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鹤嘴壶发明人

鹤嘴壶发明人

发布时间:2022-08-03 23:21:29

㈠ 大学宿舍想手冲怎么办

咖啡豆搞定了,接下来是器具,有了它们你才能做手冲咖啡呀。

必要器具(自己喝足够了):磨豆器、手冲壶、滤杯、滤纸,以及你的杯子。

可选器具(大神 or 装~):量勺、电子秤、温度计、桌布、花瓶、进口下午茶具、单反相机……

先说磨豆器。商业浓缩机请自觉无视,我们自己手冲两杯咖啡,需要那种贵得要死的庞然大物吗?新手建议买一个手动磨豆器,咖啡豆倒进去,手把转转转,感受一下豆子们的粉碎感——你会发现,刚烘焙好的豆子,跟放了两周的豆子,磨起来的手感完全不同(豆子还是新鲜的最好)。

再说手冲壶。它分鹤嘴壶和细嘴壶两种,建议新手从细嘴壶开始,它更容易控制水流,不管怎么冲都不会失败。鹤嘴壶的水流量大,控制不易,适合老手。你别小看水流,如果控制得不好,你很容易把咖啡冲成一杯刷锅水……

滤杯和滤纸。滤杯有点像我们做化学实验用的漏斗,需要搭配滤纸使用。滤纸比较好找,个人建议买原浆、不要漂白款,因为漂白款带有某种气味,可能会让你的咖啡多一种迷之口感……

至于其他可选器具,看个人需求即可。我个人是不用称的,今天想喝淡一点,咖啡豆就少磨一点,反之就多一点,看心情嘛,做人那么处女座干嘛,喝杯咖啡没必要把自己逼疯吧?

N4技巧小tips

最后,也是最玄学的部分——技巧。

这东西谁也说不明白。比如水温,很多人认为 85 度最好,然而美国精品咖啡协会建议是 93 度,然而我们把水烧开、灌到常温的手冲壶里大概是 95 度,然而……咳咳,科学告诉我们,水温越高越能加速溶解、芳香物质的释放……但你又怎么解释冷萃咖啡,一样很醇厚啊……

我个人的经验,在咖啡豆不变的前提下,影响手冲咖啡味道的因素有三点:研磨度、水温、时间。简单说就是,咖啡磨得越细,水与咖啡接触的面积就越大,咖啡就越苦,反之就是更酸;水温越高,咖啡香气就越明显,同时也会增加苦味;水和咖啡接触时间越久,咖啡就越醇厚,当然苦味也会更强烈。

嗯,是不是很玄学……

▲米奇表示,煮咖啡哪来那么多玄学

其实啊,只要你选对咖啡豆、器具齐全,自己想怎么冲都行:滚水冲热水冲,快冲慢冲懒人冲,绕圈冲定点冲狂野冲,站冲坐冲倒立冲,睁眼冲闭眼冲念经冲,英伦绅士冲法式贵妇冲日系性冷淡冲……随便!

现在,煮开你的热水,掏出你的磨豆器,磨好你的咖啡豆,搭好你的滤杯滤纸,撒上你的咖啡粉,用手冲壶缓缓注入热水,让咖啡粉充分润湿……大概十分钟,你就能喝到一杯外面卖很贵的手冲咖啡啦!

N5防坑建议

别买咖啡粉。通常,咖啡豆在磨成粉之后, 1 分钟之内香气会流失一大半,更何况咖啡粉呢。而且,咖啡粉更容易受潮,哪天你喝到臭脚丫味别怪我。

浓缩咖啡跟手冲不是一回事。也没有谁高谁低,只是方法不同导致出品不同。

用矿泉水。你都上手冲器具了,就别再用暖壶里烧开的自来水了好吗?

一杯好咖啡,不需要加奶,更不需要加糖。

不要迷信大品牌。那些在圈内小有名气的咖啡馆,水平比大牌连锁店高得不知道哪里去了,还能跟你谈笑风生。

多多练手,多多品尝才是王道。

㈡ 作文:家乡的美景

我有时候在MSN上和朋友聊天,说,作为一个北方人……朋友惊问,你是北方人?不会是东北的吧?我说我是安徽阜阳人,阜阳就在安徽的最西北部啊,朋友便呵呵地笑。对于远在北京的他们来说,黄河以南皆是南方,我自称北方人,实在有点大言不惭。

但在我心中,阜阳就是一座很北方的城,而且越来越北方了。

美食:很混沌,很丰富

阜阳小吃的妙处,都在于这种混沌的丰富,再简单的小吃,味道里都要有很多层次。

南人食米,北人食面。非要严格地抠字眼,难免有失偏颇,但说这是个大趋势,基本上是没问题的。阜阳的吃食,多以面食为主,我小时候最爱去粮店,不是热爱那些大米白面,是喜欢看那里摆放的极其壮观的油炸馓子,金灿灿的一盘盘,码得像小山似的,油香四溢,我现在看到“米烂陈仓”这个词,就会很没道理地想起那个场景。

