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产生创造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创造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我们在小学、中学、大学中,从专书本中、电影里、图书馆获属得的一切),思维(使用不同的思维工具使我们的念头转化为思考)和自我意识。所以,知识、思维和自我意识构成了创造力的基本要素。
㈡ 创造力来源于什么
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
㈢ 创造力组成要素
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必需的能力及品质。它可以是知识的创新,是新概念、新法则、新理论,又可以是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也可以是日常生活表现中的新观念、新设想。
创造力的结构中有三个基本要素。第一要素是专业知识技能。创造不会凭空产生,必须基于前人的知识和成就。人们要在某领域具有创造性,获得成就,必需要有该领域的基于良好认知结构的知识基础和技能。
第二要素是创造能力和探究策略。创造能力是以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想象为核心的能力组合,还包括敏锐的观察力、高效的记忆力、稳定的注意力以及实践能力。
第三要素是创造动机和人格品质。创造动机主要是指内部动机,是发自内心的创造欲望、兴趣和自我激励,而不是外部压力,外部奖励。从创造人格来说,强烈的创造意识、坚定的自信心,坚忍不拔的创造意志,勤奋、热情、好奇、不因循守旧,忍耐模糊不清、不怕挫折、甘冒风险等良好品质都是创造不可缺少的心理环境和内部动力。具有这些品质,才能破除各种禁锢个人创造力的精神枷锁,战胜阻扰创造活动的各种心智障碍。
创造力是可以传授和训练的,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曾做过实验研究,发现教学生学完一轮创造课程和训练后,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几乎成倍增长。说明创造思维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样是可以学习和训练的,通过学习训练和实践活动能促进儿童创造力发展。
心理学研究发现,创造性思维主要由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构成。常见的几种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综合性思维技巧和训练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PMI思考法、TEC思考法和信息交合法。
㈣ 创造性 创造性思维 问题解决有那些异同
创造性(creativity):是指人们应用新颖的方式解决问题,并能产生新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心理过程。
创造性的心理成分及测量:辐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在发散生成测验中,用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的好坏来衡量创造性的高低),远距离联想能力,非智力因素,如人的坚持性、自信心、意志力、责任感、勤奋、热情、善于形象、兴趣广泛、独立性等。
其他解释:(发明专利的创造性)
创造性是指:同申请日以前已有的技术相比,对于发明专利应具有突出的实质特点性和显著的进步;对于实用新型专利,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2)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
创造性思维并非游离于其它思维形式而存在,它包括了各种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之后才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遇到问题时,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结构去思考,去寻找答案。既不受现有知识的限制,也不受传统方法的束缚,思维路线是开放性、扩散性的。它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单一的,而是在多种方案、多种途径中去探索,去选择。创造性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独特性、批判性、敏捷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它贵在创新,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着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在前人、常人的基础上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新的突破,从而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开拓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它无现成的思维方法、程序可循,人可以自由地海阔天空地发挥想象力。
创造性思维具有艺术性和非拟化的特点,它的对象多属“自在之物”,而不是“为我之物”,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存在着两种可能性。
创造性思维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首先,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增加人类知识的总量;其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再次,创造性思维可以为实践活动开辟新的局面。此外,创造性思维的成功,又可以反馈激励人们去进一步进行创造性思维。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
补充: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开创性的探索未知事物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是一种有自己的特点、具有创见性的思维,是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是创造想象和现实定向的有机结合,是抽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的对立统一。创造性思维是指有主动性和创见性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意义思维成果,开拓人类知识的新领域。广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有创见,有意义的思维活动,每个正常人都有这种创造性思维。狭义的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发明创造、提出新的假说、创见新的理论,形成新的概念等探索未知领域的思维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是少数人才有的。 创造性思维是在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和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包括扩散思维、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分合思维,联想思维。其中扩散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信息,着重点是从同一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并且很可能发生移转作用。集中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逻辑的结论,其着重点是产生独有的或者习惯上所接受的最好的成果。逆向思维是把思维方向逆转过来,用对立的表面看来似乎不可能并有的两条思路同时去寻找解决问题之答案的形式。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联想思维是一种把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某种思维对象联系起来,从其相关性中发现启发点从而获取创造性设想的的思维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成果产生的必要前提和条件,而创造则是历史进步的动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个人推动社会前进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训练更显得重要。其途径在于丰富的知识结构、培养联想思维的能力、克服习惯思维对新构思的抗拒性,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加强讨论,经常进行思想碰撞。
