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汝瓷谁发明的

汝瓷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2-06-04 13:12:30

『壹』 中国古代有那几大名窑各种窑的瓷器都有什么特点

1、汝窑

汝瓷雄居宋代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五大名窑之首,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传世品仅有60余件。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其釉色,如雨过天晴,温润古朴,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阳光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

『贰』 宋代的五大瓷及其特点是什么

“瓷器”的发明始于汉代,至唐、五代时渐趋成熟;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有官、汝、均、定、哥等窑。元代青花和釉里红等新品迭出;明代继承并发展了宋瓷传统,宣德。成化窑制品,尤为突出;清代风格古雅浑朴,比前时稍逊,却胜在精巧华丽、美妙绝伦,康熙、雍正、乾隆时所制器物,更是出类拔萃,令人叫绝。宋代统治者崇尚复古之风,追求造型美、线条美、古朴美。宋代五大名窑:官、汝、钧、定、哥。

官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包括北宋官窑和南宋官窑。北宋官窑也称汴京官窑。南宋官窑产品以洗、碗为多,一般无纹饰,多有开片,但与汝、哥纹片不同。此外还有坯薄釉厚的制品。窑址先在开封,后迁杭州。北宋官窑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为主。虽然被称为“亚于汝”,但也是莹如堆脂,釉表红棕色或无色的片纹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见烧制时的支钉痕迹。器物都是各种陈设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周、秦、汉铜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官瓷艺术上追求质朴无华、淡雅自然;胎骨坚薄;釉色翠美清新,腴润如脂;纹片纵横,飘逸流畅;“紫口铁足”是其独特名贵处。

定窑

继邢窑之后的著名的白瓷窑场,宋时属定州,故名定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以烧白瓷为主,兼烧黑瓷、酱色釉瓷和绿釉瓷等品种,宋代取得很高的成就,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终烧于元。定窑在宋代主要烧制白瓷,也兼烧绿釉、黑釉、褐釉。首创覆烧法。定窑以丰富多彩的装饰花纹取胜,工整素雅的印花定器,一向被视为陶瓷艺术中的珍品。胎骨细腻洁白,又轻盈秀美,是定窑白瓷的重要特点。定窑的釉面装饰,是宋代瓷器中最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窑白瓷采用刻花的方法。稍后,又出现刻花和蓖划相结合的装饰。到北宋中期,定窑开始采用印花装饰。纹饰多在碗、盘的里面,布局左右、上下对称,以细、密为特色。类似于宋代缂丝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窑使用匣钵仰烧,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着垫烧的沙粒或支烧痕。后期定窑采用口沿在下的覆烧工艺,因此口沿有“芒”,但烧成的器物都很规整。作为皇室使用的贡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银或铜,更显豪华尊贵,故称之为“金装定器”。除白釉外,定窑还生产黑釉、酱釉等品种,被称为黑定、酱定,价格均高于白定,是难得的珍品。

汝窑

汝窑瓷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窑址在今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村一带(今汝州)。临汝在宋代属汝州,故名汝窑。迄今尚未发现汝窑的确实窑址,只有瓷器传世。北宋后期,汝窑专为宫廷烧造御用瓷器,即“汝官瓷”,简称汝瓷。汝瓷烧制于宋哲宗元佑元年至宋徽宗崇宁五年(1086~1106年)的二十年间。烧瓷时间短促,仅从北宋哲宗到徽宗的二十年间,所以是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窑。后因宋金战乱而失传,南宋时汝瓷“尤难得”,传世品全世界仅存60余件,被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上海、英国、日本等博物馆收藏,为举世公认的稀世珍宝。汝瓷胎质细腻,工艺考究,以名贵玛瑙入釉,色泽独特,随光变幻。观其釉色,如雨后天蓝色的晴空,温润古朴;抚其釉面,平滑细腻,如同美玉。器表呈蝉翼纹般细小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在光照下时隐时现,似晨星闪烁,在胎与釉的结合处微现红晕,给人以赏心悦目的美感。汝瓷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古朴、典雅、凝静、大气,象征着纯结、平安、吉祥和富贵。对汝官瓷的拥有和欣赏,体现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文化层次和艺术涵养。汝瓷烧制技术失传800多年,近年来仿烧成功,使天青釉重见天日。汝窑除烧青瓷外,兼烧黑瓷、酱釉瓷和钧釉瓷,以青瓷最为精致。汝窑青瓷的胎质细密,呈深浅不同的“香灰色”。与同期官窑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层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种内蕴的木光。开片是汝窑的一个重要特点,无纹片的很少。纹片深浅长短交错排列,密而不乱。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盘、碟、洗为多,其中椭圆四足盆是汝窑的特有造型。汝窑的烧制时间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贵。从明宣德开始有仿制品出现,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当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窑器。