后来才知道,馓子是少数民族兄弟的发明,如今仍是开斋节美食中的主角,在阜阳如此普及,大约跟这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城有关吧。阜阳的很多吃食,都有一种好像得在西北才有的异族情调,我小时候跟爸妈逛夜市,每每看到小吃挑子上除了挂着汽灯,还有“清真教门”的木牌子。后来木牌子渐渐地不见了,思之令人惆怅。前几年我去开封,在那里的小吃摊子上又见这样的木牌,宛若童年重来,又有与故人重逢的狂喜。

尽管那牌子很少挂出,但阜阳的美食,多有一种非汉族的粗犷和丰富。比如格拉条,用机器轧出来的一种像面条、更圆而粗的面食,外地人打旁边一看,总不明白这玩意有什么好吃的,但我想念家乡的味道时,最忆的,便是这低调朴素的格拉条。

格拉条的风情,得在搭配了各色作料与配料之后才能体现出来。作料主要是辣椒油和芝麻酱。辣椒油的辣,芝麻酱的香,混在一起,又香又辣,相得益彰。配料则没有一定之规,也最能决定一家格拉条店的成败,寻常为豆角豆芽之属,讲究点的,则会加入许多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东西。我在小城中常去的一家,多了一样碎花生米,说起来好像很平常,但格拉条本身的劲道与口感,豆角与豆芽质地不同的鲜脆,都是偏软性,唯独花生碎粒香而微硬,是恰到好处的那么一点拨,因为细碎,并不要抢十成风头。将上述一切,放在一起大嚼,是一种天下之美皆在唇齿之间的丰富,起码那一刻,我对生活是满意的。

阜阳小吃的妙处,都在于这种混沌的丰富,再简单的小吃,味道里都要有很多层次。芝麻酱以特别的出味能力,活跃在各种小吃之上,我在合肥吃凉皮常觉得寡淡,就是因少了芝麻酱的掺合,辣椒油和酱油醋们各自为政,无法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胶泥感。

阜阳总是刻意要把最简单的,做得不简单,我读书时候校门口卖的八宝粥,不过几毛钱一碗,但竟有藕粉芝麻麦仁葡萄干陈皮玫瑰等十好几种原料,卖八宝粥的女人,极有耐心地,打面前的瓶瓶罐罐里取出来,放入一只小瓷碗,再将长嘴铜壶里的热水缓缓兑入,藕粉变成半透明的糊糊,五颜六色的食材沦陷于其中,互相渗入,失去自我,成为我们口舌中旖旎的风光。

一般说来,城市都是越变越没有风格的,这两年回阜阳,却见它北方的特色愈加浓重,好友带我去阜王路一带吃小吃,竟然是羊头与羊蹄,好大一块煮在铁锅里,热气蒸腾,要吃就现盛上来。虽然我未敢问津,但是在清寒的天气里,坐在被油烟熏得黢黑的小铺子里,望着外面路上来来往往的人流,以及更远处清河广场上那个正咿咿呀呀地唱着豫剧的戏台,一时间,竟有种在远方的怔忡。是的,生活在别处,当我们远离家乡,在异乡生存,被一次次回望的家乡,也就成了值得品味的别处了。

美女:彪悍的作女们

我认识的阜阳女人中,有许多很能折腾的作女,生命不息,折腾不止。

说过美食,轮到美女了。曾几何时,我对阜阳的美女像对阜阳美食一样自信,认为就我到过的地方而言,在阜阳见过的美女是最多的。后来我们主任帮我普及了一下统计学知识,我在阜阳所以见到了数量最多的美女,是因为我在这个城市待的时间最长,如果能够精确地拿数目除以时间,就会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但不管怎样,走在阜阳街头,你一定不会感到寂寞的,也许是相对靠近淮河,两岸流民来来去去,南北结合的优势体现在相貌上。阜阳的女孩子,一般说来,皮肤和五官硬件都说得过去。另一方面,阜阳虽是一个小城市,却甚是讲究穿着。半年前,出版公司的策划同我去阜阳签售,一抬眼看到一家专卖店,十分吃惊,据他说,就是在北京,也只有在比较高档的商场,才能看到这家专卖店的身影。写到这里我想到一件事,老有人批评我结婚生子之后不修边幅,且呈每况愈下之势,其实我的形象指数走低,未必和我的家庭生活有关系,更有可能的,是我离开阜阳的年头越来越长,它对我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小了。

