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大学生创造力问卷

大学生创造力问卷

发布时间:2022-05-30 02:47:56

A. 创造力测验的国际上主要的创造力测验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吉尔福特和他的同事编制了一套发散性思维测验。测验的项目有:语词流畅性、观念流畅性、联想流畅性、表达流畅性、非常用途、解释比喻、用途测验、故事命题、事件后果的估计、职业象征、组成对象、绘画、火柴问题、装饰。前10项要求言语反应,后4项则用图形内容反应。
该测验适用于中学水平以上的人,主要从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记分。(有时也根据精细性记分)
例如,“组成对象”是要求被试用一些简单的图形(如圆形,长方形,三角形,梯形)画出指定的事物。在画物体时,可以重复使用任何一个图形,也可以改变其大小,但不能添加其他图形或线条。
又如“火柴问题”是要求被试移动指定数目的火柴,形成特定数目的正方形或三角形。
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对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52名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测试,并与普通班大学生(平均年龄比他们大3岁5个月)进行比较研究。他们发现少年班学生除了符号流畅性略低于普通班大学生外,其余各项指标都高于或显著地高于普通班大学生。在图形的发散能力和发散思维中的独创性因素方面有极显著的差异。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托兰斯等人编制了中车个著名的创造力测验,该测验分为3套,共有12个分测验,为了减少被试的心理压力,用“活动”一词代替“测验”一词。
(1)语词创造思维测验。
(2)图画创造思维测验。
(3)声音语词创造思维测验。
测验时根据4个标准评分:流利(中肯反应的数目);灵活(由一种意义转到另一种意义的数目);独特性(反应的罕见性)和精密(反应的详细和特殊性)。被试从整个测验中得到一个总的创造力指数,代表个体的创造性思维的水平。
该测验适用于从幼儿到研究生的文化水平,普遍采用集体测试的方法,对于小学4年级以下学生,一般用个别口头测试。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心理学家盖泽尔斯和杰克逊等人根据吉尔福的思想对青少年的创造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60年代编制了这套测验。这套测验包括下列5个项目。
1、语词联想测验;
2、用途测验
3、隐蔽图形测验
4、完成寓言测验
5、组成问题测验。
许多心理学工作者研究了创造性和实际创作作品之间的关系。瓦拉奇等人以5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发现思维的流畅性和创造作品之间有明显相关。思维流畅性能够预测许多领域中的成就。
这套测验适用于小学高年级到高中阶段的青少年,适用于团体测试,并有时间限制。

B. 求人翻译,专有名词附上 本研究对55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现状及自我构念

In thisresearch, we conct a survey against 558 college students to find out thestatus quo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self-construal, critical thinking and creativity. We find that (1) seniors havehigher creativity than freshmen, sophomores and juniors; (2) both of the twodimensions of self-construal,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on college student’screativity; and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college student’s creativity; (3) critical thinking tendency acts as amediator, to some extent, between inter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creativity,between independent self-construal and flexibility, and between interdependentself-construal and fluency & flexibility.

C. 急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某一专门知识和技能,应是那些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社会适应性和创造性等活动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的心理品质的综合。

3.心理素质与几个相关概念的关系

心理素质与能力、人格特质、心理健康及创造力有密切的关系,但是心理素质与上述几个概念也存在着差别。

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多种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能力和人格特质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但是心理素质并不是能力和人格特质的简单拼凑,而是那些对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心理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个体处于此状态时不仅自我情况良好,而且与社会契合和谐,能发挥更大的心理效能。心理健康状态是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至于创造力,在直觉的水平上,我们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恐怕还找不到一个学者们公认的创造力定义。心理学家曾提出了多个关于创造力的理论模型,其中,斯腾伯格(sternbers)提出创造力三维度模型(a three-facet model of creativity),即创造力包括创造力的智能、创造力的智能风格和创造力的人格层面,代表着学者们倾向于将创造力的认知、人格和社会层面统合起来理解创造力的发展趋势。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人的创造力高低受人的智力、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等诸方面因素的影响。尽管不同学科的最佳创造力的年龄不完全相同,一般而言,最佳创造力年龄在23—40岁之间。由此可见,大学本科生应该为今后创造性地开展学习、学术研究和工作作好知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应该承认,创造力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不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部,甚至可以说它不是大学本科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最重要成分。也许,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社会适应性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更重要的成分。