钧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南省禹州市,古属钧州,故名钧窑,因与汝窑有密切关系,历来有“汝钧不分”之说。。创烧于北宋,盛于北宋晚期,金、元时继续烧造,影响扩展到河北、山西两省,成为一个规模庞大的钧窑体系。钧窑属北方青瓷系统,其独特之处是使用窑变色釉,烧出的釉色青中带红。钧窑有两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窑变。钧窑的基本釉色是深浅不同的各种青色,可分为天蓝、天青、月白三类。由于在釉中渗入铜红釉,烧成后就出现变幻莫测的红色窑变,有玫瑰红、砂珠红、海棠红、茄皮紫、胭脂红、鸡血红许多种。整个器物红紫相映、青白相间,由于釉色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无数颜色不一、形状各异的窑变,是构成钧瓷区别于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钧釉中的紫色是特别引人注目的,各种紫色是由于红釉与蓝釉互相融合的结果。钧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征是蚯蚓走泥纹,即在釉中呈现一条条逶迤延伸、长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后人在仿制宋代钧瓷时就无法烧出同样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纹”成为鉴定宋钧瓷的重要依据。宋钧瓷另一特征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层芝麻酱色釉。钧窑凡为宫中定烧的陈设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编号,编号越小,器物越大。因钧窑瓷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哥窑器物以纹片著名,纹片多为黑色,俗称“金丝铁线”。按颜色分有:鳝血、黑蓝、浅黄鱼子纹;按形状分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等。哥窑开片总的特点是:平整紧密,片纹裂开成上紧下宽状;黑色纹片中有时闪蓝色。瓷造型端庄古朴,器身釉色滋润腴厚,传世者弥足珍贵,现主要藏于北京、上海、台湾等地博物馆。定窑以烧白瓷著称,碗、盘制品多采用覆烧工艺,口沿涩胎无釉,故在一些精细的制品上常用金、银、铜钤口。钧窑创造了以氧化铜、钴等金属矿物质为着色剂,烧制铜红、天蓝、月白等釉色。开片形成原理是由于胎、釉的膨胀差异而造成的釉面开裂,本来是一种缺陷,但哥窑却通过人工控制有意用来作为一种装饰特征,使釉表出现冰裂或鱼子状的纹片,再染上或黄或黑深浅相间的颜色,形成一种残缺美。哥窑有瓷胎和砂胎两种。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黄数种。由于釉层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观圆润饱满。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黄等色。底部用支钉烧制,涂赭紫、紫黑护胎汁。明清以来仿哥窑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镇官窑制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制品都相当精美,但缺少一种古朴沉静的韵味。传世哥窑器为数不少,但哥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为我国陶瓷史上一大悬案。

『叁』 汝官窑北宋时期在什么地方烧造的清凉寺是汝官窑吗

是的,我就是清凉寺的!想知道具体请看视频《清凉寺的秘密》网络视频!

『肆』 汝窑在哪个皇帝执政期烧造成功

汝窑是在宋徽宗时期,总共二十年间

『伍』 中国八大瓷都分别是哪最早生产瓷器的又是什么地方

景德镇,福建德化县,醴陵市.

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现在一致认为是景德镇了.

景德镇制瓷业从五代到清代历经千年而长盛不衰,这在世界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她虽然不是瓷器的发明者,但却能集历代名窑之大成,以精湛的制瓷技艺和高度的瓷业成就,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陶瓷的最杰出代表。景德镇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传统的民族文化,同时,它也是我国与东西方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因此,景德镇陶瓷理所当然地在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化史和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
景德镇瓷器名闻天下,但它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制造瓷器的,目前尚无定论,据史书记载:景德镇陶瓷业是从公元一世纪左右,即东汉时代开始的;经过三国、魏晋到公元六世纪的南北朝时代的陈朝,它的瓷业生产已较有名气了;唐代景德镇产的瓷器被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廷,”名震天下。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唐代及唐以前的窑址和实物,在这个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窑址及瓷片,均为五代时期。在没有找到新的实物证据前,只能把五代作为景德镇瓷业的开始。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产生于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这一时期在前代陶器和原始瓷器制作工艺发展,东汉时期北方人民南迁以及厚葬之风的盛行的基础上,以中国东部浙江的上虞为中心的地区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成为中国瓷器的发源地。这件浙江上虞县面官镇出土的东汉时期青釉水波纹四系罐,为我们展示了瓷器烧造工艺发展的初期情况。 唐代瓷器的制作技术和艺术创作已达到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都超过前代。我国的陶瓷业至今仍兴盛不衰,质高形美,其中比较著名的陶瓷产区有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广东石湾和枫溪、江苏宜兴、河北唐山和邯郸、山东淄博等。