不管怎么样,单是说容貌,排除个人感情而言,阜阳女人并不比其他地方的女人特别多少。个人以为,吾乡女人胜在性格,当然,每一个地方都有各种性格的人,我说的,还是我的个人经验,或者说,就我视线范围内比较突出的一群。

在阜阳,是有许多像我妈那种温良恭俭让的女性,也许还占据了大多数。但是,你知道,像我妈这类人是没有什么好写的,身上的色彩太淡,活得过于平铺直叙,打小我感兴趣的是跟我妈完全不同的那一类,怎么形容她们呢?用人家说俺的男性老乡曹操的那句话吧: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这类女人的特色是相貌出众,聪明能干,若是遇人很淑,她们绝对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的绝佳主妇,大事小事都能玩得转摆得平。但是,由于她们身上自带某些优秀的秉性,对生活也就有了更多的期许,若是遇人不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句话对于她们,根本是个荒谬的道理,她们绝不会随波逐流,甘心于命运的摆布,那种奋争映到他人眼里,就成了两个字,叫做“折腾”。

我认识的阜阳女人中,有许多很能折腾的作女,生命不息,折腾不止,她们一定要凝聚自己所有的能量,看到所有的梦想都发光。她们也一般不甘心困守小城,目标永远在远方,在干成一番事业的同时,也往往给他人留下很多话题,不久前频频上娱乐头条的潘蔚你们知道吧?看到照片我才想起来,这不就是俺们阜阳女人,经常找俺弟弟大宇照相的那位美女?她的感情问题咱们在这里暂且不讨论,单看媒体报道,她热爱高尔夫,善于烹调,喜欢收拾房子,床边还经常放本书,那股上进的劲头,倒是尽显阜阳女人的本色。

美景:尤司令的花园

这尤家花园,是一位尤姓司令建的,而这位尤司令,跟我家还有些八竿子也许能打到的亲戚关系呢。

下面,该说说美景了,尽管我非常想显摆一下我们家乡的美景,想过好好地网络一下,再以我擅长的修辞,把那些数据与名词变得美轮美奂,但是一个写作者的良心阻止我这样做,思之再三之后,我得承认,我的家乡,不是一个以风景见长的地方。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带我们去春游,第一年是清颍公园,第二年是魁星楼——我们称之为三层塔,第三年是文昌阁——我们称之为七层塔,第三年还去了一趟颍州西湖——以上这些,全是些很大路货的景致,本地的文人也许能细细搜罗历史,凑成一篇华丽文章,但是在中国每一个县级市,都能找到差不离的景致吧。

还回到我小学时候,这不是到了第四年了吗,本地再无可去之处,老师斟酌了再斟酌,决定冒险带我们来一次远游,去附近的县城,也是我出生的颍上县,参观那里的尤家花园。

颍上县属于当时的阜阳地区、如今的阜阳市,把该处风景写进我这篇文章里,我想也不算太牵强。它倒是一个鱼米之乡,临近淮河,水汊纵横,我爸还为它写过诗,具体的句子我忘了,总之比阜阳城区更有说头就是了。

如今的颍上县,俨然是一个旅游胜地,小张庄,八里河,一到旅游季节,就在各大报纸上刷出广告,但这些都是后来建的,在俺遥远的童年,一说起去颍上玩,尤家花园才是首选。

尤家花园在颍上县城西边几公里处,花叶繁茂,草木葱茏,小时候也不懂得它有什么好,只是见识了许多稀罕植物,采集了一些不常见到的果实,回去分赠给小伙伴,亦是一样可爱的礼物。

后来听我姥姥说,这尤家花园,是一位尤姓北洋司令建的,而这位尤司令,跟我家还有些八竿子也许能打到的亲戚关系呢。我听了就很骄傲,让我姥姥说得详细点,她也说不清楚,因为是我姥爷那边的亲戚。去问我姥爷,他说,根本不是亲戚,但确实有点瓜葛。当年他在颍上县公安局工作时,尤司令作为在押的犯人,经常去帮他们侍弄花草。

听我姥爷说,解放后,曾担任豫西七县“剿匪司令”的尤荫轩因为可以想象的原因,被逮捕判刑。但幸运的是,他有个儿子,跟他走了不一样的路,在水利部还是什么地方担任要职,他也因此不必受羁押之苦,就在公安局大院里修剪花草。

尤司令有点像爱花如命的秋翁,似乎还没到解放,他就已经归隐,将戎马生平丢到脑后,唯有那一园子的花草,是他性命所系。正因如此,处境的转换亦不让他多么痛苦,他在公安局大院里,安安心心,全心全意地守护着花草们,像是找到了安妥灵魂的所在。

