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我爱发明逍遥骑士的视频

我爱发明逍遥骑士的视频

发布时间:2022-05-25 13:48:18

『壹』 我爱发明上的逍遥骑士是30迈微躺车吗

应该是双11那天吧,我刚好看了我爱发明的这期节目,叫逍遥骑士。难道你没注意后面主持人都说了这是30迈微躺自行车。

『贰』 腾讯视频出品的那个《无人之境》里面的两个人,郑义、郑刚是兄弟俩吗

不是,这两个人虽然名字看起来像两个亲兄弟,但其实并不是。郑义,原来的名字叫邓学志,用过哈雷郑义、逍遥骑士郑义、郑义-逃离人类这些网名。他是自由野生动物风光摄影师,北京逍遥骑士俱乐部的发起人,又和杨坤、李亚鹏等人发起了“中国好机友”俱乐部,摩旅圈里绝对数得上的人物! 郑刚,原来干过记者,后来当上自由摄影师,冒险中国(香港)旅行探险俱乐部联合创办人,可以说是中国摩旅人的前辈。 这两个人最先好像是因为爱好户外而认识的, 认识时间四五年的样子,虽然时间不能说很长,但听说两人倒是很投缘的。Ps.附上他们的纪录片《无人之境》专题页面,对他俩有详细介绍:http://v.qq.com/cover/b/b6x8gof4qlz88zs/l0013fesntg.html

『叁』 摇滚电影

推荐你:

史上最经典的15部摇滚电影
1、《昼夜摇滚》(ROCK AROUND THE CLOCK)1956年

它也许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摇滚电影,也是摇滚这个词第一次被用到电影中,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它其实和一部纪录片差不多,因为片中的情节几乎可以忽略不记,台词也只是对音乐的铺垫,它真正的意义在于汇集了摇滚乐最早一批乐手歌手的现场演出,并用这些疯狂在现实世界里引出更多疯狂,由于比尔·哈利、“彗星”等人的演出实在疯狂,而引起的骚乱又太多,所以在英国众多城市遭到禁映。

2、《神秘列车》(MYSTERY TRAIN)1989年

吉姆·贾木许电影作品,这部电影比猫王自己的一大堆电影更能反映其精神实质。

3、《Jimi Hendrix——Experience Electric Ladyland》1970年

Jimi Hendrix的英年早逝,叫乐评人认定这是摇滚乐坛在十九世纪的最重要损失之一,他迷幻的吉他手法,将个人灵气与音乐结合得叫听者动容,能够将吉他弦变成如人类的舌头,会讲话,会令人开心,落泪。今之这张Electric Lady land的VCD,就制成一张Jimi Hendrix自传式的影像纪录,收入Hendrix演出的片段,在音乐制作时的认真态度,完全是冲破时空活现眼前。而且也访问了不少乐坛中人,例如 Steve Windwood,Eddie Kramer(他是ElectricLadyland大碟的录音师),亦有Hendrix的经理人Chas Chandler,亦即是Animals的bass手,从他们的说话中,皆对这位天才给予极高赞赏,更可看出他们是言出于心。VCD中,当然也少不了收入 Hendrix的live performance,在台上他就如著了魔的投入,这里面就有All Along The Watchtower,Gypsy Eyes,Crosstown Traffic,Voodoo Chill……看见他完全投入的演出,指法如飞在吉他弦线上勾划出灵魂,当今之世,已没有一位吉他手有此能耐;这张Electric Lady land肯定是Hendrix迷的珍藏品,甚至是他一个音乐图监;就算你是初接触这名字,也可从这VCD中对他了解更多。这就是一个音乐必修课,课题是:Jimi Hendrix。

4、《脂粉猫王》(Jaihouse Rock)1957

“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最典型的摇滚电影之一,描叙一个不安分的小子在监狱里迷上摇滚,出狱后成为摇滚红星,后来又蜕变成一个利欲熏心的大明星,失去了最亲密的朋友云云。在“猫王”无数连歌带演的烂片中,好歹这还算一部真正描述摇滚乐本身的电影,他的神采也还真的算得上叫人兴奋。

5、《别回头》(Dont Lookback)1967年

这部纪录片是对BOBDYLAN1965年英国巡演的忠实记录,导演彭内贝克用影像清晰地说明那时的鲍波与“披头四”是多么的不同,与同时期的《苦难日之夜》相比,《别回头》更直接、深刻,对自己的拍摄对象也没有造星般地刻意吹捧,甚至还有毫不掩饰的刻意嘲讽。但是,再冷静的镜头都无法掩盖年轻迪伦的灿烂光芒,同现在的老迪伦相比,年轻的他无与伦比的傲慢,机智,激情洋溢,而其中一段以跨掉派代表艾伦·金斯堡为背景的开场更是弥足珍贵。

6、《紫醉金迷》(Velvet Goldmine)1998年

影片再现了英国华丽摇滚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时的景象。艺名为Maxwell Demon的华丽摇滚明星Brian Slade预言了自己将死于舞台上,当他的遇刺骗局被揭露后,他的星途就走到了尽头。10年后,原来是Slade歌迷的英国记者Arthur Stuart要发表一篇名为《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文章。影片马上转为多线索模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BrianSlade的生活和事业,包括他和妻子Mandy Slade及疯狂的美国歌手Curt Wild之间的双性恋经历。很有趣的是,英国出身的伊万·麦格雷戈在这部电影中竟然饰演一个美国本土摇滚歌手,他爆发力十足的演唱,启发了片中的英国华丽摇滚歌手,两人产生了一段同志情谊,而另一个主要演员,纽约时报记者年轻时对自身欲望的探索,也是经由他的改变。剧中伊万·麦格雷戈不仅跟每个主角都有一段缠绵,甚至不惜在舞台上演唱到一半时三点全露的火辣情节,我想这也是他跟一般偶像明星截然不同的地方,他不为表演所限,自然也不拘泥于形象。

7、《伍德斯托克》(WOODSTOCK)1970年

这部几乎可以称之为乐史上最著名的摇滚纪录片,记录了嬉皮年代的音乐神话。如果你听摇滚而不知道这个,那你……

8、《迷墙》(THE WALL)1982年

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摇滚电影。1979年英国的传奇摇滚乐队Pink Floyd推出了摇滚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双唱片专集《The Wall》,由乐队的灵魂人物Roger Waters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性作品。这张唱片以“墙”的概念为基础,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Roger Waters的父亲死于二战),对人性麻木的控诉和社会阴暗面的描写,唱片推出后,不仅在摇滚乐界,而且引起整个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两年后,英国著名导演阿仑·派克决意把它搬上银幕,他请来了英国乐队Boomtownrats的主唱Bob 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运用大量的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和动画手段极好地传达了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导演自己的理解),不仅如此,影片的音响表现手法引起极大震动,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采用Pink Floyd在双唱片专集《The wall》中的歌曲(也有唱片中未出现的一些歌曲在影片中出现)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长篇music video。可以说这部影片的出现直接引发music video的热潮出现。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后来电影人的纷纷仿效。不过如果你对西方战后青年的概况和唱片本身的内容不够了解的话,你大概不易看懂这部片子。值得一提的是阿仑·派克在十五年后,又拍摄了一部根据音乐剧改编的影片《Evita》(贝隆夫人,由麦当娜主演),全片仍然没有一句对白。

