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创造发明 > 户口制度谁发明的

户口制度谁发明的

发布时间:2022-05-10 19:56:13

Ⅰ 谁是第一个发明用身份证证明身份的人

居民证——最早的身份证
宁夏“居民证”为白布制作,长7厘米,宽3厘米,上面写有姓名、年龄、籍贯、职业、身长、面貌、特征以及手纹箕斗形状等项。“居民证”被规定缝于上衣里面,以便查验。这个“居民证”虽与后来的国民身份征尚有不同,但已具备了身份证的各项要素,当属中国身份证之最早雏形。

不过,宁夏省“居民证”制度的施行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布制居民证是缝在衣服上的,由于洗晒和磨损.很快就变得模糊不清。所以,此项制度仅实行了一年多,就变得名存实亡。

1940年夏,马鸿逵又下令在清查户口和居民证的基础上,制发“宁夏省国民身份证”。为此,还制定了《宁夏省国民身份证发给及检验法》。在制发“身份证”的同时,还制发了“客籍人民居留证”及“通行证”,目的是为了“防范汉奸、间谍、奸党与奸宄盗匪起见”。实际上,宁夏省建立身份证制度,主要是为了封锁我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同时也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对宁夏人民的控制。自从发明了国民身份证,马鸿逵抓兵就方便多了。男丁被抽壮丁后,身份证立刻就由部队收存。如有壮丁逃跑,则向出丁户追索。逃兵没有身份证。在宁夏便会寸步难行:要么被抓回来,要么逃往外省:国民身份证制度的实行,为马鸿逵统治和控制人民、防止逃兵和缉捕逃兵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Ⅱ 身份证最早出现于哪个国家

份证,是经国家立法给公民的、长期有效并具法律效力的、能证明其身份的制式证件.
身份证件,在人类的古代即已有之.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先秦时期就有了“符”、“验”等类似现代身份证件的通行证件。
1 50年代的尝试。50年代初,我国曾在东北旅顺、大连等城市和边境地区实行过简易的身份证制度。之后曾计划在全国城市颁发“公民证”和“出生证”,并且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和几十个城市的试点。当时,从技术到管理,主要是学习苏联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1957年公安部正式通知各地:“关于公民证制度,已决定我国暂不实行,各项准备工作应停止进行”。
2 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需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中日益活跃,商品经济迅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据专家推算,全国没日的流动人口量,1978年底不足1500万人,1985年已达到5000万人,目前已达到8000万人。同时,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中需要证明公民身份的事务多达几十种,而且将会越来越多。
3 1985年以前的准备。1982年的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成功,对我国行政管理和社会各方面管理是一个很大的推动,公安部于1983年5月9日,在向党中央提出《关于加强和改革公安工作的若干问题》的报告中,正式提请国家立法、实行“公民证”制度。1984.4.6经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试行条例》。北京等十几个城市为试点。
4完善。1985.9.6六届人大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1986.11.28公布实施。
5集中发证的顺利结束。1984年以来,经过各级公安机关和240多万工作人员的努力历时7年,截止到1991年底,全国已经有7.8亿16周岁以上的公民领到了居民身份证。近600万人领到了临时身份证。约占全国的93%。集中发证的顺利结束。
另外,现在二代证已经起用了。

Ⅲ 没有户口的人算不算中国人

中国人指的是具有国籍属性称呼,也有广泛概念上的称谓,甚至在各种场合或立场上也都有不同的认定。除了客观的界定外,通常其本人与周围社会的认同(价值观因素)也占着相当重要的一环。现在官方说法一切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能区分种族和国籍的不同意义,所以对于华人一词的在使用时很少有争议。对于中国人一词在使用时牵扯到政治问题:两岸问题,东南亚华人问题,其它国家的移民的融入和国家认同问题等,所以争议比较大。

Ⅳ 秦朝的实行了哪些制度

政治上实行创皇帝制、中央制度、郡县制度。经济上实行土地制度、户籍制度、重农抑商制度。文化上实行统一文字、五德学说、焚书坑儒、封禅大典等制度。

一、政治

创皇帝制: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一个以咸阳为首都的幅员辽阔的国家。 秦王嬴政兼采传说中三皇五帝的尊号,宣布自己为这个国家的第一个皇帝,后世子孙代代相承,递称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乃至万世皇帝。

中央制度: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一套适应统一国家需要的新的政府机构。在这个机构中,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有左右二员,掌政事。太尉掌军事,不常置。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副贰,掌图籍秘书,监察百官。

法律制度: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法家韩非的建议,以法治国,秦帝国制定的法律十分细密、严苛,是秦始皇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秦法对于秦王朝雷厉风行的推行各种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也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苦难。

郡县制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 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二、经济

统一货币:秦始皇废止战国时各国形制和轻重大小各不相同的货币,改以黄金为上币,以镒为单位;以秦国旧行的圆形方孔铜钱为下币,文曰半两,重如其文。

土地制度: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制。地主阶级凭借这个命令,不仅得以合法占有土地,而且可以用各种手段兼并农民的土地。土地被兼并的农民,不得不以“见税什五”的苛刻条件耕种豪民之田。

