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学习中国历史重要性 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历史系的戴安娜.诺维茨教授说:“没有历史头脑的民族是健忘的民族,一觉醒来,他们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司马迁说过:“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我国许多伟大的政治家、科学家都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著名的天文学家竺可桢,正是在研究了我国史志、方志、古诗、游记,掌握了中国古代气候变迁的线索之后,才写出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篇著名论文。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对于学习历史、掌握历史的重要性更是深有体会。古人说得更好:“学史使人明智”,确实如此,那么,又怎样让我们的学生通过对历史的学习真正做一个有头脑,“明智”之人呢?围绕这些问题,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借此来与大家一起商讨。
一、 学史可以明爱国
历史教学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阵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是每位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挖掘各个环节中有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备课时精心组织,在课堂上舍得花时间增强对学生的感染力,让学生对爱国主义的重要性有切身的体会。如中国历史就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量素材。其一:可以利用中国古代史上辉煌灿烂的文明、文化,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蜚誉世界的陶瓷、丝绸、四大发明、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等,这些遗产直到今天还被世界各地人民交口称赞;也可采用列举世界之最的方式证明中国古代的辉煌。其二:教材中还记载了大量历史人物的爱国名言,如: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弥留之际留下遗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紧扣教材,以情动人,就能激励学生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其三:历史教材中还有大量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素材。如:关天培、邓世昌以身殉国,戚继光忠心报国,文天祥一身浩然正气,史可法宁死不屈,谭嗣同舍身变法,董存瑞舍身炸碉堡,这些英雄行为及坚定的信念,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们做老师的,注意因势利导,充分挖掘这些蕴涵在历史教学中的德育素材。其四:利用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如:列强对华的五大侵略战争,《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让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它可以增强学生自立、自强的信念,懂得强国的重要意义。其五:以中国革命先烈为了国家、民族的危亡前赴后继,顽强斗争的革命史,让学生记住历史,珍惜今天,为祖国的明天贡献自己的力量。除利用中国历史中的爱国素材之外,还可以在世界历史教学中开拓新的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如:利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的经验,通过找差距、找原因,进一步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还可以通过吸取东欧、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教训,深刻理解党中央制定的政策方针,努力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刻苦学习的伟大抱负。
二、 学史可以明做人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一些教师未能正确处理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的辨证关系,把教学的重点只放在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上,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人格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缺乏追求进步的精神动力,或畏惧困难,或抗挫心理能力差,情绪起伏大,或自我定位太高,以自我为中心,无法与他人善处等等。这些人格缺陷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抑制了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在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如:在教学中可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牺牲我一个,幸福后来人”等咏志诗句与秦桧、汪精为、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内容进行鲜明的对比,培养学生以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荣。又如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感染力以感染之,如可介绍司马迁、罗斯福身残志坚的事迹,帮助学生养成矢志不移的顽强意志,可介绍居里夫人、布鲁诺、李大钊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而勇于献身的求知态度,可介绍哥伦布、麦哲伦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可介绍邓小平、彭德怀等革命家的光辉业绩,帮助学生树立笑对挫折,胸怀坦荡的意志品格。
三、 学史可以明事理
现在的学生身上还有一大弱点:判断能力低,思维能力差。而历史教学可以让学生了解许多古今中外的大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长见识,丰富头脑,还蕴涵着许多哲理。如:通过对陈独秀、克伦威尔、拿破仑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让学生掌握一分为二这把钥匙,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提高判别是非的能力;通过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原因的分析,让学生懂得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人民大众与领导个人作用等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说明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从政治、经济、社会意识形态等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指导学生有理、有序地思考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严谨规范、一丝不苟的思维品格,还应注意指导加强历史事件之间横向、纵向的联系与比较,准确理解和把握历史材料和人物言论的深层含义,拓宽思维的广度、深度,来培养学生发散型思维的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总之,历史学习的重要性有许多是显而易见、众所周知的。