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性课程第四章读书笔记

创造性课程第四章读书笔记

发布时间:2022-07-09 10:37:05

❶ 学习创新思维与方法(大学选修课)的主要体会、感想和收获

通过这学期对创新思维课的学习,感触非常深刻。我了解到创新思维不仅仅教会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知道了如何去思考、发现问题这样一个过程。只有当你了解了这个过程,并不断的反复去训练,你才有可能真正领悟到创新思维的神奇,真正获取灵感。因此不得不说,创新思维这种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我们生活中有着何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就来谈谈关于学习了这么多有关创新思维方法的具体感受。首先什么是创新思维呢:就是指一切能提出新颖的思维成果的非习惯性思维,即凡是没有有效的方法可供直接应用、不存在确定规则的思维活动,都属于创造性思维。在这门课上,时东兵老师进行了教学创新,经常让同学自己选取不同的思维方法上台演讲,我们学到了各种创新思维的方法及根据不同的实践需要作出有效的选择,减少思维活动的盲目性,提高了思维的效率和成功率。 在课堂上,时东兵老师运用生动的案例,并启发引导同学们提出许多有趣的思考题,锻炼了我们的思维能力。时老师分析的创造性思维的几种策略,其目的就是帮助我们突破思维定势。因为,我们在遇到问题时,总是喜欢习惯性地思考,跟着经验走。例如:“狗凭着嗅觉找食物”它只知道要沿着有食物的方向,这样一个逻辑思维才能获取食物,却不知有时要接近目标,反而得远离目标的道理。还有“直线与曲线插空”我们要想知道这两组字母的不同,我们总是喜欢沿着习惯性思维,去找这些字母的内在逻辑,就是不知道从它们的外形去寻找不同点。 突破思维定势也就是要突破设置在你面前的一堵墙,从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例如:1,如何将鸡蛋立起,仅仅是哥伦布解题时的一种方法吗?2,杯子里装着空气,为何很多人看不见?3,给你一盒图钉几根火柴一支蜡烛,你怎样用最简单的方法,将蜡烛固定在门上?在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时,因为,我们都处在思维定势当中,导致要么解不了题,要么找不到简便有效的方法。 举第3题来说,我们通常都会想到是将蜡烛的蜡滴在门上,然后把蜡烛粘上去等等,但却忽略了图钉盒的潜在功能,就是改变它的容器功能,而拓展它的支撑用途,这样小小的突破,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用图钉把图钉盒固定在门上,然后直接将蜡烛放进去。 我们常常把自己给限定在某个狭小的领域,个人在知觉上受到问题情景中经验功能的局限,而不能发现其可能的或潜在的功能,以致于不能解决问题。讲一个关于想象力的例子:任意给你一组词好比 火 水 鱼 虾,问你这些东西内在的关系,或者说你怎么把它们联系在一起,其实火与水是对比联想,水与鱼是相似联想,鱼与虾又是接近联想,很多东西并不是靠逻辑推理出来的,而只有当我们去大胆想象,通过各种联想去寻找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而不是只靠逻辑思维这一种方法。也许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学习创新思维,这种不同于一般逻辑思维科学方法的原因吧。 曾有一项调查:员工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百分之九十九的领导者的答案是缺乏创造性思维。二十一世纪拥有知识和信息的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知识和信息量的价值正在呈下降趋势,而相反拥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人,价值正在上升,爱因斯坦有句名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很多企业再雇佣员工的时候,领导者会用这个测试去察看候选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你能用砖做什么。在企业中较量的不是知识和信息,因为你能获得这些,别人也可以获得,真正较量的企业中灵活的创造力。或许在没突破思维定势没有学创新思维时,我们一般只能想到它能用来修房子,其实它还有很多种用途。。。可是我们很少注重思维方法的学习,遇到问题也没有选择行之有效的思维方法来指导自己,思维技能的训练也只有上课才有真正练到。如何去突破思维定势, 跳出逻辑箱突破那堵墙, 想出更有效更简便的办法, 加强我们的想象力,通过各种联想去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新路径新方法呢,因此我们就不得不加强对创新思维的学习。 在灵感思维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青年工从他女朋友穿得紧身裙上得到灵感,设计出可口可乐的瓶身。如今满街遍地是看得人们眼花缭乱的广告,那我们何不做“广告门”,这样岂不是大大增加广告的暴光率吗。。。如果是为了好看,也可以做“水帘门”,即新颖又好看且增加店面的档次。。。当一张书桌只能一个人做,但这时有同学想一起加入,或是家教老师得做旁边,为何不发明一个可以向四周延伸开来的分散折叠式书桌呢。。。它既可以一个人用 也可以四 五个人一起用 多好呢!你能想象一条船和一个降落伞结合起来是什么?答案是: 带降落伞的船。也许听起来很好笑,但它已经被发明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了,目的就是为了节省船的耗油量。当今社会领导者一方面要求员工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却没给员工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更多企业甚至鼓励员工加班加点,让员工疲惫不堪,认为工作时间的延长自然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其实这样只会让员工的创造力下降,一个疲劳的人哪有精力去“灵机一动”? 有一个公式:创造力=人×(信息+知识),所以我们要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同时,我们更应加强在生活中对创新思维的应用。

