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果壳创造

果壳创造

发布时间:2022-07-05 22:11:34

Ⅰ 跪求果壳中的宇宙里的名句

“充满希望的旅途胜过终点的到达。我们追求发现,不仅在科学中,而且在所有领域中激起创造性。如果我们已经抵达终点,则人类精神将枯萎死亡。但我认为,我们将永远不会停止:我们若不更加深邃,定将更加复杂。我们将永远处于可能性的膨胀的视界之中心。”

Ⅱ 果壳网和知乎网有什么区别

1.传播内容不同:

知乎是传播用户的知识、经验和见解。

果壳是传播科学知识与科技知识。

2.目的不同:

知乎重在解决用户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的分析与探讨。

果壳重在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让人们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和创造。

3.活跃人群不同:

果壳的活跃用户一般是认证所学专业,有学术素养,高学历人群可以在这里进行学术交流。

知乎的活跃用户是某个行业的人员,注重经验和见解,特别是一些IT精英,大佬在知乎活跃。

(2)果壳创造扩展阅读:

果壳名字的由来:

哈姆雷特曾言“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霍金以此为题著书《果壳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那些时光。

果壳网的创办者在一次洗澡中想到了这个典故,并决定用果壳来命名这个网站: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亲爱的读者们,这里谈的,大至宇宙小到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

Ⅲ 谁提出的“果壳宇宙”理论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果壳宇宙”理论是斯蒂芬·霍金提出的。关于“果壳宇宙”理论:“果壳中的宇宙”典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剧中吟唱道:即便把他关在果壳中,他仍然是无限空间之王。艺术和科学是息息相通的,莎翁和霍金本就是他们各自领域中的无限空间之王。宇宙学家霍金认为,整个宇宙是由一个高维果壳状的泡泡演化而来的,果壳上的皱纹(即量子扰动)在演化中产生了今天宇宙的所有结构。霍金认为,在4维“膜”世界中,人类生活在一个胚中,邻近还有另一个“影子”胚。因为光被限制在胚中,不能传播到另一个胚,所以人类不能看到影子世界。但是人类会感觉到影子胚中的物质的引力影响。这种引力在人类所在的胚世界中会显示成一种“暗”源。检测“影子”胚的仅有办法是通过引力的途径。霍金说,弦、膜和胚“与宇宙中任何其他东西一样,都会有量子起伏。”这些量子起伏就使得胚这样一类客体会自发地创生和消失。这个过程很有一点像沸腾的水中蒸汽泡形成的过程。量子力学中的海森伯不确定性原理导致了胚从泡泡中创生。如果这个4维泡泡继续长大,那么生活在这个泡泡上的人就会感到宇宙正在膨胀。按照霍金的无边界设想,胚世界的自发创生有一段虚时间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宇宙像一个果壳:一个4维球面(不妨想像成是一个多了两维的核桃壳 )。只是果壳是空的,在这胚世界图像中的4维果壳是满的:人类生活其中的胚在虚时间中的历史是一个4维球,它是一个5维泡泡的边界,而余下的5维或6维是卷曲的,并且卷得非常小。依照霍金的理论,胚在虚时间的历史将决定它在实时间的发展。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完全光滑的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是最高的;然而,这又对应于在实时间内以暴胀方式永远膨胀的胚。星系不能在这种胚世界中形成,从而智慧生命也不会出现。然而,高维泡泡在虚时间中产生一个有点不光滑和偏离球形的4维“果壳”的概率虽然稍低一些,但是却能与实时间中的减速暴胀过程(胚在开始时有一个加速膨胀——暴胀的相,随后膨胀又缓慢下来)相对应。在这个减速暴胀过程中,星系可能形成,智慧生命也会出现。有趣的是,这些智慧生命将会创造一种宇宙理论,认识到他们来自于不那么光滑,也不那么圆的4维“膜”。具体参考: http://ke..com/view/451954.htm

Ⅳ 5个本科生4个月做出1款中国芯,他们是否会创造奇迹呢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学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并宣布了“一生一芯”计划第一期的成果。这是中国第一次由五名本科生为领导,完成了一款64位的芯片处理器SoC芯片设计和完成流片,并在Linux操作系统上和学生自己编写的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教学操作系统上成功运转。尽管与商用处理器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但作为一款RISC-V处理器,该芯片的功能已经比较完整了。

