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朝时皇帝怎么取暖 地暖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火盆取暖
《清仁抄宗实录袭》卷三六三就有相关的记载,在嘉庆二年十月,一个太监因贪图方便,未把放在穿堂的熏殿火盆里的炭处理掉,等到夜间的时候炭火复燃,点着了木头因而发生火灾。在满是木制品的古代,这已经算是一场灾难了。最后乾清宫交泰殿全部烧毁,还波及到坤宁宫,一个火盆酿成清代紫禁城一次大型火灾。
在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中也记录了宣统十二年十一月的一次一氧化碳中毒,其中写道“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
地暖取暖
据记载,晚明太监刘若愚著《酌中志》:“乾清宫大殿... ...右向东曰懋勤殿,先帝创造地炕于此,恒临御之。”“十月... ...是时夜已渐长,内臣始烧地炕。”看得出来明末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火炕这一设施。而且去故宫游览时,细心的游客也能在很多建筑台基上见到地炕口和排烟口。
地暖结构图
清代宫中冬季取暖设备除了火盆外,还有地暖。地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末年,地暖主要是通过烟道传烟并合理配置出烟窗以达到把青砖温热而后传到室内,因散热面积大,热量均匀,没有烟灰污染,是当时皇宫王室才能拥有的取暖方式。
地暖的发明也算是解决了皇帝的取暖问题了,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发明创造的能力。
⑵ 清朝有什么发明
清代268年无重大发明。
明清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终结,封建社会进入末期,各种矛盾激化,资本主义萌芽得到发展,西方的科学技术进入我国,封建阶级的保守性并没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同时土地兼并严重,阶级斗争尖锐,科技发展缓慢,但与此同时手工业生产有所发展。
康熙曾经对西方科学技术很有兴趣,请了西方传教士给他讲西学,内容包括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动物学、解剖学、音乐,甚至包括哲学,光听讲解天文学的书就有100多本。
但问题是当时虽然有人对西学感兴趣,也学了不少,却并没有让这些知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
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10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是,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西方传教士把资料带回了西方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
这说明了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只是一种猎奇,只是一种雅兴,甚至当作奇技淫巧,那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2)清朝节能发明扩展阅读:
从康熙帝亲自领导这两项大工程,尤其是《律历渊源》的编纂,我们可以一窥其名为“御制”实为御用科学的性质。
第一,是指导思想上追求为皇朝现实政治服务。
观象授时是皇权的象征,关乎皇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因此倍受重视。
《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书既然是御制典籍,那就要求做到“有裨于天下国家,以传于亿万世”,必须保证政治上合乎当时的“崇儒重道”的既定政策。表现在指导思想上,这就要求以中国传统的天文数学为准则,而仅吸取西方的算法和技艺。
于是,康熙帝御用的历算专家就将河图洛书附会为“数理本原”,以所谓周公制作的《周髀算经》为“西学中源”说张本。其用意虽说也有吸收西法的积极意义,但这不仅与科学的求真精神背道而驰,而且将清代科学引向了“会通中西”的羊肠小道。
第二,同等重要的是,御用科学必须由皇家来掌握、控制和垄断。
康熙帝对耶稣会士的学术活动加以严格的控制,一旦传教士的活动超出了他许可的范围,他就严加禁止。因此,耶稣会士的科学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仅局限于宫廷一隅,未能得到必要的传播。至于《皇舆全览图》和随后增修的《乾隆内府舆图》等都深藏大内,不容他人染指和置喙。
