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发布时间:2022-07-10 22:40:47

㈠ 现在的教育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吗>

现在的教育还是有多种的,各有利弊。
应试教育给部分孩子一个光明版的将来,但一定程度权上的确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与学习兴趣,并对另一部分更适合其他方面的孩子造成很大影响;素质教育能够更全面地发掘孩子的潜能,包括创造力,但有时候却让孩子败在高考这个门槛前。个人比较倾向于素质教育,在保证孩子的兴趣的前提下,大部分孩子还是能通过自己的爱好发展出自己的空间。

㈡ 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想象力

日前,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 教育原因: “规定”太多扼杀想象力 广东省家庭教育研究会理事黄玉华认为,如今青少年想象力、创造力水平较低的现象,家庭教育要负上一定责任。如今孩子多是独生子女,寄托着一个家庭未来的希望,孩子们在父母和4个老人的注视下长大,在全方位照顾的同时,也教育孩子要遵从各种各样的“规定”,没有思想的天马行空,何来创造力?此外,黄玉华介绍,如今城市高楼大厦压缩孩子的活动空间,邻里、同伴沟通减少,这种因素也无形中削弱了孩子的创造力,因为交流和互动能为创造力提供较好的环境。 专家支招: 家长要“蹲下来”倾听孩子 中国社工协会婚姻家庭部顾问邱少波表示,想象力和创造力密不可分,它们与智力有关,但更与后天情商有很大关系。国内青少年的智力并不比国外的差,主要是后天的情商上有较大差别。 一个是自我激励的能力。创造一种东西,事实上是利用想象力达到某种目标的过程,当想象力遇到困难时,会产生挫败感,而克服挫败,走出困境,国内青少年在这方面的能力稍弱。 另一个便是我国青少年好奇心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压抑。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一个小孩在洗澡间玩花洒,弄得地都湿了,国内的家长多数会骂小孩,而国外的家长可能会选择跟他一起玩。“只有当情感处于‘兴奋’,即愉悦、快乐时,想象力和创造力才是最丰富的时候。”他说。因此,家长在平时生活中,当孩子有情绪感受时,要以蹲下来的姿态,帮助和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这对小孩心理的健康成长也很重要。 社会对策: 发展职业教育来刺激创造力 广东省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曾锦华认为,我国的青少年从幼儿园开始,就按照由老师、书本以及课堂所规定的一个模式接受教育,在长达10多年的学习生涯中,所有孩子形成相同的牢固思维方式。 而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曾锦华认为光站在教育领域已经不足以解决问题,必须站在社会发展的高度。他举例说,德国是世界工业强国,以可靠、创新力强著称,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一个中等技术职称的工人比高等院校的学生工资都要高。曾锦华认为德国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

㈢ 究竟是什么在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对世界总是充满着各种幻想,但是这种想象力,却总是在无形中被扼杀,家长却不自知。


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不扼杀孩子的想象力?

家长要想从根本上不去阻挠孩子想象力的发展,就应该有这样的一种心态,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自己当孩子,从以下几点去改变自己。

1、 把自己当成孩子,跟孩子聊天

所谓跟孩子聊天,不是按照大人的思想和孩子沟通,而是用孩子的思维和语言,跟孩子去聊一些孩子脑中那些天马行空的事。

比如天上的云朵,有的时候像马,有的时候像羊,什么动物都有,孩子觉得天上住着一个动物园。这时候家长没有必要打断孩子,告诉孩子什么都没有,只是一种物理现象,可以和孩子去畅想,天上所存在的东西。这样不仅加深了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也让孩子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2、不去纠正孩子的想法和玩法,让他们成为自己的主导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孩子世界的对错,只要不涉及法律问题,家长都可以让孩子自由发挥。 孩子的想法和玩法,在大人眼里有时候是错误的,但却不该去干扰孩子的思维。每个孩子都有慢慢探索与想象的权利,让孩子自己成为生活的主导,不要遏制孩子思维的发展。