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思路

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关系到心理素质测评体系的建立、培养规格和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问题。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社会文化素质的基础与载体;心理素质是外界刺激影响人的行为的中介,又是社会文化素质与生理素质相互影响的中介。鉴于心理素质在个体素质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推行素质教育时,查明心理素质的结构就是一项基础理论工作,它应该成为素质教育特别是心理素质培养的起点。

1.大学生心理素质建构的要求与策略

在确定合格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时应注意:(1)体现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不是人的心理现象的几个孤立的方面。(2)反映大学生在学习、研究和生活实践中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3)既考虑到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需要,也考虑到国家、社会和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 (4)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于未来需要,强调未来社会对学生的要求。(5)以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和“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重点研究大学生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素质结构。

研究策略:(1)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研究为指导,以实验研究为手段;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2)采用研究指标多元化的建模原则,通过专家(理论取向)、用人单位及高校教师(职业取向)、学生(个人取向)等多层面,确立心理素质模型的指标体系。

2.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

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可能结构,例如,王极盛认为人的心理素质是多类别、多要素、多品质系统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和潜能因素。梁宁建认为心理素质包括心理健康水平、人格特征、认知方式、元认知、智力等。这两项研究虽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有参考价值,但是这两项研究都将心理健康水平与看成是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成分,这显然是将心理素质(内在)与心理素质的表现(外在)混在一起了。下面的几项研究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许燕通过问卷调查发现,高师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和再生素质等六个方面的素质。其中,每个素质又各自包括若干心理品质。这项研究的缺点是抽样的范围较窄,所得结果虽然能反映师范生的心理素质结构,但是未必能够全面说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

张大均等人从理论上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包括认知因素、个性因素和适应因素,并通过问卷调查验证他们提出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这项研究所建构的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简单明晰,认知因素作为一项重要的心理素质成分如实反映了中学生的学习是他们主要从事的活动。但是,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中学生有较大差别,而且国家、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更高,所以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结构在整体上是否与中学生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加以验证。

台湾学者黄光国认为,现代社会中高素质的个体应具备如下特征:自律的道德情操,适应性的认知及行为能力,追求卓越的动机,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黄先生提出的上述看法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其中均衡的价值体系,统整的自我规约系统,豁达的人生观这几个方面是在心理学与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交界面上谈人的素质结构,属于上述心理学研究的第一个层面。

刘华山从理论上对心理素质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学生的心理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上述七个因素分别反映学生在学习、研究、工作和生活实践中与内外各个方面的关系,即对整个人生、对自己、对工作与社会、对他人与团体、对知识与信息、对实际事物、对困难与压力情境七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心理素质。这七个方面的因素具有较好的逻辑性,但是需要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或修正完善。
回答者:往事无言 - 助理 二级 12-5 10:11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0% (0) 不好
100% (1)

其他回答 共 1 条

大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结构

一、引 言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在20世纪80年代末提出的一个本土化概念。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价值观念,其初衷在于纠偏:纠正中小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之偏,纠大学教育过分专业化之偏。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教育理论界对素质教育、素质的内涵和特征等问题已达成了一些共识。学者们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发展的体系,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不变的模式。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教育。素质的内涵具有时代的特征,不同的时代要求不同的素质。

那么,何谓素质教育呢?文辅相认为,素质教育是利用遗传与环境的积极影响,调动学生认识与实践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知与意向等因素全面而和谐地发展,促进人类文化向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内化,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关于素质这一概念,心理学与教育学有着不同的解释。心理学认为,素质是由遗传或先天因素决定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特点,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重要作用。教育理论界的许多学者认为,素质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素质既包括先天遗传特征,又包括后天习得的素养。素质着重表示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

至于素质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内潜性。素质是人的潜能,不但遗传素质是与生俱来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也必须内化为人身心组织中的稳定因素才能视为素质的形成。人的素质的外化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方能实现。