[编辑本段]创造性思维的特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是社会乃至个人都不可或缺的要素。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包括:思维的求实性: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思维的批判性: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思维的连贯性:平时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保持活跃的态势。思维的灵活性:善于巧妙地机动灵活地转变思维方向,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善于选择最佳方案,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思维的跨越性: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思维的综合性:详尽地占有大量的事实、材料及相关知识,运用智慧杂交优势,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运用,发挥思维统摄作用,深入分析、把握特点、找出规律、创造出新成果。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必须经过自觉的培养和训练,必须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智慧,必须敢为人先勇于实践,善于从失败中学习,才能获得灵感,实现思维的飞跃。
[关键词] 创新,思维,特性。
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从宏观上讲,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从微观上讲,创造性是衡量一个人才华高低、能力大小的尺度。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独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人类所创造的成果,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外化与物化。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是以新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它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是一种可以物化的心理活动。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的规范,虽然具有一般思维的特点,但它强调开拓性和突破性。创造性思维在解决问题时,带有鲜明的主动性,这种思维与创造活动联系在一起,体现着新颖性和独特性的社会价值。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思维的求实性
创造源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造的第一动力。思维的求实性就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而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需求已被世人关注,若再去研究,易步人后尘而难以创新。而隐性的需求则需要创造性地发现。
在商战中常常出现“跟风”现象,很多商家一旦发现什么商品利润大,便紧随其后组织货源进行销售。结果常常是使市场的这类商品供大于求,不但不能盈利而且还造成亏损。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商家将预测学的原理应用于经营之中,通过对信息的收集筛选与分析判断,得出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结论,进而制定相应的策略。沃尔玛是世界上第一家试用条形码即通用产品码(UPC)技术的折扣零售商。1980年试用,结果收银员效率提高50%,故所有沃尔玛分店都改用条形码系统(陈晶:《浅议企业创新的意义及内容》,中国知识产权网www.cnipr.com)。在案例教学里,西方很多大学都把沃尔玛视为新技术持续引进的典范。再比如长岭集团在产品热销时,研发无氟冰箱,先行自我淘汰,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机。
㈤ 创造力,往小处说是什么
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用自己的方法创造新的、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或者用新的方法完成某项工作。
真正的创造活动总是给社会产生有价值的成果,人类的文明史实质是创造力的实现结果。对于创造力的研究日趋受到重视,由于侧重点不同,出现两种倾向,一是不把创造力看作一种能力,认为它是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从而创造出新颖和有价值的东西,二是认为它不是一种过程,而是一种产物。一般认为它既是一种能力,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新颖的产物。
拓展资料:
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它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区分人才的重要标志。例如创造新概念,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创造力是一系列连续的复杂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它要求人的全部体力和智力的高度紧张,以及创造性思维在最高水平上进行。
创造性思维不是生来俱有的,而是后天认真思考、培养锻炼出来的。
(1)激发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环节。影响人的创造力的强弱,起码有三种因素:一是创新意识,即创新的意图、愿望和动机;二是创造思维能力;三是各种创造方法和解题策略的掌握。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和掌握创造方法与策略的推动力。实验研究表明,一个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人,往往勤奋自信,善于钻研,勇于创新。因此,有人说:“好奇心是学者的第一美德。”
(2)培养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这是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既要重视聚合思维的培养,更要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当前,各级学校比较重视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求异思维的训练。如有的教师往往按照一张标准答卷给分,而学生也往往按照固有的一个答案回答问题。
