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炒馍是谁发明的

炒馍是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2-07-12 02:58:42

㈠ 蒸馍和烙饼原是起源于

它源于三国时期的泸水河,诸葛亮为安定后方而进军西南,在横渡泸水时,因瘴气熏天,毒液漫流,过河士兵中体弱者多触水致死,军队难以挺进。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于是命杀牛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就是“馒头”的起源。烙饼,又叫白薄饼、面薄饼、卷饼、荷叶饼、烙馍,有大小之分,大者直径可超过25cm,小者仅巴掌大。烙饼色泽略黄,柔软淡香,夹卷其他荤素食物用,为宴席常用面点,更是家常风味小吃。 十分可口香脆。 烙饼是由秦汉时的“白饼”演变发展而来,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宋代《东京梦华录》中有“荷叶饼”的记载。据清代《调鼎集》记载:“薄饼:秦人制小锡罐,装饼三十张,每客一罐饼,小如柑,罐有盖,可以贮。馅用炒肉丝,其细如发,葱亦如之,猪羊并用,号曰‘西饼’”。由此可见,陕西“秦人”制的薄饼,就是现在的烙饼。

㈡ 烙馍卷馓子的历史故事

烙馍(luǒ mō)是和河南、江苏苏北和安徽皖北的一种汉族传统面食,类似煎饼又和煎饼不同。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0.1厘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稍微突起的铁板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子”,煎饼也是用的同样的工具,不过做煎饼的一般要大一点。
烙馍 (luǒ mō),正宗中原方言读“裸摸”,谐音其实是“捋摸”(有典故) 。烙馍来自于中原。烙馍作为一种源自中原的面食,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交通便利,这种面食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郑州、洛阳、安徽等有多种变形。韩信转述妇人的“捋捋摸摸就成啦”的典故是读音正统。
烙馍原本是厚饼,跟“壮馍”略有渊源,本是大的厚饼,却因为赶时间而制成薄的面皮,最终自成一格。
始自徐州彭城,由于淮海区域中心城市彭城在交通上的便利,烙馍在区域内广为流传。又因为朴实无华只能作为配菜点缀、或者日常食品,但因为又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因而不是那么“稀罕”,没有形成流行的因素。后来烙馍又发展出了水烙馍和菜合子。菜合子是用两张烙馍在有油的平锅上,馍中间铺上韭菜等各种新鲜蔬菜、可加鸡蛋、盐、油等各种作料等,手工烙熟以后再吃,吃起来就不要别的佐餐了。比较经典的是韭菜合子。

正统烙馍
直径尺余的乌黑的铁鏊子(必须是铁质凸形),用木柴火烧(必须是木柴,火温较高,这样烧制的食物味道比较醇厚,火苗稳定,温度易控制),大小均匀的一个个面团用一根枣核式的擀面杖“捋捋摸摸”成面皮(形如20-30cm的圆形“馄饨皮”),在鏊子上加热,用一根扁竹劈子(竹批子,必须是竹子做的,内有水分,可耐高温,光滑不变形)反正面。温热柔软,筋道有嚼劲,用普通食品塑料袋密封,因干燥易于保存长久,最长能达半个月(当然基本上都是当晚吃完,一般三口之家一顿饭就一两斤烙馍,也有外地游客带走作为特产的,便宜又特色,还容易保存,但要注意密封,烙馍有少许水分,风干就不好吃了)。
特点:温时柔软,冷时干硬,软柔劲道,薄而有韧性,不容易破损,可以搭配各种干、湿食材卷着吃,泡汤吃,可透光,透光度低。
铁鏊子烙,柴火等加热是烙馍出现面香味的的要素。纯的烙馍才是烙馍。
名词解释:“鏊子”就是把薄石头打磨成龟背状,再磨制光滑的一种器具。后来又改为生铁铸造,也就演化为今天的“鏊子”。为中原地区特有炊具。
水烙馍
湿皮子
水蒸烙馍在原生正统烙馍之后,做法差不多,只是用锅蒸熟的而已,可以配合北京烤鸭、京酱肉丝卷着吃。
特点:面皮直接水蒸,软嫩、水分大,质薄,透光度高。适合老幼吃,失去烙馍原有的面粉烙制的香味,易咀嚼,容易破,弹性低。
水烙馍,是蒸制的烙馍,没有反正面“烙”的动作,失去了烙馍的本色。但因为美观而登上北京烤鸭等宴席。
烘烙馍
烘烙馍是在无油的平底锅上烙、烘出来的。
特点:最为干燥,强韧而口感稍差,过于有嚼劲,易于保存。可作菜合子、菜饼等。
烘烙馍是用平锅,受热不均容易出现糊点。
使用平锅烙制的还有菜盒子,但是若加豆油或者菜籽油,就是不同吃法了。

3生产制作编辑
烙馍是用未发酵的面粉(死面)和成柔软的面团,用擀面杖擀成厚度约1毫米,直径约30厘米左右的圆形。在一块圆形中间凸出的铁板(特制鏊子)上烙熟的,一般管这种铁板叫做“鏊 ”,(这个字念ao去声),煎饼的锅是平的,煎饼的一般要大一点,而且大家都开始吃机械煎饼了。
原料:面粉(不需要发酵)

