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重要内容是不断促进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一、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人具有多种多样的属性,概括起来,人的属性可分为两大类,即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是人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人类社会生活是由各行各业的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任何个人的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总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作用。一切正常的个人总要在社会生活中担负一定的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从事这样那样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从而在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留下自己的印记,社会的发展要靠全体社会成员自觉努力才能实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是个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社会是由无数个人组成的,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的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其发展。二是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活动既是一个生命的自然过程,又是社会实践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的活动都面临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既是进行个人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又是作出人生选择的基础和前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实现社会和谐、创建美好未来,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美好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这些特征,要求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特别是应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下功夫。
二、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
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背景中进行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居主导地位的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但少数人滋长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前者是我国现阶段提倡和奉行的价值观,后者是我们必须坚决反对的价值观。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种种价值观,并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关系的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和践行与之相适应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在行为选择上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要求人们“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要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总要同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只有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才能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办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正常开展,更谈不上有所创造,有所贡献。怎样才能处理好这种关系呢?一要尊重人。要尊重别人,不要自以为是,自命清高,对别人的处境漠不关心。要同情人,体贴人,这是尊重人的思想基础和感情基础,没有这种思想和感情基础,就不可能在行动上对人有尊重的表现。尊重人包括尊重别人的人格,尊重别人的劳动,尊重别人的感情、爱好、兴趣、个性、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等。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和分工也不同,但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大家都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二是对人要宽容。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对人要宽容,就是要心胸宽阔,能容人容物。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前进中遇到的矛盾和困难,变冲突为和谐,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而是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求同存异,和谐共处。三是要主动关心人。要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满腔热情地帮助那些工作和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下岗工人、农民等城乡贫困人群,切实为他们排忧解难。
要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要把国家利益与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把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但是,有的人片面强调个人利益,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甚至错误地主张“为个人主义正名”,用个人主义原则代替集体主义原则。现实生活中有那么一些人不讲廉耻,不讲道德,不是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而是把手中的权力当作捞取私利、聚敛钱财的手段,徇私舞弊、贪赃枉法,这种做法的害处很大,人民群众深恶而痛绝之。所以,要坚持集体主义,就必须坚决反对个人主义。
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的重要表现,是指个人和集体的言行应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顾全大局是成就事业的前提和基础,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这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它的蔓延会涣散人心,导致社会不稳定,妨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克服小团体主义的根本办法,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在促进各地区、各部门发展的同时,更多地关注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和人生的科学理解,是关于人的本质和价值、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以及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创造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理论,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人生观,是指导人生的科学理论和根本指南。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本观点出发,正确地回答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这一人生基本问题,认为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必须通过个人与社会、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正确的实现。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基本保障。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是以一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发展为基础的,而社会要满足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必须首先把这些财富创造出来。为此,就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承担应有的责任,进行创造性的劳动,作出更多的贡献。如果人人只想从社会获取东西,却不对社会做出贡献,这个社会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就失去了根本保证。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人为什么活着?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价值是矛盾着的两个方面的统一,即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以及社会对个人贡献的尊重的统一,其中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或回报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人生的价值主要是由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必须以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为基础。衡量人生价值虽然必须考虑到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但其主要衡量标准还是要看个人的行动,看个人到底为社会做了些什么。所以,个人要实现人生的崇高价值,首要的还是要积极地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教育科学文化等领域,每个人只要对社会对人民作出了贡献,都是人生价值的体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千千万万的个人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方面做出了贡献,才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前进。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既要看他在物质文明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又要看他在精神文明、思想道德等方面对社会的贡献,至于哪一方面的贡献大一些,突出一些,则是因人而异的。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历史时期,一些人见利忘义,金钱至上,陷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价值观的泥潭。许多人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像郑培民、牛玉儒、任长霞等,就是坚持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优秀代表。从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他们的精神力量,看到他们闪光的人生价值。他们的先进事迹、高尚情操,教育和激励无数群众在自己的岗位上奋发努力、开拓进取,创造出更多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传承着先进人物的人生价值,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
『贰』 与人和谐相处树立平等观念作文
尊重产生和谐,学习推进创新,卓越成就未来”这是吴江经济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办学理念,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努力!