(2)整体性。素质结构中的各种因素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或层次,这些因素统一在一个人身上,存在于一个统一的结构之中,整体的水平取决于因素的水平及要素间结构的整合。人的素质虽然是一个整体,但是构成素质整体的各因素也可以区分为不同层次,并得到测量。

(3)稳定性与发展性。素质一经形成,就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并在各种活动中表现出来。当然这种稳定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人的素质和一定社会的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精神文明程度相联系,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不同社会、不同历史时期,对素质的要求不同。另外,个体的素质也是发展的。

(4)社会评价性。人的素质具有优劣好坏之分,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素质,这些优良的素质可以得到客观的测量。

此外,也有学者从辩证统一的角度对素质的特点作了划分,如遗传性与习得性的统一,相对稳定性与发展变化性的辩证统一,内在性与现实性的辩证统一,个体性与群体性的辩证统一,等等。

关于素质的结构,学者们有不同的意见,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从目前的研究来看,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有:二分法,认为人的素质包括生理(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三层次说,认为人的素质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五成分说,按照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划分,将人的素质相应地划分为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技能素质,或者将素质分为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这些分类虽然繁简不同,它们在本质上基本一致。不管怎样分,心理素质都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居于社会文化素质和生理素质之间,起中介作用。应该注意到,对素质结构的探讨,不能纯粹从抽象的逻辑出发,应坚持实用性、可行性与逻辑准确性的结合。

对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应与素质和素质教育的研究联系起来。如果不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放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上,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就没有必要。这种研究实际上反映了心理学与教育学的结合,是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中所提出问题的回应。至于大学生的素质,我们认为主要包括生理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科学素质和专业素质。

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依据

大脑是学生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后天的环境、学习和训练对脑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人的发展为目标的。教育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需要以学生脑的生长、发育与开发为中介;而且脑的发展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目标之一。人脑经过长期进化,其结构极其复杂和精细。遗传因素虽然决定着大脑发育的总方向和主要轮廓框架,但是大脑神经系统的精细结构和功能特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因素。换句话说,人脑之所以发育成为人脑而不是动物的脑,这是遗传决定的;但是,究竟发展成什么样的人脑,是优秀的大脑还是平庸的大脑?这与后天的环境因素、营养条件、教育方式、学习训练乃至社会文化背景都有关系。婴儿出生时,脑内绝大多数神经细胞已基本形成,但还没有发育完善。神经细胞的突起和突触连接以及微小神经环路的建立在后天发育过程中有非常大的变化,甚至在人的一生中都会进行修饰。也就是说,人脑在一生中都有可塑性,脑的微细结构和功能特性都在变化。但是,在出生后至7、8岁这一段时间特别敏感,其可塑性最大。就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感官刺激,学校的各类教育和训练、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等的影响,通过儿童生理素质,特别是大脑这一物质基础,发展成为人的各种心理品质。因此,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应重视运用大脑发育的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发展。

人的毕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特别是人的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关键期),以及心理品质发展的先后顺序和发展速度是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建构的理论基础。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再到衰老直至死亡,其心理品质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大学生年龄一般在17—23岁之间,属于成年初期(或称青年晚期,从18—35岁)。在这一阶段,其思维方式由青少年时期的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特别是在23—40岁之间,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元认知也有进一步的发展。虽然在高中阶段,学生的个性已基本形成,但在大学阶段,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其自我意识迅速发展,自我同一性得到确立,进而促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趋于稳定。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发展(特别是智力发展)关系的思想,对于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结构的建构具有指导意义。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教学的最佳效果产生在“最近发展区”,适时辅导学生是教学的不二法门。维果斯基关于教学与智力发展的思想,可以合理地扩展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各个方面。

心理学研究不同层次或水平的区分对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具有参考价值。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大致可以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在社会关系的体系中研究人的发展,这些主要是社会心理学的内容,与社会科学交叉。第二个层次,研究个性的结构,如需要与动机、能力与态度的动力过程、行为的结构和动力过程、调节机制等。第三个层次,研究从感知觉到思维情绪等心理过程。第四个层次,研究心理过程的生理机制。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建构主要与上述第二个层次的研究有关。