我姥爷他们办公室里也养花,只是养得不那么精心,有时下乡办个案子,十天半个月才回来,娇气点的花草就半死不活的了。我姥爷他们便送到尤司令那里去,请他救活,每次去,尤司令都愤愤然:你们哪里是养花啊,啥花跟了你们算倒了霉了。

听我姥爷这样复述时,我想,再怎么说,那会儿尤司令也还算带罪之身,竟然敢与我公安干警这样说话,除了他儿子的关系之外,大概更因为他对花草的热爱,让他顾不了其他了吧。

我问我姥爷尤司令什么样子,他说,就是一个小老头,不过看上去特别干净、精神,于是我就看到在那座偌大的花园里,一个特别干净、精神的小老头,与他的小花草们对望,目光悠远,爱意深长。

这样一个人,为什么会去参军,又是什么使得他放下武器,拾起花锄,背后应该有一段很特别的故事吧。也许有一天,我能够了解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将它写下来。

再多啰嗦一句的是,作为这个故事背景的颍上,除去自然风景之外,还给我留下了完整的县城印象。早年我随我姥姥在街上走,三步就能遇到一个熟人,一路打着招呼,交流着家长里短。

窄窄巷子里,总有咣当作响的石板路,而更让我感到某种堪称隽永的诗意的,是县城的那些早晨。在百货公司的台阶下,有老农蹲在那里卖东西,或者是几棵大葱,或者是一缕烟叶,全卖掉也不过几毛钱,那么小的生意,以至于我现在想起来,就不由得想到一句话,他们卖的不是东西,而是寂寞。

㈢ kalita鹤嘴壶怎么控制温度

只有烧开自动断电的开水壶。
温湿度控制器是可同时对温度、湿度信号进行测量控制,并实现液晶数字显示,还可通过按键对温、湿度分别进行上、下限设置和显示,从而使仪表可以根据现场情况。

㈣ 谜语大全及答案123

编辑本段谜语
雨打黄梅头—倒霉。(倒梅)
半两棉花——免谈。(免弹)
秃子打伞——无法无天。(无发无天)
矮子过渡——安心。(淹心)。
马店买猪——没那事。(没那市)。
腊月天气——动手动脚。(冻手冻脚)。
父亲向儿子磕头——岂有此理。(岂有此礼)。
公共厕所扔石头——引起公愤。(引起公粪)。
反穿皮袄——装佯。(装羊)。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净是书)。
孕妇走独木桥——铤而走险。(铤而走险)。
外婆死了儿子——无救。(无舅)。
老公拍扇——凄凉。(妻凉)。
秀才的空棺材出葬----------目中无人。(木中无人)。
王八中解元----------规矩。(花生--------------非吵不可。(非炒不可)。
皮匠不带锥子--------真行。(针行)。
何家姑娘嫁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和尚的房子----------妙。(庙)。
河边洗黄莲----------何苦。(河苦)。
盲人戴眼镜----------假聪明。(假充明)。
做梦变蝴蝶----------想入非非。(想入飞飞)。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假猩猩)。
精装茅台------------好久。(好酒)。
蜘蛛拉网------------自私。(自丝)。
瞎子背瞎子----------忙上加忙。(盲上加盲)。
万岁爷流鼻血--------正红。(朕红)。
打破沙锅------------问到底。(纹到底)。
西瓜地裏散步--------左右逢源。(左右逢圆)。
脱了旧鞋换新鞋------改邪归正。(改鞋归正)。
麻布袋草布袋--------一代不如一代。(一袋不如一袋)。
碗底的豆子----------历历在目。(粒粒在目)。
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存心不量)。
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只有一锯)。
砖窑裏失火----------谣言。(窑烟)。
灯盏无油------------枉费心。(枉费芯)。
钟馗嫁妹------------鬼混。(鬼婚)
粪船过江------------装死。(装屎)。
黏窝窝掺黄莲--------一年一年的苦。(一黏一黏的苦)。
药铺裏开抽屉--------找玩。(找丸)。
癞虾蟆跳水井--------不懂。(噗咚)。
唱戏的骑马----------不行。(步行)。
炒咸菜不放酱油------有言在先。(有盐在先)。
吃饺子不吃馅--------调皮。(挑皮)。
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南上加南)。
打灯笼搬石头--------照办。(照搬)。
大水冲走土地庙------留神。(流神)。
耕地裏甩鞭子--------吹牛。(催牛)。
孩子的脊梁----------小人之辈。(小人之背)。
航空兵翻觔斗--------颠倒是非。(颠倒试飞)。
耗子掉到水缸裏------时髦。(湿毛)。
老和尚住山洞--------没事。(没寺)。
货轮出了海----------外行。(外航)。
火烧旗杆------------长叹。(长炭)。
黄鼠狼钻鸡笼--------投机。(偷鸡)。
酱缸裏泡石头--------一言难尽。(一盐难进)。
井裏放爆竹----------有原因。(有圆音)。
老母鸡抱空窝--------不简单。(不见蛋)。
吃人参----------候补。(后补)
皮皇帝的妈妈--------皮太厚。(皮太后)。
千年的石佛像--------老实人。(老石人)。
牵著羊进照相馆------出洋相。(出羊相)。
墙上栽菜------------无缘。(无园)。
扇著扇子说话--------疯言疯语。(风言风语)。
十两纹银------------一定。(一锭)。
守著厕所睡觉--------离死不远。(离屎不远)。
唐僧的书------------一本正经。(一本真经)。
小碗儿吃饭----------靠天。(靠添)。
肉锅丢进河----------昏昏沉沉。(荤荤沉沉)。
王八肚裏插鸡毛------归心似箭。(龟心似箭)。
寺后有个洞----------妙透了。(庙透了)。
寿星齐仙鹤----------没路了。(没鹿了)。
十八个钱放两下------久闻久闻。(九文九文)。
染房的姑娘不穿白鞋--自然。(自染)。
后边扎小辫------违法乱纪。(尾发乱系)。
炉子翻身------------倒楣。(倒煤)。