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概念,是中国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和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也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实现和谐,是古往今来人类孜孜以求的美好理想和心愿,现在全国人民都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最大一份力而努力奋斗!而作为学生,祖国的未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构建好我们和谐的家园、和谐的校园。所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也将是今后一个永恒的主题。那么怎样才能构建好我们和谐的校园呢?作为构建和谐校园的主体-----学生,我们又可以干些什么呢?
首先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我们要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老师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努力方向,我们老师就要树立起这种服务意识,现在我们的校园里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遇到老师,许多同学主动叫”老师好”” “班主任好” 校长好”,师生之间互敬互爱,相互交谈,以诚相待、和谐相处。
第二、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要以平等、尊重、理解、谦让作为同学们交际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都有所不同各有差异,但只要大家相互理解、宽容、忍让,和谐相处,一定会形成共同的合力,一定会创造出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只要人人都付出你的爱,世界就会变如此的美好。本学期开学初,学校开展了扶贫帮困捐款活动。全校同学都伸手友爱之手,向贫困学生献爱心,纷纷拿出自已的零花钱、压岁钱来帮助别人,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本次扶贫帮困捐款活动共收到师生捐款5593元教师2601元、学生2983元其中一(1)班433.5元一(2)班310元一(3)270元一(4)315.5元一(5)275元一(6)班311元一(7)327元二(1)班273元二(2)292元二(3)班176元.捐款数较多的同学有初一(4)夏森林同学捐款50元,捐款20元以上同学有:初一(1)徐婷、曾领俐、袁凯成、初一(2)孙康萍、初一(3)王婷、初一(4)张锦云、姚冬兰初一(5)赵秋、初一(6)胡媛琦、初一(7)俞宝玉、初二(2)施叶、许婷,借此机会进行大会表扬。同时他们那种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乐于奉献良好精神风貌,值得大家来学习。
第三、构建和谐校园需要建立好的学风、教风和校风。一种团结奋进的班风和刻苦勤奋的学风能促使每个人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好的教风校风如春风化雨,不声不响地吸引每个学子奋勇向前、努力拼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教师应该主动关注“学困生”,本学期要开展“温馨课堂”活动,使每一堂课都融爱于教,以爱为本、爱人以真、爱人以德、以老师爱心来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把爱心无私地奉献给教育、奉献给学生。同时各个班级要开展“爱心帮教”活动,广大教师要做好扶贫帮困工作,做好“一帮一”师生结对活动,每位教师都要跟一位学习、生活上有困难学生结成帮教对子。使这些失管、失教、失爱的学生在心理上得到补偿,在思想上得到关心,在学习上得到帮助,在行为上得到开导,在生活上得到关爱。
第四、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此,全体同学应该做到:积极追求自我完善,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崇尚自尊自爱自强,将自我融于集体,以远大的理想召唤自己文明的行动;严格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开发区实验初中学生一日常规十四条》,自觉保持上课、就餐、就寝、集会、活动、运动、休息等各种秩序,要确位起做任何事、参加任何活动,都要有排队这样一种好习惯。本学期我们重点要加强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一开学我们要求在中午12:10、晚上5:15同学们自觉在教室里自习并静候值班老师到来,从一周来执行情况来看,表现良好,这是我们全体同学共同努力结果,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保持下去,形成这种良好的纪律习惯。平时下课在教室内外不追打吵闹,不怪叫起哄;按规定穿着校服,佩戴校徽团徽,不留奇特发型,不戴首饰,不穿高跟鞋,讲究礼貌,尊敬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不与老师和学校其他工作人员发生冲突;住宿学生要自觉遵守住宿规章制度,严禁熄灭后讲话、走动、做仿害别人休息的事。与同学之间团结互助,友好相处,发生矛盾时应该多反省自己的行为,多做自我批评,学会宽容他人,尊重、体贴、关心父母,主动照顾长辈,替家长分担责任;生活俭朴,不向父母提出超越家庭经济条件的要求,不乱花零化钱;爱护公物,爱惜公用设施,不攀折花草树木,不践踏草坪,全校师生都要使用普通话,倡导文明用语,自觉摈弃脏话粗话。一切从我们的生活行为和习惯做起,从自我做起,从细节做起,使自己成为有修养有文化现代文明人。
第五、要构建和谐校园,需树立起安全第一意识。为此,全体同学应该做到: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坚持科学锻炼,注意运动安全;遵守实验规程,严防实验事故发生;遵守用电制度,绝不私拉乱接;遵守集会纪律,进出集会场所不得推搡拥挤;妥善保管钱物,不拿别人一纸一笔;注意防火防盗防污染防事故,不燃烧垃圾,不在寝室燃点蜡烛,不将易燃易爆物品带入学校,不酗酒闹事,不聚众赌博,不从窗户抛撒物品,不翻爬围墙和栏杆,不私自离校或离家出走,等等。生命诚可贵,平安是福分,唯其如此,我们才能说保证了校园的和谐与安稳。
和谐的校园是我们的追求,建设和谐校园不是空喊口号,它要求我们广大师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使学校最终成为我们生活的家园、精神的乐园、成才的摇篮。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营造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的美好和谐校园吧!