9、《席德与南希》(SID AND NANCY)1986年

虽然“性手枪”不是最出色的朋克乐队,但他们是最出名的朋克乐队,《希德与南茜》是关于这支传奇乐队的吉他手希德·维舍斯与其美国女友南茜·斯庞根那反复无常的情爱关系和罗密欧朱丽叶式的悲剧结局,导演对这两个社会食物链最底端的边缘人进行了客观的刻画:他们的粗暴和痛苦,他们的敏感和自伤,他们走向自我毁灭却似乎不可避免……每一格影像都展现了电影的愤怒、激动和真诚。经过那次危机四伏的美国巡演,“性手枪”终告解体,希德仍在viper毒瘾的控制之下,他试图开始个人发展,但人们在一个早上发现南茜被捅死倒在地板上,希德因为谋杀罪被捕,他们的悲剧正好印证了朋克乐队“玩闹大会”(Circle Jerks)的一首歌——“Love Kills”(爱会杀人)。科特尼·拉芙和科特·柯本的关系,经常被用来与南茜和希德的关系作比,而科特尼·拉芙恰好在这部电影里面扮演了一个小角色。加里·欧德曼和克洛·韦伯以令人折服的演技将希德与南茜关系中的那份不成熟、相互伤害及令人反感的一面清晰地凸现在观众眼前,而他们那决意摆脱任何束缚的爱情又是那么令人感伤,乃至啜泣。2000年的《肮脏与愤怒》(The Filth And The Fury)是一部关于“性手枪”乐队的杰出纪录片,真实、客观、满怀热情,而又颇具观赏性。

10、《美国风情画》(American Graffiti)1973年

《星球大战》系列的导演乔治·卢卡斯能拍出这样清新可人的小品,令人叹服。影片主演是哈里森·福特。故事以1962 年夏天美国一个小镇为背景,描写几个高中生毕业一夜的生活,反映了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感情,其中引用了大量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如:BillHaley(比尔·哈利)的《rockaroundtheclock》(昼夜摇滚)等等,应该说是恰如其分。这部影片是乔治 ·卢卡斯最有深度的作品——我就不懂为什么美国人对《星战》这样的适合于儿童观看的影片这么津津乐道——《美国风情画》比《星战》强多了。

11、《猜火车》(Train Spotting)1996年

这部电影改编自艾文·威尔士1993年同名畅销小说;成本仅二百五十万美元,拍摄时间49天。从一出炉,它就成为了舆论的焦点。不仅因为在这部低成本影片中对viper吸食作极为细致的描写,更由于片中所充斥的堕落情绪——伦敦的影评人说这部影片使人想要“以身试毒”。当然影片的导演并不承认,他认为影片后部对毒瘾来临时的痛苦描写是很客观的。

事实上,整部影片的态度与其说是客观不如说是冷漠。影片以第一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完全在主人公的叙述中展开情节,隐藏影片的立场;而在本来已十分松散的结构中随意终止叙述加入评论、分析甚至跨时空的追忆;这种纯主观的手法不仅使人耳目一新,也十分贴切影片的基调,从而以后的同类型影片屡屡采用,几乎成为固定模式。影片以主人公瑞顿的一段自序作为开场白:“……大电视、健身器、富特轿车、朝九晚五……选择……太多选择,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广角镜头跟拍,配之以城市街景和IggyPop的音乐。

影片的展开部分则完全是以瑞顿为首的一小撮颓废青年的生活实景:他们终日无所事事,东游西逛,打架酗酒泡妞吸毒;聚在铁道边打赌猜测下一列火车的经过时间以打发时日,还共同养着一个不知谁是父亲的婴儿。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即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并且全部是无go- vern-ment主义者和viper吸食者。在一次畅快淋漓的集体吸毒后小婴儿意外死亡,这强烈刺激了可能是父亲的每一个人;促使瑞顿在无数次失败后下定决心戒毒。就在他戒毒成功开始普通人生活时,暴力爱好者巴比带着瑞顿的旧日伙伴找上了他,要他一起参与一次巨额贩毒。最终瑞顿偷走了贩毒所得的钱消失在人群之中。

片中瑞顿过量吸食viper后精神恍惚,昏倒在街头的段落以浪漫主义的高速摄影处理,背景配以LoudReed宁静的《OnePerfectDay》,极写吸毒后的快感;随之而来的戒毒过程则用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以嘈杂的电子乐配合色彩极不和谐的画面构成感官刺激;与上一段落形成强烈对比。这些描写怪诞而又真实,堪称经典之笔。

瑞顿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声说:“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猜火车》以其冷静的喻讽口吻,真实的叙述态度,贯穿始终的黑色幽默感及具现代感的声画处理成为另类影片中的经典;更因其中所表现的价值观和自我意识引起了极大关注和争论。以后一系列的另类影片中几乎部部都有它的影子。无怪乎有人说:“整部《NOWHERE》(美国另类影片)也比不上《猜火车》的五分钟。”

12、《大门》(THE DOORS)1991年

这是我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影片——当然和导演有关,我是奥列佛·斯通的忠实影迷,同时也是The Doors乐队及其主唱歌手Jim Morrison(吉姆·莫里森)的忠实乐迷。奥列佛·斯通和吉姆·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校友,吉姆·莫里森在世期间,斯通曾给吉姆读过自己写的剧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发了把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事迹搬上银幕的想法,这个愿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后才得以实现,在他宣布要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很多男影星都争相要饰演男主角吉姆——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最后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运入选。斯通在拍摄这部影片时,采取的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几个片段,并且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甚至是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那个反复出现的死于车祸的老印第安人)来表现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取得很好效果。斯通不愧于电影大师的称号,他对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方· 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为了演好这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他不但认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钻研了吉姆和大门乐队的诗作和歌曲,认真体会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举一动,应该说,他把这个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但是形似,而且是神似(即使没看过影片,只看过剧照的人相信也会同意我的说法)。方·基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影片拍摄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从角色中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样,放映后引起极大的争议,但其艺术价值毋容置疑。这部影片也向人们证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饰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会扮演诸如《壮志凌云》中那样傻傻的角色。

13、《歌声泪痕》(THEROSE)1979年

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JanisJoplin的传记片,制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较相似、同时也是一名歌手的贝蒂·米德勒来出演这位传奇女星的短暂一生,令人唏嘘不已。贝蒂·米德勒的表演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JanisJoplin的歌曲以外,贝蒂·米德勒也一展歌喉,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影片的原声专集十分畅销,其中出现了一曲也许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动听的歌曲《Therose》(玫瑰)。

14、《摇滚梦》(Starstruck)1982年

这是一部不需要知道故事,不需要知道导演,也能够随之摇摆狂舞的摇滚电影!俗套的剧情:女孩怀着摘星梦,女孩的母亲失业,家庭陷入危机,女孩参加歌唱比赛,女孩遇见男孩,男孩失去女孩,男孩赢回女孩芳心。导演展现驾驭类型电影的神奇能力,全片洋溢的青春摇滚气息宛如歌舞剧版《舞国英雄》,喜爱摇滚乐的你不可错过!

