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结合罗家伦 《生命的意义》谈人生观
读了罗家伦大师写的《生命的意义》以后,感触颇多。他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在能认识和创造生命的价值,论及到宇宙间生命的产生到消亡,重在强调生命的积极一面,即:人要有所为,积极入世。然而,我觉得他的论述不全面。比喻说:古往今来,很多人选择“无我、忘我”之境,从生命实体的追求到从生命实际中释放出来,融情与自然,融情于思想之境界,有种佛家之超然之境。更多的来说,好多人对生命的意义从来都没有想过,对生命本源的思考,只是文人墨客的事。思想层次越高的人,才会想这些问题。我认为好多对生命意义的探索,比如哲学、伦理学、佛学、人文学多涉及到这方面的问题。个人的悟性和修养不同,当然对生活的认识就不同,从而人生观、价值观就完全不同。从实体中来看,就是对人做事的方式和理性认识不一样。
流星划破天际,与岁月的长河承接递进。 看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掬一捧清水,品味生命漫溯;拾一粒卵石,抚触时间的脉络。一叶卷知天下秋,寒鸦一渡冰雪舞。
感悟生命不由从连绵上浮起,从一脉一络中渗出,隐于细微。生命的长河倒映出红花绿叶飘零积雪,变迁就着畔边丝丝色泽渐渐地前行,直至荡出星星点点涟漪,吞没视线。大江东去,璀璨的生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激荡着颗颗璀璨的珍珠。
当你明白人们活着的信念,多半是为了得到赞美,获得更多人的承认;当你发现你所承担的角色有高低之分时,你要快乐、勇敢、自珍,不要因为职业的低微而轻放自己,不要因为些微的不如意而自卑自弃,更不要因生活中出现的某种小插曲而暗淡生命。
你要怀有健康而珍惜的目光善待自己的生命,你应该用自己的热情去维护、浇灌自己的生命之花。你的信念首先要告慰自己,不要因生活中小小的不如意而私下扭曲生命的辉煌,更不能轻言放弃生命的脉搏。
生命不是苦中醇蜜,烦中取乐,不是看花绣花,不能雾中看花,游戏生命;生命是由铁到钢的锻造过程,生命是走向人生辉煌的风帆;生命需要道路如高天,智者如流云。
生命犹如过往云烟,是短暂的,也是美好的,就象一样东西走红一样,红极而白,不被看好,但红过了一段时间,又被看好。生命就是这样,当你有了,你就没有了。
在你留意生命、珍惜生命的旅程中,你会发现,当生命被生活推向极致时,往往会展现出一些从容之美,临乱世而不惊,处方舟而不躁,喜迎阴晴圆缺,笑傲风霜雨雪;你就会更明白,只有抱着一颗常人的平常之心,去看待生命,去珍惜生命,生命才会更有意义。
生命是美好的,当一个生命依恋另一个生命时,相依为命,结伴而行,会感觉到世界真的很美好,天空是那么的蓝,大地是那么的纯洁;会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自己曾经是多么孤独的漂流者,才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需要珍惜和感激,才会感到生命是那么的珍贵。
有时候觉得生命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需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都需要调整步伐,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看看生命路上的那一串串自己的脚印,与他人一比,或许弯得人心颤,浅得人心酸,或许会迷惘,或许会生出丝丝的愁怅。
生命需要用真心演绎,需要尽全力走好每一步,需要用心呵斥,那生命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每朵花都有其独特的色彩,每颗星都有其光芒的璀灿,每缕清风都会送来凉爽,每滴甘露都会滋润原野,都会留下不朽的诗篇。
生命是一个旅程,如果能够乘兴而行,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都是幸福而饶有风味的。
如果能够体会乘兴而行是一种奔放的生活情趣,那么尽兴而归即体现了果敢、利落、勇于放弃的生活态度,蕴着处世济身的大智慧。
生命是短暂的、无常的,没有一个人敢保证自己能够活到明天,所以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珍惜,学会充分利用生命的价值。
如果有一天,清晨起来,你突然想到泰山顶上看日出,沿着石阶走了很多层,清脆的鸟鸣和清新的空气已足以让你惬意万分,那么,你尽可以将你的脚步打住。站在山腰看日出一点也不逊色,展现在你眼前的未尝不会是一道绝美的风景。你没有必要将自己搞得太累,太牵强,你要做的是唱着歌下来,悠然地走好下山的路。
我们是生命的过客,辽远的天空留不下飞过的迹痕,带走的不过是些微的记忆。当我们停留在生命的指针重合的那一瞬,这些微的记忆将带我们回到降生的瞬间,夕阳的迷雾仍在搂抱着眷恋。
生命会前行在历史的脉络上,沿途拾起一枝一叶,留待回忆,世界的存在会清晰而具体;生命会走进时间的大门,让夕阳给出记忆的钥匙。那捆记忆的柴火那么静静地躺在地上,等生命去抽取沿途拾来的枝枝叶叶,在夕阳的指尖静静回忆。
追寻你的梦想,去你想去的地方,做一个你想做的人,因为生命只有一次,亦只得一次机会去做你所想做的事。
感受生命,珍爱生命,生命之花盛放出永不凋谢的花朵!