户籍制度:早在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秦国就建立了以“告奸”为目的的“户籍相伍”度。后来商鞅规定,不论男女,出生后都要列名户籍,死后除名;还“令民为什伍”,有罪连坐。秦律载明迁徙者当谒吏转移户籍,叫做“更籍”。

重农抑商:秦朝自“商鞅变法”后,严格限制商业的发展,主要措施有:在集市收取高额的市场租金;在主要道路关卡收取高额的关税;对商人编商籍(类似工商登记);若商人破产则将被收编为国家苦役。这些措施实施后,使得商人的可预期利润远低于农户,于是自由商人自行消亡。

三、文化

统一文字: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五德学说:秦始皇不但建立了一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而且还采用了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以辩护秦朝的法统。终始五德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

封禅大典:秦始皇还确定了一套与皇帝地位相适应的复杂的祭典以及封禅大典,择时进行活动。秦始皇在咸阳附近仿照关东诸国宫殿式样营建了许多宫殿,并于渭水之南修造富丽宏伟的阿房宫。咸阳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

焚书坑儒:“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

“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

(4)户口制度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秦朝制度的影响:

使秦朝国力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的世界大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多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并不断加强;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Ⅳ 在以前古代有身份证吗身份证谁发明的

古代没有身份证,但是有户籍管理制度,应该是从民国的时候才开始出现

Ⅵ 哪个货发明的户籍制度

商鞅变法是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

Ⅶ 户籍制度是从哪年开始的

中国户籍制度是从1950年开始的

相关历史:1950年8月12日,公安系统在内部颁发了《特种人口管理暂行办法(草案)》,正式开始了对重点人口的管理工作,这是新中国户籍制度开始的起点。

1951年7月16日,公安部制定并颁布了《城市户口管理暂行条例》,这是建国后最早的一个户籍法规,从而基本统一了全国城市的户口登记制度。

1953年,在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基础上,大部分农村建立起了户口登记制度。

1954年,中国颁布实施第一部宪法,其中规定公民有“迁徙和居住的自由”。

1955年6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规定全国城市、集镇、乡村都要建立户口登记制度,开始统一全国城乡的户口登记工作。

(7)户口制度谁发明的扩展阅读

变化:

户籍制度原本只是一种人口管理的方式,但由于这是一种基础性制度,其他诸多制度都是在户籍制度的基础上设计而来的,这就使得户籍不同,在享受公共服务方面的待遇也不尽相同的情况越来越突出。

这种情况下,一个人是农业户籍还是非农业户籍,不仅意味着个人生活方式、生老病死方面的微观差别,也意味着个人与国家财政支出之间不同关系的宏观差别。

户籍制度设计之初,我国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口很少发生迁徙。而现在,不仅上亿农民工形成了人口迁徙大潮,即使是城市人口,流动性也大大增强。虽然户籍制度已经做了多次微调,但由于制度设计的基本前提已经有所改变,因此近年来改革户籍制度的呼声一直很高。

Ⅷ 中国的户籍制度起源于何时

户籍是登记户口的簿册。户口包含两个概念,以家为户,以人为口。
中国最早的户籍制度建立于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曾实行五家为一保,十保相连,一人犯罪,十保连坐的制度。
这就是后来的保甲制度的雏形。其他诸侯国也采取了类似的制度。
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户籍制度。汉承秦制,将户籍制度进一步完善。汉代每年八月都要进行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作为征税、派役、征兵的依据。唐代,户籍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当时朝廷规定,每3年修订一次户籍,各县户籍一式3份,州、县、中央的尚书省各保存一份。唐代的户籍登记已经相当详细,一家之中的男女人口、年龄、土地、财产情况都一一登记造册,后来历代基本上都沿用唐代的户籍制度。
但是古代的户籍制度只有一种统计学意义,用以作为政府自上而下收税派役的依据,而没有作为身份证明的意义。另外,古代许多地方官担心人丁增多而催征不上加收的赋粮,因此往往瞒报人口,加上商贾流民不能及时登记等原因,古代的户籍登记总体上是比较粗糙的。

Ⅸ 只有中国有户籍制度吗谁发明的

户籍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登记制度;一是管理制度。户籍登记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开始实行人口登记制度,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如殷墟甲骨卜辞“辛巳卜,贞,登帚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登人三千呼战”等等皆是。《尚书·多士》篇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可见当时已有了人头统计。这可以视为我国户籍登记制度的萌芽。

