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提高教师的创造意识和创造力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大计,政治经济决定教育领导权、教育目的和有关教育内容。同时教育又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人才。所以教育要适应并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先培养创新人才。 追根溯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什么树开什么花,什么样的教师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创新之源应起于教师,展于教师,宏于教师,进而民族创新。 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能力。要创新,就需要有创造力,创造思维是构成创造力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培养中学教师创新意识的重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前进,就必须敢于走新路,走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而不能只是按部就班、跟在别人后面小心翼翼,亦步趋。这就需要培养出一大批不惧怕权威、敢于开拓、富于创造性的创造型人才。那么,素质教育培养的中学教师就必须具备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很难想象一个唯唯诺诺、循规蹈矩、照本宣科的中学教师会培养出思维活跃、敢于突破、富有创造力的学生来。因此,只有自身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用自己的思想、自身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从人才成长规律看,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是创造型人才成长的助产士和催生剂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从我国数学家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到苏步青—谷超豪—李大潜,再到培养了1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卡文迪斯实验室教授汤姆森和卢瑟福都证明了这一点。这里所说的“名师”,一定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学生跟随这样的教师学习不只是学习他们已掌握的知识,更是学习他们的治学方法、知识结构。教师的教诲相当于助产士和催生剂,经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才会生产出聪明伶俐的婴儿。
(二)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启发式教学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高分低能,在实际问题面前虽有满腹经纶却也束手无策。实际上,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占主体地位,一个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有在师生共同努力、相互配合下才能完成。在这里,教师的“导”不是“给人鱼”,而是要“教人渔”,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把要教给学生的知识真正变成是自己的,再把内化了的知识,即已成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的东西告诉学生,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掌握一种思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高涨的创造热情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一个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在情感状态上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高涨的创造热情和各种行为表现会感染学生,使他们的情感也积极、活跃起来。这种良好的情感状态,会使学生的感知、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过程也异常活跃,这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独立思考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由此可见,重视高校教师创造意识的培育,是培养出具有创造力学生的有力保证。
二、中学教师创新意识的内涵
中学教师创新意识是指他们必须拥有吸纳新知的开放意识,寻根究底的问题意识,坚持真理的独立意识和不怕权威的民主意识。
(一)吸纳新知的开放意识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时代,各种思潮、各种学派、各类知识会不断从四面八方涌来,叫人应接不暇。作为有创新意识的中学教师不能只坐在书斋中,抱着几年甚至十几不变的讲稿,在落后
与陈旧中寻求安稳,他们必须以开放的心态,在迅速传递和反馈的大量科技、教育信息中捕捉最新的、最前沿的信息,加以系统化筛选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学生了解学科的走向,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寻根究底的问题意识
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解惑”,即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作为中学教师要想更准确、更深刻、更透彻、更全面地为学生解答难题,自已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要有寻根究底的问题意识,因为有了问题才能更深入地去思考、去研究,这是萌发创新思想的前提,也是引导学生创造的起点。
(三)坚持真理的独立意识
中学教师不能只是唯书唯上、照本宣科,他们要有“标新立异”、“打破常规”的独立意识,必须能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独立思考并能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带领学生去思考前人从未思考的事,探索前人从未探索的领域,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作为教师,如果他自己没有追求真理的独立意识,而是懒于思考,人云亦云,循规蹈矩,他就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不怕权威的民主意识