❷ 联系罗家伦<知识的责任>读读大学生的责任.300字大神们帮帮忙
几乎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不同的知识分子的标准形象,因此对知识分子的定义也多种多样。然而在这些定义中有一种被较为广泛承认的知识分子特征就是,知识分子首先具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甚至是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的专业知识是知识分子赖以发言的底蕴和基础。知识分子的责任乃至使命缘自他的专业基础,正如哈维尔所说:“知识分子是这样一个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研究、阅读、教授、写作、出版、向公民发表演说。通常——尽管并非永远——这使他们更能够接受较为普遍的问题;通常——尽管并非永远——这导致他们对世界事态和世界前途抱有更广阔的责任感。”知识分子所首先必须践行的是职责,责任感、使命感缘于职责。 中国进入现代转型之后,对知识分子而言,最大的角色转变在于边缘化。知识分子从权力中心退出,由庙堂、衙门而转栖于学院、报社等文化组织,其操作权力也相应的由政治权力转化为话语权力。知识分子角色转换刚刚开始,在新型知识分子身上就迸发出一股刚毅的精神和不屈的勇气。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为标志,新兴的现代知识分子在时代舞台上以他们的道德使命感与历史良知表现出他们作为社会的良心的存在。“五四”是一个“没有学者的时代”(林贤治语),几乎所有的学者都成了思想者,都把自己的知识视为改造国民性,颠覆或者发扬传统文化,挽救民族危亡的真理。他们的职业没有“根”,今天是大学教授,明天是报刊编辑,今天在北京鼓呼,明天在上海呐喊,他们是广场上的演说家、鼓动者,而他们发言的内容,往往逸出自己的专业之外,成为反抗专制统治与社会恶习,维护社会良知的发言,并且他们为了自由发言,不惜付出受打击,遭迫害,甚至坐监狱的巨大代价,但是他们始终大义凛然,一往无前!他们所践履的不止是知识分子的职责,更是知识分子的使命——历史交付给他们那一代的使命:反思,启蒙,抗议。这样的精神足以垂范万世。 什么是知识分子的使命?知识分子的使命在于自觉成为社会的良心,以理性与良知为原则向公众直陈自己的观点和见解,这种陈述超乎本阶级、集团利益,具有普适价值,并且当自己的意见与社会主流、权势相左时,不惮于与主流、权势相对抗。知识分子使命的践履,表现在左拉们愤怒的“我控诉”,表现为十二月党贵族的抗争,表现为列夫·托尔斯泰为受屈的农民向沙皇的申辩,表现为高尔基的“不合时宜的思想”,表现为鲁迅的“绝望的反抗”,表现为顾准的“拆下肋骨当火把”。上海的租界,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监狱里的铁枷脚镣,往往是知识分子承担历史使命所面临的代价——特别是在非常态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往往只有极少的一部分知识分子选择言说,选择承担。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家如凤毛麟角,批量生产的是拖着脑后的辫子穷经皓首于故纸堆之中的“学术大师”。而且,一旦一切被体制化之后,文化人的精神也会被体制化,以萨义德所要求的知识分子形象——做流亡者、边缘人,以“五四”启蒙思想家的勇气来观照当下状况,总让人有一种委琐感。精神是极易溃亡的,特别是在缺乏信仰,又遭遇压力的时候。正因如此才不得不一次次的谈使命,谈精神以自我拯救。但在一个精神委琐的时代谈精神谈使命,便更显得对比强烈,陈义愈高,讽刺愈烈。正是鉴于此肖雪慧老师写了一篇《不谈使命谈职责》讲职责问题。在我看来,既要谈职责,也要论使命,使命感出于道德责任感,因为一个社会里知识分子没有以自己的学识与良知去充当社会良心的角色,便无法指望有其他阶层的人们能够承担这种角色,而且知识分子的职业特征也决定只有他有能力承担这一角色。职责缘于职业基础,是使命的下限,是职业道德。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知识分子的职责与责任是言说,并且说真话。 肖雪慧老师在《不谈使命谈职责》中说:“知识分子,特别是其中的学者们所从事的工作及其职责所在,可以用康德所说的‘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来概括。”“说知识分子承担着那些份内职责,诚然因为知识分子一般来说受过系统的思维训练,但更因为知识分子专门从事精神文化领域内的工作,这个事实要求知识分子对时代的精神状况负有较大的责任,而这个责任要通过在运用理性的前提下说真话来实现。”在一个前启蒙或正在启蒙的社会,“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实际上是创造一个民间公共空间并且不断拓展这一空间的唯一途径。康德在《回答这个问题:什么是启蒙运动》一文中把启蒙与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联系在一起:“启蒙运动除了自由而外并不需要任何别的东西,而且还确乎是一切可称之为自由的东西中最无害的东西,那就是在一切事情上都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这里的“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就是指言论自由。他接着说:“我所理解的对自己理性的公开运用,则是任何人作为学者在全部听众面前所能做的那种运用。”也就是说,理性的公开运用主要表现为在公共空间向社会发言。