在此,我还没能也不可能全部讲出来,有的还须今后进一步去挖掘、去发现。但,无论是名人还是凡人,学习历史能让人终身受益,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贰』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1]。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学生只有对物理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从而用好物理。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1.导课有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就应想方设法用趣味性的引语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新课之始,就感到所学内容的有趣味、有意思。而物理课题的引入往往把演示实验作为引子。例如讲热传递时,演示开水煮活鱼而鱼不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惯性、惯性定律教学中,装满水的杯子,当水杯突然向左运动,杯内的水会从杯口溢出来吗?杯内的水是向什么方向溢出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教师在讲台前认真演示,请同学回答现象,这样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物理学史的内容,来开阔学生眼界,了解物理学家及其思想工作、方法,来增强物理教学的魅力;而讲述一些趣味小的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例如讲授自由落体运动时,笔者们可以讲一下伽利略利用严密的逻辑推理,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落体理论错误,传说中的比萨斜塔实验等,既展示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设计概念冲突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绝不是空白,而是早已印上了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括了许多理解和误解。如关于浮力问题,学生在学习之前早已有了感性认识,但常认为木块能浮在水面是因为木块所受浮力大,而铁块要沉下水是由于没有受浮力或受浮力小。这些似是而非的概念常常给正确概念的建立和巩固造成困难。但如果笔者们在教学设计时恰如其分地利用学生在这些司空见惯的问题上的似是而非之处,出其不意地在他们面前展开一幅新的画面,设计出一个实验,测出漂浮的木块所受浮力小于沉在水中的铁块所受的浮力,这一情景与学生头脑中原有概念相冲突的矛盾,将会激起他们在自然界奥秘面前的惊奇感,促使他们思索,探究一个个为什么的答案,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头脑中似是而非的概念是很多的。例如存在着物体越重下落越快、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物体速度越大,所受作用力一定越大、动量越大,力就越大等错误观念。教学中只要善于利用,巧妙设计,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收到良好的效果。
3.指导学生重新发现,在探索过程中深化学习兴趣
虽然教材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学生学习时并不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它应是一个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亲自探索而获得知识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生学习过程是一个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深化学习兴趣,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不是演员,而是导演;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指导学生去发现真理。
不论是教师的讲授,还是实验,都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将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也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或验证性学生实验改为探索性学生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便材料,开展低成本实验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例如:笔者把教材中的一些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内容改变成以学生实验为基础的探索式课型,采用了如下教学程序:①教师提出要探索的问题,使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观察的重点;②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教师巡视指导;③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回答教师设计的问题,使认识逐步深化,步步逼近待认识的规律,让学生自笔者探索,自笔者发现;④让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讨论结果,教师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归纳出概念和规律。经过教师的层层引导,步步启发,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自笔者探索和自笔者发现的状态,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学到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
4.举例寓趣,置疑设趣,习题融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适时地穿插一些日常生活中富有趣味性的例子,来说明物理原理。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固体中传播时,举例:伏地听声的故事,人可以伏在荒野的地上听到远处的马蹄声。在进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鸡蛋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开发学生思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使其主动去学。正因为如此,教师不仅善于释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例如:鸡蛋握在手心中不容易捏破,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为什么热粥要一面搅拌,一面吹气,才使稀饭凉得快?象这类设差别,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兴趣。