“一生一芯”这个名字的初衷是希望每个学生有一天可以用自己设计的芯片毕业。在9个月的时间中,首次加入该计划的五名本科生提交了超出预期的本科毕业设计答卷,并以自己开发的芯片“果壳”毕业,这也标志着第一期“一生一芯”成功了。其实严格来说,“果壳”是教学芯片,而不是产品芯片,但是,只要我们站稳脚跟,更多的芯片人才将来能够加入我国的半导体行业,相信“中国芯”将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Ⅳ 果壳智能手表二代元件器是否为圆形重一新设计创造

肯定的,从方形变为圆形,走线什么的全都需要重新设计的。

Ⅵ 宇宙怎么来的啊

宇宙

universe;cosmos

宇宙的诞生

我们现在观察到的宇宙,其边界大约有100多亿光年。它由众多的星系所组成。地球是太阳系的一颗普通行星,而太阳系是银河系中一颗普通恒星。我们所观察到恒星、行星、慧星、星系等是怎么产生的呢?

宇宙学说认为,我们所观察到的宇宙,在其孕育的初期,集中于一个很小、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的原始火球。在150亿年到200亿年前,原始火球发生大爆炸,从此开始了我们所在的宇宙的诞生史。

宇宙原始大爆炸后0.01秒,宇宙的温度大约为1000亿度。物质存在的主要形式是电子、光子、中微子。以后,物质迅速扩散,温度迅速降低。大爆炸后1秒钟,下降到100亿度。大爆炸后14秒,温度约30亿度。35秒后,为3亿度,化学元素开始形成。温度不断下降,原子不断形成。宇宙间弥漫着气体云。他们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恒星系统,恒星系统又经过漫长的演化,成为今天的宇宙。

物质现象的总和。广义上指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狭义上指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后者往往称作可观测宇宙、我们的宇宙,现在相当于天文学中的“总星系”。

2003年2月份,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曾向全世界公布他们有关宇宙年龄的研究成果。根据其公布的资料显示,宇宙年龄应该为137亿岁。2003年11月份,国际天体物理学研究小组宣称,宇宙的确切年龄应该是141亿岁。地球的形成大约是距今45亿年。

词源考察 在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宇宙这个词的是《庄子·齐物论》。“宇”的含义包括各个方向,如东西南北的一切地点。“宙”包括过去、现在、白天、黑夜,即一切不同的具体时间。战国末期的尸佼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指空间,“宙”指时间,“宇宙”就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后来“宇宙”一词便被用来指整个客观实在世界。与宇宙相当的概念有“天地”、“乾坤”、“六合”等,但这些概念仅指宇宙的空间方面。《管子》的“宙合”一词,“宙”指时间,“合”(即“六合”)指空间,与“宇宙”概念最接近。

在西方,宇宙这个词在英语中叫cosmos,在俄语中叫кocMoc ,在德语中叫kosmos ,在法语中叫cosmos。它们都源自希腊语的κoσμoζ,古希腊人认为宇宙的创生乃是从浑沌中产生出秩序来,κoσμoζ其原意就是秩序。但在英语中更经常用来表示“宇宙”的词是universe。此词与universitas有关。在中世纪,人们把沿着同一方向朝同一目标共同行动的一群人称为universitas。在最广泛的意义上,universitas 又指一切现成的东西所构成的统一整体,那就是universe,即宇宙。universe和cosmos常常表示相同的意义,所不同的是,前者强调的是物质现象的总和,而后者则强调整体宇宙的结构或构造。

宇宙观念的发展 宇宙结构观念的发展 远古时代,人们对宇宙结构的认识处于十分幼稚的状态,他们通常按照自己的生活环境对宇宙的构造作了幼稚的推测。在中国西周时期,生活在华夏大地上的人们提出的早期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口锅,倒扣在平坦的大地上;后来又发展为后期盖天说,认为大地的形状也是拱形的。公元前7世纪 ,巴比伦人认为,天和地都是拱形的,大地被海洋所环绕,而其中央则是高山。古埃及人把宇宙想象成以天为盒盖、大地为盒底的大盒子,大地的中央则是尼罗河。古印度人想象圆盘形的大地负在几只大象上,而象则站在巨大的龟背上,公元前7世纪末,古希腊的泰勒斯认为,大地是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圆盘,上面笼罩着拱形的天穹。