这样,无形之中使学生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思维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及主动性的发展。通过这种办法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知识积累型的学生。发散思维本身有不依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答案的特点。具有良好发散思维的人,一般对新事物都很敏感,而且具有回避老一套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所以应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3)培养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这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环节。所谓直觉思维,是指未经逐步分析而迅速地对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答案做出合理反映的思维。
如猜测、预感、设想、顿悟等。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就具有极强的直觉能力。他非常重视实验。大学时,他用大部分时间在实验室里操作,迷恋于获得的直接经验。这些经验使他从马赫、休谟等人的著作中吸取合理的思想,抛弃其唯心论、不可知论的错误观点,从而形成自己一整套相对论的体系。
一般来说,知识结构只是一种“间架”,其中存在着很多“缺口”。这些“缺口”对于非常熟悉这个问题的人,就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素,他不仅有熟悉之感,而且能够对它“似有灵犀一点通”。这是过去长期积累的知识和辛勤劳动逐渐在头脑中搭起的一座从已知到未知的桥梁。
因此,在当前情境启发下,才会表现出一瞬间的直觉反应。但是直觉思维往往不完善、不明确,有时是错误的。要使直觉思维达到完善,逻辑思维可认为是它的一个必要的检验、修改和订正的完善过程。因此,应把两者结合起来培养,会更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㈥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是什么
1、思维的求实性
创造源于发展的需求,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创造的第一动力。思维的求实性就体现在善于发现社会的需求,发现人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从满足社会的需求出发,拓展思维的空间。
而社会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有显性的和隐性的。显性的需求已被世人关注,若再去研究,易步人后尘而难以创新。而隐性的需求则需要创造性地发现。
2、思维的批判性
我们原有的知识是有限的,其真理性是相对的,而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其发展又是无止境的。无论认识原有的事物还是未来的事物,原有的知识都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思维的批判性首先体现在敢于用科学的怀疑精神,对待自己和他人的原有知识,包括权威的论断。敢于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思维的连贯性
一个日常勤于思维的人,就易于进入创造思维的状态,就易激活潜意识,从而产生灵感。创新者在平时就要善于从小事做起,进行思维训练,不断提出新的构想,使思维具有连贯性,保持活跃的态势。
4、思维的灵活性
创造性思维思路开阔,善于从全方位思考,思路若遇难题受阻,不拘泥于一种模式,能灵活变换某种因素,从新角度去思考,调整思路,从一个思路到另一个思路,从一个意境到另一个意境,善于巧妙地转变思维方向,随机应变,产生适合时宜的办法。创造性思维善于寻优,选择最佳方案,机动灵活,富有成效地解决问题。
5、思维的跨越性
创造性思维的思维进程带有很大的省略性,其思维步骤、思维跨度较大,具有明显的跳跃性。
6、思维的综合性
任何事物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都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多层次、多方面的因素,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有机整体。这就要求创新者在思维时,将事物放在系统中进行思考,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多方面的分析与综合,找出与事物相关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内在联系。
主要形式
1、抽象思维:亦称逻辑思维。是认识过程中用反映事物共同属性和本质属性的概念作为基本思维形式,在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一种思维方式。
2、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3、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案作出判断,猜想、设想,或者在对疑难百思不得其解之中,突然对问题有“灵感”和“顿悟”,甚至对未来事物的结果有“预感”“预言”等都是直觉思维。
4、灵感思维:是指凭借直觉而进行的快速、顿悟性的思维。它不是一种简单逻辑或非逻辑的单向思维运动,而是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相统一的理性思维整体过程。
5、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与聚合思维相对。
6、收敛思维:是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尽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众多的信息和解题的可能性逐步引导到条理化的逻辑序列中去,最终得出一个合乎逻辑规范的结论。
7、分合思维:是一种把思考对象在思想中加以分解或合并,然后获得一种新的思维产物的思维方式。
8、逆向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9、联想思维:是指人脑记忆表象系统中,由于某种诱因导致不同表象之间发生联系的一种没有固定思维方向的自由思维活动。
㈦ 简述创造力的来源 谈谈如何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的来源是好奇心,而应试教育很容易磨灭儿童天然的好奇心,成人后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即使学历再高,也不过是高级脑力打工者,而不是创造者。
㈧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当代有关能力的基本理论
能力是人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是影响活动效果的基本因素,是符合活动要求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综合。
(一)传统智力理论
传统智力理论有独立因素说、二因素说等。
1.独立因素说
桑代克认为,人的能力是由许多独立的成分或因素构成的。例如,抽象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对机械问题的适应能力等。根据这种学说,不同能力和不同因素彼此是没有关系的,能力的发展只是单个能力独立的发展。
这种学说很快受到人们的批评。心理学家们很快发现,当人们完成不同的认知作业时,他们所得到的成绩具有明显的相关。这说明各种能力并不是完全独立的。
2.二因素说
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根据人们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一种是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简称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能量),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简称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由许多特殊因素与某种普遍因素结合在一起,就组成人的智力。人们在完成任何一种作业时,都有G和S两种因素参加。活动中包含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相反,包含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
