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是发明家手抄报内容
发明家》手抄报制作:
(1)可以给大家说一说一些比较简易的小发明。如:小电池专木架车。
(2)告诉大属家,这种小发明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还有需要用的材料。
(3)说一说这种小发明运用了什么原理。
建议:
(1)适当增添一些小装饰。如:电池、楼房、积木等。
(2)注意排版,把字写好,不要让画面凌乱。
(3)注意排版,不要太多装饰,注意装饰位置。装饰的数量适当即可。
㈡ 科技创新的手抄报可以写些什么内容
科技创新概括(一)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可以被分成三种类型: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知识创新是提出新观点(包括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的科学研究活动,并涵盖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以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已知事物等。原创性的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在一起,使人类知识系统不断丰富和完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产品不断更新。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引领的管理创新作为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科技创新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新知识,新艺术的一部分,它及是电子或许多的新概念、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新发现和新假设。
创新思维(二)
进行科技创新,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科技创新思维要讲求缜密性和前瞻性,还要借助于一些科学的思维模式。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创新思维模式,可以使我们找准研究的方向,在面对科研难题时设法寻求解决之道,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取得科学研究的优异成果。科技创新的思维方式,包括类比式、联想式、跨越式等思维模式。
类比式思维是通过比较而进行的思维,常常是把较为陌生的事物与较为熟悉的事物加以类比,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应该指出,类比作为一种推理方法,提供的只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通过类比得到的推论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才能加以认可。尽管如此,类比式思维提供的“可能性”为解决问题拓展了思路,依然是弥足珍贵的。类比式思维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思维模式。譬如,声音和光线都是直线传播,都有反射、折射和干扰现象等,而声音呈波动状态,由此可得出推论:光也呈波动状态。
联想式思维,是不同事物的表象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引发了人们的想象,进而产生的思维活动。联想式思维在科技创新中有重要作用。譬如从变色龙到伪装服的研发思路。研究者从变色龙能够适应环境色彩变化而改变身体颜色的特性中得到启示,研发出了用于军队的伪装服。这是联想式思维的一个成功范例。
科技创新事例(三)
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全国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的杂交稻研究,在中国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但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水稻杂交是由美国人Henry hank Beachell在1963年于印度尼西亚完成的。
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在中国中国是具有开创性的,不过并非世界首创,日本新城长友在1965年得到粳稻的三系配套,但未能用于生产。
1980-1981年,袁隆平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
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1987年任863计划两系杂交水稻专题的责任专家。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5年研制成功两系杂交水稻。
1997年提出超级杂交稻育种技术路线。
2000年实现了农业部制定的中国超级稻育种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提前一年实现了超级稻第二期目标。
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人物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6年4月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0年荣获澳门科技大学荣誉博士学位。2011年获得马哈蒂尔科学奖。
现任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西南大学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名誉院长、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
2014年1月3日,袁隆平团队回应转基因水稻研究,尚未用于实践。挪威议员提名中国著名杂交水稻育种专家、印度遗传学家和巴基斯坦人权活动家角逐2014年度诺贝尔和平奖。
科技创新标语(四)
1、今天的小发明家,明天的大科学家。
2、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科学理想浩瀚创新之星璀璨。
4、用创新点缀人生,让科技融入理想!
5、注重科技创造传奇。
6、不当科技成果的享受者,要当科技探索的实践者!
7、加强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8、崇尚科学,探索创新,挑战新科技。
9、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科学文化素质。
10、科技--雏鹰飞翔的翅膀。
㈢ 五年级手抄报"爱我中华,筑我梦想".手抄报图画大全
资料
从白云看到不变蓝天
从黑暗中寻找
海阔天空的颜色
就像梦想那么耀眼
梦想是个诺言
记在心上,写在面前
因为相信,所以我看得见
第一次看到这段歌词,我就特别喜欢。
明亮的日月,璀璨的星河。它让中华儿女付出了一代代人生的心血。
终于,神五问天了,傲游太空。神六也问世了,人们看清了宇宙这个调皮孩子的真面目。2008年9月25日神七开了。中国人成为了在继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在太空中行走的国家。当神七离开地面时,中国十三亿人民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中国,成功了!我为中国自豪,也为我是中国人而骄傲!