左下为失败的烙馍,有糊点
生产流程:
1、和面饧(醒)30分钟左右。
2、饧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剂,揉均匀、光滑、表面无气泡。
3、为防止面坯和擀面杖粘连,擀时加稍多的面粉。
4、有耐心的擀制,刚开始擀时一定要多加面粉。
5、继续擀,擀得越薄越好。擀成稍大时,可以采取上图的办法,卷一半面坯在擀面杖上擀,直至变薄。
6、鏊子烧热,什么都不需要放,大火反正面烙几秒钟,熟透即可。
注意事项:烙制时火一定要大,太小的火烙出来的馍一定会非常干,不软和,烙时速度要迅速,反正面几秒钟就可以,烙好的成品需要保温保存。
关键环节:和、擀、烙

4食用指南编辑
旧时,小孩子会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烙馍还有很多不同的吃法:
烙馍卷馓子

烙馍卷馓子
里面脆,外面软,有劲道,香气十足。素饼店也有加上少许黑咸菜、青椒调味的。
卷菜吃
醋溜土豆丝儿,咸鸭蛋、卷的时候盖住一端,不会流出汤水。辣椒炒鸡蛋,煎上一锅辣椒疙瘩,用烙馍卷着吃。
汤泡馍
羊肉汤泡馍,比正宗泡馍要容易消化,但容易泡烂。只能蘸汤吃。其它汤料也可以。
菜盒子
韭菜盒子,也有其他蔬菜加蛋的。不容易买到了。
烙馍卷烙馍丝
盘子里一半是普通的烙馍,一半是炸得酥脆金黄的烙馍丝,卷着吃别有一番风味。
烙馍卷烤羊肉串
烙馍还成了烧烤摊上一道必不可少的吃食。酒喝至酣时,要上几张烙馍,卷上几串羊肉串,大口吃着,使劲嚼着,非常带劲。
绿豆面烙馍
顾名思义,白面改为绿豆面,纤维素比较高。另外,还有杂粮烙馍。水果烙馍,机械烙馍。但惟独白面手工烙馍最为正宗,吃起来也最为地道。
丸子汤煮馍
普通丸子汤,快开锅的时候加馍。趁热吃。
红酒烙馍
2009年10月24日,法国老外发明的。

干吃馍 喝红酒 红酒烙馍

5主要功效编辑
相传烙馍吃起来柔韧、筋软、有嚼头,既压饿,也有健齿作用。吃烙馍练口腔肌肉,牙口好。不过老年人、小孩子如果吃要注意姿势和自身牙齿情况,可以泡汤(羊肉泡馍)吃,不然不利于牙齿健康,小孩子容易“呲牙”,影响牙齿发育,不利美观。遍布在一般菜市场或者社区沿街。一般都是服务自己小区或者供给饭店做配菜的。

6饮食文化编辑
广为流传的烙馍在河南、苏北和皖北逐步发展为特色面食,形似煎饼,口感、材质、制法不同,因制作简易、食用方便、易于保存,受到广泛欢迎,是当地居民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中原有流传儿歌,“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与抗金英雄尝”。
清代顺治年间,方文来中原做客时,在其《北道行》中这样写到中原的烙馍:“白面调水烙为馍,黄黍杂豆炊为粥。北方最少是粳米,南人只好随风俗。”从这可以看出,烙馍这种民间的面点食品不但历史悠久,并且久有名气。

三八节 烙馍大赛
春夏秋冬,街头巷尾老奶奶更乐于弄个烙馍摊子,用木头生柴火,架上乌黑的铁鏊子,和好面的面盆,擀面杖下的面皮薄如纸(1mm),从案板被挑到鏊子上,在柴火的劈啪声中飞舞的竹批把面皮翻动,最后放到保温的竹篾框子里。四季如歌,在苏北徐州市内的王陵路上,有家烙馍摊子前放着块宣传板,写下烙馍的传说故事,在吃到面的时候,更想到当年老妪手巧、老汉急中生智的军民互拥的动人故事。烙馍吃起来劲道且富有韧性,某种意义上说,也正象征了普通老百姓不怕吃苦、坚韧不拔的品格。如今虽然烙馍不能挣多少钱,烙烙馍这套做饭的手艺仍然活跃在少数街头巷尾。娘俩、或婆媳、或姊妹几个,围着一张案板,支起一个鏊子,揉的揉,擀的擀,挑的挑,面团在妇人手下飞舞着,跳跃着,眨眼功夫一张又薄又圆的烙馍便好了。想来数年之后,城市化的脚步前进,城里人该想办法请谁去制作这烙馍了

外国友人 徐州烙馍 2009年10月


昨日乾隆今日我
烙馍之后是军民情。军民相拥在中原也是历来传统,作为战争城市,中原一直是双拥拥民拥军城市典范,这普通的烙馍看似平凡普通,温度中却满是情感。而路过街头烙馍摊,观看优美娴熟、节奏感十足的烙馍动作也被外地游客视作视觉享受,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道风景。
烙馍已经逐步成为当地的民俗之一,由于饭店预订和制作时间、愿意、会烙馍的人逐渐变少,烙馍开始涨价,即便价格不变,买也不容易买到了。“烙馍卷馓子”(烙馍、馓子、黑咸菜、青椒粒)也因为没有烙馍供货、没有优质馓子不卖了。