『叁』 构建和谐社会应处理好哪三方面的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最终源泉。过去,我们把生产力定义为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简单地概括为征服与被征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忽视了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由于我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上存在误区,片面强调征服和改造自然,其后果是环境被污染、自然被破坏。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以牺牲环境、破坏自然为代价搞经济建设,无异于饮鸩止渴。只有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需求。
第二,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问题日益严重。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长远上看必将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要采取税收、保险、就业、教育、低保等有效措施,进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达到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同步运行的目的。
第三,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能够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社会经济效率提高,增进社会财富总量,进而使社会公平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但是,市场竞争也会拉大收入差距,甚至导致两极分化,破坏社会公平。我们提倡在遵守法律、公平竞争、正确处理义利关系的前提下,通过诚实守信、合法经营的方式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获得自身应得的利益,同时增加社会福利。我们一方面要靠和谐的竞争关系使社会财富快速增长,同时要坚持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原则,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收入差距进行调节。关注、扶持社会困难群众,促进公平与效率和谐统一。
第四,要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必需的农副产品、原材料、土地、劳动力和商品市场。没有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城市经济必然成为无本之木、无水之源。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的发展就谈不上实现小康社会。目前,城乡差距拉大,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严重制约着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实行“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农村经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面临的急迫任务。
第五,要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实施了倾斜性的区域发展政策,使沿海地区、东部地区通过享受政策的优惠获得了先发的优势。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这是必要的,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障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东中西包括东北地区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东部地区的持续、稳定发展离不开中西东北地区的发展,中西东北地区的发展也需要东部地区的支持。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同时,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们已经具备了缩小区域差距的条件。要在提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其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同时,加快西部大开发的步伐,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包括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人均收入的差距、不同地区社会成员享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方面的差距等,使各地区人民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
『肆』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事业成功、社会稳定、民族兴旺、国家繁荣的必要条件。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把促进人际和谐摆在重要位置。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从多方面着手。其中,应当特别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要坚持人格平等。人格平等是人际和谐的基础。人格平等,就是社会成员的人格和尊严都一视同仁地得到正义的护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享有包括生存权和发展权在内的各项权利。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树立人人平等的理念。对所有的人,包括当权者与无权者,有知识者与无知识者、身体健康者与残疾者,无论他们属于社会哪一阶层,哪一产业,都应当平等相待。做到不因地域原因受排挤、不因文化差异受歧视、不因经济贫困被冷漠,使人人都有着相对良好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会。
二、要倡导诚信友爱。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精神内核。如果说和谐的人际关系,要用道德与法律来维系,其中道德的核心便是诚与爱。古人把诚心与爱心称之为道德之心。诚信友爱不仅是和谐社会里做的准则,也是和谐社会做事的基本准则。没有诚心与爱心,就不可能建立稳定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实现人际和谐,就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友爱,积极营造有利于形成诚信友爱的社会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巩固和发展团结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
三、要协调利益关系。实现人际和谐,关键在于调节人际利益关系,公平地分配社会利益,使每个人都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共同分享社会进步成果。古往今来发生的一切社会动乱,皆是始于利益分配的不公平。因此,要注意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结构和各利益主体的收入差距,努力遏制贫富差距的扩大,避免因利益不均衡引发利益分化和冲突。
四、要化解内部矛盾。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和矛盾凸显期。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最主要、最普遍的是人民内部矛盾。保持社会动态中的人际和谐。就要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经验告诉我们,做好化解矛盾的工作,要坚持“宜疏不宜堵、宜散不宜聚、宜解不宜结、宜顺不宜激”的原则,做到区分性质、讲究策略、把握时机、冷静稳妥。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把矛盾化解在内部,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扩大和激化。
『伍』 如何构建平等,公平,和谐的师生关系