15、《给我庇护》(Gimme Shelter)1970年

1969年Woodstock音乐节四个月之后,发生了一次名气远在前者之下、但就意义与成就来说不遑多让的枪杀事件。这部电影就是记录这次事件的。这支乐队可以说是20世纪60年代摇滚的终结者,当然它的表面现象是1969年12月。当时,在美国有大量乐迷的Rolling Stones乐队在美国加州奥德蒙举行一场免费演唱会,当天有40万观众来到现场,但悲剧发生了,被聘来维持秩序的飞车party在演唱会上演了暴力的场面,一名观众被追杀而死。这部又名《让我躲藏》的纪录片记下了“滚石”乐队最值得珍藏的瞬间,也记下了“地狱天使”的凶猛身影,本来是来维持秩序的他们最终却与部分观众大打出手,让20世纪60年代爱与和平的聚会的巨大神话在瞬间倒塌,正因为这些无比真实的镜头,这部电影在摇滚文献中的重要性非同一般。

补充:
American.Hardcore(美国硬核)2006
Metal.A.Headbangers.Journey(重金属之旅)2005
Fight Club (搏击俱乐部 )1999
The Buddy Holly Story(巴迪.霍利的故事)1978
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永远的齐泊林飞艇)
《北京杂种》(made in china)
《北京乐与路》(made in china)
《披头岁月》
《摇滚青年》(made in china)
《MEETING PEOPLE IS EASY》“Raidohead”的电影
Spinal Tap(摇滚万岁)
Almost Famous(几乎成名)
A Hard Day's Night(一夜狂欢)
Jailhouse Rock(监狱摇滚)
Tommy(汤米)
Hedwig and The Angry Inch(赫德韦格的愤怒乐队)
Purple Rain(紫雨)

补充2
《Jimi Hendrix--Rainbow Bridge》1970
《逍遥骑士》Easy Rider 1969
《肉大叔》Uncle meat 1968
《苦难日之夜》A HARD DAY’S NIGHT 1964
《摇滚先生》Mr rock and roll 1957
《我不在那儿》I'm Not There 2007
《最后的日子》Last Days 2005
《永不止步》Walk Hard 2007

『肆』 杰克·尼柯尔森

这里应该能满足你吧!!这是他的一些档案http://www.mdbchina.cn/persons/66829/others/?#movieIntro

具体的!!
美国演员,1958年演出第一部电影,因表现优异而得到导演罗杰·科尔曼的重视,随即重用他在B级电影里担任要角。以《浪荡子》一片引起瞩目,不但得到奥斯卡提名,同时也开始独当一面。先后以《飞越疯人院》和《猫屎先生》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以《亲密关系》获男配角奖。他演出带邪气的绅士角色无人能出其右。