康德以牧师的责任为例,说:“一个牧师也有义务按照他所服务的那个教会的教义向他的教义问答班上的学生们和他的公众们作报告,因为他是根据这一条件才被批准的。但是作为一个学者,他却有充分的自由,甚至于有责任,把他经过深思熟虑有关那种教义的缺点的全部善意的意见以及关于更好地组织宗教团体和教会团体的建议传达给公众。”这一例子完整地点明了学者的职责与责任。作为牧师,按照教义宣传乃是他的职责,而他之所以负有提“意见”、“建议”的责任,乃是由于他的牧师身份使他比其他人更熟悉教义的缺点与宗教教会团体的组织。提“意见”、“建议”是在公共空间发言,这时牧师是以有机知识分子的身份出现的。如果没有牧师在这一领域发言,便没有更适合的人来提出了。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知识分子的责任:知识分子的责任便在于立足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对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提出自己独立的意见和建议,公开运用自己的理性,以自己的独立、自由的声音去争取与占领言论的公共空间。——在一个非常态的社会,这同样需要精神与勇气。公共空间是学者的言论阵地,也是社会的民主空间。公共空间越宽阔,学术讨论就越自由,创造一个自由平等的世界的可能性就越大。任何一个领域如果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特别是公共知识分子的阐释、整合、梳理,要么就出于混沌状态无法被理性地认识,要么就被利用,政治霸权垄断话语空间。牧师比别人更熟悉教义与宗教团体组织,所以作为一个学者的时候他有责任去取得对由于职业而熟悉的这一领域的阐释权与批评权。其他的职业者也一样。对一个历史研究者而言,他的职责在于本着自己的道德原则与学术水准研究历史,并提出他的独立的见解。同时,他有责任在现实中对现实问题发言。他既然被允许从事这一领域的研究,占有相关的资料、研究空间,他便有责任把他的成果公诸于众。如果他屈从于某种压力,或者为了权势、利禄把自己不相信的东西告诉世人,那他就是失职的,他违反的不止是作为学者的职业道德,而且是作为一个人的基本道德。 在当代史上,文人在一代代地渎职。上一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在中国几乎找不到知识分子,找不到常识。一个个政治运动的围剿彻底摧毁了文人们的责任意识,屈从于政治压力而沉默是无奈的,也无可谴责,但一旦有意配合政治压力——不管是出于恐惧还是可耻的自愿——而对同伴、同事投井下石,以学术、知识向统治者抛媚眼献殷勤乞求进阶保位,那便意味着个人道德的沦丧,如果文人集体如此表演,就是一个时代道德底线的集体全线崩溃。1971年郭沫若为了迎合当时最高领袖毛泽东的口味,特地写出一本《李白与杜甫》,用“阶级分析法”把杜甫极端丑化。杜甫诗中极富人道主义精神与悲悯情怀的诗句“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居然被郭沫若解释为他是“为还没有功名富贵的或者有功名无富贵的读书人打算”,与“民”无关,以此证明杜甫“是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统治阶级的立场,而为地主阶级、统治阶级服务的”的一个证据。今天,一个稍有基本的古典文学知识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样的解释法实在牵强得太过出格。作为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应该不至于没有史识到这样的田地,唯一的解释就是这样的任意诠释是有特定读者、特定目的的。对那个举世癫狂的年代,巴金老人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写了一本“说真话的书”,陈述了简单不过的常识,但在常识匮乏的社会里,常识本身就是一种可贵的思想。一本说真话的书,便可在那一时期的中国以一根刚劲的脊梁,撑起一片阴霾扫尽的天空。毕竟是“五四”过来的人,巴金比大多数文人多出了一股精神,一种备受摧残但依旧挺立的知识分子的责任感,一种向历史、后代负责的道德良知。 现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特征,是分科的精致化。直至现在,新的学科还在不断兴起之中。各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已经基本覆盖了整个现象世界。一些新兴现象、潮流也不断被各门学科以其独特的角度切入研究,得到专业化的梳理、评价与认识。每一学科的知识分子,都有责任立足专业,以专业角度切入对社会事务公开发言。诚能如此,则言论状况庶几可矣,但是目前明显做得远远不够。在这个矮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向往英雄,向往左拉、列夫·托尔斯泰、鲁迅、顾准们,并且跟着他们的脚步向前走去。
❸ 罗家伦的人物介绍