在学术上,中学教师要有敢于批判、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有向权威观念、习惯势力冲击的勇气。同时,中学教师应把这种思想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让这种民主意识深刻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不受旧的思想、理论、学说的束缚,不被名人的权威吓倒,而坚持自己的观点。在做人上,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无论他的职务高低、家庭怎样、财产如何,人格都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因为是教育者就高出学生一头,而是要学会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感到人与人的平等与友好,从而增强学生的民主意识。
三、培养中学教师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一)中学教师应走出书斋,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在瞬息万变的时代发展中,中学教师必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走出书斋,开阔视野,以改革的参与者和促进派的身份,深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通过对实际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得出自己对生活、对科学文化、对社会的看法并传授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不脱离时代,不脱离现实生活,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
(二)中学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站在文化、科技发展的最前沿
在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知识增长的速度极快,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中学教师如果还只是沉浸在自己上学时掌握的知识里,埋头于一本教科书中,就会显得十分狭隘和贫乏,更谈不到会给学生以教育和启发。因此,要不断学习、吸收各种知识并努力加强对与自己教学专业有关的边缘学科知识的了解与学习,加强横向联系,活跃学术交流,不断将新学科知识融入自己的专业知识中,向“博大精深”迈进。作为中学教师,还必须完成一定的科学研究任务,努力成为学科带头人。因为教师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掌握教学规律与治学方法,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富有创造性地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
(三)中学教师要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信息时代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经有了突破性的发展。远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更具直观性。要彻底改变“纸上谈兵”的陈旧教学模式,否则就会误人子弟。要尽快打破课堂教学和现有知识结构的限制,因材施教,鼓励冒尖,不要一刀切,否则就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取得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而不是喂一口、吃一口地填鸭。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学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创造性地掌握教育理论和技巧,完成教育任务。
(四)中学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人的遗训至今仍富有深刻的哲理,更何况信息网络时代,人们接收信息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们面对的是看电视玩电脑长大的孩子,他们知识面广,思维敏捷,接受新知识快,有主见,独立性强,在许多方面值得教师学习。因此,作为中学教师要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就必须虚心学习学生的优良品质,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才能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综上所述,培养中学教师的创新意识,进而提高中学教师的素质,使他们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新世纪更加激烈的竞争是我们亟待完成的任务。
B. 结合自己所学专业,谈一谈如何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培养创新意识
知识和经验是创造必不可少的条件,但有知识并不等于有创造。唐代着名诗人王维,年轻时就吟唱出流传千古的名句,而有多少老学究终其一生也写不出供后人品味的只言片语。这其中创新意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具体表现为: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它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决不是神秘莫测、高不可攀的,也不是研究生、博士生或高级技术人员等少数杰出人才的专利,教师以及学生们要始终相信创造力的普遍存在性,让人人都相信自身有着发明创造的能力。
创新的障碍大多来自于创新者自身,既有自身心理因素、认知上的差异,比如认为创新很高端很神秘,害怕失败害怕别人嘲笑的胆怯心理等;也有社会性的因素,比如习惯势力、守旧意识、迷信权威等;有时也有技术上的因素,比如创新者自身的学识水平、经验技能等技术性基础欠缺。
2、提高创造力
人的创造力会受到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说,智力因素指的就是人的想象力、观察力、思考力等等,而非智力因素指的则是人的性格、情感、兴趣、意志等等。
智力因素是基础性因素,非智力性因素的培养能够对智力因素起到促进作用,而教育活动正是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过程,并通过教育来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其能够得到智力上的发展。例如兴趣对观察力与注意力具有很大的影响,只有对某事物极感兴趣,才会去注意它、观察它,也才会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教育者应充分运用信念、情感、兴趣、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开发与调动受教育者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他们通过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促进其智力因素的发展与提高。
3、加强创造实践