简介杰克-尼克尔逊是美国影坛上最富有个性的演员,他饰演的角色总显得那么疲倦、邪恶,甚至叛逆不羁;但又是那么凝重、丰满和耐人寻味。在他1980年拍摄的恐怖片《闪灵》('The
Shining')中,他饰演的鬼魂缠身的作家杰克-多伦斯那张阴森恐怖的脸是如此传神,以至于让人觉得那股森森的鬼气是他与生俱来的;而在1997年的影片《尽善尽美》('As
Good
As
It
Gets')中,他又惟妙惟肖地饰演了一位从性格孤僻、乖张到仁慈善良的老头。尼克尔逊这个实力派巨星凭着其
老辣的演技,在好莱坞引领风骚近三十年。自1969年因影片《逍遥骑士》('Easy
Rider')获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至今,他已先后12次获奥斯卡奖提名(7次男主角、4次男配角),三次捧得金像奖(1976年和1998年二次获得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1984年获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是奥斯卡奖历史上获提名最多的男演员,堪称'奥斯卡之王'。1994年美国电影学院鉴于他对表演艺术的贡献,向他颁发了终身成就奖。1997年《帝国》杂志将他列入'当代100名杰出影星',排名第六。
杰克-尼克尔逊1937年4月22日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的内普丘思(Neptune,NJ)。父亲嗜酒成性,后弃家出走,尼克尔逊是由外祖母抚养长大。说起来,他也是到了自己37岁时才搞清自己的身世。之前,他一直以为外祖父约翰-尼克尔逊(John
Nicholson)是他的父亲;他的做美容师的外祖母埃斯尔-梅-尼克尔逊(Ethel
May
Nicholson)就是他的母亲;而他真正的母亲琼-尼克尔逊(June
Nicholson),他一直以为是他的姐姐。1974年,《时代杂志》8月12日刊登了他的明星传记后,杰克-尼克尔逊才知道了真相。
1954年,杰克-尼克尔逊从马纳斯克中学(Manasquan
High
School)毕业后立即来到了洛杉矶,当时他的母亲琼(他还把她当成姐姐呢)已在洛杉矶定居。他在米高梅影片公司动画部的办公室找到了个打杂的工作,于是便留在了洛杉矶,目的是想看到那些只是在银幕上见过的电影明星。不久,尼克尔逊加入了著名的杰夫-柯瑞(Jeff
Corey)开设的表演班学习表演。期间他被B级影片鼻祖罗吉-考曼(Roger
Corman)所发现,并在1958年青少年问题为题材的影片《呐喊的小杀手》('The
Cry
Baby
Killer')中出演主角。紧接着尼克尔逊又出演了三部恐怖片:《恐怖的小店》('Little
Shop
of
Horrors',1960年)、《乌鸦》('The
Raven',1963年)和《恐惧》('The
Terror',1963年)。尼克尔逊在60年代还拍过许多影片,但大都只是在一些影片中跑跑龙套,出演一些小角色,没有给人们留下什么印象。1969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被邀请在《逍遥骑士》中饰演一位律师,影片中的他不安于安定的生活,酗酒成性,与二个留着长发的摩托车手一起,骑着摩托车在全国流浪,享受自由。在这部影片中,尼克尔逊成功地刻画了60年代迷惘的美国青年形象,受到了男女影迷们的青睐。尼克尔逊也因此片首次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跻身于好莱坞的名演员行列,从此便开始了他一帆风顺的星途。
进入70年代,尼克尔逊先是在1970年出演了芭芭拉-斯特桑特(Barbra
Streisand)的音乐片《在晴朗的日子里你永远能看见》('On
a
Clear
Day
You
Can
See
Forever'),同年接着主演了拉费尔森(Rafelson)的经典影片《五部轻松的戏剧》('Five
Easy
Pieces'),描绘了一位反叛的心灵发出的呐喊,抨击了那种没有意义、缺乏爱情的生活。影片中,尼克尔逊的表演极其自然,虽然偶而也发发脾气,却一点也不做作。他的表演确立了70年代的愤世嫉俗的银幕风格,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影坛的地位,也为他首次赢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70年代是一个真正属于尼克尔逊的时代。这段时间里他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类型的角色,并在每一部影片中尝试着不同的表演风格,而结果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他的成功。在1972年的影片《马文花园的帝王》('King
of
Marvin
Gardens')中,他一改《五部轻松的戏剧》中披着长发的形象,变成了一个瘦瘦的中年知识分子;1973年在《最后的细节》('The
Last
Detail')他又留着一个平头出现在观众面前。《最后的细节》这部影片改编自达里尔-波尼克森(Darryl
Ponicsan)的小说,由哈尔-阿什比(Hal
Ashby)执导。影片中,他饰演一位海岸巡逻队的士兵布迪斯基(Budsky)奉押送命一位涉世未深的海军士兵去海军监狱。一路上,他十分同情这个孩子,不忍再让那孩子受死板军规的折磨。尼克尔逊凭着此片中的精彩演出,获得第2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并再次获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的提名。在1974年罗曼-波兰斯基(Roman
Polanski)执导的黑色片《唐人街》('Chinatown')中,他又梳成一个大分头,出演私人侦探杰克-吉特斯(Jake
Gittes)。《唐人街》以30年代的洛杉矶为背景,尼克尔逊受雇寻人,却卷入了一个大漩涡,最后他终于揭发了一个大阴谋。影片反映了洛杉矶这个国际大都市在哪个年代的黑暗面,这个题材在1990年他拍摄的《唐人街续集》('Two
Jakes')再次得到了反映。1975年尼克尔逊因《唐人街》获第32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并再次获得了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第二年,尼克尔逊在米洛斯-福曼(Milos
Forman)豪华阵容打造的《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中表演不负众望,获第33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并终于首次捧回了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小金人。在这部影片中,他饰演兰德尔-P-麦克墨菲(Randall
P
McMurphy),为逃避苦役而假装神经失常,可没想到却被送进了一家精神病院进行观察。由于不满精神病院中的行为,他与护士长发生了冲突,最后他被护士长切除了脑白质,变成了白痴。本片成为第48届奥斯卡奖的大赢家,共获得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男主角、女主角等5项大奖。尼科森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成为好莱坞最抢手的男演员。随后他还相继拍摄了影片《密苏里山口》('The
Missouri
Breaks',1976年)、《最后大亨》('The
Last
Tycoon',1976年)和《飞越温柔窝》('Goin'
South',1978年)等,只是这些影片相较之下,都没有那么出彩。80年代尼克尔逊继续谱写着他在影坛的辉煌,多次获得了奥斯卡奖的提名。1980年,尼克尔逊在影片《闪灵》饰演一位没有什么名气的作家,因大雪封山,带着妻儿来看守旅店,终因精神崩溃而成为杀手。1981年,在沃伦-比蒂(Warren
Beatty)执导的史诗巨片《赤色分子》('Reds')中,出演美国名记者约翰-雷德,并获得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提名。紧接着他又出演了《飞越边境线》('The
Border',1982年),虽然他在影片的表演低于观众和评论界的期望,但是他们,甚至他的同行,都没指责他。1983年,他在詹姆斯-L-布鲁克斯(James
L.
Brooks)执导的《母女情深》('Terms
of
Endearment')中,出演了一位玩世不恭的宇航员加勒特。他将这位多情男子的复杂内心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荣获了第41届金球奖及第56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至此,他已成为奥斯卡历史上继杰克-莱蒙(Jack
Lemmon)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之后第三个一人兼获最佳男演员和最佳男配角两个项奖的演员。二年后,他参加了约翰-休斯顿(John
Huston)的超级黑色剧情片《普里奇家族的荣誉》('Prizzi's
Honor')的拍摄,他因在片中的表演,获第43届金球奖最佳男演员,并再次荣获奥斯卡最佳男演员的提名。1987年,杰克先是在影片《东镇女巫》('The
Witches
of
Eastwick')中饰演一个魔鬼,影片的反响一般。后来,他又参加了阿根廷名导赫克托-巴本索(Hector