(二)多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它由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这七种智力分别为:
(1)言语智力:包括阅读、写文章或小说、以及用于日常会话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力:包括数学运算与逻辑思考的能力。
(3)空间智力:包括认识环境、辨别方向的能力等。
(4)音乐智力:包括对声音的辨别与韵律表达的能力。
(5)运动智力:包括支配肢体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
(6)社交智力:包括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
(7)自知智力:包括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
(三)成功智力理论
斯腾伯格认为,成功智力是一种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是对现实生活中真正能起到举足轻重影响的智力,亦称为“惰性化智力”。斯腾伯格认为智力是可以发展的,特别是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不是凝固不变的智力,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成功智力。
成功智力包括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分析性智力涉及解决问题和判定思维成果的质量,强调比较、判断、评估等分析思维能力;创造性智力涉及发现、创造、想像和假设等创造思维的能力;实践性智力涉及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包括使用、运用及应用知识的能力。
成功智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用分析性智力发现好的解决办法,用创造性智力找对问题,用实践性智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三个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二、问题解决的实质与过程
(一)问题及其问题解决
所谓问题指这样一种情境:个体想做某件事,但不能立即知道做这件事所需采取的一系列行动。问题包含四个成分:(1)给定信息(问题初始状态);(2)目标(问题结果状态);(3)障碍;(4)方法,即个体可以用来解决问题的程序和步骤。
问题分类:结构良好问题(具有明确的条件、目标和解答的问题);结构不良问题(没有明确的结构或解决途径)。
问题解决是指对问题形成一个新的答案或解决方案。这一答案不是简单应用已经学过的规则,而是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或概念、原理进行重新改组,形成一个适应问题要求的方案。问题解决有以下特点:(1)问题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是新问题,即第一次遇到的问题;(2)问题解决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它将已掌握的概念、原理根据当前问题的要求进行重新转换或组合;(3)问题解决是形成解决问题的原理或规则,并成为认知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问题解决是更为高级的一种学习形式。
(二)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
对于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不同学者看法不一,目前主要有杜威的五阶段论、华莱士的四阶段论以及我国学者总结的四阶段说。
1.杜威的五阶段论
(1)开始意识到难题的存在;(2)识别出问题;(3)收集材料并对之分类整理,提出假设;(4)接受和拒绝试探性的假设;(5)形成和评价结论。
2.华莱士的四阶段论
英国心理学家华莱士通过对名人传记的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1)准备,即收集信息阶段;(2)沉思,即处于酝酿状态;(3)灵感或启迪,即问题解决方案的突然出现;(4)验证,即检验各种方法。
3.我国学者总结的四阶段说
我国学者(陈琦等人)综合各家理论模式和阶段论,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理解和表征问题阶段、寻求解答的方案阶段、执行计划或尝试某种解决方案阶段、对结果进行检验阶段。
4.问题分类解决
(1)结构良好问题的解决过程
建立问题表征;搜寻解法;手段—目的分析;想法检验;执行解决方法和评价。
(2)结构不良问题的解决过程
理清问题及其情境限制;澄清、明确各种可能的角度、立场和利害关系;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评价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对问题表征和解法的反思监控;实施、监察解决方案;调整解决方案。
三、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一)有关的知识经验
有关的背景知识,能促进对问题的表征和解答。只有依据有关的知识才能为问题的解决确定方向、选择途径和方法。探索的技能在解决问题中不能替代实质性的知识。
(二)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智力水平的高低对问题解决有重要的作用:智力中的推理能力、理解力、记忆力、分析能力等对问题解决有重要影响,认知特点即对问题的敏感性、灵活性、冲动性、反省性等特点,对问题解决也有一定影响。
动机也影响问题的解决:对问题持漠然的态度,既不能发现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但动机过于强烈,人处于高度的焦虑状态也会阻碍问题的解决。
(三)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问题中的事件和物体将以某种特点呈现,如空间、位置、距离、时间顺序等。这些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将影响人们对问题的理解和表征。某些呈现方式能直接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便于寻找解答的方向、途径和方法;某些呈现方式则可能掩蔽或干扰了解决问题的线索,增加解答的难度,甚至导入歧途。
(四)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反应定势有时也称定势,指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思维定势是指人用某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定势有时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定势使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刻板化。
功能固着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提出的,它是指一个人看到某个制品有一种惯常的用途后,就很难看出它的其他新用途。人们通常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是由于他们很少考虑具有特定功能的物品的不平常的用途,这就是所谓的功能固着性。
(五)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类似事物即称原型,它对人的创造活动所起的作用叫原型启发。原型所以能起启发作用,一是由于原型与所要创造的新事物之间具有共同之处或类似之处,二是由于人们可以从原型中发现某种原理,从而引起模仿。原型启发法就是通过与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
酝酿效应:当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答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暂时搁置几小时、几天或几星期,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时常常可以很快找到解决方法,这种现象称之为酝酿效应。酝酿效应打破了解决问题不恰当思路的定势,从而促进了新思路的产生。