然而,《皇舆全览图》早就由传教士寄回法国公之于世,为欧洲人所周知,而清廷却当作珍籍秘不示人。这真是对康熙帝等清朝统治者实行专制愚民政策的莫大讽刺。
第三,御用科学追求的是实用性、权威性,而不是创新性。
《历象考成》和《数理精蕴》等御制“一代大典”,不过是天文学、数学和历法计算的实用手册,服务于钦天监等机构的历法编制和天象观测。这两部书对相关天文学和数学理论的介绍都十分简略,较之明末的一些译著,在系统性和理论深度上反而倒退了。
《律历渊源》的权威性不容置疑,尽管雍正和乾隆年间《历象考成》所载的方法推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出现了差异,不得不加以修订,但仍然沿用了原有的体例和模式。
因此,这部康熙御制的科学经典,尽管在清代科学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放在17—18世纪的世界科学之林,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第四,与御用科学的权威性密切相关的是其保守性。
四库馆臣对清代官方的西学政策总结得十分精辟,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这一政策即源自康熙帝,它妨害了中国人了解西方、理解西学。
在康熙帝的影响下,钦天监虽然聘用了耶稣会士,采取了西法,但其任务和工作则依循旧轨,毫无求新求变,清朝也没有建立任何新的科研机构,最终导致在中西交流频繁的康乾盛世,国人对近代科学毫无感知。
⑶ 中国古代发明一览表(夏朝--清朝)
前7000年,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已有陶窑及模制的陶器。
前3200年,中国炎黄时代。
前2050年,中国夏朝建立。
前1200年,中国用蚕丝织丝绢。
前1200年,中国殷商青铜(铜锡合金)冶铸技术已达成熟阶段。
前1066年-前221年,中国周朝。
前770-前476,中国春秋时代。
前770年,中国已会铸铁。
前722年,中国开始用干支记日。
前700年,管仲(前725-645)记载了磁石。
前611年,中国有彗星的最早记录,即后来的名的哈雷彗星。
前5世纪,中国的《周礼》中记载了用金属凹面镜从太阳取火的方法。
前475-前221,战国时代。
前400年,墨翟(前468-376)发现小孔成像。
前350年,中国战国时代的甘德、石申编制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前250年,中国战国末年《韩非子》一书中有用“司南”识别南北的记载。
前221-前206,秦朝。
前206-公元220年,汉朝。
前2世纪,刘安(前179-122)著淮南子,记载用冰作透镜,用反射镜作潜望镜。
前2世纪,中国西汉用丝麻纤维纸。
1世纪,中国的《汉书》记载尖端放电。
105年,中国东汉时蔡伦造纸。
132年,中国东汉时张衡发明世界上第一个测量地震的仪器地动仪。
220-581年,三国两晋南北朝。
3世纪初,中国汉末华佗发明麻醉剂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
3世纪,中国魏晋时期的刘徽提出割圆术,得圆周率为3.1416 。
5世纪,中国南北朝时南朝的祖冲之(429-500)算出圆周率的值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西方人早1000多年。
581-618年,隋朝。
7世纪,中国唐朝已采用刻板印刷。
725年,中国南宫说等人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9世纪,中国唐朝的炼丹士发明火药。
960-1279年,宋朝。
11世纪,中国宋代沈括写成《梦溪笔谈》一书。
1041年,中国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早于西方400年,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
1054年,中国《宋史》记载了一次超新星爆发,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超新星爆发的文字记载。该超新星的残骸形成了现在所见的蟹状星云。
1231年,中国宋朝人发明“震天雷”,充有火药,可用投掷器射出,是火炮的雏形。
1259年,中国南宋抗击金兵时,使用一种用竹筒射出子弹的火器,是火枪的雏形。
1279-1368年,元朝。
14世纪中前叶,中国开始应用珠算盘。
1368-1644,明朝。
1385年,中国在南京建立观象台,是世界上最早的设备完善的天文台。
1596年,中国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出版,书中记有药物1892种,是重要的科学典籍。
1637年,中国明朝的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总结了中国工农业生产技术。
⑷ 清朝的科技成就