最早认识到大地是球形的是古希腊人。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从美学观念出发,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主张天体和我们所居住的大地都是球形的。这一观念为后来许多古希腊学者所继承,但直到1519~1522年,葡萄牙的F.麦哲伦率领探险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后 ,地球是球形的观念才最终证实。

公元2世纪,C.托勒密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地心说。这一学说认为地球在宇宙的中央安然不动,月亮、太阳和诸行星以及最外层的恒星天都在以不同速度绕着地球旋转。为了说明行星视运动的不均匀性,他还认为行星在本轮上绕其中心转动,而本轮中心则沿均轮绕地球转动。地心说曾在欧洲流传了1000多年。1543年,N.哥白尼提出科学的日心说,认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而地球则是一颗沿圆轨道绕太阳公转的普通行星。1609年,J.开普勒揭示了地球和诸行星都在椭圆轨道上绕太阳公转,发展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同年,G.伽利略则率先用望远镜观测天空,用大量观测事实证实了日心说的正确性。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G.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恒星自行的发展和J.布拉得雷对恒星遥远距离的科学估计,布鲁诺的推测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赞同。18世纪中叶,T.赖特、I.康德和J.H.朗伯推测说,布满全天的恒星和银河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天体系统。F.W.赫歇尔首创用取样统计的方法,用望远镜数出了天空中大量选定区域的星数以及亮星与暗星的比例,1785年首先获得了一幅扁而平、轮廓参差、太阳居中的银河系结构图,从而奠定了银河系概念的基础。在此后一个半世纪中,H.沙普利发现了太阳不在银河系中心、J.H.奥尔特发现了银河系的自转和旋臂,以及许多人对银河系直径、厚度的测定,科学的银河系概念才最终确立。

18世纪中叶,康德等人还提出,在整个宇宙中,存在着无数像我们的天体系统(指银河系)那样的天体系统。而当时看去呈云雾状的“星云”很可能正是这样的天体系统。此后经历了长达170年的曲折的探索历程,直到1924年,才由E.P.哈勃用造父视差法测仙女座大星云等的距离确认了河外星系的存在。

近半个世纪,人们通过对河外星系的研究,不仅已发现了星系团、超星系团等更高层次的天体系统,而且已使我们的视野扩展到远达200亿光年的宇宙深处。

宇宙演化观念的发展 在中国,早在西汉时期,《淮南子·俶真训》指出:“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认为世界有它的开辟之时,有它的开辟以前的时期,也有它的开辟以前的以前的时期。《淮南子·天文训》中还具体勾画了世界从无形的物质状态到浑沌状态再到天地万物生成演变的过程。在古希腊,也存在着类似的见解。例如留基伯就提出,由于原子在空虚的空间中作旋涡运动,结果轻的物质逃逸到外部的虚空,而其余的物质则构成了球形的天体,从而形成了我们的世界。

太阳系概念确立以后,人们开始从科学的角度来探讨太阳系的起源。1644年,R.笛卡尔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旋涡说;1745年,G.L.L.布丰提出了一个因大彗星与太阳掠碰导致形成行星系统的太阳系起源说;1755年和1796年,康德和拉普拉斯则各自提出了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现代探讨太阳系起源z的新星云说正是在康德-拉普拉斯星云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1911年,E.赫茨普龙建立了第一幅银河星团的颜色星等图;1913年,H.N.罗素则绘出了恒星的光谱-光度图,即赫罗图。罗素在获得此图后便提出了一个恒星从红巨星开始,先收缩进入主序,后沿主序下滑,最终成为红矮星的恒星演化学说。1924年 ,A.S.爱丁顿提出了恒星的质光关系;1937~1939年,C.F.魏茨泽克和贝特揭示了恒星的能源来自于氢聚变为氦的原子核反应。这两个发现导致了罗素理论被否定,并导致了科学的恒星演化理论的诞生。对于星系起源的研究,起步较迟,目前普遍认为,它是我们的宇宙开始形成的后期由原星系演化而来的。

1917年,A.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运用他刚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建立了一个“静态、有限、无界”的宇宙模型,奠定了现代宇宙学的基础。1922年,G.D.弗里德曼发现,根据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宇宙不一定是静态的,它可以是膨胀的,也可以是振荡的。前者对应于开放的宇宙,后者对应于闭合的宇宙。1927年,G.勒梅特也提出了一个膨胀宇宙模型.1929年 哈勃发现了星系红移与它的距离成正比,建立了著名的哈勃定律。这一发现是对膨胀宇宙模型的有力支持。20世纪中叶,G.伽莫夫等人提出了热大爆炸宇宙模型,他们还预言,根据这一模型,应能观测到宇宙空间目前残存着温度很低的背景辐射。1965年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证实了伽莫夫等人的预言。从此,许多人把大爆炸宇宙模型看成标准宇宙模型。1980年,美国的古斯在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 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暴涨宇宙模型。这一模型可以解释目前已知的大多数重要观测事实。