『陆』 汝窑到底烧于何年

北宋末年到南宋初年

『柒』 瓷器的发明史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早在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勤劳智慧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使用陶器。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划时代的标志。先民把制陶用的粘土用水调合,利用粘土的可塑性,塑造成适合生活的容器,经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出比较坚硬的陶器。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类发明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中国又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瓷器的发明是古代先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重大贡献。瓷器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经过不断改进原料的选择和处理,提高烧成温度和器物表面施釉,创烧出与陶器有别的原始瓷器。到公元二世纪的东汉后期,一种具有瓷质光润、透光性较好,烧成温度在1310℃左右,敲之声音清脆的瓷器烧成了,并在浙江省大量出现,这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中国陶瓷从新石器时代至南北朝,重点在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如陕西西安半坡的人面、鹿、鱼纹盆;河南陕县庙底沟的花瓣纹盆;甘肃永靖马家窑的漩涡纹罐及半山、马厂类类型的几何纹罐。它们只用红、紫、黑等简单色调描绘出精奇瑰丽的彩陶,形成完美的统一体,至今仍令人赞美不绝。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也是优秀陶器的代表作品,以及南京出土的青瓷羊、大莲花尊等,都反映了各个时代的烧制水平。 在隋唐五代宋辽金时期,是中国陶瓷处于繁荣发展时期,唐代浙江越窑青瓷,河北邢窑白瓷驰名于当代,形成南青北白的制瓷特点。花瓷与绞胎等装饰手法也在北方出现,进一步丰富了唐代瓷器的品种。而唐代三彩陶器是受汉代以来单色釉的影响,到唐代发展为黄、绿、白、蓝、紫、黑等多种色彩,因为使用最多的为黄、绿、白三种色彩,故称为唐三彩。在宋代是我国瓷器蓬勃发展的时期,各地涌现了数以千计的瓷窑,有汝、官、定、钧、耀、龙泉、哥窑等以其独树一帜的特殊成就成为宋代最著名的瓷窑。它们对后世制瓷艺术有深远影响。 而元明清时期,北方一些著名瓷窑有的停烧,趋向衰落,可是江南地区制瓷业则有很大发展,工匠来自四面八方,以景德镇为中心,制瓷技术逐渐上升为全国制瓷的代表。到明代我国瓷器已达到成熟阶段。清初制瓷技巧更达到了历史的高峰,明代以青花成为瓷器生产的主流,宫廷和民间用瓷均为青花瓷器为主,器型轻巧玲珑,淡雅优美。在明代还出现了斗彩、五彩等,反映了明代釉上彩绘的丰富装饰品种。清代彩瓷在明代基础上也有很大发展,分化出更多的彩色,墨彩、蓝彩及金彩也出现在五彩瓷器画面上,并创造了珐琅彩、粉彩等一些新的装饰品种,色彩淡雅是它的特点,从而丰富了清代的瓷器装饰,使中国陶瓷走向了辉煌。 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火化等文化遗址,以及商、西周至秦汉的遗址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陶器,依其种类可分为彩陶、黑陶、白陶、印纹陶、彩绘陶器等。

彩陶即彩色陶器,系利用赤铁矿粉和氧化锰作颜料,使用类似毛笔的工具,在陶坯表面上彩绘各种图案,入窑经900—1050℃火烧后,在橙红的底色上,呈现出黑、红、白等颜色的图案。自1912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发现后,甘肃、青海、陕西、宁夏、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江苏、四川、湖北等省区均陆续出土,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文化类型。 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彩陶1953年首次发现于陕西西安市半坡村,因而得名。主要分布于甘肃东部和陕西关中地区。陶器以卷唇盆和圆底的盆、钵及小口细颈大腹壶、直口鼓腹尖底瓶为典型器物,造型比较单纯。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其纹饰主要有:①动物纹,以鱼、蛙、鹿及鸟为装饰对象,尤以人面鱼纹、鱼纹、鱼鸟结合纹,变化多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②几何纹,多以抽象化的动物纹、植物纹、编织纹演变而来,有宽带纹、三角纹、曲折纹、斜线纹等。③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等。另外,在彩陶钵口沿的黑色宽带纹上,饰有各种符号,可能代表着各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特定的记号。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1953年发现于河南陕县庙底沟。其分布区域为甘肃、青海、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器形仍以盆、钵、瓶为主,另外还出现了瓮、罐等,造型多平底、大口、曲壁、小底,形体多呈三角形,给人以挺秀、饱满、轻盈而又稳定的感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前后。其纹饰有:①植物纹,多呈旋花纹、叶状纹。②动物纹,较少见,有蛙、鸟等形象。③编织纹:有线纹、篮纹、绳纹。④几何纹,主要由圆点、钩叶、弧线三角和曲线等组成的带状花纹。 马家窑文化马家窑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临洮县马家窑村,其范围可达青海、宁夏、四川等省区。器形仍以盆、钵、罐、壶为主。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3300—前2900年。其纹饰有:①人物纹,如1973年在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绘有15人,分3组手拉手跳舞的形象。②动物纹,有蝌蚪纹、蛙形纹;最具时代特征的为旋涡纹和波浪纹,纹饰旋转、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运动感。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1924年发现于甘肃和政县(今宁夏回族自治州)半山地区,分布于甘肃及青海东北部。器形有短须广肩鼓腹罐、单把壶、敛口钵、敞口平底小碗等,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年代为公元前2650—前2350年。纹饰有锯齿纹、网纹及鱼、贝、人、蛙等形的纹样,尤以锯齿螺旋纹、波浪纹、锯齿纹最为典型。另外,有的器物盖纽还被塑成人首形,形象较生动。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1924年秋发现于青海民和县马厂塬。主要分布于青海、甘肃等省。器形基本沿袭半山类型的造型,较之半山显得高耸、秀美。出现了耳筒形杯,耳、纽的造型富有变化。其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公元前2350—前2050年。纹饰有同心圆纹、菱形纹、人形蛙纹、平行线纹、回纹、钩连纹等。 另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齐家文化等遗址中也出土了彩陶。但其数量、规模和艺术水平已与上述文化类型有一定的差距。这些丰富多彩的陶器,充分体现了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统一。