1、清朝科技虽有成就,但是从清初渐渐落伍。也没有让科技知识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什么作用,大多是坐而论道、禁中清谈。
①医学。乾隆时官修的《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中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学上有突出的成就,著有《医林改错》一书。他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他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为祖国解剖学的发展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②地理。康熙时,曾组织人力对全国进行大地测量,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这部地图“不但是亚洲当时所有的地图中最好的一幅,而且比当时所有的欧洲地图都更好、更精确”。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在这份地图里第一次详细地绘出了中国的新疆地区。
③农学。清代的农书约有一百多部,尤以康熙、雍正两朝为繁盛。有《钦定授时通考》《广群芳谱》《补农书》等著作。
其中大型综合性农书《钦定授时通考》,是乾隆二年(1737),由乾隆帝弘历召集一班文人编纂的。全书规模比《农政全书》稍小。因是皇帝敕撰的官书,各省大都有复刻,流传很广,国际上也颇有声名。
④铁路。清朝末年,中国的交通事业有所发展。詹天佑是个中国第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工程之艰巨是当时世界铁路史上罕见的。詹天佑克服了一道道难关,创造性地设计出“人”字形轨道,减缓了坡度,降低了造价,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完工。京张铁路是中国人利用自己的技术力量修成的,在中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⑸ 清朝发明了什么东西
清朝康熙年间,出了一位天才火器制造家——戴梓。他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连发火枪
曾被康熙帝赐名为“威远将军”。然而,戴梓的过人才智和卓越的发明,却引起了时在清廷供职的洋人南怀仁的嫉恨,因此而受诬陷,被康熙帝流放到盛京。
⑹ 清朝有哪些先进的科技
王锡阐和《晓庵新法》;
吴其浚和《植物名实图考》;
李善兰与《方圆阐幽》;
徐寿、华蘅芳制成中国第一台蒸汽机;
詹天佑与京张铁路;
冯如制成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
⑺ 在清朝,有关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哪些
官方的科研成果,无论明末还是清初,其实都是各种灿烂,明末时候的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当时就是领先世界的水平。改装版的明清红衣大炮,不但性能世界领先,独特的钢管冷却技术,美国人甚至一直到十九世纪才掌握,还有康熙年间火器大师戴梓的连珠火铳,更是机关枪的前身。这些早就漂亮证明:中国人搞科学不差!
但在实现这个理想后,贫寒交加的徐正明,却很快与世长辞,而他妻子看到这记忆着丈夫一生心血的飞车,想到半辈子的饥寒,更是悲从心头起,拿着斧子把这古代直升机劈成了一堆废柴。在古代中国即将闭关锁国的前夜,这神奇飞车腾空而起的场面,就是一抹古代中国的科学绝唱!
⑻ 清朝有哪些优秀的科技
公元1688年,清代陈淏(hao)子(约公元1612-?)著的《花镜》记载
了三百多种花木果树的品种和栽培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园艺专著。陈
子总结了劳动人民与自然界斗争的经验,指出通过人工培育可以改变植物
的特性,强调"人力可以夺天功"(卷2)的思想。
公元1776年,清代齐倬(zhuo)(生卒年代不详)为杨屾(shen)的
《修齐直指》所作的注中,记载了陕西农民以小麦、谷子和蔬菜等套种,
达到一年三收或二年十三收的方法。这些技术体现了我国古代农民的高度
智慧和创造性。
清代吴其浚(公元1789-1847年)著有《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其中
收载植物一千七百一十四种,分谷类、蔬菜、山草、隰草等十二类,记述
了每种植物的形色、性味、产地和用途,并附有插图,还考订了古今名称
的异同,力求名实相符。这是我国古代具有相当科学水平的重要的植物学
专著。
公元1759年,清代赵学敏(?-公元1803年)与民间"铃医"(走方郎中)
赵柏云(生卒年代不详)合作写成《串雅》。这是医学史上一部罕见的适