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九大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和冥王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 月球,土星的卫星最多,已确认的有17颗。行星 小行星 彗星和流星体都围绕中心天体太阳运转,构成太阳系。太阳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直径约140万千米,最大的行星木星的直径约14万千米。太阳系的大小约120亿千米。有证据表明,太阳系外也存在其他行星系统。2500亿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和星际物质构成更巨大的天体系统——银河系。银河系中大部分恒星和星际物质集中在一个扁球状的空间内,从侧面看很像一个“铁饼”,正面看去�则呈旋涡状。银河系的直径约10万光年,太阳位于银河系的一个旋臂中,距银心约3万光年。银河系外还有许多类似的天体系统,称为河外星系,常简称星系。现已观测到大约有10亿个。星系也聚集成大大小小的集团,叫星系团。平均而言,每个星系团约有百余个星系,直径达上千万光年。现已发现上万个星系团。包括银河系在内约40个星系构成的一个小星系团叫本星系群。若干星系团集聚在一起构成更大、更高一层次的天体系统叫超星系团。超星系团往往具有扁长的外形,其长径可达数亿光年。通常超星系团内只含有几个星系团,只有少数超星系团拥有几十个星系团。本星系群和其附近的约50个星系团构成的超星系团叫做本超星系团。目前天文观测范围已经扩展到200亿光年的广阔空间,它称为总星系。

多样性 天体千差万别,宇宙物质千姿百态。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遥远的冥王星向日面的温度最高时也只有5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厘米3,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运动和发展 宇宙天体处于永恒的运动和发展之中,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自转、各自的空间运动(本动)、绕系统中心的公转以及参与整个天体系统的运动等。月球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围绕地球运转,同时又跟随地球一起围绕太阳运转。太阳一方面自转,一方面又向着武仙座方向以20千米/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又带着整个太阳系以250千米/秒的速度绕银河系中心运转,运转一周约需2.2亿年。银河系也在自转,同时也有相对于邻近的星系的运动。本超星系团也可能在膨胀和自转。总星系也在膨胀。

现代天文学已经揭示了天体的起源和演化的历程。当代关于太阳系起源学说认为,太阳系很可能是50亿年前银河系中的一团尘埃气体云(原始太阳星云)由于引力收缩而逐渐形成的(见太阳系起源)。恒星是由星云产生的,它的一生经历了引力收缩阶段、主序阶段、红巨星阶段、晚期阶段和临终阶段。星系的起源和宇宙起源密切相关,流行的看法是:在宇宙发生热大爆炸后40万年,温度降到4000K,宇宙从辐射为主时期转化为物质为主时期,这时或由于密度涨落形成的引力不稳定性,或由于宇宙湍流的作用而逐步形成原星系,然后再演化为星系团和星系。热大爆炸宇宙模型描绘了我们的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史:我们的宇宙起源于200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当时温度极高、密度极大。随着宇宙的膨胀,它经历了从热到冷、从密到稀、从辐射为主时期到物质为主时期的演变过程,直至10~20亿年前,才进入大规模形成星系的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我们当今看到的宇宙。1980年提出的暴涨宇宙模型则是热大爆炸宇宙模型的补充。它认为在宇宙极早期,在我们的宇宙诞生后约10-36秒的时候,它曾经历了一个暴涨阶段。

哲学分析 宇宙概念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我们的宇宙是唯一的宇宙;大爆炸不是在宇宙空间的哪一点爆炸,而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但是,新提出的暴涨模型表明,我们的宇宙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非常小的一部分,暴涨后的区域尺度要大于1026厘米,而那时我们的宇宙只有10厘米。还有可能这个暴涨区域是一个更大的始于无规则混沌状态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这种情况恰如科学史上人类的认识从太阳系宇宙扩展到星系宇宙,再扩展到大尺度宇宙那样,今天的科学又正在努力把人类的认识进一步向某种探索中的“暴涨宇宙”、“无规则的混沌宇宙”推移。我们的宇宙不是唯一的宇宙,而是某种更大的物质体系的一部分,大爆炸不是整个宇宙自身的爆炸,而是那个更大物质体系的一部分的爆炸。因此,有必要区分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不同层次的宇宙概念。哲学宇宙概念所反映的是无限多样、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自然科学宇宙概念所涉及的则是人类在一定时代观测所及的最大天体系统。两种宇宙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随着自然科学宇宙概念的发展,人们将逐步深化和接近对无限宇宙的认识。弄清两种宇宙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宇宙无限论,反对宇宙有限论、神创论、机械论、不可知论、哲学代替论和取消论,都有积极意义。