3、不要揠苗助长,孩子必须经历自己的成长过程

孩子提前长大并不是一件好的事情,不符合孩子本身年龄的成熟,会使孩子失去童趣。所以家长不要揠苗助长,要求过高。每个孩子都有权利,经历自己的成长过程。

想象力是知识的源泉,是一切事物得以发展和创造的前提。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一定不要自以为地去培养孩子,扼杀孩子最初的想象力。只要孩子的想象力更强,在上学之后,摄取知识更快,在学习之后也能举一反三,对空间和时间的想象更全面,自然就会优于同龄人了。

㈣ 正在扼杀孩子创造力的,是那些非常听话的孩子吗

邻居家的孩子名叫小楠,是个特别喜欢"搞破坏"的家伙,其实他搞的破坏并不是多么大,也只不过是小打小闹罢了,瞧瞧这个、摸摸那个俨然成为他的日常。

小楠的妈妈有洁癖,见不得家里有一丁点乱,所以每次看到小楠搞破坏的时候,她就会非常生气,甚至会打骂孩子。

时间长了,小楠也害怕了,他渐渐的觉得做这些所谓的破坏一点意义都没有,不仅被妈妈打还没有成就感,后来索性就放弃了。

很多孩子都像小楠那样在无声期间泯灭了自己的创造力。孩子处在好奇的探索这个世界的时期,很多父母不仅没有激发和保护他们的创造力,反而一直在扼杀他们的创造力。



在这个知识更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想要孩子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价值,就一定要重视创造力的培养。不然孩子再优秀,也只是一颗随时会被取代的"螺丝钉"而已。

㈤ 那些不经意间扼杀孩子创造力的父母,是怎样炼成的

孩子在没有上学的时候,其实父母就是他们的老师教他们在生活中如何做事、如何做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家长没有很好的教育的话,那么孩子也不可能茁壮的成长。其实在家长的有一些瞬间就有可能会扼杀孩子的一些行为,甚至会抹杀孩子的一些创造力,这样对于孩子来说是没有帮助的。有很多的学生他们天生就不喜欢学习,认为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很枯燥的一件事情。

如果在平时的时候,他们在生活中能够找到对于他们来说很有意思的事情,那么对于孩子来说就是有很大帮助的。相比较去学习来说,他们也会觉得其他的东西很有意思。这样长大之后,其实相比较让孩子去学习,对他们的思维创造能力也就帮助越大。

如果是一个成绩非常差的学生,他们如果在其他的地方非常优秀的话,那么他就有可能会超越其他的学生。但是如果家长在平时的时候扼杀了他的创造力,那么渐渐的他也就会失去了乐趣,觉得生活没有意思。那些父母总是在不经意间去扼杀孩子,其实他们以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就是为了孩子好,孰不知这些行动只会害了孩子,而且对于孩子来说没有帮助。而且在长大之后他们有了独立思维之后,会觉得家长对于他们的这些束缚,就是在控制他们产生了叛逆的心理。

㈥ 从小到大,是什么扼杀了我们的创造力

个人观点,应该跟抄下面几点有关,(1)性格,(2)环景,(3)文化,科学创造主要是把不知到的变成知到,把复杂的变成简单。可中国文化总喜欢把简单的变成神秘和复杂。比方:很简单一句话,拿来转圈头被转晕意思还设表达完。这种文化背景搞科学创造确实很吃力。(4)我国的应试教育也不适合创造,应该多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㈦ 鹤岗钟美美神模仿老师引争议,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近日鹤岗钟美美模仿老师,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其中有很多人认为孩子非常的有才华,应该对他的行为给予高度的鼓励和赞扬;而也有一部分人则认为孩子不应该这么做,这偏离了孩子好好学习的初衷。其实就我个人看来,我更倾向于后者,并不是说孩子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而是说孩子模仿老师的言行举止,这本身就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在这件事情中,钟美美的妈妈处理的很好,我觉得也是一位称职的妈妈;没有过多干涉孩子的自由,但也不会让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走越偏。

㈧ 谁在扼杀创造力

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越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越明,记忆力越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

类似于下面这样的情况,一定曾经在你身上发生过。

在你读书的时候,总是会做很多的习题。当某道习题的答案应该是A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同学却都会选择B。