罗家伦(1897~1969),现代教育家。字志希,浙江绍兴人。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与傅斯年等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杂志,积极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1920年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1928年,出任清华学校首任校长。任上治校有方,颇见成效。1932年8月起,任中央大学校长。时中央大学正处于数易校长、余波未平的动荡状态。他到任之初,即以明晰的教育理念提出“六字”治校方针(安定、充实、发展)与“四字”学风(诚、朴、雄、伟),并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作为中央大学的使命,为学校的恢复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此后,他广揽名师,优化学科,兴建校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在他的主持下,中央大学走出了阴影,迎来了建校史上辉煌鼎盛的黄金时代。他具有超前的发展眼光,曾提出在南郊石子岗一带兴建中央大学新校区,力图建设一个能容纳5000~10000人的学术之都。正当他要将这一蓝图付诸实施之际,抗日战争爆发,计划被迫搁置。之后,他又力排众议,将中央大学西迁重庆。他在艰苦的条件下继续执著地谋求学校的发展,中央大学成为全国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以致在抗日战争初期的统一招生中,把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的考生,曾占当时全国报考人数的2/3。1941年,罗家伦辞去中央大学校长一职,从此离开教育界,担任一些闲职。抗日战争胜利后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1950年赴中国台湾,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主要著述有《新人生观》、《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等。
❹ 中国二十年代文学社团介绍,包括时间,成立地点,代表人物,宗旨,机关刊物等
帮LZ找了点资料。
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较大的一个文学社团,它于1923年成立于北京,是五四以来最大的以探索新诗理论与新诗创作为主的文学社团。该社活动在1927年春迁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前期他们把《晨报副刊》作为阵地,后期创办《新月》月刊(1928.3.10),《诗刊》周刊(1931年)。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http://ke..com/view/192317.htm?func=retitle
创造社
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中旬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创造社前期主办的刊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中华新报》副刊)、《洪水》半月刊;后期的刊物主要有《创造月刊》、《文化批判》、《流沙》半月刊、《思想》月刊、《新思潮》月刊等。除文学外,后期创造社刊物更注意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宣传。创造社成立后即编辑和出版创造 创造社社丛书,出版的主要是该社成员的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理论及译作,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共出版60余种。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
http://ke..com/view/131955.htm?func=retitle
文学研究会
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影响和贡献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于1921年1月4日在北京中山公园来今雨轩成立,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郭绍虞、朱希祖、瞿世瑛、蒋百里、孙伏园、耿济之、王统照、叶绍钧、许地山等十二人发起,会员先后有170多人。其宗旨是“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沈雁冰接编的《小说月报》内容经过了全面革新成为其代用机关刊物。后又相继创办了《文学旬刊》(先后改名《文学》周刊、《文学周报》)及《诗》、《戏剧》月刊等刊物。其总部后来迁至上海,并在北京、广州、宁波等地设立分会。“五卅”以后该会活动减少,1932年“一二八”事件发生,《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散。
http://ke..com/view/136124.htm?func=retitle
太阳社
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主要成员有林伯修(杜国庠)、夏衍、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王艺钟、童长荣等。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太阳社先后编辑与出版了《太阳月刊》 、 《时代文艺》 、 《新流月报》 、《拓荒者》、《海风周报》等刊物,以及“太阳小丛书”(“太阳社丛书”)等,在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文化“围剿,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以《太阳月刊》(1928年1月创刊,同年7月停刊,共出版7期)影响最大,与创造社的《文化批判》一起,成为提倡革命文学的主要刊物。另外,《拓荒者》,也以其刊载的大量革命文学作品和不少倡导无产阶级文学的论文、译文,及关于文艺大众化讨论的文章而在社会上有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太阳社在理论和创作上曾带有过激的偏向。
