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创造社夏衍

创造社夏衍

发布时间:2022-05-24 20:34:53

『壹』 28年太阳社创造社提出的革命工业小说

太阳社:

中国现代文学团体。 1928年一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阿英(钱杏玕)、孟超、林伯修等;主要成员包括夏衍(沈端先)、洪灵菲、戴平万、刘一梦、顾仲起、楼适夷、殷夫、冯宪章、任钧(卢森堡)、祝秀侠、迅雷、圣悦(李平心)等。他们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之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的共产党员。
太阳社与后期创造社一起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和斗争。(这就是你理解的“革命工业小说”。)
除了理论宣传外,他们在创作上更着重现实的工农斗争题材,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主要刊物有《太阳月刊》 、《时代文艺》、《新流月报》、《拓荒者》、《海风周报》,并编辑出版太阳社丛书(“太阳小丛书”)。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其成员1930年春全部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贰』 夏衍先生生平大事年表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八),夏衍出生于浙江省仁和县(后属杭县)严家弄27号,名沈乃熙,字端先。夏衍7岁入私塾“破蒙”,9岁进杭州正蒙小学,11岁辍学在家自修,学做农活,13岁入德清县立高小,15岁高小毕业,进杭州泰兴染坊当学徒,16岁由德清县公费保送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20岁的夏衍受“五四”运动影响,投入杭州学生爱国运动;10月参与创办进步刊物《双十》(后改名为《浙江新潮》),以“宰白”为笔名,在“随感录”专栏中发表文章。1920年8月,夏衍从甲种工业学校毕业,经校长许炳堃推荐以公费保送到日本留学。1923年参加日本进步学生组织的“社会科学研究会”。在《创造日汇刊》、《狮吼》、《民国日报》副刊等处发表作品。[1]1924年11月初,25岁的夏衍在日本门司受到孙中山的接见并由李烈钧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1926年3月明治专门学校毕业,获工学士学位。4月入九州帝国大学。10月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驻日神田总支部常委、组织部部长。1927年4月回上海。5月经郑汉先、庞大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编入闸北区第三街道支部,在提篮桥、杨树浦一带从事工人运动,同时在立达学园、上海劳动大学任教。1929年10月出版译著《母亲》第一部。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夏衍当选为执行委员。3月出版《艺术》月刊,6月出版《沙仑》月刊,任主编,发表关于电影的文章《有声电影的前途》。8月与田汉等人成立“左翼剧团联盟”,后改为“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1932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工作委员会成员。期间创作《狂流》等一系列电影剧。[1]1935年5月因叛徒出卖被追捕,避居在卡德路白俄公寓,期间创作多幕剧《赛金花》和独幕剧《都会的一角》。1936年6月发表报告文学《包身工》。10月,与周扬等人开展救亡戏剧、电影、音乐运动,撰写时事述评。1937年初春创作三幕话剧《上海屋檐下》。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上海文艺界救亡协会成立,夏衍当选为该协会理事。4月,经潘汉年介绍,他在上海见到周恩来,从此以文化人的身份从事抗日统战和新闻工作。8月,《救亡日报》创刊,任总编辑。1940年创作四幕话剧《心防》与《愁城记》。1941年1月爆发“皖南事变”,夏衍撤离桂林赴香港。4月参与创办《华商报》,任社务委员、党支部书记。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受周恩来急电指示组织戏剧界转赴西南各地。1942年4月赴重庆,任中共南方局办事处文化组副组长。1944年8月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1947年3月经香港抵达新加坡,向华侨领袖陈嘉庚传达中共中央军政方针,并应陈嘉庚、胡愈之邀请任《南侨日报》主笔。1948年6月,在香港《群众》杂志开设《蜗楼随笔》专栏,在香港参与策动国民党资源委员会主任钱昌照起义。还参与策动国民党上海海关关长丁贵堂起义。1949年,夏任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暨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7月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华全国电影艺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0年3月任上海市委常委、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8月,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成立,兼任院长。1953年创作五幕六场话剧《考验》。1955年5月,受潘汉年冤案牵连,在北京被隔离,接受中组部审查。1956年,他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电影剧本。1958年3月将茅盾的短篇小说《林家铺子》改编成电影剧本。1959年9月,《夏衍选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2年4月,影片《革命家庭》获《大众电影》首届“百花奖”最佳电影编剧奖。1963年12月《电影论文集》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根据小说《红岩》改编电影剧。
“文革”时期,夏衍遭到批斗,被长期关押在大红门卫戍区等地。1977年8月,夏衍恢复了党组织关系。1978年2月,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4月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党组副书记。11月,任中央文化部顾问。1979年10月当选为第四届中国文联副主席,11月,当选为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0月《夏衍论创作》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11月《蜗楼随笔》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次年7月,《夏衍选集》(四卷本)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8月,夏将珍藏的清代纳兰性德的书简卷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0月,被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授予“国际文化交流奖1989年10月,夏衍将珍藏的明清以来的中国名家字画94件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1991年1月,他将珍藏的邮票珍品全部捐赠给上海博物馆。1993年12月,《夏衍》画册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1994年6月,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藏书2800册。10月,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1995年2月6日,夏衍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5岁。

『叁』 夏衍生平简介

夏衍(1900年10月30日-1995年2月6日),本名沈乃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杭州。曾用笔名还有沈端先、沈宰白、徐佩韦、黄子布、余伯约、司马牛等。

1915年9月进入杭州浙江公立甲种工业学校。1920年毕业。次年入日本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学习。1924年加入国民党,开始参加实际政治活动,任国民党左派驻日总支部的常委兼组织部长,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被国民党开除党籍,5月回到上海,不久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闸北区从事工人运动,并大量翻译文艺作品。1929年秋参与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后被推举为执行委员。1929年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1929年10月与郑伯奇等人组织上海艺术剧院。1932年进入明星电影公司担任编剧顾问。1933年党的电影小组成立后被任命为组长。此后集中力量从事电影事业,同时主编左翼戏剧刊物《艺术》、《沙仑》。1935年2月第一次用夏衍的笔名发表短篇小说《泡》,刊载在《文学》杂志6卷2号。

1935年10月重新建立“文委”被选为委员,分管电影戏剧和音乐。1936年6月创作了报告文学《包身工》,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引起广泛注意和重视。同年创作了多幕话剧《赛金花》、《反映八国联军对中国的侵略,揭露了满清政府的腐朽。此剧发表后曾引起争论。同年12月创作了歌颂女杰秋瑾的多幕话剧《自由魂》。

1937年9月任《救亡日报》总编辑,12月漓沪,辗转广州、桂林、香港、重庆等地从事新闻工作,同时创作了话剧《愁城记》、《心防》、《法西斯细菌》等,并把托尔斯泰的《复活》改编成为话剧。1945年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曾引起文艺界论争。他的剧作努力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时代,艺术风格朴质、凝练。抗战期间还写过大量杂文、随笔。

1949年5月随军进入上海,先后担任文教接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上海文化局局长。1954年担任文化部副部长。曾创作《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等由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剧本,突出地体现了原著的神韵风采。

(3)创造社夏衍扩展阅读

夏衍作为中国三十年代开始的左翼戏剧运动的先驱者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对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无论从戏剧的表现内容,还是戏剧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 都在对 “ 五四”以来中国话剧优秀传统继承的基础之上, 进行了许多开艺术先河的创造性探索, 营造了自己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

夏衍创作的着力点,在于通过关注大时代里普通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的精神悲欢,来提示社会政治和革命的主题。夏衍大多将自己鲜明的政治态度, 寓托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与内心冲突中, 从简单平凡的小人物身上反映出激荡的时代特征, 让读者和观众听到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以一种近乎平庸的写实精神反衬出波澜壮阔的时代生活,将高度的社会政治意识、饱满的政治热情与艺术创作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这使他在同时代剧作家同行中脱颖而出, 并获得了自己的文学史地位。

夏衍出于对政治的热情和信仰的追求,一心想要自己的创作介入政治生活领域,但他并未简单地以艺术图解政治, 而是以自己日臻成熟和明晰的创作个性、以他对政治与艺术关系的独特理解化开了僵硬的政治外壳。 可以说, 夏衍正是以其敏感多思、善于冷静地观察和剖析的艺术气质将作品的政治倾向性与艺术性完善地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他富有个性的戏剧艺术风格。

『肆』 现代著名作家夏衍创造了两个什么字。

“搞”和“垮”,但只是有这么一说,不见得正确.
你看这篇文章:
近年来不止一次,不止一处见人撰文,说“搞”字为夏衍所造。今年上半年至少见过两次:韩士奇《现代文人的自创字》(《书屋》2007年第3期第79页)、李霁宇《搞——汉字趣谈》(2007年5月13日《今晚报》副刊)均持此说。李文说:“搞字在《说文解字》中无,是后人发明的。发明人是夏衍。在1939年至1941年间,他在桂林主编《救亡日报》时发明的。”二人文章俱引夏衍《懒寻旧梦录》为证,书中说:“我承认,这是我根据实际情况而试用的,但不久,这两个(另一个是“垮”字)一般字典上没有的新字,就被其他报刊接受了。”事是趣事,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一个不少;情非实情,“搞”字演变自有轨迹可寻,不能说是夏衍搞出来。

其实,同一家《今晚报》,同一块副刊版面,9年前(1998年2月24日)已登过孟昭连的文章《“搞”字的来源》,对此做了澄清。

孟昭连的文章以鲍延毅教授《金瓶梅语词溯源》为依据,指出“搞”字在《过秦论》“执搞(义同‘敲’)朴而鞭天下”、《金瓶梅》“刚才把毛搞(义同‘薅’)净了他才好”、《醒世因缘传》(借用为“铐”)中皆曾登场,不过都是借字,与“搞”字今义无涉。但足可证明“搞”字古已有之,谈不上由后人来“造”。至于“搞”字今义,也不是始于抗战时期,至少可追溯到清代。证据是光绪年间出版刘省三公案小说集《跻春台》中,已多次使用“搞”字,如“门和窗都搞去卖了”,“搞的满地是水”,“胆子越搞越大”……其音、义、用法与今日毫无二致。由是可知,“搞”之为“搞”,非夏(衍)搞。

至于夏衍造“搞”字说所以会以讹传讹,流布不息,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名人效应,夏公称“搞”字出己手,众人深信不疑,作为佳话津津乐道。而“搞”字今义产生并使用,要比夏公早几十年,夏公用“搞”字,只是发扬光大,不是另起炉灶。二是鲍延毅教授研究成果未能在工具书中得到反映,从而使“搞”字音义演变出现断层。一旦权威辞书增添上述《跻春台》例句,夏衍造“搞”字说当不攻自破。可惜现行《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中“搞”字词条,释今义皆引当代作家作品为例,看不出“搞”字演变过程,无助于恢复本来面目,纠正讹传,令人遗憾。

『伍』 收集杭州籍历史文化名人5位,简要写出他们的事迹.