为什么呢?因为参考答案是B。

就这样,在老师讲评答案的时候,这些学生仍然认定答案是B,但是老师宣布的结果却让大家大跌眼镜——参考答案印错了。

于是,又会有许多学生长叹一口气:“我们刚开始的时候也选A来着。”

这是一个非常普及的现象,但是,同时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第二种情况发生在两个不同的家庭里,其中一个是中国家庭,另一个则是美国家庭,它们的相同点则是都有一个刚刚上学的孩子。

每当中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他总是会拿着自己的画,飞快地跑到父母身边让他们鉴赏,同时会问题:“你看,我画得像不像?”而每当美国的孩子画好了一张画后,则会向父母提问道:“你看,我画得好不好?”

在这一字之差中,我们的思考就此开始。

关于第一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学生为什么迷信标准答案?

在那些选择B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脱离思考,直接抄录了之的,另外一部分则是经过了思考,却因为知识掌握不足而错选B答案,然而最主要情况则是——本来选对了,看到答案后则放弃了自己的选择。

无论是三种情况中的何者,都暴露出一个直接的问题——我们的孩子缺乏主见,缺乏自我精神,缺乏自我想象的能力!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情况呢?我们的学校教育固然要负一定的责任,然而最主要的责任,则应当归结到这些孩子早年的家庭教育中。

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规矩,太多的标准,当孩子在如此种类繁多又死板教条的规矩、标准下成长时,所受到的要求、管制必然导致了他们逐渐失去了自信、失去了想象与创造的潜质,继而变成无主见、无思想,无灵活性的“小机器人”。

当我们意识到家庭教育此方面的缺陷时,便不能不为其感到由衷的悲哀。

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发生在大洋彼岸的故事,颇为耐人寻味。

一天,3岁的小女孩朱迪告诉她的妈妈,她认识礼品盒上的字母“O”。妈妈听后非常吃惊,于是便问她是怎么认识的。

朱迪说:“是她的幼儿园老师克丽丝小姐教的。”

于是,这位母亲在表扬了女儿之后,一纸诉状把克丽丝小姐所在的幼儿园告上了法庭。理由是该幼儿园剥夺了孩子的想象力。因为她的女儿在认识“O”之前能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之类的一切圆形物体,然而当她学会了26个字母之后,朱迪便失去了这种能力。鉴于此,这位母亲要求该幼儿园赔偿小女孩克丽丝精神伤残费1000万美元。

经过审判,法庭得出的结果是起诉成立,判决幼儿园赔偿小朱迪精神伤残费100万美元。

在这位母亲因为女儿失去想象力而痛心不已,以至于不惜与幼儿园诉诸公堂的时候,几乎我们的每位家长,都在为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认识几个字而欣喜交加。

关于第二个故事,我们得到的问题是:为什么在相同的情况下,孩子的问题会有如此大的区别?

答案很简单,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向父母展示他粉色的小熊画作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像!真笨!熊怎么可能是粉色的!”

反过来,当美国家庭的孩子作出相同的行为时,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一只粉色的熊,真不错,看上去很新鲜。”

于是在此之后,中国的孩子仍然会继续画画,但是在他的笔下,却再也不会有粉色的小熊诞生了;而受到夸奖的美国孩子,则会继续自己的创作,继续自己想象力的发挥,创造出蓝色、绿色甚至银色的其他动物来。

在中国,三千年的文明传统为我们缔造了太多的礼仪和规矩,当这些条条框框渗入到家庭中时,造成的最直接影响就是教育成为了传承这些条框的手段,几乎每一代孩子都在这些条框的限制下生活,等他们身上与生俱来的创造性被剥夺一空之后,也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规矩的传承者,于是,调教下一代懂规矩、讲礼仪的过程便再度开始了,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我们整个民族在创造能力上的不足。

当我们了解到这样的现状后,一个新的问题又横亘在我们面前: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此执迷于扼杀孩子的创造力?

