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瓷器的来历是怎样的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已明显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一千六七百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发展成熟。
中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这说明英国在最初认识中国就是因为中国的瓷器。高级瓷器拥有远高于一般瓷器的制作工艺难度,因此在古代皇室中也不乏精美瓷器的收藏。作为古代中国的特产奢侈品之一,瓷器通过各种贸易渠道传到各个国家,精美的古代瓷器作为具有收藏价值的古董被大量收藏家所收藏。
班布里奇是英国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地区性拍卖行,成立不过30年,主要业务是遗产拍卖。2010年11月11日,伦敦郊区小镇博罗,在班布里奇举行的一场小型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镂空瓷瓶最终以5160万英镑(含佣金,约合人民币5.5亿元)的天价成交。这件瓷瓶不仅由此成为了最贵的中国艺术品,也成了最贵的亚洲艺术品。
这只粉彩镂空瓷瓶制造于中国乾隆三十年(1740年)左右,鉴定专家认为是无疑的官窑精品,而且极有可能陈列于中国的皇宫。整个瓷瓶高约40.64厘米,采用双壁设计,透过外层大瓶可以看到内层的小瓶。口型为黄色喇叭口,卵形的瓶身有4组螺旋形装饰,每组都漆有鱼戏水的图案,瓶颈有“吉庆有余”字样。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以乾隆时期最为鼎盛,而这件瓷瓶可以说是巅峰时期的“巅峰之作”,因为它几乎囊括了乾隆时期最复杂的工艺,而且历经十几道工序,多种釉色地、内绘青花、外画洋彩、珐琅彩、粉彩,另外还有描金、镂空、转心、浮雕、浅刻……
目前,除了台北故宫有一件类似藏品外,已经现世的仅此一件,更为重要的是,该瓷瓶的保存状况非常良好,历经几百年,实属难得。
中国瓷器
B. 瓷器起源你了解多少
中国瓷器是从陶器发展演变而成的,原始瓷器起源于3000多年前。至宋代时,名瓷名窑已遍及大半个中国,是瓷业最为繁荣的时期。
在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掌握了制陶技术,到了商代已出现了瓷器的雏形。当时已有一种青釉器,烧制的温度可达1200℃左右,釉下刻有各种纹饰,如云雷纹、水波纹、叶脉纹、圆点网纹等。器形则有尊、瓮、罐、钵等。这种原始青瓷在江南及北方多有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发明了胎置的轮制成型法,胎壁较薄,其器物的形体也更均匀、规整。秦汉时的瓷器,仍属原始青瓷,东汉以后,基本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青瓷。当时的青瓷窑主要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古越国一带,因此青瓷也称为越窑器。三国、两晋时,这里成了全国烧瓷业的中心,大量烧制碗、碟、罐、壶、盆、盘、洗、杯、等,并少量的文房用品。瓷器在人们生活中逐渐取代了金属和漆器而成为日常器皿的主流。
C. 陶瓷是怎么样发明的。
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据推测,距今11000年前的中国,人们已学会越来越多的借助工具并制造工具,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陶土可以塑造成各种形状,包括盛装器皿。但是遇水则不能持久。而煮东西时而被火烧过的陶土制品,则可以保持固有形状并不再吸水变软。开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一定器形,后来发展为将陶土搓成粗细一样的泥条,再把泥条盘筑成一定器形,将其内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会阶段出现了轮制法。进入封建社会后,又发明了模制法,即将陶泥填入模中,脱出器物的全形。人们推测,最原始的烧制方法是堆烧法,把晒干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烧。