从三国到现代的杭州籍名人,自己挑5个抄吧!偶要分!分!分!
(偶找了好久的说,这样分还不给偶就说不过去了~~~)

孙权

【孙权】(182~252)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字仲谋。杭州富阳人。东汉末,继父兄事业据有江东六郡。汉献帝建安五年(200),曹操表荐孙权为讨虏将军、会稽太守。孙权广罗人才,重用出身卑微的鲁肃、吕蒙,依靠张昭、周瑜、程普等南北士族地主势力,巩固和发展了东吴政权。建安十三年(208),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魏黄初三年(222),孙权称吴王,大败刘备于彝陵亭(今湖北宜都北)。魏太和三年(229),正式称帝武昌(今湖北鄂城),年号黄龙,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设置农官,实行屯田,促进了江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还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夷洲(今台湾)及澶州(今澎湖列岛),加强了大陆与海岛的联系,同时和海南诸国建立起交往;创建和改进了一些典章制度。在位23年,享年71岁,谥号为吴大帝。�

褚遂良

【褚遂良】(596~658)唐初大臣、书法家。字登善。杭州人。隋末,入秦王李世民府为铠曹参军。唐太宗贞观十年(636),自秘书郎迁起居郎。因书法遒劲,被太宗召为侍书,历任谏议大夫、太子宾客、黄门侍郎加银青光禄大夫、中书令等职。太宗病危之际,受命起草遗诏。唐高宗李治即位,封为河南县公,进封河南郡公,出任同州刺史,后人因之称"褚河南"。唐永徽三年(652)召回任吏部尚书、监修国史、兼太子宾客。次年,拜尚书右仆射。六年,因高宗废后立武则天事,叩血进谏,被贬为潭州都督,改桂州都督、爱州刺史。显庆三年(658)卒于住所,是年63岁。其书法继王羲之、王献之、欧阳询、虞世南之后,别开生面,晚年正楷丰艳流畅,变化多姿,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后人把他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唐初四大书家。传世书帖有《伊阙佛龛记》、《孟法师碑》、《房梁公碑》、《雁塔圣教序》等,墨迹有《倪宽赞》。有文集20卷传于世。�

陈硕真

【陈硕真】(?~653)唐代农民起义女领袖,中国号称"皇帝"的第一位女人。杭州建德人。她自称仙人,民间奉以为神,曾遭捕,后被释。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十月,她在青溪县(今淳安)梓桐聚众起义,自称文佳皇帝,以章叔胤为尚书仆射,童文宝为大将,建立农民政权。曾攻克桐庐、睦州等地,并逼近歙州、婺州,威名大震。扬州都督府长史房仁裕、婺州刺史崔义玄率军镇压,起义失败,陈硕真被杀。�

贺知章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杭州萧山人。少善文词。武则天证圣元年(695)中进士,官至秘书监,天宝二年(743)因病辞官。次年,还乡为道士。好酒善饮,时人称其与李白等为"饮中八仙"。工书法,尤擅草隶。其诗以绝句见长,今存20首,其写景抒情之作清新潇洒,自成一格,感情深厚,通俗易懂,尤以《回乡偶书》流传较广。书法有《龙瑞宫记》碑存世。�

喻皓

【喻皓】生卒年待考,898年前后在世。北宋初建筑家,称"造塔鲁班",亦作预浩。杭州人,曾任杭州都料匠。擅长营造,尤善建塔。在建造开封开宝寺塔时先做模型,然后施工,历时8年,宋太宗端拱二年(989)竣工。他考虑到开封地处平原,多西北风,建造时使塔身略向西北倾斜,以抵抗主要风力。杭州建梵天寺塔时,他科学地解释了木塔的稳定问题。所著《木经》3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建筑学专著,已佚(传为《宋营造法式》之蓝本)。�

毕升

【毕升】(?~1051)宋代活字印刷的发明者。杭州人。宋庆历年间(1041~1048),发明在胶泥片上刻字,一字一印,用火烧硬后,便成活字。排版前,先在置有铁框的铁板上做一层掺和纸灰的松脂蜡,活字依次排在上面、加热,使蜡熔化,以平板压平字面,泥字即固定在铁板上,可以像雕版一样印刷。此外,他还研究过木活字排版,使活字可以多次使用,把印刷技术提高到新的阶段。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

钱癠

【钱癠】(852~932)五代吴越国创立者。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出身贫寒,少时以贩卖私盐为业。唐乾符二年(875)投军于石镜镇将董昌组织的民团,平浙江镇遏使王郢叛乱,被任为石镜兵马使。六年,击退途经临安的黄巢起义军,升都指挥使。光启二年(886),又平刘汉宏,次年任杭州刺史。景福二年(893)升镇海军节度使。乾宁三年(896),擒获在越州称帝的董昌,升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遂尽占两浙13州之地。开平元年(907)被后梁太祖朱温封为吴越王。后唐龙德三年(923),又封为吴越国王,立吴越国,建都杭州。在位期间,兴筑捍海石塘,抵御潮患;扩建杭州外城(罗城);设撩湖兵1000人浚治西湖。又在太湖流域,凡一河一浦,都建堰闸。以时蓄泄,发展农业。与新罗、高丽、百济、渤海及海中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发展对外贸易。政治上采取保境安民政策,使江浙一带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后唐长兴三年(932)卒,谥武肃。�

林逋

【林逋】(967~1028)北宋诗人。字君复。杭州人。少年孤贫,立志为学。成学后,游于江淮间,以诗会友。40岁后,回西湖孤山隐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终生不婚,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以道德、文章名重于世,其诗"澄淡峭特多奇句",宋人辑有《林和靖诗集》,录诗300首。善行书。卒后,宋真宗赐谥"和靖处士"。�

沈括

【沈括】(1031~1095)北宋科学家、政治家。字存中。杭州人。嘉�八年(1063)进士及第。神宗时参加王安石变法运动。熙宁五年(1072)提举司天监,次年赴两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驳斥辽国争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学士,权三司使,整顿陕西盐政,主张减少下户役钱。后知延州(今陕西延安),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元丰五年(1082)以徐禧失陷永乐城(今陕西米脂西),连累坐贬。晚年居润州筑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郊),举平生见闻和研究所得,撰《梦溪笔谈》40卷。他精研科学,用功极勤。在司天监时,观测天象,绘图多幅,改造仪器,撰浑仪、浮漏、景表三议;曾推荐卫朴修《奉元历》,并提倡新历法,与今阳历相似。在数学方面,创立"隙积术"(二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法)、"会圆术"(已知圆的直径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和弧长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他发现了地磁偏角的存在,比欧洲早400多年;曾阐述凹镜成像的原理,对共振规律也有研究。在地质学方面,提出了地质变迁成因论,命名了石油。记述了活字印刷、水法炼钢法等当时重大的科技成果。又精研药用植物与医学,留心记录有效的方药,著《灵苑方》,已佚。又有《良方》10卷。著述传世的还有《长兴集》。使辽所撰的《乙卯入国奏请》、《入国别录》,尚有部分保存在《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英国李约瑟博士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誉沈括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自号清真居士。杭州人。少时博涉百家之书,为人放浪不羁。元丰初入太学,进《汴都赋》,赞熙宁革新,深为神宗赏识,擢为太学正。哲宗元�二年(1087)被贬为庐州(今安徽合肥)教授。宋徽宗颁布《大晟乐》,任周邦彦为提举大晟府(管理乐府的官吏)。周邦彦博学多才,诗、文、书法、音律俱有造诣,而以词尤精。他是北宋末年词坛领袖,词誉极高。他的词开了南宋姜夔、史达祖一派。其代表作有《瑞龙吟》、《满庭芳·夏日》、《兰陵王·柳》、《六丑·蔷薇谢后传》等。有《片玉集》传世,内容多寄情风月、怀古羁旅、咏物抒怀之类。格律严谨,音律谐美,追求典丽,对后世词坛有巨大的影响。�

朱淑真

【朱淑真】生卒年待考。宋代女文学家。号幽栖居士。杭州人。有故居在杭州涌金门内宝康巷。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尚在世。生于官宦之家,聪明美丽,好读善诗,因婚姻不满,抑郁而终。作品之多为历代女诗人之冠。作品多幽怨感伤,如"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把酒送青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等。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传世。绍定三年(1230)有手书《璇玑图》1卷,并画有《梅竹图》。�

刘松年

【刘松年】生卒年待考。南宋画家。杭州人。家居清波门(俗称暗门),故又称刘清波或暗门刘。与李唐、马远、夏〖HTXL〗�NB06E�并称"南宋四家"。绍熙年间(1190~1194)任画院待诏。工人物山水。宁宗时(1194~1224)以《耕织图》而跻身名家。所画《中兴四将》图,表现了拥护抗金、反对投降的思想。存世作品有《四景山水》、《醉僧》、《罗汉》等。�

马远

【马远】生卒年待考。南宋画家。字钦山。原籍山西永济,杭州人。光宗、宁宗时(1190~1224)任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人物花鸟。但他所绘多残山剩水,示宋室南渡偏安风景。世又称"马一角"。存世作品有《踏歌图》、《寒江独钓图》、《秋江渔隐图》、《华灯侍宴图》、《晓雪山水图》、《静听松风图》、《层叠冰绡图》等。�

夏?