❷ 求读书笔记《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普通教育学》《大教学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
假期,看了一本书——《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读了这本书,我收获很大。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这本被誉为当代教育思想发展里程碑的著作,是20世纪70年代,面对着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向教育提出的挑战。这是国际教育委员会在经过一年多时间对世界教育的形势、观点和改革的调研后写成的,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谈起,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关于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国际合作问题。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事、学会生存,这是报告中提出的教育的四个支柱,其核心是学会生存。学会生存是由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称谨倡导的。他认为: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够培养完善的人,人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如何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学会生存。 学会生存是当前各国教育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传统的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是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科技发展的挑战、社会公害的威胁,要求教育以学会生存教育为重点,把教育当作一个长期的发展的工作来看待。终身教育的概念因而产生。教育实践中,生存实验的教育手段也被不断使用。“学会生存”成为教育工作的一个热点问题。
屡见不鲜这样的新闻:一位万人羡慕的北京某著名高等学府的硕士生,因为硕士论文开题报告未被导师通过,觉得无颜见人而跳楼自杀身亡; 一名前程似锦的大学毕业生,因被检出“小三阳”未被录用为公务员,便心存不满而持刀闯入政府办公室,杀害了招考人; 一个正处于花季的中学生,因某次考试成绩不理想,生怕被父母责骂而服毒自尽……
人们不禁要问:现在我们的孩子究竟怎么了?为什么这么不堪一击?
人人都可以说出许多社会大环境的因素,但寻根问底,最根本的则在于我们对孩子生存教育的迥异。
生存教育是人生最基本的教育。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在这种社会背景、时代变革的逼迫下教会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增强生存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中国每年约有一点六万名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约四十名孩子。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诉我们,中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成长阶段,在面对突发事故、灾难时更容易受到伤害。目前在国内基础教育在生存教育领域尚处在缺失的状态下,我们的孩子如何自救和救助他人?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如何从容面对危险?这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极具震撼力的口号:“学会生存!”
家庭是生存教育的第一站。抗击挫折是生存教育的首要一环。有的父母对孩子进行“缺憾教育”,告诉孩子“世上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教会孩子生存的本领、让他吃些苦头、锤炼他坚强的意志,作为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坚强、勇敢、乐观、坚韧不拔,很有出息。有的父母则心甘情愿地为孩子受累、吃苦,恨不得替他生病、读书,把前进路上的一切障碍都为他扫除。过度的爱护、保护,造就的不是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而是怯弱、退缩、心胸狭隘的小男人。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也应是生存教育问题中应有之义。试想,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类个体作为社会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巨大,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社会环境下,要在竞争中取胜,除了具有丰富的大脑、多元的知识、坚强的意志力以外,没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会是一种怎样的情形?
现在有部分家长出于对孩子的爱,运用各种办法为孩子选好了一条路,并预知排除掉一切障碍,从而使孩子能在顺境中成长。其实这样的做法并不明智。孩子就像飞蛾一样,必须经过磨练才能真正地展翅飞翔,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下来。如果父母总是在孩子出现困难时,帮助他或者甚至于完全代替他处理所有问题。那渐渐地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对父母的依赖感,认为所有问题都应该由父母解决,而自己什么也不需要做,从而就注定了孩子在社会竞争中的失败者的地位。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我们的教学达到真正理解并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能将所学的运用于生活,尤其是创造性地运用,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而实践是达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因此我们应以课外实践为凭借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正是教育在这一无止境的完善过程和学习过程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教育包括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过程。是人类社会向教育提出的任务。这一要求和任务没有任何时候比现在更为迫切和必需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师应该是孩子的引路人,而不是决策者,不管孩子处理问题采取的是什么办法,即使是最次的,对孩子也是有利的。只有在挫折、大败中他们才会不断吸取教训,总结出最好的办法。这样才能为他们今后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打好基础。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展翅飞翔的那一天。《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中有一段很精辟的话:“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发展的主体,而主体的发展只有通过主体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证,主动性、积极性被压抑,个性、创造性被束缚,主体作用也就得不到发挥,也就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探讨的教学现象。教育的使命就是使人学会生存。要把着眼点从教育转向学习,从外部的“教”转向内在的“学”,借以充分发掘每个人的所有潜力和才能,以适应未来、创造未来,于是终身学习成为人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曾看到这样7个尊重和4个赞赏,做到7个尊重:①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②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③尊重被孤立的学生;④尊重有过错的学生;⑤尊重有严重缺点的学生;⑥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⑦尊重学生的想象或别出心裁的念头。做到4个赞赏:①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②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③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④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我觉得,《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就是教会我们怎样去做到这7个尊重和4个赞赏。这本书让我们记住:“人永远不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过程与学习过程。人和其他生物的不同点主要就是由于他的未完成性。事实上,他必须从他的环境中不断学习那些自然和本能所没有赋予他的生存技术。为了求生存和求发展,他不得不继续学习。”
《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西方传统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1806年他发表了《普通教育学》一书此书的原标题为《从教育目的引出的普通教育学》全书共分三编、十四章三编之前有一个“绪论”。 以下是我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一书做的一些摘录以及自己的理解 一、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 “教育者的第一门科学——虽然远非其科学的全部——也许就是心理学。”赫尔巴特提出了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学科也是作为教育者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的一门学科。 二、教育的管理和目的 一儿童的管理 “满足于管理本身而不顾及教育这种管理乃是对心灵的压迫而不注意儿童不守秩序行为的教育连儿童也不认为它是教育。”赫尔巴特认为对儿童的管理是教育者的一部分教育工作和责任对儿童的管理是进行正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必要准备另外对儿童的管理不能太过。 二儿童管理的目的 “……所以为了要使那种在烈性与欲望中成长起来的意志不被造成具有反社会的倾向就有必要经常对它们保持明显的压制。”赫尔巴特继承了中世纪的教育对儿童的看法认为儿童起初表现出来的意志就是不服从的烈性这种烈性是不守秩序的根源。指出为了使这种烈性不会发展为反社会倾向就必须经常用强制来压制。 三、教学的步骤 教学过程包括“专心”和“审思”两个基本环节。“专心”是指集中于某一主题或对象而排斥其他的思想活动。“审思”是指追忆与调和意识内容的思维活动即深入理解与思考把“专心”中认识的个别事物集中起来使之联合成统一的东西。专心和审思都各有其静止状态和运动状态。在此基础上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阶段理论他把教学划分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连续的阶段。 一清楚 这是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对学生而言这一阶段处于静止状态的“专心”活动其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注意。作为教师要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使学生清楚而又明确地感知新教材。事物能否被感知首先取决于学生的过去经验因此要使学生清楚地感知新教材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观念以便向学生提供恰当的新观念。 二联想 对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运动状态的“专心”活动。经过了明了阶段之后学生能够将以往的种种观念迅速地正确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但是也往往会碰到新观念与旧观念不相一致、与旧观念不相联系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其他有效方式寻找某些较接近的新观念或旧观念去代替或调和它们。在此阶段重视培养和利用良好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三系统 经过“联合”阶段学生的新观念与旧观念之间产生了一定联系但并不系统需要学生进一步进行一种静止状态的“审思”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使初步联合起来的种种观念进一步与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目的联合起来使相关的新旧观念重新联合为集团形成普遍性的概念。在这一阶段想象和思维表现得特别活跃并具有更严密的逻辑性。 四方法 这一阶段学生对观念进一步思考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审思”活动。教学过程达到系统阶段并不等于观念体系全部形成了还需要不断充实和完善这便需要借助实际的练习使已获得的系统知识付诸应用使之变得更为牢固和熟练。四、训育及其方法 一训育的定义 “现在便容易对训育的概念下定义了。它与儿童的管理有共同的特征它是直接对儿童的心灵发生影响的它与教学共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目的都是培养学生。”赫尔巴特通过把训育与对儿童的管理和教学相比较来更清晰地理解训育的实质内涵它们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二训育的方法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1.陶冶。训育与管理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陶冶性。通过陶冶使学生逐渐受影响。2.教师的人格感染。教师的形象对学生具有权威性通过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是训育的一个重要手段。3.赞许和责备。赫尔巴特说“通过应得的赞许给儿童以快乐这是训育的出色的艺术。”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阶段的人都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并保持这种习惯只要这种责备是恰如其分的和可以理解的。4.建立有益于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在他的著作《普通教育学》里提出的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儿童的管理理论教学阶段论以及训育及其方法这些教育思想尽管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育科学发展的贡献是杰出的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仍具有借鉴作用。