如何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时代发展、教育改革的必然。在教育过程中,如果师生关系处于一种民主、平等、信任、理解的状态,那么它所营造的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看,拥有交流能力、合作意识是学业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和谐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融洽的。它的核心是师生心理相容,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它的宗旨是本着学生自主性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发展。下面我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谈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鱼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是教育的灵魂,师爱是一种丰富多彩的精神现象,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凝聚成的一种高尚的教育情操。师爱具有神圣的品质,非凡的魅力,它犹如夏日里的徐徐凉风,冬日里的缕缕阳光,沙漠里的悠悠清泉,给学生以温情和希望。热爱学生主要是爱护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的心灵不受到摧残和伤害,教师和学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而学生的心灵又是极其娇嫩、脆弱和敏感的,尤其是自律性差的学生,我们更不能去伤害他。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与学生谈心,了解学生的生活,天气变冷时提醒学生添加衣服,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课外时间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及时给学生以关心、帮助、鼓励和启迪,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把爱公平地分给每个学生。这样学生就信任我,也就喜欢我所教的课程。正如魏书生所说:“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之间一样,你呼喊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我们真诚地对待学生,用信心和关爱去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不失时机地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学生成功了,我们的教育教学也就成功了。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师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是父母之爱与朋友之爱的结合,是人世间最崇高的感情留注:似春雨之润物,无偏无蔽;似阳光之播撒,均匀流布。师爱是“催化剂”,知识的传授借助它的力量会事半功倍,心灵的塑造借助它的感染会水到渠成。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有那颗与学生沟通的法宝——博爱之心,在教育教学中给每个学生以情意绵绵的爱,再加以各种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从而产生“神奇的教育力量”,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养护每个学生的心灵,与学生和谐相处,让每个学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尊重、信任学生
尊重和信任是沟通师生情感的桥梁。尊重学生比热爱学生更为重要,因为给学生以尊重,学生才能感受到师生的平等,才能感受到自尊的存在。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会高高在上,不会威胁或惩罚学生,他尊重学生胜过学生尊重他。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证每个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位置,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教师尊重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教师必须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要知道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和表达,要相信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改善自己的行为。因此,我在平时也很重视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从不压抑、束缚学生,而是唤醒和养护学生,在自己的心中时刻有每个学生的欢乐和苦恼,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经常与学生谈心,和学生一起感受和体验,以学生的眼光去看“学生的世界”,体验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期待和泄气时的心情,及时给学生以关心、帮助、鼓励和启迪,去感受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挫折、渴望,真正去体会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的需要、情感、态度和发展意向,及其发展过程中的自由创造和选择,以平等、宽容的态度积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情绪,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时刻注意师生交往的质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做学生的诤友,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能发展好的人”。这样学生对我就比较尊重和信赖,就会用勤奋学习来回答我对他们的关心与期待,从而营造出一种“平等、宽松,富于和谐、真诚、温馨”的教育教学氛围。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人,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与学生平等相处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学识、经验和抱负,但就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言,所有的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绝对权威的观念,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要知道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是要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当好学生的向导,做好学生的助手,成为学生真诚、无话不说的“朋友和知己”。
师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真诚地平等相待,知己知彼,相互尊重,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才能有效拉近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与学生和谐相处。
教师要创设平等、民主的课堂气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在平时我很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敞开交流。学生脑子里想什么,就让他讲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保证学生学习时充满乐趣。在课堂上,常常采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到被别人接受。并给学生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我尊重他的意见,而且相信他的能力。在这样热烈、愉快、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就会引发情感共鸣,师生的心理才能产生互动效应,呈现出师生的多向交往,师生交往的效率就会更高。
教师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教师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学生也会想方设法消除教师的尊严,这是师生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
三、欣赏、激励学生