㈤ 茶道最早是什么国家

茶道源于中国,最早是在秦朝之前的蜀国(四川)。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茶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 茶道被誉为是道家的化身。

茶道源于中国,南宋时期传入日本和朝鲜,之后又传入西方。


起源

茶道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意思就是:喝茶,饮茶等茶道被广泛的推行,风靡一时,王公贵族朝臣没有不喝茶的人。)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由此可见,最早最完善的茶道流程就是唐代陆羽所创的煎茶茶道。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


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径山寺取经,交流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根据《诗经》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

中国的茶道出现很早,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很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

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2]

唐代的饮茶方式和唐代的茶汤与我们今天的概念完全不同。唐代饮茶,是将茶饼切碎碾成粉末,过“罗” (“罗”,就是筛子。“茶罗”是一种专门用来筛茶粉的茶具)后加入沸水中煮成糊状,同时还要往里加盐、葱、姜、桔皮、薄荷等,类似于一种可怕的“胡辣汤”。也难怪这种彻底怪味、想象起来都让人觉得不堪下咽的“茶汤”能提神,能让人喝了不打瞌睡。

唐代的茶道向后世流传,在经历了元朝统治的一百年后彻底在中国的土地上湮灭。反倒是日本茶道中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内容。元代兴起的茶叶泡水一直传到了今天,但这里已经没有了“道”的成分。今日盛行于中国的所谓“茶道”、“茶文化”,所谓“‘勤和简静’的茶道思想”,以及诸多扭捏姿态,全是近三十年来好事者向壁捏造故弄玄虚的胡扯。所谓“茶文化的研究”,自然更是瞎掰居多。还有更荒诞的所谓沤了若干年的一个普洱茶饼子价渝百万的宣传,则简直形同欺诈。这正是所谓器之不存,道亦不复。

所以,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词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文学家王心鉴《咏茶叶》 诗中说:千挑万选白云间,铜锅焙炒柴火煎。泥壶醇香增诗趣,瓷瓯碧翠泯忧欢。老聃悟道养雅志,元亮清谈祛俗喧。不经涅槃渡心劫,怎保本源一片鲜。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行为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

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


发展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然而,世界上的茶树原产地并不是只有中国一个,在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发现原生的自然茶树。但是,世界公认,中国在茶业上对人类的有着卓越的贡献,这主要在于:最早发现并利用茶这种植物,把它发展形成为中国一种灿烂独特的茶文化,并且逐步地传播到中国的周边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秦汉以前巴蜀是中国茶业的摇篮

顾炎武曾道:“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认为饮茶是秦统一巴蜀之后才开始传播开来,肯定了中国和世界的茶叶文化,最初是在巴蜀发展起来的。这一说法,现已被绝大多数学者认同。

巴蜀产茶,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或更早,巴蜀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茶区,并以茶为贡品。

关于巴蜀茶业在中国早期茶业史上的突出地位,直到西汉成帝时王褒的《童约》,才始见诸记载,内有“烹荼尽具”及“武阳买茶”两句。前者反映成都一带,西汉时不仅饮茶成风,而且出现了专门用具﹔从后一句可以看出,茶叶已经商品化,出现了如“武阳”一类的茶叶市场。西汉时,成都不但已形成为中国茶叶的一个消费中心,由后来的文献记载看,很可能也已形成了最早的茶叶集散中心。不仅仅是在秦之前,秦汉乃至西晋,巴蜀仍是中国茶叶生产和技术的重要中心。