【夏?】生卒年待考。南宋画家。字禹玉。杭州人。宁宗、理宗时,先后为画院待诏、画院祗候。早年专工人物,后取法李唐,亦工山水。艺术风格和表现技法近于马远,时称马夏,为南宋画院之主流。存世作品有《江山佳胜图》、《西湖柳艇图》、《钱塘观潮图》、《西湖春雨图》等。�

杨辉俊

【杨辉俊〗生卒年待考,约13世纪后期在世。南宋数学家,宋元四大著名数学家之一。字谦光。杭州人。1261年著《详解九章算法》12卷。另有《日用算法》等书,都重实用,有的论述具有世界意义。其中《开方作法本源图》,比欧洲巴斯噶的发明早600多年。现代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著有《杨辉三角》一书,专论这种图形的性质。�

汪元量

【汪元量】生卒年待考。南宋爱国诗人。字大有,号水云。杭州人。南宋宫廷琴师。宋亡时随三宫被掳北上,在大都时与文天祥用"必以忠孝白天下"相勉。晚年获准南归为道士,漫游四方。写下了许多国亡的记实诗篇,人称"史诗"。其诗慷慨悲壮。有《水云集》及《湖山类稿》传世。�

杨载

【杨载】(1271~1323)元代文学家,"元代四大家"之一。字仲弘。祖籍福建浦城,杭州人。工于诗文,早年即为赵孟?所推重,声名动京师,凡所撰述,人多传诵。其诗注重格律,刚劲典雅,自成一家。有《杨仲弘集》8卷传世。�

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明代小说家。名本,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有异议)。相传为施耐庵的学生。长于词曲、杂剧,而以小说著称。杂剧今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长篇小说有《三国演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义》、《粉妆楼》等。�

于谦

【于谦】(1398~1457)明代政治家。字连益,号节庵。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中进士,授山西道监察御史,继为山西巡按御史,平反冤狱。宣德五年(1430)召为兵部右侍郎兼巡抚河南、山西都御史,在任19年,兴修水利,贷粮济贫,施药救难,廉政爱民,始终如一。正统十三年(1448)任兵部左侍郎。次年六月发生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蒙古瓦剌军进逼北京,朝廷一片混乱。于谦力排南迁之议,拥立景帝,被授兵部尚书,主持京师保卫战,终于击退了瓦剌军,以功加少保。天顺元年(1457)英宗复辟,于谦以"谋逆罪"被杀。成化元年(1465)平反冤狱,追复于谦官职。弘治二年(1489)赠太傅,谥肃愍。万历间改谥忠肃。有《于忠肃集》。�

商辂

【商辂】(1414~1486)明代宰相。字弘载,号素庵。杭州淳安人。宣德十年(1435)举乡试第一(解元),正统十年(1445)会试第一(会元),继而殿试第一(状元)。为连中"三元"者。历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兼文澜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太子少保、谨身殿大学士。为人刚正不阿,宽厚有容,时人称"我朝贤佐,商公第一"。卒谥文毅。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纂有《宋元通鉴纲目》等。�

田汝成

【田汝成】(1503~1557)明代作家。字叔禾。杭州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曾任南京刑部主事、福建提学副使等职,后罢官归故里,浪迹西湖山水间。学识渊博,所著甚多,主要有《西湖游览志》和《西湖游览志余》。其他存世著作尚有《炎缴纪闻》、《龙凭记略》、《辽记》、《田叔禾集》、《武夷游记》等。�

蓝瑛

【蓝瑛】(1585~1664)明代画家。字田叔,号捷叟,晚年号石头陀、山公、万篆阿主者、西湖研民。杭州人。工书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画技笔法,博采宋元诸家之长。早年落笔秀润,晚年笔力苍劲,以疏秀苍劲取胜,尤善写秋景。与文徵明、沈周齐名,对晚明画风影响颇大,传其法者甚众。传世作品有《松岳高秋图》、《秋景寻诗图》、《秋山红树图》、《苍岩嘉树图》、《白云红树图》等。其子、孙传其家法,成为"武林"一派。�

戴梓

【戴梓】(1635~1704)清代兵器发明家。字文开。杭州人。康熙十三年(1674)发明了连珠大炮,一次可连续发射28发炮弹,比欧洲人发明使用机关枪早200多年,威力和优越性超过当时世界强国的同类火器。康熙特封"威远将军"名号,特许炮身上镌上戴梓的名字,声誉远播海外。后遭传教士南怀仁、朝臣陈宏勋诬陷,被削职流放黑龙江,四十三年(1704)遇赦回乡,病故于途中。�

洪升

【洪升】(1645~1701)清代剧作家。号稗畦,一作稗村。杭州人。24岁至北京为国子监生。27岁遭家难回杭,家道中落,贫至常断炊,有感于李白之不遇,作《沉香亭》传奇,后改为《舞霓裳》,复改为《长生殿》,成为清代传奇的代表作之一,流唱甚广。康熙二十八年(1689)因佟皇后丧葬期间演此剧,系刑部狱,释狱后被革斥。60岁时应曹寅邀至江宁,观演《长生殿》,一时传为盛事。归杭途中,酒后登舟,堕水死。洪升有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等。传奇除《长生殿》外,尚有《回文锦》、《回龙院》、《闹高唐》等,今仅存《长生殿》一种。另有杂剧《四婵娟》一种传世。�

金农

【金农】(1687~1763)清代书画家。原名司农,字寿门,又字吉金,号冬心。杭州人。嗜奇好古,精于鉴别书画金石,收金石文千卷。诗格高简有奇气。擅画梅、竹、鞍马、佛像、人物、山水,俱造意新奇,笔墨质朴。又好游历,足迹半天下,居扬州最久,当时为"扬州八怪"之一。著有《冬心先生集》、《冬心先生杂著》、《冬心题画》、《冬心画记》、《冬心诗钞》、《论画杂诗》、《三体诗》、《画竹记》等。�

丁敬

【丁敬】(1695~1765)清代金石篆刻家。字敬身,号纯丁、龙泓山人。杭州人。早年家贫,卖酒自给。精篆刻,常登穷岩绝壁,摹拓石刻文字,攻书、诗,尤精刻印,别树一帜,开创著名篆刻流派"浙派",为"西泠八家"之首。绘画善梅,工兰竹、水仙。著有《武林金石录》、《砚林诗集》、《龙泓馆诗钞》等书。�

袁枚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又名随园老人。杭州人。乾隆四年(1739)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历任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知县。因辞官后在江宁筑随园专事著述,人称"随园先生"。当时与蒋士铨、赵翼齐名,并称"江右三大家"。袁枚不仅诗文俱佳,而且善画梅。著有《随园诗话》、《论诗绝句》等,尚有《小仓山房集》70余卷和笔记小说《子不语》等。�

陈端生

【陈端生】(1751~1796)清代女作家。字云贞。杭州人。祖父句山,在当时也颇有文名。幼承家学,善作诗文。婚后夫妇唱和,生活美满。后丈夫因科场案被谪戍边塞。陈端生遂撰长篇弹词《再生缘》,未待夫归即卒。所著17卷,共60多万字,写孟丽君和皇甫少华的故事,宣扬女子才学,肯定女子敢于挣脱某些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和行动,对后来戏剧、曲艺颇有影响。郭沫若认为它比《天雨花》好,可与《红楼梦》相媲美,人称"南缘北梦"。陈端生早年还著有《绘影阁诗集》,已佚。�

葛云飞

【葛云飞】(1789~1841)清爱国将领。字鹏起,又字凌台,号雨田。杭州萧山人。自幼习武,倾慕岳飞,对"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之言十分赞赏。嘉庆二十四年(1819)中武举,道光三年(1823)中武进士,授守备。其后由游击、参将升为定海总兵,在浙江水师带兵16年,治军严明。道光二十年(1840)九月底,英军再次进犯定海,与郑国鸿、王锡朋二总兵协力抗敌,据守定海土城,浴血奋战六昼夜,于10月1日英勇战死。著有《名将录》、《制机制药要言》、《浙海险要图说》等。�

龚自珍

【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号定庵。杭州人。出身仕宦书香之家,嘉庆二十三年(1818)中举,二十五年任内阁中书。道光九年(1829)中进士,十七年任礼部主事,十九年辞归,后任江苏丹阳书院讲席。学务博览,于学术上提倡"通经致用",主张更法、改图、选拔人才,有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拥护林则徐在广东禁烟,并预见英国将侵犯中国,建议加强武备。善诗文,计有诗词近700首,文章300多篇,有"龚派"之称,对开创中国近代文学新风产生了积极影响。今人辑有《龚自珍全集》。�

任熊

【任熊】(1823~1857)清代画家。字渭长,号湘浦。杭州萧山人。少入私塾学画,不拘古法。后游历杭州、苏州、镇江、明州等地,画技大进。曾住姚氏大梅山馆,作《大梅山民诗意图》120幅,兴酣落墨,不一月而成。设境之奇,运笔之妙,令人叹绝。后寓居苏州、杭州等地,以卖画为生。擅画人物、山水、花卉、草虫,尤以人物著称。师宗陈洪绶,而出入于宋元诸家。笔法圆劲,形象夸张。所画《列仙酒牌》、《剑侠传》、《于越先贤传》和《高士传》合为"任渭长四种",经蔡照初木刻,成为当时称绝之精品。有肖像画《人物山水册》,山水画《十万图》等为代表作。与弟任薰、子任预、弟子任颐,合称"四任"。�

任颐

【任颐】(1840~1896)晚清画家。初名润,字伯年,一字次远,号小楼,又作晓楼。杭州萧山人。父鹤声,工肖像。自幼得其父指授,后移居宁波,师事任熊。中年定居杭州,以卖画为生。其画花鸟、人物、山水,莫不精妙,尤以肖像见长,浅描淡染,笔墨不多而有神情。受陈洪绶、华岩、朱耷等影响。画作甚丰,别具一格,在江南一带影响较广。代表作有《钟馗》、《关河一望萧索》、《苏武牧羊》等。与任熊、任薰合称"三任",加任预也称"四任"。�

章炳麟

【章炳麟】(1869~1936)民主革命家、思想家。初名学乘,字枚叔,后改名绛,号太炎。杭州余杭人。自幼跟外祖父朱有虔读书,有反清民族主义思想,1890年入杭州诂经精舍,师从俞樾学习8年,奠定了深厚的国学基础。1897年任《时务报》撰述,因参加维新运动被通缉,流亡日本。1900年剪辫发立志革命。1903年因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替邹容《革命军》作序,触怒清廷,被捕入狱。1904年蔡元培等和他联系,在狱中参与发起成立光复会。1906年出狱后为孙中山迎至日本,参加同盟会,主编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与康梁保皇改良派开展了大论战。1911年杭州光复后回国,主编《大共和日报》,并任孙中山总统府枢密顾问。曾受立宪派张謇拉拢,参加统一党,散布"革命军兴,革命党消"的言论。1913年宋教仁被刺后,他赴京当面斥责袁世凯,被袁禁锢3年,袁死后被释放。1917年参加孙中山的护法军政府,任秘书长。1924年脱离孙中山改组的国民党,在苏州设章氏国学讲习会,以讲学为业。九一八事变后,又奋起主张抗日,反对内战。1936年病逝于苏州。在文学、历史学、语言学等方面,他都有较大的贡献。著述有《章氏丛书》、《章氏丛书续编》、《章氏丛书三编》。�

陈叔通

【陈叔通】(1876~1966)社会活动家。杭州人。甲午战争后留学日本。曾参加维新运动。1902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后加入光复会,又去日本,入法政大学学习。辛亥革命后,任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参加反袁世凯斗争,因不满北洋军阀统治,退出政界。长期担任杭州商务印书馆董事、浙江兴业银行董事。抗战胜利前夕,参加筹组杭州市各界人民团体联合会,从事民主运动。1949年春,响应中国共产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的号召,取道香港到达华北解放区,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949年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任委员。1966年2月在北京病逝。�

马叙伦

【马叙伦】(1884~1970)学者、社会活动家。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石屋老人。杭州人。早年肄业于杭州府中学堂。后任杭州《国粹学报》等报编辑。执教杭州、江山、诸暨、广州等地。1911年去日本,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任杭州劳动大学校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抗战期间,从事抗日反蒋活动。1946年在杭州发起组织中国民主促进会。同年6月23日参加杭州工人、学生和各界人士举行的反内战游行示威,被推举为向国民党政府请愿代表,在南京下关车站被国民党特务打成重伤。1947年11月,致函抗议国民党政府坚持内战政策。年底经香港转到解放区。1949年初,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筹备工作。1949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主席,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1970年在北京病逝。学术上长于文字、音韵、训诂,著有《石屋余沈》、《石屋续沈》等。�

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作家。杭州富阳人。创造社主要成员之一。曾就学杭州府中学堂,后转入之江大学预科,以闹学潮被开除,转入蕙兰中学。1913年随其兄郁华到日本,学过文、医、法、经济等科。1921年与郭沫若等创立创造社,步入文坛。著有小说《沉沦》等。部分小说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封建道德作大胆挑战。散文主要是游记,文笔优美。与鲁迅合编过文学刊物《奔流》。抗日战争时,在香港、南洋群岛一带从事抗日宣传活动。新加坡沦陷后,流亡苏门答腊。1945年被日本宪兵队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丹戌革岱。所著小说、散文、诗词等辑录出版有《郁达夫文集》。�

夏衍

【夏衍】(1900~1995)电影艺术家。原名沈乃照,字端先。杭州人。小学毕业后,14岁入杭州太平坊泰兴染坊当学徒。1915年9月,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染织科。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参与杭州学生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与同学创办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周刊(后改名《浙江潮》),发表文章抨击时弊。1920年以名列第一毕业于浙江甲种工业学校,被公费保送去日本留学。先入明治专门学校学电工技术,后考入九州帝国大学。1927年4月回国,在杭州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学艺术工作。1929年参加左翼作家联盟的筹备工作,创办杭州艺术剧社。1932年进入电影界,任杭州明星影片公司编剧顾问。1933年由钱杏屯阝、王尘元、司徒慧敏、石凌鹤等组成中共电影小组,夏衍任组长。抗战期间,辗转杭州、广州、桂林、香港,主持《救亡日报》工作,负责《华商报》文艺副刊。在重庆以《新华日报》特约评论员身分,从事文化界统一战线工作及话剧创作。1946~1948年在香港、新加坡进行统战工作,在《南侨日报》、《华商报》开辟"七人影评"。1949年后,曾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杭州市文联主席。1955年调北京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著述颇多,主要有《夏衍电影创作集》、《夏衍选集》、《电影论文集》、《劫后影谈》、《夏衍创作》、《杂碎集》、《懒寻旧梦录》等。国务院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称号。�

常书鸿

【常书鸿】(1904~1994)中国敦煌学的奠基人。杭州人。从小喜爱艺术。青年时期曾留学法国里昂,后转巴黎专攻美术。1935年秋天,他在巴黎塞纳河畔的旧书摊上发现了伯希和编辑的画册《敦煌图录》,又在巴黎奇美博物馆看到了一幅幅色彩绚丽的立轴绢画后,毅然回国寻求艺术。1943年春天,他到了敦煌莫高窟。1944年2月,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他被任命为所长。在经费拮据、吃住无着的困难条件下,开展了研究和保护工作。与四川成都华西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供养人画像题识》。1944年他和同事在3尊佛像的腹内发现了66件经卷和六朝官职花名册、杂文等。经考证是北魏时期文物,为震惊世界的一大发现。1945年春,国民政府宣布解散敦煌艺术研究所,他四处奔走呼吁,于次年重新恢复。在此后不到3年内,完成了"历代壁画代表作选"、"历代藻井图案、佛光图案及边饰图案选"、"历代山水、人物、舟车、动物、建筑资料、飞天、服饰选"等十几个专题选绘的摹本800余幅,总面积600多平方米。1949年后,常书鸿的工作受到政府和周恩来总理的支持鼓励,重点加强对敦煌艺术的保护。在1963~1966年间,在4040米长的长廊中,加固了195个石窟,而后在遍布于鸣沙山窟壁间的492个洞窟上下四层之间都用钢筋水泥的护栏保护,使回廊连成一体。他在敦煌工作、生活了近40年,1994年病逝于北京。其女儿常沙娜现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在艺术上亦颇有成就。�

蒋筑英

【蒋筑英】(1938~1982)科学家。杭州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62年毕业后入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攻读光学研究生,从事光学函数研究。1965年与人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学传递函数装置,质量达到国外

『陆』 270分啊~~~大家帮我找找大作家 夏衍 的研究资料~~谢谢

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原名沈乃熙,字端先。

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本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

1920年,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

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上世纪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等理论专著及《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等。

新中国成立后,当选为中国文联第一届全委会委员。

1955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

1960年,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联谊会常务理事。

1979年,出席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再次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同年,出席中国影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当选中国影协主席。

1988年,出席第五次全国文代会并致开幕词。

1994年,被国务院授予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1995年,在北京医院逝世。

夏衍在充满惊涛骇浪的20世纪中国文坛上奋战70载,以不知疲倦的独特品格、英勇善战的辉煌业绩,赢得了人们的尊敬与爱戴,成为我国卓越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文化战线领导人。

在“夏衍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夏衍艰苦拼搏的一生、卓著奉献的功业,有了进一步扩大与加深的理解。这位世纪老人在众多的文化领域不倦地开拓、耕耘,成就斐然,彪炳千秋。



孙家正同志说:“夏衍是中国电影的根。”真乃一语中的。

夏衍对于中国电影发展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

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于斗争的需要,党组织派夏衍进入文化界,并深入到电影界。遵奉党的“将令”,他全力以赴地投入新的征程,与郑伯奇将苏联电影大师普多夫金的《电影导演论》、《电影脚本论》翻译介绍到中国,奠定了中国电影重视文学创作与导演运用蒙太奇语言的理论基础。犹如“窃火者”将火种与技艺送到人间。

随后,党组织决定成立以夏衍(化名黄子布)为组长的电影小组,开拓左翼文化阵地。他们在上海各主要报刊陆续开辟了电影副刊,发表大批有分量的电影评论文章;加强了左翼电影队伍的组织工作,形成了一支相当强大的创作力量;大力译介苏联电影创作及理论,由夏衍化名丁谦平翻译刊出苏联有声电影剧本《生路》,这是中国翻译的第一部苏联电影剧本……他们用辛勤的劳动与有力的斗争,促进了1933年左翼电影创作高潮的出现,为中国电影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中,不可磨灭地记载着夏衍的劳绩与奉献。

为了摸索电影创作的规律,他成了电影院里特殊的常客,手持秒表、手电与笔记本,一部电影要看上几遍。用他自己的话说:“先看一个镜头是远景、近景还是特写,然后分析这个镜头为什么这样用,为什么能感人。一个镜头或一段戏完后,用秒表算算几秒钟或几分钟,然后算算一共多少尺长。这样一个镜头一个镜头地加以研究,逐渐掌握了电影编剧技巧。”

夏衍创作的第一部电影《狂流》,于1933年3月问世,在上海引起轰动。从一定意义上讲,这是中国新电影真正的诞生。它第一次把摄影机对准农村,称得上是中国电影第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同年,他向观众奉献了4部优秀剧作;此后每年均有两部以上影片问世。10余部姿态崭新的电影,以广阔的生活视野、鲜明的主题思想、巧妙的艺术构思,赢得了广大观众,奠定了他在电影界备受尊崇的地位。

《春蚕》是茅盾的力作,夏衍成功地把它搬上银幕,开创了将名著改编为电影的先河。这也是将中国新文艺作品改编为电影的第一次尝试,获得观众、文艺界和鲁迅先生的赞扬。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在20世纪80年代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春蚕》又受到西方电影同行的赞美。新中国成立后,夏衍又创造性地把《祝福》(鲁迅)、《林家铺子》(茅盾)、《憩园》(巴金)、《我的一家》(陶承)等改编为电影搬上银幕,使之成为我国电影史上的名作,达到电影艺术的高峰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夏衍写于20世纪50年代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是一部电影艺术创作理论的重要著作。里面既有从事电影创作的宝贵经验总结,又有电影艺术领域普遍规律的概括与阐述。欧阳予倩评之曰:“言简而意赅,语近而旨远,对于学习编电影剧本和话剧剧本的人都是很好的路标。”此书成为新中国第一代电影工作者案头必备的著作。

新中国成立后主管电影的夏衍,还常常动手为他人修改剧本。许多著名影片的脚本都经他亲笔改过,如《青春之歌》、《五朵金花》、《风暴》、《聂耳》、《白求恩大夫》等。《早春二月》经他修改的地方多达240多处。邓小平同志曾赞之为“电影医生”。

夏衍对于中国电影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难以尽述。在这位前驱者从事革命文艺工作65周年之际,国务院特授予他国家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这,就是深受电影界景仰的一代宗师夏衍。



夏衍在戏剧领域呈现出卓尔不群的大家风范。他自上世纪30年代开始戏剧创作至50年代止,20年间发表多幕剧、独幕剧、翻译剧、与友人合作剧等近30部之多,其中《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芳草天涯》以其永久的艺术魅力而被认为是他的3部具有经典意义的代表作品。他的剧作对中国话剧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也使他成为中国话剧史上独树一帜的著名剧作家。他的常用名“夏衍”也正是由于其第一部多幕剧《赛金花》的发表、公演与轰动而闻名于世的。

综观夏衍的话剧创作,从思想到艺术确有自己的突出特色。其一,它们是鲜明的政治性、强烈的时代感与娴熟的艺术表现力的有机统一。他的剧作无不环绕着时代、社会与人生展开,但又总是通过艺术的手段加以表现。因其中大部分写于抗日战争时期,故而内容几乎都与抗战有关,无不贯穿着全民抗日的时代氛围。他善于从社会一隅的现实事象中描写旧时代的变质和没落、新时代的诞生和成长。他一方面通过剧中的人物与故事,反映那个令人窒息的黑暗时代;另一方面又寄托无限希望与憧憬。正因如此,他的剧作每每在观众和读者的心头,勾起他们的悲苦与欢欣。著名评论家唐弢先生誉之为“一首首沁人心脾的政治抒情诗”。

其二,夏衍剧作中的主人公,大都是他所熟悉的普通的小人物。他擅长描写一些出身不同、教养不同、性格不同,但同有一颗善良心的人。他常常把这些人物放置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让他们蹉跌、创伤、爱憎、悔恨,最终达到一个可能到达的结局。他笔下着重歌颂的正面人物,也总带有缺点,带有时代与阶级的烙印,因而显得更真实、更自然。描写人物,他以塑造性格、深入发掘内心世界为主要艺术手段。他严格要求自己的人物要有血有肉,要符合生活的逻辑,要真实。他说,只有真实才能令人信服,只有通过人物真实、复杂的思想感情,才能与观众交流,激起共鸣。他以细腻的心理描写,准确再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他以洗练的动作勾勒,深入剖示人物独特的内心感受;他以有机的情境渲染,使人物所处环境构成生活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些独到的手笔,昭示了夏公卓越的艺术功力。