5.努力提供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学习兴趣稳定、持久,还必须依靠有效的学习,使学生经常享受到成功的欢乐。成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一个物理问题,可以说是成功;取得了一次好的学业成绩,可以说是成功;虽然成绩不太好,但与原来的情况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也可以说是成功。这里,关键在于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首先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准备和心理发展水平,同时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每一个学生制订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目标。切合实际的学习目标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成功的可能。如果他们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努力地学习,就一定会感到明显的进步,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与喜悦。其次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给每一位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例如课堂提问,依据学生学习的情况和层次,让学生回答的问题由易到难,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对于较差的学生还可以采用个别预告法,但万万不可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预告。预告法就是在下课后分别找一至三个学生告诉他:明天笔者要提问今天留的思考题,相信你能答好。由预告逐步转到不预告,视其情况而定。再如,有些学生考试成绩虽不理想,但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可组织一些小制作竞赛或让这些学生在课堂上跟教师一起做演示实验,充分发挥他们的长处,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使其兴趣范围适当扩大,扬其长、补其短。
6.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使学生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对于中学生来说,新、奇、悬、趣、迷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饶有兴趣的乐趣,在此基础上,才能使他们有效地掌握物理基础知识,使之逐步取得探索物理知识的主动权,掌握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例如:初二学生学习功这一章时,对功、功率、机械效率三个概念容易混淆,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可以设计一堂比赛形式的实验课,比比谁做的功最多,谁的功率最大,谁的机械效率最高。每个同学都抱五块砖以最快的速度从一楼跑上四楼,设计方案,测出自己做的功,功率、机械效率。然后集体讨论评选出四个全班之最。上楼最快的,做功最多的,功率最大的,机械效率最高的,四项冠军分别由四位同学获取。这一结果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了同一个焦点上,为什么做功最多的,功率不是最大?机械效率也不是最高?为什么上楼最快的,做功却不是最多?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实验课,把本来混淆不清的概念变得简单易懂,把理论知识转变成了亲眼所见的事实,使学生在欢快的游戏中,学到实在的知识。
7.教育学生留心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从现象中感知物理意义
物理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很多物理定律和规律都是从观察中发现的。例如,牛顿通过对苹果落地的思索,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的摆动发现了摆的等时性原理。通过举例,引导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例如,油罐车为什么要拖一条尾巴----铁链?在干燥季节里,在黑暗中脱下化纤衣服,往往能看到火星闪烁,这是什么现象?通过引导,学生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有一位学生问过笔者,在他家附近的抽水站,当通电抽水的瞬间,会发现几根电线抖动起来,为什么呢?笔者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他思索,最后使他恍然大悟。
8.讲述有趣的物理现象、物理学史和物理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介绍物理学史的发展、物理学家的情况,是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2]。如指南针是笔者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会使学生有很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再如爱迪生和白炽电灯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了科学家的成才之路,并深深地体会到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一道理。
给学生适时讲授有趣味的故事是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补偿方式。例如在讲到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的时候,介绍定律的来历以及不同国家对定律的不同称呼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进一步学习创造良好的氛围。当讲到历史上曾有一位学者叫赫曼,为了验证天电(闪电)与它电是否是同种电,竟被雷电击死在实验台上时,课堂一片寂静。当讲到秦始皇在建阿房宫时用磁石来防刺客时,课堂上又是一片活跃气氛。
9.通过物理知识的应用发展学习兴趣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学习物理知识不仅是为了认识自然,了解自然,更重要的是改造自然为人们生活服务。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以及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明确学习物理的重大意义。如在初二物理《重力》这一节的教学中,笔者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同学们知道神秘的不倒翁吗?为什么他总是不倒呢?在学生都明白是重心的应用之后,笔者是这样小结的:商家们对重心这一物理知识加以利用就获得了巨大的收益,由此可见知识就是财富。这对学生是一种启发和激励;二是:你观察过吗?建筑工人在修建房屋时采用什么方法使建造的墙体竖直而不倾倒吗?(依靠重垂线筑墙),之后笔者这样小结:建筑工人对重力的方向加以利用就使修筑的墙竖直而不倾倒,由此可见知识就是力量。又一次激励学生的兴趣,学生也体会到了学习物理知识的趣味性和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向学生介绍科学史料中的典型事例,如在讲磁现象时,介绍笔者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在讲浮力时,介绍阿基米德称皇冠的故事或曹冲称象的故事等来激励兴趣。不断介绍相关知识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作用,如介绍瓦特发明的蒸汽机到工业革命的兴起推动工业化的发展,从爱迪生的白炽电灯发展到现在五彩斑斓的世界,从火箭到卫星,乃至于笔者国的神州五号飞船等都是物理知识的重大应用,激励学生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这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标。