三、心理素质的涵义、特征

1.心理素质的涵义

关于心理素质的涵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以下是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许燕认为,心理素质是以先天禀赋为基础,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稳定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基本说明了心理素质的本质,但是没有说明心理素质与人的单个的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各种实践的关系。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性心理品质在人的生活实际中的综合表现。这一定义抓住了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及特征,但这个定义中所说的生活实际比较笼统,其针对性不够。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将外在获得的东西内化成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并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这一定义清楚地说明了心理素质形成及其特性,该定义中强调心理素质与人的社会适应性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这种观点固然有其合理性,但是学生心理发展有其年龄阶段特征,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结构的重点应有所不同,社会适应性行为与创造性行为并非对所有年龄的学生都同等重要。

综合上述几种看法,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的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

2.心理素质的特征

刘华山对心理素质的特征概括得比较全面和准确。经过简化其观点,可以认为心理素质具有如下四方面的特征:

相对稳定性与可发展性。心理素质是个人的心理特质,不是人的个别心理或行为表现,更不是一个人一时一地的心理与行为表现。但是,心理素质又始终处于发展之中,具有自我延伸的功能。

综合性。对心理素质,不应从简单的心理过程或心理特性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不能将心理素质简单地看成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及其特性,对心理素质的研究应从个性层面上着手。心理素质是人的个性心理品质在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

可评价性。心理素质对人的活动成效有影响,因而具有社会评价意义;其品质具有优劣高低之分。人的某些个性心理品质,如内向与外向,一般不对人的行为成效产生影响,因此不应将它纳人心理素质之列。

基础性。心理素质不是大学生在特定领域中获得的

D. 大学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调查问卷怎么做

这个不是一下子就说得清的
当然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比较好
主要在实验方法
实验细节
实验用品
等方面出题了

E. 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状况调查问卷 怎么做

网络一下就有现成的

F. 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都可以设置什么有创意的问题

你调查的群体是大学生,所涉及的问题应是大学生或校园内的普遍现象,是大学生群体所关注的问题和困扰的问题。做问卷时 先要考虑有那几个大项目,下面分那几个子项目,最好有几道测谎题。