创造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加强实践训练。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注重对学生的实践训练,鼓励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观察分析客观事物,解决实际问题,设计出新颖的作品,创造力才能真正形成,学习创造原理和创造技法才有现实意义。
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是技术更新、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当今,一切经济增长和综合国力实际上均来自于创新,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也聚焦于创新能力的竞争,具体来说就是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创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等方面。
创新是一个过程,是人类在认识、利用、改造自然以及社会的尝试中不断破除旧的理论、形式、方法、手段并进行创造的过程,创新是人类活动的过程,所以个人的创新水平会直接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建设。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其创新教育的实施是必然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在教育活动中不断渗透创新教育,如此持之以恒,学生的创造力就能被激活,创造力水平才能得以提高。
C. 创造力和创新有什么区别
1、概念不同。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创新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生产或采用、同化和开发一种增值新产品;更新和扩大产品、服务和市场;发展新的生产方法;建立新的管理制度。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2、创造力指的是在零基础上,进行发明制造生产的能力,比如中国的核工业。创新则是在一定的技术基础上进行更高层次技术更新和升级,比如当下人们关注的企业转型。
3、创造力是一种能力,而创新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结果。
(3)创新意识与创造力开发扩展阅读:
培养创造力的方式
1,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是创造性想象,以及培养善于进行变革和发现新问题或新关系的能力;
2,重视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3,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
对于人来说,创造力不仅是天赋和才能,而且还是一种责任。创造力不是“deus ex machina”(解决一个困难的出乎意外的方法),也不能呼之即来,由创造力富有成果的表现看来,创造力是教育、培养和实践的结果。阅题在于洞察创造活动的全过程,为促进创造力创造先决条件。
D. 怎样培养与开发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现代职业者必备的能力之一。古今中外,各行各业的优秀职业人士都是身上闪着创新光彩的一族l创新能力就是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并发展起来的各种能力的总和,主要指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新结果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技能。
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发现问题的敏锐观察能力,通观全局的思维能力,拓展思路求索答案的能力以及远见卓识预见未来的能力。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无论是企业、团体还是个人,创新就意味着发展,没有创新将很难生存。
对企业而言,创新已经不可替代地成为企业竞争战略的核心。企业只有基于创新制定战略,才能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动力,不竭源泉。众多知名企业都是以其卓越的创新力而名扬世界的,如全球最大的电脑软件提供商微软公司、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英特尔公司等。
微软公司由美国人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始创于1975年,正式组建于1981年6月,总部位于美国的雷德蒙。目前微软在全球拥有5万多名员工,遍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一直是新技术变革的领导者。微软公司的成功秘诀被概括为两条:人才与创新。而“人才”的含义中,没有创新能力几乎是天方夜谭。公司从总裁比尔·盖茨到普通员工,每一位都是勇于创新的大家。
英特尔公司成立于1968年,具有四十多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
1965年,英特尔集团的创办人之一摩尔预言,电脑微处理器芯片的记忆容量,每十八个月将增加一倍。这项广为人知的“摩尔定律”,很快成了企业上下信奉的目标。更为惊人的是,英特尔从此制定了“定时出击”政策,即主动创新。不仅每十八个月推出新产品,还每九个月增加新厂房、新设备。每次的创新总为企业带来活力。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
对个人而言,创新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利剑,模仿永远成不了真正的大师。
在19世纪,有一个名叫李维·施特劳斯的人就是运用创新能力,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牛仔裤的人。
李维·施特劳斯的父亲是一个小职员,他从小就显得很聪明,顺利地读完中学、大学,当上文员。本来他可以过着那种不太富裕但很安稳的生活。
然而,1850年时,美国西部发现了大片金矿,淘金的关梦使无数想一夜致富的人潮水一般涌向西部的不毛之地。当时二十多岁的李维,不甘心做一个小职员。尽管小职员的工作很安稳,但他渴望冒险,想凭借自己的劳动、运气去闯一次。
于是,他放弃了文员的工作,加入到浩浩荡荡的淘金人流之中。当李维来到美国旧金山时,才发现这儿已经到处都是淘金的人,到处都支满帐篷。
他感到困惑了:这么多的人在这儿能实现发财梦吗?难道自己抛弃安稳的工作,来到这里,就这样无望地等待?淘金者们都挤在一个地方,加上离市中心很远,买东西十分不便。
一次,李维看到那些淘金者跑很远的路去买一点日用品,于是,他从中获得启示,决定开一家日用品小店,从淘金人身上淘金。不出所料,李维开的这家小店生意很不错,来光顾的人络绎不绝。很快就将开店的成本赚回来了,还积累了不少的利润。有一天,他采购了许多日用百货和一大批搭帐篷、马车篷用的帆布。在船上,那些日用百货被旅客抢购一空,但帆布却没人要。
下了码头后,他就开始推销帆布,由于淘金者们都早已将帐篷搭好,谁也不会再费钱费力去搭第二个。李维本来以为帐篷也是淘金者们的必需品,却没想到竞然无人问津,他因此感到非常沮丧。这时,一位淘金工人走过来,注视着他的那一堆帆布。
他连忙高兴地迎上前去,热情地问道:“您是不是想买些帆布搭帐篷?”