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解颐笑语,有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智中见志的特点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把外在的信息,即物理课题以新奇的方式揭示在学生面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引人入胜,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叁』 为什么培养忧患意识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当前我国教育的热门话题。学生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孟子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就是说一个人或一个国家需要有一定的忧患意识。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如果没有一定的忧患意识,那我们必将被社会淘汰,就完全可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遭到惨败.因此,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是我们当前教育教学中一件刻不容缓的事,必须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一、新形势下学生的忧患意识不容乐观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迅猛加快,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大学生对艰苦生活的磨练和心理挫折的考验尤其缺乏,“忧患意识”、坚定的“信仰”和顽强的“追求”,这些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在长辈们过于悉心的照料和呵护下,逐渐形成自私、利己、孤傲的性格,禁不起打击和挫折,一旦丧失了家庭生活中的优越,就会带来了不适应;家庭经济的贫富悬殊造成的大学生活差距过大,给许多大学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大学学习方法的变化,带来了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两极分化,对英语的要求、计算机的要求、对功课学习的要求,让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大学生焦虑程度增加,生活压力沉重。当他们不能发散自我与环境的矛盾,加强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种种心理问题的表现一一暴露出来:自我中心倾向、自卑、自我封闭、自我放任、自我冲突、自我关注过度、过分内向、孤僻、狭隘、偏执、抑郁、焦虑、冷漠等等,多种变异的人格特征也随之展现。
二、加强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有助于强化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代大学教育体系分科更细,专业性更强,反而忽略了大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适应能力显得不足,生存和生活的能力偏低,心理素质脆弱。所以在培养学生忧患意识的同时,还要加强和引导学生如何去锻炼自己的克服困难、经受实践考验的能力,这对学生在立志成才的道路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加强军训教育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军训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军训,学生不仅可以学到基本的军事知识和技能,还可以学习到人民解放军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爱国奉献、勇于牺牲,勇敢顽强、坚忍不拔的优良传统:升国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参与军事技能培训,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从而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2、创建活跃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既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可增加各种信息的获得。可利用外语角、信息站、专业协会、学术讲座等培养学生,学校应给予及时的指导,创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和激发创新火花。
3、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增加信息量在平时的思想教育中我们要注意确立各种知识相互贯通、渗透与融合的思想。在做思想工作时应向学生及时介绍专业领域以外的国内外信息动态和进展,以及新的思想和新的技术,让他们始终接触新的东西,了解社会的前沿,培养他们在专业领域的远大抱负以及潜在的忧患意识培养。
4、注意学生的个性发展
创造能力与个性发展有密切的联系,在平时的学习中应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个性表现,个性如能得到健康的发展,创造力的潜能也就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压抑或打击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及想象力就会受到抑制或封闭,因而我们平时的教育应该是灵活多样、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对学生有偏执性爱好的,要注意引导和保护,天赋和爱好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才能发展。对学生建议常说“你能行,去试试”,不要说“现在还不是你做的事,不要想入非非”。引导鼓励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的锻炼,也是培养忧患意识的一个良好途径。
三、加置学生忧患意识的策略
1、要走出过去教育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意识观
过去的德育教育曾出现一种偏向,就是对学生正面说教不多,对存在的问题挑明太少。比如讲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地大物博”,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也应谈谈现代西方一些先进国家虽然没有“四大发明”值得骄傲和自豪,但他们有些科学技术,却远远超过了我国,从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由此,让学生明白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在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才能为各项建设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2、设置困难和挫折,时刻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现在的学生在校是“花朵”,在家是“小太阳”。绝大多数孩子生活在幸福美满之中,优越的生活条件和传统的教育方式,使他们完全相信“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表现在学习上就是怠慢学习。并认为“勤奋学习”、“长大建设祖国”等都是喊着好玩的口号,没有多大意义。所以,我们必须在孩子们称心如意的生活中,有意识地制造一些困难和挫折,以磨砺他们的意志,培养他们奋发向上的精神。