宇宙的创生 有些宇宙学家认为,暴涨模型最彻底的改革也许是观测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和能量从无中产生的观点,这种观点之所以在以前不能为人们接受,是因为存在着许多守恒定律,特别是重子数守恒和能量守恒。但随着大统一理论的发展,重子数有可能是不守恒的,而宇宙中的引力能可粗略地说是负的,并精确地抵消非引力能,总能量为零。因此就不存在已知的守恒律阻止观测宇宙从无中演化出来的问题。这种“无中生有”的观点在哲学上包括两个方面:①本体论方面。如果认为“无”是绝对的虚无,则是错误的。这不仅违反了人类已知的科学实践,而且也违反了暴涨模型本身。按照该模型,我们所研究的观测宇宙仅仅是整个暴涨区域的很小的一部分,在观测宇宙之外并不是绝对的“无”。现在观测宇宙的物质是从假真空状态释放出来的能量转化而来的,这种真空能恰恰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和能量形式,并不是创生于绝对的“无”。如果进一步说这种真空能起源于“无”,因而整个观测宇宙归根到底起源于“无”,那么这个“无”也只能是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②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暴涨模型所涉及的宇宙概念是自然科学的宇宙概念。这个宇宙不论多么巨大,作为一个有限的物质体系 ,也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暴涨模型把传统的大爆炸宇宙学与大统一理论结合起来,认为观测宇宙中的物质与能量形式不是永恒的,应研究它们的起源。它把“无”作为一种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把“无”和“有”作为一对逻辑范畴,探讨我们的宇宙如何从“无”——未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转化为“有”——已知的物质和能量形式,这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有一定意义。

时空起源 有些人认为,时间和空间不是永恒的,而是从没有时间和没有空间的状态产生的。根据现有的物理理论,在小于10-43秒和10-33厘米的范围内,就没有一个“钟”和一把“尺子”能加以测量,因此时间和空间概念失效了,是一个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物理世界。这种观点提出已知的时空形式有其适用的界限是完全正确的。正像历史上的牛顿时空观发展到相对论时空观那样,今天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也必然要求建立新的时空观。由于在大爆炸后10-43秒以内,广义相对论失效,必须考虑引力的量子效应,因此有些人试图通过时空的量子化的途径来探讨已知的时空形式的起源。这些工作都是有益的,但我们决不能因为人类时空观念的发展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上无法度量新的时空形式,而否定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

人和宇宙 从本世纪60年代开始,由于人择原理的提出和讨论,出现了人类存在和宇宙产生的关系问题。人择原理认为 ,可能存在许多具有不同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的宇宙,但只有物理参数和初始条件取特定值的宇宙才能演化出人类,因此我们只能看到一种允许人类存在的宇宙。人择原理用人类的存在去约束过去可能有的初始条件和物理定律,减少它们的任意性,使一些宇宙学现象得到解释,这在科学方法论上有一定的意义。但有人提出,宇宙的产生依赖于作为观测者的人类的存在。这种观点值得商榷。现在根据暴涨模型,那些被传统大爆炸模型作为初始条件的状态,有可能从极早期宇宙的演化中产生出来,而且宇宙的演化几乎变得与初始条件的一些细节无关。这样就使上述那种利用初始条件的困难来否定宇宙客观实在性的观点失去了基础。但有些人认为,由于暴涨引起的巨大距离尺度,使得从整体上去观测宇宙的结构成为不可能。这种担心有其理由,但如果暴涨模型正确的话,随着科学实践的发展,一定有可能突破人类认识上的困难。

宇宙

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宇”字的本义就是指“上下四方”。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

而地球仅是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

而太阳系又仅仅定居于银河系巨大旋臂的一侧;

而银河系,在宇宙所有星系中,也许很不起眼……

这一切,组成了我们的宇宙:

宇宙,是所有天体共同的家园。

宇宙,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宙”的本意就是指“古往今来”。

因为,我们的宇宙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也有着诞生和成长的过程。现代科学发现,我们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我们的宇宙诞生了!(这就是著名的“大爆炸”理论。)

宇宙一经形成,就在不停地运动着。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在膨胀着,星体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

宇宙没有开始,没有结束,没有边界,更没有诞生与毁灭,只有一个个阶段的结束与开始,我们现阶段的宇宙大概形成于二百亿年以前。在一次无比壮观的大爆炸中,这阶段的宇宙开始了!最新研究表明,大爆炸孕育于黑洞中,黑洞将所有物质,包括光子在内压到一个点,这时连电子,中子,质子等都已不存在(究竟是什么物质比电子还小呢?当代科技无法解释,暂称为夸克),这时发生了比核聚变更高等级的爆炸,这种爆炸的范围至少波及数十亿光年,又一个新的宇宙纪元就诞生了.

Ⅶ 果壳时间的简介

果壳时间作为果壳网、科学松鼠会在华语地区全新打造的非营利精品科学讲坛,致力于开创中国科学传播的新空间,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新趋势,立足本土,放眼国际,诚邀华语世界的科学及各界精英,共享华语智慧。 果壳时间现已改名为未来光锥。
让思想享用盛宴的时间 壁垒重重的现代社会迫切需要思想盛宴的滋养。华语世界也不例外。我们想象这样一个舞台,它为新知的传播提供最适宜的空间,它展现本土智慧,同时放眼国际。
“果壳”一词带来的启示 文学青年哈姆雷特有这样一句内心独白:“即使被束缚在果壳之中,我仍自认为是无限宇宙之王。”科学青年霍金受到这句独白的启发,将自己的书命名为《果壳中的宇宙》,其意是自己虽然身体残疾,被禁锢在轮椅这个果壳当中,但仍然不能阻挡他探索宇宙的奥秘。
今天,科学青年、文学青年、艺术青年……都难以逃离钢筋水泥的城市果壳,却不甘心。我们愿献上果壳时间,让人们在这里放心卸下疲惫的躯壳,全身心地畅游科学的宇宙,让思维超越极限,让梦想自由生长。
传达的理念 人类社会对科技愈加依赖。然而,人们品尝科技果实,创造果实的科学家却逐步淡出大众视野。果壳时间愿做一个连接学者和大众的桥梁,我们将挖掘能够影响未来社会和生活的科学家,给他们搭建一个舞台,让他们各显其能,以丰富和生动的形式传播科学理念以及科研成果。在这里,观众将随科学家一起畅游迷人的科学世界,见证一个最奇妙也最真实的未来。
没有禁忌,没有距离,带着你对知识的好奇和对未来的渴望来;步出果壳时间,你收获的不仅有对未来的自由畅想,还有改造未来的动力。让我们信心十足,向未来问好。
别具一格的现场 科技不枯燥,科学家很酷。果壳时间的主题富有前沿性,嘉宾的讲解带有故事性,科学问题的呈现具有现场感。它将远不是一场简单的“讲座”,而是一场由科学家做主角的“科学表演”。每次活动历时2小时,每位嘉宾将利用属于自己的20分钟,以最独特的方式向观众展示他的个性、科学理念和研究成果。
舞台的主角 科学工作者、研发人员、经济学家、社会学家、设计师、文学家、音乐家……国内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人物轮番登台,传达自己关于科技、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并让富于创新的思想汇聚在此,相互碰撞,让知识的化合反应自由发生。他们将拨开科学的神秘大幕;利用我们的舞台,他们将颠覆大众对科学家的既有印象,让人们看到学者勇于探险、乐于创新的一面;用独特的科研第一手资料,他们将展现一个最美妙和最脚踏实地的未来。
谁将应邀而至 分布在社会各个生态龛的人们将汇聚在舞台前,他们中有社会意见领袖、各行业的中坚力量,当然还有活力无限的年轻人。这些人是社会创新的探索者和实践者,他们有梦想和行动热情,也有跨界交流合作的动力。新鲜的科技使他们热血沸腾,前沿的话题被他们热捧成风。
我们坚持非营利 果壳时间作为一个非营利讲坛,不以营利为宗旨和目的,资源提供者向该项目投入资源不取得经济回报,不享有该项目所有权。通过该项目创造的收入和利润不会用于成员的分红,而是全部投入这个项目的运作。果壳时间的演讲内容亦不会用作商业用途。
关于“果壳时间”你应该知道的十条:
1. 她是演讲,是科技现场秀……没有一个现有的词可以准确描绘;
2. 科技是她的第一推动。艺术、人文、创意……会慢慢排队入场;
3. 向未来问好,也回头看,但不沉溺于历史;
4. 关乎梦想,关乎生活,科学家也食人间烟火;
5. 精挑细选定嘉宾,以专注和专业架设学者公众桥梁;
6. 遴选观众,非请勿入。在果壳时间,遇到志同道合者;
7. 六名全职员工,十几位志愿者和数家供应商,一切努力只为呈现最梦幻现场;
8. 非营利项目。当然,不代表一定不收门票;
9. 坚持华语。不排除会出现粤语和上海话;
10.身处果壳,心怀宇宙。未来,你好。