Babenco)的反映大萧条时代的影片《离离原上草》('Ironweed')的拍摄,并因此片第9次获得奥斯卡提名。这一个数字也只有著名影人斯潘塞-特雷西(Spencer
Tracy)达到过。拍完这部影片后,杰克-尼克尔逊息影了二年,直到1989年才在影片《蝙蝠侠》('Batman')中露面。
进入90年代,尼克尔逊主演的第一部主打影片,就是人们盼望已久的《唐人街续集》('The
Two
Jakes'),他在这部影片中还担任了导演。继鲍勃-拉菲尔逊(Bob
Rafelson)执导的《情逢敌手》('Man
Trouble')和《最后巨人》('Hoffa')二部平淡之作以后,1992年尼克尔逊在《好人寥寥》('A
Few
Good
Men')中,又一次以精湛的演技征服了影坛,第10次荣获了奥斯卡奖的提名。1997年更是凭借影片《尽善尽美》第2次成为了奥斯卡影帝。1999年又被第56届金球奖授予终身成就奖。
进入新千年,尼克尔逊先是在影片《誓言》('The
Pledge')中出演老探长一角,随后又主演了亚历山大-佩恩(Alexander
Payne)执导的老年题材剧情片《关于施密特》('About
Schmidt')。在《关于施密特》中,尼克尔逊饰演一位66岁的老人,在妻子去世后寻求自身生命意义。他因在这部影片中的精彩表演,2002年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主角,并第12次荣获了奥斯卡奖的提名。2003年他与亚当-桑德勒(Adam
Sandler)出演了大卫-多尔夫曼(David
Dorfman)编剧的影片《气味相投》('Anger
Management'),影片由彼德-西格(Peter
Segal)执导、蒂姆-赫利什(Tim
Hurlihy)制片。
除了表演以外,尼克尔逊还导演过4部影片,第一部是1963年的《恐惧》,第二部是1971年票房黯淡的《他说,开车》('Drive,
He
Said'),这部片子中他还担任了编剧之一;第三部是1978年自己主演的《飞越温柔窝》;最后一部是《唐人街续集》。尽管作为一个演员他很成功,但是执导影片看来并不是他的强项。他还做过编剧工作,得到或分享了这方面的荣誉,其中包括低成本制作的《孤岛雷鸣》('Thunder
Island',1963年)和《受惊女神》('Flight
to
Fury',1964年),以及《旋风骑士》('Ride
in
the
Whirlwind',1965年)。在60年代后期,他还创作了影片《旅行》('The
Trip',1967年)和《头》('Head',1968年)。
尼克尔逊的私人生活也与他在影坛上创造的众多人物一样丰富多采。他与桑德拉-奈特(Sandra
Knight)、安吉莉卡-休斯顿(Anjelica
Huston)、丽贝卡-布鲁萨德(Rebecca
Broussard)等多位女星有染,并养下了一个女儿洛兰(Lorraine,出生于1990年)以及一个儿子雷蒙(Raymond,出生于1992年)。2001年,尼克尔逊终于与比自己小33岁的女演员丽贝卡-布鲁萨德走进了教堂,谱写了继迈克尔-道格拉斯(Michael
Douglas)之后的又一段好莱坞式的姻缘。(静雨)
主要获奖纪录:
2003年因《关于施密特》获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2003年因《关于施密特》获第60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演员
2002年因《关于施密特》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98年因《尽善尽美》获第7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
1998年因《尽善尽美》获第55届金球奖(喜剧/音乐类)最佳男演员
1997年因《尽善尽美》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94年获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
1993年因《好人寥寥》获第6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2年因《好人寥寥》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88年因《离离原上草》获第6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87年因《离离原上草》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87年因《离离原上草》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87年因《广播新闻》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87年因《东镇女巫》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荣誉》获第58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荣誉》获第43届金球奖(喜剧/音乐类)最佳男演员
1986年因《普里奇家族的荣誉》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85年因《普里奇家族的荣誉》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84年因《母女情深》获第56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获第41届金球奖最佳男配角
1984年因《母女情深》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母女情深》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83年因《赤色分子》获第36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男配角
1982年因《赤色分子》获第54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81年因《赤色分子》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77年因《飞越疯人院》获第30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男演员
1976年因《飞越疯人院获》获第48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
1976年因《飞越疯人院》获第33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演员
1976年因《飞越疯人院》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75年因《飞越疯人院》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75年因《飞越疯人院》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75年因《唐人街》获第47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75年因《唐人街》获第32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演员
1975年因《唐人街》获第28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男演员
1975年因《唐人街》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75年因《最后的细节》获第28届英国学院奖最佳男演员
1975年因《最后的细节》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74年因《最后的细节》获第27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男演员
1974年因《最后的细节》获第46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74年因《最后的细节》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74年因《唐人街》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71年因《五部轻松的戏剧》获第43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1970年因《逍遥骑士》获第4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70年因《逍遥骑士》获美国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69年因《逍遥骑士》获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杰克·尼科尔森 获得奖励 2003年因《关于施密特》获第7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提名