7烙馍由来
史料记载一 支援抗金
据徐州文史资料载:北宋时徐州抗金英雄赵立聚集群众抗金时,地方百姓特制烙馍并卷上酥香而松脆的馓子,送于抗金英雄吃。故烙馍品种流传至今,历代不衰。曾几何时?在徐州地方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圆圆小饼径尺长,根根馓条黄脆香。外软里酥饼卷馓,送于抗金英雄尝。
传说一 :军民紧相拥 刘邦得民心
相传,楚汉相争时,刘邦率兵与项羽作战。因为刘邦的军队一向以纪律严明而深入人心,受到当地老百姓的拥戴,士兵们劳于作战,很少能吃上饱饭,百姓们为了能让刘邦的军队吃上一顿饱饭,徐州百姓急中生智,结合当地农作物情况,发明了一种制作简单快速、携带方便的面点——烙馍。从此刘邦得到民心支持,刘邦军队士气大增,为他们作战提供了有利的基础。
传说二 :军民相拥 浓浓情谊
在徐州南边的人爱吃米饭,北边的山东人爱吃煎饼。为什么惟有徐州这方圆二百来里地方的人爱吃烙馍呢? 当年项羽兵败垓下(灵璧,宿州市),刘邦派韩信指挥三十万大兵乘胜追击。这时项羽仅剩八百骑兵,连夜鏖战,官兵几天都没吃一顿饭了。韩信看到项羽的失败成定局,但项羽在徐州一带因兵不扰民,在民间享有声誉。韩信趁项羽失败的机会,败坏他的名誉。于是心生一计,找来巧妇,令她做饼。那时做饼又大又厚,一时不能熟透。项羽的官兵很快就要过去了,若做这样的大厚饼,时间怎来得及?韩信就向巧妇说:“你快把面捋捋摸摸、弄薄弄熟,越快越好。”巧妇急中生智,就用一个圆棍一擀,将面擀得薄薄的,放在铁鏊子上一翻一正,面就熟了。韩信一看很兴奋,这样既能多做又能熟透,不多一时做了两大蓝子。遂令一个老头挑到项羽必经的路上去卖,并说:“你要见不到项羽,回来我一定杀你的头。”老头无奈,只有拼命到指定的地方去等待。
起先有几个骑兵来到,问老头:“当此兵荒马乱,人家都逃亡,你这老头不怕死,还卖什么东西!”老头说:“我卖的是好吃的。”兵士一吃听是好吃的,一心想吃,但手中无钱,心里干着急,就向老头说:“我们项王的兵马,一向不吃百姓的东西,除了管军需的带钱,连项王都不带钱。”说着这几个骑兵催马扬鞭走了。
接着又来一群骑兵到来,为首的一个彪形大汉骑着乌骓马。老头想这必是项羽了,连忙拦着说:“大王!我看你的军队无钱不吃我的东西,可见大王治兵有方;不过你一连打了这么些天的仗,实在够苦的了。就是手中无钱,也请大王吃我的东西,饱饱肚子,好再打仗。我绝不要钱。”项羽说:“我现在身无分文,虽然挨饿,也绝不白吃老百姓的东西。”老头心中很受感动,觉得人说项羽这个人,生性耿直,带兵廉洁,的确不假,遂把心里的话,老实地向项羽说了:“大王!我是韩信派来的。来时韩信向我说:‘项羽若吃你的东西,他无钱给你,后人将说他不义;若杀了你这个老头,后人将说他不仁。’你现在即不吃我的东西,又不杀我,我回去后,韩信必说我没见到大王,一定会杀我。这怎么办呢?我求大王救我一命。”项羽说:“既然如此,我还要急着赶路,这样办吧!”项羽遂用力将他的十三节霸王鞭,拔出四节,交给老头说:“你见了韩信,拿着我这四节鞭,他就知道你见到我了。因为韩信过去给我扶过戟,执过鞭。”说罢,项羽即随大队向南急驰而去。
老头含着泪望着项羽的身影渐渐消失了。老头听说韩信早已追赶项羽去了,也未再去见韩信。他回到家中,将烙馍争给亲邻尝尝。大家问老头这个像纸薄的圆饼叫什么名字?怎么做法?老头就把当时韩信向巧妇说的原话“捋捋摸摸就成啦”告诉大家。从此,就以此谐音称为“烙馍”。人们都争相学做烙馍,烙馍也就成了徐州的特产。直到今天,徐州的小女孩,几岁就会做烙馍,吃烙馍成了徐州人的爱好。
传说三: 乾隆微服出巡 观看烙馍飞舞
相传,乾隆下江南时路过徐州,曾在微服私访时间到徐州乡村妇女擀烙馍的精彩表演。只见一女子于面案上迅即擀出薄如蝉翼、大如银盘的面饼,挑于轴儿上顺手一挥,那面饼便飞落到东间里的热鏊上,接着又一张飞向了西间里的热鏊上……乾隆见到的确是一位擀烙馍的高手,这女子一个人擀可以供两盘鏊子上,难怪乾隆皇帝看傻了眼。人说:“高山出俊鸟,民间出奇人”,在徐州地区确是这样。
有句戏词这样唱道:“从北京到南京,中间隔个徐州城。中原人爱吃‘烙馍馍’,那么地个狠劲咬,那也不嫌牙根疼。”这是说烙馍确实是徐州所特有的,吃起来柔韧而筋骨,外人看嚼的这动作,还真有点“望馍兴叹”哪!
烙馍顾名思义就是在鏊子上烙成的,鏊子大多是铸铁的,今天也有了熟铁和铝合金做成的,用法也大致相同。鏊子不大,直径一尺二寸左右烙馍直径也就一尺左右了。
所谓“烙”,制造烙馍要两道技术关要过。一是“擀”,二是“翻”。
“擀”要擀得薄、匀、圆。烙馍多用白面为原料,少有掺有杂面。先将面调水和得软硬适中,最好让面“醒”半小时以上。面和得硬了,擀起来较难;和得太软了擀好了也会变形,所以和好面是擀的第一步。将和好、“醒”好的面,分成单个馍剂,然后用特制的擀面杖擀。擀馍的好手每斤面能擀十六个,还要又大又圆又匀且薄。
旧时中原人都是自家烙制烙馍,一般妻子擀、丈夫翻,也有嫂嫂、大婶们合伙制作的,谈笑风生中飘出烙馍的香味,有点像是逢年过节时候的一起包饺子的景象。不过今天都是手工作坊、社区里的地摊,新建小区里面都没有。只能自己寻觅有烙馍的地方。
啊,中原烙馍那独特,那柔韧的口感,那精美的制作,真让人回味无穷。