合广大群众需要的很有实用价值的著作。赵学敏非常重视铃医,认为铃医
接近群众,能解决群众的问题,"谁谓小道不有可观者欤!"他强调用药应
贯彻"贱"、"验"、"便"的原则。公元1765年,赵学敏还著有《本草纲目拾
遗》,对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作了补充和订正。
公元1830年,清代王清任(公元1768-1831年)写成《医林改错》。他强
调解剖学知识对医学的重要性,坚持革新,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到坟地
和刑场观察尸体内脏,绘成二十四幅人体解剖图《亲见改正脏腑图》,收
载于《医林改错》中,对过去的人体解剖知识的一些不确切之处作了校
正,为我国解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公元1644年,清初颁行《时宪历》,改平气为定气,是历法的又一次改
革。《时宪历》一直施行到清末。
清代平民天文学家王锡阐(公元1628-1682年)著《晓庵新法》等十三种
天文学著作,独立提出计算金星凌日的凌始和凌终方位角的方法等。王锡
阐尖锐地批判了脱离实际和唯心主义,并同外国传教士否定我国古代科学
文化的谬说进行斗争。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消雹方法的国家。公元1695年,清初刘献庭
(公元1648-1695年)的《广阳杂记》卷3中记载了我国甘肃地区人民用
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
清代黄履庄(公元1656年-?)发明"验燥湿器",据记载这是灵敏度较高的
湿度计。他还制造过"验冷热器"(温度计)。
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67载,公元1716年清代爱新觉罗·玄烨(康
熙)"常立小旗占风,并令直隶各省,凡起风下雨之时,一一奏报。见有京
师于是日内起西北风,而山东于是日内起东南风者。"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统
一气象观测网的设想,也是世界上关于锋面不连续的最早的发现。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掌握人工消雹方法的国家。公元1695年,清初刘献庭
(公元1648-1695年)的《广阳杂记》卷3中记载了我国甘肃地区人民用
火炮消除冰雹的方法。
清代黄履庄(公元1656年-?)发明"验燥湿器",据记载这是灵敏度较高的
湿度计。他还制造过"验冷热器"(温度计)。
据《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267载,公元1716年清代爱新觉罗·玄烨(康
熙)"常立小旗占风,并令直隶各省,凡起风下雨之时,一一奏报。见有京
师于是日内起西北风,而山东于是日内起东南风者。"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统
一气象观测网的设想,也是世界上关于锋面不连续的最早的发现。
公元1695年,清初刘献庭的《广阳杂记》卷3中记载了南北不同地域的气
候差异。他主张地理学的研究应打破旧传统,要"详于今而略于古",并且
进一步探寻"天地之故"(自然规律)。
公元1708-1718年,清初在全国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大地测量,测定了六百
三十个经纬点,绘制了著名的《皇舆全览图》。在测量中已发现纬度越高
的地点子午线每一度的距离越长的事实,在实际上第一次用测量方法证明
了地球为扁椭球形,对解决当时世界上关于地球形状的争论产生重大影
响。《皇舆全览图》第一次记载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公元1755年,清代汪铎辰(生卒年代不详)著的《银川小志》中记载了地
震发生前井水浑浊、群犬吠等前兆,表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地震
灾害斗争中已了解到许多地震前兆现象。
清代四川地区采盐工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建立起最早的地下地质学,初
步地掌握了地下岩层的分布规律,并找到了绿豆岩和黄姜岩两个标准层,
它们至今仍为该地区勘探油、水的标准层。
公元1723年,清代梅瑴(jue)成(公元1681-1763年)等人编成《数理
精蕴》五十三卷,介绍西方数学以及我国古代数学的一些成就,是当时的
数学网络全书。
公元1774年出版的清代明安图(?-约公元1765年)著的《割圜(圆)密
率捷法》,证明和扩充了用解析方法求圆周率的公式。明安图还用他自己
独创的几何方法对三角函数展开式进行了研究。
公元十八世纪,清代唯物主义思想家戴震(公元1724-1777年)校勘《周
髀算经》、《九章算术》等著作,对保存我国古代数学成就作出了贡
献。