㈨ 是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创造力

胡坤圣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中国人有没有创造力?中国孩子是否缺乏创造力?举身边的两个例子来回答。其一:有一次,早上学生到校,预备铃声一声接一声响起,学生们却拥挤在教室门口,原来保管钥匙的同学钥匙忘记在家里了。全班学生根本无法进班上课。作为班主任的我,万分焦急,办法用尽,正准备最后一招——砸锁。这时,一个平时不起眼的小男孩犹豫再三,战战兢兢的走到我跟前,小声说:“老师,我能把锁打开。”情急之下,别无他法,只有默许他施展绝技。只见他找了把旧钥匙,三下五除二,打开了紧闭的大门,大家蜂涌而进,上课依旧。其二例:去年有两则消息常见诸报端,春天时,工商部门披露,市场上出现了一种人造鸡蛋,其大小、形状、甚至打开后里面的样式、口感,都和普通的鸡蛋一样,非专业人士且水准很高者很难辨别。这件事还没有下文,到了夏天,市场上又在销售一种人造豆腐,不用一颗黄豆,生产出来的豆腐畅销各地,也许你我餐桌上吃的就是这种用化工原料,生产出来的人造豆腐。现在可以回答开头的问题了,中国人缺乏创造力吗?不,中国人根本不少创造力。从孩子到成年人,都很聪明,尽管第二例有点讽刺的色彩,可说真的,即使化学家诺贝尔再生,也要由衷的敬佩中国人的创造力了。可一个铁的事实又折磨着中国人的神经,据统计近四百年来世界重大的科技发明,无一出自中国人之手,诺贝尔奖自创立以来,没有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获得一项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方面的奖项。似乎在这些方面,国人的创造力一下子消失殆尽。连科学泰斗钱学森临终之前,都上书国家总理,控告中国几十年来教育的失败。钱老的话没有人想到去思考,也没有人敢不信,好像人们一下子找到中国人与诺贝尔奖绝缘的原因了,是教育一步步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力,是学校和老师把原先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变成了没有创造力的”平凡人”。今天我要站起来大声疾呼,不要把罪过都强加到老师的头上,他们是有责任,可他们柔弱的肩膀承担不起这么沉重的负担,他们只是社会的一部分,其他的种种角色,学校、主管部门、家庭、社会,乃至国家,其实都在伸出一把把无形的黑手,共同扼杀着中国孩子的创造力。下面笔者从4个方面来加以解说: 一、 对分数的追求扼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中国社会是个考试的时代,全社会对考试、对分数的痴迷到了一种疯狂的程度。学校要分数,老师重分数,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可仅仅老师吗,家长要不要分数?可以说没有多少家长不把孩子成绩看的比命还重要,他们到校开家长会时,第一就是看孩子考了多少分,好老师坏老师的标准,也就是这个老师所教班的成绩在学校排多少位。社会不要分数?从每年高考时各部门的紧张状态就可看出,从媒体对高考的狂轰烂炸就能看出,从各地对高考、中考状元的炒作追捧就可看出。升学率一下子成了一个地方进步的标志,成了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志,甚至成了一个地方政绩的衡量指标。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学校怎能不把分数看成重中之重,否则怎么向家长交代,向社会交代,向上级领导交代,又怎生存发展?政府向教育局施压要成绩,教育局向校长要成绩,校长向老师要成绩,学校制定种种规章制度,把分数和名次挂钩,与工资福利挂钩,与老师职称挂钩,与评优升职挂钩。老师就只有辛苦自己和学生了,不问学生要还问谁要?考考考成了教师的法宝了,分分分就成了学生的命根了。学生只有沉浸在书本之中,作业之中。无休止的课程,大量的、重复的、机械的练习就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在这样生活中长大的孩子,创造力和创造思维必然被一步步磨尽,没有了创造性思维,让他们去做创造性的工作,怎能不勉为其难。 二、 好孩子的标准扼杀了孩子们的创造激情。当老师的都有一个普遍的心理,喜欢成绩好的和老实听话的学生。因此老实听话也就成了老师心中好学生的重要标准。他们也以这样的标准来塑造自己的学生。符合这个标准的就喜欢、就关心、就表扬、就给奖状、就坐好位子、就做班干部小组长。