比彩陶稍晚的胎质细腻,漆黑光亮、造型灵巧、薄如蛋壳的黑陶,把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工艺推向了顶峰。

黑陶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炤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这种典型的龙山文化,又称为山东龙山文化,是继大汶口文化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其分布区域以山东和苏北地区为主。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山东龙山文化黑陶器形品种较之彩陶更加丰富,亦渐规整。主要有罐、盆、盉、鬲、甗、豆、鬶、杯、鼎等。其造型较彩陶亦有所不同,更多从生活实用出发,设计新颖巧妙,讲求实效,且更具美感。如鬲是在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变鼎实心三足为空心三足,足底中空,在煮水和食物时扩大了与火的接触面积,缩短了炊煮时间;而鬲的造型也因3只丰满的袋足显得尤为稳定和匀称,并在稳定中透露出灵活的韵味。而由鬲演变来的鬶不仅形体奇特,且更能给人以美的意趣。造型上它可能受鸟类的启示,很像一只伸着长喙的鸟,亦有3只丰满的袋足稳定而立,然在形体结构上与鬲有所不同,它一侧鸟喙式长流向上、向外伸展,显得非常活泼、灵巧,与曲线的鬶相呼应,形成新的平衡,而使它既便于握持和提取,又便于倾倒器中之物,并富于形式美,成为黑陶工艺的杰出代表,体现了山东龙山文化的发达水平和制陶匠师高超的设计能力。其他像杯、豆、甗、簋等器物的设计制作亦颇具匠心。器物各部附件较之彩陶亦丰富多样,如器盖的增加,一盖两用,以动物作盖等。

其他文化类型黑陶①早期龙山文化黑陶,器形有鼎、斝等,制作方法多取泥条盘筑法。器体色灰质粗,纹饰有篮纹、绳纹、划纹及堆贴装饰。主要分布于山西南部、河南西部、陕西关中等地。②晚期龙山文化黑陶,以河南后岗二期文化和陕西客省庄二期文化为代表。这时器形增多,有甑、甗、鬶、鬲、盉、罐、杯等,鼎、斝减少。典型蛋壳陶出现,纹饰以篮纹、绳纹为主,制作方法除泥条盘筑法外,亦有模制和轮制。③良渚文化黑陶,分布于浙江北部、江苏南部,良渚文化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特征与龙山文化有相同之处,其黑陶亦较发达,器形有豆、盘、盉、尊、鼎、簋、壶等,多以轮制,表面打磨,黑而又光。

白陶用高岭土烧制,质地洁白细腻。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因制作技术的提高,使原料的淘洗更加精细,烧制火度的掌握也恰到好处,因而使所烧器物愈加素净可爱。白陶的器形多为生活用品,有壶、罍、觯、卣、簋等。其纹饰主要吸取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如兽面纹、饕餮纹、夔纹、云雷纹、曲折纹等。其装饰方法有刻纹和浅浮雕两种。白陶的装饰往往遍布器物全身,构图严谨而富于变化。如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据残片复原的商代白陶壶,其主体以浅浮雕雕出相对应的双夔,底层按空白地位的大小施以云雷纹,底纹与浅浮雕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而又彼此和谐,使器物显得庄重华贵。白陶是当时奴隶主贵族使用的一种生活器皿,至西周渐渐消失。 在制陶工艺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发明了瓷器。据考古材料证实,中国在商代就已经出现了瓷器,考古学上称为“原始瓷器”。这种瓷器是以高岭土作坯胎,在高温火焰中焙烧,器表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色质呈青绿而略带褐黄,纹饰有方格纹、直线纹等,装饰方法有刻划和模印等几种。 到东汉时期,出现了成熟的瓷器,釉青瓷器胎薄而坚实,扣之有声,釉色透明,呈淡青色或草绿色,还有在陶器上会有朱色与白色彩绘的彩绘陶器,图案纹样大多是几何、植物、动物纹样组成,瓷器的造型单纯朴素,矮阔敦厚。