在我心里,有个小小的百宝箱,它装着五彩缤纷的梦想。我想当发明家,用奇思妙想改变世界。我还想当科学家,走进科学,看看在神奇的ufo里真的是否有外星人的存在,我还要探索许多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我还想当对社会有帮助的妙手回春的医生,能够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用美丽的创造诗化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梦想永远是推进我学习的动力,我知道实现起来很难,但我会为之而奋斗的!
学校,是个凝聚梦想,播撒梦想种子的地方。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努力学习并掌握各门知识,让小小的梦想不断在我们心中萌发成长。只要我们用一个真诚,勤奋的心去对待它,他就一定在我们心中开出一朵美丽的花。
㈣ 科学手抄报内容怎么写 四年级
科技手抄报内容简单(一)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是世界闻名的发明家。他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只上了3个月学,十一二岁就开始卖报。他热爱科学,常常把钱节省下来,买科学书报和化学药品。他做实验的器具,是从垃圾堆里拣来的一些瓶瓶罐罐。
爱迪生12岁的时候,在火车上卖报。火车上有一节给乘客吸烟的专用车厢,车长同意他在那里占用一个角落。他把化学药品和瓶瓶罐罐都搬到那里,卖完了报,就做各种有趣的实验。
有一次,火车开动的时候猛地一震,把一瓶白磷震倒了。磷一遇到空气马上燃烧起来。许多人赶来,和爱迪生一起把火扑灭了。车长气极了,把爱迪生做实验的东西全扔了出去,还狠狠打了他一个耳光,把他的一只耳朵打聋了。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决心没有动摇。他省吃俭用,重新做起化学实验来。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一点儿弄瞎了他的眼晴。他没有被危险吓倒,还是顽强地做实验。
爱迪生试制电灯,为了找到一种价钱便宜、使用时间长的灯丝,不知做了多少次实验。他常常在实验室里一连工作几十个小时,实在太累了,就躺在实验台上睡一会儿。他这样不懈地努力,终於找到了合适的灯丝,发明了电灯。后来,爱迪生又发明了电影、留声机。他一生中发明的东西有1000多种。
㈤ <<你也能当发明家>手抄报怎么做
《你也能当发明家》手抄报制作:
(1)可以给大家说一说一些比较简易的小发明。如:小电池木架车。
(2)告诉大家,这种小发明的制作方法和制作过程,还有需要用的材料。
(3)说一说这种小发明运用了什么原理。
建议:
(1)适当增添一些小装饰。如:电池、楼房、积木等。
(2)注意排版,把字写好,不要让画面凌乱。
(3)注意排版,不要太多装饰,注意装饰位置。装饰的数量适当即可。
㈥ 爱迪生的成长故事手抄报
一、关于爱迪生的简介:
爱迪生(1847—1931),美国杰出的科学家、发明家。尽管一生只在小学校园里读过三个月的书,但在母亲的耐心教导下,他刻苦自学,勇于尝试,百折不挠,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他一生的发明有印刷机、留声机、电报机等两千多种,其中高电阻白炽灯的发明是他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这项发明把人类带进一个崭新的电光世界,在科学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年2月11日—1931年10月18日),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米兰镇,逝世于美国新泽西州西奥兰治。发明家、企业家。
爱迪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利用大量生产原则和电气工程研究的实验室来进行从事发明专利而对世界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人。他发明的留声机、电影摄影机、电灯对世界有极大影响。他一生的发明共有两千多项,拥有专利一千多项。
二、关于爱迪生的故事手抄报内容
(1)在自家的木棚里开始了他最初的实验
爱迪生从小就喜欢用他那与众不同的大脑袋思考一连串的问题。他看到铁匠将铁在熊熊的烈火中烧红,然后锤打成各式各样的工具时,就晃着大脑袋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火是什么东西?火为什么会燃烧?火为什么这么热?铁在火中被烧之后为什么会发红?铁红了为什么就软了?回到家,小爱迪生在自家的木棚里开始了他最初的实验。他抱来干草,并将其点燃,他想弄明白火究竟是什么。然而,小爱迪生的第一次实验就引来了一场火灾,将家中的木棚烧掉了。
(2)要设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梨形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由于灯泡是梨形的,不是规则的现状。所以,计算灯泡的周长、斜度都十分的困难。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3)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
爱迪生为了搞实验,往往连续几天不出实验室,不睡觉。实在累得不行了,就用书当枕头在实验桌上打个盹。有一天,他的朋友开他得玩笑说:“怪不得爱迪生懂得那么多得发明,原来他连睡觉都在吸收书里的营养。”
(4)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有一次,到了吃饭的时候,仍不见爱迪生回来,父母亲很焦急,四下寻找,直到傍晚才在场院边的草棚里发现了他。父亲见他一动不动地趴在放了好些鸡蛋的草堆里,就非常奇怪地问:“你这是干什么?”小爱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鸡呀!”原来,他看到母鸡会孵小鸡,觉得很奇怪,总想自己也试一试。当时,父亲又好气又好笑地将他拉起来,告诉他,人是孵不出小鸡来的。在回家的路上,他还迷惑不解地问,“为什么母鸡能孵小鸡,我就不能呢?”
