翻转犁 浏览:705
门头广告牌使用费合同 浏览:835
厂转让样本 浏览:8
摊销土地有残值吗 浏览:529
永久煤柱摊销系数是多少 浏览: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