其三,夏衍剧作的艺术结构单纯集中、严谨匀称、意境深远,与他整个艺术风格相统一。他的戏剧情节总是紧紧围绕着主题而发生、发展,很少有旁生的枝蔓,譬如《芳草天涯》。他很注意戏剧结构的起承转合,讲究布局谋篇,例如《上海屋檐下》。有人说他的戏过于平淡,我们恰恰认为这正是他的独特之处,正是他不同于别人的艺术追求。他总是把笔力用于渲染冲淡、深远的意境,从中深入刻画人物精神的振荡、心灵中的搏斗,比如《法西斯细菌》。他的剧作结构技巧自然、合理,不露痕迹,几乎让人觉察不到作家的匠心,仿佛是生活的自然流淌,而这正是夏公与众不同的艺术才华。

夏衍的剧作,对后人显示着悠久的艺术生命力;夏衍富有真知灼见的戏剧观念,对戏剧创作艺术规律的探索与总结,对于后代同样具有长久的启迪作用。



20世纪20年代后期,正是中国最黑暗的时代,夏衍首先以翻译外国理论书籍及文艺作品在上海站稳了脚跟,并以翻译家沈端先的名字为文坛所知。他的第一部译著是法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倍倍尔撰写的《妇女与社会主义》。这是一本最早、最忠实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妇女问题的著作;也是经过他的笔,第一本被介绍到中国的关于妇女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出版后在妇女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我国早期妇女运动工作者胡子婴写于上世纪80年代的回忆录中曾专门提及过,她们当时组织妇女进步团体时,特地选用此书作为学习教材。此后,夏衍又以不倦的劳动翻译了许多进步文学作品与论著,如芥川龙之介、木村毅、金子洋文的作品等;他选译的《欧洲近代文艺思潮论》、《新兴文学论》等,在进步文化界亦发生过重要作用。由于这方面的显著成绩,1928年成立中国著作者协会时,他被选为9名执行委员之一。

当然,在夏衍翻译事业中最重要的成就是对高尔基《母亲》的翻译与传播。世界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巨著,经过他的笔第一次被介绍到中国。对于身处在高压下的中国民众,《母亲》是一线点亮心灯的明光。正因为如此,它成为一部畅销书,一年内重版两次,很快遭到查禁,聪明的书店老板把封面由红色改成绿色,印了第三版,又被通令全国禁止发行。文化名人夏丏尊当面质问国民党元老邵力子,并将书名改为《母》,署名改为“孙光瑞”,“破例来个冒牌”,由开明书店一连出了5版,又遭禁。然而在读者中的强烈影响是无法禁绝的,它总是生命不息地流传着,直至今天。

1936年6月,夏衍发表了被誉为中国报告文学典范的作品《包身工》,并立即获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他是在艰难地、认真地进行大量调查、体验的基础之上,以惊人的透视力,对“包身工”所处的人间地狱作出了精确的判断,得出了深刻的认识,然后运用他特有的冷峻、锐利的笔锋,把20世纪30年代中国工人最底层的生活,血泪斑斑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这样的文字,让人想起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叶对西欧、北美无产阶级悲惨命运的描绘。作品的末尾指出:“但是,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当年索洛警告过美国人当心每根枕木下横卧着的尸骸,夏衍则在《包身工》中警告这些殖民者当心呻吟着的每一个锭子上的中国冤魂。直到老人家离去前不久还曾说过:“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这固然是他对自己作品过于苛刻的评价,但也从中透露出对这部传世之作客观价值的重视。

1937年8月,由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辑的《救亡日报》在上海创刊,这是他开始新闻记者生涯的时刻,是他走上新的坎坷征程达12年之久的起点。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平生最怕被人叫做什么什么家,只想做一个诚实的新闻记者。”他常幽默地讲,自己只是个业余作者,正业则是新闻工作。从中至少可以让我们感悟到他对新闻战线岗位的重视。是的,12年新闻记者的劳绩,实实在在地体现于约五六百万字的成果。在他自认为“毕生最难忘的12年”、“工作最愉快的12年”中,他几乎每日不停笔,每天至少一两千字。政论、杂文、散文、随笔……各种内容无所不包,古今中外的政治、思想、理论、文化、艺术、科学、人物、社会生活、时事评论、旅游札记……真可谓丰富多彩、文情并茂。廖沫沙同志在为《夏衍杂文随笔集》而作的序文《凌云健笔意纵横》里就此而论曰:“夏衍同志实在是中国文坛上罕见的作家之一。”除去在《救亡日报》等报刊上每日必写的社论、报道、补白等之外,他还有十分擅长的一手绝活:自然科学小品,每每意趣盎然、生机无限。正如廖老指出的:“像夏衍同志这样集中地描画与介绍自然界事物的生长变化,或者以自然科学知识来论人论事,入情入理而又引人入胜,在我国文坛上却还是罕见之作。”于此可用他写于1940年战火频仍的桂林之小文《野草》为佐证,从中很可以看到这位前辈的灵魂。文章写道: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和叹气,因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了斗争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文如其人。只有他那支笔,才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寥寥数百字、讲述了一个涵盖古今、包容宇宙的真理。笔法如此简洁、生动、深刻、透辟,言情言志,惠及友朋。

全国解放后,夏衍自云:“一个当惯了编辑或记者的人,一旦放下了笔,就会像演员不登台一样地感到手痒。”于是又应《新民晚报》之约,开辟了“灯下闲话”专栏,以匡正时弊,扶正祛邪。20世纪60年代,他又应《人民日报》之约,针对大跃进的失误,以笔名黄似在“长短录”总题下,与文友们连续发文总结经验、评价得失。其精妙的文字在读者中流传颇广。

在艺术方面取得的卓越成就,没有成为夏衍事业上的包袱或局限。他热爱艺术,但不止于艺术。在他投身革命的一生中,做了许许多多在艺术家看来也许是不屑一顾的组织、说明、动员、劝解、安置、迎送、争取、营救等工作。这是如此具体、细致、困难、艰辛的跋涉,是直接用自己的体温去温暖生活、温暖大地的最宝贵的挚情。“夏公”这个称呼始于何时、出自何人的准确结论尚待考证,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陪都重庆,文艺界朋友们就这样称呼他了,公,是正直无私的意思;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公,又是对长者、显者的尊称。当时的山城重庆,是大后方政治、文化的中心,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生活困苦,环境险恶,矛盾交错,困难重重。刚刚步入不惑之年的他,在这个特殊的圈子里工作,获得这样的称呼绝非偶然。据有的老同志回忆,文艺界天生的矛盾多,意气用事多,而夏公以清醒的理智、平和的耐心,常常使面红耳赤的纷争,变作一团和气,他堪称文艺球场上的一位“清道夫”。

夏衍对党有一颗忠诚的心。他童年时家境衰败,在8个兄弟姐妹里最小、也最瘦弱。3岁丧父、全靠寡母辛勤劳作和亲友接济帮助,勉强解决衣食问题。贫穷、窘迫,使他性格内向,不苟言笑,慈母爱怜地称他“洞里猫”。14岁高小毕业,当过染坊学徒;15岁以“品学兼优”被推荐进入浙江省立甲种工业学校染色科读书;19岁卷入五四运动的狂潮,发表抨击封建、守旧舆论的激烈文字,得到陈独秀的赞许;20岁以优异成绩毕业,带着师长们“工业救国”的嘱托,东渡日本求学。在明治专门学校电机科,他读到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洞里猫”的思想深处掀起了波涛,从“工业救国”的“洞”里走出,成为留学生中一名激烈左派。在孙中山先生亲自关怀下,指定李烈钧将军介绍其加入了国民党,但随即为右派所不容。1927年回到上海,在扑面而来的白色恐怖中,共产主义信仰向他展示了真正的风采。他彻底醒悟了,毅然走进被血与火包围着的革命者行列,成为一名共产党员。找到马克思主义,找到党,他从此坚强而自信。遵照党的思想路线,他一生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

当璀璨阳光冲破浓重阴霾的时刻到来时,民心大快,万众欢腾!党中央为夏衍平反,恢复名誉,安排他重新工作。他老当益壮,锐气不减当年。他和祖国、人民一起,为崇高的理想、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为中华民族新文化事业再赴征途,又不懈地奋斗了20载寒暑春秋。

85岁高龄时,夏衍写成长达33万言的重要著作《懒寻旧梦录》献给人民。他告诉读者:“我这个人很平凡,但经过我的这个时代,实在太伟大了。”

在他90岁生日之后,他对身后之事作了不同寻常的安排:

他把价值百万元的藏画,统统捐献给浙江省博物馆,条件是:不要奖金,不要奖状。他忘不了,是浙江父老用官费送他去日本求学。

他把稀世珍宝《纳兰成德长卷》捐献给上海博物馆,条件依然如上。他忘不了,是上海这座光荣的城市把他引上斗争的舞台。

他把价值连城的珍贵集邮无偿地捐献给国家。

他把自己的全部藏书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

……

他还有什么可捐献的?字画、长卷、集邮、藏书,再珍贵也是有价的;而他对祖国、对事业的一腔热血、满怀忠诚却是无可估价的!

夏公以95岁高寿离世而去了;但他的精神必将永存!