中国最早的瓷器都是青瓷(或称青釉磁)。这种青瓷因釉中所含氧化铁,经一定温度的氧化焰,烧制成黄色,再在还原焰中烧成青色。而且烧制的器物种类繁多,造型也丰富生动。装饰纹样有铺首纹、莲花纹、联珠纹、波浪纹等等,其装饰方法十分丰富,有压印、刻花、堆贴、塑饰、雕镂、兰彩。青瓷以其素雅、清丽、明净的釉色和丰富多彩的装饰及生动多变的器物造型,在中国陶瓷史上起到了决定作用。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青瓷已有很大发展。现存南朝《覆莲小罐》,体积虽小,但造型简朴优美,盖面及器身均浮雕有覆莲莲瓣,盖有荷叶梗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通体施青釉,泛黄,开细片纹,釉色晶莹明澈。

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工艺有新的发展。隋代出现了邢窑白瓷。邢窑白瓷瓷胎体坚硬细薄,釉色洁白匀净,有“类银类雪”之誉。现存的隋代白瓷《龙柄双腹瓶》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它造型奇特,胎质洁白,釉面光润,胎釉已经完全看不到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可见其工艺之精细。唐代以越窑青瓷最为著名,它是中国唐、五代至宋初的瓷窑产品。越窑青瓷的生产除唐时隶属越州的余姚、上虞、绍兴和诸暨外,现在的宁波、镇海、鄞县、慈溪、临海和黄岩等地也仿烧越窑青瓷,实际上已形成一个以上林湖一带为中心的具有相同风格的庞大青瓷窑系。 唐代越窑青瓷,其器物多以茶酒具为主,诸如茶瓯、茶托、执壶、杯、盘等都是越窑广为烧制的产品。其装饰纹样取材广泛,有牡丹、莲花、卷草、鸾凤、鸳鸯、鹦鹉、飞雁、狮子、龙、鱼、人物及山水等。而装饰方法多用剔花、印花、划花、堆贴等,堆贴以近似浮雕的手法,堆贴出各种纹饰。 五代时期越窑青瓷的生产规模更大。当时部分窑场为吴越的钱氏王朝所控制,成为中国陶瓷史上最早的官窑,它们专门烧制庶民百姓不得使用的所谓秘色瓷。吴越统治者就用这些精美青瓷,向实力强大的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及北宋诸政权纳贡,以期换取偏安的局面。由于这一政治上的特殊需要,五代的越窑更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此时的秘色瓷从以往青中微微闪黄的一种不太成熟的色调,进而烧成比较纯正的,有如一泓清漪春水般的湖绿色,而且釉层非常均匀,为宋代青瓷追求类玉似冰的效果,奠定了基础。 越窑青瓷在唐、五代时期,产品除在国内销售外,还不断地向海外输出,远销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埃及和日本及东南亚等地。现在国外的一些古城遗址和古寺院中都曾发现过它的残片。入宋以后,因其他瓷窑的发展,宫廷用瓷已无须仰仗于越窑,而其商品瓷在竞争中亦逐渐失去了市场,故至北宋中期以后,越窑日趋衰落,其盛名亦为其他青瓷窑所取代。

而唐代最为杰出的是唐三彩,它是以一种低温多彩的铝釉烧制的陶器。唐三彩具有淋漓变幻的色彩效果,形成了富丽堂皇的艺术魅力。唐三彩的制品分为器皿和俑两大类,器皿的形体圆润饱满,俑类涉及广泛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物,人物造型精练概括,而动物形体塑造的比例准确,结构分明,生动传神,成为当时唐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使者,流传于世。 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瓷器生产呈现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自古就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这些名窑对中国制瓷工艺的最大贡献是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钧窑