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孩子就是调皮学生,是坏学生,问题学生,就处处找错,时时看守,只有批评,不喜欢、不关心、坐最差的位置,永远没有奖励,永远被管制被压制,长期在这种好学生价值观中耳濡目染的学生,长期被压制的学生,只会越来越唯唯诺诺。他们哪敢质疑,哪敢提反对之声,敢有叛逆之举?前例帮我开锁的小男孩提心吊胆也就不难理解了。其实不仅学生如此,看看周围,哪行哪业,哪个部门,哪个单位,哪个领导喜欢不听话的人,喜欢叛逆的下级,允许有反对声音的存在。老师这样对待学生,那么老师自己在单位敢不老实,敢不听话?除非你缺小鞋穿了,工人敢叛逆?公司员工敢叛逆?除非你和自己饭碗过不去了。部门人员敢不老实听话,单位职工敢不老实听话?下级敢在上级面前不强装老实听话,除非你和自己的前途命运过不去了。这样老实听话就成了全社会好人的共同标准。“外方内圆”成了中国人处世的准则,哪怕你内心再有自己的想法,有再深的城府,在领导面前,老板面前,上级面前也要做出老实厚道的样子来了。否则你就不在是大家心目中的好人了,你就很难再这个社会立足了,更别提做出一番作为来。国人做过一个统计,国家领导人大多清华大学毕业生,同样地位的北大却很少,姑且不论清华学子不去做科研,不去发展自己的专业这个问题。但考究两校毕业生在官场近况差别的原因,笔者想起了“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来。清华学生大多理科,外表少言木讷,显得憨厚老实,做事有条理,这样的人才怎能不让领导喜欢和放心。北大偏重文科,文科学生思想激进,做事冒进,再加上北大传统思想的影响,北大毕业生肯定表现不出人们心目中老好人的样子来。这样的毕业生怎能让领导喜欢,又何来自己事业的蓬勃发展呢?学生争做好学生,全社会争做老好人,有什么危害?最大危害莫过于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做事谨慎,做人小心,失去了创造的激情。殊不知,所有的创造都从质疑中来,从反对中来,从叛逆中长生,从否认前辈否认权威中产生。伽利略没有反对的勇气和决心,亚里斯多德统治了两千多年的理论也许还要统治下去。请问什么重大的理论的发现和提出,不是在颠覆前人的前提下产生的?没有了创造性的思想,就没有创造性的思维,没有了创造的热情就没有了创造的举动,就永远失去了人类固有的创造力了。从这个意义上说,老师眼中的好孩子标准,社会眼里好人的标准,领导眼里的好下级标准其实是扼杀中国孩子、中国人创造力的无形杀手。 三、“安全重于泰山”扼杀了孩子创造的空间陶行知先生一生兴办教育,致力于教育救国。他办学的宗旨是,教学与生活相结合,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他创办的育才学校,学生中间成立许多社团,或务工,或种菜,食堂由学生全权管理,学生学习音乐、绘画,经常出外演出,为抗战宣传,为学校募捐。学生们大量在校外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也因此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试问在现今,有哪个老师能把孩子带到校外,有哪个学校领导、哪个主管部门能同意老师把学生带到社会。其实不是不能,而是不敢,我自己就10年没有带过学生春游了,一句“安全重于一切,责任大于泰山”的口号就会让所有老师望而却步。学生们只能龟缩在教室里,向书本要分数了,也因此造就了无数的四只眼、豆芽菜、眼高手低者、高分低能者了。也许有人说不是有好多的兴趣班吗?大家仔细看看,除了家长自主送去的外,学校内成立的所谓兴趣班,兴趣小组等,哪一样不是带着功利的目的,哪一样能和当年的育才学校社团相比?到这里,笔者要慨叹陶先生办学的眼界、胆识,也慨叹现如今,学校办学的自主权竟然还

㈩ 有哪些父母的行为,正在影响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

随着孩子成长的抄过袭程,通过不断的讲故事引导孩子对事物的认知和想象。
切记一定要精心选择要给孩子所讲得故事,最好自己先看一遍在去跟孩子讲,选择一些内容健康、情节感人类的故事,千万不要讲一些鬼神类、有暴力内容的故事,这类故事会极大的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百害而无一利。

与谁扼杀孩子的创造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
汕头市潮南区工商局 浏览:704
杭州麦下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浏览: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