学生总是期望被教师欣赏,一个关爱学生的教师应有一双慧眼,拨开云雾,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个学生的美,并不吝啬表扬。在教师的心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都应该是最好的,要让学生感到每付出一份劳动,便会有一份收获的快乐。
(1)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不足与缺陷;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档案中的阴影。教师应该是个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为精神财富。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我以积极的态度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退步,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学生,去赞赏学生的观点,赞赏学生的感情,赞赏学生的个性。常以欣赏的语气、相信学生能学好的神态、热情真挚的微笑、信任关爱的眼神、鼓励和支持的手势等,让学生感受到我对他们的真诚的爱。学生由此获得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并感悟到我不但是他们的恩师,而且还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更是他们成功的支持者。如我班学生郑某学习不认真,酷爱打篮球,家长怕影响学习一直不答应。我知道后,与他父母交流了意见与看法并协调他与父母的关系,最终达成共识,他父母鼓励发展他的兴趣爱好。让他学习与兴趣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同时约法三章:学习时间与发展兴趣的时间成正比;学习与业余爱好成正比;成绩与爱好要双丰收。在全校篮球比赛中,他表现出众,从此增强了他的自信心,认为我就是他的知音,在他对我产生“亲附”感后,我对他平时重新反复的错误进行反反复复的科学引导教育和细致入微的帮助,不断地关注、提醒和鼓励他,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总之,我们应尊重学生,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这正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去关心他人。当然,教师在对学生表示尊重、关爱、热情的同时,应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成绩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2)让学生体验成功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努力创设有利于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而成功的秘诀就是具备自信心。如果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会认为自己很笨,再努力也没用,于是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很可能会处于敌对状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创造条件激励学生,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是多层次的,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层次。我在练习设计时,对同一目标设计出难易不同的几组练习,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组练习。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再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学习结果,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管选择哪组题目,只要学生做正确,我就给予充分激励,满足学生学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目标。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这样就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情感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四、宽容学生
宽容是一种智慧,一种美德,又是一种教育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所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作为一名教师,以宽恕包容之心对待学生,不仅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给了学生反思自己行为的时间和悔改的余地,而且能表现出教师的宽大胸襟和巨大智慧,也必然会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戴。
宽容不是放任自流,也不是无能的表现,而是一种教育手段。宽容的核心是以加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为原则,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为目的。在日常工作中,宽容表现为“三不”,即“不责学生之小过,不揭学生之隐私,不念学生之旧错。”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尝试前进和不断纠错的过程,他们是一个在错误中学习成长的人群。学生偶有违纪、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学生犯错误时,教师切忌与学生计较,当自己的情绪激动时一定要克制,不要冲动,待情绪稳定时再处理,千万不要跟学生“过不去”,一味地训斥、责怪学生,这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充满怨恨,甚至明目张胆地与教师作对。不仅教育的目的难以达到,师生关系僵持,反而还容易使学生从教师身上学会了责怪,对学生德行的养成也极为不利,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宽容应以理解、尊重和信任学生为基础。教师宽容学生的过错,实际上是把一种信任、一种责任交给学生,而学生得到信任和责任,也会尽最大的努力去改正自己的过错,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如我班学生陈某,家在乡下,平时很少回家,星期天去他伯伯家,有一次他到伯母那里偷了200元钱,他要求我给他保密,我答应了他,让他保证这是最后一次,要求他以认真学习来回报我。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不断地督促、鼓励他,他真的变了,经常会问我作业,成绩进步很大,我常在班上表扬他,任课老师也问我陈某变化怎么大。所以只要我们敞开宽容的胸怀,宽容的魅力就会显现,也就无须费太多的口舌和周折,只要以人格的魅力就可以达到教育目的,并创造一种与学生和谐相处的谅解和宽容的心理气氛。当然,宽容并不是毫无原则地一味退让、忍耐,宽容的前提是对那些可以宽容的人和事。宽容的内心是爱,宽容不是去对付,而是以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去包容学生的过失,去化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教师以宽容之心对待学生,也会把这种智慧和美德潜移默化到学生身上,学生就能学会去宽恕别人,就会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道理,就会懂得宽容原来是消除怨恨、责怪和愤怒的良药,就能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融洽同学关系,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一种立足社会的基本能力。总之,宽容是一种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怀着一片爱心去鼓励、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更要怀着同样的爱心去批评、指正学生的缺点和过错,在批评时,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真挚之情,用教师那颗真诚的心去滋润学生千万颗心,营造轻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校园的永恒话题,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学生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让我们走进每个学生的心田,向学生的心灵播撒阳光,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心灵的呵护。让我们努力做一位学生信任、喜欢、尊敬的教师,和学生一起快乐地工作,快乐地学习,快乐地生活吧!