2003年因《关于施密特》获第60届金球奖(剧情类)最佳男演员

2002年因《关于施密特》获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98年因《尽善尽美》获第70届奥斯卡奖最佳男演员

1998年因《尽善尽美》获第55届金球奖(喜剧/音乐类)最佳男演员

1997年因《尽善尽美》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演员

1994年获美国电影学院终身成就奖

1993年因《好人寥寥》获第65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

1992年因《好人寥寥》获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男配角

1988年因《离离原上草》

下载的google上很多, 你自己搜一下,肯定很多可以下啊

『伍』 问一部电影的名字

估计这问题还没人能答得出来
其实很多事情自己懂了就好了
不用这部电影来感悟自己的、
这么多年你还能把电影情节叙述的这么好
说明你已经参悟了这部电影

『陆』 有哪些好的音乐剧值得推荐

在百老汇的同一地点演出了10万多场次。但也有许多是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不管你在哪里看到他们,你都有机会看到至少有一种长期的音乐剧

音乐之声

最初的百老汇演出由玛丽马丁和席多·拜克主演,于1959年上映,并获得了5项托尼奖,其中包括最佳音乐剧,9项提名。伦敦的第一部作品于1961年在宫廷剧院开幕。从那以后,这部剧就有了无数的作品和复兴。

『柒』 阳历1999.5.17出生我的塔罗牌是什么

〖阳历〗:公元 1999年05月17日 金牛座
〖阴历〗:农历 一九九九年四月初三日 生肖属兔
〖灵魂塔罗牌〗:教皇 The Hierophant
〖个性塔罗牌〗:太阳 The Sun
生日塔罗牌组合透析 (教皇 & 太阳) 你是一个很会规划的人,经常会编织一些未来的理想,计划未来人生的蓝图,有时会沉浸在追逐理想的想像中,只有在现实环境遇到一些状况而改变的时候,你才会乖乖回到实际层面,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你一定知道诺亚方舟的故事,上帝命令洪水之神要把整个世界淹没掉,因为人类都很坏,想要把人类淹死,可是他选定一个叫诺亚的人留下来,诺亚藉由神的助力,背负着神圣的使命,乘坐方舟,将世界仅存的动物安全带到高山,世界才免于被洪水淹没。你的命运形态就像诺亚一般,一生背负着某种使命,比如在健康方面、家庭或经济方面的问题,因此你的内心承受着强烈的孤独与无力感,那是没有人能够了解的。你很有自己的想法,拥有不同于常人的才能与魅力,却又难以让周围的人理解,因此必需付出很多,并忍受着众人的不理解,才能换来最后的成功。你的生命目标中,首先是针对内在协调,以及在成长过程与伴侣之间的相处之道,并且会照顾到两个人共同的福祉;其次的目标是做好你的人际关系,达成与人和平相处的目标,除此之外,你还要去照顾他人,比如捐款给社会上的弱势团体等等,当然啦,不一定你会那么慈悲,但至少会是与服务大众或陪伴关怀弱势朋友相关的事,而且你往往为了成全他人而牺牲自己,造成自己的事情还未达成,又要为他人的事奔波烦忙,老是搞得自顾不暇,这就是为甚么你有时会感叹自己一生劳碌命的原因了!你的生命目标是要完成一个很大的格局,这中间过程是免不了劳碌的,换个角度想想,这就是最有意义的生命目标,不是吗?你的性格特征是非常重视伴侣和人际关系,如果与人相处时产生误会,遭受挫折,通常你会随着环境转变自己的个性,并且重新学习跟对方相处的一套哲学,提醒你如果太执着于感情,容易发生问题喔!另方面你也希望自己表现出有一定身份地位的样子,但是你还不至于为了面子问题,而事事争权夺利,抢尽风头,或处处争第一,反而会比较喜欢实际运作事情,建议你在幕后扮演操控的角色最适合了。你的优点是能够很细心的为人服务,而且是很务实的去做,不只是嘴巴上说说而已,换句话说,你不是用钱财来表现对人的关怀,而是以行动力来帮助人,因此给人的感觉非常好。你的缺点是掌控欲太强,太过执着,甚至是太过死心眼,比如有时候过于重面子,甚至成为一个死爱面子的人。而你的表现特质主要在人际方面,或是跟伴侣之间,问题点往往会一再的重复。在性格上的优缺点不断反覆中,才能与伴侣都学习到成长的经验。如果你有稳定的家庭,会帮助你更好喔!你的天赋潜能是服务人群,加上细心,往往也会有文书方面的潜能,在文书作业方面都能做得特别好。建议你不一定马上要能兼善天下,可以将范围缩小,先独善其身,先发挥你的潜能把一个家庭照顾得非常好,也就算是成功了。你在命理五术方面的悟性很高,因此你有喜好命理或想要进一步学习命理的可能,在你的生命中会接触到很多领域的命理人士,但你不一定会从事这一行。