3、利用历史典故,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自古以来,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就因为他没有忘记亡国的耻辱,所以才能灭吴重建自己的国家。近代的历史更说明要有忧患意识。为什么中国能从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醒来?就是因为西方列强炮轰东方古国大门,中国人才意识到自己的贫穷与落后,才出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忧国忧民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特别是现代的中国人,改革开放前,“夜郎自大”地沉睡在老一辈革命家创建的伟业上。当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时,中国人才猛然发现:我们又落后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如果我国再不发展,又将处于“挨打”的地位。在教育学生时,要利用这些历史典故让学生明白:我们如果陶醉于过去的伟业上,不求上进、不求发展,那我们必将落后于时代,必将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
4、要继承发扬爱国家、爱民族的传统美德
自古以来,数不胜数的仁人志士为了祖国的利益坚忍不拔、忠心耿耿,维护国家尊严,反对民族压迫,是爱国主义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在伦理道德上一直倡导“国而充家、公而充私”、“精忠报国、“先公后私”的境界,从而形成了“整体一元论的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核心,既有中国特色的集体主义观念。孙中山把这一传统道德文化进一步发扬广大,他认为:“凡国家社会之事,即我分内事”、“为国家效死,死重于泰山。”这些传统思想虽然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但是这种积极的普遍的价值导向意义,仍是我们现代人应去学习和继承的。
5、要增强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警世名言中就蕴涵着“安危”和“存亡”,时刻的警示我们要时刻建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正确认识形势,正确认识差距,应对挑战。把加强学生学习和个人能力作为引导的目标,通过观察学生对待学习以及生活的行为能力,把好的榜样和事例当作激励学生上进的途径来加以实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和希望同在。没有希望就没有优患意识,没有忧忠意识就没有希望。只有固步自封、自以为是、不求上进者才没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危机是催人创新创业创优的最大动力,具有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的人,才会充满希望,永远前进。
『肆』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素质教育要求教师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的受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引导学生养成自觉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为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地位。
『伍』 如何在品德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思想教育性非常强的学科。在这门课的教学中,利用教材本身蕴含的丰富的思想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主要途径。
一、教师要认真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如在科教版教材中,有一些让学生认识家乡、祖国以及世界的社会常识,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认知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恰当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科教版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第二课时“看看城市的样子”,教师在讲解中要让学生了解东方水都的生活,以及城市的地理特征,学生在认识家乡的时候将家乡的地形、气候等地理因素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以及和自身的生活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就会激发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选取教材中适合渗透爱国主义的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二、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与方法的研究,才能巧妙利用教材内容进行爱国主义的渗透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教师要抓好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寻找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主要模式,最大程度地在品德课上渗透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要认真研讨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延展自己的思维空间。
1.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互助合作模式进行教学。教学的过程中,在恰当的教学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互动学习,讨论交流。和谐互助的学习氛围能够满足学生自尊感的需要,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提升了思维;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能够渗透爱国主义的认识,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如《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册教材第三单元“水土相连的乡情”的教学中,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加了对祖国的认识,教师也要让学生懂得感谢全国各地以及上海市政府的利民工程,加深对祖国的热爱。
2.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情境性模式等进行教学。情境性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巧设的情境中,激发起内心真实的感受,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让学生进入多种情境,如小品、讲故事、多媒体课件导入等,在品德课上有计划地安排一个主题探究内容,让学生在不断地参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3.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社会实践模式进行教学。学生在课堂内受到的爱国主义教育毕竟是感性的,而恰当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是让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运用社会调查、采访、参观访问等多种实践形式真正参与到社会中来,社会调查是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的最佳途径之一,学生通过采访、参观访问进行社会调查,在激发学生不忘历史的同时,更加了解家乡,了解自然,认识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让学生在社会的洪流中真正激发起爱国热情。
