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24-105镜头怎么设置无限远对焦用这个镜头拍摄星空可以么应该怎么设置我是新手,恳请大师们
镜头手动调节到无限远的标志上往往都是不精准的,你可以通过取景窗或者实时取景来手动对到无限远,白天的条件下也以选最远的地方自动对焦到那里,都会比你不看取景直接按照镜头距离窗上手动拧的要精准的多。
对于拍摄星空,24—105最大的f4光圈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相对来讲还是24—70f2.8的光圈要得心应手一些。
拍摄星空首先要选择高原星星突出一些的地方拍摄,同时要避免夜晚都市环境的光污染。远一直光圈够大的广角镜头直接光圈全开,比如f2.8的镜头,相机高感好的话直接提高感光度,开到3200或者6400,av档光圈最大直接拍摄,效果就会很明显。拍摄星空快门时间不要过长,否则会由于星归导致模糊。拍摄星空对器材的考验是很大的,f4的光圈很难清晰的捕捉一些不是很明显的星星。还有一点就是拍摄星空时不要无限选对焦,要通过实时取景把焦点对在近出大的星星上,后面不明显的星星被虚化一掉些不仅被拍的更大,还可以渲染的星空更加迷幻。
『贰』 无限远物镜是如何成像的和CCD之间的距离是怎么确定的或者说中间的透镜焦距如何计算
相机自设计之日起,它的成像平面(胶片相机的胶片位置、数码相机的CCD或CMOS位置)就是在一倍和两倍焦距之间。
非常符合凸透镜成像原理。自动焦距也是完成将像落在CCD或CMOS上,保证像是最清晰的。
『叁』 无限远怎对焦
这要用超焦距的概念了。。这个,要讲超焦距原理又得从“弥散圈”讲起,复杂了。
以下的摘录的:
1.什么是弥散圈
什么是弥散圈?简单地解释,不影响成像清晰度的最大模糊圈,就称为弥散圈。也就是说,某一个影像其实并不在焦点上,但是,你看不出来,因为没有超过你能分辨的临界。
数学中有“点”的概念,而影像中并没有点的概念,每个所谓点都有维度,尺寸并非无限小,那实际是一个弥散的圆圈。当圆圈小到一定程度,人的肉眼无法分辨,我们就叫它“点”了。这个临界值,就叫容许弥散圈。
如果相片上某一处模糊的点(其实是个圆)都小于容许弥散圈,我们说这一处的影像就是清晰的。反之,则越来越模糊。
2.弥散圈到多大,你分辨不出来?
人眼对于图像上的“圆”还是“点”如何区别的?直径大到何种程度,人眼会看成一个“圆”而不是一个“点”?这就是人眼辨识力的界线。辨识力是根据人的肉眼可以分辨出的视差角而定。太复杂的计算我也记不住,也没必要在这里讲,基本上可以这么说,直径小于100微米的物体,在一般距离下都会被人眼看成一个“锐利的点”。以往这个判断标准用在建立“景深表”。景深表在后面有,等下,我已经晕了。
当物点偏离调焦点不大远时,弥散圈足够小,仍然可以近似地看作一个点,从而保证了影像的清晰度,允许的最大的弥散圈称为容许弥散圈(Permissible circle of confusion ),容许弥散圈的直径与相机的画幅有关,一般常用的是,135相机(24 mm×36 mm)C=0.030mm,120相机(60 mm×60 mm)C=0.050mm,APS-C画幅(24.9×16.6mm)的相机C=0.019mm。如果你是APS-C画幅的相机,请记住这个数!
容许弥散圈还与冲洗照片尺寸和观察距离有关,一般说的135相机(24 mm×36 mm)C=0.030mm,是指画面放大为5x7(12.70mm×17.78 mm)英寸的照片,观察距离为250-300mm。
在焦平面的焦点前后各有一个容许弥散圈,这两个弥散圈之间的距离反映在成像的影像上就叫景深,它与焦平面前后的焦深对应存在,(见下图)即在被摄主体对焦点前后,其影像仍然有一段清晰范围的,就是景深。换言之,被摄体的前后纵深,呈现在底片面的影象清晰度,都在容许弥散圈的限定范围内。
景深随镜头的焦距、光圈值、拍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弥散圈的取值也会影响到景深的大小(这个在课上没法讲明白,请直接忽略),可以说,景深的大小是由弥散圈的取值来决定的。对于同一画幅的相机,设定的弥散圈值越大,景深就越大,景深增大的同时,超焦距就会相应地减少。
各家厂商通用的35mm底片使用的容许模糊圆直径大小为33微米,事实上也是求方便的结果。一般而言,在早期35mm底片的放大倍率都在3到4倍左右(即使今天最常见的10cm×15cm尺寸,即4×6,也是放大4倍),因此,在底片上直径为33微米的粒子放大4倍之后,就是132微米或0.13mm,大约等于0.1mm,和上述我们提到“锐利度的感受”时所指出的边界值相同。这是在1930年代所建立的一个标准,当初已经考虑到未来光学、底片技术的发展,以及几种不同底片片幅的放大倍率。此外,高倍率的幻灯机投射,观赏距离都比较远,因此人眼的辨识力的准则依然适用。
3.因为“容许弥散圈”的关系,即使一个点成了圆圈(不在焦点上)你也看不出来,因此才有了“景深”
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后景深在课上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赘述),傻瓜相机就利用了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了对焦的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并不能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你分辨不出来而已!