四、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一)充分利用已有经验,形成知识结构体系
知识和能力内在关系的规律揭示出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提高受制于两个因素:一个是教师对学生知识基础状况的精确洞察与把握;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的知识准备。
(二)分析问题的构成,把握问题解决规律
分析问题即了解“四成分”——已知、目标、障碍、方法。教学生分析问题的步骤是:①教师带着学生分析问题;②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③让学生独立分析问题。
对问题解决规律的把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普遍规律和具体规律。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和判断,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研究性学习能够使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主动性,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四)教授问题解决策略,灵活变换问题
策略,指的是人在思维过程中,从大的角度来考虑思维方向的思想方法。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人们长期问题解决的经验总结,它对于解决特定问题很有效。因此,教师要经常教给学生一些好的问题解决的策略。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觉地总结自己解决问题时所使用的策略并灵活运用。
(五)允许学生大胆猜想,鼓励实践验证
合理、科学的猜想是直觉思维的重要形式,也是科学发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鼓励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地提出猜想,允许学生提出各种“异议”,启发学生进行多向猜测、多向思考。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验证。
五、创造性及其培养
(一)创造性的基本概念
创造性是一种个性特质,具有这种个性特质的人具有创造力,即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从本质上来讲,创造也是一种问题解决的过程,是最终产生新颖的产品的活动过程,因此,可以将它看作是问题解决的最高形式。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式思维和聚合式思维的统一。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1)思维的流畅性:在限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①用词的流畅性;②联想的流畅性③表达的流畅性;④观念的流畅性。
(2)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摈弃以往的习惯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
(3)思维的独创性(独特性):产生不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常规的能力,此外还有重新定义或按新的方式对人们的所见所闻加以组织的能力。
除此以外,创造性思维者还要对新颖独特的观念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精密性。
(二)创造性的基本结构
1.静态结构
(1)艾曼贝尔结构说
个体的创造性主要包括三种成分:有关领域的技能,包括实际知识、专门技能和该领域的特殊天赋,它可以被看作是一套解决问题或从事某项特定工作的认知途径;有关创造性的技能,包括认知风格、有助于探索新的认知途径的知识和工作风格,这些决定了个体创造力发展的成果或反映能否超越该领域以前的水平;工作动机,包括工作态度和对自己所能接受工作的理解,它是个体创造力发展与展现的推动力量。
(2)吉尔福特结构说
创造力可以分解为以下六种主要成分:敏感性,即容易发现新事物,接受新问题;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特定的问题情境能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建议;灵活性,即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再定义,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洞察性,即能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清其内在含义和特性。
2.动态结构
现代信息加工学派的代表人物西蒙认为,发明创造实质就是问题解决的过程。创造力是在产生有价值的新信息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智力品质的总和。一般包括如下成分:发现问题的能力;明确问题的能力;阐述问题的能力;组织问题的能力以及输出问题解决方案的能力。
(三)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1.脑激励法
教师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最重要的一步,是让学生知道他们的创造性会受到赞扬。“脑激励法”的核心思想就是把产生想法和评价这种想法区分开来。
其基本做法是: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鼓励学生寻找尽可能多的答案,不必考虑该答案是否正确,教师也不作评论,一直到所有可能想到的答案都提出来了为止。用这种方法,一种想法可能启迪另一种想法。
2.吉尔福特的策略
吉尔福特在总结了大量的有关培养创造力的文献和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前后有序的培养创造力的策略:
拓宽问题:例如,人们不应该问:“我们如何改进灭蚊器?”而是应该问:“我们怎样才能消灭蚊子?”这样就为寻找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打开了大门。
分解问题:问题越具体、越明确,就越有可能为人们提供提取信息的线索,从而增加问题解决的机会。
常打问号:在整个问题解决过程中,创造性思维的一个特征是不断发出疑问,通过训练,人们可以形成提问的习惯,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不同特征的问题。
快速联想与中止评判:这种策略一般是在群体思维或小组讨论时使用的,但个人也可采用。快速联想要与中止评判策略结合起来使用,若没用中止评判,很可能会产生抑制的效果。在这期间,要严格禁止使用任何方式的批评。这就是说,要鼓励学生“自由放任”,想提什么观念就提什么。
延长努力:产生观念的努力不应过快地终止。一般说来,产生观念的速度是刚开始时最快,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慢。但观念的质量一般是随时间推移而提高的。
列举属性:采用列举属性的策略,可以对事物重新分类,从而使它们更便于使用,更适用于不同寻常的场合。
形成联系:获得新奇观念的一种可能的途径,是迫使自己把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这种联系是自己以前从未听到过的,如带橡皮的铅笔就是橡皮与铅笔的组合。
尝试灵感:对某一问题的实际工作停顿一会儿,但仍保持解决该问题的愿望,而得到的,往往是灵感,即在没有料想到的情况下,突然涌现出很好的想法。
3.分合法
本义是“把原本不相同、不相关的元素加以整合”,包括两种心理运作过程:“使熟悉的事物变得新奇”和“使新奇的事物变得熟悉”。
主要是运用类比和隐喻的技术来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形成不同观点。
4.在教学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条建议
(1)接受并鼓励发散思维;
(2)容纳异议;
(3)鼓励学生相信自己的判断;
(4)强调每个人都能以某种形式进行创造;
㈨ 创造的思维过程模式包括哪些阶段
1、准备,即解决问题者由情境的刺激引起多方面的联想观念。