《 大教学论》
1632年,《大教学论》著成。这个时代是欧洲各国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时代,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和崇尚科学的唯实主义思潮,一浪胜过一浪。新的思维方式日益被人们接受,然而旧的封建制度在欧洲大多数国家仍占统治地位,夸美纽斯的出现为这一过渡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他里程碑似的地位,无人质疑。夸美纽斯,连同他的《大教学论》,都是时代的产儿。 然而过渡性的时代决定了人们思想的过渡性,即使是夸美纽斯,也难以避免地被时代特点束缚。所以拜读著作的同时,还要加以鉴别地理解,方能有所收获。 本书主要从教育的目的与作用、普及教育思想与统一的教育制度和教学理论展开论述,完整且详细地构建了整个教育系统。夸美纽斯通过对前人的学习还有对自身的教育实践活动的经验概括,使其成为理论体系,成为宝贵的财富,为后人学习借鉴。 面对当时教育环境的封建腐败,亦深受其害的夸美纽斯痛定思痛,下定决心要扭转这一局面。但宗教神学的世界观还有经院主义的方法仍然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改革并非易事。如何使教育的改革顺理成章?夸美纽斯借鉴了“基督”的圣光使其的出现合理而且有说服力。夸美纽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但信仰并没有成为他的束缚和禁锢,相反地,他突破性地将信仰化作灯塔,指引万千群众奔向光明。 夸美纽斯首先从宗教的角度肯定人的潜能,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除了生存,人具备别的生物所没有的——活力、感觉与理性,而这些是一个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然后通过“等级原则”告诫人们“我们虽则永远在往上爬,爬到较高的一级,但是我们仍旧往前进,绝对没有达到最高的一层”,暗示教育中学问研究的无止境。如果一个人的心思全在智慧上,那么研究便无止境。紧接着基督教中的“三重”又更进一步引出教育就是今生至永生的预备。而这个预备的过程则要做到“熟悉万物;自我约束;皈依上帝”,明智的夸美纽斯就巧妙地将这三件事转化成了“博学;德行或恰当的道德;宗教或虔信”,而这条路必然要通过教育去实现。 夸美纽斯创造性地借“自然法则”类比人类的教育过程,揭露批判了旧教育违背自然的偏差,发现了问题,从而去探索教育和教学应有的正确的理论,把人类从神权中解放出来,这在当时无疑是进步的,而且是颠覆性地变革。当然,若从现代教育的角度来讲,以自然为指导是很片面的,因为人有自然属性的一部分,但同时也有社会性的一部分。 夸美纽斯先进性地给“人”下了一个操作定义,“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他对人的认识是科学完整的,人不是简单的肉体存在,只有实现了潜能,表现出来,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种认识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着实进步的意义,相当于现代人们常说的“提高人口质量”!与此同时,夸美纽斯还用“狼孩儿”例子引证自己的想法,我不禁暗叹,现代流行的个例研究远在三百多年前就已经应用于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了。 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之后,那么教育应该从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最好呢?夸美纽斯又类比树木生长的自然规律,认为教育应该从幼小的时候就要去实行,并且给出了颇有说服力的几点原因。其一,人生无常,充满变数,生或死,健全或残疾谁都无法预示;其二,行动比学习重要,应花更多的时间在实践上,而非学习;其三,一切事物的本性在较弱的时候容易屈服,容易形成,一旦长硬,就不容易改变了;其四,上帝给了人青春的岁月,那只合于教育之用,别的都不合适;其五,幼儿时期欲望正在沸腾,思想也很迅捷,记忆正很牢固;其六,在人身上,唯一能够持久的东西是从少年时期吸收来的。夸美纽斯经过一番论证,得出最谨慎的办法就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去把人形成到合乎智慧的标准。 可在夸美纽斯所处的时代,并非任何人都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更别提在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了。学校是富人权贵的专利,贫穷的广大人民无权进入,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夸美纽斯对这样的情况深感痛心,他坚持,被排斥的人当中一定有极优秀的人被糟蹋、被扼杀,这不是个人的损失,而是国家的损失!所以他提出青年人应该受到共同的教育,不分贵贱,还大力号召群众一道说服当权者实施普及教育,表现出了极大的民主主义精神。 除了地位的不平等,夸美纽斯还指出当前学校教育体系的不科学,并提出了具体严谨的改革措施。在学校,青年人都能学到一切可以使人变成有智慧、有德行、能虔信的科目;所实施的教育不用鞭笞,无须严酷或强迫,要尽量温和轻快自然;教育绝不是虚伪的、表面的,而是真实的、彻底的。夸美纽斯对教育体系的阐释近乎完美,是一种纯粹的教育理念,没有世俗,没有功利,这是现代教育急需学习的地方。片面最求升学率、美化学校名声,让教育掺杂了太多的虚伪和浮躁,教育不再是纯粹为了智慧、德行,而是利益。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临近期末考试,班主任(语文老师)就会频繁占课,自然课、思想品德课统统让位,进行考前“辅导”,目的就是为了让整个班级取得好成绩,不难猜到,这和老师的年终奖金也许是直接挂钩的。这明显就是对科目的不平等看待,自然和品德的提高对人综合素质的提高非常重要,可是从小学开始孩子们就被灌输了这种副科不重要的想法,导致后来越发地对此类科目的不重视。社会经常感叹年轻一代品德素质差,究其原因,上述的这种情况可能首当其冲吧。 有了教育的基本框架,夸美纽斯接下来阐述了几个教育理论——自然适应性原则、教学量力性原则、直观法则等等,在此我只谈谈对“教学量力性原则”的体会。之所以特别关注这个理论,是因为我曾经一直对于现代教育的一个现象非常不解,那就是,在全球性的奥数比赛中,中国经常是无悬念夺冠的国家,但在全球性的学术研究(数学方面)中,经常活跃的却是美国等本被甩在身后的国家;考完“雅思”准备出国的学生,也常讶异其中数学部分的难度之低,之后在学术领域的发展却不尽人意。当我看了这部分的内容之后,我似乎有些明白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就出自“不自量力”。 夸美纽斯在这一部分明确指出,教学工作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还有其承受能力。 具体内容如下:教学内容必须适合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水平,不可超过他们的理解能力;教学进度要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不可使他们负担过重;教学方法要适合儿童的年龄、心理特点,使教学来得“容易”“轻快”;教学科目要适合儿童的天性,因材施教。其实现在发展心理学很大程度也是围绕“适宜”这个发展程度展开的,但夸美纽斯能在那个时代做出这样的近乎科学的安排实在难能可贵。我的理解是,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相应的生理发展作为基础,儿童时期从生理心理两方面都是发育的初始阶段,更多应该进行的是抽象能力如想象力还有性格的培养,而不是把知识一味地灌输给还没有成熟接受能力的儿童。 回到刚才那个问题,就拿中美两国对比来说,中国的初等教育一直重视的是知识的积累,缺乏创造力等能力的培养,而美国却恰恰相反,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为什么比赛中国行,而研究却不及美国的原因。现在国家也一直很重视这个问题,但决心大于成效,我们也应该秉承夸美纽斯用于革新的精神,发现了问题就要毫不迟疑地去解决问题,即使要排除万难,也必须将教育革命进行地彻底才行。 读完《大教学论》,我在感叹夸美纽斯伟大的成就的同时,也更深刻地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不单单是知识的传递,德行的培养、行动能力的锻炼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不只是存在于学校,它还应渗透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教育最终的目的是是人类能够使用从教育中获得的东西。书中传递的教育智慧还有很多,除了上述内容,还有分科教学法、纪律教育、统一的学校制度及教学计划等,甚至还涉及了学校经费如此细致的问题。我想,写到这里不是结束,而是认识教育、理解教育的开始,真正的开始。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这本《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是一篇传记体人物小说,不是学术专著,甚至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物传记。但是,本书的作者曾亲临帕夫雷什中学,和工作、学习中的苏霍姆林斯基亲密接触,并与之促膝长谈。因此,尽管是一篇小说,但它还是能够比较忠实地再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人生。而且,由于它是艺术地再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更具有感染力,可读性更强,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农家庭,52岁的一生中,35年献给了家乡的中小学教育事业,其中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23年。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进行了大量的教育实验,让这所农村中学成了国内外著名的教育实验园地。他不仅影响了一所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还通过他的实验,他的著作,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他一生著作甚丰,有四十一部专著,六百多篇论文,一千多篇童话和故事。他的论著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相继在我国翻译出版的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要相信孩子》、《给儿子的信》、《公民的诞生》等。这样一位伟大的教育家,甚至在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和世界知名学者之后,他还始终留在农村学校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
苏霍姆林斯基深信,要当好一名校长,就必须一天也不脱离学生和教学。他明确地提出了口号:到学生中去,到课堂中去,到教师中去。他身为校长,还兼了一个班的班主任,从一年级一直跟到该班学生毕业。他全身心地热爱学生,殷切地期望他们每个人, 都成为优秀的公民。 他愉快地同学生一起活动,一起学习, 探索各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心理和精神生活的发展规律。 经他长时间直接观察的学生达三千七百多人,他还为每个学生写了观察记录。他坚持在教学第一线工作,担任一门课程(语文、物理或历史等学科)的教学,像其他教师一样批改学生的作业。他把帮助和培养教师,看作自己的主要任务之一。他每天都要花两个小时去听课,对所听的每一节课都要进行分析,在连续听了十几节课后进行整体剖析。他为青年教师上公开课,与他们谈话,要求他们多写多读学术性文章;要求教师关心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 精神世界的发展和精神生活。他把全校教师团结成一个优秀的教师集体,这是帕夫雷什中学取得成功的有力的保证。帕夫雷什中学原本是一所极普通的农村 学校,由于苏霍姆林斯基不懈地进行教育改革和试验,使之不仅成为苏联的优秀学校,而且被看作当代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地工作,把全部心血倾注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上。他在工作岗位上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以帕夫雷什中学为实验基地,同时也广泛研究其他学校的经验,孜孜不倦地钻研教育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教育的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并做出新的理论概括。他全面探讨了普通教育的各个领域,提出了使青少年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主张个性和谐发展,尊重孩子,信任孩子,他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的思想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瑰宝。苏霍姆林斯基是千万教师的偶像。如果说,在这之前,我们对他的崇拜是因为经常听到他的名字,而肃然起敬,那么,我们还希望在更多的了解他之后,于崇拜之上多些亲切。

❸ 急求!!!一篇大学思修读书笔记!5000字左右!!!!!!