㈢ 炒馍怎么炒

用料
馒头 3只
鸡蛋 2只
葱花 一把
白菜 2把
花椒面、盐、味精 适量
炒馍的做法
把剩馒头切成小丁,根据个人喜好大小切。(第一张对焦失败了,当时没有发现,手机拍摄,见谅)

白菜切碎。

蛋液+葱花+盐搅拌均匀

锅内放少量油,先下馒头丁,炒至变色,我喜欢吃干一点的炒馍,就小火炒的久一点,多翻炒,避免焦糊。

感觉炒的干干的,就加入蛋液,继续不断的翻炒

同时加入白菜碎,继续翻炒,这个白菜可以根据家里情况,想放什么放什么,哈哈哈

继续不断翻炒至蛋液、白菜熟透,加少许花椒面。

盛盘。

㈣ 土炒馍的介绍

土炒馍是河南济源市王屋山区的汉族传统名点。是以面粉为主要原料,鸡蛋、芝麻、花椒叶等为辅料,并以王屋山特有的观音土烘焙,精心炒制而成。

㈤ 河南土特产土炒馍能不能吃

摘要 土炒馍是用观音土烘焙的馍,其味清香可口,存放期长,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是一种高铁、高钙、高锌、高钾的传统食品。

㈥ 炒馍的做法

炒馍是一道以馒头、油、盐、淀粉为主料的食品。

具体做法如下:

主料:1个馒头。配料:适量油、适量盐、适量淀粉、适量孜然、适量五香面、适量葱段。

步骤:

1、馒头切块。

2、沾上生粉。

3、锅中热油,放入葱段爆香,放入馒头块。

4、翻炒几下盛出。

根据风味、口感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北方硬面馒头是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如晋冀鲁豫陕等地百姓喜爱的日常主食。依形状不同又有刀切形馒头、机制圆馒头、手揉长形杠子馒头、挺立饱满的高桩馒头等。

2)软性北方馒头在河南、陕西、安徽、江苏等地百姓以此类馒头为日常主食。其形状有手工制作的圆馒头、方馒头和机制圆馒头等。

3)南方软面馒头是南方习惯的馒头类型。多数南方人以大米为日常主食,而以馒头和面条为辅助主食,南方软面馒头颜色较北方馒头白,而且大多带有添加的风味,如甜味、奶味、肉味等。有手揉圆馒头、刀切方馒头、体积非常小的麻将形馒头等品种。

㈦ 过些日子到西安去 听说小吃很有名 那位兄弟可以提供下资料!谢谢!

钟楼西北方向有个鼓楼。鼓楼后面就是,里面是小吃一条街,就是回民街,这是一次去西安旅游时导游介绍的。
肉夹馍:我们到了西大街鼓楼对面的一个小街里的“樊记”,不过在去的路上看到了“王恒”的招牌。记得在文章里看到过说“王恒”比“樊记”好吃,在同伴们全开始在“樊记”里面吃的时候,我和一MM到“王恒”也买了一个精选,4.5元一个。和“樊记”的相比,果然好吃很多,主要是由于“樊记”里的馍好象捂过了,没有那边的那么脆。不过“王恒”的普遍比“樊记”贵5毛,看来还是很有道理的。在随后的几天里,我又有两天的早饭是在那里解决的,不过一般一个人吃不下一个,基本是吃一半浪费一半,现在想起来真后悔啊。