经过筛选,抛弃一些对解决问题无用的观念,较仔细检查另一些观念。逐渐明辨问题的特点,发现解决的头绪。
2、孕育,介于准备与最后阶段之间的阶段。
其性质和持续时间变化很大。可能只需几分钟,也可能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其特征是,问题被搁置一旁,没有做有意识的工作,但以后重新注意,却迅速解决了问题,或至少在以前的基础上跃进了一步。
3、明朗,指突然意识到问题如何解决的阶段。
可用“顿悟”一词描述。这种意识经验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
4、验证,解决问题的最后阶段。
此时将前一阶段提出的一般解决进一步具体化,并加以应用和检验。
(9)创造力是内隐的思考的过程扩展阅读:
思维的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是由此派生出来的。
(一)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环节。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方面或个别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植物分解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把动物分解为头、尾、足、躯体;把几何图形分解成点、线、面、角、体;分析一个句子由哪些语言成分构成等,都属于分析过程。
综合是在头脑里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方面、各种特征结合起来进行考虑的思维过程。
例如,把单词组成句子;把文学作品的各个情节联成完整的场面;把一个学生的思想品德、智力水平、学业成绩、健康状况等方面联系起来,加以评价,作出结论等都属于综合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比较是在头脑中把各种事物或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之间的异同点的思维过程。人们认识事物,把握事物的属性、特征和相互关系,都是通过比较来进行的。只有经过比较,区分事物间的异同点,才能更好地识别事物。
分类是在头脑中根据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例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时,把数分为实数和虚数;又把实数分为有理数和无理数;有理数又可分为整数、小数和分数等。
(三)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取出来,并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对人的认识,人可以分为男性、女性;大人、小孩;工人、农民、军人、学生、教师、商人;高个、矮个;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人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能知觉,能记忆,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会使用工具等。
通过分析、比较,抽出人类具有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即能说话、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等,舍弃能吃饭、能睡觉、能喝水、能活动等其他动物也有的非本质属性,这就是抽象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综合起来并推广到同类事物中去,使之普遍化的思维过程。
例如,我们把“人”的本质属性——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工具综合起来,推广到古今中外一切人身上,指出:“凡是能言语、能思维、能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都是人。”这就是概括。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
具体化是指在头脑里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概念、原理与理论同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用一般原理去解决实际问题,用理论指导实际活动的过程。
系统化是指在头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组成层次分明的整体系统的过程。例如,生物学家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的顺序,把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分了类,并揭示了各类生吻间的关系和联系,这就是人脑中对生物系统化的过程。
又如,学生掌握数的概念,在掌握整数、分数、小数知识之后,可以概括归纳为有理数;当数的概念扩大,学习了无理数之后,又可把有理数和无理数概括为实数;掌握了虚数之后,又可把实数和虚数概括为数,从而掌握了系统的数的知识。
㈩ 创造性,独立,想象,批判哪个是创新的源泉
批判性思维,通俗地说,就是批判性地思考。根据恩尼斯的定义,批判性思维是指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创新,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1]198亚里士多德将“创新”定义为“产生前所未有的事物”。目前,关于创新的定义可谓五花八门,此处不一一列举。创新离不开创新主体,而创新主体可以是个体、群体、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本文所谈论的创新是一个狭义概念,强调创新的主体是个体。我们对创新做如下定义,创新是指由个体发动、从事和实现的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的活动。创新个性、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是创新的重要构成要素。
下面我们主要从批判性思维态度与创新个性、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几组概念间的关系出发,来探讨批判性思维与创新的密切关系。
二、批判性思维态度与创新个性
批判性思维态度即批判性思维者的态度,“指的是一种养成习惯的愿望和理智素质,它们以求真、公正、反思的精神为核心。”[2]30也有学者把批判性思维态度称为批判性思维倾向或批判性思维气质。通常认为,一个成熟的批判性思维者应具有的理智素质包括:理智的谦虚、理智的勇气、理智的自主性、理智的换位思维、理智的诚实、理智的坚持、相信理性、心灵公正等。[2]30-34
1990年,46位批判性思维学者在《德尔菲报告》的“专家共识声明”中指出:“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喜欢探索、了解全面、信任理性、思想开放、立场灵活、评价公正、诚实面对个人偏见、判断谨慎、愿意重新思考、理解论题清晰、对复杂问题思考有条理、不倦地搜寻有关信息、选择标准合理、考察专注,并且不懈地追求题材和条件容许的最精确的结果。”[2]15
国内有学者根据《德尔菲报告》,把批判性思维态度概括为:求真、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自信和好奇性。[3]352
恩尼斯指出,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应该具有如下意愿:“寻求替代的假说、解释、结论、计划、来源等,并对它们持开放的态度;一个立场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支持,就严格在这个程度上认可它;追求见多识广;认真地考虑和自己观点不同的其他看法。”[2]364