三国两晋长江中游成为茶业发展壮大

秦汉时期,茶业随巴蜀与各地经济文化而传播。首先向东部、南部传播,如湖南茶陵的命名,就是一个佐证。茶陵是西汉时设的一个县,以其地出茶而名。茶陵邻近江西、广东边界,表明西汉时期茶的生产已经传到了湘、粤、赣毗邻地区。三国、西晋阶段,随荆楚茶业和茶叶文化在全国传播的日益发展,也由于地理上的有利条件和较好的经济文化水平,长江中游或华中地区,在中国茶文化传播上的地位,逐渐取代巴蜀而明显重要起来。

三国时,孙吴据有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这时中国茶业传播和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高门豪族。西晋时长江中游茶业的发展,还可从西晋时期《荆州土记》得到佐证。其载曰“武陵七县通出茶,最好”,说明荆汉地区茶业的明显发展,巴蜀独冠全国的优势,似已不复存在。

南渡西晋之后,北方豪门过江侨居,建康(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由于上层社会崇茶之风盛行,使得南方尤其是江东饮茶和茶叶文化有了较大的发展,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茶业向东南推进。这一时期,中国东南植茶,由浙西进而扩展到了现今温州、宁波沿海一线。不仅如此,如《桐君录》所载,「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晋陵即常州,其茶出宜兴。表明东晋和南朝时,长江下游宜兴一带的茶业,也著名起来。三国两晋之后,茶业重心东移的趋势,更加明显化了。

唐代长江中下游地区成为茶叶生产和技术中心

六朝以前,茶在南方的生产和饮用,已有一定发展,但北方饮者还不多。及至唐朝中后期,如《膳夫经手录》所载「今关西、山东,闾阎村落皆吃之,累日不食犹得,不得一日无茶」。中原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都嗜茶成俗,于是南方茶的生产,随之空前蓬勃发展了起来。尤其是与北方交通便利的江南、淮南茶区,茶的生产更是得到了格外发展。唐代中叶后,长江中下游茶区,不仅茶产量大幅度提高,就是制茶技术,也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舒州集贤沐芽、湖州紫笋和常州阳羡茶成为了贡茶就是集中体现。茶叶生产和技术的中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中游和下游,江南茶叶生产,集一时之盛。当时史料记载,安徽祁门周围,千里之内,各地种茶,山无遗土,业于茶者十之七八。同时由于贡茶设置在江南,大大促进了江南制茶技术的提高,也带动了全国各茶区的生产和发展。由《茶经》和唐代其它文献记载来看,这时期茶叶产区已遍及今之四川、陕西、湖北、云南、广西、贵州、湖南、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十四个省区,几乎达到了与中国近代茶区约略相当的局面。

宋代茶业重心由东向南移

从五代和宋朝初年起,全国气候由暖转寒,致使中国南方南部的茶业,较北部更加迅速发展了起来,并逐渐取代长江中下游茶区,成为茶业的重心。主要表现在贡茶从顾渚紫笋改为福建建安茶,唐时还不曾形成气候的闵南和岭南一带的茶业,明显地活跃和发展起来。

宋朝茶业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是气候的变化,长江一带早春气温较低,茶树发芽推迟,不能保证茶叶在清明前贡到京都。福建气候较暖,如欧阳修所说「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作为贡茶,建安茶的采制,必然精益求精,名声也愈来愈大,成为中国团茶、饼茶制作的主要技术中心,带动了闵南、岭南茶区的崛起和发展。由此可见,到了宋代,茶已传播到全国各地。宋朝的茶区,基本上已与现代茶区范围相符,明清以后,茶区基本稳定,茶业的发展主要是体现在茶叶制法和各茶类兴衰演变。


程序

洗茶:将沸水倒入壶中,又迅速倒出。
冲泡:沸水再次入壶,倒水过程中壶嘴“点头”三次,即所谓“凤凰三点头”,向


功夫茶茶具(6张)

客人示敬. “春风拂面”:水要高出壶口,用壶盖拂去茶末儿。
封壶:盖上壶盖,用沸水遍浇壶身。
分杯:用茶夹将闻香杯、品茗杯分组,放在茶托上。 “玉液回壶”:将壶中茶汤倒入公道杯,使每个人都能品到色、香、味一致的茶。
分壶:将茶汤分别倒入闻香杯,茶斟七分满。
奉茶:以茶奉客。
闻香:客人将茶汤倒入品茶杯,轻嗅闻香杯中的余香。
品茗:客人用三指取品茗杯,分三口轻啜慢饮在古筝的伴奏下,主泡火熏香。净手,先引茶人荷,请来宾赏茶,然后是赏具:品茶讲究用景瓷宜陶--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紫砂壶。烫杯温壶是将沸水倾入紫砂壶、公道杯、闻香杯、品茗杯中,洁具提温。“乌龙入宫”:将乌龙茶放入茶壶。