酸梅汤:这个说成是西安的小吃应该是有点牵强,不过我在回民街里面看到很多家都有卖的,1块钱1杯,而我那几天也喝上了瘾,根据我吃的顺序,也就想到哪里说到哪里吧。第一次喝也就是在吃“王恒”的肉夹馍的时候,喝起来冰冰凉凉的,很爽口。后来晚上去回民街的时候,发现有好多家买酸梅粉的,估计这个酸梅汤也就是勾兑出来的,有的浓有的淡,用塑料杯装着,在“红红炒米”里面盛酸梅汤的杯子居然上面还有吸管,一开始觉得很新奇,后来想想,觉得挺不卫生的。不过酸梅汤好象倒真是比可乐什么的更容易在回民街被接受。

钟楼小奶糕和滚雪球:这两种冰棍全是5毛一根。钟楼小奶糕在咱们坛子上好象去年就有人提起过,在路上和当地的导游说起,她告诉我其实当地人更喜欢吃滚雪球。从乾陵和法门寺回来回来的那天比较早,我就和2个MM一起杀到回民街去了。本来看介绍上说开元下面卖的那个小奶糕是正宗的,本来想走过去买,后来在鼓楼对面的一个小摊子上发现了,一人买了一根奶油味的,果然好吃,用MM的话说“比小牛奶强多了”,一根还没吃完,就到了马路对面,在鼓楼下面的摊子上发现了有滚雪球的,我嘴里还咬着小奶糕呢,又张罗着买滚雪球,结果卖的那个小姑娘看着我都乐了,滚雪球一吃还不打紧,后来几天我们就吃它了,尤其是可可味的。最后我们已经简称为“我们再滚一下吧”,最后一天一MM居然提议,要不我们吃两个东西之间就滚一下,我害怕拉肚子,没敢赞成。

镜糕:还没进回民街,在鼓楼的下面就有很多卖镜糕的小车,镜糕放在很小的笼屉里,很小,上面有红红绿绿的调料,要吃的时候会再给蘸上芝麻和糖,很便宜,5毛钱一个,味道还不错。不过我们走到回民街里面的时候,看到有一个卖1块钱一个的,上面放了不少葡萄干,决定也买一个尝尝,结果发现没有5毛的好吃:(

凉皮:在西安吃了两种凉皮:秦镇凉皮和麻酱凉皮。秦镇凉皮名字的由来不知道,估计是和某个地名有关系吧,而麻酱凉皮顾名思义是放了麻酱的。那个凉皮和在北京吃的很不一样,比北京的好吃多了,吃到嘴里有一种精到的感觉,鲜百味馄饨店里和老陕面馆里的觉得也没这个好吃。个人觉得秦镇的比麻酱的好吃,不过也许是因为我不爱吃麻酱的缘故,我在西安的朋友说她每次去回民街总忍不住要吃一碗麻酱的。

炒米:其实就是炒饭,但西安好象没有这么个叫法。我在介绍西安小吃和小兔子的文章里全看到过介绍“红红炒米”,到了那里,当然要尝一尝。晚上有很多桌子摆在路边,我们也找了一张空的坐下,会有服务员过来问你吃什么,点完以后,没过两分钟就上来了。观察了一下,好象这个就是直接炒出来,然后看哪桌要就给端过来,虽然后来又去了一次,不过我也没搞清楚那里是不是就做这一种炒米。那炒米是用酸菜和牛肉末一起炒的,味道很好,考虑回来以后可以自己实践一把,看能不能做出这种味道。我们因为是吃完晚饭再过去的,没吃太多,三个人就要了一碗,不过那可是那天晚上我们唯一全部吃光的东西。

肉串:在很多小吃店的旁边总会有烤羊肉串和牛肉串的炉子,很便宜,2毛一串,同样也是烤好了端到每个桌上来问你要不要,一般十串起卖,由于很小,不用担心吃不下去。结帐的时候就数铁钎子,很方便。不过由于上面的肉很少,吃起来没太多感觉,觉得还是北京的羊肉串好吃。后来看见有一家,有整只的羊挂在外面,好象可以现穿羊肉串,可惜眼大肚子小,就没有再吃了。同时那里还有卖涮牛肚的,3毛一串,红红的,上来的时候刷了麻酱,总觉得味道有点淡。

羊肉泡馍:这次吃的羊肉泡馍是在据说最正宗的老孙家吃的,为了品尝当地小吃,集体定了老孙家的风味餐,10个热菜10种小吃。其中就有羊肉泡馍,上来的时候是机器弄好的,没有体会到自己掰馍的过程,由于那时候已经吃的比较饱了,也就是尝了两口,没留下太深的印象。不过后来有一天去大皮院,看到了小兔子介绍的小炒馍,来了一份优质,一块馍我掰了大概10分钟,再送去给厨房炒,大概等了10分钟。本来以为炒馍出来会是干干的,谁知道也是有汤的,里面有蘑菇,西红柿,羊肉,粉丝.....好吃。

凉糕和凉粽:基本上来说我还是喜欢吃那种又甜有粘的东西,而这两个刚好符合我的胃口。唯一可惜的是拿出来的时候放了太多的蜂蜜和桂花糖,弄的味道反而有点苦,建议去吃的时候稍微加一点白糖就好。