创新个性是“创新者的个性”的简称,是创新的构成要素,其中“个性”是指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它影响着个体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行为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对创造性个体的个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个性特征包括:(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2)有旺盛的求知欲;(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与严格性;(6)有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喜好抽象思维,对智力活动与游戏有广泛兴趣;(7)富有幽默感,表现出卓越的文艺天赋:(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4]226
依据上述内容,下面我们对批判性思维态度和创新个性加以比较。
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理智素质中“理智的勇气”,要求思考者敢于反潮流,敢于坚持自己认为对的思想,要有高度的独立性,“理智的自主性”要求思考者克服“顺从倾向”,树立自我意识,在学习时形成一个不同的观察面和思考角度,最后得出独立的判断。这些与吉尔福特指出的创造性人才特征“(1)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不肯雷同”是相同的。
求真、公正、反思的精神是批判性思维态度的核心,其中“求真”精神以及《德尔菲报告》中提到的“喜欢探索”等恰是创造性人才特征“(2)有旺盛的求知欲”的体现。
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对事物的“好奇性”及《德尔菲报告》中提到的“理解论题清晰、对复杂问题思考有条理、不倦地搜寻有关信息、选择标准合理、考察专注,并且不懈地追求题材和条件容许的最精确的结果”体现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3)有强烈的好奇心,对事物的机理有深究的动机”和特征“(5)工作中讲求条理性、准确性和严格性”。
恩尼斯提到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追求见多识广”,以及《德尔菲报告》中提到的“了解全面”、“思想开放”体现了“知识面广”;理智素质中“理智的自主性”强调“以审慎的态度、怀疑和拷问的态度来学习,尽量去发现事情的多重侧面”,这些都是“善于观察”的体现。可见,批判性思维态度也体现了创造性人才的特征“(4)知识面广,善于观察”。
理智素质中“理智的勇气”、“理智的自主性”、“理智的坚持”以及《德尔菲报告》中提到的“考察专注,并且不懈地追求题材和条件容许的最精确的结果”与创造性人才的“特征(8)意志品质出众,能排除外界干扰,长时间地专注于某个感兴趣的问题之中”非常相似。
“相信理性”以及“求真、公正、反思”精神都强调抽象思维。显然,理想的批判性思维者具有进行抽象思维的意愿。这一点与创造性人才特征(6)中的“喜好抽象思维”相同。
由上,我们看到,批判性思维态度与创新个性的大部分特征是相同或相似的。只有创造性人才特征(6)的部分内容和特征(7)在上述批判性思维态度中没有明确提到。这就意味着,通过批判性思维训练,当我们去培养一个人的批判性思维态度时,在很大程度上我们也是在培养这个人的创新个性。
三、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而进行的理性的、反思性的思维过程。创新思维,有时亦称“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等新成果的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有着密切关联。
1.批判性思维过程中需要创新思维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任务是构造和判断好论证。理由、推理和结论是论证的基本要素。批判性思维通常依据如下标准来分析和评价一个论证的好坏: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重要性、充足性、深度、广度、逻辑、公正性等。[2]45-50寇茨(E.Coats)概括出批判性思维的4个特有原则:“发现和质问基础假设;检查事实的准确性和逻辑的一致性;说明背景和具体情况的重要性;想象和开创替代选择。”[2]3董毓先生把目前公认的批判性思维过程所包括的必要工作概括为:“理解主题论点,分析论证结构,澄清观念意义,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挖掘隐含假设,考察替代论证,综合组织论证。”[2]52不管是分析、评价别人的论证,还是构造自己的论证,都需完成这些工作。
“挖掘隐含假设”是指“挖掘和拷问论证中隐含的前提、假设、含义和后果”。这时要问:“在这个论证或推理中,有没有还没有表达出来,但又是论证所必需的条件、前提和原理如果有,它们合理吗”需要尽力去设想有关隐含前提和可能性,进行发散式思维。若揭示出论证的隐含前提或假设,常常导致推翻原来的论证,更可能导致根本的创新。比如,“地心说”就包含一个隐含前提,即“太阳围绕地球转”。对这个前提的揭示,最终导致“日心说”的提出。
“考察替代论证”是指“创造、考察不同观点、论证和结论,进行竞争比较、排除”。构造竞争和替代论证的过程,是进行创造性思考或创新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思考者突破现有的思维框架,充分发挥想象力,尽量寻找不同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考虑其它逻辑可能性。这时要问:“关于该论证,还有什么值得考虑的可能性”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综合组织论证”是指“综合各方面论证观点,形成一个全面和合适的结论”。这个过程需要对论证做出整体评判、修正或综合,是对各方面、各环节分析思考的综合,聚合思维起着重要作用。综合组织论证是达到好论证的关键环节之一,而达到好论证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获得知识、真理和进行最优决策。
在“理解主题论点、分析论证结构、澄清观念意义、审查理由质量、评价推理关系”这些分析和评价论证的环节,也需要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开放思考,其中包含着创新思维的要素。
综上,一个好的论证是经过正反多方面思考、探索、比较、分析、综合之后的结果,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果。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常见表现形式。批判性思维是获得新知识、发现真理的必经之路。人类发展中上的创新成果往往是进行批判性思维的结果。
2.创新思维过程中需要批判性思维
创新思维始于问题的提出,终于问题的解决。英国心理学家澳勒斯(G.Wallas)提出,创新思维过程包含四个阶段,即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和验证阶段。[5]21
准备阶段需要批判性思维。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发现问题,提出创造性问题,并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材料,对这些信息材料进行整理和加工。发现问题、提出创造性问题需要思维者具备一种灵活、敏捷、细致、全面的发现和推理能力,需要思考者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已知的观点或论证,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去发现理由、解释、推理中的不合理性因素。可见,这里所需要的正是批判性思维。若对他人观点或论证毫不批判地被动接受,没有批判性意识和眼光,发现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搜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材料并对之进行整理加工也需要批判性思维。获取、选择与问题相关的有价值的材料,审查所搜集的材料的可靠性、真实性,对它们进行解释、分析等等都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巧。
酝酿阶段的任务是在第一阶段搜集材料、加工整理的基础上,对问题作试探性解决,提出各种试探方案。明朗阶段的工作是提出新的认识成果、新的观念、新的思想。虽然想象力、直觉、灵感、顿悟等方式在这两个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两个阶段同样需要批判性思维。对各种可能试探方案评价、比较、分析,并在各种方案中进行优化选择,以促进新思想、新认识的提出,这都离不开批判性思维。设想各种问题解决方案也不能天马行空,需要的是合理想象、具有可能性的想象,这要受到批判性思维方法和原理的制约。