G. 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能测量创造力吗 有哪些创造力测验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哈兹威(S.P.Hathaway)与精神科医生麦今利(J.C.Mckinley)于1940年编制的自我报告式的个性量表。适用年龄:16岁以上。形式包括卡片式、手册式、录音带形式及各种简略式(题目少于399个)、计算机施测方式。既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题量:566(其中有16道重复,实际题量为550)个。编制方法:经验效标法。量表组成 10个临床量表Hs:疑病(Hypochondriasis)——对身体功能的不正常关心D:抑郁(Depression)——与忧郁、淡漠、悲观、思想与行动缓慢有关Hy:癔病(Hysteria)——依赖、天真、外露、幼稚及自我陶醉,并缺乏自知力Pd:精神病态(Psychopathic deviate)——病态人格(反社会、攻击型人格)Mf:男性化-女性化(Masculinity-femininity)——高分的男人表现敏感、爱美、被动、女性化;高分妇女看做男性化、粗鲁、好攻击、自信、缺乏情感、不敏感。极端高分考虑同性恋倾向和同性恋行为Pa:妄想狂(Paranoia)——偏执、不可动摇的妄想、猜疑Pt:精神衰弱(Psychasthenia)——紧张、焦虑、强迫思维Sc:精神分裂(Schizophrenia)——思维混乱、情感淡漠、行为怪异Ma:轻躁狂(Hypomania)——联想过多过快、观念飘忽、夸大而情绪激昂、情感多变Si:社会内向(Social introversion)——高分者内向、胆小、退缩、不善交际、屈服、紧张、固执及自罪;低分者外向、爱交际、富于表现、好攻击、冲动、任性、做作、在社会关系中不真诚4个效度量表Q:疑问量表(Question)没有回答的题数和对“是”和“否”都做反应的题数。如果在前面399题中原始分超过22分,566题原始分超过30分,则说明被测试者对问卷的回答不可信。高得分者表示逃避现实。L:说谎量表(Lie)是追求尽善尽美的回答。L量表原始分超过10分,结果不可信。F:诈病量表(Validity)高分表示受测者不认真、理解错误,表现一组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F量表是精神病程度的良好指标,其得分越高暗示着精神病程度越重[1] K:校正量表(Correction)一是判断被试对测验的态度是否隐瞒或防卫;二是修正临床量表的得分。发展背景 1989年,出版MMPI-2经过60多年的不断修定,补充,被翻译成100 多种文字,在几百个国家里进行了使用,有关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已经发表的文献或专著超过万篇(本),至今已发展得极为成熟。它从多个方面对人的心理进行综合的考察,是世界上被使用次数最多的人格测验之一。MMPI于80年代被引进中国,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组织了标准化修订工作,中科院心理所宋维真主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修正完善,MMPI在中国得到了广泛运用。在修订过程中发现中国正常人的D、Sc量表T分明显高于西方国家,但同时除D、Sc量表外西方人其它量表的T分又都明显高于东方国家,这一结果与东方国家,尤其是日本的结果极为一致。所以根据东方国家特殊状况,排除MMPI得分70以上为异常的美国标准,而将MMPI得分60以上为异常的中国标准。应用范围 该测验适用于年满16岁,具有小学以上文化水平,没有影响测试结果的生理缺陷的人群。也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如果被试者合作并能读懂测验表上的每个问题,13-16岁的少年也可以完成此测验。尽管它原来是根据精神病学临床实践而编制的,但是它并不仅仅应用于精神科临床和研究工作,也广泛用于其他医学各科以及人类行为的研究、司法审判、犯罪调查、教育和职业选择等领域。因此在心理咨询中心、心身医学门诊、精神病院、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所、大中学校等部门都有广泛的运用,对人才心理素质、个人心理健康水平、心理障碍程度的评价都能有较高的使用价值。MMPI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和精神医学工作者必备的心理测验之一。效度量表 疑问量表 此量表反映被测试者回避问题的倾向,原来是为了鉴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共33个题目,得分高者即使身体无病,也总是觉得身体欠佳,表现疑病倾向。谎言量表 此量表中的题目,是测试被试者的回答,很容易得到社会公认的行为倾向,题目的内容都是社会上常见的小问题,所谓小毛小病。该分数高,说明过分掩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心理防御过度。原始分超过10分,结果不可信。伪装量表 此量表由一些不经常遇到的问题组成。分数提高表示被测试者回答问题不认真或者理解错误,表现出一组相互无关的症状,或在伪装疾病。修正量表 此量表用于测验受测试者是否愿意议论个人事情,它与智力、教育以及社会地位有关。分数过高,可能是被测试者不愿合作。临床量表 疑病量表 此量表原来是为了鉴定疑病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征是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一种过度的关心,担心自己有病或不健康。抑郁量表 此量表最初是为评价抑郁症候而制定的。抑郁的特征是缺乏干劲,对未来没有希望,一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极其不满。癔病量表 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对紧张状况产生歇斯底里反应的患者而制定的。癔病的特征是心因性的不随意肌体机能丧失和机能障碍。精神量表 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那些被诊断为非社会性类型和非道德类型的精神病态人格的患者而制定的。这种病态的特征是说谎、偷盗、性异常、酗酒等,但不包括重大犯罪行为。性度量表 此量表也叫男性-女性量表,它原来是为了鉴别男性同性恋而制定的。反映被测试者的男性化或女性化程度。妄想量表 此量表是为了区分那些被判断为具有关系妄想、被害妄想、夸大自我概念、猜疑心、过度地敏感、意见和态度生硬等偏执性人格而制定的。精神衰弱 此量表是为了测定精神衰弱的一般性症候类型而制定的。精神衰弱的特征为:焦虑、强迫动作、强迫观念、无原因的恐怖等。精神分裂 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征包括:思维、感情和行为混乱。轻躁狂量 此量表原来是为了区别有躁狂性症候的精神科患者而制定的。其特征包括:气质昂扬,爱说、精力充沛、易怒、思维奔逸、抑郁气短等。社会内向 此量表是为了鉴别对社会性接触和社会责任有退缩回避倾向者。附加量表 MAS 此量表是为了研究不同焦虑水平对任务完成情况的影响。焦虑水平高的被测试者对简单工作完成得好,对复杂任务完成较差。Dy 此量表用于评估被测试者的依赖性水平。Do 此量表用于判别一个人在人际关系中支配能力的强弱。Re 此量表是评估一个人愿意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和对社会团体尽义务的程度。Cn 此量表是测定被测试者对其行为,特别是其病理性表现的控制能力。另外还有Q分数,是被试无法回答的题目数。计分方法 原始分→T分数→剖面图1.计算Q量表的原始分。超过22分或30分无效。MMPI剖析图 2.分别计算各量表的原始分。3.对5个量表加K分校正(Hs+0.5K、Pd+0.4K、Pt+1.0K、Sc+1.0K、Ma+0.2K)。4.查表把原始分转化为T分;或计算T分。T = 50 + 10(X - x)/ SD5.画出剖析图。解释 ⒈60以上为异常(中国标准)⒉70以上为异常(美国标准)便视为可能有病理性异常表现或某种心理偏离现象。注意事项 ⒈争取被试的合作。让被试者知道这个测验的重要性以及对他的好处,并详细记录测验时被试的表现;⒉向被试说明个性各不相同,无所谓好坏;⒊以实际情况为准;⒋如果被试焦虑或情绪不稳定,也可分几次完成。也可用录音或请人读题。⒌临床量表最好用英文缩写字母,或者数字符号,而不要直接使用中文全译名称。评价 ⒈不但可提供医疗上的诊断,而且也可用于正常人的个性评定。⒉首次将效度量表纳入个性量表,并成为解释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提高了测验的诊断价值。MMPI十分庞大,能提供十分丰富的信息,但实施起来也较费时,尤其是对病人更为困难,往往要分段实施。后来,有许多人研究MMPI的新应用,总结、演化出了多达200种以上的量表。也有人尝试缩小这一测验的规模,减少测验题目,缩短了测验所需的时间。