地处河南省的钧窑,它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河南省禹县神垕镇,该地宋代属钧州,故名钧窑。钓窑瓷器原属青瓷系统,后吸取唐代花釉瓷器复色釉的技艺,通过烧制过程中的窑变,其釉色取得了绚丽多彩的效果。钓窑瓷器的种类主要有碗、碟、炉、瓶、花盆等,以后者的造型最为优美,且变化丰富,有圆形、海棠花形等样式。瓷器的釉色一般为青中带红,即青釉中往往出现或深或浅的红色,有的则是天青与玫瑰紫、海棠红错综相间,似蓝天中的红霞,甚为美丽。钧窑瓷器中出现的这种红色,乃是釉料中加入了铜的元素所致,至于紫色则是青釉与铜红釉相互熔合的产物。钧窑以铜的氧化物为着色剂,经烧制后所呈现的红斑、紫红斑等复色釉,即窑变,突破了青瓷的单一色釉,使其形成对比妍丽的艺术风格,为宋代青瓷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浙江省龙泉县境内,其翠绿晶润的梅子青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极致。五代时受越窑、婺州窑和瓯窑的影响而兴起,至北宋中期,因越窑的衰落,而获得进一步发展。又由于南宋建都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其产品作为贡品及外销量的激增等,遂使龙泉窑生产达到鼎盛时期。龙泉窑的瓷器品种有瓶、壶、罐等日用器皿,其中以瓶的造型最为丰富。其瓷器釉色在南宋中期后,创烧出梅子青和粉青釉,从而形成龙泉窑自身的独特风格。龙泉窑瓷器在装饰上多采用堆贴、浮雕等方法,另外也有铁褐色的斑点作装饰的。 哥窑

地处浙江省的哥窑青瓷器是中国宋代瓷器。据记载,哥窑与龙泉窑同在今浙江省龙泉县。南宋时有姓章的兄弟两人,各经营一窑,其兄所营者,以“哥窑”名之,其弟所营者,则以地名名之。哥窑瓷器的釉色有粉青、米色、灰青、鱼肚白等色,其中以粉青为正色。哥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釉面周身布满龟裂纹片,即通常所说的开片,是釉和胎在冷却的过程中,因收缩率的不同而呈现出大小不同、颜色深浅不一的特殊效果,别具一种古朴自然的天趣。由于其龟裂纹理形状和大小的不同,因而又有不同的名称。如鱼子纹,即纹片细小如鱼子,而蟹爪纹则是由于纹片大而呈弧形的缘故,另外还有百圾碎、金丝铁线等不同名称,颇受人们的喜爱,是宋代青釉制瓷工艺的一种创造。除开片外,哥窑瓷器的釉中亦有出现大小气泡的,称聚球攒珠;也有葡萄纹锈斑的,称为葡萄斑。哥窑的器物品种有炉、瓶、盘、碗、洗及文具等。 建窑

地处福建省,以烧黑瓷著名,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福建省建阳县水吉镇,故又称水吉窑。建窑在宋代瓷窑中以烧制黑釉瓷器著名。其器物多为碗、盏等茶具。建窑黑瓷在烧制中,釉层里的气泡将铁质带到釉面,在高温下釉层流动,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便显示出赤铁矿的小晶体,从而形成多种不同的褐色斑纹。其中以兔毫釉和油滴釉为代表。兔毫釉是在漆黑发亮的釉面上,并排地闪现着银色光泽般的丝条纹,其状若兔毫,这种以呈现兔毫状的结晶来代替艺术加工,其美妙处并不亚于采用刻、划、印花和彩绘等方法所形成的装饰效果。油滴釉以美丽的结晶纹著称,是在乌黑的釉面上呈现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不规则的散布着,在日光的照耀下,会发出闪烁的光泽,使人眼花缭乱,犹如菜汤中的油滴晶莹透亮。另外还有呈羽状斑点的鹧鸪斑等。因北宋时期上层统治者喜用黑釉茶具斗茶,而建窑瓷器又因釉色漆黑,利于斗茶,而深受重视;被作为贡品供御府使用,使建窑瓷器声誉大噪,不少瓷窑也争相仿造。 汝窑

汝窑是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河南省宝丰县境内,因宝丰在宋代属于汝州而得名。汝窑本是一座烧制印花、刻花青瓷的民间窑场,其装饰风格与陕西的耀州窑相仿。至北宋晚期,宫廷以定窑瓷器的口部无釉而为毛边,不便使用,而命汝窑烧制供御用的青瓷,即史称的官窑汝瓷。过去被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中的汝窑,就指此种瓷器。而民间所烧制的印花青瓷,现在一般称为临汝窑,北宋时专烧宫廷用品。汝窑胎土细润,微带红色,釉料稠润清莹,如雨过天晴般的淡蓝色,有细碎的开片,早期素面无装饰,高雅古朴,晚期有印刻花,别有情趣。汝窑因烧造时间很短,故流传器物仅见盘、碟、洗、奁、尊、盏托。且均大不过尺,数量极小。汝窑瓷器不以装饰纹样为重,一般多以釉色作为美化器物的重要手段。 汝窑瓷器在烧制上已基本掌握铁的还原性能,其釉色呈淡天青色(亦称葱绿色),它既有蓝色之冷,又有绿色之暖,是一种寒暖适中,十分和谐的色调。这种青瓷所产生的清逸、高雅的色感,正是宋代上流社会的时尚爱好和审美趣味的反映。