重复:如果相片上某一处模糊的点(其实是个圆)都小于弥散圈,我们说这一处的影像就是清晰的。反之,则越来越模糊。
但是,这有别于陷阱对焦法。陷阱对焦法可能是用大光圈和长焦距,不可能有超焦距那么大的景深,通常用于拍人;而超焦距对焦法通常是小光圈和短焦距,主要用于拍风景和大场面。
4.什么是超焦距
见上图:超焦距是“超焦点距离”的简称,是指当镜头聚焦在无穷远时,从镜头中心至景深近界(即景深范围离相机最近的边界)的距离。请注意,超焦距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段距离!
而当聚焦在超焦距的端点A上时,景深便扩大为1/2超焦距至无穷远∞。可以看出,当聚焦在超焦距点A时,景深为A’B段,比聚焦在无穷远时的景深AB段,增加了1/2超焦距(即A’A),从而得到景深的最大化。
5.超焦距的计算公式
H:超焦距(超焦点距离) F:镜头焦距 f:光圈系数 c:弥散圈。
例如使用Canon 450D 搭载 Canon EF-S 18-55mm f3.5-5.6镜头,焦距设定24cm,光圈11,这时的超焦距是H=(24×24)÷(11×0.019)=2756(mm)≈2.8(m),在2.8m处对焦,可以得到1.4m到无穷远的景深。
晕了吧?我也一样晕,因为我数学很差!学摄影,不用这么复杂吧?
查表吧!下图中的超焦距对照表,就是利用超焦距计算公式得来的。
还嫌复杂,那就只有靠经验了!
===========上面说的是原理,嫌复杂的请直接跳过============
6.懒得计算和查表!该如何做?告诉你老记的经验吧。
查表或计算公式,在风景、人像、静物等静态摄影中还能应付,可万一遇到街头速写抓拍运动物体,精彩可能转瞬即逝,那么该怎么办呢?其实只要预先设置好对焦距离就可以用超焦距进行快速的免对焦拍摄。这跟陷阱对焦法的原理是一致的,无非是叫法不同而已。但陷阱对焦法可能景深不会那么大。
1.如果光线条件允许你使用小光圈,那么,尽量小光圈,利用超焦距聚焦更可省去拍摄时的聚焦,从而有利于捕捉精彩的瞬间形象。这也是记者常干的事儿。
2.把相机设置为TV模式,选择较大的ISO,预先对焦在∞,转回对焦环,使前景深尽量增大,到∞开始变模糊时停止转动对焦环,这样的预先设置足可以应付几乎所有的突发事件的拍摄。
『肆』 富士相机怎么设置无限远对焦
所谓“无限远对焦”,在有些人的理解当中,就是对着距离无限远的那个景物进行对焦。
但实际上,任何景物都是有距离的,不可能“无限远”。……因此,所谓的“无限远对焦”,其实还是对着有限距离内的景物进行对焦。
说到这里,就要提及某些带测距窗的镜头当中的那个∞标记了……
对于带有测距窗的镜头来说,测距窗里有一个∞标记,它的含义就是“无穷远”。……很多人认为将对焦距离选定到这个状态就是无限远对焦,这样的理解其实并不正确。……验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如果真的将对焦距离设定到这个∞处,拍出来的照片可能是模糊的……
因此,所谓的“无限远对焦”其实是“有限远对焦”……只不过,对焦点所对应的那个景物距离确实非常远……
事实上,当我们对着以下几种景物对焦的时候,就可以认为是在无限远对焦了……
1,对着月亮对焦。
2,对着星星对焦。
3,对着远山对焦。
4,对着远处的云彩对焦。
5,对着远处的建筑对焦。
6,对着远处的树木对焦。
以上几种情况,都可以认为是在进行“无限远对焦”。
具体实现无限远对焦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自动对焦来实现无限远对焦。
当相机配置的镜头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时候,就可以利用这个功能实现无限远对焦了。
具体来说,我们只要把对焦点移动到需要对焦的远处景物上,半按快门,即可完成对焦。
利用这种对焦功能,我们可以轻松地完成对着远处的树木、远山、建筑、云彩甚至月亮完成对焦。……这时候的对焦状态,就是所谓的“无限远对焦”。
2,利用手动对焦来实现无限远对焦。
如果相机配置的镜头不支持自动对焦功能,或者所拍摄的景物无法使用自动对焦功能,就需要使用手动对焦来拍摄了。
这时候对着无限远对焦,就不是看着测距窗,将对焦距离调整到∞那么简单了……
这时候要想清晰对焦,有两种方法:
1,手动调整对焦环,直到被拍摄景物清晰。
比如拍星空,就需要通过手动调整对焦环,同时观察取景器当中的画面。……直到取景器当中看到星星的清晰的像,才算对焦成功。
2,手动调整对焦环,直到距离相仿的景物清晰。