西周时创建了原始的人口登记办法。据《周礼·秋官·司民》记载:“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于版,辩其国中,与其都鄙,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于王。王拜受之,登于天府。”可见,当时已设立了掌握户籍的官职“司民”,对生齿(男孩满8个月,女孩满7个月为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登记于册,即“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这是目前已知我国最早的城乡人口划分)。另外,每年要对人口的出生和死亡进行登记,以掌握自然变动情况,每隔三年进行一次人口调查核实(即“大比”),孟冬(阴历十月)时上报。所以说,周朝已有了户籍登记制度的雏形。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扩大兵源,增加赋役,稳定社会秩序,纷纷建立严格的户籍登记制度,即“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书社制度”的内容是:百姓25家为1社,“社之户口,书于版图。”“上计制度”是:郡、县长官每年于年底前将下一年度的农户和税收的数目作出预算,书之于木券上,呈送国君。如商鞅变法规定“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

随着封建制度的日趋成熟,户籍登记制度也日趋完善,周知民数已成为立国之本。秦始皇十六年(前231年)规定男子不论成丁与否,一律登记年龄。[1]汉代,户籍至少三年一造(有的学者认为是年年更造),县、道官吏负责对户口的验查和登记,时称“案户比民”,简称“案比”。案比的时间在当年仲秋之月(8月)。届时,老百姓必须扶老携幼,前往县府,聚集廷中,待接受主吏的验阅。户籍的载入者主要是20-60岁的男子。为了防止人们为逃避苛役而瞒报、虚报,政府还特意制订了临时性的查察措施。

魏晋南北朝时期沿袭了秦汉时期的户籍登记制度,实行黄籍、白籍制,黄籍记载服役年龄的人口,白籍记载流亡江南的北方人口。东晋南朝时期,由于战争频繁,户口流徙严重,为了整理户籍,实行了多次“土断”,将北方侨居人口和浮浪人口,统一登入当地户籍,加强对他们的控制,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隋唐时期实行“输籍定样”制,规定:民始生为黄,4至15岁为小,男子16至20岁为中,21至59岁为丁,60岁为老。唐玄宗时改18至22岁为中,23岁为丁。国家每年一造计帐,3年一造户籍。户籍簿一式三份,一份留县,一份送州,一份送户部。[2]编制户籍时,“县司责手实计帐,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3]唐代仍实行“案比”制度。唐代人李贤为《后汉书》作注,称汉代的“案比”,在唐代叫“貌阅”。敦煌文书唐代籍帐残卷中,关于被登记人的面貌特征和疫疾的情况的记载很多。如某人“右足跛”、“耳下小瘤”等。案比之后,正式造籍,其原则是自生齿以上,人皆著籍。根据北朝西魏大统13年(547年)敦煌地区的计帐文卡看,从黄(1-3岁)、小(4-9岁)到老(60岁以上)、侯(残疾、废疾、笃疾),从家庭成员到奴婢、养子都登记在册。这种户籍格式,一直延续到明清时代。

宋元时期户口的编造时间间隔也是三年。“三年一大比,造户籍、上计帐。每造凡三本,一留县,一送州府,一申省部。”宋代是编造五等丁户簿,重点是评估和确定户等。元代在村社还置有一种鼠尾簿,随时登记户口的变动。

明朝,朱元璋于洪武三年(1370)下诏,户部籍天下户口,并置户贴。登记的主要内容是籍贯、丁口、姓名、年龄等。为防止假冒、伪造,政府将户贴“以字号编为勘合,用半印钤记,籍藏于部,贴给于民”。上报方式是地方基层组织将当地户口“取勘明白”,汇集后到县,“县报于州,州类总报之于府,府类总报之于布政司,布政司总类呈报本部立案,以凭稽考”。[4]清朝基本继承了明代的户口登记制度。最初是三年一编审,后来改为五年一编审。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取消五年一次的户口编审制度,代之以通过“岁计”了解各地户口增减情况。

民国时期先后出台了《户籍法》(1931年)和《户口普查法》(1947年),推行国民身份证制度(1946年),建立了各级户政机构。

Ⅹ 在没有身份证的古代,居民要怎么证明“我就是我”

在古代是没有现在的身份证,但是古人非常聪明发明了户籍,户籍上面详细记载这个人详细资料,只要查看户籍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哪里,是不是这个国家的人。简单说户籍就是类似我们现在的身份证,可以证明“我就是我”。

总结一下,古人虽然是没有身份证,但是古代统治为了方便管理古人,就发明了户籍制度。

阅读全文

与户口制度谁发明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烬创造者职业 浏览:566
德州扑克发明者 浏览:78
如申请驰名商标 浏览:225
知识产权平台协议书 浏览:506
个人存款证明的期限 浏览:466
四川正华知识产权公司 浏览:287
海南期货从业资格证书领取时间 浏览:874
防水层合理使用年限 浏览:875
执转破成果 浏览:20
羊年限定金克丝现在多少钱 浏览:568
附近店面转让或出租 浏览:412
广东海亿食品有限公司商标 浏览:287
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 浏览:305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汇报 浏览:314
横滨商标印刷有限公司 浏览:28
珠吉转让 浏览:191
商业住房贷款年限55岁 浏览:148
2013工商局个人总结 浏览:712
驰名商标申请的条件 浏览:778
工商局和公安局哪个好 浏览:135