(5)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
由于爱迪生对许多事情感兴趣,他经常碰到危险。一次,他到储存麦子的房子里,不小心一头栽到麦囤里,麦子埋住了脑袋,动也不能动了。他差一点死去,幸亏被人及时发现,抓住爱迪生的脚把他拉了出来。还有一次,他掉进水里,结果像落汤鸡一样被人拉了上来。他自己也受惊不小。他4岁那年,想看看篱笆上野蜂窝里有什么奥秘,就用一根树枝去捅,脸被野蜂蜇得红肿,几乎连眼睛都睁不开了。
㈦ 科幻手抄报20世纪的重大发明、发明家的故事、生活的中的科学
不知道了
㈧ 用心思考勇于创造手抄报的内容
本组课文围绕“用心思考、勇于创造”这一专题进行安排,主要由《动手做做看》、《邮票齿孔的故事》、《画风》、《充气雨衣》及语文园地四组成。这四个小故事都是围绕动手和动脑选编的,内容贴近儿童生活,语言朴实易懂。选文的目的不是让学生都成为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领会编者意图,结合课文和学生实际,放手让学生在读、悟、做、说中自主感悟科学道理,积淀科学素养。
语文园地四包括“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四个栏目。“口语交际”要求在班上展示自己的小制作,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样做的,把制作的过程说详尽。
学习本组教材,目的不是要学生都立志做发明家,或者整天想着发明创造,而是培养学生爱动脑、勤动手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可以把课文中的人做过的事再做做,一边做一边想,看看有什么感受或者新的发现。我们可以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学会留心身边的事物,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利用身边的材料做起,经常自己动动手,或者互相协作做做看,学会独立思考、大胆创造。
学情分析:
识字的能力:学生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小组合作学习生字的模式,在合作识字和汇报识字的环节中不需要老师做太多的提示,但是学生大方自信的表达习惯和能力还需进一步加强培养。在原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初步建立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的规范和保持学生合作学习中倾听、思考、表达的好习惯。逐步将合作识字的模式运用到合作学文中,讲每课的集中识字发展到一个单元的集中识字,进一步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朗读的能力:朗读有三个层次的要求:一读正确;二读流利;三读出感情。目前二年级学生能够将渴望读正确,即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加字,大部分学生能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通顺、读流利。而读出感情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人与文本交流的一种情感的升华,这是目前学生在朗读中存在的难点,这就必须在让学生在读课文时,培养他们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体会其思想感情,感悟后再读。
默读的能力:在第二单元的学习中,已经初步认识了默读应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用眼读,用心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渐渐提升学生的默读能力,尝试边默读边做标记,边默读边思考问题。
思维的能力(概括故事大意的能力、质疑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能力):孩子们阅读文章时,常常只注意故事的情节,对文章的思想和语言却一知半解。
现在的学生家庭条件优越,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来,因而他们很少自己去制作一样东西,哪怕是一件玩具。因而他们往往思想、行为懒惰,不善动手。再加上在一般人眼里,发明创造只能是伟人的事,这些消极、错误的思想都有碍于学生动手、动脑习惯的培养。因此,本组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行为教育的好文章。学生已有一定的朗读、默读感悟能力,要让学生自主默读、朗读体验,从课文中受到启发,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
1. 在类结构学习中扩大识字量,会认52个生字,会写33个字,在学习实践中用活汉字,联系语言环境理解生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课文,学会边读边做标注的方法。尝试根据提示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朗读与默读相结合,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内容,并从文章中受到启发,懂得多动脑,多观察,多动手。
4. 尝试根据课文内容用说和写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明白。