『捌』 当代的超现实主义电影有哪些

1.《安达鲁之犬》烂番茄新鲜度100%

提到迷幻电影,就不能忘了导演佐杜洛夫斯基的作品,《圣山》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杰作,充满了塔罗牌和炼金术的典故,看得人心醉神迷,是一场精神之旅。

一个笨重的人影带着两个穿得像玛丽莲·梦露的女人,不顾她们的社会身份,卸掉两人的妆,剪掉她们的头发。导演的观点很明确,就是摆脱社会标准和文化偏见,向大家呈现一部关于一个人的电影,这个人的名字叫小偷,他的神秘冒险更是有意思。

小偷被一个没有手脚的人发现躺在一堆泥巴垃圾里,两人走进小镇,看到人们在举行一种仪式,处决人类,只为了娱乐游客。

当镇上的人还在大规模活动时,小偷走进了一座神秘的红色塔里,遇到了炼金术师,他带着小偷走上了一条启蒙之路。

《圣山》通过音乐、人物和视觉效果,将人从典型的文化价值观中分离出来,给你灌下一大壶迷魂汤,沉浸在迷幻电影的世界里。

『玖』 逍遥骑士这个牌子的溜冰鞋如果坏了,要送到哪里去修呢

卖鞋的地方都可以修,如果修不好就扔掉不讲牌子关键是看有没有配件

『拾』 郑宸的个人作品

:《尘》
书评节选:
宸的文字魅力是天赋予。
这个没有办法嫉妒。
有的人写字如吟诗,有的像狂飙,有的人热衷于唧唧歪歪自己的小事情。也有的人,不可遏止的爱讲大道理。
宸的《尘》不是以上。读这本书,有如看一幅画。画面感超强,有流动的场景在里面。然而它绝不是一本适合改编成电影的书。因为她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没有赚人眼泪的经典台词和莫泊桑式的结尾。《尘》的意境只停留在文字上,换句话说,这是一本完全意义上的书。
好书是拍不成的电影的,因为无法用镜头描写。
如果非要将《尘》影像化,想来想去,也就是公路片了,《逍遥骑士》(Easy Rider )。游荡,片段的城市,浮光掠影的脸。嗯,蛮像的。可是,《尘》却没有《逍遥骑士》那样的显性、叛逆和符号化。《逍遥骑士》高举着摇滚乐、毒品、爱与和平的嬉皮士的大旗。而在我们已经电子化的这样一个时代,已经瞧不起什么旗手了。《尘》不是《逍遥骑士》。他更隐忍。是indie band 而不是rock&roll。在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脱口而出:这是一本中国的《麦田守望者》。
脸红,不可,咱不可追星。不过还是忍不住会产生对照阅读的心。这个有个专称:比较文学。据说是跨民族文学研究。同样是叛逆、疑惑的青春故事。同样是孤独和隐忍的风格。可以确切的是,《尘》绝不是了阅读了《麦田守望者》受启发,进而“蜕化为国有”的产物。两者之间既无继承,也无发扬。只是耦合。这不奇怪。每个少年,都有过这些。你Y没有过么? 昨天在与朋友聊天,说的是伍德斯托克、法国五月风暴、垮掉一代。以及这些繁殖文化的土壤:欧洲战后的婴儿潮。忽然想到,中国战后曾经经历过3次婴儿潮。第一次是49年建国、第二次是在62年左右开始。然而因为政治的原因,这两代婴儿潮只是造成了人口激增而已。其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与其父辈相差不大。特别是62年的那次婴儿潮。完全是来自于1个人的鼓励……【没话好说】。而第三次婴儿潮,则是我们主力的婴儿潮潮人口进入了繁殖期而制造的“回声婴儿潮”。 他们是在被经济改革、市场化、互联网奶大的。他们还有另一个比较俗点的称呼:80后。
想到此:我突然感到一点伤感。靠,我的青春还没来得及全面展开,就被迫收起,因为一群更鲜活的已经汹涌而来,气势逼人,难以理解。你要是想用老一套的思维结构、解构、然后再重建、消解、等你整明白,他们已经踩着你的脸过去了。还是知趣,怀着妒忌和羡慕的心,让到一旁,欣赏吧。别以为他们只会简单的抄袭一下PUNK、和无政府主义。闭上嘴,认真欣赏吧。
扯远了?不远。
我爱看书,也爱看书评。
看过《尘》的人,大多会对于青春、孤独、和幻梦产生共鸣。像个刚刚成熟的少年。然后,我偶然看到作者本人BLOG的书评【这很少见】,看到他很苦恼。他说他写的其实是一个平衡的故事。我笑了。
嗯,没错。好的书都会被误读。由文字引起的原始的、未经理性引导的冲动,使读者产生了自我的投射。将内心深处的梦想投射在眼前这部作品上,从而产生了二次创作。可以说,同样一个故事,每个人眼中的都是不一样的世界。这是误读的美。
可惜这种美会造成了作者的孤独感。很多作家晚年选择隐居起来。不是不堪忍受烦乱世界的侵扰,实在是无法忍受狂热读者的善意误读。这样的作者多半是真诚的,比如塞林格。大多数的作者,会选择避而不语。插播个故事:曾见一位苯波教的活佛(俗称黑教),被皈依在他门下的虔诚弟子拉着手倾诉:“师父,我该怎么办?我的基金都赔了30万了,你说他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我曾经拜过观音菩萨、也拜过如来佛祖。拜完以后眼前一片绿,我当时本想把基金抛掉的,可惜错信了基金经理的话,你说佛祖会不会怪罪我呢……”(很是祥林嫂啊……)可是、可是苯波教是在西藏存在了3000年以上的密宗。当苯波教在西藏建立寺庙的时候,释迦摩尼还没有出生,印度佛教也不承认苯波教是佛教……苯波活佛微笑的对他的弟子说:祝福你。
还是不要说破吧,误读也很美啊,也是一种感性。
好吧,让我试着从平衡的角度,再看一遍。 专栏摘选:2010年5月专栏《立场的脸》-----------
接触过的不少印度人认为中国人不如印度人很重要的一个标志是:中国人的英语不如印度人。可是我一直闹不明白,为什么要用第三国的语言来衡量两个文明古国的强弱?然而当我向那些印度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表情对我说:你没事吧?
一度觉得印度时尚远落后于中国,常嘲笑。前几天逛Gurgaon Ambience Mall的时候,一件Lacoste出品的Kurta(见图)让我明白可笑的是自己,我意识到我用来评价强弱、好坏的标准完全西化了,中国时装设计较印度更接近西方,所以我认为中国时装较强。这对吗?有没有公正的立场呢?永远没有。
这长衫(见图)叫Kurta,几年前在孟买时不敢尝试,这次却来了兴致,每天出门都穿。
这裤子(见图)叫Pyjama,我打算在中国做一下推广,一是舒适,二是在套路里它够时尚。套路是中国时尚人群‘认为’时尚的套路。立场总是莫名就形成了,还莫名坚固,就好像自己从没在意过印度时尚,却莫名认定它很糟。其实这很可笑,就好像印度人认为英语不好就是落后的表现。而我的认定呢?似乎连这一点点因果也不存在,也许只是看到太多站在路旁小便的男人,都成为我认定印度时尚落后的一个原因。有关系吗?或者我们思路汇总的“关系”从来都是这样跳跃性的联系着,却不自知?这样的话有点可怕。
扯远了......确实,我们太应该常常让自己的思路跳出来了,跳出一些让你越变越平庸的套路或者立场。能跳得多高,要看积累,看智慧,看造化,也要看你是否有那个承受力,因为跳出来看到的东西起初总显得有点残忍,毫无娱乐性,或者发现自己是那个娱乐点。
我觉得,画画的或者服装设计师这样的人是应该时常跳一跳的,视野应该更宏大写些,不要过早被一些套路中的“好坏”局限,不要被一个立场引领太久。一次次跳出的过程,便是“自我语言”建立的过程。
再说回中印时装。中印两国人民都爱面子,但是表现不同,来源不同,体现在服装设计上也不同。
中国人有傲骨,傲骨让我们的本质难以变化,于是内心常时间保守,封闭。面子的出现是为了平衡,面子让我们害怕落后,于是表象随强势不停变化,体现在服装设计上就是让我们的设计看上去“多变”不那么“落后”。印度人不是,印度人的本质随各种文化的注入不停改变,他们的面子出现是为了弥补,所以表现出的反倒是坚持,体现在服装上也是,形式上的坚持,单一款式上的坚持。
当看到这件Lacoste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时:如果Lacoste希望把自己的鳄鱼缝在中国的人衣服上,会选择哪一种中国款式?唐装?中山装?旗袍?长衫?......没有结论。之后发现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他们为什么没有这样做!难道仅仅是因为选择太多,无从取舍?不!因为没有市场,因为我们对服装的没有要求,所以他们给我们什么,我们就要什么。而看似落后的印度不同,他们有市场,他们的服装市场强横到令西方人不得不做出妥协,于是你会发现西方各大品牌纷纷招募印度本土设计师(有舞者,有宝莱坞明星,或者根正苗红圣马丁毕业的青年设计师等)为其品牌设计大量具有印度特色的服装,来满足印度人的口味,且销量惊人。如Shiamak for Reebok,Aki Narula for Puma,Shantanu&Nikhil for Adidas Moto Chic等等。反观国内,这样的记录为零。当Adidas给了我们Stella McCartney和Y-3,我们感激Adidas这般看重中国市场,却不知道,那程度和印度相差甚远。或者是我们毫无要求、毫无个性的市场没有给他们这个妥协的机会。