绪论绪论绪论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珍惜大学生活珍惜大学生活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开拓新的境界开拓新的境界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讲了我们应当如何去适应人生的新阶段,即大学生活。我认为这一节编排的很好,通过讲述大学与中学比较的学习,生活,社会环境的变化,使我们对自己为何不适应有了初步的了解,可以令刚入学还不熟悉环境的同学们心理得到缓冲。随后具体讲了如何克服种种不适应,渐渐融入大学新生活的方法,有递进感觉,编排合理。同时在讲我们应当勤奋时候,引用了韩愈的名句,值得鉴赏引人深思。 第二节讲的是我们肩负的历史新使命。这一节我认为写得过于笼统了。虽然是由我们的使命写起,但渐渐地使命就被缩小到了历史使命,使人觉得略有不妥。层次很好,由个人上升到了国家,清晰明了。 第三节是教我们如何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课,关于理论的学习往往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这是我们想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最根本理论。这节课以理论为主,所以可能较为枯燥。应加入点具体东西。例如我们的先辈们是如何践行党员的先进性,如何践行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理论的实际意义。 第四节讲的是“思修”课的意义和方法。我认为这节课安排的位置并不合理。接触一门新的课程时我们往往不了解应如何进行有效率且较为正确的学习,我们迫切地需要这节课来帮助我们适应新的课程。故我认为这节课应该提到前边讲。其中的学习思考部分出得非常好,讨论的内容是我们所关注的,而且内容也是从文中可以领悟出的,使同学们可以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故我认为应多出此类题型加深同学们对课题的理解。 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第一章 追求远大理想追求远大理想追求远大理想追求远大理想 坚定崇高信念坚定崇高信念坚定崇高信念坚定崇高信念 其中第一节的主要内容是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以理论为主,高中时候作为理科生,我们政治课的基础较为薄弱,理论知识一多有时候就难以理解了,故认为第一部分的内容出得过难。第二部分相比之下就较易理解了,语言通俗并且解释详细,编排的较好。 第二节的题目是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以马克思信仰为引入,继而阐述了我们的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层次清晰且有条理。 第三节是架起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我认为这个题目设计的不太合理。同一章节里前两节的内容题目主要以理论名称为主,最后一部分却使用了比喻,显得略微突兀。但是这节课的内容非常精彩,引用了许多名家言论为标题,内容丰满而且文字优美,不仅对思想的深化有益处,同时也可以给同学们文学的欣赏。其中对于大学生实现理想的根本途径阐述清晰,引人深思。 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第二章 继承爱国传统继承爱国传统继承爱国传统继承爱国传统 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 总体而言,我认为这一章和下一章的位置安排的有点不妥,远大理想中应当包含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单提出来有强调意义,但是结构上就显得较为空泛,故认为应并入上个章节。 第一节内容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了解了传统我们才能有更新的进步,所以第一节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具有奠基的意义。就内容而言,我认为比较理论化,很难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大家都喜欢有情节的章节,所以应适当加入英雄先辈的光荣事迹。例如他们是怎样爱国的,以何种行动表现了他们对祖国的爱与憧憬,再由此加深议论我们应当如何以实际行动向他们学习,使爱国主义的传统精神得到延伸。在此有实际例子更有助于我们的理解。 第二节课的题目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从时间上讲,与第一节有了非常合理的过渡,故我认为设置的非常好。其中的一个部分是,科学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有祖国,其中引用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的光荣事迹。这个例子我认为使用的非常恰当,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新时期的爱国主义。同时钱学森先生的事迹我们也较为清楚,只是现在钱老已逝,此例子应做个最终修改。 第三节讲的是做忠诚的爱国者,这节是很有必要的,从理论上升到了如何以实际行动表明我们的爱国心。但是内容写得过于空洞,没有联系到我们身为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应最后落实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如何以自身行动践行对祖国的真挚爱意,以及成为一名合格忠诚的爱国者。 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第三章 领悟人生真谛领悟人生真谛领悟人生真谛领悟人生真谛 创造人生价值创造人生价值创造人生价值创造人生价值 第一节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一部分是世界观和人生观。书中写道:“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此处重点是人生观,所以世界观的内容应当略略地带过,而不应该放在小标题中。此段中引用的马克思的话使我们对人的本质有了初步的正确了解,放置地合理当……”,之后又从反面,即“反对……”论证了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怎样的具体行动做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二节的题目是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我个人认为这一课的位置安排的有点奇怪。上节课的最后已经讲到了我们应如何以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轨迹,此处又重复讲到类似内容了,有点重复的感觉。应当提到上节课,组成一节或者将上节课的实际行动指导方法安排到这里组成新的一节整体的课。 第三节是科学对待人生环境。这节课的内容是非常实际的,我认为这个写的非常好。首先我们应该由自身做起,自己先做到身心的和谐,先调节自己的社会观人生观,保持一个积极的人生心态和正确而阳光的人生目标。其后我们才有精力以及条件去促进个人和他人的和谐。与他人相处,尤其是宿舍的姐妹兄弟们是对于刚刚适应着集体生活的我们而言很不习惯的一件事。我们应不仅学会竞争,同时更要学会合作以及互助。这里的讲述给我很大的启发,团结才是力量,这个道理的提出使我们又团结到了一起,成为了一股更加温暖而强大的前进动力。最后才是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一个小小的过渡递进使得这节课的内容更加丰满且符合逻辑。同时也揭示了我们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们对于大学生活的不解与对于社会的茫然不适,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综上所述,我认为这是非常好而且很有意义的一课。 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锤炼道德品质锤炼道德品质锤炼道德品质 第一节道德及其历史发展讲的内容是很抽象的,其中道德的起源 与本质的内容最是难以理解,而且较为枯燥,难以吸引同学们仔细研又有解释意义。后边部分中简述的我们应当怎样做,即“人生应读。我认为如果在此处添加一些小常识,例如道德的概念是何时由谁提出的,或者各个思想家对于道德的不同观念等等……以此可以吸引同学们对于这节课内容的学习兴趣,调动大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扩展了我们的课外知识。关于道德的功能以及作用,我认为应当放在道德的历史后边,以此优化课时结构,毕竟历史知识应放在前边,最后才讲意义及影响是我们适应的常见模式。 第二节的内容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这和第二章的内容重复了,所以有不协调的感觉,而且小部分内容安排也并不合理。我认为应该先写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然后再介绍我们继承弘扬优良传统的重大意义。顺序的不同会给同学们不同的感受,先讲清什么是优良传统再讲我们继承和弘扬的伟大意义可以使人更易接受,同时也更有动力以实际行动表明对这节课程的理解。这里关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介绍写的可以说是非常精彩,引用了很多经典且具有思考意义的名句,古人的理念得到了很好的传达。语言朴实低调但有含着华丽的意味,使我们提起了学习的兴趣。 第三节是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高中时候选的是理科,所以理论知识方面比较浅薄。这节的标题就很难理解,我们没有学习过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猛然冒出这个概念比较难以接受。故认为这节课的内容过深。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占得比例也过大了,这一部分高中时候作为重点学习过,此处的重复容易使同学们丧失学习的兴趣,应适当添加其他内容来进行平衡,或者在荣辱观的内容中添加具体事例,让同学们除了对于理论有个很好的掌握,也学习到具体的行为指导。 第四节的内容是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内容比较长而且空泛,应举实例进行解说,不然同学们很难理解。第二段的大学生诚信的解说就比较详细了,小范围的理论知识我们比较容易理解。个人道德修养部分是我们应该着重学习的部分。这里的理论知识比较多,但是解释也很详细,所以我认为编排的非常合理。如果可以适当加入我们感兴趣的话题事例就会更有吸引力,使得同学们更有学习的兴趣。 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第五章 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社会公德 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秩序 第一节是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这个题目概括的简介明了,点明了我们所居住的公共环境的特点及营造和谐生活特点的。而且内容写得很灵活生动,是我认为编排的比较好的一段。简单但不浅显的内容也使我们的思想得到了升华,让我们了解到了维护公共生活的基本手段。 第二节的内容是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这几课的题目即可看出,这是个较为正式严肃的课题,我们从中也学到了很多。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若能放在特点前可能会感觉比较和谐。内容部分比较容易理解,都是很平实易懂的语言,而且也是我们最应该做的,有个递进的感觉,很合理。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要求是包括在社会公德的实践中的,故我个人认为这里应该将网络社会的标题层次降低,放到社会公德的实践中去。这里的网络知识中,少了我们也应有警戒心的部分,为了引起同学们的重视,这里应当适当添加大学生们因为网络上当受骗的案例,以此警示同学们网络的不真实性。 第三节的内容是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其中板块的安排很合理。由定义引入介绍,继而过渡到具体事例,把较为笼统的题目适当地具体化,有松有紧。我特别注意了其中的几个法律规则,有条理而且描述清楚,最重要的是选择的事例基本是同学们所关心的,所需要注意而且容易被忽视的。故我认为这节课的内容很充实,若裁减掉任何一个小的章程都会显得欠缺完整。 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第六章 培育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精神 树立家庭美德树立家庭美德树立家庭美德树立家庭美德 这个标题我并不很理解,为什么要把职业精神放在家庭前。我们工作的目的就是生活地更好,获得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幸福家庭,所以如果把树立家庭美德放在前面可能会让同学们感觉更有亲近感。 第一节讲的是职业活动中的道德与法律。这里我认为讲的较为笼统。如果讲一些具体的实际例子,比如身为教师有怎样的职业道德,或者身为医生、律师又有怎样的特殊道德等,以此让同学们对职业道德的区别和特点有个新的理解。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很基础的,我们应当做到的是更加努力地工作,并且自觉地培养法律知识,这个在这一部分的最后有提到,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如何做。我认为这是这节课的亮点。我们所关心的不只是大部分人是如何,更多的是关于我们自己,关于我们身边的生活。 第二节的主题是大学生的择业与创业。这节课正是我们所关注的,由我国的就业形势开始讲起,继而讲到我们应当以怎样的态度择业、创业,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中提出,我们应当有敢于创业的勇气与思想准备,当然最重要的前提是我们要有创业的前提。现在很火的青春偶像剧《奋斗》、《我的青春我做主》等,使得同学们对于自己创业奋斗有了很片面的见解,很多人认为我们有了创业的决心就等于已经成功了一半,可是实际上,我们距离成功还差着实践和勤奋。应该就这一很热的社会现象作出解释,提醒一些眼高于手的同学们作出实际而且正确的就业选择。如果书中能加入这一部分的内容就可以使同学们更有亲近感,而且书的内容的更新也对于我们学习的改进有帮助。 第三节的内容是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这对于我们大学生而言是很重视的一课。许多同学由于初高中的忙碌压抑而盲目决定要谈恋爱,到了大学这个较为自由的环境往往就会把持不住自己,有时候并不是因为真的喜欢,所谓的“爱”只是一时的冲动和麻木,许多同学也因此酿成了大错。书中把恋爱婚姻观进行了升华,爱情与人生的理解非常深奥,它的本质与人生价值的对比在文中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其中提到的大学生片面的爱情也是很好地解说了我们现在的状态。婚姻和家庭的话题就距离我们比较远了,但是我们仍然应当提前学习这一知识理念,这里的描写很具体,内容也很生活。总而言之,这一章的内容还是比较有意义的。 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第七章 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意识增强法律意识 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精神 第一节的内容是很严肃的,引领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在这里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法律的内涵,也对法律体系有了一定的了解。法律体系的部分由于比较复杂,叙述较长,所以我们有时候较难记忆。若可以绘制一个关系表格,逐层递进,将各种法律用大括号链接,可以使我们对其中的包含关系有更好的了解与记忆。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时较为枯燥的一部分。大多数同学的想法是这个内容是不必要的,可实际上这个内容是很有指导建议意义的,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条件。故认为应当将标题做的更加吸引同学注意,从而加深同学们对这节课程的学习。 第二节是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我们对于社会主义法治观念这个词并不陌生,只是其内涵仍需我们学习推敲,文中对于这个概念的解释可谓非常详细,我认为这个部分是很严谨的一部分。 第三节的内容又是有关于我们实际行动的指导内容了,增加国家安全意识。这一节课的内容较为充实,但是我还是认为加些实际例子有利于我们的理解,同时也可增加内容的可信性。 第四节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律修养,这是关于我们思想道德提升的一节课,举了很简单的例子:欠债还钱,以此展开论述,我认为这是很合理的教学方法,毕竟我们还是不很明白理论含义,以简单而实际的例子说明,又助于同学的理解记忆。 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第八章 了解法律制度了解法律制度了解法律制度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第一节是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这里的内容都是比较固定的内容了,因为法律的章程并不会做大规模的改变,严谨就好。文中对于原则制度的讲解细致科学,有很强的科学性,故认为设计的很好很严谨。公民的基本义务权利部分虽然不全面,可是其中的热点话题以及我们的困惑点都有很好的解说,选择清晰,有重点。 第二节的内容是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这是个比较正式的课程,主要以介绍法律章程为主,故内容较为确定。叙述清楚层次清晰。 第三节的题目是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这也是我们关注而不很了解的内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学到民事、行政、刑事的法律诉讼制度,使我们对于法律制度不再陌生,遇到问题知道应如何解决。认为编写的比较合理且有意义。内容充实过渡自然严谨。 结束语结束语结束语结束语 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青年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青年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青年立志做社会主义四有青年 这里的最后总结充分带动了同学们的激情,使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有了光明的向往,总结了我们的目标,使我们又一次坚定了信念,写的很好。 总体看来这本书编写的极为用心。我认为如果有些适当的小例子会更好。2008年的很多事情也应当计入。例如汶川大地震时候人民们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以及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都是我们学习的目标。另外,如果每章结束后,单提出一页列取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应该可以令同学们的学习更有条理。 通过阅读全书,我也受益匪浅,希望以后仍有机会阅读此类书籍。