Ⅷ 果壳网总部在哪

果壳网总部在北京朝阳。
果壳网,作为一个开放、多元的科技兴趣社区,吸引了有意思、爱知识、乐于分享的年轻人聚集在这里,用知识创造价值,为生活添加智趣。在这里可以关注感兴趣的人,阅读他们的推荐,也将有意思的内容分享给关注的人;依兴趣关注不同的小组,精准阅读喜欢的内容,并与网友交流。

Ⅸ 知乎、百度新知、豆瓣和果壳他们之间有什么异同点

内编写出一本网络全书,后来无疾而终,但维基网络却在不花钱的情况下办到了。这是因为,维基网络激发的广大网友的参与创作欲望,远非给几个专家的金钱能比。同维基网络相似,豆瓣、果壳和知乎最优秀的地方同样在于,它们都吸引了一群优秀的人,激发它们的创造欲望,为网站提供高质量的内容,而这批优秀的人会吸引更多相似的人,形成自己的社区文化,从而使网站壮大。它们都是应用“动机科学”的典范。 外在的动机,是网站设计的网友给予的直接反馈。“赞、“推荐”、“粉丝数”和“评论”。这些反馈构成了创作的外在强化物。很多人都会记得写一篇文章,获得很多“赞”时的独特感觉。赞的背后,是被尊重、得到承认和影响力,虽然虚拟,同样让人沉醉。内在动机,除了自身的创作冲动,一个网站能吸引优质粉丝,一定是它激发了你隐隐之中对自己的想象、期待和深刻的身份认同。不同点:豆瓣、果壳和知乎最大的差异,在于它们所激发的身份认同不同,因此吸引的人也不同。如果用一种理想身份来表示这三个网站,豆瓣、果壳和知乎对应的分别是:文艺青年科学家和思想者;如果用一个词来表示这三个网站的核心内容,它们对应的分别是情(文艺的本质是情感)虽然果壳一直致力于产生和传播有趣的科学知识,我所受的知识训练也应该跟果壳更亲近些,我却更喜欢知乎。这是因为,知识是死的,但观念是活的;知识是外在的,但观念是自身的;知识告诉我们答案,但观念却让我们思考问题;更重要的,观念融合了我们自身的经历、感悟和由此沉淀下来的人生智慧,它是灵活的知识,是有思想的。