那工人摇头道:“我已经搭了一个帐篷,现在我需要的是像帐篷一样坚硬耐磨的裤子,你有吗?”那位工人还告诉他,淘金的工作很艰苦,衣裤经常要与石头、砂土磨擦,棉布做的裤子不耐穿,几天就磨破了。如果用厚帆布做裤子,又结实又耐磨,肯定会受到淘金者的欢迎。淘金工人的一番话,提醒了李维。他想,反正这些帆布卖不出去,就试着拿它做裤子吧。
他用带来的厚帆布做了工作裤,向矿工们出售。就这样,牛仔裤诞生了。
坚固、耐久、穿着合适的牛仔裤,立即获得了西部牛仔‘和淘金者的喜爱。大量的订货纷至沓来。李维不再开日用品店,正式成立了牛仔裤公司。公司开张后,牛仔裤产品十分畅销,但李维却对帆布做的裤子很不满意。因为帆布虽然结实耐磨,却又厚又硬,不但穿在身上不舒服,而且也无法像柔软的布料那样,设计出各种美观合身的款式,只能做成又肥又大、式样单调的裤子。
他寻找新的面料,准备加以改进。
不久,法国人涅曼发明的一种布料,引起了他的注意。这是一种蓝白相间的斜纹粗棉布,兼有结实和柔软的优点。李维当即决定从法国进口这种名为“尼姆靛蓝斜纹棉哔叽”的面料,专门用于制作工装裤。采用这种新式面料制作出来的裤子,既结实又柔软,样式美观,穿着舒适,广受消费者的欢迎。
当淘金者在蜂拥着淘金时,李维不去跟风,却在淘金者身上动脑筋,为淘金者服务,在他们身上淘金,这就是创新的思路。由开百货店到发明牛仔裤,从而掀起了全球“牛仔裤”热。
李维的成功,证明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意味着发展,没有创新将很难生存。
一位社会学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个人缺少创新意识,他永远得不到改变;一个组织缺少创新意识,这个组织永远得不到发展;一个社会缺少创新意识,这个社会永远得不到前进。”是的,没有创新意识,我们将一直重复着固有的、陈旧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这样的话,我们个人和整个社会都不会向前迈进,而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企业只能走向衰亡。
创新是个人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事业成功的主要前提,因此说创新是追求成功的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够使我们得到发展与进步、把事业推向辉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发展瞬息万变的时代,我们更应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拿破仑·希尔说:“创新并不只是某些行业的专利,也不是超常智慧的人才具有的能力。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创新。”
创新能力靠平时的培养,更靠工作上的锻炼。开发、培养、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科学的创新来不得半点虚假,除了凭真正的成果取胜外,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所以,我们首先要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同时重视知识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优化。知识基础是对前人智慧成果的继承,是形成创造力的必要条件。离开了扎实的知识基础,就不可能顺利地开展创造性活动。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多掌握一些知识,就会多一条思路。博大精深,厚积薄发。
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不能只拥有单一的学科知识,而必须拥有跨学科的丰富的知识结构。如此,才会多一种专业眼光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才会比知识结构单一的人更容易产生丰富的联想,因而也更加容易形成创新思维。
不断学习和吸取新东西创新能力必须依靠不断地学习。一个具备创新能力的人,如果不注重学习,也会落后,也会缺乏创意。
创新能力的提升要求人们头脑清醒,不断学习吸取新东西。例如,在德国西门子公司,要求每一个员工都能积极主动地从工作过程中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商业实践经验中学习,通过和他人分享知识来学习,从而保证自己的进步和未来的成长。西门子要求员工有个性,不平庸。他们或充满热情,或平静沉稳,或勤于思考,或精明能干……但他们都具有一种特质,那就是随时准备接受新的东西。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创新能力源于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源于深入思考。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创新。牛顿从苹果落地创造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有人问有什么“诀窍”?牛顿说:“我并没有什么方法,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做长时间热情地思索罢了。”
据说医疗用的听诊器是这样发明的:
两百多年前,法国医生拉奈克一直希望制造一种器具,用来检查病人的胸腔是否健康。有一天,他陪女儿到公园玩跷跷板时发现,用手在跷跷板的一端轻敲,在另一端贴耳倾听,能清楚地听见敲击声。他从中得到启发,回家用木料做成一个状似喇叭的听筒,把大的一头贴在病人的胸部,小的一头塞在自己耳朵里,这样能清晰地听见病人的胸腔发出的声音。这便是世上第一部听诊器。
这些具有创造力的人无疑是喜欢思考的,但他们并非都是天才。他们面对的启示别人也能遇到,不同的是他们更善于思考并能进出灵感的火花。这是因为他们很敏感,留心身边的一切事情,并且想象力丰富、头脑灵活。
克服因循守旧的观念因循守旧意味着维护传统的东西,不愿积极开拓,创新求变。在因循守旧状态下,人们会逐渐失去创新的兴趣。因循守旧其实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以及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感。因循守旧者常这样对自己说:我们不可能创造新的东西,但是,我们也不会面临比现在差的处境,或者遭受到更可怕的损失。
因循守旧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大敌。如果人类都保持因循守旧的观念,那么今天的我们,就一定还茹毛饮血,刀耕火种,住在山洞中。真正的创新需要跟因循守旧势力做斗争。
打破思维定式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点子,也会产生非凡的效果。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就因为打破常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实例。
东芝电气公司1952年前后曾一度积压了大量的电扇卖不出去,7万多名职工为了打开销路,费尽心机地想办法,依然进展不大。
有一天,一个小职员向董事长石板提出了改变电扇颜色的建议。当时,全世界的电扇都是黑色的,东芝公司生产的电扇自然也不例外。这个小职员建议把黑色改成为浅色。这一建议立即引起了董事长的重视。
经过研究,公司采纳了这个建议。第二年夏天,东芝公司推出了一批浅蓝色电扇,大受顾客欢迎,市场上甚至还掀起了一阵抢购热潮,几十万台电扇在几个月内一销而空。从此以后,在日本以及全世界,电扇就不再是统一的黑色面孔了。作为公司的功臣,这位小职员成为公司的股东。