糊辣汤和麻花油茶:据说是西安人喜欢的早点,我们当然也尝试了一下。不过说实话,很不习惯。麻花油茶一股怪怪的味道,我们一人尝了一口就没再吃,MM试了一下里面的麻花,说和油条差不多。糊辣汤里面有圆白菜、土豆、菜瓜、牛肉丸什么的,当地人会在里面泡上一个“坨坨馍”据说就是很好的早餐,不过我们本来就抱着尝尝的思想,当然馍就没要,吃起来有点辣,感觉比麻花油茶好点。不过看起来当地人真的很喜欢吃,我们进去时候满满的一大盆,没5分钟出来已经少了很多。

酸汤水饺:同去的两个MM巨喜欢吃,由于我对面食一般,同时对酸的东西也不是太喜欢,因此是她们两主攻。其实第一次吃是在老孙家,一MM本来说不吃,后来尝了一个就连汤带饺子吃了一堆。后来有时间我们自由活动,还想到老孙家吃去,被我及时打住,给小兔子打了个电话,才知道大皮院那里就有好几家,我吃的凉糕和凉粽,不过从她们连汤也喝的比较干净看来,应该还是很好吃的。

灌汤包:贾三灌汤包也是鼎鼎有名的,离红红炒米很近,第一天晚上本来想进去,看里面那么多人还要等位,同时我们肚子也不是很饿,就没有坚持。不过后来有一天早上去了,要了一笼羊肉馅的,10个才4块钱,咬到嘴里满嘴的汁,果然很鲜美,再蘸上点醋,刚好解腻。

㈧ 日本团队耗时4个月心血发明了馒头!这个馒头长什么样

馒头,别称“馍馍”“蒸馍”,中国传统面食之一

传说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发明。《三国演义》中讲述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蛮之后,过江受战死冤魂之阻。诸葛亮面对此景心急如焚,想来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惩魔,保佑生灵,诸葛亮不忍用人头祭祀,而发明馒头为替代品。于是命杀羊宰猪,包成面团,投于水中以示供奉。后来民间习此风俗。这大概是“馒头”的起源。“馒”通“蛮”,“馒头”即意为“蛮头”。

馒头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条。在江南地区,在制作时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此类面食都通通叫做馒头,而无馅的馒头叫实心馒头。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口味不同,作法各异,由此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叫法也不尽相同。

3月1日,一位网友发布了一份关于日本一家网站的报告。该报告描述了一家名为"井村屋"的食品公司,该公司在2014年收到一封顾客的来信,信中写道:"你能做一个没有填充物的中国包吗?"

耗时4个月

六年后,该公司的开发团队终于尝试制作"只有皮革的中国包。"经过四个月的艰苦研究,他们终于"发明了没有填塞的中国馒头"!

这样的新闻报道确实充满了幽默,许多中国网民嘲笑他们。然而,一些网民表达了担忧。毕竟,日本网站上有报道称,他们"发明了"不加填料的中国馒头(馒头),并希望被商业化,并试图大力欣赏它们。难不成日本也想学习韩国,对中国的文化也开始了“明抢暗偷”?

当然,大多数日本网民仍然认同中国的饮食文化,从"麻婆豆腐"、"饺子"到"炒饭"等不仅在现实中深受日本食客喜爱,还因电视剧中的中餐而受到赞扬。我希望这篇关于"发明中国馒头不加馅"的文章只是他们的五龙事件,而不是别有用心!