茶道要遵循一定的法则。唐代为克服九难,即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宋代为三点与三不点品茶,“三点”为新茶、甘泉、洁器为一,天气好为一,风流儒雅、气味相投的佳客为一;反之,是为“三不点”。明代为十三宜与七禁忌。“十三宜”为一无事、二佳客、三独坐、四咏诗、五挥翰、六徜徉、七睡起、八宿醒、九清供、十精舍、十一会心、十二鉴赏、十三文僮;“七禁忌”为一不如法、二恶具、三主客不韵、四冠裳苛礼、五荤肴杂味、六忙冗、七壁间案头多恶趣。


分类


煎茶道

把茶末投入壶中和水一块煎煮。最早记述于唐代,有“吃茶”之说。流行于宋代。

法门寺出土的金质茶具,展现了唐代人“吃茶”的情形。茶叶经烘干后碾成粉末,和水一起煮,在煮茶时有时会加入盐等调料,喝茶时与茶叶一起喝下,所以又叫“吃茶”。

唐代的煎茶,是茶的最早艺术品尝形式。


斗茶道

古代文人雅士各携带茶与水,通过比茶面汤花和品尝鉴赏茶汤以定优劣的一种品茶艺术。斗茶又称为茗战,兴于唐代末,盛于宋代。最先流行于福建建州一带。斗茶是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其最终目的是品尝,特别是要吸掉茶面上的汤花,最后斗茶者还要品茶汤,做到色、香、味三者俱佳,才算斗茶的最后胜利。


工夫茶道

清代 至今某些地区流行的工夫茶是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流风余韵。清代工夫茶流行于福建的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的潮州。后来在安徽祁门地区也有盛行。工夫茶讲究品饮工夫。饮工夫茶,有自煎自品和待客两种,特别是待客,更为讲究。


器具


置茶器

① 茶则:由茶罐中取茶置入茶壶的用具。

②茶匙:将茶叶由茶则拨入茶壶的器具。

③茶漏(斗):放于壶口上导茶入壶,防止茶叶散落壶外。

④ 茶荷:属多功能器具,除兼有前三者作用外,还可视茶形、断多寡、闻干香。

⑤ 茶擂:用于将茶荷中的长条形茶叶压断,方便投入壶中。

⑥ 茶仓:分装茶叶的小茶罐。


理茶器

① 茶夹:将茶渣从壶中、杯中夹出;洗杯时可夹杯防手被烫。

② 茶匙:用以置茶、挖茶渣。

③ 茶针:用于通壶内网。

④ 茶桨(簪):撇去茶沫的用具;尖端用于通壶嘴。

⑤茶刀:取、倒茶叶。


分茶器

① 茶海(茶盅、母杯、公道杯):茶壶中的茶汤泡好后可倒入茶海,然后依人数多寡平均分配;而人数少时则倒出茶水可避免因浸泡太久而产生苦涩味。茶海上放滤网可滤去倒茶时随之流出的茶渣。


品茗器

① 茶杯(品茗杯):用于品啜茶汤。

② 闻香杯:借以保留茶香用来嗅闻鉴别。

③杯托:承放茶杯的小托盘,可避免茶汤烫手,也起美观作用。


涤洁器

①茶盘:用以盛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

②茶船(茶池、茶洗、壶承):盛放茶壶的器具,也用于盛接溢水及淋壶茶汤,是养壶的必须器具。

③ 渣方:用以盛装茶渣。

④水方(茶盂、水盂):用于盛接弃置茶水。

⑤ 涤方:用于放置用过后待洗的杯、盘。

⑥茶巾:主要用于干壶,可将茶壶、茶海底部残留的杂水擦干;其次用于抹净桌面水滴。

⑦ 容则:摆放茶则、茶匙、茶夹等器具的容器。


配件

① 煮水器:种类繁多主要有炭炉(潮汕炉)+玉书碨、酒精炉+玻璃水壶、电热水壶、电磁炉等。选用要点为茶具配套和谐、煮水无异味。

② 壶垫:纺织品。用于隔开壶与茶船,避免因碰撞而发出响声影响气氛。

③ 盖置:用来放置茶壶盖、水壶盖的小盘(一般以茶托代替)。

④ 奉茶盘:奉茶用的托盘。

⑤ 茶拂:置茶后用于拂去茶荷中的残存茶末。

⑥ 温度计:用来学习判断水温。

⑦ 茶巾盘:用以放置茶巾、茶拂、温度计等。

⑧香炉:喝茶焚香可增茶趣。


理论


天人合一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尊人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


贵生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坐忘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道法自然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


