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信用创造的基本理论
信用创造论认为: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货币。货币是一种交换手段,因此,凡是有交换手段职能的物品都是货币。信用既然被用作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那么,信用就是货币。信用就是财富。因为货币就是财富,信用就是货币,故信用就是财富。信用创造资本。信用就是生产资本,通过这种生产资本的扩张即信用量的增加与扩展可以创造社会财富,繁荣商业,使国民经济具有更大的活力。银行具有无限创造信用的能力。
约翰·劳认为,国家拥有的货币多,创造就业的机会就多,就能增加国民财富。他相信货币具有积极的力量,信用扩大,货币增加,就能促使工商业发展。英国银行家亨利·桑顿(Henry Thomton)认为“商品的价格决定于商品的供求比例和通货的供求比例,商品增多对银行券的需求扩大,银行券增多对商品的需求扩大,所以当银行券增多而商品对银行券的需求未扩大时,就必然使物价随之上涨。物价上涨,工资缺乏弹性,一方面刺激生产,另一方面制约消费,从而造成作为资本的商品增多”。
麦克鲁德认为,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和信用都是财富,信用是生产资本,能带来利润,银行是信用的创造者,因而也是资本的创造者,银行所能创造的资本决定于它的存款准备率。
信用创造资本理论是现代西方社会最有势力、最有影响的信用理论,为以后许多经济学家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 信用的基本特征和信用的本质
信用的基本特征
信用含有信任和借贷两层含义,分为社会学和经济学范畴,信用的这一本质内涵,决定信用具有下列基本特征。
1、信用具有社会性
首先,信用的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为前提和基础的。对受信人的信任实际上是授信人对信用关系所具有的安全感,它是一种社会心理因素,因为安全感并非凭空产生,而是依赖于受信人的资信,取决于授信人的理性判断,因此,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
其次,信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信用不仅是个体行为,而是发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成千上万的授信人和受信人发生信用关系,行为主体时而是授信人,时而是受信人,身份在不断变换。如银行在吸收存款时,是受信人,与存款客户发生信用联系;银行在发放贷款时,则为授信人,与贷款客户发生信用联系。这充分体现信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复杂。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可以说,现代市场经济实质上是由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编织而成的巨大社会关系网络。
最后,信用的社会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信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不同的时代,信用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人们对信用有着不同看法。在当今社会,传统的信用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人们对信用的理解不断深化。信用前所未有地影响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关系。
2、信用的伦理和文化特征
信用属于伦理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诚实守信得到社会的推崇和信任,失信则将受到谴责和孤立。当人们都认同并遵守这种价值观和道德准则的时候,社会信用环境就会优化,失信的行为就会减少。
就信用的文化特征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借债始终被认为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做出的选择。人们常常将债务称为“饥荒”,即只有到了饥荒的时候才可以借债。在消费上,将‘“寅吃卯粮”视为“恶习”,主张禁欲节俭和量入为出。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情况则大为不同,人们对透支习以为常,超前消费成为普遍现象。尽管信用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诚实守信”是人类普遍认同的美德,但是,不同的文化对信用的理解存在差异,体现出信用的文化特征。
3、偿还和付息是经济和金融范畴中的信用的基本特征
经济学和金融学范畴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征是偿还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借贷的条件是到期要按时偿还本金,并支付使用资金的代价——利息。在这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而改变了资金使用权。首先,通过信用方式融通资金,促成了资金的再分配和利润率的平均化。生产资金固定在特定的自然形态上,只能用于一定的用途,不能自由转移。但闲置的货币资金都可以通过信用方式聚集起来投放到任何产业,使资金在各产业之间进行再分配,从利润较低的产业转向利润较高的产业,因而促成了各产业利润率的平均化,并自发调节着各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其次,信用加速了资本的集中和积累。大资本通过银行信贷的支持,使其在竞争中加速了对中小资本的吞并,使资本更加集中。同时信用把各企业零散的、用做积累的利润汇合为巨额货币资本,用于支持追加资本扩大再生产的企业,加快了资本的积累过程。最后,信用可以节省流通费用,加速资本的周转。信用工具的广泛使用,节约了现金流通及其相关的各项费用,也加速了商品的销售过程,节省了商品保管、运输等费用。
信用的本质
从伦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 “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
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
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
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
3. 信用创造概念
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
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纪的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在这一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约翰•劳说:“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们同样能产生财富、兴盛商业。,“通过银行所进行的信用创造,能在一年之内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货币量多得多。所以,法国如欲富庶,实在有求助于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于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强,法国即将陷入贫弱的状况。”“只要货币丰富,即能够创造一国之繁荣;只要有信用设施(他主要指银行等),即可以供应丰富之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能够为法国产出大量的财富。”约翰•劳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货币就是财富——货币不必是金银,而以土地、公债、股票等为保证所发行的纸币为最好——纸币是银行的一种信用——银行通过供给这种信用,就可提供丰富的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总之,信用即货币;货币即财富,即资本。