❹ 关于自主学习,新课标的读书笔记

新课程实施多年来,教师和学生收益匪浅。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数学的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加强,教学民主化,课堂上师生互动、交流、合作探究和归纳加强了,同时立足基础,抓好双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意识,促进了数学质量的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也有如下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
1、要学《课程标准》,理解新课程的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功能、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把握新课程的精髓。例如,新课程中删减或增加了一些知识,作为中学数学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要努力吃透。对新内容,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应用性和实践性的要求,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
2、在初中新课程中新增设了“数学实验室,数学活动,课题学习”这三个模块。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和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增加了很多新的知识内容。为了适应教学,中学数学教师应通过自学或培训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报刊,杂志等收集有关的教育教学资料,充实知识。
3、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师生之间和教师之间要积极主动合作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1、师生合作
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
例如,在新的课程中要开设数学实践活动课,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包括的知识的内容很广,有信息技术、各种专业知识、科研方法等。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是不能包打天下的,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该课程的教学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它相关学科,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同志合作完成对学生的活动课指导。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学会合作。
三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有五大内涵:知识体系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学习过程的激励者,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和人生的引路人。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教育的本质回归到“立人”上。教师的角色转变到“促进人的发展”上,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所以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适应的。
1、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注重知识主线的突出,将以函数思想为主的代数知识,以平面的基本关系为基础的几何知识和以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概率统计初步知识连成一条“数学基本方法——式——方程”和“不等式——函数——平面图形——概率”这样一个平面式的知识网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2、在数学课堂上,当学生在观察、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而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同时教师还应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热情更加高涨。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是智力发育低下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生理缺陷的学生,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激励每一位学生,面对学生的活动成果,教师应喜出望外、赞叹不已:“科学的发现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教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面对学生的暂时失败,教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呢。”同时还特别应处理好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对学习内容中的知识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这样,学生始终处于被激励的气氛中,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学生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4、传统意义上培养学生的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解题能力上,而新课程特别强调“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过程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各种数学能力。
5、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趋等都会受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数学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这就要求中学数学教师按公民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塑造自我,实现“超我”。
四立足基础,抓好双基
双基是学生发展的前提,是能力提高的先决条件,就当今中考而言,双基仍然是主要内容,在实验区试卷中也不例外。所以要加强双基教学,尤其要加强数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方面的教学。但在实施双基时,绝不能机械记忆和简单重复,搞题海战术。要侧重于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利用双基解决具体问题,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基础知识本身,还要揭示它的本质,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掌握蕴涵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
五以学生为主体,注重能力提高
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学生的内驱力非常重要,以学生为主体是获得好的数学效果的根本保证,任何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特征的教学行为都是事与愿违的。在教学中,有的不要包办代替,特别是当前的中考试题,灵活多变,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最终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鼓励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全方位参与教学,把学生在例题和习题解题过程中遇到的挫折暴露出来,长期以往,学生在这些经历中慢慢学会了思考,变得灵活机智。
六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数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数学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数学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
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在教学中联系生活背景讲解数学;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数学,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的实用性。
七克服思维定势,推进开放探究
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出现套路,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很大程度上的归纳和模仿练习造成的。特别是综合复习阶段,老师习惯把一些问题分类整理、归纳已介绍解题的一般方法,如列方程组解应用题按工程、行程问题等进行归类,几何证明按角、线、乘积等进行归类,实际上这样学生是欢迎的,因为方法便于接受。效果也比较明显,但这样做容易产生思维定势,再加上经常性的模拟练习,对一些问题的解法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模式,一旦题型变了,就束手无策。在教学中要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要选遍一些因思维定势而出错的题目,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还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渗透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使学生都能给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解答。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八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课程中,增设了培养学生的素质的内容。这些内容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前瞻性和独创性。总之,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总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新课程实施,而教材和教师是新课程实施中的重要角色,教材仅提供一些生活背景的素材,还要我们教者细心揣摩发现与数学背景相关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日渐完善,同时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充实自己,不断总结自己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新课程的实施中出现一些问题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勇于实践,不断探究,我们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不断发生的问题,真正做到“用科学深思的目光、追求真理的激情去感染学生,用聪明智慧的火花点燃每一位学生的数学之光”。