㈨ 擀面杖 馒头是谁发明的

擀面用的木棍儿。 中国很古老的一种用来压制面条的工具,一直流传至今多为木制,用其捻压面饼,直至压薄.是民间制作面条、饺子皮、馄饨皮、面饼不可缺少的工具. 擀面杖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谁的发明专利?恐怕很难考究了。根据现在考古的发现面条的化石表明,面条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做它的擀面杖应该不会低于这个年限吧。不过开始面条也可能是抻的,不是擀的呢?于是,只能说擀面杖的出现不会早于4000多年了。当然,西方国家也做面条,也有用擀面杖的,所以也很难分出谁是发明专利的拥有者了。 食用馒头的历史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用馒头祭祀泸水神的记述。馒头是中国的传统面食,把面粉加水、糖等调匀,发酵后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为半球形或长条。在江南地区,在制作时加入肉、菜、豆蓉等馅料的此类面食都通通叫做馒头,而无馅的馒头叫白馒头。味道可口松软,营养丰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一。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口味不同,作法各异,由此发展出了各式各样的馒头,如白面馒头,玉米面馒头、菜馒头、肉馒头、生煎馒头、油炸馒头,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也有称之为蒸饼、炊饼、饽饽、馍等,江南一带则只有“馒头”一说。名称的由来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七擒六纵蛮将孟获,使孟获终于臣服。诸葛亮班师回朝,途中必须经过泸水。军队车马准备渡江时,突然狂风大作,浪击千尺,鬼哭狼嚎,大军无法渡江。此时诸葛亮召来孟获问明原因。原来,两军交战,阵亡将士无法返回故里与家人团聚,故在此江上兴风作浪,,阻挠众将士回程。大军若要渡江,必须用49颗蛮军的人头祭江,方可风平浪静。诸葛亮心想:两军交战死伤难免,岂能再杀49条人命?他想到这儿,遂生一计,即命厨子以米面为皮,内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颗人头。然后,陈设香案,洒酒祭江。从此,在民间既有了“馒头”一说,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塑行的祖师爷。明代郎瑛在其笔记《七修类稿》中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诸葛亮创始的馒头,毕竟里面加上了牛羊肉馅,工序复杂且花费较多。于是,后人便将做馅的工序省去,就成了现在的馒头。而有馅的,则成为包子。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另一种说法)春秋时期的中国,石磨还没有被发明出来。人们食用 麦子的主要方式是煮粥,蒸麦饭,和炒成干粮吃。战国时期,也还没有磨,仅以杵臼等工具生产不出太多的面来,因此吃面食的人不会太多。根据现存的实物资料,中国人在西汉初期发明了磨,也只有石磨被发明以后,在中国的小麦的主产区(大概在以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国北方)人们才开始大规模地吃面食--饼。但是汉魏时期的面食“饼”并不是人们今天意义上的“饼”。而是所有的面食都称之为“饼”:炉饼(烧饼)、胡饼(芝麻烧饼)、汤饼(面条)、笼饼(无酵蒸饼)、环饼(油炸面圈)等,但都不是发面的。馒头是将面经发酵后再蒸熟的,所以不但松软适口,而且易于消化。而发面是十分困难的。要在长期的生活生产时间中不断摸索、不断积累,才能掌握酵母菌的生化反应。根据现存的史料,馒头的出现不晚于晋。但是名字也不叫馒头,而叫“蒸饼”。 [3] 汉朝时,由于磨已广泛应用,蒸制的面食也随之流行于全中国各地,当时统称为“饼”。“曼头”一词最早见于西晋束广微《饼赋》云:“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头宜设。”,郎瑛所撰《七修类稿》说:“馒头本名蛮头。”。《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何曾传”记载何曾日食万钱,“性奢豪,务在华侈。帷帐车服,穷极绮丽,厨膳滋味,过于王者。每燕见,不食太官所设,帝辄命取其食。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何曾的食品中有“蒸饼”,《名义考》记载即今之馒头。《晋书》提到何曾“性奢豪”并举例说明他“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意思说就连馒头这种“高级食品”如果不蒸出十字裂纹,他都不吃,可见其穷奢极侈都到了何等地步。这里所说的裂纹蒸饼,大概就相当于人们今天所说的开花馒头吧。馒头同时还被称之为“面起饼”。在《齐书》有记载:西晋永平九年(公元299年),皇帝专门下旨规定今后祭祀太庙要用“面起饼”。可见当时馒头不光是一种高级食品,而且因该被列为奢侈品了。《三国演义》第91回:诸葛亮平蛮回至泸水,风浪横起兵不能渡,回报亮。亮问,孟获曰:“泸水源猖神为祸,国人用七七四十九颗人头并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浪平静境内丰熟。”亮曰,“我今班师,安可妄杀?吾自有见。”遂命行厨宰牛马和面为剂,塑成假人头,眉目皆具,内以牛羊肉代之,为言‘馒头’奠泸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罢,云收雾卷,波浪平息,军获渡焉。这段故事不见正史,只在一些笔记中讲到。