http://ke..com/view/106559.htm?func=retitle
❺ 学问和智慧阅读答案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
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定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
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❻ 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进一步的升华是什么呢
创造而不占有,成功而不自居,创造以及成功这还是属于世俗层面的。
进一步的升华就是精神领袖的层面,在精神领袖的层面,已经没有了成功这个概念,创造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今后就是方向的指引者。
❼ 王力宏是建党伟业的演员吗
是。
王力宏在《建党伟业》饰演北大学生罗家伦,蔡元培的学生。罗家伦在北大上学期间当选为北京学生界代表,到上海参加全国学联成立大会,支持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中,亲笔起草了印刷传单中的白话宣言并在《每周评论》上第一次提出“五四运动”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王力宏在谈及角色时说,“罗家伦是热血青年,我本人也很热血,喜欢音乐、喜欢电影,有极大的热情,愿意去尝试。”在片场,同样在国外长大的吴彦祖与王力宏两人趁机拉起家常,相聊甚欢。
评价:
影片较好地完成了对于建党历史、特别是对于建党历史背景的展现,使建党的展现有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影片交代很清晰,而且简明扼要。
《建党伟业》在尊重历史方面做得很不错,有几场戏给人印象颇深,比如新文化运动,通过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罗家伦等人在北大的一场辩论,展现出当时思想的活跃和开放,并不刻意丑化辜鸿铭和胡适。
❽ 史上名人有谁
清华校长(1931-1948)梅贻崎. 他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谓有大师之谓也。在如今的高教界被广泛引用.来批判中国90年代的教育改革的失败. 张伯苓 1919-1948年任南开大学校长 是我国著名的爱国教育家。他在青年时期,目睹清政府腐败无能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欺凌,立志兴办教育,用爱国精神和科学知识教育青年,以达到抵御外侮,振兴中华的目的。他在将近半个世纪的岁月里,历尽艰辛,刻苦奋斗,颠扑躅蹶,矢志不渝。他从传授“新学”的家馆开始,一步一步办起了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为国家培育了众多杰出的人才。 http://www.eelove.cn/moles/m/list.intro.php?id=1zbl2zsc3187641951 蒋梦麟 20世纪二十三年代任北京大学校长 他指出:中国的教育,是牧民政治的教育;要改为平民主义教育,必须从三个方面去努力:第一,要“养成独立不移之精神”,改变过去那种萎靡不振、依赖成性的恶习。第二,要“养成健全之人格”,改变以往“好学者读书,读书愈多,而身体愈弱”的传统。第三,要“养成精确明晰之思考力”,改变平时“凡遇一事,或出于武断,或奴于成见,或出于感情”的毛病和喜欢用“差不多”来判断事物的习惯. 在北京大学的历任校长中,蒋梦麟是在职时间较长的一个。关于他的贡献,傅斯年曾有这样的评断:蒋梦麟的人格魅力不如蔡元培,学问不如胡适,但办事却比他们高明。 罗家伦,1928-1930年任清华大学校长;三四十年代任中央大学校长 1928年9月18日,罗家伦就任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发表题为“学术 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他对清华的设计是,“我们的发展,应 先以文理为中心,再把文理的成就,滋长其他的部门。”在就职演说 中,他还说:“我想不出理由,清华的师资设备,不能嘉惠于女生。 我更不愿意看见清华的大门,劈面对女生关了!”清华大学在罗家伦 手里终于实现了男女同校。 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为了提 高清华的教授水准,他采取了重发聘书的措施。1928年10月29日送出 教授聘书18份,为期一年。原来学校有55名教授,这就等于解聘了 37人。与此同时,他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如历史学家 蒋廷黻,政治学家张奚若、萧公权,哲学史家冯友兰、化学家张子高 等等,多达几十人。这些人的到校,大大增强了本校教授阵容。