5. 能用普通话有条理地向别人介绍小制作的制作过程,培养动手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
1.识字重点落在掌握字形:学生有了熟练拼读音节的能力,有了“二会”字的基础,读准字音不是难点。但是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容易出现字形混淆、写错别字现象。所以,本单元识字教学的重点落在字形把握上。
2.阅读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3.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单元整体构想及教学策略
单元主题的启示是一、无论学习还是生活,都需要动脑思考、敢于质疑、动手实践,这既是一种科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精神。二、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发现日常生活用品需要改进的地方,记录并思考策略。
1.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本组课文对话较多,指导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心情,读好对话。
可以采用添加提示语的方式体会角色。如《动手做做看》,朗志万提出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鱼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水不会溢出?”前两个小朋友虽然都有回答,但语气不同,一个是猜测,一个似乎很肯定,与伊琳娜的半信半疑和亲自动手实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以让学生尝试加提示语,再朗读,在这样的朗读实践中体会敢于质疑、善于思考、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和精神。
2.设计有梯次的默读训练
3.提供学习概括故事内容的工具(提示),初步培养学生按照要素归纳故事大意的能力。
5.将书面表达纳入课堂,将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为将来培养学生边读边批注的习惯打基础。
6.学会捕捉人物的心理活动。
有些文本,简洁的语言背后省略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我们要善于抓住留白处,引导补白,使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同时得到训练。
如《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了两个小朋友的回答觉得说的都不对,她是怎么想的?《画风》的三个孩子用具体事物表现风,他们是怎么想的?《充气雨衣》中,小林看到舞蹈小演员的花裙子是怎么想的?围绕主人公怎么想展开,既体会人物心理,也锻炼语言思维。
7.学习复述或转述。
把课文语言作为学生复述或转述的材料,也是训练语言和思维的方法,我们低年级可随文选用一个小片段进行,不宜太长,能提供关键词更好。
8.学习用反问句来表达。
本组课文在展示心理活动和思考时,常常用反问句来表达。
例如:《邮票齿孔的故事》“要是有一台机器能给邮票打孔,不是很好吗?”
《充气雨衣》“用能够充气的塑料环代替铁丝圈,不就能叠起来了吗?”
这样问中有答的句式不是第一次接触,在探究人物心理时,可以尝试让孩子用这样的句式表达,丰富孩子的语言表达形式。这是一种初步的学习,不做达标要求。
9.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朗读利于传递理解,默读利于思考。学生刚学习默读,是一种默朗读状态,不在速度上做硬性要求,但一定要有思考任务,训练学生边读边思考。一些思辨性的题目更有价值。例如14课《邮票齿孔的故事》“邮票打孔机究竟是谁发明的?”比“阿切尔是怎样发明邮票打孔机的”更有研究价值。前者将思考引向深入,究竟什么才是发明?发明是为了造福大众,发明更是建立在对生活细节的关注、思考和联想之上。
10.口语交际与写话。
活动:孩子要参与制作的全过程。分组进行,保证作品的多样性。
交际:
一、小组内展示作品,并介绍制作经过,比比谁介绍的最清楚明白。
二、各组推出一名在集体内介绍,要求说清步骤,语言准确流畅,态度自然大方,听得不明白可举手提问,台上台下互动起来。
三、小组内自我完善制作过程。
写话:把自己的制作写过程下来。
㈨ 科学家与科学发明阅读手抄报
1. 解释什么事科学家。 科学家是指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士,包括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这两大类。所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达到了一定的造诣,获得了有关部门和行业内的认可,均可以称之为科学家。按照这样的说法,无论是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还是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都应当属于科学家的分类。
2. 简单的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