要素

中华茶道,就其构成要素来说,有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1]。

(一)环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环境下所进行的茶事活动,茶道对环境的选择、营造尤其讲究,旨在通过环境来陶冶、净化人的心灵,因而需要一个与茶道活动要求相一致的环境。茶道活动的环境不是任意、随便的,而是经过精心的选择或营造。茶道环境有三类,一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三是特设环境,即专门用来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环境和室内环境,茶室的室外环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绿植物及花木。室内环境则往往有挂画、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挂画、插花,必不可少。总之,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二)礼法

茶道活动是要遵照一定的礼法进行,礼既礼貌、礼节、礼仪,法即规范、法则。“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陆羽《茶经》“五之煮”)此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规矩。

“童子捧献于前,主起举瓯奉客日:为君以泻清臆。客起接,举瓯曰:非此不足以破孤闷。乃复坐。饮毕,童子接瓯而退。话久情长,礼陈再三。”(朱权《茶谱》序)此为宋明点茶道主、客间的端、接、饮、叙礼仪,颇为谨严。礼是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仪容、态度、语言、动作。茶道之礼有主人与客人、客人与客人之间的礼仪、礼节、礼貌。

茶道之法是整个茶事过程中的一系列规范与法度,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一些规定,如位置、顺序、动作、语言、姿态、仪表、仪容等。

茶道的礼法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损益,与时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礼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礼法内容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

(三)茶艺

茶艺即饮茶艺术,茶艺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首先以习茶方式划分,古今茶艺可划分为煎茶茶艺、点茶茶艺、泡茶茶艺;其次以主茶具来划分,则可将泡茶茶艺分为壶泡茶艺、工夫茶艺、盖碗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再次则以所用茶叶来划分。工夫茶艺依发源地又可划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因此说,表演茶艺或茶艺表演是可以的,但说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则是不妥的。因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华茶道的修行为“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修性、修心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性命双修最终落实于尽性至命。

中华茶道的理想就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于修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服务于修行。修行是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礼、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和茶文化之间。

茶道的内涵大于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茶艺、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别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艺的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动中融入哲理、伦理、道德,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

㈥ 东北哪些年代悠久的老物件,最后一件被人当俗语挂在嘴边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诚然,东北黑土地上不仅有大豆高粱,同时也有各种各样的老物件。它们都是东北人勤劳与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生活的希望与动力。它们都是些什么呢?我们今天就简单的略举9件,令您大饱眼福,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别人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那究竟金刚钻长啥样呢?或许90%的读者都没见过。今天,您可看仔细了,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的金刚钻,其钻头由金刚石打造而成,硬度极高,因此就成了做瓷器活的利器。

东北的老物件,都是东北人在生活中的巧妙设计与总结,作为一个东北人,小编也为此而感到骄傲。相信看到这些老物件的您,肯定也能想起不少家乡的老物件吧!

㈦ 请问四川的长嘴茶壶最早出现在哪个朝代最好有依据,谢谢

四川长嘴铜壶功夫茶

四川茶艺全名是四川长嘴铜壶工夫掺茶艺术,故简称四川茶艺。四川茶艺源于唐宋时代川东地带,唐宋时期有《斗茶图》为据,唐朝末期西蜀更加重视休闲。茶文化在当时更是风行一时。(古时的文明娱乐作诗赋词喝酒斗茶相称于古代的看片子听风行歌一样)后来经由战乱。斗茶之风缓缓消散,到清末民初又由川东一带崛起。

四川成都竹叶青品德优良、茶嫩芽青很合适四川茶艺的茶艺情势 ,四川长嘴铜壶工夫茶,图中人提的壶莫若就是当初令中国茶艺界膛目结舌的四川长嘴铜壶!因为历经多年的历史积淀,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已发挥。甚至到现在的变化多端的--四川茶艺。是人类对文化的追求的智慧结晶。是人类寻求高贵文化与精力文明的最高境界!

四川茶艺自2001年首届茶艺大赛后各路茶艺精英秉承中国茶文化的使命相续出山。为中国,香港六合彩。为四川竹叶青茶文化增加了壮丽辉煌的一页。首次为同行所知的四川长嘴铜壶花式功夫茶艺高手为:廖氏兄弟、刘倡玮、曾小龙、潭帮洪、蒋奔腾、周春艳、何震红…随后四川蒙顶山授徒得已发展,六合彩资料。随之是峨眉派邀民间茶艺人授徒得以强大。

阅读全文

与鹤嘴壶发明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驻马店置地弘润山转让 浏览:146
穂康投诉 浏览:146
嘉兴万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浏览:34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浏览:278
淄博市工商局王彬 浏览:867
国办发明电200330号 浏览:602
公共服务事项自查报告 浏览:872
2014年社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方案 浏览:873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试题库 浏览:245
购买软件使用权合同 浏览:134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