只是改变了一下颜色,就能让大量积压滞销的电扇,在几个月之内迅速成为畅销商品,谁能想到这样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想法竟能产生如此大的效益呢!产生这个想法,既不需要渊博的科技知识,也不需要丰富的商业经验。
为什么东芝公司的其他几万名职工就没人想到、没人提出来?这显然是思维上的定式和惯性使然。
打破思维定式和惯性,善于运用逆向思维和递进思维,将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正如蒙牛公司总裁牛根生所说:“不管螺丝怎么设计,正向拧不开的时候,反向必定拧得开。山重水复,此路不通的时候,换换位,换换心,换换向,往往豁然开朗,柳暗花明。”
美国著名管理大师杰弗里说:“创新是做大公司的唯一之路。”没有创新,企业管理者肯定会毫无作战能力,也根本不会有继续做大的可能。同样,创新也是一个员工的立身之本。创造力本身并不是奇迹,人人都具备它。但大多数人由于受传统思维的束缚,形成了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式,因循守旧,缺乏创新意识。这样,就不会有好的想法,好的主意,好的思路,自然就不会有好的结果。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创新思考,这是成功的法宝。
善于观察,勇于实践创新并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每个人都能创新。只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创新或许来自于工作中的细枝末节,或许来自于某个灵感的启示,但如果没有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思考和勇于实践的决心,又怎能抓住这些灵感?所以说,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思考和实践的勇气是创新取得成功的关键。
所有的成功创新者都不会是空想家,不管当时他们的想法有多么离奇或者多么古怪,他们总不会呆在实验室或者屋子里发愣,而是会进行实践。最简单的例子便是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人们都以为他们发了疯。但他们勇敢地进行实践,在无数次的失败之后,终于成功了。不仅重大的创新有这样的特点,就是小小的创新也往往需要无数次实验。所以,观察力和实践力就是创新这辆自行车的两轮,二者缺一不可。缺了一个,就成了独轮车,也就无法行讲。
E. 怎么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思想
物质是意识赖以产生的基础,而意识则是 人形成思想、观念并进而升华到精神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意识才可能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和精神。因此,培育创新思想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不可缺少的前提。创新思想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观念和创新精神。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显著成绩,但目前仍存在着教学模式单一、培养要求整齐划一、单纯以学生的分数作为唯一评价标准的问题。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大学生的创新思想,也不符合现代大学精神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加深对培育大学生创新思想重要性的认识,不断转变教育观念,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念、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价值观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
1、要通过积极引导,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意识是思想的萌芽状态和初级阶段,而学校又是传道、授业和解惑的场所。因此,通过课堂教学和引导来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至关重要。国际著名学术团体——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中指出,学习总起来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处理好社会日新月异发生的变化。目前,我们有些教师的教案单一、传授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呆板,十分缺少活力。这一僵化、老套的灌输式教学,对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很不利的。因此,首先应该在这方面进行必要的改进或改革,使我们教师的教案丰富多彩、传授内容新颖先进、教学方式灵活多样,以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启发式教学启迪和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2、要通过教育树立和强化大学生的创新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人们的行动总是在一定观念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的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动。因此,要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注重大学生创新观念的培养与更新。马克思指出:人的创造性、能动性是自然赋予人的潜能素质,若得到开发,就表现为人类特有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和体力。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也指出:教育的任务是毫无例外地使所有人的创造才能和创造潜能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重要。现代脑科学也证明,每个人都具有创新的潜能,关键是是否意识到并有意识地培养的问题,因此应该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树立创造可培养的观念和积极的创造价值观,从而使创造力的伟大价值深入每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田。要使大学生们都能认识到,创造是人类文明之源泉、是创新世界之母、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之重要手段、是社会前进之动力、是个人成才之基础,创造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核心的要素。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信心,自觉将自己的创造潜能与学习及将来的事业结合起来。
3、要通过宣传来弘扬创新精神。
学校有关部门应该在全校范围大力宣传和弘扬创新精神、打造声势、营造氛围,帮助大学生提高对创新能力的正确认识、强化创新意识和观念、追求创新精神。
F. 创造力和创新的关系是什么