三、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载体凸显爱国主义教育
1.教师要把握教材,挖掘并延伸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材中有很多课文彰显了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增强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如可适当添加介绍我国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让学生知道的四大发明的国家,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整整早了400年。由此产生的自豪感,便能很好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2.教师要利用各种社会焦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课堂上,教师不但可以讲授课本中的内容,还可以联系社会焦点问题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如在杨利伟乘坐载人火箭首次登空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载人飞船的资料以及杨利伟的简历,让学生明白杨利伟之所以能够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是因为付出了许多的努力与艰辛,而支撑着他的正是强烈的爱国感情。学生们从杨利伟的经历中经受了精神的洗礼,懂得了爱国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就是目前要认真进行学习,长大以后才能为了祖国随时奉献自己的一切。
3.教师要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可以组织举行专题讲演会、故事会,等等。课内外结合的形式,能扩大学生视野,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激发爱国主义的情感,使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生动活泼,可信度强,实践的可能性大,因此也能产生巨大的教育效果。
四、在教学中要有效果评价
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效果评价。效果评价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发展。积极鼓励的效果评价可以对学生起到积极的作用,促进学生爱国热情的延续,让学生提高发挥潜能、个性以及创造性,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当学生在生活中或者课堂上拥有良好的表现时,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激发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并在实际生活中拥有爱国的行为。
当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时,要能够及时和学生沟通,并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积极性,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探究,寻找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总之,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是教书育人的重要途径,也是品社教师的历史使命。教师要把爱国主义教育纳入每堂课的教学中,常抓不懈。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内容作为载体,有效对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
『陆』 历史教学中,爱国教育包括哪些内容
一.以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我们伟大的祖国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以聪颖的智慧,辛勤的劳作,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文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早在170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在祖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当人类还处在幂幂洪荒之时,我国历史的车轮已驰进了文明的大门。从夏朝开始,我国进入了阶级社会——奴隶制社会。当古罗马奴隶制的丧钟响起,西欧揭开封建制序幕时,我国已在封建社会渡过将近一千年,封建制正处于上升时期,走在世界各国的最前列。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埃及、巴比伦、印度这三个文明古国都无法与中国相比,它们三国都相继受到外族的蹂躏而使国家失去独立或处于分崩离析之中,人民饱尝亡国之苦。唯独中国几经磨难尽管在近代饱受侵略和欺凌,但仍然独立存在,没有中断历史。其延续时间之长,是世界各国所没有的,这是祖国的骄傲。教学中,通过分析、归纳、摸比,画龙点睛地指出,使学生在比较中,深感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从而加深对祖国的深厚情感。祖国历史的绵延不断,是各族人民奋斗的结果。我们的国家也曾有过分裂、割据的局面,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统一是长期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祖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反对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斗争,在世界各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讲述中华民族发展的悠久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使学生为我们国家和民族悠久历史而自豪。二、运用我国古代的文化科技成就,激励产生民族自信心。 我国各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经济文化,对东方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起过重要的推动作用。被誉为“发明的国度”的中国,有很多处于世界之最的地位。如最早种植粟和水稻、最早发明地动仪、最早测算子午线的长度,祖冲之圆周率成就,华佗制成的“麻沸散”,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还有四大发明的成果为全世界瞩目,万里长城是文明于世的伟大建筑工程,李诫的《营造法式》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备的建筑学著作,而郑和的远航,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丝绸之路也是举世闻名的等等。历史教材中,反映我国历史上经济文化先进地位的代表和成就不可胜数。这些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都是我们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事实表明,我国古代无论在科技文化方面,还是在社会进步方面都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是祖国的光荣,民族的骄傲,只是在近代,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勾结,统3. 