印度对其民族服装的需求之大远远超乎想象,无论什么阶层种姓,上到国家政要,巨富巨星,下到挖坑、修路的女工,皆以民族服装为美。而这种对民族服装的依赖,也许是因为社会发展缓慢,或者,财富与每个人社会地位的延续,带来的对消费品种类需求的延续。而我们的不同也许可以说是发展迅猛所致,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因为“断层”。当我们对任何设计品的审美被历史强制归零,只能站在西方立场上思考、审视,甚至,我们称那个立场为“自由”。于是我们前呼后拥地奔向圣马丁,我们建立的审美体系有了明确的套路,自认为懂得“时尚”的人都有一套分辨“时尚”与“非时尚”的逻辑,我们会告诉自己,什么样的设计师好的,什么事坏的;好,是因为它更接近于那个套路;坏,是因为偏离与不曾试图理解。
德里时装周上,几乎全部的印度本土设计师都在设计着各种Sari和Kurta,他们在给自己人做衣服。再看中国时装周,我们设计了太多给外国人穿的衣服,或者是给外国人看的衣服,我们都成了在星探面前扭动腰肢的高中生。此时谁强?谁弱?我真的不知道,或者所有强弱都会被无数的立场平衡,最终变得无关紧要。
当然,我也不是在呼吁我们应该回到那个模特顶着天坛出现在T台上的岁月,毕竟天坛就在那里,保守也在。
专栏摘选:2010年6月专栏《旅行的意义们》-----------
今天如果有人再问我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会回答:不被印证。
信仰延续信徒的生命,来世、天堂、永生。可我们不信,什么都不信,于是在极有限的一生中拼搏,唯恐虚度光阴,为此我们干什么都迫切寻找其中的意义,否则就吃了大亏,就这样,旅行的意义出现了,尽管我从来都认为意义是旅行多余的背囊。
对于不少国人,旅行的意义是为了和别人聊天。当一桌子人有一个起了头:“我在意大利的时候怎样怎样…...”紧接着,各个国家的名字如回转寿司般盘旋在他们头顶上,“啊~我在美国也那样~”“我在日本更那啥~”……
其实我对把旅行当谈资没什么意见,回避,可能只因自己并非如此。我从不和别人谈我去过的地方,并非不愿分享,只是懒得提。其实我更希望听到那些没事就往外跑的人说:“去了那么多地方,还是中国好。”可惜我倒不停在说,却很少听到。
数年间总会有人问我,旅行对于我意义何在。可能就是为了玩儿吧?实话!却从不好意思出口,尤其面向那一张张对即将出现的神奇答案满怀企盼的脸。于是乎,意义们纷纷出现,神乎其技。几年前,有人问我旅行的意义,我的回答是:为创作积累,为眼界开阔等等——我尚未出生就已编好的答案。
两年前,有人问我,我答:为看不同的人。人往往比名胜、比山川湖海、比博物馆更说明问题。当然,聊上几句也无妨,但是取决于对方的中文水平…… 看着他们不同的眼睛,脑子里会出现不同的故事,聊天则可以让那些故事真实,丰满。
去年,有人再度问起,我随口说:为了唤醒一些东西,去的地方多了,发现很多景物似曾相识,感到很多东西都早已驻扎在了我的体内,它们只是在等,等一个被外部激活的时刻,然后会出现各种预设的感动,会有很多东西纷纷被印证…… 我不知这状况是好是坏,这让我不安…… 为何不安?没想明白。
今天,有人问我:对于西方人,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觉得这个问题终于有点意义了,于是乱七八糟说了很多。我觉得旅行的意义对于西方人是“印证”,而当我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之前不安的原因开始明朗……
前几天看国家地理频道,一些白人到阿富汗拍纪录片,片子水平一般,那种没去过的人也能想象到的一般。20分钟,唯一能让我思考的时刻出现了:阿富汗地方歌唱比赛,青年男女轮流上台歌唱。听了一会儿,负责跟当地人聊天的白人感叹了一句:“他们的歌曲为什么那么悲伤…...” 言外之意和政治与战争扯上了边。但他听不懂歌词,而在我们能看到的画面里,那些歌曲字幕翻译都是些:“我的爱人,不再爱我~”“静静的湖水~”之类的,普通的情歌而已,此时配以那张被自己感动的白脸,我心情复杂。
西方人很有意思,他们永远只看到他们想看到的,所以旅行对于他们来说只是印证的过程。在德里FRO碰到一个光脚穿破莎丽的德国女孩,她问:“印度哪里最吸引你?”“处处惊喜,尤其是大吉岭,你呢?”“不,我最不喜欢大吉岭。”“为什么?”“和我想的一点都不一样..….”
他们认为被印证的才有价值,是这样吗?……
“你呢?是这样吗?”那人追问。
……不应该是。那价值只是被控制欲霸占的价值,而那控制欲的来源是西方人无比朦胧的优越感。我不是西方人,我的控制欲近乎为零,我的优越感近乎负数,对于现在的我,被印证的东西往往是垃圾,不被印证的才是钻石,才值得当我得到它时含泪微笑……当然,优越感总在悄然觉醒,同时,不被印证却只会变得越来越有难度,但我不会向那难度认错,去像西方人那么看重印证的价值。如果真的有一天,在没到达目的地前,一切就已经被精准的塞进了我的大脑,那我不会再去任何地方,或者,我会重新环游世界,像一个印第安人那样。
“那你觉得对于日本、韩国人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提问的人似乎觉得我精神出了问题,为避免尴尬急于转移话题。
“日本人旅行是为了寻找,所以地图是他们的一切。而旅行对于韩国人的意义是防晒。”
“那对于你呢?”那人继续问。
…….
为了玩儿。(那会是明天的回答)
专栏摘选:《北京男人》-----------(点击放大)
《罗摩桥》
该书是“郑宸旅行图文小说系列”的第一部,讲述了主人公“我”和旅伴“大吉岭小姐”的印度旅行故事。“我”是一名来自北京的年轻旅行者,沉默腼腆敏感,每天都要通过电话向在国内的未婚妻阿真交流“报喜不报忧”的旅行故事; “大吉岭小姐”是在印度长大的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刚与同性恋女友分手,旅行中她对这片土地既亲近又逃避,极力找寻归属感,却又屡屡受挫……他们带着读者穿行于德里、加尔各答、瓦拉纳西、大吉岭、特努什戈迪……期间路遇贫困的木偶艺人父子、失忆的博物馆管理员、唐人街的华裔企业家、残疾的停车场“狗人”、为儿子筹集“赎金”的司机苟魄、海啸遗孤拉古、索贿的行政办事人员……围绕主人公和各色人物,作者以立场、感情近乎零度介入的客观视角,通过一连串的故事,构筑出一个让人着了魔的印度,一个你不曾听说,从未见过,散发着强烈疏离感的国度——在这个国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罗摩桥(Rama's Bridge)是一座传说中连接印度与斯里兰卡的海桥。根据印度史诗《罗摩衍那》,罗摩王子为救被斯里兰卡魔王掳走的爱妻西塔,得到神猴哈纽曼帮助,由猴军花了5天时间筑成罗摩桥,终得深入斯里兰卡杀死魔王救回爱妻。千百年来罗摩桥作为神话故事世代相传于史诗之中,无人提出异议,也无人试图证明其真实与否——直到2002年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2002年拍摄的一张航天影像图中清晰地显示出印度与斯里兰卡之间的保克海峡中确实存在着一道狭长的海底沙梁。这一发现,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争论的焦点在于它究竟是人造“圣迹”还是自然地貌。作者选取罗摩桥作为题目,不仅因为它是全书叙事的重要线索,更是想要通过它向读者暗示,这是一部介于纪实和虚构之间的旅行小说——正如罗摩桥,虚实无法考证,全靠细心的读者体味其间微妙的平衡。2010年2月作者赴印度深度旅行,上山下海入沙漠,足迹遍布印度四方边境地区——原计划16天的旅行,最终用了2个月才完成。这2个月的旅程,为这本小说的故事提供了坚实可信的背景。在书中“我”只是一个过客——受过现代西方教育,但骨子里又有古老的东方情怀,这种“他者”的视角,使得本书对印度的观察要远远超越种种预设的描述和想象。作者以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印度浮光掠影下的丰富细节,将画面、声音、气味、氛围夹杂着“我”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呈现在读者面前,真切而富有趣味。作为一部小说,在对环境的描述之外,人物、情节、对话是《罗摩桥》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作者的观察与描述之中,寥寥数笔,“我”的内心矛盾、“大吉岭小姐”的情事、拉古的神秘过往以及所遇到的印度各色人物的形象和个性就跃然纸上,读起来令人兴致盎然。而在书的最后,随着海啸遗孤拉古在隐藏着罗摩桥的海域神秘失踪,所有这些零散、局部的印象、故事最终复合成对作者印度的整体概括和洞察,他在虚实之间苦心布局所要表达的意义也浮出水面——在印度,爱情、死亡、家园这三个永恒的主题是如此不可思议地融为一体。 ≪罗摩桥≫获得中国出版集团2011年度优秀常销书奖,同时被评为三联书店年度好书。

阅读全文

与我爱发明逍遥骑士的视频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
pml证书 浏览:748
申请商标的要多久 浏览:814
连云港专利代理 浏览:613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有限公司 浏览:452
乡镇卫生院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850
红宝石证书aigs 浏览:734
马鞍山二中一本率 浏览: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