如宋朝的《事物纪原》、清朝的《谈征》中就说:“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明人郎瑛《七修类稿》也记载:“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 头也。”自诸葛亮以馒头代替人头祭泸水之后,馒头刚开始就成为宴会祭享的陈设之用。晋束晰《饼赋》:“三春之初,阴阳交至,于时宴享,则馒头宜设。”三春之初,冬去春来,万象更新。俗称冬属阴,夏属阳,春初是阴阳交泰之际,祭以馒头,为祷祝一年之风调雨顺。当初馒头都是带肉馅的,而且个儿很大。晋以后,有一段时间,古人把馒头也称作“饼”。凡以面揉水作剂子,中间有馅的,都叫“饼”。《名义考》:“以面蒸而食者曰‘蒸饼’,又曰‘笼饼’,即今馒头。”《集韵》:“馒头,饼也。”《正字通》:“〔焙换成饣〕〔愉换成饣〕,起面也,发酵使面轻高浮起,炊之为饼。贾公彦以酏食(酏:酒;以酒发酵)为起胶饼,胶即酵也。涪翁说,起胶饼即今之炊饼也。”“韦巨源《食单》有婆罗门轻高面,今俗笼蒸馒头发酵浮起者是也。”唐以后,馒头的形态变小,有称作“玉柱”、“灌浆”的。《汇苑详注》:“玉柱、灌浆,皆馒头之别称也。”南唐时,又有“字母馒头”。唐人徐坚《初学记》把馒头写作“曼头”,《梦粱录》中,又作“馒〔设换成饣〕”。《集韵》:“〔设换成饣〕音豆,与饾同,饤也”。”“饤”又作“〔月丁〕”,《玉篇》:贮食之义。《玉海》:“唐,少府监御馔,用九盘装垒,名‘九饤食’。今俗燕会,粘果列席前,曰‘看席饤坐’。古称‘饤坐’,谓饤而不食者。按《唐书·李远传》云:‘人目为钉会梨。’今以文词因袭,累积为饾饤。”这就是说,“饤”其实从“钉”来,“饾饤”是指供观觉的看席。韩愈有诗;“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可见当时馒头是作为供观赏的看席。但“饾饤”指的是点心之类,也就是把馒头列为了点心。宋时馒头成为大学生的经常食用的点心,所以《武林旧事》中称:“羊肉馒头”、“大学馒头”。岳珂有《馒头》诗:“几年大学饱诸儒,薄枝犹传笋蕨厨。公子彭生红缕肉,将军铁枚白莲肤。芳馨正可资椒实,粗泽何妨比瓠壶。老去牙齿辜大嚼,流涎才合慰馋奴。”馒头成为食用点心后,就不再是人头形态。因为其中有馅,于是就又称作“包子”。宋人王〔木永〕《燕翼诒谋录》;“仁宗诞日,赐群臣包子。”包子后注曰:“即馒头别名。”猪羊牛肉、鸡鸭鱼鹅、各种蔬菜都可作包子馅。同时仍然叫“馒头”。如《饮膳正要》中介绍的四种馒头,又都可叫包子:“仓馒头(其形如仓囤):羊肉、羊脂、葱、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人料物、盐、酱拌和为馅。”“鹿奶肪馒头:麂奶肪、羊屋子各切如指甲片,生姜、陈皮各切细。右件,入料物,盐拌和为馅。”“茄子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嫩茄子去穰。右件,同肉作馅,却入茄子内蒸,下蒜酪、香菜末食之。”(此以茄子作皮,上屉蒸熟。)“剪花馒头:羊肉、羊脂、羊尾子、葱、陈皮各切细。右件,依法入料物,盐、酱拌馅,包馒头。用剪子剪诸般花样,蒸,用胭脂染花。”《正字通》说,馒头开首者,又叫“橐驼脐”。唐宋后,馒头也有无馅者。《燕翼诒谋灵》:“今俗屑面发酵,或有馅,或无馅,蒸食之者,都谓之馒头。”元无名氏《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当时馒头的发酵方法:“每十分,用白面二斤半。先以酵一盏许,于面内跑(疑是“刨”之误)一小窠,倾入酵汁,就和一块软面,干面覆之,放温暖处。伺泛起,将四边干面加温汤和就,再覆之。又伺泛起,再添干面温水和。冬用热汤和就,不须多揉。再放片时,揉成剂则已。若揉搓,则不肥泛。其剂放软,擀作皮,包馅子。排在无风处,以袱盖。伺面性来,然后入笼床上,蒸熟为度。”不管有馅无馅,馒头一直担负祭供之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记有这样多种馒头,并附用处:“平坐小馒头(生馅)、捻尖馒头(生馅)、卧馒头(生馅,春前供)、捺花馒头(熟馅)、寿带龟(熟馅,寿筵供)、龟莲馒头(熟馅,寿筵供)、春〔上尔下虫〕(熟馅,春前供)。荷花馒头(熟馅,夏供)、葵花馒头(喜筵、夏供)、毯漏馒头(卧馒头口用脱子印)。”明李诩的《戒庵老人漫笔》中记:“祭功臣庙,用馒头一藏,五千四十八枚也。江宁、上元二县供面二十担,祭毕送工部匠人作饭。”至清代,馒头的称谓出现分野:北方谓无馅者为馒头,有馅者为包子,而南方则称 有馅者为馒头,无馅者也有称作“大包子”的。《清稗类钞》辨馒头:“馒头,一曰馒首,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鹤林玉露》曰:有士人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大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辞以不能,曰:‘妾乃包子厨中缕葱绿者也。’盖其中亦有馅,为各种肉,为菜,为果,味亦咸甜各异,惟以之为点心,不视为常餐之饭。”但《清稗类钞》又把有甜馅者称“馒头”。“山药馒头者,以山药十两去皮,粳米粉二合,白糖十两,同入擂盆研和。以水湿手,捏成馒头之坯,内包以豆沙或枣泥之馅,乃以水湿清洁之布,平铺蒸笼,置馒头于上而蒸之。至馒头无粘气时,则已熟透,即可食。”清代馒头有名者,扬州的小馒头。《调鼎集》:“作馒头如胡桃大,笼蒸熟用之,每箸可夹一双,亦扬州物也。扬州发酵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乃高如杯碗。”《随园食单》论“千层馒头”:“杨参戎家制馒头,其白如雪,揭之如有千层,金陵人不能也。其法扬州得半,常州、无锡亦得其半

㈩ 山西凉粉炒馍由来

摘要 亲,刚刚帮您查了一下下,浑源凉粉历史悠久,相传在唐太宗李世民于立夏之日御驾北征至恒山脚下的时候,感到非常饥渴难耐,疲惫不堪,这时作为下属的薛仁贵把自己雪茄府秘制的凉粉奉给皇上。

阅读全文

与炒馍是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