官窑

官窑是中国宋代由官方经营、所烧瓷器专供宫廷使用的青瓷窑。其窑有2处:①北宋政和(1111—1118)至宜和(1119—1125)年间设在京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窑址迄今尚未发现。②靖康之变后,南宋政权依北宋旧制在都城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设窑;继续烧造,其窑在杭州的凤凰山、乌龟山一带,出土瓷片与文献记载颇多吻合。官窑青瓷的釉色以粉青为上,其色调淡雅含蓄,紫口铁足,并有蟹爪纹开片。 因其胎体中含铁成分过多,故瓷胎均为稍带褐色或紫色的黑胎器物。而紫口铁足的形成,则是利用釉的流动,使口边只挂有极稀薄的一层釉,薄釉在口部透出紫色的胎骨,足部也因无釉而呈现铁色。紫口铁足与罩在瓷器表面上的青釉相映,色彩上形成对比的效果,既破除了青釉一色的单调感,又赋予器物以庄重的情趣,从而使官窑器物愈发显示出青瓷的韵泽。官窑瓷器一般很少施加纹饰,仅瓶类器物在颈、腹等部位有数道间距不等的弦纹,而整个器体则大面积素朴无饰,具有一种单纯、明朗的感觉。 官窑器物大都是一些仿古的礼器,造型简洁雅致,干净利落,加之周身裂纹,即开片和紫口铁足,使器物倍增古朴典雅的情调。