麦克鲁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论》中指出:“人们以生产物与劳务和人交换,而换得货币,此货币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体,然而人们却乐于用其生产物与劳务换取货币,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换得货币以后,可在需要之时,凭以换取所需之物的缘故。所以,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与劳务的权利或符号,从而实为一种信用”,“因此,金银货币也可以正确地称之为金属信用。”麦克鲁德认为信用与货币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信用的创造就是货币的增加,两者可以统一于“通货”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单一的价值,但是货币却有多数的价值或者一般的价值,信用只是对某个人的要求权,但是货币却是对一般商品的要求权;(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确定的价值(因为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信用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而货币则有持久的价值。
韩被公认为信用创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20年发表了《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的理论》,影响很大。他是这样论述信用就是货币的: “为了支付的目的,从一人转让给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划条,就法律的观点来看,自然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只要它需要兑换成本位货币而完成了货币的功能,则它就不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而实是货币本身。”“向银行兑取货币的凭证,只要它确实可靠,为任何人所愿意接受,则它就被当作货币而流通了。”韩的理论重点在于阐明了信用能够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利率愈低,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缩,利率愈高,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题就是:“资本形成不是储蓄的结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结果。”“假如说需求对生产是第一性的,那么信用提供对资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没有信用提供则任何资本商品都不能够生产,因而资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给之能引起资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产一样”。
4. 货币为什么有信用创造功能
货币的本质就是信用。
商业银行收到一笔现金,除留足法定准备金外,其余部分进回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答★但支付方式是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进行的。因而制造了一笔派生存款。★收款人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第二家银行仍然以相同的方式贷出去,又会创造另一笔派生存款。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可以创造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信用创造是银行的特殊职能,即银行通过在其日常业务活动中发行银行卷和支票等信用工具,以及借助于支票流通,银行可以超出自有资本和吸收的资金总额而扩大信用时所发挥的一种职能。
信用创造是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内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又称“货币制造”。
5.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相同点是什么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两者属于不同的概念,之间没有相同点。相关介绍具体如下:
1、商业信用:具体形式包括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预收账款等。 商业信用筹资的优缺点: 优点:最大的优越性在于容易取得。如果没有现金折扣或使用不带息票据,商业信用筹资不负担成本。 缺点:在放弃现金折扣时所付出的成本较高。
2、银行信用:以银行为中介,以存款等方式筹集货币资金,以贷款方式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各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银行信用的借贷双方是货币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由于提供信用的形式是货币,这就克服了商业信用在使用方向上的局限性。
(5)信用创造的主体扩展阅读:
一、商业信用的特点:
1、商业信用具有财产性,也就是说,它是一种物化的信用,衡量商事主体信用程度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其拥有财产的多寡,因此,我国公司法确立了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其旨在维护和保障商事活动中商业信用的财产基础。
2、商业信用具有外在性,商事交易奉行外观主义,以交易双方当事人表示的外部行为为准,根据外部行为来推定内心意思,其目的在于保护交易安全,促进交易效率,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3、商业信用具有制度依赖性,它需要许多具体的制度安排来促进。商业信用是由各种商业习惯在长期的交易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信赖,这些习惯在现代社会逐渐制度化,比如,信息披露制度,公示制度,信托制度等等。
4、商业信用具有非恒定的独占性,也就是说,它会随着商事主体经营状况的好坏而处于一种变化的过程中,企业的不善经营和频繁的非诚信行为,完全有可能因此而降低甚至丧失商业信用。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
1、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银行贷放出去的已不是在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的商品资本,而是从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离出来的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它克服了商业信用在数量规模上的局限性。
2、在产业周期的各个阶段上,银行信用的动态与产业资本的动态往往不相一致。
3、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
4、银行信用有可能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扩大信用的范围和规模
6. 信用的特征和本质是什么
一、信用具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3点。
1.信用具有社会性
首先,信用的社会性体现在社会心理因素上。信用是以信任为前提和基础的。其次,信用体现一种社会关系。信用不仅是个体行为,而是发生在授信人和受信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最后,信用的社会性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信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2.信用具有伦理和文化特征
信用属于伦理学范畴,体现为一种约束人们行为的道德准则。信用不仅仅是一种社会关系,也不仅仅是一种交易方式,它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价值观。就信用的文化特征来看,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信用具有不同的理解。
3.信用在经济金融范畴中具有偿还和付息的基本特征