治腐败,才使我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然而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科技文化等方面,日新月异的发展,某些成果不断直上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讲述我国科技长期处于世界先进地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各个方面给学生证明我国各族人民勤劳勇敢和卓越的智慧才能,用活生生的历史感染学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励他们立志攀登科学高峰,为国争光的爱国热忱。三.歌颂杰出人物的光辉业绩,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高尚情操;岳飞“精忠报国”英勇抗敌的气节,一直被后世传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伟大情怀,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孙中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爱国主义思想都激励着后人报国之志,戚继光奋力抗倭,郑成功收回台湾,康熙帝反击沙俄,维护祖国尊严的光辉业绩,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弘扬的。以上是古代英雄怀着爱国爱民之志,勇赴国难,甚至为国捐躯。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林则徐正义凛然,虎门销烟;关天培坚守虎门,血染战袍,舍身殉国;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奋不顾身与舰同亡。他们为打击外来侵略者而英勇抗争,舍死忘生
『柒』 中小学教师学习世界历史的必要性
摘要 一、 学史可以明爱国
『捌』 四大发明是我们中华民族引以自豪的古代历史成就,有何感想
应该说我国历史上的科学成就!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技术发展还是很先进的,像墨子就对光学很有研究。不过总的却没有形成科学体系,所以造成后来没有系统的发展,就有点悲哀了。
『玖』 三年级劳技课《发明是什么》教案
摘要 第一单元:纸工初步 纸工,是三年级学生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系统地学习使用剪刀、美工刀、胶水、胶带、直尺等纸工常用工具,学习运用剪、刻、折、贴、撕、拼、插、卷、编、植等纸工基本技法来制作作品:拼接玩具,编制书签,做团花、拉花、彩灯和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6课时 第1节 了解纸的知识、 认识常用的纸工工具和纸工制作的符号 教学内容:了解纸的知识、认识常用的纸工工具和纸工制作的符号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纸的种类和它的用途、我国早期的造纸术和造纸方法。介绍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制作纸工时的安全防护。 2、过程与方法:认识常用的纸工工具并会使用;了解纸工制作的符号并掌握一些纸工的基本技法。 3、情感与价值观: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纸的种类和它的用途;学会根据制作符号制作纸工。 教具准备:各类生活中常用的纸、常用的纸工工具
『拾』 浅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
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现代教育不忽视的问题。如何培养这种精神,正是现代教育教学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自强不息 精神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曰:“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试看今日中国之少年的现状:他(她)们是家中的小皇帝、是小太阳,一家人都围着他(她)们转。在城里的,读书有人接送,家务劳动可做可不做或者根本不做;农村的,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农活少了,有几人回家能够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一部分学生在学校,连教室、活动场所都不愿意扫,一些城里的学生出钱请农村的少数没有钱的学生打扫。大都过着衣食无忧的舒适生活。可以说是温室里的一代,但稍有不如意者:或离家出走或自杀或打架斗殴等等。近年来学生自杀事件层出不穷。使得学校的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如履薄冰,面对学生连重话、气话都害怕说,唯恐伤及其自尊心,纵然心中有万般怒火,也不敢轻易出手打他(她)们一下,尽管有“不打不成人,黄荆条下成好人”的说法。但谁都不敢在教学活动中冒然一试,谁都不希望惹出不必要的麻烦。未来的他(她)们能否自强、自立?令人担忧。 因此,身为历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义不容辞的己任。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国的历史灿烂悠久,四大发明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今天的中国在科技、农业、教育等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教学中教师应以生动形象的语言、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向学生讲授丰富详实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曾经的辉煌以及今天中国的强大。让学生从心里感到:中国,确实了不起!在学生心里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从而培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 培养学生的奋斗精神 中国的近代史,既是中国的屈辱史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部抗争史,其中充满了血与泪。从1840年鸦片战争的开始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结束,才扭转了中国屡战屡败的局面。由于中国在近代的落后,使国家的主权受到了侵犯、领土被列强瓜分、民族同胞遭受凌辱。屈辱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奋起抗争的开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历数外国列强侵华的暴行,证明外国列强入侵中国的罪行。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该段历史的教学,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生动的教学情景中接受该段历史的内容。将“失败是成功之母”的哲理寓含于这段历史之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远程教育的设备向学生播放百部爱国影片中的电影。例如观看《虎门销烟》、《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百团大战》、《狼牙山五壮士》、《鸡毛信》、《小兵张嘠》等等。让学生从中感知革命先烈们为挽救国家和民族而付出的无数艰辛。从中学习革命先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而不惜牺牲自己勇于奋斗的精神。