『陆』 怎样理解公平正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精神和本质特征;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离不开维护和保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现代意义上的公平与正义体现了四个重要规则:保证的规则、机会平等的规则、按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以及社会调剂的规则,具体解释如下:
(1)只有公平与正义才能确立起保证的规则,从而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只有公平与正义才能确立机会平等和按照贡献进行分配的规则,
(3)只有公平与正义才能确立社会调剂的规则,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
(4)只有公平与正义才能确立互惠互利的规则,从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公平正义的社会.在和谐社会中,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全体人民能够平等友爱、融洽相处,所有这些都是公平正义得到实现的标志.与此同时,公平正义又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只有致力于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获得坚实的基础,才能实现长久的、稳定的和谐.
『柒』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什么关系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的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介绍: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相互关系。民族关系是具有特定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它是一种在人们的交往联系中,不仅具有社会性, 而且具有民族性的社会关系, 本质上是涉及民族这个社会人们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这个社会利益群体的权力和利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性质决定的,是受时代发展和社会性质制约的,也是与当时要解决的民族问题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相联系着的。不同社会、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关系基本特征各有特点。
『捌』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和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一重要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深刻理解和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的美好追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马克思关于自由人联合体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表述,都是指未来高级的和谐社会的目标模式。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把马克思的科学论述逐步变成现实,它完全符合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推进伟大事业的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它完全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入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就必须努力实现人民群众期盼社会稳定、和谐的愿望。这样,我们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社会主义才能充满活力。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改革在广度上已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所有领域,在深度上已触及人们具体的经济利益,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上升到追求人文GDP、环保GDP,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统筹协调发展。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能够顺利发展,经济能够很快上一个新台阶,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为了避免可能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巩固改革发展的成果,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积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重构社会结构,完善社会组织,调整社会关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各阶层、各群体、各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社会形成合力,努力实现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身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检察机关担负着依法治国的重要职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须做出积极的努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工程中,检察机关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具体应当立足于检察职能,结合地方实际,积极主动地为构建和谐社会开展工作。
一、靠发检察建议促进和谐
实践证明,检察建议在预防犯罪,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开展检察建议,首先要注重合理性,要讲事实,摆道理,这样才易于被相关单位所接受;其次,要有针对性,要针对犯罪发生的具体成因,管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开展检察建议,要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第三要有可采性,建议的对策要便于操作,便于实行,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实际效果。