于今,夏衍的才干、智慧、意志、人格,他那光芒夺目的人文精神已汇入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传统的博大海洋之中;同时,他又以现代人的至高品格丰富了这一巨大的文化海洋。
1 胡星亮;论夏衍话剧与民族戏曲传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李娜;;试论夏衍杂文的散文笔法[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3 李骏;试析中西电影改编[J];理论界;2004年05期
4 魏福惠;论夏衍现实主义戏剧观的主要特征[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5 何散芬;论夏衍戏剧的语言特色[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年04期
6 白杰;;《野玫瑰》批判与话语权力之争[J];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原小平;;曹禺话剧的影视改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祝晓风;;对“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探究[J];文学前沿;2002年02期
9 海阔;;大众传媒与宗法社会[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原小平;;现代名著改编中的形式转换问题[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何宇宏;曹禺戏剧文体话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王国英;权力·话语·政治文化[D];浙江大学;2008年
3 张高杰;中国现代作家日记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吕树梅;新中国乡村电影创作中的理想化倾向[D];复旦大学;2007年
5 池水涌;中国苏州弹词与朝鲜盘索里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成艳军;《阿Q正传》改编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2 何筠;郭启宏历史剧人物形象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3 张保国;夏衍办报实践与办报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4 金真徽;小说到电影——中国现当代文学转化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5 赵敏;英文影片的语言特征及翻译[D];广西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幸生;文学作品与科学面面观[J];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04期
2 阮幸生;文学作品与文化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3 毛正天;论文学作品中的议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1期
4 阮幸生;文学作品与自然[J];当代文坛;1998年05期
5 佐佐木守 ,丛林春;如何改编文学作品?[J];当代电视;1988年03期
6 沙沙;泥牛入海之后——推荐《一个文学青年的期待》[J];阅读与写作;2001年08期
7 颜纯钧;文本的自在和文学作品的非自在[J];当代文坛;1988年01期
8 于蒙;青春文学需要更多的自省和自觉[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6期
9 ;文学作品[J];Women of China(中文海外版);2005年03期
10 林文艺;文学作品——剧本翻译的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啸龙;;论文学作品的“多义性”[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Harry Potter and the Half Blood Prince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梅韵;;歌颂、暴露与文学作品的倾向性[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一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C];1981年
4 李霞;夏青;;论对小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指导[A];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2002年
5 方志远;;从现存版籍看明代市民文学的地域分布——明代市民文学研究之二[A];明史研究第6辑[C];1999年
6 夏鲁明;;文学作品姓名翻译的探讨、反思与借鉴——以《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的两个中译本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郑玉秀;;文学的长城:唐朝以长城为背景的反战文学作品[A];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8 施光亨;李明;;文学作品与中高级汉语教材[A];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9 尚春光;;主体的转移与功能的反作用——近年小说语言比喻转异现象探讨[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10 花超;;中日女性文学作品中承载的社会功能之比较——以《小姐你早》与《乐谱帐》的景物描写为中心[A];中外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尚栩;近八成法国人不喜欢获奖文学作品[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记者 乌云图雅;《海·宝音阿日毕吉夫新闻文学作品》研讨会举行[N];锡林郭勒日报;2009年
3 袁险峰 中共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为新时代而歌 为新广安而赋[N];广安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石鑫;一批反映民族团结文学作品出炉[N];阿克苏日报;2009年
5 秦闻;三部文学作品入选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N];文艺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颜婧;犍为文学作品集体亮相[N];四川日报;2009年
7 闽闻;福建省“南国风”海峡西岸题材文学作品大赛揭晓[N];文艺报;2008年
8 李岚清;学习夏衍,为建设中国先进文化而奋斗[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9 本报评论员;不忍卒读“狗咬人”新闻[N];深圳特区报;2009年
10 王艳;钱塘江的儿子[N];浙江日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炜炜;老舍与语文教育[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帕孜来提·努热合买提;维吾尔现当代作家祖农·哈迪尔研究[D];新疆大学;2006年
3 倪文波;崔致远文学创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吴从祥;唐前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赵慧平;文学批评的存在方式[D];复旦大学;2003年
6 王奎军;历史、文学文本、文学价值——以赛金花题材文学作品为个案[D];暨南大学;2001年
7 刘阳;困境中的突围[D];浙江大学;2006年
8 杨俊;批判电影《武训传》运动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邹建;法国电影新浪潮与中国电影新生代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孟岩;泰中动作电影比较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燕;论电影艺术接受的审美规律[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2 田岩;文学作品中英汉恭维赞赏语比较[D];长春理工大学;2004年
3 万美芳;中学历史教学中对文学作品的运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唐万山;论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培养[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姚成丽;论夏衍话剧的散文化结构[D];山东大学;2007年
6 吴霜;文学作品中文化信息翻译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朱学锋;理解 对话 融合[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司慧慧;暴力影像的诗意狂欢[D];郑州大学;2006年
9 吴德玲;新课标下初中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柒』 太阳社和创造社

创造社——它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初期成立的文学社团,是中国现代文学团体。1921年7月由留学日本归来的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

太阳社—— 太阳社是现代文学团体。1927年秋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蒋光慈、钱杏□(阿英)、孟超、杨□人等

(1)文化立场之差异:
前期的创造社反对封建文化、复古思想,崇尚天才,主张自我表现和个性解放,强调文学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要求”,是其文艺思想的核心命题,表现出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倾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小说《沉沦》及郭沫若的译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是该社最有影响的作品。

后期创造社与太阳社一起大力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要求文学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面向工农大众,作家要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却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由此引起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

太阳社的主要成员大都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如蒋光慈的《短裤党》等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所以,所谓的“差异”主要是创造社前期提倡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文学主张。
到大革命后,两者都由于受到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左倾思潮的影响,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和鲁迅等作家,作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意识代表进行偏激的批判。打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大旗,走上“唯我独革,唯我独左”的道路。

(2)产生原因:
创造社是由留日的知识分子在1921年就建立的。当时在“五四”精神的鼓舞下,反对封建主义,追求“个性解放”符合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需求。——
所以创造社在当时能同茅盾的“文学研究会”,鲁迅的“语丝社”等一起并肩战斗。

太阳社是激进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1927年成立的文学社团。由于共产党的失败,他们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也有某些共同的倾向: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
所以“他们又难免在激情中夹杂着偏激的情绪”。

后期,创造社主要成员大部分倾向革命或从事革命实际工作。随后,表现出“转换方向”的态势,(郭沫若出走日本,田汉等回到书斋)。
然后有新从日本回国的李初梨、冯乃超、彭康、朱镜我等思想激进的年轻一代参加,遂发展而为后期创造社。

这样后期创造社同太阳社有了同一的“马列主义理论基础”,有了“无产阶级文学”的实践(这都来自苏联),为了“掌握无产阶级的话语权”,两者在对“封建余孽”鲁迅进行恶劣的“批判”的阶级路线上,联合起来了。

(3)太阳社于1929年底自动宣告解散,1930年春全部成员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创造社于1929年为国民党政府封闭,部份成员加入“左联”。

『捌』 与左联论争的自由主义群体有哪些

左联是中共成立的,主要是在当时比较自由开放的上海租界区,与右翼文人论战。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共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左联办公地址在上海公共租界区的虹口窦乐安路201弄1号中华艺术大学。
左联势力主要是由1926年激烈革命派的“创造社”成员郭沫若,与1928年“太阳社”钱杏邨,“小说月报”茅盾等人为骨干。
左联的旗帜人物是“语丝社”的鲁迅。左联的直接领导曾任中共总书记的瞿秋白。而瞿秋白本人甚至经常借用鲁迅的笔名来发表文章,而鲁迅亦不以为忤。鲁迅在1928年从国民政府教育部和大学辞职以后,带着许广平母子,一起搬到上海租界区生活。单纯以稿费而言,鲁迅是无法在生活成本较高的上海租界区生活的。鲁迅的收入来源,也有一部分是左联资助的。左联的背后金主是苏俄。
左联的其它作家有:茅盾,郭沫若,田汉,艾芜,戴望舒,端木蕻良,关露(著名女特务)、胡风、胡也频、柔石、谢冰莹(不是冰心,冰心原名谢婉莹)、徐懋庸、阳翰笙、、郁达夫、周扬、丁玲、夏衍、冯乃超、周立波、周而复、聂绀弩等人。
左联的批斗对象是“新月派”如胡适、徐志摩、梁实秋为首的“资产阶级代言人”,以及林语堂的“论语系”。
需要指出的是:徐志摩是花花公子,他更多时间是在泡妞,他基本不参与论战,但他是有钱的公子哥,是这些作家的“金主”,他创办了新月等杂志,提供了论战基地。同时,徐志摩性格比较豁达,有时候也经常联络左右两派作家一起餐叙,从中做和事佬。而胡适虽然也是左联批斗对象,但胡适本人名气太大,胡适本人也极少参与论战。
鲁迅在文学论战上,一生有四大“敌人”:第一号敌人,现代评论派陈西滢,这是在左联成立之前的敌人,当时鲁迅还在北京北洋政府的教育部任职,并在大学兼职教师,而陈西滢是留洋博士,是教授。陈西滢也是近代散文四大家之一(鉴于意识形态,中国人很少知道陈西滢的文学成就)。
鲁迅第二、三号敌人:新月社梁实秋和麻醉文学”林语堂;从北京一直转战到上海租界区的左联时期。这两人也是左联论战的最大“敌手”。
鲁迅的第四号敌人:钱玄同。他是鲁迅曾经的浙江同乡兼好友。在日本留学时,他与鲁迅一起师从章太炎学习训诂学。在北京时,他们还是《语丝》的共同创办人。但来到上海后,他对鲁迅加入gc阵营,非常鄙夷不屑。钱公开宣布他“不认识有一个什么姓鲁的”。

『玖』 杭州有哪些有名作家

古代名人
- 苏轼——北宋政治家,文豪,在杭州为官期间,组织修建苏堤
- 白居易——唐代文学家,在杭州为官期间,组织修建白堤
- 岳飞——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被杀害于杭州风波亭,葬于岳王庙
- 于谦——明代政治家、诗人
- 龚自珍——清末文学家,留有龚自珍纪念馆
- 林逋——北宋诗人,隐居孤山,与梅妻鹤子相伴
- 沈括——宋代科学家,文学家
- 袁枚——清代文学家
- 洪升——清代戏剧家
- 周邦彦——北宋词人
- 陈端生——清代女弹词家,留有陈端生故居
近代名人
- 夏衍——作家
- 高阳——作家
- 马叙伦——民主人士,学者
- 梁实秋——作家
- 章太炎——学者
- 郁达夫——作家
- 戴望舒——诗人
- 陈叔通——民主人士
- 杭立武——教育家,政治家,外交家
- 施蛰存——作家,诗人
- 钱学森——物理学家,导弹之父
- 盖叫天——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 弘一法师(李叔同)——高僧,在虎跑出家
现代名人
- 马云——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
- 张抗抗——女作家
- 陈从周——园林学家

1张抗抗 介绍 http://ke..com/view/9135.htm
作品《赤彤丹朱》
《张抗抗》
《沙之聚》
《张抗抗散文自选集》
《情爱画廊》
《永不忏悔》
《张抗抗知青作品选》
《地下森林断想》
《故乡在远方》
《分界线》
《城市的标识》

《地下森林断想》读后感http://..com/question/111971522.html?si=4&wtp=wk

2陈从周 http://ke..com/view/215146.htm
《苏州园林》、《扬州园林》、《园林谈丛》、《说园》、《中国民居》、《绍兴石桥》、《春苔集》、《书带集》、《帘青集》、《山湖处处》、《岱庙建筑》、《园林谈丛》、《装修图集》、《上海近代建筑史稿》