经过制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距今七千年前,开始使用陶窑烧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据陶器的颜色,把陶器分为红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绘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红陶是原始社会最常见的一种陶器,它的颜色有如红砖色。这是在烧窑时,充分供应气体,形成氧化气氛,使陶土中的铁转化为三价铁,便呈现出红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为灰色或灰黑色。这是在烧窑后期,控制火候,形成还原气氛,由于窑中缺少氧气,陶土中铁的氧化物转化为二价铁,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见,一般都比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窑前,在陶坯上进行彩绘,烧后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遗址的人面鱼纹盆即为一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这是新石器时代后期才有的,主要是因为陶土中氧化铁含量少,排除了一些色素的干扰便呈现白色了。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陶器的发明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我国已发现距今约10000年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残陶片。河北徐水县南庄头遗址发现的陶器碎片经鉴定为10800~9700年的遗物。此外,在江西万年县、广西桂林甑皮岩、广东英德县青塘等地也发现了距今10000~7000年的陶器碎片。 因1973年在河北武安磁山首次发现而得名的磁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测定,距今7900年以上。1977年考古人员在河南新郑裴李岗发现了与磁山文化时代相当、内容近似的文化遗存,因此合称为“磁山·裴李岗文化”。 磁山·裴李岗文化早于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代表。该文化的陶器主要有鼎、罐、盘、豆、三足壶、三足钵、双耳壶等,器物以素面无文者居多,部分夹砂陶器饰有花纹。 1973年首次发掘于浙江余姚河姆渡而命名的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左右,在该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河姆渡文化的陶器为黑陶,造型简单,早期盛行刻画花纹。 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的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陕西省西安市郊的半坡遗址都发现了大量做工精美,设计精巧的彩陶。这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都属于母系社会遗址,有6000年以上的历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陶器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到了商代和周代,已经出现了专门从事陶器生产的工种。在战国时期,陶器上已经出现了各种优雅的纹饰和花鸟。这时的陶器也开始应用铅釉,使得陶器的表面更为光滑,也有了一定的色泽。 到了西汉时期,上釉陶器工艺开始广泛流传起来。多种色彩的釉料也在汉代开始出现。有一种盛行于唐代的陶器,以黄、褐、绿为基本釉色,后来人们习惯地把这类陶器称为"唐三彩"。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在色釉中加入不同的金属氧化物,经过焙烧,便形成浅黄、赭黄、浅绿、深绿、天蓝、褐红、茄紫等多种色彩,但多以黄、褐、绿三色为主。唐三彩的出现标志着陶器的种类和色彩已经开始更加丰富多彩。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D. 瓷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中国瓷器是如何被制造出来的
原始瓷器是在商代出现。瓷器的制造在古人的经验总结发现捏好的陶器坯料在高温下烧结时,其中容易熔化的部分会化成玻璃状的粘液把坯料中的小空穴堵死,烧成后不会再吸收水分这就是最早的瓷器制作。
E. 陶瓷的由来