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读书笔记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向导。理想信念为人生提供目的和意义,为人生指明追求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
大学生应该如何确立自己的理想信念?
一要把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结合确立。二把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的理想信念结合确立,个人的理想信念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三学会对不同的理想信念进行辨别和选择。
转眼间我们就已经踏入大学的校门,大学是知识的海洋,人生的理想将在这里确立,未来的发展也即将在这里得到奠基,所以我们必须好好把握这个机会,来争取更多的知识和本领,让自己能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大学是一个新环境,注重的就是独立思考和生活,无论是学习、交友乃至认识社会和人生,都需要更多的依靠自己的思考、判断和选择。因此,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本书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己,让我们更好的面对未来。
1.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自身发展状况看,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等方面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的来说,社会生活经验还不够丰富,思想还不够成熟,还存在有明显的知行脱节的现象。比如在成才问题上,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另一方面又缺乏勤奋刻苦、勇攀科技高峰、耐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决心和恒心。这就需要在学校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完善自己。高校思想道德修养课是在高校德育工作经验总结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修养和心理行为训练的系统理论和知识。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质和思想认识水平,帮助大学生分辨是非,汲取精神营养,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看,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历史条件下,正置身于利益主体多元、思想道德多元和价值取向多元的历史背景中。一方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西化”、“分化”之心不死,极力通过多种途径加紧进行思想和文化渗透,在对我国大量输出的书刊、影视、电子游戏、电脑软件等精神文化产品中,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我们争夺青少年一代。另一方面,目前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及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思想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网络广泛覆盖的今天,一些错误的思想观念以网络为载体,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声势大、难于控制的特点,对青少年影响极大,对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此我们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不仅要从治理社会大环境入手,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且,要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入手,开设思想道德修养课,对大学生进行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艰苦奋斗创业精神等方面的教育。实践证明这是一个有效的措施。它对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及资本主义、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使这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2.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方法
由于思想道德修养课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要想学好它,掌握它,并用于指导人生,就必须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
第一,要注重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的学习。毛泽东说过:“主义譬如一面旗帜。”科学的理论就像一面引导千军万马朝着正确目标冲锋陷阵的旗帜。思想道德修养课动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回答和解决在青年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了一整套思想道德修养理论。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首先要认真学习它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掌握其精神实质,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真正认识到我们社会所倡导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价值观与人类社会真、善、美相统一的终极价值目标的指向是相吻合的,并能真正理解这种人生价值观的价值。这是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它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确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青年大学生要学好思想道德修养课,不仅要掌握其基本理论和观点,而且还要注重运用这些观点,分析认识现实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这对于置身于社会转型期,面临着多重价值体系选择窘境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理论联系实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联系改革开放的社会实际,一方面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在比较与鉴别中学习,主要是指青年学生要学会运用课堂所讲授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现实社会生活中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现象,去比较和评价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并在分析与比较中,在评价与鉴别中选择和确立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三,要注重知行统一,在践履中学习。知行统一,强调践履,这是由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特性所决定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利用课堂教学等形式,与大学生共同讨论应当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以及怎样做的道理。大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掌握了这些道理,就谓这“知”。但获“知”并不是思想道德修养的最终目的,获“知”的目的是为了“行”,是为了“践履”。中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指出,“不行不为真知”。因此,知行统一,注重践履,就成为这门课的重要特点。这就要求大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要注重知行统一,坚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边获知边践履,在践履中进一步加深对“知”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做到知行统一,从而不断提高思想道德境界,达到完善自身的目的。
在学过这本书以后,我想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让自己学到更多的东西,能在以后的生活工作的取得更好的成就。青年一代的我们要争取成为“四有”新人,所以我们应该在大学中加强修养、磨练意志、砥砺品格、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❻ 初中生物教材读书笔记 以知识点为主

中学生物学课程的新理念
一、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确立的一个理念。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使这个理念变为现实。
1、尊重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善意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发展,促进他们的发展,承认他们的发展;同时又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创造条件促使其个性得到发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发展,既成为一个独特的人,又成为各方面素质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2、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
这是促使所有学生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就是使得每一个学生都有均等的机会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就要使得每一个学生有均等的机会进行思考、实践和交流。
3、对每个学生的教学资源分配应该公平
这是保证学生学习机会均等的可靠保证,教学资源如果分配不公平,所有学生学习机会均等就是一个空话。
4、实现课程内容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需要
一本教材要按照不同学生的需求,安排不同层次的内容,教师教学过程中在教材处理上、内容补充或替换上、内容呈现的程序和手法上、教学模式和学习活动的选择上都要照顾不同学生的需求,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解决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
5、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原则
这是教育学中一条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只有真正落实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全体学生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力水平、不同的性格、不同的兴趣、不同的思维方式。只有采用不同措施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6、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必须公平
评价是学生学习的促进因素,也是学生学习的制约因素。公正的评价能促使学生的反思,促进学生发扬优点,积累经验,克服缺点,逐步发展;不公平的评价,则会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甚至误导学生,阻碍学生的进步和提高。
7、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都得到发展
这是面向全体学生理念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也是我们要时时刻刻把握的目标和方向。
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理念
科学素养不仅仅是知识概念,还包括科学的态度、情感、价值观,包括科学过程技能和科学方法,包括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审视自然界的特有的思维角度和思路。全面的科学素养只有通过探究性学习才能获得。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实验教学,不仅要重视实验结论,更要体验实验过程,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❼ 怎样研究一个问题的可行性,创造性