比如我们想拍烟花,可以对着距离大致相仿的建筑物等景物对焦,当那些景物对焦准确时,烟花绽放时,正好处在景深范围内,就能够清晰成像了。
以上几种方法,就是相机设置无限远对焦的具体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所拍摄的景物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设定。
『伍』 如何将焦距放到“无限远”
当你照远处的物体时(比如10米以外,由于镜头不同有所不同),这时相机的焦距就在无限远处,再很大范围内都可以把物体照的很清晰。所有镜头都只有能照到的最近距离(比如微距3MM,就说明可照到的最近距离是3MM),没有最远距离,所有的相机都可以把焦距调整到无限远。手动相机的无限远处用一个无限循环的符号来表示每当你要拍摄远处的景色,甚至人像时,可以把焦距调整到无限远处。如果镜头上没有视距窗的话,可以使用手动对焦模式,手动转到无限远的对焦距离。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入射时从透镜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具有短焦距的光学系统比长焦距的光学系统有更佳聚集光的能力。简单的说焦距是焦点到面镜的中心点之间的距离。
『陆』 光的衍射实验如何实现无限远
波在穿过狭缝、小孔或圆盘之类的障碍物后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弯散传播。假设将一个障碍物置放在光源和观察屏之间,则会有光亮区域与阴晦区域出现于观察屏,而且这些区域的边界并不锐利,是一种明暗相间的复杂图样。这现象称为衍射,当波在其传播路径上遇到障碍物时,都有可能发生这种现象。除此之外,当光波穿过折射率不均匀的介质时,或当声波穿过声阻抗(acoustic impedance)不均匀的介质时,也会发生类似的效应。在一定条件下,不仅水波、光波能够产生肉眼可见的衍射现象,其他类型的电磁波(例如X射线和无线电波等)也能够发生衍射。由于原子尺度的实际物体具有类似波的性质,它们也会表现出衍射现象,可以通过量子力学进行研究其性质。
在适当情况下,任何波都具有衍射的固有性质。然而,不同情况中波发生衍射的程度有所不同。如果障碍物具有多个密集分布的孔隙,就会造成较为复杂的衍射强度分布图样。这是因为波的不同部分以不同的路径传播到观察者的位置,发生波叠加而形成的现象。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柒』 怎样把焦距拉到无限远
把焦距拉到无限远的操作步骤:
1、确保相机/镜头是在「自动对焦」(AF);
2、向着远处的景物或发光物(如远山、月亮等)半按快门自动对焦;
3、听到自动对焦的响声便知道镜头已经对焦到无限远;
4、此时立即把相机或镜头转到「手动对焦」(MF),并避免触碰到镜头上的对焦环 (如有),这样镜头便会一直锁定在「无限远」对焦了;
把焦距拉到无限远的原理:
学过光学的都知道,远处的物体会在凸透镜的另一边焦点处形成一个倒立的、缩小的实像。
而相机的拍摄,会在成像焦平面的前面和后面之间形成一个称之为景深的区域,也就是成像清晰度可以接受的范围。
通常,将相机对准20米开外的物体对焦,所形成的照片景深,可能是从距离相机15米开始,一直延伸到无限远处。
当相机使用的镜头固定时,照片的景深就与光圈大小有关,光圈越小,景深范围就越大。
『捌』 怎样让一面镜子的成像在一个平面内实现无限延伸
这个现象叫做同光反射现象,理论上来讲应该是无限多个,但是实际你看到的一定是有限多个。
原因如下:我们知道成像的原理同光反射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你可以想象一束光在两面镜子中间射向其中一面镜子会有什么结果呢,(1)如果光线跟镜面垂直,那么这束光就永远停留在两面镜子之间出不去;(2)如果光线跟镜面不垂直,那么经过有限多次的反射之后它总是要越出两个镜面的。
举个例子,你在地板上倒水,越倒水覆盖的面积越大,一直倒下去是不是就无限延伸了啊?
一个平面的矩形放在平面上,你想让它有多大,就有多大,这就是平面的无限延伸。
『玖』 如何制造出一个无穷远的物体
把一个小物体放到一个凸透镜的焦平面上,然后你在凸透镜另一侧的焦平面的后面观察这个物体,就会发现这个物体被放到了无穷远处(物体上的每一点发出的光通过凸透镜后变成了平行光,相当于物体放到了无穷远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