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导弹是怎么发明的
导弹是20世纪复40年代开始出现制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是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V-2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㈡ 钱学森什么时候发明导弹
1958年5月29日聂荣臻元帅同黄克诚、钱学森一起部署了我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的制造工作。同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和空间物理的设计、研究机构。同年,钱学森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主任。
主要成就介绍
1956年初,钱学森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同时,钱学森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
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在钱学森的努力带领下,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2)发明导弹的扩展阅读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二十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钱学森一生默默治学,但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地方,他所选择的,既是一个科学家的最高职责,也是一个炎黄子孙的最高使命。他一生的经历和成就,在中国的国家史、华人的民族史和人类的世界史上,同时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来路。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先行人,他不仅是知识的宝藏、科学的旗帜,而且是民族的脊梁、全球华人的典范,他向世界展示了华人的风采。
㈢ 导弹什么是时间发明的
导弹是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的武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首先在实战中使用了V-1和V-2导弹,从欧洲西岸隔海轰炸英国。V-1是一种亚音速的无人驾驶武器,射程300多公里,很容易用歼击机及其他防空措施来对付。V-2是最大射程约320公里的液体导弹,由于可靠性差及弹着点的散布度太大,对英国只起到骚扰的作用,作战效果不大。但V-2导弹对以后导弹技术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先驱作用。
弹道式地地导弹是发展最迅速的一类导弹,40年代后期,美国和苏联分别用德国的器材装配了一批V-2导弹做试验,并着手提高它的射程和制导精度。50年代出现了一批中程和远程液体导弹,这批导弹的特点是采用了大推力发动机,多级火箭,使射程增加到几千公里,核战斗部的威力达到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吨梯恩梯(TNT)当量,已成为一种极具威慑力的武器。但由于氧化剂仍是液氧,制导系统的精度还不很高,导弹还是在地面发射的,地面设备复杂,发射准备时间长,生存能力不高。所以这批导弹只解决了有无问题,还不是有效的作战武器。60年代改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或固体推进剂,制导系统使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发射方式改为地下井发射或潜艇发射。这些变动简化了武器系统,缩短了反应时间,提高了生存能力,使导弹成为可用于实战的武器。此后,导弹技术集中到多弹头导弹的发展,一个导弹运载几个甚至十几个子弹头,每个子弹头可以瞄准各自的目标。这样,不增加导弹的数量,就能大幅度增加弹头的数量,提高了突破反导弹防御体系的概率,增加了受到一次打击以后生存下来的弹头数,也给打击更多的目标提供了可能。多弹头分导的技术基础是高精度制导系统和小型核装置的研制成功。美国首先于1970年在“民兵”Ⅲ导弹上实现了带 3个子弹头,随后美、苏在新研制的远程导弹上都采用了这项技术。随着进攻性导弹精度的提高和侦察能力的完善,从固定基地发射的导弹越来越难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采用加固的办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生存能力低的问题。机动发射方式效果更好一些较小的导弹多采用机动发射。大型多弹头导弹比较笨重,陆地机动发射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国家转而研制便于机动发射的小型单弹头洲际导弹。
简史: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南宋时期,不迟于12世纪中叶,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约在13世纪,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18、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直到1926年,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20世纪30年代,由于电子、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20世纪30年代末,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 6~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50年代初,导弹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各国从德国的V—1、V—2导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使用中,意识到导弹对未来战争的作用。美、苏、瑞士、瑞典等国在战后不久,恢复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已经进行的导弹理论研究与试验活动。英、法两国也分别于1948和1949年重新开始导弹的研究工作。自50年代初起,导弹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中远程液体弹道导弹及多种战术导弹,并相继装备了部队。1953年美国在朝鲜战场曾使用过电视遥控导弹。但这时期的导弹命中精度低、结构质量大、可靠性差、造价昂贵。