创造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性和标志之一。培养、开发创造力的重要意义和最终目的在于使人类创造力的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从而尽可能挖掘出人类的创造潜力,造福人类。随着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科技人才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大批出类拔萃、思维敏捷、勇于创造的人,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性问题。1999年6月13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而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中国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有鉴于此,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该《决定》中,除对学校教育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竞争意识、合作精神”等核心技能与素质要求之外,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放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这种大背景下,本文就创造的性质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二、创造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整合
(一)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智力是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知方面的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它与创造力的关系,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如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不相关,有的则发现有高相关;有的发现创造力高者智力未必高,或智力高者创造力未必高;有的发现智力低则创造力必低;还有的发现创造力与智力的相关高低随着测量性质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结果表明,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是十分复杂的。智力高的人虽然可能比智力低的人更有创造性,但高的智力并不是创造力的充分必要条件。虽然创造力高的人一般也有高的智力水平,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如此[1],很多智力水平高的人也没有不同寻常的创造力。高的智力水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创造力,但却并不能保证总是如此[2]。
非智力因素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的角度说,凡是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甚至于道德品质都是非智力因素;从狭义的角度看,常常只把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个心理因素包括在非智力因素之内。如果说智力因素是保证人们有效地进行认知活动的稳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那么非智力因素则是保证人们成功地进行种种活动的心理条件的总和。许多研究表明,创造力与某些非智力因素是高相关的。创造力高的人常常具有一定的个性特征,如独立性强、自信、常常被复杂性所吸引、富有责任感、感情丰富、有决心、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孝幽默、爱自行学习、愿意尝试困难工作、好冒险、有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高度的独特反应、兴趣广泛、爱好沉思、不盲从,等等[3~6];而胆怯、过分的自我批评、懒惰、从众、狭隘、刻板、骄傲等许多消极个性因素则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显然,取得卓越成就所要求的不仅是较高的智力,更重要的是非智力因素。
个体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总是紧密联系、互相制约的。它们都以人的创造实践为基础,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智力因素可以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例如观察力发展中敏锐性的提高,思维力发展中探索性的培养,想象力发展中独特性与灵活性的增强等等。反之,非智力因素也可以促进智力活动过程,它可以强化创造意识,激发创造热情,排除种种干扰,稳定情绪,从而为智力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动力,为智力因素的发展创造条件。事实上,一切具有高度创造力的杰出人才,他们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都得到高水平的和谐发展。因素可以说,创造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结晶。
(二)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的交融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人所意识到的仅仅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中位于心理表层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即显意识,而人的大部分精神活动则存在于心理的深层,往往意识不到,属于潜意识范畴。显意识是主体能够清楚地意识到的、有目的、能控制的意识;潜意识则是主体自身意识不到并不能加以控制的意识,它包括各种各样的先天的本能和后天的长期积累起来的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经验。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是显意识和潜意识高度统一的产物。在人类整个创造活动中,总是有目的在支配着,创造的机遇总是光临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因此,整个创造过程都由意识控制着。但是,在创造过程中,创造者长期的学习、经验的积累、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创造的强烈追求和思考,虽然没有形成直接的可以明确显示出来的结果,可它确实也会在心理深处潜意识地累积起来,积淀为创造的某种基矗可以说,在创造活动还在进行而无明确结果时,在创造的苦思冥想尚未获得某种启示而豁然顿悟之前,确实存在着一种“潜意识”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当创造成果出现时,这种潜意识状态就过渡到显意识了。可见创造是显意识与潜意识的交融过程。
潜意识是人类重要的信息库,人的绝大部分信息,就以这种形式深藏在潜意识的汪洋大海里。人们可以在潜意识水平上处理并理解所见到的现象,潜意识能阻碍来自客观的大多数刺激,而让少数经过选择的刺激信息进入潜意识思维过程。在显意识思维过程中......