清初民间光学仪器制造家孙云球(约公元1628-1662年)曾制造过放大
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有《镜史》(已佚)。清代黄履庄也
曾制造过探照灯("瑞光镜")(清·戴榕:《黄履庄小传》,载张潮编:
《虞初新志》卷6)。欧洲公元1779年俄国人才制成探照灯。
公元1695年,清初刘献庭的《广阳杂记》卷1中写道:"磁石吸铁,隔碍潜
通,……唯铁可以隔之耳。"这是我国关于磁屏蔽的最早记载。
约公元1835年,清代郑复光(生卒年代不详)著《镜镜 (ling)痴》。这
是我国古代一部较有系统的光学著作,对物体的颜色、透镜原理以及三棱
镜、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制造有所论述。
公元1796-1820年间,清代女科学家黄履(生卒年代不详)曾制造"寒暑
表"和"千里镜"。"千里镜于方匣上布镜四,就日中照之,能摄数里之外之
影,平列其上,历历如绘。"即一种望远镜与取景器相结合的装置,也就是
现代照相机的前身。
公元1678-1688年,清康熙时,靳辅(公元1633-1692年)和平民出身的
陈潢(公元1637-1688年)主持治理黄河,进一步发展了"束水攻沙"的治
河方针,收到显著的效果。靳辅在《河工守成疏》中总结劳动人民治黄经
验所提出的"放淤固堤法"是治黄工作中的创见,至今仍有实用价值。陈潢
经过对黄河上游的实地考察,提出了从上游根治黄河的卓越主张,但未被
采纳。他还发明了测定河水流速流量的"测水法"。
公元1743年,清代胡定(生卒年代不详)总结黄河上游劳动人民防止水土
流失的经验,提出了在上游遍设谷坊以阻滞沙土的治黄措施。
清初工匠出身的雷发达(公元1619-1693年)和他的子孙七代,先后主持
了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玉泉山、香山、北海和中南海等的规划设计,为
我国古代建筑作出了贡献,被称为"样式雷"。雷发达曾用硬纸板制成可以
揭开房顶观察内部结构的建筑模型,这是我国以活动模型进行设计之始
⑼ 清朝有什么科技发明吗
清的考据学独步天下。。。清朝真正的负面影响在于对中华文化的摧毁上。清这一朝客观公正的说还是有优点的,在对蒙,藏,回等别的民族控制手段上超过中国以前的朝代,如清朝对蒙古人实行减丁制,一个部落男丁达到多少就要杀掉或者冲军,对蒙古引入喇嘛教,腐蚀他们的精神。有清一朝,蒙古族的人口几乎都是负增长。类似政策很好解决了千年来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
甚至很多人诟病的几点如进关时的屠杀,皇权集中,腐朽无能等缺点都不是不可原谅的。试问哪个改朝换代时没有屠杀?皇权集中秦代也做过,还有哪个朝代最后快终结时候不是腐朽无能的?
真正让人不可原谅的其实是清朝对待华夏文化的态度,不是继承发扬,而是毁坏和篡改,这是绝对不可原谅的!
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别的民族,就在于其文化上。没有代代相传的文明,我们这个种族就会实际上的灭亡!
清朝统治者作为一个文化刽子手首先做的是剃发易服,从发型服饰上改变我们的文化,然后以修四库全书和康熙字典的名义毁坏和篡改中华文化,而且是全方位的,各类诗词,典故,科技,文学方面的书籍建筑雕塑工具等等,在清朝统治者眼里都需要改造的。岳飞《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清人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甚至我都不知道现在我们读的一些诗词歌赋是不是历史上真实的样子!
清朝统治者在建国初期就推行的是主子奴才式阶级制度,奴化国人的思想是其两百多年的“国策”。弃医从文的鲁迅先生,穷极一生要用手中的笔警醒的正是这群受奴化教育两百多年,麻木的,蘸血馒头吃的,阿Q精神胜利法的,深受“国粹”毒害的民众。
万幸的是清朝本身的游牧文化非常落后,在强势的中华文化下被逐渐融合,假如八旗是一个和中华文明一样先进的文明,那可能真会亡国灭种,几百年后只有历史学家还记得中华二字。。。。
从别人敬仰的文化上看就知道什么是值得我们发扬的东西,韩国人为何把孔子汉字汉语端午什么都说成他们的?他们有多羡慕我们的文化知道吗?但是他们觉得中华文化被清朝毁坏了,他们觉得现代中国继承的都是蛮夷文化,所以他们才会瞧不起现在的中国人,日本韩国都不傻,从没听说过韩国把辫子头,旗袍,马褂,说成是他们的吧?这些“国粹”送给韩国日本他们都不会要。而每当我看见满屏的辫子戏时候,当我看到还有人为那个以毁坏篡改我们文化为“国策”的朝代歌功颂德的时候,我真替我们国人感到悲
⑽ 节能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哪里
周文王曾告诫武王要爱护山林河泽,飞禽走兽鱼鳖。按时令捕伐。今天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古以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