H. 创新型英语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问卷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法训练。

I. 有创意的大学生市场调查主题有哪些

一、创意市场调查主题
大学生开微店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消费的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城乡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恋爱观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现状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心理市场调查报告
大学生网购市场调研报告
大学生手机市场调研报告

二、市场调查报告
市场调查报告,就是根据市场调查、收集、记录、整理和分析市场对商品的需求状况以及与此有关的资料的文书。换句话说就是用市场经济规律去分析,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透过市场现状,揭示市场运行的规律、本质。市场调查报告是市场调查人员以书面形式,反映市场调查内容及工作过程,并提供调查结论和建议的报告。市场调查报告是市场调查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其撰写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整个市场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质量。一份好的市场调查报告,能给企业的市场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三、调查报告的内容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及其情况
3、调查内容
4、调查方式(一般可选择:问卷式,访谈法,观察法,资料法等)
5、调查时间
6、调查结果
7、调查体会(可以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也可以是找出结果的原因及应对办法等。)

J. 大学生为什么作弊调查问卷

如果提到作弊,相信很多人都会回想起自己的学生生涯,无论是课业压力并不紧张的小学、初中,还是学业紧张的高中,很多人都与作弊有着“不解之缘”,而人们的目的也很单纯,仅仅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成绩或者不在考试中不及格。而当这种行为进入到大学时,作弊行为不仅辐射整个校园的各年级群体,而且其目的也渐渐不再单纯。大学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因此社会性较中学有所提高,而当作弊行为成为了一种获取利益的手段时,如此广范围的作弊行为就不足为奇了。

作弊手法分析

说到作弊手段,大学生的创造力或许是最为登峰造极的了。总结起来除了一般的夹带,传纸条等小伎俩之外,更有通过无线耳机,手机,MP3等通讯器械作弊的富有科技含量的手法,甚至利用无线耳机这样的作弊手法在历次的英语四六级考试中成功率很高,只要是心理素质够好,基本上都能成功。另外,从监考老师方面考虑,老师平时考试的考风控制程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到底会使用哪种技术手段,毕竟“四大名捕”和“老好人”的应对策略是不同的。