经济学和金融学范畴中的信用,其基本特征是偿还和付息,即信用是一种借贷行为,借贷的条件是到期要按时偿还本金,并支付使用资金的代价——利息。在这里,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而改变了资金使用权。
4.信用有效地调整着国民经济。
信用调节经济的职能主要表现在国家利用货币和信用制度来制定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利用各种信用杠杆来改变信用规模及其运动趋势,从而调整国民经济。
5.信用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扩大。
7. 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哪些麻烦告诉我
所谓信用,就是用契约关系保障本金回流和增殖的价值运动。信用是和商品生产、货币经济相联系的范畴,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信用是价值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点是:贷者将货币给借者,约期归还,借款到期后除归还本金外,还需支付一定的利息。在这一信用关系中,贷款者在贷出一笔款项的同时获得了一种权力,即可以要求借款人以后偿还一笔款项的权利,又称债权。借款人则承担以后偿还一笔款项的义务,又称债务。由于在现代经济中货币被广泛地作为支付手段,所以这种债务偿还通常是用支付一定的货币金额来完成的。现代信用形式以创造主体来划分,大致有以下四种:
(1)企业信用。企业信用是企业在资本运营、资金筹集及商品生产流通中所进行的信用活动。企业信用可划分为两类:一类是商业信用;另一类是融资信用。商业信用的物质内容一般是商品的赊销,信用工具形式则是商业票据。
(2)银行信用。以货币资金借贷为运营内容和以银行及某些非银行金融中介机构为行为主体的信用关系可统称为银行信用。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和企业融资信用相比。具有以下差异:1)作为银行信用载体的货币,其自身没有质的差别,因此它的来源和运用没有方向限制;2)由于金融中介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因此银行信用较之企业信用更容易发展。
(3)政府信用。在信用经济的链条中,政府信用是极其重要的一环。政府不仅运用信用手段筹集资金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承担风险较大的投资项目,而且政府信用所创造的金融工具也为中央银行调节流通中货币供应量提供了操作基础。
(4)民间信用。这是指上述三种规范信用活动之外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个人及个人之间所发生的信用关系。民间信用的基本特征是没有正规的金融工具做交易媒体,在活动中带有自发性,利率较正规信用高,风险也非常大。一般情况下,民间信用的活跃程度同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金融服务发达状况成反比。例如在中国,民间信用在农村比城市活跃、落后地区比发达地区活跃。
8. 什么是信用创造
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
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纪的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在这一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约翰•劳说:“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们同样能产生财富、兴盛商业。,“通过银行所进行的信用创造,能在一年之内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货币量多得多。所以,法国如欲富庶,实在有求助于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于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强,法国即将陷入贫弱的状况。”“只要货币丰富,即能够创造一国之繁荣;只要有信用设施(他主要指银行等),即可以供应丰富之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能够为法国产出大量的财富。”约翰•劳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货币就是财富——货币不必是金银,而以土地、公债、股票等为保证所发行的纸币为最好——纸币是银行的一种信用——银行通过供给这种信用,就可提供丰富的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总之,信用即货币;货币即财富,即资本。
麦克鲁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论》中指出:“人们以生产物与劳务和人交换,而换得货币,此货币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体,然而人们却乐于用其生产物与劳务换取货币,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换得货币以后,可在需要之时,凭以换取所需之物的缘故。所以,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与劳务的权利或符号,从而实为一种信用”,“因此,金银货币也可以正确地称之为金属信用。”麦克鲁德认为信用与货币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信用的创造就是货币的增加,两者可以统一于“通货”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单一的价值,但是货币却有多数的价值或者一般的价值,信用只是对某个人的要求权,但是货币却是对一般商品的要求权;(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确定的价值(因为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信用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而货币则有持久的价值。
韩被公认为信用创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20年发表了《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的理论》,影响很大。他是这样论述信用就是货币的: “为了支付的目的,从一人转让给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划条,就法律的观点来看,自然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只要它需要兑换成本位货币而完成了货币的功能,则它就不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而实是货币本身。”“向银行兑取货币的凭证,只要它确实可靠,为任何人所愿意接受,则它就被当作货币而流通了。”韩的理论重点在于阐明了信用能够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利率愈低,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缩,利率愈高,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题就是:“资本形成不是储蓄的结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结果。”“假如说需求对生产是第一性的,那么信用提供对资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没有信用提供则任何资本商品都不能够生产,因而资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给之能引起资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产一样”。
9. 什么是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是如何创造的
比如,央行发行100元货币,10%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A就可以向外贷100*(1-10%)=90元,a企业获得回90元贷款后存到B银行答,B银行获得90元存款,也是按照10%存款准备金率,只能对外放款90*(1-10%)=81元,b企业获得81元贷款再存到C银行,如此下去,共在这个系统中由100元总共可以派生出1000元的货币,这就是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