二、靠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维护和谐
构建和谐社会,没有良好的社会治安作依托,几乎是不可想像的。提高公民的安全感,当前情况,就是要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检察机关作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员单位,且负有法律的职能,所以更应承担更多的职责,更好地落实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要抓住“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措施不动摇,不但要强化“严打”力度,更要加强防范力度,配合相关部门严格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充分发挥督导、检查、协调的职责,把各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好,提高公民的安感度。
三、靠打击刑事犯罪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和谐
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是推进改革加快发展的前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检察机关应当有效发挥惩治犯罪、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严重暴力犯罪、黑恶性质犯罪,以突出的打击成效,彻底遏制严重刑事犯罪势头,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保障和谐的社会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增长。
四、靠预防职务犯罪惩治腐败现象发展和谐
官吏腐败历来是困扰社会的一大问题,也是影响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检察机关应当进一步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促进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开展,通过查办有影响、有震动的大案要案,取信于民。同时要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认真处理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清除腐败发生的根源,减少腐败发生的机会,从而创造廉洁的政务环境,增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五、靠强化法律监督实现公平正义创造和谐
公正是和谐社会的标尺。检察机关肩负着法律监督的神圣使命,维护法律公正实施是检察机关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围绕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突出问题,深入开展法律监督;充分行使立案监督、侦查监督、审判监督、刑罚执行监督四项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坚决纠正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裁判不公等突出问题;切实运用好民行监督职能,切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 易宪容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今年“两会”的主题,也是“两会”代表的共识及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三大任务之一。可以说,政府工作报告基本上是围绕着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在各个具体事项上展开。
现在要问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有人认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理想、一种社会的终极目标;也有人认为和谐社会是人气比较顺,心态平和,彼此交往谦让有礼、互敬互助。
对于前两种解释来说,比较大而化之,如果以此涵义,可能会让民众觉得到与现实相去太远,可望不可求,因此这样的理解是不符合中国和谐社会之本义的。对于后者,则比较具体实在,但没有办法用制度与规则来界定。
社会掠夺泛滥破坏和谐
在本文来看,和谐社会尽管有它的社会基础、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及经济基础,但这些基础归结到一点就是社会中的每一个人能否根据个人的约束条件,来尽个人的社会责任及分享个人应有的权利,同时,个人的努力能够通过社会公平公正的评价体系得到认可,不会受剥削与掠夺。
以个人应有的权利扩张为基础,以此就能够扩展到家庭和谐、组织和谐、社会和谐、国家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种多层次和谐不仅是有机的、动态的,而且是具体的、实在的,应该体现在每一个人现实的生活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衣住行的点点滴滴上。而只有每一个人的应有权利得到尊重与保护,才是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和谐社会之动力与源泉。
在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会有不和谐的现象存在?如在中国,为什么社会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会越来越严重,农村与城市的二元结构越来越扭曲,贫者居无片瓦富者豪宅遍布会越来越明显?为什么民众对房价的疯涨反应会如此之强烈?股市投资者会对股市的低迷大声呐喊?就在于中国现有的制度安排及法律规则出现某种程度的不公平。
正是由于制度规则的不公平,一方面不少民众应有的权利或是不能够真正分享,或是容易受到侵害与剥夺,另一方面又有人利用这种不公平大获其利,从而一部分人掠夺另一部分人,社会掠夺泛滥,和谐社会如何可能。
比如,中国的银行体系就是通过制度规则让整个社会大部分金融资源集中少数银行手中,然后行政机构又通过利率管制的方式来独享这些资源。在这里,通过利率管制,一方面国内银行以十分低的利率迫使全国民众的储蓄进入垄断性银行,另一方面银行又能够轻而易举地以高利差向企业与个人信贷。这种不合理的制度规则使广大民众的财富流向国内银行体系及少数企业与有权的个人,同时国内银行与获得银行贷款的人也轻易地获得高利润。
国内银行是这样,国内股市、房地产等市场都是如此。可以说,如果这样一些制度规则不能够改变,和谐社会是无法建立的。