十多 年后,罗家伦在贵阳清华同学会的演讲中提到这一点时还特别得意, 他说;“我心里最满意的乃是我手上组织成功的教学集团”。 http://www.gmw.cn/content/2004-05/12/content_23117.htm 任鸿隽,1935-1937年任四川大学校长 语录: 大学者,智识之府也。 大学生四年毕业,并非教育的终了。乃是教育的开始. http://www.cnbooks.com.cn/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8110 胡先骕,1940-1943年任中正大学校长 这位今天已被许多人遗忘的教授,当年在学界的声望可是如雷贯耳。几段记录他的文字可以佐证。 比如,在任中正大学校长时,他给学生讲课时狂话连篇:“我是国际国内都有名的科学家,我的名字早已在历史上注定了。诸生今天能够听到我的讲演,这是你们莫大的荣幸1 此时,留着新潮短发、一袭白色长衫的胡先骕,已经创立了中国大学第一个生物系及第一个生物研究所。理所当然,他被称为国内生物学界宗师级人物。 然而,让众人始料不及的是,几十年后,在一份个人检讨里,他竟然这样总结道:“我有自高自大的个人英雄主义,我的各项的成就使我有‘赢得生前身后名’之感。我……看不见群众,一切唯我独尊,有浓厚的宗派主义。” 这是中国科学院植物所1952年召开的批判会上,他给自己扣的帽子。这时的胡先骕,名字被排除在“学部委员”之外,也就是说,连个院士都不是。评职称时,他的许多学生都评上一级研究员,而他却只是三级。领导对他的评价是,“平日言语不慎,工作质量不高”。 以下是这些人的经典语录: 强国之道,不在强兵,而在强民。强民之道,惟在养成健全之个人,创造进化的社会。——蒋梦麟 教育是给人戴一副有光的眼睛,能明白观察;不是给人穿一件锦绣的衣服,在人前夸耀。——胡适 所谓大学者。非谓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梅贻琦 只知道压迫着学生读死书的学校。结果不过是造出一群“病鬼”来。一点用处也没有。——张伯苓 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精神就是“只问是非,不计利害”。——竺可桢 近年来高等教育偏重知识的灌输,而缺少精神人格的训练。——罗家伦 大学生四年毕业,并非教育的终了。乃是教育的开始。——任鸿隽 大学教育,既贵专精,尤贵宏通。——胡先骕 国外: 作为一点点参考吧 剑桥大学校长理查德教授以《著名大学是如何产生和保持的》为题做了精彩报告。这位全球著名的女校长,把现代著名大学的成功要素归结为四点:富有雄心的追求、充分的学术自由、足够的资源保证、抓住全球化机遇。 她特别讲到了剑桥大学成功的一个“不是秘诀的秘诀”,就是每天上午课间的coffeebreak(咖啡时间)、下午课间的teabreak(饮茶时间),各有一小时左右。在这段时间里,老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有了很好的沟通交流,很多珍贵的思想火花就诞生于此。这对于中国不少大学老师上完课就夹着皮包走人的作风是很好的借鉴。 在理查德教授眼中,著名大学的竞争并不仅仅靠“排行榜”的竞争,“如果那样的话,大学往往容易忽视社会的真正需要,迷失自己的前进方向”。理查德教授说到,目前英国政府的教育经费分配通过一种“政府评估教育质量,优胜者占有较多拨款”的方式,尽管剑桥是这个制度的受益者,可她还是直言了这种制度的不妥。一方面所谓“排行榜”很难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一个大学的实际情况,政府评估更带来官僚性的僵化;另一方面,实行整体评估,也使得赢家“通吃”,不利于学校间发展机会的公平。她表示,个人更倾向于美国式的政府资源分配方式,官方基金跟着项目、跟着教授走,这样更合理。英国大学的问题在中国同样存在,不少中国校长在听理查德教授报告时频频点头。 还有一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我上初中时班主任就曾经对我们提到过这个人, 魏书生. 魏书生,1950年生,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他自1978年任中学教师,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特级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身兼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等38项社会兼职,讲学足迹遍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马来西亚。
❾ 价值创造的理解
稻盛和夫运用阿米巴经营模式,创造了经营上的神话;美国全食超市的发展也给出例证;海尔「人人是创客」的组织变革实践,把6万多名员工转变为自动自发的2000多个自主经营体,并使每一个经营体就像一家自主经营的公司,让每个人变成自己的CEO。
这些领先企业的实践表明,今天企业的发展需要遵循「共生」的逻辑,而其带来的核心变化,就是独立个体的价值创造。
然而,任何价值创造的过程都必然伴随着失败。管理者在鼓励创新的同时,也必须学会接纳创新失败。
2016年12月29日,与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交流对话的内容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交流从姚老师谈他一个朋友新进入一家跨国企业——华为谈起。
姚老师的这位朋友是一位技术专家,他觉得最开心的是,华为对他没有进行硬性的考核,而是让他安心研究。姚老师关注地问道:这样的管理方式,是否会得不到研发结果?