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现代战争的需要,导弹进入了改进性能、提高质量的全面发展时期。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了较高精度的惯性器件 , 使用了可贮存的自燃液体推进剂和固体推进剂,采用地下井发射和潜艇发射,发展了集束式多弹头和分导式多弹头,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性能。巡航导弹采用了惯性制导、惯性-地形匹配制导和电视制导及红外制导等末制导技术,采用效率高的涡轮风扇喷气发动机和比威力高的小型核弹头,大大提高了巡航导弹的作战能力。战术导弹采用了无线电制导、红外制导、激光制导和惯性制导, 发射方式也发展为车载、机载、舰载等多种,提高了导弹的命中精度、生存能力、机动能力、低空作战性能和抗干扰能力。
70年代中期以来,导弹进入了全面更新阶段。为提高战略导弹的生存能力,一些国家着手研究小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战略导弹和大型多弹头铁路机动战略导弹,增大潜地导弹的射程,加强战略巡航导弹的研制。发展应用“高级惯性参考球”制导系统,进一步提高导弹的命中精度,研制机动式多弹头。以陆基洲际弹道导弹为例,从1957年8月21日苏联发射了世界第一枚SS—6洲际弹道导弹以来,世界上一些大国共研制了20多种型号的陆基洲际弹道导弹。30多年来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表1)。在此期间,战术导弹的发展出现了大范围更新换代的新局面。其中几种以攻击活动目标为主的导弹,如反舰导弹、反坦克导弹和反飞机导弹,发展更为迅速,约占70年代以来装备和研制的各类战术导弹的80%以上。
面对尖锐激烈的国际斗争环境,为了维护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为了自卫,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制导弹。经过20多年的努力,1966年10月27日进行了首次导弹核武器试验,1980年5月18日成功地发射了洲际弹道导弹,1982年10月成功地发射了潜地导弹,1999年8月2日发射了新型车载远程地地战略弹道导弹。中国已经研制并装备了不同类型的中远程、 洲际战略弹道导弹, 及其他多种类型的战术导弹。
导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问世以来,受到各国普遍重视,得到很快发展。导弹的使用,使战争的突然性和破坏性增大,规模和范围扩大,进程加快,从而改变了过去常规战争的时空观念,给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导弹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集成,它的发展既依赖于科学与工业技术的进步,同时又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因而导弹技术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另外,导弹技术还是发展航天技术的基础。自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以来,世界各国已研制成功150余种运载火箭,共进行了4000余次航天发射活动。火箭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从第一颗人造卫星的83.6千克发展到100×10
㈣ 导弹是谁发明的
导弹之父沃纳·冯·布劳恩,人类导弹技术的开创者。
沃纳·冯·布劳恩1912年生于德国,后随全家移居柏林。沃纳·冯·布劳恩的母亲是一位出色的业余天文学爱好者。她送给儿子的一架望远镜激发了布劳恩对宇宙空间的兴趣,成了一个大科学家成长历程的开端。
1920年后,德国在首都柏林建立了火箭导弹试验场,学生时代的沃纳·冯·布劳恩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探险精神。13岁时,他在柏林豪华的使馆内用一个自制的小火箭进行了他的第一次火箭实验,也因此被警察抓住。他的好奇心使他不断地实验自制火箭。然而也因此耽误了复习功课,使他成绩平平,在一次考试中,数学、物理都不及格。
1934年,德国先后在柏林火箭试验场测试发射了几枚A﹣1型火箭。而这一年,年仅22岁的沃纳·冯·布劳恩以一篇火箭技术的论文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写的毕业论文论述了液体推进剂火箭发动机理论和实验的各个方面。
1936年,德国佩内明德的火箭研究中心建立的重点项目,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计划,沃纳·冯·布劳恩作为主导者领衔执行V-2工程。1939年世界上第一枚导弹A-1从德国成功发射,人类军事武器从此掀开了一个新的时代。1942年又成功发射了V-1导弹和V-2导弹,1944年6月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而这些导弹都是由沃纳·冯·布劳恩主导研制。
㈤ 第一颗导弹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并且叫做什么导弹