G. 大学生怎样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大学生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和素质
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在学习中,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持续积累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根本。良好的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是创新成果诞生的良好基点,开阔的视野是大学生进行创新活动条件。优秀的创新成果都是饱含科技含量的,没有坚实的知识积累和深厚的知识底蕴,是不可能孕育出优良发明的。在大学期间,同学们一定要学好基础知识,以及本专业要求的基础课程。其原因是创新成果大都来源于基础知识的深层次组合。另外,如果没有打下好的基础,大学生们也很难真正理解高深的应用技术。另外一个方面,学习的方法、开阔的视野也至关重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要培养科学的学习习惯和思考习惯。我们应该通过学术讲座等方
式,使学生开拓视野,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二个建议是,遇到问题试着从不同角度来思考。两个推销鞋子的推销员,来到非洲。结果发现这里的人都不穿鞋子的。其中一个叫苦连天,这么个地方怎么会卖得出鞋子呢?于是打包回去了。另一个却喜出望外,他喜出望外,多么大的一个市场啊。如果所有的人都穿鞋子,那么我的市场该有多大啊。看看,当我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时,得出的结论是不是差别很大?
第三个建议是,多问问题才能更深理解。我想这一点大家在高中的学习生活中的感悟是最深的!
第四个建议是动手实践。大学里面有很多实验,那些都是书本上的知识,但是每当我做完实验后,感觉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就上了一个层次,真正实践后就会对其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些只有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练习才能得到的!
H. 怎样培养学生创造力
培养创造力的一些主要思路,供参考:
1.增强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决定一个人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因此,要开发创造力,首先要增强和提高人的创新意识。人的创新意识有两种:一是主动性创新意识,一是被动性创新意识。主动性创新意识,是指不需来自外部的推动,主体的意识就可以有效地驱动个体去创新,创新活动是主体自身需要的一种意识,稳定、持续、主动、习惯化是它的特点。
被动性创新意识是指主体受外部的推动而产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接受交给自已完成的指令性科研问题、开发任务或项目。这类被动性创新意识同样也会对创新活动产生推动作用,主要是创造主体有责任感,有成功的愿望,有胜任的能力。
2.掌握创造方法
创造方法是创新活动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并上升为工具性的创造方法论。创造方法一举击破了创造的神秘气氛,使普通人借助创造方法亦能涉足创造活动,掌握创造方法是开发创造力的好思路。
3.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乃创造力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是创造力开发的关健。美国创造力开发公司总裁、创造学家罗杰.冯奥奇说过:“如果你对创造性思维持冷淡态度,你就不会认识到在一个发展变化、日新月异的世界上,激发和应用新设想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
4.优化创新人格
前面讲到, 创新思维乃创造力的灵魂,而创新思维的灵魂又是什么呢?那就是创新人格!这是因为人是创造万物的主体,是一切创新活动的认识者、发出者和操作者,忽视创新人格的优化,开发创造力将是舍本求末倒置的。
5.形成创新环境
创造力开发离不开一个好的环境,尤其是个体创造力开发。因为人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美国创造学家阿瑞提认为:“适宜的气候和环境能极大地促进创造。”
6.创新成果展示和创新人物示范
经常进行各级各类的创新成果展示,对创新方面取得成绩的人物进行表彰、鼓励和奖励,达到示范作用的目的,都对创造力的开发很有推动作用。
奇思妙想玩转发明课程,以科学的形式与方法,解密孩子的创造力基因,激发他们的创新灵感,为他们摘取人生第一件发明;为中考培养科技特长生,为留学移民增添专利加分强项,为高考各重点大学自主招生挖掘创新潜质。
I. 谈谈创新的重要性和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培养好奇欲。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第三,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第四,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青年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青年创新。鼓励青年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青年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