一、写一下开题报告:为什么选这个探究性问题,背景介绍,可行性分析,研究意义分析、研究进度安排中期汇报:进度汇报、经验教训总结、下阶段目标结题报告:数据、图表、结论、分析、社会意义下文转载供参考:初中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经济的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和膨胀,使人们对学习有了新的认识,终结性学习正被终身学习所替代。第三次全教会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精神。”探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对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化学学科中的探究性实验更是体现探究性学习精髓的一种有效途径。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课题组提出了“关于中学化学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旨在将学习地看作是独立获得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掌握探究思维的方法。这种学习过程是有意义的学习过程,符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活动规律。(二)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1)从教育学理论角度看,学生学习的成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性)和内心体验(创新性),课堂教学中,在确立教师指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要的是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2)从认识理论角度看,每个人的社会化过程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中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人一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但一个人必须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和变化。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是学校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之一。(3)从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角度看,建构主义认为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现问题、选择问题、设计方案,通过主体性的探索,研究求得问题解决,从而体验和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养成自主探索创新的意识和习惯。(三)研究目标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假设课堂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自主分析讨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课内与课外探究性学习的整合:在课外进行探究性学习,开展带有浓郁色彩的“发展兴趣、深入实际、自主探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四)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同课题或相近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查阅、学习和研究。(2)个案研究法。教学研究以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能力各方面作比较、归纳、总结。(3)行动研究法。在提出理论假设和班级课堂教学改革的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理论与形成模式,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符合课堂教学要求的探究型模式。(五)实施过程1.查阅相关资料,作读书笔记通过订阅国家级的化学教学刊物,及购阅教学理论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修养,对该课题的研究实施起了很大的作用。2.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问卷调查”问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对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摸底调查,了解他们在学习中需要些什么,以便更好地进行研究。3.以两个班级分别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每一课时,都将以对照班和实验班学生的求知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作比较、归纳、总结。4.指导学生撰写探究性学习小论文在一些探究课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以论文的形式谈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六)研究成果(1)、理论成果探究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功能目标在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索、研究的主动学习的习惯,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使学生学会怎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并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论证,形成全新的学习理论。(2)、实践成果1.创设情景,展示目标课题的展示要从学科本身出发,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与社会生活,以一定的情景作为铺垫,要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题不能偏离、超越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也要注意问题一定要难易适度,并能使学生明了所提出问题的指向性。课题应尽量在课前提出,要让学生能通过查阅资料,同学间的讨论等形式制定一定的学习方案,并能探讨学习过程中需要的仪器、药品,以及一些可能发生的现象,相应的结论,使学生能够保持学习热情而处于不断地探索、研究过程之中。2.分析起疑,方案假设课堂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以后,学生就会针对课题讨论。这时候学生会产生很多的疑问。此时,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资料、素材,或者提供给学生获得资料、素材的途径,达到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的目的。接着,在学生对课题进行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尽量在诱发性的问题情景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类推等不断产生假设并围绕假设进行推理。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断知识、素材,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逐步形成比较合理的学习方案。教师一方面要允许学生有形形色色的猜测、想像,强调独立思维、直觉思维和洞察力的形成。另一方面也要指导学生明确因果关系,强调逻辑推理,而不是胡乱猜测。3.动手实验,验证探究验证是学生确立自己的假设是否成立的关键,是获得正确的概念、理论的基本保证。验证的方法一般以实验为主,要以实验中观察到的科学事实为依据来判断假设的科学性。当实验事实与假设不符时,学生可再进行讨论或向教师提出疑问。教师则要引导学生找出失败的根源所在,增加适当的知识素材,指导学生重新进行假设、验证。4.讨论结果,拓展思维在假设、验证的基础上学生必然求得结论,使感性体验符号化,成为认知结构的内在成分。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经过验证的假设进行加工,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结论,适时进行恰当的评论,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欢愉。学生则要积极地把抽象化了的概念、原理应用到新情景中去,用概念、原理体系去解释新的现象,这种过程既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完善,又是概念、原理的复现,有助于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记忆,增强了应用概念、原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上科版第八章复习课的教学案例课题:实验习题——确定所给白色粉末的成分。1.展示目标课前两天,向学生展示实验习题: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是碳酸钠、硝酸钡、硫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请设计一实验,确定这白色粉末的组成成分。要求学生运用已学的知识,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鉴定的方案,并拟订所需的仪器和药品,同时探讨实验时所可能产生的现象及相应的结论。2.探索方案课堂教学开始,先让学生复习可能含有的三种物质的性质,并以实验加以佐证。三中物质的性质:CuSO4溶于水后成为蓝色溶液;Na2CO3遇酸后产生气泡;Ba(NO3)2遇稀H2SO4后产生白色沉淀;三者两两混合,CuSO4+Na2CO3——蓝色沉淀,Na2CO3+Ba(NO3)2——白色沉淀,CuSO4+Ba(NO3)2——白色沉淀,其中前二种沉淀均会溶于稀HNO3。之后,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就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小组讨论、交流,以进一步完善实验方案。讨论结束后,每一小组派代表发表组内确定的实验方案(投影)。而后,大家评议各组实验方案的优劣。实验方案并不是唯一,因此,大家对各组方案只是评议,而并不归结于一个方案,孰优孰劣,由实验鉴别时论证。3.实验鉴别师生首先共同讨论实验注意事项??。实验每2人一组,安静耐心,作好现象记录。各组组成成分不同,因此实验过程中不受邻组同学实验的干扰。取样白色粉末时,应以少量为宜,以防白色粉末受到温度影响不溶解而误认为沉淀。溶解白色粉末时,应用蒸馏水,面不用自来水,以防止Cl-在实验中的干扰。胶头滴管取烧杯内溶液时,应靠住烧杯内壁,接触液面即可。学生根据讨论,进行实验。实验时,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对方案作一些调整。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现象,并作好记录。实验结束,根据现象,作出结论。4.结果讨论教师对学生实验时的错误操作作评点: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结论作剖析,分析其中操作及选用试剂等可能的错误。此时,教师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第一步除加水溶解,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学生接过教师抛过来的问题后,立即可以投入到讨论??、实验探索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探究性学习中运转??。[第一步还可以这样做:取样,把白色粉末置于表面皿上,然后滴加稀HCl或稀HNO3,看是否产生蓝色的现象(判断有无CuSO4),看是否产生气泡(判断有无Na2CO3)]。5.小结巩固学生对本节实验课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体会。(自由发言)6.课外研究针对本节课从实验习题的布置,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鉴定的过程等方面,要求学生写一篇科技小论文,谈自己学习的感受??、体会及对这类课的创新想法,还可自己设计课题带到课外进行研究。(七)结论实验证明,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学习获得了新知,激发了积极的思维,初步培养了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系统训练。感受和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究事物本质的科学精神,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好的同学,他们感到探究性实验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开阔了解题视野,因此,实验班中培养了一披化学尖子生,他们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对于成绩中下的同学,他们认为化学探究性实验大大提高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平时考试中遇到实验题不再惧怕,能够独立冷静的思考、分析,因此,在这一年中,他们的化学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八)讨论与分析我校经过一年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课题成果,主要成果:1、学生探究性学习案例集,2、老师教学论文集,3、老师教学案例集。但是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总结和反思:首先,我校对独立形态的探究型课程虽然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还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学生课题的生成途径不够广泛,只局限在教科研组和探究性课程的范围内;又如:成果评价表不能反映文理科的差异,这使在评价的标准上不能合理、公正地评价学生课题的价值。如同上述,我们建议:今后的学生课题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生课题的产生以学科教学为主,兼顾各类活动课课程和探究性学习包。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专题性的课题,这些课题可以从学生喜欢的话题产生,使其更适合初中学生的心理。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课题的成果评价要考虑到文理科的差异,但也不能过分的强调学科化,重要的是通过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在于对学生参与探究的态度、方法和过程的评价。其次,在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我校教师的教学课堂资料后,愈发感受到学科渗透探究性教学研究的重要性,还有很多值得深入探讨的地方,比如:探究性教学已初步形成的几种教学模式如何相互融合,灵活运用?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将知识、方法和过程优化组合?这些问题将在我们今后的研究中逐一解决。所谓“教无定法”,我们由衷地希望我们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有所创新,这样才能符合时代的要求,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让学生真正地学会学习。第三,如何将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教学经验加以综合和整合,并结合本校实际,有效地开展校本培训,加以推广。(九)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1刘知新,王祖浩.化学教学系统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2梁慧姝,郑长龙.化学实验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4刘大春.科学哲学通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查有梁.新教学模式之建构.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5《中学化学教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编著.6倪志刚:《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教学创新设计》东北师大出版社7《中学化学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2003,20048中国教育网:

❽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N篇,字数不限

关于多元解读与唯一答案的思考

在笔者所听的实验课中,执教者都能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情感、经验、眼光去体验作品,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解读,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一种好现象,一改过去不管什么问题,总是引导学生往教师原先已设好的答案上靠,对文本的解读强求统一的标准答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新课标指出:“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这种对作品进行多元解读的做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中学生处于正在成长、成熟的时期,由于年龄、学识、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对有些问题并未能作出准确的理解和客观的评价,因此,提出的有些“不同意见” 站不住脚。这时,为师者就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找准思维方向,对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以得出科学的结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是有的老师也许片面理解要鼓励多元解读,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能力,未能及时指出学生的错误所在及其原因。如在评价《水浒传》时,有学生批评武松打虎,认为武松的做法破坏了生态环境,进而批评作者环保意识不强。又如在讲到与夏商周有关的问题时,有学生对历史上是否存在“夏”提出质疑,认为“夏”之说的根据仅仅是司马迁的《史记》,而司马迁也仅仅根据道听途说。这些说法是够大胆了,只可惜难以服人。中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局限性,有些见解是幼稚可笑的,这并不奇怪;而有的执教者竟然对此加以表扬,而不是加以正面引导,这就与所谓的“多元解读”南辕北辙了。
众所周知,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些文本的解读是多元的;但也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有些文本的解读不是多元的。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一句,一般认为是说富贵人家中吃不完的酒肉都发臭了,而在大路旁边却有因饥寒交迫而冻死的尸骨,把“臭”理解成是指“与‘香’相对的一种难闻的气味”。而有学生认为,这里的“臭”也可以读作xiù,解作“气味”。这是有道理的。对此,当然应该加以鼓励。又如,对李商隐《锦瑟》一诗的理解,可以采用“咏物说”,可以采用“自况说”,可以采用“悼亡”说,还可以采用“自序其诗说”,等等,因为这些说法都是持之有故的。相比之下,认为武松打虎是破坏生态环境就不够恰当,而否认“夏”的存在也难于自圆其说。对此,应该加以解说,或组织讨论乃至争论,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分析问题,寻求答案。一切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任何创新都必须以科学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否则,就会陷入反科学的泥坑,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新课标指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既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也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在教学中,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独到的见解;又要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风和态度,把创新植根于科学的沃土之中。