二战时期,德国研制的V1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巡航导弹;而其同期研制的V2型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从发射时间看,是V2早;而从对当时的影响和名气来讲,是V2。以下是研制和首发详情: V-1飞弹是德国人研制的第一枚巡航式导弹,即有翼导弹。它的起源是无人驾驶飞机。1929年10月,美国人查尔斯凯特林和埃尔默斯内利成功地使一架装有自动控制装置的试验飞机在弗吉尼亚州的海军机场飞行了15分钟,但由于资金困难,试验被迫中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空军在佩内明德研制了一种FI—104无人驾驶飞机,即后来的V—1飞弹。主要组成部分是弹体,助推发动机,主动发动机,制导部位和战斗部。V—1飞弹采用自主式磁陀螺飞行控制系统,保障将飞弹导向预定高度,以必要的速度在规定高度和航向进行水平飞行,然后向目标俯冲。V—1火箭重2200千克,弹长7.6米,最大直径0.82米,翼展5.3米,使用脉动式空气发动机,飞行距离达240千米,战斗部装药700千克,飞行高度2000米。发射时用弹射器弹射升空,然后按预定弹道自动操纵火箭飞行。 1944年6月13日凌晨,一颗颗火球拖着刺耳的尖叫声从2000米高度落入伦敦,发出一阵猛烈的爆炸声并燃起大火。英国空军出动战斗机群进行侦察和拦截,发现是一种外形似飞机但无人驾驶的新型武器,这就是纳粹德国的V—1型火箭。 从1944年6月13日至9月4日,德军共向英国发射了8070枚V—1型火箭,有23000多所建筑物被彻底摧毁,5500余人被炸死。但由于这种火箭的精度较低,飞行速度也很慢,其中有46%被英国地面防空炮火击落,有25%因自身故障而坠毁,只有29%有效地轰炸了伦敦。1944年,从德国试验基地发射升空的V—2火箭是世界上第一枚弹道导弹 1944年9月8日傍晚,英国的伦敦遭到更猛烈的来自空中的袭击,德国使用了威力更强大的V—2火箭。这是世界上投入战争的第一枚弹道式导弹。这种采用液体火箭发动机的V—2火箭重13吨,载有重1吨普通炸药的弹头。长14米,最大直径1.65米,最大飞行速度达每秒1.7千米,射程320千米,弹道高度80—100千米。在半年之内,德军在战争中发射V—2火箭共4320枚,其中对英国发射了1402枚,落到伦敦市区的有517枚,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V—2导弹是单级液体地地弹道导弹。德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西部战线使用过身管长39米,射程为120千米的“巴黎大炮”,它的炮弹是空气阻力很小的大气层的上层空间飞行的,所以飞行距离很远。德国军械学家由此认为,只要使炮弹在同温层中飞行更长的时间,射程就会进一步增大。1929年末,德军制定了研制大型火箭的计划。瓦尔特多恩伯格是德国陆军研究火箭的发起人之一。1932年10月,他把维冯布劳恩请到自己的研究所,要他领导对军用火箭的研究工作。布劳恩最初着手研究的是使用液体燃料的A—1火箭,并在柏林郊区库姆梅斯多夫的试验台上进行过地面试验。1934年,在北海的博尔库姆进行了A—2火箭的飞行试验。接着,1937年12月又在波罗的海进行了A—3火箭的发射试验。1939年,完成了V—2导弹的前身A—4火箭的基础试验。1942年10月3日,从佩内明德向波罗的海首次发射V—2导弹并获得成功。 V—2导弹使用液体火箭发动机,推进剂为75%的酒精(3.5吨)和液氧(5吨),采用带程序装置及计算飞行速度仪器的自主式陀螺控制系统,垂直发射。战后,美国从德国俘虏了冯布功恩等几十名火箭专家及图纸资料,苏联占领了佩内明德地区后,也缴获了部分火箭制造设备,仪器,并俘虏了部分技术人员。因此,V—2导弹成为这两个国家研制弹道的样弹。
㈥ 导弹最早是谁发明的
导弹之父-冯.布劳恩 1912年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受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奥博特影响,专注于火箭制造。二战中是德国党卫军高级军官,是二战中德国V2火箭计划的主要创造者。二战结束后,主要研究利用火箭的宇宙探索计划。参与探险家一号(美国首颗卫星)计划,以及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也是其事业的颠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给英国带来巨大灾难的武器是德国的V—2火箭,当时又叫“飞弹”。V—2工程起始于A系列火箭研究。由物理学博士冯·布劳恩主持,是1936年后在佩内明德新建火箭研究中心的重点项目。A系列火箭经过许多新的改进,性能大大提高,由纳粹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命名为“复仇使者”,所以代号变为V—2、V—2工程开始于1940年,目标是扩大容积和承载重量 ,以容纳自控,导航系统和战斗部。1942年10月3日,V—2试验成功,年底定型投产。从投产到德国战败,纳粹德国共制造了6000枚V—2,其中4300枚用于袭击英国和荷兰。 V—2是单级液体火箭,全长14米,重13吨,直径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弹 头重1吨。V-2采用较先进的程序和陀螺双重控制系统,推力方向由耐高温石墨舵片操纵执行。V—2在工程技术上实现了宇航先驱的技术设想,对现代大型火箭的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成为航天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没法考证是某个人了 导弹的起源与火药和火箭的发明密切相关 火药与火箭是由中国发明的 南宋时期 不迟于12世纪中叶 火箭技术开始用于军事 出现了最早的军用火箭 约在13世纪 中国火箭技术传入阿拉伯地区及欧洲国家 18到19世纪火箭武器进展不大 直到1926年 美国才第一次发射了一枚无控液体火箭 20世纪30年代 由于电子 高温材料及火箭推进剂技术的发展 为火箭武器注入了新的活力 20世纪30年代末 德国开始火箭、导弹技术的研究 并建立了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 1939年发射了A—1、A—2、A—3导弹,并很快将研制这种小型导弹的经验应用到V—1导弹和V—2导弹上。 1944年 6到9月德国向伦敦发射了V—1、V—2导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 德国还研制了“莱茵女儿”等几种地空导弹 以及X—7反坦克导弹和X—4有线制导空空导弹 但均未投入作战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