定窑

中国宋代瓷窑。位于今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因曲阳在宋代属于定州,故名定窑,是宋代名窑中唯一烧制白瓷的窑场。定窑所烧瓷器多为日用器皿,有碗、盘、杯、盒、枕、瓶、壶等品种。其瓷器体较薄,烧制时易变形,故多用覆烧。其瓷胎质坚硬细润,呈乳白色,且白中闪黄,滑腻滋润。在装饰上,早期多素地,至北宋中期以后多饰以精美的花纹,其纹饰主要有植物纹,包括牡丹、莲花、菊花等,另外还有鸳鸯、游鱼及瓷孩儿枕等,形成优美生动、富于变化的图案或器形。其装饰方法主要有:①刻花,因器体较薄,故多用浅刻法,所刻线条有深浅之分,既有利于表现所描绘的物象纹饰,又丰富了白瓷的色调,其工具为竹片和刀,前者刻线较宽,后者刻线较细。②印花,用到有花纹印模,趁坯胎未干时印出所需花纹,其中以模压阳纹居多。由于模印,故使器体表面具有微妙的光线变化。印花瓷器线条更为精秀规整,纹饰繁缚细致,结构严密紧凑,所印花纹清晰、一丝不苟,加之乳白色的器体,给人以清丽素雅、柔美秀逸的感觉。另外印花器口部皆不挂釉,露出的胎体,成为毛边,常镶以金、银扣,因而又使瓷器增添华美之感。③划花,用类似梳栉状的工具,在器物表面上创出各种花纹。一般以鱼纹、波水纹居多。其线条匀称,自然。除白瓷外,定窑还烧制酱釉、黑釉和绿釉等瓷器。定窑瓷胎质坚细,器体很薄而轻,为避免烧制变形,采用扣烧的方法,所以口沿不施釉而是涩边,然后以以金、银、铜镶口谓之“金银扣”。定窑釉色洁白,在胎坯上先涂白色的化妆土,然后施色透明的牙白色玻璃釉。多以印花、划花、刻花为装饰手法,颇具特色。 景德镇窑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省景德镇市。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因北宋景德年间烧制的精美瓷器而称今名。景德镇窑自唐代起即烧制青瓷,至北宋时以烧制青白瓷为主。其瓷釉色白而略带青味,这种白中泛青、青中见白的色釉,为景德镇窑的新创。其色调给人以清新、爽快之感。青白瓷以光素者居多,亦间有刻花者。靖康之变后,随宋室南迁,北方定窑的许多制瓷工匠也随之南下,他们带来了定窑瓷器制作技术,在景德镇仿制定窑瓷器。所产瓷器,胎体釉色纯白如粉,有粉定之称。受其影响,景德镇窑所烧青白瓷,装饰逐渐为印花所替代。青白釉瓷器的釉质透明如水,胎体质薄轻巧,青白的瓷釉罩在刻花、印花的器皿上,纹样的凹下处积釉稍厚而较青,胎薄的花纹在迎光下若隐若现,故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景德镇窑青白瓷曾作为贡瓷,供御府使用,其品种有碗、盒、盘、注子、瓶等。造型上常作成瓜棱口、花瓣等形状,纹饰有牡丹、梅花、芙蓉、莲花、鸳鸯、鱼、鸭及儿童形象等,其装饰方法为刻花、划花、印花和贴花等种类。 到了元代,景德镇窑继续发展,已成功地烧制出了青花、釉里红、红釉等品种,并逐渐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明清时期,景德镇窑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原材料的丰富和工匠技艺的高超,使所制瓷器在花色品种、器物类型,以及造型、装饰等方面较之前代,均有极大的丰富、提高和创新,成为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鼎盛期。清代后期至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景德镇窑的制瓷业出现凋零或停滞状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又重获发展。目前景德镇窑在继承传统工艺,恢复传统品种,创造新的品种样式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地探索,并已取得了突出成就。 元代景德镇窑还发明了釉里红瓷器,这是一种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称作“釉下彩”。由于釉里红的铜红不易控制,烧制难度大,因而能达到纯正红色的釉里红瓷器很少,故属名贵瓷器。在釉里红瓷器的基础上,明代烧成了斗彩和五彩等瓷器。斗彩瓷的主要成就是开创了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种色彩相结合的新工艺。斗彩是中国明清时期的彩瓷,又名豆彩。斗彩有两种含义;①釉下青花和釉上彩拼斗在一起;②青花和彩争奇斗艳。它是先以釉下青花绘出主要花纹,烧成后再在釉上彩绘或用多种彩釉填染,最后入炉烘烤而成。装饰花纹多为花果鸡虫人物等,成化后的“斗彩”,色彩绚丽极至。如《斗彩畜土图杯》、《斗彩花蝶纹盖罐》。根据传世瓷器研究,斗彩创始于明成化年间,它的出现是受景泰蓝工艺启迪的结果。斗彩是在坯上用钴料勾画纹饰的轮廓,上釉烧后呈现白釉蓝色纹饰的轮廓线,与景泰蓝用铜丝盘成双线纹焊接在铜胎上具有相同作用。 斗彩是在青花双勾线内填各种色彩,景泰蓝则于铜丝双线之内填各种色料,两者用料不同,工艺也相异,然而纹饰效果却异曲同工。五彩瓷是瓷器釉上彩的一种,“五彩”含多种彩色之意。就是以褐黑色代替青花勾描轮廓,或直接在釉上进行彩绘,颜色趋向浓艳,对比鲜明,绚烂多彩,瓷器造型追求复杂的变化,有的瓶身镂空成图案,再施五彩,成为玲珑剔透的通花瓷。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的五彩瓷最有特色,如现存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纹饰复杂,但层次清楚,且集彩绘、浮雕、镂雕于一体,红艳夺目,十分绚丽。 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瓷器工艺达到了顶峰。这时期除了青花瓷的烧造工艺有了进一步提高,使青花瓷的色泽更加鲜艳,层次更加分明,五彩瓷的色彩更加丰富外,还创造了极其名贵的珐琅彩瓷器。

珐琅彩是中国清代专供御用的彩瓷。又名瓷胎画珐琅。系仿照铜胎画珐琅的特征烧制的,是在红、黄、蓝、绿等色地上绘以花卉纹饰。初使用西洋珐琅料,据清宫造办处档案记载,雍正六年(1728)在造办处珐琅作内仿炼西洋珐琅彩成功,自此即使用国产珐琅彩。珐琅彩瓷器用景德镇御窑厂烧好的薄胎白瓷,由造办处珐琅作的景德镇名画师从事描绘,纹样都是指定的画稿,画好后再入炉火烘烤而成。 珐琅彩瓷器的底部均书写年款,有蓝色、胭脂色堆料款及青花款,字体有楷、篆书两种,书4字者为“康熙或雍正御制”,书6字者为“大清乾隆年制”。珐琅彩料的主要成分是硼酸盐和硅酸盐的混合物,在不透明的、白色易熔的珐琅彩中,加入适量的金属氧化物色素,即可成具色泽的珐琅料。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康熙珐琅彩料做过分析测定,初步确定着色原素为:黄色为锑、铁,蓝色为钴,白色为砷,鲜红为金,粉红为金、砷,紫色为钴、金。在这基础上,又创造了比五彩瓷更娇

阅读全文

与汝瓷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
pml证书 浏览:748
申请商标的要多久 浏览:814
连云港专利代理 浏览:613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浏览:452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
萝莉羊年限定 浏览:393
爱迪生观察什么发明了什么 浏览:864
供电方案有效期 浏览:684
马鞍山市麻将馆 浏览:609
sm2证书 浏览: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