陶瓷,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用陶土烧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烧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则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总称。古人称陶瓷为瓯。凡是用陶土和瓷土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粘土为原料,经过配料、成型、干燥、焙烧等工艺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汉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汉族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5)原始瓷是如何发明的扩展阅读:
与陶瓷相比, 陶瓷质地相对宽松, 颗粒也比较厚, 燃烧温度一般在900°C 之间--1500°C、低温、烧结后颜色自然沈, 简单大方, 已成为众多的其中之一艺术家们喜欢模特表演材料。
有许多种类的陶器, 普通的黑陶, 白色陶器, 红色陶器, 灰色陶器和黄陶, 红色陶器, 灰色陶器和黑色陶器, 如使用高铁含量的粘土为原料, 铁粘土在氧化气氛中是红色的红色, 减少大气是灰色或黑色。瓷质: 与陶器相比, 陶瓷质感坚硬、精细、严禁、耐高温、釉料丰富等特点。
燃烧温度一般在1300°c 左右, 经常有人形容瓷器 "声"如鸣叫, 镜子, 严如玉, 薄如纸 ", 瓷器更多的人觉得高贵和华丽, 和陶器, 简单的是相反的。因此, 在许多艺术家创作陶瓷艺术作品时, 会注重陶瓷的质感或瓷器带来的不同感官享受, 因此在创作两种不同的材料之前进行分析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
F. 陶瓷是谁发明的
上古时代已有远古人类发明并开始使用陶器了,至于陶瓷于哪年被谁发明无从考证。
陶瓷发明及发展历程如下:
商周时期是从陶器过渡到瓷器的渐进阶段,也是原始青瓷的发生发展阶段。当时有一部分陶器用高岭土做胎子的原料,这一方面提高了烧成温度,使胎质坚致,不渗水;另一方面也使胎子的颜色由深变浅,提高了洁自度。器表施一层用草木灰和瓷石配合而成的高温釉,经过1200.c以上高温烧制后,胎釉结合在一起,使器物具备了瓷器的条件。但当时制作工艺水平低下,胎中还是有一定量的铁成分,在略低的温度中烧结,颜色较深,透光性较差。具有一定的原始性。
东汉时期原始青瓷制作精细,胎多为灰白色,施釉方法已改为浸釉法,生活日用器如碗,盘。罐。盘口壶等成为主流。东汉青瓷在造型和装饰上与原始青瓷很相似,但是在胎釉的化学组成以及烧成温度等方面则有本质的不同。东汉青瓷胎质致密坚硬,胎色多为灰白或淡青灰色,瓷化程度较高,敲击声音清脆。釉层均匀,胎釉结合紧密,仅个别有剥釉,积釉现象;釉色青绿,也有些为青黄,但釉面匀净。
瓷器的使用在唐代更为普及,瓷器烧造技术迅速发展。瓷制的茶具,餐具,酒具,文具、玩具、乐器以及实用的瓶,壶,罐等各种器皿,几乎无所不备。五代时的陶瓷造型则较多地沿袭了唐代风格。
(6)原始瓷是如何发明的扩展阅读:
陶瓷的保养
1、 日常清洁可用家用洗洁精。
2、 用肥皂加少许氨水或先用等量亚麻子与松节油的混合物,去污性更强,可将瓷砖擦的更有光泽。
3、 如将浓茶或墨水等染色性强的液体洒在砖上面,应立即擦洗干净。
4、 定期为抛光砖打蜡,取得持久保护作用,时间间隔2—3个月为宜。
5、 如砖面出现少许划痕,在划痕处涂牙膏,用柔软的干布用力擦拭可以把划痕擦干净。
G. 瓷器是怎样发明的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都公认的。瓷器的发明是在陶器技术不断发展和提高的基础上产生的。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C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
白陶的烧制成功对由陶器过度到瓷器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商代和西周遗址中发现的“青釉器”以明显的具有瓷器的基本特征。它们质地较陶器细腻坚硬,胎色以灰白居多,烧结温度高达1100-1200°C,胎质基本烧结,吸水性较弱,器表面施有一层石灰釉。但是它们与瓷器还不完全相同。被人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
原始瓷从商代出现后,经过西周、春秋战国到东汉,历经了1600-1700年间的变化发展,由不成熟逐步到成熟。