3、 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 拥有自立能力,是学生能够自强的前提和条件。根据网络上一个叫刘锦的阐述“自立是不依赖别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做事的精神品质。实际上自立是一种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自立包括自立意识和自立能力,两者是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这是现代社会学生们必备的一种心里品质。现在的许多学生其自立能力都教差,要使学生有较强的自立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即自理能力。要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能力,并非短期就能够奏效,需要学生家长和学校老师进行长期的配合,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此,仅从历史教师的角度上论述培养这一能力的具体做法。(1)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分期讲述一些少年自强自立的故事。如,①周恩来是中国人民非常敬佩的共和国总理。周恩来从小志高,于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政局动荡不安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刚刚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青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并向学生们提问“请问为什么读书?”。许多学生都从自己的家庭角度出发来回答这个问题。论述均被魏校长以摇头加以否定。当问道周恩来的时候,周恩来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非常激动地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当时,周恩来只有12岁。②三国时期的蜀国后主刘禅在刘备死后过于依赖诸葛亮,没有自己独立处理国家大事的能力。诸葛亮死后不久,蜀国灭亡。③映雪读书的孙康,是晋代京兆人(今河南洛阳),官至御史大夫。年幼好学,但家穷没有钱买灯油,一到天黑就没有办法读书。特别是到了冬天,长夜漫漫,难以入眠。只好白天多看书。晚上回忆默诵。一天晚上醒来,窗外漏进几丝亮光。出门一看,是下雪了。漫山遍野,白茫茫的一片。忽然灵机一动,映着学光可不可以读书呢?回屋拿出书来映着雪光,果然看得清楚字迹。继而映着雪光看书。此类故事历史上还有许多:结发悬梁的孙敬、凿壁借光的匡衡、铁锥刺股的苏秦、裹萤照读的车胤、牛角挂书的李密等等。老师可以每一节课讲一则小故事,既增加了历史课堂的有趣性,又让学生从中学习少年自强自立的精神。(2)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自己动手动脑、自己管理自己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自立自强的能力。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有意识地设计一些些活动课。例如①让学生课余收集相关主题的历史资料:鸦片战争中牺牲的英雄人物的故事、近代史上的屈辱赔款知多少、民族英雄故事、爱国科学家有哪些又有何成就等等。再由老师(或者学生集体评议)进行评比对优胜者进行奖励;②争做历史小老师,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或者多次)次讲课的机会,老师也不妨当当学生,看谁讲得最好。③小制作:如在学完了有关兵马俑的历史知识后,让学生仿照历史人物的形象用胶泥或者橡皮泥捏制有关历史人物;在讲完了雕版印刷术之后,学生回家可以用马铃薯、南瓜、萝卜、肥皂等作材料自己雕刻印章,自己找出在雕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学习了指南针的发明以及应用之后,让学生自己回家想办法用缝衣针制作小罗盘,寻找磁针指向南北的特性。并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里把自己的作品带来,在班上开一个小小的展览会,比一比谁做得最好。③开展主题历史知识演讲比赛(可以由学校组织校级的演讲比赛,历史教师组织有关班级的比赛),如《牢记国耻,勿忘牺牲》、《自立自强,艰苦奋斗》、《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周年的演讲比赛》等等主题的演讲比赛。通过开展这样一些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能力。4、培养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现在的学生,在家庭里顺风的日子过管了,很少遭受失败与挫折的打击。一但在学校受到老师的批评或者同学说的一句两句气话,或者某一次考试失败或者失误了,或者因为作业过多无法完成,其心里就无法承受,做出一些过激的事端。这逐渐成为现代教育的一股隐患。这也是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有句歌词唱道“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试想这样的学生将来怎么能够面对社会?还谈什么自立自强?今天一些所谓的专家一味地倡导“赏识教育”,无非就是在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其实并没有错。但这所谓的自信一但在失败与挫折面前碰壁以后,自信心就被瓦解了。笔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适当采用挫折教育,让学生从挫折或者失败中获取奋斗的力量。有个故事:讲了一个平时非常调皮的学生让班主任老师深感头疼。一日班主任忍无可忍就对他说“你这个样子将来要考起了大学才怪!考起了我手板心里煎鱼给你吃!”这句话让这位学生刻骨铭心般地记在心里,并且从此发奋努力。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大学,非常感谢老师说的这句话。觉得应该去看望一下给了他力量的老师。遗憾的是:这位老师因积劳成疾已经去世。纵观历史,历经失败、屈辱、挫折而获得成功者大有人在。如:越王勾践,勾践作为一个战败的诸侯国君主,为了复国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当马夫、尝粪便,不惜以君主的身份屈尊服侍吴王,终究复国;司马迁曾因上书为李陵说话而惹怒了汉武帝被关入大牢。在牢狱里面受尽酷刑折磨和凌辱,最后惨遭腐刑(宫刑),这是令人极为羞耻屈辱的事。但司马迁最终因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史记》而流芳千古,成为后人敬仰的史学家,后人尊称为“太史公”; 根据《史记》记载:文王被拘而演《周易》;孔子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作《离骚》;左丘失明而作《国语》;孙子腿残而作《兵法》;吕不韦迁蜀而作《吕览》;韩非子被囚而作《说难》、《孤愤》。曹雪芹因家道中落,移居北京西山,在平困交加中完成了《红楼梦》前80回等等。而这些内容在初中历史教材中均有所涉及。身为历史教师,应该深刻专研历史知识将这些内容演绎成故事,在讲到与这些有关的历史知识时可以将其贯穿于其中,让学生从中感受这些历史人物在挫折中的奋斗经历。在假期中可以组织学生去考察、参观历史古迹、遗址、历史博物馆,带领学生重走长征路等活动。从而达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应对挫折能力的目的。 总之,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教育教学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国家的发展壮大是与人才的自强不息与否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自强不息的精神,其方法应该说是多种多样的。笔者在此只是初浅地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若有不对敬请专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