比埃尔·居里(Pierre Curie)1859年5月15日生于巴黎一个医生家庭里。在他的儿童和少年时期,性格上好个人沉思,不易改变思路,沉默寡言,反应缓慢,不适应普通学校的灌注式知识训练,不能跟班学习,人们都说他心灵迟钝,所以从小没有进过小学和中学。父亲常带他到乡间采集动、植、矿物标本,培养了他对自然的浓厚兴趣,学到了如何观察事物和如何解释它们的初步方法。居里14岁时,父母为他请了一位数理教师,他的数理进步极快,16岁便考得理学学士学位,进入巴黎大学后两年,又取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80年,他21岁时,和他哥哥雅克·居里一起研究晶体的特性,发现了晶体的压电效应。1891年,他研究物质的磁性与温度的关系,建立了居里定律:顺磁质的磁化系数与绝对温度成反比。他在进行科学研究中,还自己创造和改进了许多新仪器,例如压电水晶秤、居里天平、居里静电计等。1895年7月25日比埃尔·居里与玛丽·居里结婚。
玛丽·居里(Marie Curie)1867年11月7日生于沙皇俄国统治下的华沙,父亲是中学教员。16岁她以金质奖章毕业于华沙中学,因家庭无力供她继续读书,而不得不去担任家庭教师达六年之久。后来靠自己的一点积蓄和姐姐的帮助,于1891年去巴黎求学。在巴黎大学,她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地学习,经过四年,获得了物理和数学两个硕士学位。
居里夫妇结婚后次年,即1896年,贝可勒耳发现了铀盐的放射性现象,引起这对青年夫妇的极大兴趣,居里夫人决心研究这一不寻常现象的实质。她先检验了当时已知的所有化学元素,发现了钍和钍的化合物也具有放射性。她进一步检验了各种复杂的矿物的放射性,意外地发现沥青铀矿的放射性比纯粹的氧化铀强四倍多。她断定,铀矿石除了铀之外,显然还含有一种放射性更强的元素。
居里以他作为物理学家的经验,立即意识到这一研究成果的重要性,放下自己正在从事的晶体研究,和居里夫人一起投入到寻找新元素的工作中。不久之后,他们就确定,在铀矿石里不是含有一种,而是含有两种未被发现的元素。1898年7月,他们先把其中一种元素命名为钋,以纪念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没过多久,1898年12月,他们又把另一种元素命名为镭。为了得到纯净的钋和镭,他们进行了艰苦的劳动。在一个破棚子里,日以继夜地工作了四年。自己用铁棍搅拌锅里沸腾的沥青铀矿渣,眼睛和喉咙忍受着锅里冒出的烟气的刺激,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提炼,才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得到十分之一克的镭。由于发现放射性,居里夫妇和贝可勒耳共同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06年,比埃尔·居里因车祸不幸逝世,年仅47岁。比埃尔·居里去世后,居里夫人忍受着巨大的悲痛,接任了她丈夫在巴黎大学的物理学教授职位,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她继续放射性的研究工作。1910年,她和法国化学家德别爱尔诺一起分析出纯镭元素,确定了镭的原子量和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她还测出了氡和其他一些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整理出放射性元素衰变的系统关系。由于这些重大成就,又荣获1911年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仅有的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居里夫妇亲自体验了镭的生理效应,他们曾不止一次地被镭射线烫伤。他们与医生一起研究将镭用于治疗癌症,开创了放射性疗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她为了自己的祖国波兰和第二祖国法国,参加了战地卫生服务工作,组织X光汽车和X光照相室为伤兵服务,还用镭来治疗伤兵,起了很大的作用。
大战结束后,居里夫人回到巴黎她创建的镭学研究所,继续自己的研究工作并培养青年学者。晚年完成了钋和锕的提炼。居里夫人在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事了35年的镭元素研究,加上大战期间四年建立X射线室的工作,射线严重地损害了她的健康,引起她严重贫血。1934年5月她不得不离开自己心爱的实验室,并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
居里夫妇一生淡泊、谦虚,不喜欢世俗的恭维与赞扬,不关心个人的名利与地位。在发现镭和提炼成功以后,他们不请求专利,也不保留任何权利。他们认为,镭是一种元素,应该属于全人类。他们向全世界公开他们的提镭方法。对他们花费十几年制备出来的、约值十万美元的一克多镭,全部交给了镭学研究所,不取分文。对美国妇女界捐赠给她的一克镭,也不据为私有,一半给了法国镭学研究所,一半给了华沙的镭学研究所。在将镭用于治疗癌症时,他们本可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但是他们商定,不要他们的发明带来的一切物质利益。他们辛勤劳动的目的,是为人类从新发现中获得幸福。
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
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人以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渐渐明白:元素多种多样,决不止于四五种。18世纪,科学家已探知的元素有30多种,如金、银、铁、氧、磷、硫等,到19世纪,已发现的元素已达54种。
人们自然会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孤零零地存在,还是彼此间有着某种联系呢?