Ⅹ 果壳网的产品和应用

2010 年11月14日,果壳传媒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果壳网正式上线,同时推出泛科技阅读品牌“果壳阅读”业务。
在发布会上,姬十三展望果壳网的定位时表示:“Web 2.0将内容生产权带给用户,但是如何创造专业、优质的内容则成为新的挑战。科学松鼠会从草根中培养了一批具有公众影响力的知识领袖;而果壳网将进一步拓展这一模式,把web 2.0时代的去中心化与传统媒体的内容担当、编辑立场相结合,用科技内容关切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姬十三表示:“我们的目标始终是面向公众倡导科技理念,让鲜活的科技内容走进流行文化。而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既可以选择公益方式,也可以通过商业路径。” 非营利机构哈赛中心将管理科学松鼠会、高端科学讲坛“果壳时间”,以及未来的科学支教、科学互助等多个与科学相关的公益项目;而商业化运作的果壳传媒将包括果壳网、果壳阅读(果壳传媒旗下读书品牌)、科技品牌传播等多项业务,成为国内领先的泛科技综合性传媒。 科学人
科学人是果壳网旗下的媒体品牌,借助于原创性采访与科学家访谈,架起科学与公众的桥梁,帮助科学在社会议题中担当起应有的角色。
MOOC学院
MOOC学院是果壳网旗下的一个讨论MOOC(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课程的学习社区。MOOC学院收录了主流的三大课程提供商Coursera、Udacity、edX的所有课程,并将大部分课程的课程简介翻译成中文。用户可以在MOOC学院给上过的MOOC课程点评打分,在学习的过程中和同学讨论课程问题,记录自己的上课笔记。
知性社区
知性是果壳网出品的性能力提升应用。这款应用可以帮助使用者评估自己的性健康指数,并有针对性地生成训练方案。知性社区整合中文世界最大的两性健康社区,每日发布最火热最实用的两性话题。
研究生
“研究生”是果壳网出品的女性科学备孕管理APP。帮助女性了解基础体温(BBT)的概念,帮助女性养成基础体温的记录习惯。在此基础上,结合排卵试纸以及对一些身体状况的分析,帮助想要生宝宝的女性更加科学地预测排卵期。 万有青年烩
万有青年烩是一个技能分享线下活动,由果壳网主办,主要在北京和上海举办。每次活动通过内部推荐和公开招募的方式选出6-8位讲者,每人用7分钟向现场观众分享自己的技能、知识和经验。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值得分享的东西,任何一种技能都可以被学习。
万有青年烩at
“万有青年烩at”是由果壳网授权万有青年烩爱好者申请举办的本地化活动。它套用万有青年烩特色的活动模型,并获得果壳网的技术指导、宣传资源等一系列的支持。与果壳网官方举办的万有青年烩不同的是,整个活动从策划到执行将完全由申请者自己组织的团队完成,并且申请者可以适当进行本地化设计。这也是at的另外一层意思:Another Team,另外一支团队。表明at活动和官方活动有一样的质量要求、传播使命。
果壳公开课
“果壳公开课”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独特设计的1+1课程,不仅在剧场举行,也发生在特殊场所,如野外、实验室、公司等,整个世界都是我们的课堂。离开学校的你,仍有机会提升修养、扩展视野,并学以致用;名师亲自遴选弟子,望对该学科有爱的弟子来切磋,略有知识基础者优先考虑;和名师密切交流,独特的小课设置提供充分的社交互动。
菠萝科学奖
“菠萝科学奖”是由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支持,浙江省科技馆与果壳网合力打造的科学奖项,以“向好奇心致敬”的名义,广泛征集、褒奖和传播有想象力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事件,找到那些并无野心改变世界,但也不会被世界摧毁好奇心的人,和更多的人一起分享科学
第八日
艺术家走进科学实验室,进行跨界的交流,看诞生出怎样的新灵感。 “果壳精选”是果壳网出品的内容精选阅读应用,每天为你推荐最热门的果壳文章、问答、小组帖,让你随时随地获取新鲜、有价值的生活知识和科技资讯。果壳网是开放、多元的泛科技兴趣社区,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科技主题内容。从食品安全到空气污染,从拖延症到性知识,解读生活热点,粉碎网络谣言,用靠谱知识让生活更有品质。
科技有意思,果壳走着瞧。

软件信息:
更新: 2015年01月08日
版本号: 3.0.2
大小: 8.1MB
语言: 简体中文, 英文开发商: Beijing Guokr Interactive Technology Media Co Ltd
© 2013 Beijing Guokr Interactive Technology Media Co Ltd
兼容性:
需要 iOS 5.0 或更高版本。与 iPhone、iPad、iPod touch 兼容。 果壳网为Android用户量身设计的手机客户端,简单易用,让你能随时随地获取新鲜、智趣的生活资讯。马上下载体验。科技有意思,果壳走着瞧。
软件信息:
软件版本:1.5
系统要求:Android 2.3.3或更高版本
大小:1.74MB
更新日期:2015-01-23

阅读全文

与果壳创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浏览:452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
汽车销售投诉比 浏览:951
成果用的手机 浏览:673
商标注册授权委托书 浏览:825
苏州市专利代理人薪资水平 浏览:527
工商局几号发工资 浏览:836
认缴年限多久合适 浏览:57
哇米诺商标注册详情 浏览:243
江发明被抢劫 浏览:770
上海信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810
苏州注册商标公司地址 浏览:54
在淘宝如何投诉卖家 浏览: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