01 做出来的是天才,做不出来的是人才
任正非说,在华为,研发创新做出来的是天才,做不出来的是人才。
华为的容错率是很高的,它放手让大家去做,在研究上允许大家犯错误,给予研究人员时间和空间安心去做。假设一个新研究项目能够做出来,那华为就获得了天才;假设一个新研究项目做不出来,华为就得到了人才。
因为能够成功的项目非常少,所以做出来的就是天才。而项目失败的研究人员,经历过失败,知道失败的滋味,同时努力过、奋斗过,所以一定可以更好地总结过去,不重复犯错误,继续前进,这正是公司所要得到的人才。
科研本来就是试错的过程,没有试错,哪会有创新?创新本来就是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每次创新都会成功,那也就不是创新了。所以,能够创新成功的项目本身就少之又少,研究人员一旦成功也就可以称为天才了。
我们鼓励创新,就要接纳创新失败,如果一旦失败或者犯错,就淘汰并给其贴上标签,那么就不会有人敢去创新。华为会包容创新上的失败,不会因为失败而否定大家。
02 华为“金钱变知识,知识变金钱”的启发
如果宽容失败,是否在创新上的尝试太过发散呢?
任先生回答说不会。华为是一家有战略耐心的公司,所有的创新和尝试,都是在主航道上做出的选择,由战略做出界定。所有创新项目的选择,已经通过战略做出筛选。任先生将张开的双手慢慢收拢,做一个形象的比喻就是把所有的信息广泛纳入到战略框架下,然后筛选出与战略相适应的项目。这些筛选出来的项目才会进入公司创新项目集群中,组合各种资源付诸实施
❿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什么
正确认识价值创造和财富生产的关系关键是运用劳动二重性学说。
相关介绍:
价值创造是指企业生产、供应满足目标客户需要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业务活动及其成本结构。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影响价值创造的因素主要有:投资资本回报率;资本成本;增长率;可持续增长率。它们是影响财务战略选择的主要因素。
商品的物理属性和商品生产和物理过程。
如汽车的生产过程,由铁矿石加焦碳在高炉里炼出铁,铁再加工成汽车零件,零件再组装成整车,这就是一个汽车生产的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中我们也考虑人力的参与,但这里我们对人力的理解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的,就是说这里的人力是和畜力机械力是一样的。
只考虑力量以及他所做的物理功多少,而不考虑人的参与生产的另外一面,如意愿、占有、契约、控制、命令服从等。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是商品生产的真实过程,怎么理解这个“真实过程”?
人类社会是复杂的现象,人类社会的活动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把经济行为笼统来考察,我们发现它比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要复杂千万倍,但它又必须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来运行。
如果某种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不可能,则这种商品就不可能被生产出来,比如汽车,如果某种原材料找不到,汽车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进一步,如果生产汽车的技术上是可能的,原材料也具有,但在制度安排上出了问题,如铁矿石被某一部落所有,而该部落认为那座山不能开采,汽车的生产就不可能实现。
经济学把经济制度作为一个待定的东西,显然,制度的安排必须以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为依据!检验制度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它是否能满足商品生产的物理过程的要求。自然科学,应用技术,工具的操作使用,生产的组织都是从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来看待生产的,在价值创造的物理过程中,价值就是成品的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