东汉以来至魏晋时制作的瓷器,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多为青瓷。这些青瓷的加工精细,胎质坚硬,不吸水,表面施有一层青色玻璃质釉。这种高水平的制瓷技术,标志着中国瓷器生产已进入一个新时代。
我国白釉瓷器萌发于南北朝,到了隋朝,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至唐代更有新的发展。瓷器烧成温度达到1200°C,瓷的白度也达到了70%以上,接近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这一成就为釉下彩和釉上彩瓷器的发展打下基础。
宋代瓷器,在胎质,釉料和制作技术等方面,又有了新的提高,烧瓷技术达到完全成熟的程度。在工艺技术上,有了明确的分工,在我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宋代闻名中外的名窑很多,耀州窑、磁州窑、景德镇窑、龙泉窑、越窑、建窑以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的汝、官、哥、钧、定等产品都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耀州窑(陕西铜川)产品精美,胎骨很薄,釉层匀净;磁州窑(河北彭城)以磁石泥为坯,所以瓷器又称为磁器。磁州窑多生产白瓷黑花的瓷器;景德镇窑的产品质薄色润,光致精美,白度和透光度之高被推为宋瓷的代表作品之一;龙泉窑的产品多为粉青或翠青,釉色美丽光亮;越窑烧制的瓷器胎薄,下巧细致,光泽美观;建窑所生产的黑瓷是宋代名瓷之一,黑釉光亮如漆;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冠,瓷器釉色以淡青为主色,色清润;官窑是否存在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一般学者认为,官窑就是卞京官窑,窑设于卞京,为宫廷烧制瓷器;哥窑在何处烧造也一直是人们争议的问题。根据各方面资料的分析,哥窑烧造地点最大的可能是与北宋官窑一起生产;均窑烧造的彩色瓷器较多,以胭脂红最好葱绿及墨色的瓷器也不错;定窑生产的瓷器胎细,质薄而有光,瓷色滋润,白釉似粉,称粉定或白定。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炼的彩瓷叫釉下彩;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明代著名的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卓越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素三彩、五彩,雍正、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明代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而烧成的一种瓷器,由于釉下彩青花与釉上彩绘争奇斗艳,故名“斗彩”。
清代仿铜胎画珐琅效果的一种瓷器。珐琅彩又称“料彩”。
H. 瓷器是谁发明的
瓷器的来发明是劳动的先民们源在生活实践中逐渐感受和体会而制作的,这个过程是逐渐的进步的,不是一个早晨是由谁发明了瓷器。瓷器的发明过程是8千年前原始陶器--4千年前的古代陶器---3千年前的原始青瓷----2千年起始的东汉青瓷器---一直发展至今。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哪一个人能够承受如此大的发明重任,所以说瓷器的制作是一个集体和先人们前赴后继发明的,不能具体的落实到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谢谢
I. 原始瓷器的由来
原始瓷器的由来:
原始瓷器 是在制陶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河南郑州等地商代遗址,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等,以及这些器物的碎片,胎骨细腻坚硬,烧成温度在千度以上,叩之有金属声。1980在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出土的一批原始青瓷片,属距今4000余年前的龙山文化晚期。有大量出土的青釉瓷可断定我国支持在商代中期就已发明了瓷器。当时的青釉瓷生产以长江中下游较为发达,釉色多呈青黄,在氧化焰中烧成。中原地区的青釉瓷,釉色多呈青绿,在还原焰中烧成。这些原始瓷以高岭土作胎,烧制温度高达1100~1200度,表层在高温下烧成与胎体结合很牢的玻璃釉质,胎质坚硬细腻,吸水性很弱,叩之有金属声。因工艺原始,故被称为“原始瓷”或“原始青瓷”。器形有尊、豆、罐、瓮、钵等。
J. 西周的原始瓷器是怎样兴起的