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揭开了这个奥秘。
原来,元素不是一群乌合之众,而是像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按照严格的命令井然有序地排列着,怎么排列的呢?门捷列夫发现:元素的原子量相等或相近的,性质相似相近;而且,元素的性质和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的变化。
门捷列夫激动不已。他把当时已发现的60多种元素按其原子量和性质排列成一张表,结果发现,从任何一种元素算起,每数到8个就和第一个元素的性质相近,他把这个规律称为“八音律”。
门捷列夫是怎样发现元素周期律的呢?
1834年2月7日,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诞生于西伯利亚的托波尔斯克,父亲是中学校长。16岁时,进入圣彼得堡师范学院自然科学教育系学习。毕业后,门捷列夫去德国深造,集中精力研究物理化学。1861年回国,任圣彼得堡大学教授。
在编写无机化学讲义时,门捷列夫发现这门学科的俄语教材都已陈旧,外文教科书也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因而迫切需要有一本新的、能够反映当代化学发展水平的无机化学教科书。
这种想法激励着年轻的门捷列夫。当门捷列夫编写有关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章节时,他遇到了难题。按照什么次序排列它们的位置呢?当时化学界发现的化学元索已达63种。为了寻找元素的科学分类方法,他不得不研究有关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某一学科的历史,是把握该学科发展进程的最好方法。门捷列夫深刻地了解这一点,他迈进了圣彼得堡大学的图书馆,在数不尽的卷帙中逐一整理以往人们研究化学元素分类的原始资料……
门捷列夫抓住了化学家研究元素分类的历史脉络,夜以继日地分析思考,简直着了迷。夜深人静,圣彼得堡大学主楼左侧的的门捷列夫的居室仍然亮着灯光,仆人为了安全起见,推开了门捷列夫书房的门。
“安东!”门捷列夫站起来对仆人说:“到实验室去找几张厚纸,把筐也一起拿来。”
安东是门捷列夫教授家的忠实仆人。他走出房门,莫名其妙地耸耸肩膀,很快就拿来一卷厚纸。
“帮我把它剪开。”
门捷列夫一边吩咐仆人,一边动手在厚纸上画出格子。
“所有的卡片都要像这个格于一样大小。开始剪吧,我要在上面写字。”
门捷列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他在每一张卡片上都写上了元素名称、原于量、化合物的化学式和主要性质。筐里逐渐装满了卡片。门捷列夫把它们分成几类,然后摆放在一个宽大的实验台上。
接下来的日子,门捷列夫把元素卡片进行系统地整理。门捷列夫的家人看到一向珍惜时间的教授突然热衷于“纸牌”感到奇怪。门捷列夫旁若无人,每天手拿元素卡片像玩纸牌那样,收起、摆开,再收起、再摆开,皱着眉头地玩“牌”……
冬去春来。门捷列夫没有在杂乱无章的元素卡片中找到内在的规律。有一大,他又坐到桌前摆弄起“纸牌”来了,摆着,摆着,门捷列夫像触电似的站了起
来,在他面前出现了完全没有料到的现象,每一行元素的性质都是按照原子量的增大而从上到下地逐渐变化着。
门捷列夫激动得双手不断颤抖着。“这就是说,元素的性质与它们的原子量呈周期性有关系。”门捷列夫兴奋地在室内踱着步子,然后,迅速地抓起记事簿在上面写道:“根据元素原子量及其化学性质的近似性试排元素表。”
1869年2月底,门捷列夫终于在化学元素符号的排列中,发现了元素具有周期性变化的规律。同年,德国化学家迈尔根据元素的物理性质及其他性质,也制出了一个元素周期表。到了1869年底,门捷列夫已经积累了关于元素化学组成和性质的足够材料。
无影周期表有什么用呢?它可非同一般。
一是可以据此有计划、有目的的去探寻新元素,既然元素是按原子量的大小有规律地排列,那么,两个原子量悬殊的元素之间,一定有未被发现的元素,门捷列夫据此预付了类硼、类铝、类硅、类锆4个新元素的存在,不久,预言得到证实。以后,别的科学家又发现了镓、钪、锗等元素。迄今,人们发现的新元素已经远远超过上个世纪的数量。归根到底,都得利于门氏的元素周期表。相信在广大青少年朋友中,一定会涌现出许多新的化学家,进一步打开微观世界之谜。
二是可以矫正以前测得的原子量,门捷列夫在编元素周期表时,重新修定了一大批元素的原于量(至少有17个)。因为根据元素周期律,以前测定的原于量许多显然不准确。以铟为例,原以为它和锌一样是二价时,所以测定其原子量为75,根据周期表发现钢和铝都是二价的,断定其原子量应为113。它正好在钙和锡之间的空位上,性质也合适。后来的科学实验,证实门氏的猜想完全正确。最令人惊异的是,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德朗宣布发现了新元素镓,它的比重为4.7,原子量是59点几.门捷列夫根据周期表,断定镓的性质与铝相似,比重应为5.9,原子量应为68,而且估计镓是由钠还原而得.一个根本没有见过镓的人,竟然对它的第一个发现者测定的数据加以纠正,布氏感到非常惊讶,实验的结果,果然和门氏判断极为接近,比重为5.94,原子量为69.9,按门氏提供的方法,布氏新提纯了镓,原来不准确的数据是由于称中含有钠,大大减少了它本身的原子量和比重。