三、肢体活动与思维活动

在新课标的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不断地探索教学新方法,创建教学新模式。有的教师非常注意组织课堂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在笔者所听过的实验课中,这些课堂活动大都组织得很不错;但也有一些是不够好的。比如,有一节《寂静的春天》的阅读课,开头先安排了表演活动:由两个学生分别扮演鸟妈妈及其女儿,女儿到处找不着爸爸,妈妈说爸爸被人类的化学药品毒死了,然后发表了一通议论;最后,这一对小鸟母女也相继被毒死,以致春天一片寂静。台上的学生表演得很投入,台下的学生也看得很入迷,课堂气氛是高涨的。也许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考虑的正是如何开展好课堂活动,把课上得生动活泼。而通过这样的活动对课文作形象的阐释,正好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但是,问题在于,就《寂静的春天》这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而言,这样的表演活动是否具有必要性。这篇文章发表于1962年,曾成为轰动全美的畅销书,激起了公众的环保意识,并引起广泛的国际反响,被认为是环境保护主义的奠基石。从写作上看,它运用了对比手法,突出了滥用化学药品的巨大危害,使文章具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量。文字方面并没有什么艰深的地方,作为高中的学生,应该是一看就懂的。这样的表演,如果放在小学或者初中,应该是可以的;如果编成一个文艺节目在晚会上演出,效果也是会不错的。但是,放在高中的课堂阅读教学中,就不一定很恰当了。因为这样的表演,无论是对于演出者还是对于观看者,都没有什么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他们已经越过了以游戏的方式来感知世界的年龄,对于自然科学类的文章的阅读,他们逐渐趋向于客观的认知、理性的思考和逻辑的推理。教师应该在高中生的这一思维发展的进程中推上一把,以加速他们的成长、成熟。当然,并不是说在高中阶段不能通过表演的方法去开展学习活动,这里所强调的只是应该根据学习主体和具体文本的需要来确定组织何种语文活动。像这样的没有多少思维容量,只是追求一种气氛的语文课堂活动,对于高中生来说,就容易变成一般的肢体活动了。
我们所提倡的高中语文课堂活动,应该主要指思维活动。有些思维活动容量较大,并具有一定的难度,这样的课,学生即使没有“动”,也堪称最好的活动。如有个老师上《双桅船》一课,第一步是“知人论世”,主要由老师作必要的介绍;第二步是“诵读感悟”,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诗歌;第三步是“破译意象”,引导学生对诗中具体的意象进行分析;第四步是“鉴赏探秘”,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评论;第五步是“寻求共鸣”,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去探求文本的意义,并进行知识的拓展。可以说,学生的活动贯穿始终,既学到了知识,又训练了能力,思维容量大,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堂活动。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里强调了“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来运用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由此看来,对于高中教学来说,所谓的语文课堂活动,指的主要应该是思维活动,而不是简单化的肢体活动。

四、肤浅与深刻

在笔者所听过的高中实验课中,有的是比较肤浅的。例如,有位老师上《荷花淀》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水生夫妻对话时,只是强调夫妻是如何的恩爱情深,难分难舍;有位老师上《故乡的榕树》一课,在引导学生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时,也只是停留在热爱故乡的层次上;有一节驳论写作指导课,老师出了这样的一道堂上训练题:公共汽车上,有一个学生给外国人让座,别人嘲笑他崇洋媚外,请你反驳,等等。听过以后,觉得似乎是在听初中的课;因为如果是在高中,像这样解读文本,像这样进行写作训练,未免显得过于肤浅了。
我们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而高中的学生与初中的学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高中学生在学识方面已经有了不同程度的拓展;尤其是在高二以后,其所涉猎的知识面和所掌握的知识量,更是初中的学生所不能相比的。而且,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高中学生看问题也会逐渐地深刻起来,他们已经不会只满足于是什么,还要去探究为什么,对有的问题可能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但是,他们的学识毕竟还只是初步的,他们的思维毕竟还正在逐步地走向成熟,还需要老师加以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必须适应学生的这些变化,在课堂教学中提出有一定质量的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并引导他们深入进行研究。这是高中教学与初中教学不相同的地方。否则,学生的学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就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初中阶段,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像《荷花淀》中的夫妻对话,更突出的应是表现了国家、民族的感情;像《故乡的榕树》,应是通过抒发对家乡的热爱来表现对祖国的热爱。像驳论写作练习题,思维的空间就很小,学生不用怎么思考就能回答好,因为思维定势太明确了。
近年来,随着高中的扩招,不少学校增加了许多老师。在这些老师中,有一部分是从外地调进的,有一部分是原来一直在初中任教的,还有一部分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在第一部分老师中,有不少自然是各地的教学精英;在后两部分老师中,不少的很快就适应了高中的教学,但有的还必须继续适应。尤其是从初中转到高中的老师,更要注意区别初中和高中的不同,并能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有个老师上《霸王别姬》这一课,从“择生与择死”这个角度,引导学生去对比项羽的“择死”与司马迁的“择生”:项羽觉得无面目见江东父老,同时不愿意让一个亭长来怜悯自己,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他要保有自己的尊严,要站着生,也要站着死,所以他以死明“志”;而司马迁虽然遭受了奇耻大辱,但是他忍辱负重,选择了生,因为他认为有比个人尊严更重要的东西——事业。这样的分析,涉及到了“价值观”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深刻性,适合高中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也有助于培养高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达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指出,“高中学生正在走向成年,思维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积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实很有必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深入研究学生的特征,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到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提出切合高中学生实际的目标、要求和具体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未知领域,不断地提高思维能力。

五 精心设置“探究”点

在过去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老师习惯用“授—受”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自从实施新课标以来,老师们积极运用“探究”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去阅读和把握文本,使得新课堂中充满了浓厚的“探究”气氛,这是符合新课标理念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其良好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有的老师是在滥用“探究”,例如,有的把所有问题都归在要“探究”的一类中,从读音、字形、词义,到句、段、篇,都是“探究”的对象,可谓整节课都在“探究”之中;有的则进行毫无意义的“探究”,例如,要学生去“探究”柳永词《雨霖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句中即将离别的两个情人可能想说些什么话。
显然,这些“探究”点的设置太随意了。
探究学习(发现学习)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言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能力的发展和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探究学习要达到的目标。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所以,创造融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大胆“质疑问难”和“别出心裁”地探究问题是很重要的。
根据上述探究学习的特点、目标和必须采用的方法来看,那种看似满堂“探究”的做法实际上是没有领会探究的内涵,把探究简单化了,会影响真正的探究;而对“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的所谓“探究”则是把探究庸俗化了,句中的意境贵在“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没有必要去“探究”的。
那么,应该如何设置探究点呢?一般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学习的重点。例如,《拿来主义》中,作者是如何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和先破后立的方法的?
二是评析的难点。例如,《失街亭》中,应该如何评价诸葛亮在这场军事斗争中的决策?
三是文本的疑点。例如文本中的错误之处。
四是理解的分歧点。例如,《鸿门宴》中,对“与之同命”,历来有两种解释,一说“之”代刘邦,意谓跟刘邦同生死,重点突出樊哙之“忠”;一说“之”代项羽、项庄他们,意谓跟项羽、项庄他们拼个你死我活,重在表现樊哙之“勇”。你同意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五是鉴赏的空白点。例如,《祝福》中,假如祥林嫂的丈夫没有死,或假如她的阿毛没被狼吃掉,或假如她没进鲁四老爷家打工,或假如临死前没遇上“我”,她会不会有不同的结局?为什么?
六是阅读的延伸点,例如,传记文学的阅读和以前所学过的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文学作品的阅读在方法上有什么异同?
实际上,一节课中,设置一二个探究点就足够了,宜精不宜滥,必须克服“探究”的随意性,精心设置探究点。
当然,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正确的指导,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以避免学生陷入任凭自己瞎闹的“探究”之中;当学生无法解决问题时,则要进行适当的点拨。

阅读全文

与创造性课程第四章读书笔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
利川有中国版权保护中心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