商朝上下总共统治600余年,一直到纣王被周武王征灭,于是天下归于周。在这数百年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
西周原始瓷的胎釉特征基本和商代相同,但质量较商代有所提高,胎质普遍细腻,基本不吸水,釉层一般比较薄,常见施釉方法有浸釉和刷釉,浸釉较之于刷釉,其胎釉结合较好。这一时期原始瓷和商代的不同主要是在造型和纹饰方面。
西周时期,烧造陶器的窑炉主要还是馒头窑,龙窑的使用还是相当少。但西周时原始青瓷的制作工艺有所提高,生产的范围也更加广阔。江南地区原始青瓷的发现量及器形比北方黄河流域多且丰富。
西周时,釉已成为瓷器的必要组成部分,不仅起隔水、利于清洁的作用,而且有装饰器物使之美观的功能。
釉是一种玻璃体,由于其所含的金属作用,在施用于瓷器上时,会产生各种颜色。原始青瓷上的釉都呈青色的,这西周时期瓷器器体的制作较商代讲究外观的规整,瓷器釉面普遍具有一定的光泽。器体装饰仍采用原体刻画、拍印纹饰为主的“素体”装饰技法,器物纹饰除大多延续商代的装饰纹饰外,曲折纹、划刻斜方格纹也开始大量流行。
西周时期瓷器的器形除继续流行尊、钵、盘等器型外,还出现了几种新器型,如盂、瓮等,此时尤以罐、罍的制作最为著名,此类器形在我国河南省和北京西周初期大型墓葬中均有发现。
其中尤以河南省洛阳出土的一件双系双耳罐为此期瓷器的代表作。此器敞口低领、折肩深腹、小圈足、其肩部塑起对称双系和泥条盘塑的双耳,器外通体施一层透明的青绿色玻璃釉,但施釉不均,器面布有斑痕。
器物装饰较有特色,除以刻画七道旋纹和三层联体“人”字形纹环绕其肩外,其余部分不施加任何纹饰,通体给人以庄重之感。
河南省洛阳还发现有西周原始瓷青釉划花双系罐,高13.1厘米,口径8.4厘米,底径8.3厘米。罐敛口,折腹,束腰,圈足。肩两侧各置一横系。肩部刻画水波纹及弦纹。罐身施青釉。
此罐的造型如同鱼篓,小口,大腹,以增其容量。这是西周早期原始青瓷器的造型特征。
西周原始瓷器的胎色仍以灰白色为多。釉色主要是青绿色和豆绿色,并有少量黄绿色与灰青色。
河南省洛阳林校西周车马坑中发现一件西周瓷瓮,口径31厘米,腹径54厘米,高42厘米,它敛口、折沿、溜肩、扁圆鼓腹、小平底。通体施青釉,釉层不均匀,多处有流釉现象,显得有些粗糙。
西周时期原始瓷器器表的花纹装饰也日趋简单,除素面外,其釉下纹饰为几何形图案,有方格纹、篮纹、云雷纹、席纹、叶脉纹、齿状纹、划纹、弦纹、S形纹、乳钉纹、圆圈纹和曲折纹等。
拍印的图案纹饰在西周原始瓷器上已很少施用。纹饰仍以纹理较粗的绳纹为主,另有一些划线纹、篦纹、弦纹、刻画三角纹等,这时附加堆纹已很少使用。
在造型上,以袋状足、圈足、平底为主要特征。比如一件西周青釉锯齿纹四系罐,高27厘米,直斜短颈,丰肩,腰部至脚处渐斜收,圈足,全身施青釉,厚薄不匀明显。还有一件西周青釉大口尊,高12.3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2.5厘米,简朴而实用。西周晚期的原始瓷器多为豆、尊、罐、壶等生活用具。在很多地方都曾发现为数众多的西周时期原始瓷器。
安徽省屯溪发现有西周原始瓷带柄壶,高13.6厘米,口径5.6厘米,通体施以淡棕色釉,呈短颈鼓腹型,器身用密布的弦纹来装饰。还发现有西周原始瓷三系罐和原始瓷尊,罐高12.3厘米,口径11.4厘米;尊高17.7厘米,口径17厘米。
陕西省长安县发现的西周原始瓷豆,高7厘米,口径13厘米,足径7.8厘米。豆盘敛口,浅腹,粗柄,圈足侈大,釉呈青色。
西周原始瓷罐,高19厘米,口径11.9厘米,底径16.5厘米,敞口、矮颈、鼓腹、大平底,上腹置有对称绳纹状双系,器腹饰有变体云雷纹。施黄褐色釉,施釉不均,底无釉。
同类型的还有西周原始青瓷罐,通体施青花色釉,釉层薄而均匀。釉下刻有云雷纹装饰,这种几何形的纹样西周开始较为流行。此时的器物造型比商代更为规整。
江苏省金坛发现西周原始瓷青釉弦纹索耳盂,折腹,实足,底部露胎处刻有“△”形图记。内外通体施青褐色釉,有剥釉现象。
另一件西周原始瓷青釉弦纹索耳盂釉呈深豆绿色,尽管没有釉层脱落现象,但釉面不均匀。
器物造型显然模仿青铜器。弦纹、锯齿纹等纹饰是西周流行的典型纹样。
浙江省德清明联乡发现西周原始瓷印花双耳筩,高34.2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18.5厘米,束口、无颈、折肩、直筒形腹,平底,器面修整不平、内外施釉不匀。下沿至上腹对称二绳索。上腹拍印重线水波纹和云雷纹。德清皇坟山发现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原始瓷卣,高18.2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4厘米,敞口、折肩,肩上有“S”形装饰,腹弧直,大平底。上腹部有陶耳一对,器表饰变体云雷纹,施青褐色釉,施釉不均。
青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