三是有了周期表,人类在认识物质世界的思维方面有了新飞跃。例如,通过周期表,有力地证实了量变引起质变的定律,原子量变化,引起了元素的质变。再如,从周期表可以看出,对立元素(金属和非金属)之间在对立的同时,明显存在统一和过渡的关系。现在哲学上有一个定律,说事物总是从简单到复杂螺旋
式上升。元素周期表正是如此,它把已发现的元素分成8个家族,每族划分5个周期,每个周期、每一类中的元素,都按原子量由小到大排列,周而复始。
元素周期律一举连中三元,使人类认识到化学元素性质发生变化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把原来认为各种元素之间彼此孤立、互不相关的观点彻底打破了,使化学研究从只限于对无数个别的零星事实作无规律的罗列中摆脱出来,从而奠定了现代化学的基础。
航天精英钱学森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与钱学森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 钱学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于上海,1934年毕业于上海
交大。1935年赴美留学,1938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著名专家冯?卡门指导下获博士学位。1943年,他与马林纳合作完成的研究报告《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为美国40年代研制成功地对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基础。其设计思想被用于“女兵下士”探空火箭和“二等兵A”导弹的实际设计中,所获经验直接导致了美国“中士”地对地导弹的研制成功,并成为后来美国采用复合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的‘北极星”、“民兵”、“海神”导弹和反弹道导弹的先驱。
此后,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他和卡门一起提出的高速音速流动理论,为飞行器克服音障和热障提供了依据,以他和卡门名字命名的卡门一钱学森公式成为空气动力计算上的权威公式,并被用于高亚音速飞机的气动设计。
由于他对火箭技术理论卓有建树,并于1949年提出核火箭的功能设想,因而在当时被公认为火箭技术方面的权威学者。
1955年,钱学森冲破美国当局的层层阻挠回到了祖国,投身于创建中国航天事业当中。1956年2月17日,他向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建立我国国防工业意见书》,最光为我国火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同年10月,他又受命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第一任院长。
接着,他长期担任航天研制的技术领导。在他的参与下,1960年11月我国发射成功第一枚仿制火箭,1964年6
月29日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火箭飞行试验取得成功。1965年钱学森建议制订人造卫星研制计划并列人国家任务,最终使我国第一颗卫星于1970年到太空邀游。
在50年代初,钱学森把控制论发展为一门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为飞行器的制导理论提供了基础。他还创立了系统工程理论,并广泛应用。
由于钱学森在中国航天科技方面的卓越成就,1989年6月,国际理工研究所向他颁发了小罗克韦尔奖章;1991年
10月,我国政府授予他“杰出贡献科学家”的称号。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徽赏识,连司马徽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诸葛亮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鸣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3.说一说自己对科学的观点和看法。并号召大家反对迷信,尊重科学。
4.搜集一些科学家的名人名言。
5.建议在手抄报上画图一些比较有中国代表性的科技。如:神州系列的飞船。图可以增加手抄报活泼的气息
6.可以留一个小标题,采访周围同学最喜欢的科学发明家,然后列出前十名。体现出手抄报的分享性。
你还可以多动动脑筋,想一些奇思妙想的内容。
嘻嘻 希望可以帮到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