验证阶段需要批判性思维。验证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第三阶段得到的初具轮廓的新思想、新认识进行检验和证明。这时,要运用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原理与方法,检验新成果的论证是否合乎逻辑,检验证明方法是否可行,实验结果在多大程度上会支持新成果,等等。通过检验,也可能会修正原来的部分观点,也可能会证伪以致完全抛弃原来的观点,又提出新的问题。对新思想、新认识的检验是一个复杂的批判性思维过程。要根据解决问题具体方案的不同特点提出相应的证明策略。显然,符合形式逻辑规则的论证是最为有效和可靠的论证。但很多新思想,新认识达不到那么高的可靠性。以对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证实为例。爱因斯坦根据广义相对论预言了引力红移现象。而后来天文学家在天文观测中证实了这一点。这个推理背后的结构是:(I)如果P,则Q;Q;所以P。这在逻辑上是无效的。通常,把具有(I)模式的推理称为假说演绎推理。因此,只能说广义相对论被“暂时”证实了。目前来讲,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只能把评价假说的推理看作一种达到最佳解释的推理,即通过分析和判定各种解释,找到最佳解释。历史表明,只有经受了严格检验的新思想、新认识才是可靠的知识,才是真正的创新成果。
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相互需要,相互促进,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种思维。有人认为,批判性思维的作用只在于批判,在于“破”,会阻碍创新。其实不然,批判性思维在重视“破”的同时也重视“立”,寻找好的论证和正确的知识是批判性思维追求的目标。由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的密切关系也可看出,培养批判性思维有助于培育和鼓励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在创新思维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也需认识到,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各有侧重,前者更强调观点或论证的清晰性、一致性、合理性等方面,后者更突出观点或论证的新颖性、灵活性、流畅性等方面。
四、批判性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能力是主体在生物遗传与文化遗传的基础上从事活动的功能与力量。通常认为,批判性思维能力至少包括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校准六种基本能力。本文在狭义上定义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指个体在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创新能力至少包括认知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其中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
批判性思维研究认为,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得到提高。创新学研究则认为,每一个体都有创新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可以开发提高。我们认为,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创新能力。
1.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其认知能力。
知识是进行创新的必要前提,而知识的获得要通过学习。学习能力是认知能力中的一种。批判性思维能力是理性思维能力,它要求任何信念和行动都要建立在合理性基础上。批判性思维要求个体在学习时,不是去死记硬背知识,而是要进行合理质疑,做到真正的独立思考。学习者的阅读是批判性阅读,在阅读时要与文本进行对话,要经常问“是什么和为什么”,不盲从和轻信他人观点。批判性思维要求学习者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和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因果联系,了解知识的推出过程。这样习得的知识,会得到真正的消化,容易与个体已有知识、信息和理论等以新的方式加以整合,并自觉转化为能力。可见,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中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自校准等能力本身就是认知能力,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清晰而准确地理解他人和自己观点、分辨证据或理由的真假、检测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假设与推理、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注定会提高这些认知能力。
2.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在创新思维过程中,经常会运用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法等逻辑思维方法,并且任何创新成果都要经过逻辑的检验。批判性思维训练的核心内容是非形式逻辑的规则、原理与方法,而非形式逻辑的主体内容就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假说演绎推理等。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自然会提高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想象力也是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时对创新有决定性意义。虽然批判性思维能力强调理性推理能力,但它并不束缚想象力。相反,它会激发想象力。“亨特(David Hunter)提出‘三的原则’,要求突破个人的思考框架,发现对象的多维性:对一个问题,应该寻找三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对一个目标,找出三种行动方案;定义一个观念,找出三个例子;对一个论证,寻找三个反驳,等等。”[2]370批判性思维过程中的“构造竞争和替代论证”环节,也为想象力的发挥创造了空间。
创新思维过程是由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创新思维能力自然包括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追求可靠知识和真理,使行动最优化。批判性思维能力是一种反思性能力,强调突破思维定势,向流行观点和权威挑战,去挖掘和发现他人论证中的不足,在综合组织论证基础上得出合理结论,这些都有助于创造性地提出和解决问题。
3.培养个体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实践能力。
批判性思维通过理性的、反思性的思考,目的之一在于决定我们的行动。离开思想指导的行动是盲目的,只有在合理或正确观念指导下的行动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创新实践能否成功依赖于创新思想或观念的合理性与现实可行性。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会增强审查、分析和评价创新思想或观念的能力,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和行动。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也可能出现预想不到的结果,需要个体及时调整实践方案,做出最优选择。此外,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需要在实践中反复练习、巩固和提高,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个体实践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