作弊者心理分析

作弊的人大致可以分为“入门级”,“熟练级”和“骨灰级”。

所谓“入门级”多是指那些刚刚入学的大一学生和平时考试都做了充分的准备但还是担心有些科目的考试不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大一新生刚刚经历了一个学期的适应期,难免对考试的规则不太熟悉,而且多半大学的校规中都对作弊行为在规章制度上恨之入骨,但在执行上却是“讲情讲理”。当然如果是太过分了,也会有开除的危险,但因为考试作弊开除的实属少数。所以在重压之下和考试挂科的危险当中抉择的广大学生就开始尝试作弊。而一向以好学生著称的一部分人,为了奖学金,XX奖的诱惑,还是希望在自己的成绩单上“锦上添花”,所以也会涌现出一批背负上老师信任的作弊者。他们多半是前途光明的“有为青年”,为了成绩更上一层楼进而顺利保研、工作、奖金的获得,只好人格上残缺一点了,反正在外观上还是风光的。

第二种级别的是“熟练级”。对于作弊他们已经是轻车熟路,首先他们至少是二年级以上的学生,第二他们多半懂得部分老师监考的规则,他们有着理性的头脑,抓住每一次作弊的机会又不冒半点风险,成功率很高,因而成绩也不错,但相对绝对好学生来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深厚,平时表现一般,因此不会有挂科之忧,但也无高分入账,但相对于其他认真备考的人来讲,他们轻松许多,他们多半的目标是腾出平时学习的时间干点别的,无论是娱乐还是睡觉,反正比上课强就可以,因此他们有可能是每每翘课但从不挂科,所谓作弊的境界已入上乘。

第三种是“骨灰级”,这一级别出现在成绩的两级,他们的特点是不论谁监考都作弊无误,好学生中也不乏这样的人才,他们是追求成绩的登峰造极,而差生则是维持自己学业不出现警告,所以他们是心理上,行为上都胜任一筹的人才。虽然笔者在校期间所有科目都是自己认真准备的,但还是比较佩服这样的人才,而如果对人评价的规则改变,或许他们真的是有才能的人。

作弊的根本原因

其实,学生作弊,最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应试教育的单纯用分数衡量人的学业水平。社会的因势利导,家长的主观意念,都曾迫使学生为了分数而不择手段,对人格和诚信地位的漠视导致了大面积的考试欺骗,然而分数真的这么重要吗?大学教育多半为方法教育,课本完全跟不上科技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掌握的实则是方法,提高的实则是素质,但考评过程中的重视结果论却导致了对素质的影响,甚至是降低素质,舍本逐末的教育不如不教育,而大学生作弊现象的普及也远远不是常人单纯认为的自身的堕落,也许只是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学业水平更多的跟态度、理念、知识积累和实践水平有关,不是分数和发文量所能衡量的。最近我的导师曾将跟我们讲过这样一个学者,他出名的手段则是源于阅读大量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自己写报告,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之后就再去阅读新的成果,再写报告,以显赫的发文量著称,我们不能说他缺乏学者素质,但只能说他是一个理论专家。这便是我们目前衡量学者的标尺,所以才没有人能在国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我们文章的引用率才十分低,我们的研究水平才被国外同行所取笑。其实论文抄袭和考试作弊岂不是同理可证吗?

因而,我们为什么作弊,为什么抄袭不也是显而易见吗?

阅读全文

与大学生创造力问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服务创造价值疏风 浏览:788
工商登记代名协议 浏览:866
2015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试卷 浏览:985
创造营陈卓璇 浏览:905
安徽职称计算机证书查询 浏览:680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会议记录 浏览:104
泉州文博知识产权 浏览:348
公共卫生服务培训会议小结 浏览:159
马鞍山揽山别院价格 浏览:56
施工索赔有效期 浏览:153
矛盾纠纷交办单 浏览:447
2010年公需课知识产权法基础与实务答案 浏览:391
侵权责任法第5556条 浏览:369
创造者对吉阿赫利直播 浏览:786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浏览:846
深圳市润之行商标制作有限公司 浏览:62
江莉马鞍山 浏览:417
马鞍山大事件 浏览:759
机动车销售统一发票抵扣期限 浏览:451
马鞍山防汛抗旱指挥部通告 浏览: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