还有,中国房地产业为什么在短短的时间内涌现许多富翁?为什么中国的富翁一半以上会是房地产商?为什么中国的房价会在短期内节节疯涨?这既有在征地中对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利益掠夺,也有对消费者的掠夺,对全国储蓄民众的掠夺。因为,中国房地产业以非市场化的方式,把房地产市场所需要的要素(土地、资金、劳动力等)成本让全国民众来承担,而让房地产的收益归少数人所有。这种对民众利益的侵害,可能是目前中国社会不和谐的最大的根源。
个人利益必须受到保护
那么,在目前的情况下,构建和谐社会如何可能?最关键的方面就是通过法律制度来确立民众的基本权利,通过法律制度规则来保证民众的基本权利不受掠夺。只有这样,民众才能够在现有的市场条件下力得其所,社会和谐就得以形成。
当然,个人基本权利得以确立与保护就得有一套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因为,在市场中,个人之间、个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组织与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及国家之间,各种利益矛盾与冲突不可避免。当这些利益发生冲突时,不仅需要个人有正当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也有接受这些诉求并在决策过程中表达的渠道。
在中国的社会中,为什么恶性事情经常发生?为什么民众不能够通过正式的渠道来争取个人利益?原因在于这种机制没有建立,或是机制不畅通。
总之,和谐社会的核心不是理想,而是民众基本权利的享有与保护,而这种享有与保护得由政府来提供相应的法律制度,有一套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这些都是中国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核心。没有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不能繁荣,没有和谐社会就不能长治久安。中国能否走向和谐社会,需要一点一点地来做。
·作者是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发展室主任
『玖』 如何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1.注重仪表
良好的形象既能给别人留下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能增强自己的信心。
(1)发型、整体形象
(2)面部的形象;
2.注重表情
表情是人体语言中最为丰富的部分,是内心情绪的反映。人们通过喜、怒、哀、乐等表情来表达内心的感情。在人际沟通方面,表情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心理学家总结出一个公式:
感情的表达=7%言语+38%语音+55%表情••优雅的表情,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表情是优雅风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表情的主要因素:一是目光;二是笑容。
3.以开放的心态,积极对待人际交往。
每个人内心都非常渴望得到朋友,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主动去和他人交流。我们生活中就常常出现这样的状况:两个人坐在一起,可以面对面交流,但是两个人都不愿意自己主动开口,宁可各自拿着手机给远方的人打电话。勇敢一点,大方地主动给别人打招呼,你一定能很快地赢得一大群朋友。比如你如果常常在寝室楼道里碰到某个陌生的同学,试着主动向对方点头微笑,你们一定会慢慢熟识起来。
4.积极为他人做些事情。
在别人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积极地为他人做些事情,非常能够增加他人对你的好感,从而与别人建立融洽的关系。假设一个突然下雨,你却找不到合适的人帮你送雨伞过来的场景,是不是很悲哀?
积极为他人做些事情吧,那么,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自然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帮助和支持你。
5.发扬合作精神。
现在很多同学都能认识到我们处在一个能力较量的社会,努力在各方面完善自己,这很好,但因为这样,有的同学就处处时时把周围的每一个人当作竞争对象,不愿与别人合作。这种做法是不对的。当今不仅是一个能力较量的社会,还是一个强调合作的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彼此之间的思维撞击,往往能产生新的思想火花。
我们很容易感受到,经常与他人交换思想,交流情感,真诚地互相帮助,不仅能够共享成功的喜悦,同时就与他人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
6.真诚地称赞别人。
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感受这份美好,然后真诚地给与别人赞美。这样,每个人都会乐意与你交往。“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言一句六月寒”。我曾经看过一本杂志,上面介绍一个周游世界的人,她并不懂得每个国家的所有语言,但每到一个国家,她都会提前学会用那个国家的语言说一些礼貌和赞赏别人的话,这样,她每到一个陌生的国家,都能交到很多朋友,度过愉快的时光。
7.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
很多同学在家里被父母迁就,逐渐变得很自我中心。凡事只考虑自己的感受,不懂得为他人着想。与他人交往,自己高兴时,就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时,就乱发脾气。有时候自己遇到烦心的事情,看到别人高高兴兴的,就埋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关心自己。我们应该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别人没有义务也不可能无时无刻都关注着你的感受。
我们要尽量悦纳别人,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想问题。比如在同学午睡时,尽量放轻动作,自己听音乐时戴上耳塞等等。
8.不要过于显示完美。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人,他们各方面都很不错,长得精神,人又聪明,有抱负,但是他们往往不能和别人友好地相处。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随机找到一群互不相识的人,让他们在一个房间里观察在另一个房间里发生的事情。在这个房间里,实验者安排了四个人做一些事情,其中一个人表现非常出色,几乎没有差错;第二个人表现同样出色,但是不小心把杯中的水洒了;第三个人表现平平,但是没有出状况;第四个人表现平平,又把杯中的水洒了。最后问这群人他们比较喜欢哪个人,结果是大多数人最喜欢第二个人,而对第四个人的评价最低。为什么呢?
希望能帮到你,
请采纳,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