3郁达夫 http://ke..com/view/14153.htm
《沉沦》(短篇小说集)1921年,泰东
《茑萝集》(小说、散文合集)1923年,泰东
《小说论》(理论)1926年,光华
《文艺论集》(理论)1929年,光华
《戏剧论》(理论)1926年,商务
《寒灰集》(《达夫全集》第1卷)1927年,创造社
《文学概说》(理论)1927年,商务
《日记九种》1927年,北新
《鸡肋集》(《达夫全集》第2卷)1927年,创造社
《过去集》(《达夫全集》第3卷)1927年,开明
《孤独者的愁哀》(戏剧集)1927年,创造社
《迷羊》(中篇小说)1928年,北新
《奇零集》(《达夫全集》第4卷)1928年,开明
《达夫代表作》(小说、散文合集)1928年,上海春野书店;1930年,现代
《敝帚集》(达夫全集》第5卷)1928年,现代
《在寒风里》(小说、散文合集)1929年,厦门世界文艺书社
《薇蕨集》(《达夫全集》第6卷)1930年,北新
《她是一个弱女子》(中篇小说)1932年,湖风
《仟余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年,天马
《达夫自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33,天马
《断残集》(《达夫全集》第7卷)1933年,北新
《浙东景物纪略》(散文集)1933年,浙江铁路局
《屐痕处处》(散文集)1934年,现代
《达夫日记集》1935年,北新
《达夫短篇小说集》(上下册)1935年,北新
《达夫游记》(散文集)1939年,创造社
《达夫散文集》1936年,北新
《闲书》(散文集)1936,良友
《我的忏悔》(散文集)1936,良友
《藤十郎的恋》(剧本)1937,上海文化书局
《郁达夫文集》(小说、散文合集)1948,春明
《达夫诗词集》1948,广州宇宙风社
《郁达夫游记》(散文集)1948,上杂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合集)1951,开明;1954,人文
《郁达夫南游记》(散文集)1956,香港世界书局
《郁达夫选集》(小说、散文、政论合集) 1959,人文
《郁达夫诗词钞》 1962,香港上海书局
《达夫文艺论文集》(1—3卷)1978,香港港青出版社
《郁达夫诗词抄》1981,浙江人民
《郁达夫文集》(1一12册)1982,花城
《达夫书简》1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游记集》(散文集)1982,浙江人民
《郁达夫抗战诗文抄》 1982,福建人民
《郁达夫致王映霞书简》 l982,天津人民
《郁达夫小说集(上下册)1983,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1984,陕西人民
《郁达夫散文选集》1985,上海文艺
《郁达夫散文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文选集》 1985,浙江文艺
《郁达夫日记集》 1986,浙江文艺
《沉沦》(短篇小说集)1986,百花
《郁达夫书信集》 1987,浙江文艺
《沉沦.迷羊》(短篇小说集)1988,人文
著名作品: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银灰色的死》

4夏衍 http://ke..com/view/69177.htm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对30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撰写大量杂文、政论文章,同时继续从事话剧、电影创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改编创作《烈火中永生》、《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所著话剧剧本有《心防》、《法西斯细菌》、《复活》、《戏剧春秋》、《方草天涯》等。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拾』 夏衍的资料

夏衍是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左翼电影运动的开拓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夏衍原名沈乃熙,字端先。小时家境贫困,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第2期改为《浙江新潮》)。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外国名著。

1929年,他参加筹备左翼作家联盟,次年当选“左联”执行委员,并与郑伯奇、阿英、沈西苓等人创办在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的第一个戏剧团体——上海艺术剧社,推动了革命戏剧运动的发展。1933年以后,他担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成为我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衍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任中共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特别是戏剧运动,同时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辑。

抗战胜利后,他先后在上海、南京和香港等地领导党的文化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量作出了贡献。“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夏衍1900年10月30日出生在杭州府任和县严家弄内一座五开间七进深的房子里.作家、剧作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浙江杭州人。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参与创办并编辑《浙江新潮》,开始走上文学道路。1920年毕业后赴日本留学,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日本左翼运动。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在上海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译有高尔基的《母亲》等名著。1929年,与郑伯奇等组织上海艺术社,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为中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春蚕》,话剧《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改编创作《祝福》、《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等理论专著。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夏衍选集》、《夏衍剧作集》、《夏衍电影剧本集》、《夏衍杂文随笔集》、《夏衍论创作》等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23493979.html?fr=qrl3
亲近夏衍
他,曾当过染坊店学徒;他,曾入日本明治学校电机科学习;他,曾加入国 民党;他,又加入共产党;他,还曾翻译了高尔基的名著《母亲》。

他是谁?他不就是夏衍,生于浙江杭州的夏衍吗?

啊,夏衍举世闻名。他出生于1900年10月30日,本名为沈月熙,字端轩,祖籍河南开封,他是一位我国著名的革命文艺家,受到过不少人的称颂。我曾经去过夏衍故居,并仔仔细细地参观一遍。这里,没有什么精美的雕刻,只有普普通通的墙壁、桌椅。这里没有什么豪华的物品,只不过是一个院子、一个厅和几个卧室罢了。看得出,这里十分的安静,只有一些鸟在叫,倒是个读书写作的好地方。夏衍故居一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夏衍一生发表的巨著数不胜数,其中有小说、有话剧,这些受到了国家与人民的喜爱。夏衍的每本作品中都富含着深刻的教育思想。例如《包身工》,是他1936年6月创作了的报告文学,反映包身工在资本家剥削下的惨痛生活。1945年,他创作的剧本《芳草天涯》,描写出抗战中知识分子的爱情生活,引起文艺界争论。此外,还有《泡》、《自由魂》、《在烈火中永生》等等。

夏衍正因为有着丰富的知识与爱国主义思想,所以他是多么伟大。夏衍也是受过挫折的,他在1965年被免职,到山西介休参加“四清”活动;他在“文革”中度过了八年零七个月的“监护”生活,留下了无法治愈的残疾。尽管残疾了,但他身疾心却不残,他凭着一股力量,继续奋斗,为自己的事业奋斗,为国家奋斗,不断工作,不断出版自己的作品。这真是让人惊叹不巳。这就是夏衍那非凡的毅力吗?

夏衍人格之美,也是令人由衷赞叹的。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了,4年后,夏衍在这战乱时期,冒着生命危险去为萧红扫墓,甚至为萧红发表了《访萧红墓》。这行动不仅表达了夏衍对萧红的钦慕之感,更是表现出他那宽广平易、念旧故人的人格美。夏衍是一位老共产党员,但在别人眼里却不是,他如同平常人一般,没有老革命的架子,浑身更是没半点党的威风,他是一位老人,一位和蔼而又可亲的老人。这样的共产党员,谁不爱戴?谁不尊敬?

夏衍啊,你虽巳长埋于黄土,但你却给人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不愧为杰出的作家,更不愧为一个可亲可敬的老革命,我们永远怀念你。

身负国家重任的朝廷命官一个个成了阶下囚,纷纷来走赛金花的门路,以求苟全性命,连赫赫有名的中堂大人李鸿章也不例外,为了讨好主子早日缔结和约,也拜倒在赛金花的门下,可是当帝国主义者走后,一帮官僚政客们再次统治了北京城的时候,却认为天下罪过之大,莫过于赛金花"跟红毛子睡觉",而急急忙忙地把她赶出了北京城。剧中的左侍郎徐大人说:咱们中国在国破家亡的时候,靠女人来解决问题的事情,本来是不稀奇的。一句话就说破了这个反动政权腐败、昏庸的本质。虽然该剧有一定的现实讽喻意义,但是由于对以一个女人凭借色相挽救民族危亡的屈辱情节缺乏鲜明的臧否态度,对赛金花有一定的同情,再加上评论界的一些有时分寸的赞扬,所以影响了作品的思想高度。

1983年夏衍拍摄的电影《秋瑾》

历史剧《自由魂》:不久,夏衍又创作了历史剧《自由魂》(后改名《秋瑾》),选取了为革命而献身的烈士徐秋瑾短暂一生中的片断,展现了她以身殉志的悲壮历程。和《赛金花》不同的是,该剧是以积极的正面主人公为榜样,高扬的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革命气概。

戏剧创作的转变:夏衍在回顾他的创作道路时曾经说过,他早期创作的独幕剧《都会的一角》,多幕剧《赛金花》《秋谨传》,都是"很简单的把艺术看作是宣传的手段",为了"在那种政治环境下表达出一点自己对政策的看法",如写《赛金花》是为了骂国民党的媚外求荣,写《秋谨传》是为了所谓的"忧时愤世",因此,这些剧作虽然已经显示出夏衍的创作才能以及他戏剧风格的某些特点,但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将剧中人物作为时代传声筒的席勒化倾向,直到学习了曹禺的《雷雨》和《原野》,才懂得了"必须写入物、性格和环境",因此,从1937年创作的《上海屋檐下》开始,他实现了创作的根本转变:即从席勒化向莎士比亚化的根本转变。他开始把剧本创作的焦点集中在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内心活动的描绘",把当时时代特征反映到了剧中人物的身上。但在具体怎么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夏衍又根据自己的艺术个性,形成了区别于曹禺的独立创造。

3、《上海屋檐下》

夏衍《上海屋檐下·自序》手稿
《上海屋檐下》是夏衍杰出的现实主义力作,也是他自觉实践现实主义手法取得的重要收获,因此,虽然在此之前他已经写过三个剧本,但却仍然坚持《上海屋檐下》是他创作的第一个剧本。

主题:剧本描写的是生活在大上海城市底层的一群小市民和贫苦知识分子平凡的、令人诅咒的生活,通过五个家庭的不同遭遇以及相同的不幸命运,揭示社会内在的矛盾,展示了抗战前夕的郁闷时代气氛。
作品以匡复、杨彩玉、林志成三人的生活遭遇为中心线索,以其左邻右舍的生活为辅,组成了一部30年代上海中下层人们生活的交响曲。三幕戏都发生在同一场所,在上海东区常见的弄堂房子中间展开,剧情前后不到一天的时间。匡复是革命者,杨彩玉是同情革命背叛家庭与匡复结合的勇敢女性,生有女儿葆珍。八年前匡复被国民党逮捕入狱,音讯全无,被捕前交代他的朋友林志成照顾他的妻子杨彩玉和女儿葆珍。因误传匡复牺牲,在得不到一点消息的情况下,为了生活,杨彩玉和林志成日久产生感情而同居。但是八年后,抗战前夕国民党被迫释放政治犯,出狱后的匡复突然出现在妻子、好友面前,三个人同时陷入了一种令人难堪的尴尬境地、和无法解决的情感矛盾之中。
匡复面对既成事实,心里非常矛盾,他深爱着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可是却感到在她们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自己并没有尽到做丈夫和做父亲的责任,而对林志成所给予的帮助也应该表示感谢。最重要一点是,他看到彩玉和志成之间并非一点感情都没有,所以最后做出了理智而坚决的选择--留下字条悄悄出走,去继续奋斗了。林志成虽然缺少匡复那样的襟怀和抱负,但是对朋友却忠心耿耿,当初他和彩玉同居,虽然原因之一是深爱彩玉,但更重要的是要使她生活得幸福。匡复回来后,由于内疚和惊讶,林志成曾打算悄悄退出,但是对和彩玉多年的生活还有些依恋,更不知道应该走到什么地方去,其性格的根本弱点就是软弱,缺少决心和勇气。比较起来,杨彩玉更爱匡复,当年她和林志成同居,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因素,因此,当匡复出现在她面前时,她满心希望地想重新建立美满家庭,但却放心不下林志成,心里不安,感情上通不过。

以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却蕴含着巨大情感波澜的"严谨现实主义"为特征的夏衍的剧作风格,在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剧中人的行为都似乎是无可指责的,每个人都按生活给定的逻辑在行事,但是把这些人和事集中到一个特定的场景中时,结果却几乎令人无法忍受。这是国民党统治造成的家庭悲剧。
与匡、林、杨三人的家庭悲剧穿插在一起的,还有同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其余四户人家的人生悲喜剧。银行小职员黄家楣一家,他靠父亲变卖土地和借高利贷而大学毕业,而现在却失业在家,以变卖度日,为老父亲从乡下来看望他们而愁苦;小学教员赵振宇一家四口挤在灶披间里,妻子成天愁苦哭穷;报贩"李陵碑"独子在淞沪战争中死去,他因此神智恍惚,成天酗酒解愁;施小宝丈夫当水手一去不返,为生活被黑社会操纵沦落风尘。二房东林志成做纱厂职员因担心丢饭碗而烦闷苦恼看上司脸色过日子。
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家庭都是不幸的,他们在地狱般的社会中挣扎、煎熬,而本身的弱点又决定了他们自身无力回天,只能在阴暗的日子里默默度日。正象李健吾所分析的:他们属于一群弱者。作品写了这一群小人物的不幸生活,对国民党黑暗统治发出了强烈控诉,并把剧情安排在郁闷的黄梅时节,象征着抗战前夕郁闷的政治气候。因为国民党会不会起来抗日,当时还不是豁然开朗。作品反映了小人物在这样的政治气候下的苦闷、烦恼和悲伤,并"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这个大时代,让观众听到些将要到来的脚步声音"。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些弱者们的内心深处却并未失去对光明的向往,他们企盼着天"总有一天会晴",文章最后葆珍的歌声是剧本唯一的阳光--象征着未来属于孩子,带有人道主义的色彩,由匡复的重上革命征途,都预示了革命风暴的即将到来。这是剧本的一个重要的思想。

该剧艺术特点:
(1)构思巧妙、布局严密,多条线索共同发展。
(2)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恬淡、自然,而又洗炼、隽永。
(3)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和心灵的颤动。

4、夏衍剧作的艺术特点

(1)善于写普通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平凡的人生,从"几乎无事"的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内在的悲剧性和喜剧性。
如《上海屋檐下》所展开的就是上海弄堂里普通的两层楼房里每天都在静悄悄地发生着的人生世界:琐碎的争吵、痛苦、悔恨、牢骚、窘困、隐忧等等。可剧作家却从这市民家庭司空见惯的感情摩擦和人事纠纷中有了痛苦的发现。作品中的梅雨天气是有深刻寓意的:象征着不仅生活在发霉,连人们的灵魂深处也在发霉,同时产生了冲破这沉重的阴霾,走向光明的热望。取材的平凡性、构思的朴素性,以及内在的深刻性,就构成了夏衍剧作的鲜明特点。

(2)"注意了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内心活动"。
如杨彩玉见到匡复后既要跟他走又难舍林志成的内心矛盾,匡复见到妻子得知情况后的感伤,林志成既愧对好友又难舍杨彩玉的苦恼,都刻画得很细很深;黄家楣把自己失业家境艰难的情况瞒住老父亲,既怕伤父亲心又有知识分子爱面子思想,那种强颜欢笑 的痛苦也写得很逼真。

《上海屋檐下》演出剧照(1939年上海剧艺社演出)

(3)简约、谨严、含蓄的艺术风格。
如《上海屋檐下》在同一舞台空间内,同时展开了五家人家的悲喜剧,同时写出了命运、性格各不相同的十几个人物。以林志成、匡复、杨彩玉三人之间的家庭悲剧为主线,将其余四家人家的悲喜剧穿插其间,不平均使用力量。全剧主线突出,结构单纯、又保持了生活本身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每一家命运的揭示和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抓住了其主要特征,用笔极端简洁、鲜明、留下了大量的艺术空白给观众去加以想象和补充。如"黄梅天气"就有多重的象征意义:既包括自然的,也包括政治的、心理的。给读者以多重想象的余地。

(4)具有浓厚的人情味。
夏衍习惯于带着浓厚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人生。如《上海屋檐下》,文章末尾葆珍的歌声。但是人道主义并没有使他泯灭是非善恶的界限,夏衍的人道主义,是和他的民主主义立场结合在一起的,这种人道主义的立场是夏衍更关注于大时代中人的命运,特别是人的心灵,微妙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其作品充满了人情味,具有类似契诃夫的"含泪的微笑"的艺术风格。这也是夏衍剧作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和优点。

二、李健吾(1906-1982)与戏剧艺术的探索

这一时期在剧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而创作倾向、风格不同于曹禺、夏衍的剧作家是李健吾。

1、生平及创作
李健吾,山西省安邑县(今运城县人),其父是辛亥革命晋南领导人,1919年被北洋军阀杀害。这对李健吾倾向于民主主义有着深刻的影响。李健吾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30年代留学法国。
其戏剧创作观基于人性,认为:作品应该建立在一个深广的人性上面,富有地方色彩,然后传达人类普遍情绪,刻画戏剧人物重在人性中"善恶并存",重在描写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
早期创作有《母亲的梦》等剧作,1933年回国后,又相继发表了《这不过是春天》(1934)、《梁允达》(1934)、《村长之家》《以身作则》、(1936)《新学究》《十三年》(又名《一个没有登记的同志》)(1937)等,是30年代有一定影响的剧作家。

2、《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
《这不过是春天》写于1934年,是李健吾的代表作,剧本以北伐战争前夕为背景展开了戏剧情节。北伐军的革命者冯允平化名后突然来到了旧日情人、北洋军阀某警察厅长夫人的客厅之中,而警察厅长正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在到处追捕他。剧作一开场就把人物退推到了紧张矛盾冲突的漩涡中来。厅长太太曾经是一个热血青年,由于不甘贫穷嫁给了厅长,但是对婚后庸俗的生活深感不满,冯允平的到来,使她没能抑制住自己的真实情感。当冯允平面临即将被捕的命运时,虽然她恼恨冯允平隐瞒了他的革命者身份,但又不愿失去他的爱情,终于巧妙地使冯允平化险为夷,逃出了虎口。
从剧本表面情节来看,这是一出追捕革命者的革命题材的戏剧,但实际上戏剧中的主人公却不是革命者,而是厅长夫人。作者关注的并不是情节中包含的革命与反革命的冲突,而是厅长夫人及剧中其他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剧作在爱情和革命的纠葛中,通过几个反复,着重刻画了在厅长夫人身上存在着的一系列的矛盾,如: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纯情挚爱和世俗利益的矛盾、物质享受和精神空虚的矛盾、青春不再和似水流年的矛盾、强烈的虚荣心和隐蔽的自卑感的矛盾……,在其他人的身上也同样如此。
李健吾的剧作不象曹禺剧作那样引起群众心灵的震撼,而是让观众在得到愉悦的同时,感受到剧本的魅力,并进行认真的思考。剧本不足之处是主要人物冯允平缺少了一些个性,在剧情安排上也略嫌造作,明显有编造的痕迹。

3、《梁允达》(三幕剧)
《梁允达》是刻画人性沦丧的心理悲剧。年轻时荒唐而意志薄弱的梁允达,为了钱财,在刘狗的怂恿下打死了自己的父亲,后来一直受到良心的谴责,无法驱除的罪恶感象幽灵一样搅得他心神不宁。刘狗的再次出现,也就是当戏剧帷幕拉开的时候,多年前的悲剧几乎重演。梁允达之子四喜受刘狗挑唆,以杀父之事威胁梁允达,此时的梁允达却把多年郁积的悔恨和恐惧凝聚到了一起,杀死了刘狗,以流血的手抚慰了流血的心灵。作者的兴趣仍然集中在对主要人物梁允达内心矛盾的探讨之上,并渲染了"处处是陷井和罪恶"的时代感受。全剧给人一种沉闷甚至神秘的感觉。
剧中贪财杀父的梁允达是作者谴责的对象,但是戏剧冲突的高潮却不在梁允达和恶痞刘狗的正面交锋上,而在于梁允达杀父后的悔疚不安,他刺杀刘狗前从恶不甘、行善不能的激烈的思想斗争。
其艺术特点是:结构严谨、精炼紧凑、运用"佳构剧的技巧善于处理情节的突转",抓住了梁允达内心世界的善恶并存末展开他的内心冲突,将他的杀父、杀刘狗的外部行为置于幕后,作为戏剧的外在情节,为激化内心冲突服务,并最终激发戏剧高潮。此外,在人物的心理刻画、场面氛围的渲染和语言的运用上,李健吾也显示出了较高的艺术造诣。

4、《新学究》和《以身作则》
这两部剧作是具有独特艺术品格的喜剧。《新学究》中的教授康如水,《以身作则》中的举人徐守清都是喜剧人物。但是在这些愚笨可笑,被嘲弄讽刺的喜剧性格中也蕴含着他们是旧时代牺牲品的悲剧性因素。虽然他们被金钱和旧礼教扭曲了人性,造成了心灵变态,但是在其复杂内心中也不乏正常人性的情怀。这就是李健吾从戏剧描摹人性、刻画"善恶并存者"的观念出发而创造的悲喜交融的戏剧美学品格,从而具有了独特的美学价值。(这一部分可略)

5、李健吾剧作的艺术特点:
(1)从现实生活取材,时代性不强,醉心于对人性的剖析,从人物内心的矛盾出发来分析人物行动的原因,如(《梁允达》。
(2)创造了许多"善恶共存者"形象。剧本中有人性沦丧者形象,如刘狗,但突出的是善恶矛盾纠结共存于一身的那些形象,如《这不过是春天》中的厅长太太,《梁允达》中的梁允达。厅长太太是"善恶共存"、"美丑交织"。她美貌机智但又任性虚荣,贪图物质享受,为此做了警察厅长金丝笼里的富贵鸟。但她"人心未尽",当南方来的革命者(剧本背景为北伐革命期间)、她昔日的情人冯允平进入北平突然出现于她面前时,她旧情重燃。但当她知晓冯允平是负有秘密革命使命而并非因珍惜旧情来看她时,她恨他,但还是以机智手腕帮他脱离险景。这是一个矛盾而复杂的灵魂。
(3)着重于对戏剧艺术的探索,其剧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话俏皮利落、结构严密紧凑、构思奇巧而追求趣味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对中国话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阅读全文

与创造社夏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
pml证书 浏览:748
申请商标的要多久 浏览: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